




已阅读5页,还剩2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金沙纳米技术有限公司四川金沙纳米技术有限公司 15001500 吨吨/ /年超细铁粉项目年超细铁粉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书 ( (送送 审审 本本) ) 建设单位:四川金沙纳米技术有限公司建设单位:四川金沙纳米技术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广州市环境保护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编制单位:广州市环境保护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二二一四年九月一四年九月 II 目目 录录 1 总则总则3 1.1 评价目的与原则.3 1.2 编制依据.4 1.3 区域基本情况及外环境关系.7 1.4 产业政策的符合性及规划选址符合性分析.7 1.5 评价内容及重点.13 1.6 评价标准.14 1.7 评价等级.15 1.8 评价范围、主要保护目标及污染控制目标.20 1.9 环评工作程序.21 2 原有项目简况及主要环境问题原有项目简况及主要环境问题24 2.1 项目简况.24 2.2 原项目组成情况 .24 2.3 原项目工艺流程 .29 2.4 原项目工艺调整后物料平衡 .34 2.5 原项目工艺调整后水平衡 .36 2.6 原污染物产生及治理情况 .37 2.7 原项目遗留的环境问题及应完善的措施 .43 3 建设项目概况建设项目概况44 3.1 工程名称、性质及地点.44 3.2 产品方案、产品质量标准及规模.44 3. 3 工程建设内容及项目组成47 3. 4 主要工艺设备及储罐50 3. 5 主要原辅材料、燃料、动力56 3. 6 主要原辅材料成分56 3. 7 毒性浸出监测.60 3.8 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 .60 4 工程分析工程分析61 4.1 工艺流程 .61 4.2 物料及水平衡 .74 4.3 污染物产生、治理措施及排放 .82 5 项目区域自然、社会环境概况项目区域自然、社会环境概况102 5.1 自然环境概况.102 5.2 社会环境概况.105 5.3 四川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情况介绍.108 5.4 金江片区(立马团)工业园区简介 .109 6 项目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项目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13 6.1 空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13 6.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115 6.3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117 6.4 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120 6.5 土壤环境现状评价.120 7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122 7.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122 7.2 施工期环境管理.129 7.3 小 结.129 III 8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130 8.1 营运期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130 8.2 营运期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134 8.3 地下水染环境影响评价.135 8.4 营运期声环境影响评价.141 8.5 固废环境影响分析.144 8.6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144 9 项目风险及防护措施项目风险及防护措施147 9.1 风险识别及评价等级.147 9.2 危险物的性质及防范措施.150 9.3 源项分析.157 9.4 重大风险事故影响分析.158 9.5 应急预案设置.162 9.6 项目安评情况.165 9.7 结 论.165 10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167 10.1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及论证.167 10.2 营运期环境保护措施及论证.170 10.3 地下水污染防护措施论证.174 10.5 项目环保投资估算 .175 11 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与总量控制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与总量控制177 11.1 清洁生产.177 11.2 总量控制分析.181 12 环境、社会与经济损益分析环境、社会与经济损益分析183 12.1 项目环境损益分析.183 12.2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183 12.3 项目社会效益分析.184 12.4 水土保持效益分析.185 12.5 小 结185 13 公众参与公众参与186 13.1 公众参与的目的与作用.186 13.2 调查原则、对象和方法.186 13.3 公众参与结论.194 14 环境管理和监测计划环境管理和监测计划195 14.1 环境管理的目的.195 14.2 环境管理机构.195 14.3 环境监测计划建议.198 14.4 排污口标志和管理.198 14.5 环保管理、监测人员的培训计划.200 15 结论与建议结论与建议201 15.1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201 15.2 建 议.204 IV 一、附 件 附件 1: 攀枝花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文件 附件 2: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附件 3: 四川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交通局文件 附件 4: 入园项目协议书 附件 5:关于下达 2014 年度市长重点推进项目目标任务的通知 附件 6:执行有关环保标准的函 附件 7:公众意见调查表 附件 8:环评委托书 附件 9: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报告 附件 10:固废处置协议 二、附 图 附图 1: 项目地理位置图 附图 2: 项目外环境关系图 附图 3: 项目环境监测布点图 附图 4: 项目平面布置图 附图 5: 项目卫生防护距离图 附图 6: 园区规划用地图 1 前言前言 2012 年全世界钢铁粉末产销量约为 120 万吨,其中由还原法生产的还原铁 粉为 51.36 万吨,约占总产销量的 42.8%,我国是粉末冶金工业大国,也是钢铁 粉末生产和使用快速增长的国家,近十年来钢铁粉末产销量年平均以 36.5%速 度快速增长,产销量也由 2001 年的 7.48 万吨快速增至 2012 年的 37.78 万吨, 约占世界钢铁粉末总产销量的 31.4%,其中还原铁粉产销量已高达 21.95 万吨。 还原铁粉在我国钢铁粉末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约占我国钢铁粉末总产 销量的 58.1%,然而,我国还原铁粉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已经严重影响甚至限制了我国高端粉末冶金材料及制品如粉末冶金汽车零部件 等的发展,差距主要表现在:还原铁粉理化性能如成分、松比、流动性、压缩 性及弹性后效等不稳定,波动性较大;低端还原铁粉多、高端粉末如无偏析混 合粉、预粘结粉、预扩散合金钢粉等系列粉末依赖进口且品种少。 目前国内主要采用硫酸法生产钛白粉,工艺成熟、对原料要求不高,但副、 废量大。目前,攀枝花本地产能 3 万 t/a 以上的硫酸法钛白厂家共 9 家,分别为 钛海科技、东方钛业、兴中钛业、大互通钛业、中钛钛业、鼎星钛业、天伦化 工、钛都化工、海峰鑫化工,产能共计 49 万 t/a。其中,全部采用钛精矿为原 料的厂家为东方钛业、兴中钛业、天伦化工、海峰鑫化工,产能 27 万 t/a,每 吨钛白副产绿矾(FeSO47H2O)3.5 吨。其余厂家采用富钛料和钛精矿混合原料, 吨钛白副产绿矾 1.52.5t。据此测算,攀枝花钛白行业每年副产绿矾 140 万 t, 其中,本项目所在四川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 84 万 t。部分绿矾用于掺烧制酸, 其余绿矾主要与废酸、废水混合后中和成红石膏堆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压力 和资源浪费。 四川金沙纳米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7 年 11 月,公司以自主创新的工艺 技术,综合利用攀枝花钛白粉厂副产的硫酸亚铁,生产纳米铁粉、超细铁粉、 草酸亚铁、氧化铁等为主要经营范围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循环经济的民 营企业。公司项目已被列为:四川省钒钛相关延伸产品及装备产业化支持重点 企业、重点项目、重点产品;四川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攀枝花市循环经济项 目;攀枝花市重点推进工业项目。 本项目是利用生产钛白粉副产的硫酸亚铁及选钛尾矿为主要原料,生产市 2 场需要的超细铁粉、氧化铁、还原粗铁粉、草酸亚铁等产品,同时副产硫酸铵。 实现了硫酸法钛白副产绿矾的环保化处理和高附加值综合利用,整个生产过程 基本无“三废”排放,达到了清洁化生产的要求,具有较大推广价值和广阔的应 用前景。 本项目的建设为综合利用硫酸法钛白副产绿矾、减少硫酸法钛白行业带来 的环境压力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途径,为攀西地区依托钛资源优势发展硫酸法钛 白产业提供支撑。本项目的建设既能够为市场提供需要的产品,同时企业本身 也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 253 号) 、 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 名录 (环境保护部令第 2 号)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本项目的建设应编制环境影 响报告书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四川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办 法 ,本工程环评文件审批部门为攀枝花市环境保护局。为此,四川金沙纳米技 术有限公司委托广州市环境保护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对该项目进行环境影响的 评价工作。广州市环境保护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经过现场踏勘、收集工程资料, 在结合该项目的污染特征和工程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现 上报审批。待审批后作为环保主管部门环境管理及项目开展环保设计工作的依 据。 在报告的编制过程中得到了攀枝花市环境保护局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感 谢! 3 1 总则总则 1.1 评价目的评价目的与原则与原则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建设项目管理的一项制度,其基本目的是贯彻“保护环境” 基本国策,认真执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利用”的环境管理方针。实现 项目与自然、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评价,查清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环 境现状,分析该项目的工程特征和污染特征,分析项目建设对当地环境可能造 成的不良影响,弄清楚影响程度和范围,从而制定避免污染、减少污染的防治 对策,对项目实现合理布局、最佳设计、为环保行政部门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建设地区环境状况的调查和该项目有关资料的深入分析,在结合该项目 的污染特征和工程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本次环境评价工作的具体的目的及要求是: (1)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工程项目的特点,分析项目与地方规划、国家产 业政策等相容性;通过对拟建工程内容的分析,评价工程建设技术先进性; (2)通过现状环境调查和监测,了解项目所在地区环境质量现状; (3)通过对工程内容的污染因素分析,定量和定性分析和评价项目建成后 对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核定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情况; (4)结合工程污染分析的结果,预测评价拟建项目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 影响程度和范围; (5)根据工程分析和影响预测评价结果,对工程的工艺方案和所采取的环 保措施进行论证和评述,提出进一步控制污染,减缓和消除不利影响的对策建 议; (6)分析项目建设后区域环境功能、土地利用变化,确定区域环境能否承 载建设项目导致的一系列环境变化; (7)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分析计算区域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 (8)结合当地发展规划和环境规划,在评价工作中贯彻“清洁生产”、 “循环 经济”、 “污染预防”、 “污染物达标排放”、 “总量控制”、 “可持续发展”等原则; 4 (9)评价工作自始至终应遵循针对性、政策性、科学性和公正性的原则, 使评价工作真正起到“防患于未然、保护环境的作用”; (10)根据上述评价结果,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明确给出项目建设的 可行性结论。 1.2 编制依据编制依据 1.2.1 环境保护法规环境保护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2.28; (3)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国务院第 253 号令;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 年 4 月 29 日施行修订, 2000 年 9 月 1 日实施;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 年 2 月 28 日修订,2008 年 6 月 1 日实施;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 年 12 月 29 日 修订,2005 年 4 月 1 日实施;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29; (8)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 年 2 月 29 日修订,2012 年 7 月 1 日实施;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本),2004 年 8 月 28 日;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 年 8 月 29 日修订,2002 年 10 月 1 日施行;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12月25日修订,2011年3月1日 起施行;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10.28; (13)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 ; (14)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修正版) ; (15)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 (16) 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国经贸资源20001015 号; (17)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253号,1998年11月29日 5 施行; (18)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发200628号关于印发环境影响评价 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通知; (19)环境保护部公告(公告 2012年 第51号)关于发布建设项目环境 影响报告书简本编制要求的公告 (20)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 2 号, 2008.10.1 实施。 (21)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国务院(2002)第344号令; (22)环境保护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 知 ,环发201277 号; (23) 关于工业节水“十五”规划 ,国经贸资源20011017 号文; (24)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国发201142 号; (25)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 号; (26)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 200715 号); (27) 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意见 ,国环 发20014号文件; (28)四川省环境保护局关于依法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 通知“川环发20061号”; (29)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川府发(1996) 142号; (30)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 办法的通知(川府函2007259号) ; (31)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办法,2008.1.1; (32)四川省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四川省环境保护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 评价文件审批程序的通知(川环发20083号) ; (33)四川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环境保护的 决定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0717 号) ; (34)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 6 知,川府发200739 号文; (35)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加强工业节能降耗工作实施意见 的通知,川府发200731 号文; (36)攀枝花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1.2.2 评价技术规范评价技术规范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则(HJ2.12011);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2.393);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1);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 (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11); (7)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8)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 (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辩识(GB18218-2009); (1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理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 2001),2013.6.8修; (11)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2007); (12)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2008年8月1日施行; (13)攀枝花市工业布局总体规划(2005-2020); (14)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20202015); (15)攀枝花市钒钛产业园区总体规划,2012年 1.2.3 建设项目有关文件、资料建设项目有关文件、资料 (1)攀枝花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出具的四川金沙纳米技术有限公司 1500 吨/年超细铁粉项目备案通知书 ,川投资备510400140401020008 号, 2014 年 4 月 1 日; (2)四川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交通局下发了关于四川金沙 纳米技术有限公司 1500 吨/年超细铁粉项目选址意见(攀钒钛建【2014】73 号; (3)攀枝花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四川金沙纳米技术有限公司 1500 吨/年超 7 细铁粉项目执行有关环保标准的函 (攀环函【2014】118 号) ; (4)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四川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扩区规划环境 影响报告书审查意见的函(川环建函【2013】14 号) ; (5) 该工程进入园区的证明文件; (6) 项目所在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报告; (7)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下达 2014 年度市长重点推进项目目标 任务的通知; (8)固废处置协议; (9)公众调查表; (10)委托书; (11)公司提供的工程有关资料。 1.3 区域基本情况及外环境关系区域基本情况及外环境关系 建设项目位于攀枝花市钒钛产业园区,项目东面和北面紧邻园区道路。东 面 60m 处为攀枝花市立荣工贸有限责任公司,420m 处为攀枝花钰烁工贸有限公 司,650m 处为成昆铁路,780m 处为金沙江;南面 700m 处为四川省川投化学工 业集团有限公司;西南 1300m 处为攀枝花市炳星化工有限公司;西面 780m 处为 攀枝花博特建材有限公司和攀枝花市朵实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北面 70m-1000m 分别为云南大互通钛业有限公司、攀枝花天旺钛业有限责任公司、攀枝花市黑 沙钒钛科技有限公司、攀枝花圣地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攀枝花国钛科技有限 公司、攀枝花市万鹏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攀枝花金港钛业有限公司、攀枝 花源通钛业有限公司、四川长矶金属工业有限公司;西北面 1250m 处京昆高速。 1.4 产业政策的符合性产业政策的符合性及规划选址符合性分析及规划选址符合性分析 1.4.1 产业政策的符合性分析产业政策的符合性分析 本项目是利用生产钛白粉副产的硫酸亚铁、选钛尾渣及铁精矿为主原料, 生产市场需要的超细铁粉、氧化铁、还原粗铁粉、草酸亚铁等产品,同时副产 硫酸铵。 项目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 21 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 (修正) 中的鼓励类 “三十八项: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 , 8 “第 15 项:三废综合利用及治理工程三废综合利用及治理工程” , “第 27 项:尾矿、废渣等资源综合利 用”,项目符合国家现行的产业政策。同时,项目所用设备不属于产业结构调 整指导目录(2013 年修正版) 中淘汰类设备。项目经攀枝花市经济和信息化 委员会审核,并出具了企业备案通知书 (“备案号:川投资备 510400140401020008 号”) ,同意其建设。 另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资源综合利用目录(2003 年修订) 明确 指出:“二、综合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 (一)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生产的产 品 利用化工废渣(*3)生产的建材产品、肥料、纯碱、烧碱、硫酸、磷酸、 硫磺、复合硫酸铁、铬铁;其中选钛尾矿选钛尾矿可作为资源综合利用的原料,本项目 建设属于资源综合利用类。因此,本项目的生产原料及产品均符合资源综合利 用条件,属于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符合国家现行的产业政策。 综上所述,本项目为三废综合利用及治理工程项目,属于国家鼓励类发展 项目,且本项目不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设备。项目攀枝花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 会审核备案,符合国家现行的产业政策。 1.4.2 规划符合性分析规划符合性分析 根据四川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扩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钒钛产业园区园区除马店河片区西侧的远期发展备用地规划为二类工业外,其 余片区以三类工业为主。目前发展较好,重点发展钒钛、化工、有色、钢铁、 电冶五个领域。本项目位于团山片区,用地为三类工业用地。 表表 1-1 立立-马马-团片区鼓励、限制(禁止)项目类型团片区鼓励、限制(禁止)项目类型 产业鼓励入园企业类型 限制或禁止入园企业 类型 钒钛产业 含钒废弃物提钒技术;高效清洁提钒技术;钒合金及钒中间合金 清洁、高效、低能耗富钛料生产技术; 酸溶性钛渣生产钛白粉;高品质专用型钛白粉; 钛中间合金;海绵钛、钛基合计及钛材;钛功能合金; 钛精细化工及粉体功能材料; 密闭、半密闭电炉冶炼高钛渣;氯化法钛白粉;钛白粉废弃物的综 合利用 与钒钛相关的化工项目:氯碱化工、硫酸等; 单线产能 3 万吨/年及以上、并以二氧化钛含量不小于 90的富 钛(人造金红石、天然金红石、高钛渣)为原料的氯化法钛白粉生产 有色金属 高性能、高精度硬质合金及深加工产品和陶瓷材料生产 高品质镁合金铸造及板、管、型材加工技术开发 国家发布的产业结 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 年) 中列为限制类和淘汰 类项目 9 钢铁机械 制造 15 万吨/年及以上直接还原法炼铁; 先进适用的熔融还原技术开发及应用; 废钢加工处理(分类、剪切和打包,不含炼钢); 合金钢大方坯、大型板坯、圆坯、异型坯及近终型连铸技术开发及 应用; 现代化热轧宽带钢轧机关键技术开发应用及关键部件制造; 薄板坯连铸连轧关键技术开发应用及关键部件制造; 高强度钢生产; 钢压延加工; 高性能、高质量及升级换代钢材产品; 铸铁金属件加工; 普通机械、机械半成品加工、组装 化工 零极距、氧阴极等离子膜烧碱电解槽节能技术、废盐酸制氯气等综 合利用技术、铬盐清洁生产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气动流化塔生产高 锰酸钾,全热能回收热法磷酸生产,大型脱氟磷酸钙生产装置 20 万吨/年及以上合成气制乙二醇、10 万吨/年及以上离子交换法 双酚 A、15 万吨/年及以上直接氧化法环氧丙烷、20 万吨/年及以上 共氧化法环氧丙烷、5 万吨/年及以上丁二烯法己二腈生产装置,万 吨级脂肪族异氰酸酯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表可知,立根据上表可知,立- -马马- -团片区鼓励、限制(禁止)项目类型,本项目为三团片区鼓励、限制(禁止)项目类型,本项目为三 废综合利用及治理工程项目,不属于园区限制和禁止入园项目,符合园区规划。废综合利用及治理工程项目,不属于园区限制和禁止入园项目,符合园区规划。 另外,项目所在地规划用地性质为三类工业用地。四川攀枝花钒钛产业园 区管委会和四川金沙纳米技术有限公司达成了项目协议书,同意四川金沙纳米 技术有限公司在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内进行建设。 2009 年 2 月 23 日,攀枝花市规划和建设局出具了四川金沙纳米技术有 限公司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地字第攀规建分【2009】3 号) 。 综上所述,本工程建设符合攀枝花市工业布局总体规划,符合四川攀枝花综上所述,本工程建设符合攀枝花市工业布局总体规划,符合四川攀枝花 市钒钛产业园区产业规划和园区用地规划。市钒钛产业园区产业规划和园区用地规划。 1.4.3 与与四川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四川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十二五”规划规划和和攀枝花市重金属污攀枝花市重金属污 染综合防治染综合防治“十二五十二五”规划规划符合性分析符合性分析 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的主要内容 (1)规划重点污染物:以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为重点防控污染物, 兼顾镍、铜、钒等其他重金属污染物。 (2)规划重点区域:依据重金属产业集中程度和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划定 重点重金属污染物防控区 20 个(其中国控 7 个,省控 13 个) ,涉及 20 县(市、 区) 。 10 (3)规划重点行业:依据涉重金属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确定重金属污 染物重点防控行业,分别为:重有色金属矿(含伴生矿)采选业(铜矿采选、 铅锌矿采选等) 、重有色金属冶炼业(铜冶炼、铅锌冶炼等) 、铅蓄电池制造业、 皮革及其制品业(皮革鞣制加工等)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基础化学原 料制造和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等) 。 (4)规划目标:城镇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源中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 等重点污染物浓度基本达标,重点企业实现重金属排放稳定达标,国控重点区 域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比 2007 年减少 15%,省控重点区域重点重金属污 染物排放总量比 2007 年减少 5%,非重点防控区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不超 过 2007 年水平,环境质量维持稳定,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5)禁止在重点区域新建、改建、扩建增加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的项目,禁 止在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因重金属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不能稳定达标的区域新建相 关项目。严格执行重点区域、行业重金属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制,对现有重金属 排放企业,严格按照产污强度和安全防护距离要求,实施准入、淘汰和退出制 度。 综上,根据四川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规划重点污染物: 以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为重点防控污染物,兼顾镍、铜、钒等其他重金 属污染物。规划目标:城镇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源中铅、汞、镉、铬和类金属 砷等重点污染物浓度基本达标,重点企业实现重金属排放稳定达标,国控重点 区域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比 2007 年减少 15%,省控重点区域重点重金属 污染物排放总量比 2007 年减少 5%,非重点防控区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不 超过 2007 年水平,环境质量维持稳定,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 综合防治综合防治“十二五十二五”规划要求对废水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实施总量控制。规划要求对废水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实施总量控制。 攀枝花市是废水中五种重金属总产生量最大的市,且攀枝花仁和区金江镇攀枝花市是废水中五种重金属总产生量最大的市,且攀枝花仁和区金江镇 钒钛产业园区为重金属钒钛产业园区为重金属铬的省控区,主要防控行业为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铬的省控区,主要防控行业为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 加工(电镀行业)加工(电镀行业) 、涂料制造及无机酸制造等。、涂料制造及无机酸制造等。 重金属“十二五”防治规划符合性分析 本项目虽位于重金属铬的省控重点区域(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内) ,但 项目所属行业不属于主要防控行业。本项目为固废资源的综合利用项目,利用 生产钛白粉副产的硫酸亚铁及选钛尾矿为主要原料,生产市场需要的超细铁粉、 11 氧化铁、还原粗铁粉、草酸亚铁等产品,同时副产硫酸铵。项目采用国内先进 工艺对资源进行回收,无含重金属的废气及生产废水外排。无含重金属的废气及生产废水外排。因此,项目建设符 合四川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的相关要求。 综上所述,本工程建设符合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规划、四川省重金属污染综上所述,本工程建设符合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规划、四川省重金属污染 综合防治综合防治“十二五十二五”规划和攀枝花市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和攀枝花市重金属污染防治“十二五十二五”规划。规划。 1.4.4 选址合理性及环境相容性分析选址合理性及环境相容性分析 本项目拟建于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内,项目 200m 范围内无常住人口分布, 评价范围内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遗产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 和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保护地以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拟建地属 于干热荒山,植被稀疏,无大片集中林地,主要是耐旱草木植物及少量耐旱灌 木丛、栎树等,区域内系统生物多样性程度低,没有需要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存 在。 本项目建成后不外排废水,不会改变金沙江现有水体功能,对金沙江水质 影响很小;且废气排放量小,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后,大气污染物均能实 现达标排放,不会改变区域大气环境功能;生活垃圾送攀枝花市垃圾填埋场处 理,生产固废送往园区渣场填埋,不会产生固废二次污染问题;对原料堆场采 取了严格的地下水防渗措施,做到源头控制、分区防治,避免对地下水环境造 成不良影响;项目无重大风险源,风险处于环境可承受水平。项目选址距离金 沙江 750m,与园区主公路相邻,且与园区内一批重化工业项目为邻,有园区的 道路、供电、供水、通讯、渣场为依托,且利于集中式行政管理。因此,本项 目选址合理,不会对区域环境质量造成明显影响。,不会对区域环境质量造成明显影响。 本项目拟建于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属于三类工业用地。项目周围均为在 建和拟建的化工企业,排放污染物性质相似,不会造成相互干扰。另外,周围 企业对外环境均无特殊要求,因此项目与周围企业之间总体相容。因此项目与周围企业之间总体相容。 2014 年 8 月 4 日,四川攀枝花钒钛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建设交通局下发了关 于四川金沙纳米技术有限公司 1500 吨/年超细铁粉项目选址意见,攀钒钛建 201473 号文件。 综上分析可见,本项目的选址合理。综上分析可见,本项目的选址合理。 1.4.5 总平面布置合性分析总平面布置合性分析 本项目主要建设两条生产线,一条以利用生产钛白粉副产的硫酸亚铁为主 12 要原料,生产市场需要的超细铁粉、氧化铁、草酸亚铁等产品,同时副产硫酸 铵的生产线;一条以选钛尾矿和铁精矿生产得到还原粗铁。 拟按照如下原则进行布局:在充分考虑建设场地的各种自然条件,在满足 工艺流程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工艺流畅、管线短捷,功能分区明确,间距 合理;遵循露天化、集中化布置的原则,以节约用地、减少工程投资;充分考 虑地区风向对装置区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注重装置内布置的整齐美观,创造良 好的生产环境;满足国家现行的防火、防爆、安全、卫生、环保等规定规范; 竖向设计合理,充分利用及适应地形,减少土石方工程量;按照总图运输设计 原则,本设计在满足国家有关规定规范的前提下力争做到工艺流畅,功能分区 明确,间距合理,管线短捷,运输方便,符合环保、安全卫生、消防要求。 按照以上原则,在充分考虑场地各种自然条件因素的情况下,本设计将全 厂分做三部分,上层平台,标高 1093m,主要包括厂区中部区域、北侧区域和 南侧区域,中部区域地势较高,主要为预留车间用地,北侧由东向西主要为产 成品库房、硫酸铵库房、氧化铁和硫酸铵回收车间、草酸亚铁制备车间、超细 铁粉生产车间;南侧为厂区上风区,由东向西主要为现场办公楼、分析化验室、 维修车间,受生产区影响小,自成一体,安全环保,也便于生产管理。下层平 台,标高 1086m,主要包括厂区南侧区域和西侧区域,以厂区南侧环形公路为 界,东侧厂区货物入口设于此,紧连接园区 2 号公路 3 号桥,与人流入口分开, 既保障人员安全又方便大宗量物资出入;南侧主要为粗铁粉还原车间和厂区污 水处理站,西侧由南向北依次为制氢与氢回收车间、厂区配电房、粗铁粉原料 加工车间;总体上讲,该区域为厂区下风向,地势较低,在满足工艺流程的前 提下,既方便生产,便于管理,又可减少对厂区环境的影响,保证装置的安全 生产。中间平台标高 1089m,主要为辅助生产装置,由南向北主要有锅炉房、 气体保护站、液氨罐区、循环冷却水装置,该平台借助地理优势,从装置布置、 安全生产、现场管理等角度上,可以对上、下层平台进行很好的衔接和支持。 在厂区北侧设有人流出入口,厂区东南设车辆出入口,全厂形成“大环路+ 内部公路”运输模式,满足工厂运输要求,在平面布置时,对有大宗运输的车间 尽量布置在靠车辆出入口,便于原料及产品进出。 本次设计厂址位于低中山坡地,高低起伏不定,最大高差达 18 米,按照满 足生产,因地制宜,节省投资,减少土石方工程量的原则,全厂采用阶梯式布 13 置,一层平台设计标高 1095 米左右,其中现场办公生活楼、化验分析楼、维修 车间、产成品库、硫酸铵库房、氧化铁和硫酸铵回收车间、草酸亚铁制备车间、 超细铁粉生产车间,锅炉房、气体保护站、液氨罐区、循环冷却水装置设计标 高在 1088.5 米,粗铁粉还原车间、污水处理站、制氢与氢回收车间、厂区配电 房、粗铁粉原料加工车间设计标高在 10771093 米间。各阶梯内采用平坡式布 置,场地平整坡度约为 4,以满足场地排雨水。考虑到节省用地,各台阶间 拟采用挡土墙连接,这样既满足工艺生产需要,也可减少土石方工程量,节省 投资。 根据运输情况及消防要求,厂区内设计道路分 6 米宽双车道和 4 米宽单车 道两种,路面构造为砼路面,形式采用郊区型道路,道路系统在全厂形成环状, 以满足运输和消防需要,对有大宗运输的路段均采用双车道,对有装卸作业的 车间均设有作业场地。根据企业规模和生产特点,本装置设两个出入口,分别 满足货物运输和人员进出,做到了人货分流,既满足生产、安全需要,也便于 管理。 综上所述,整个厂区车间布置在高低不同的台阶上,在满足工艺流程的前 提下使全厂物流顺畅,节约用地,并使厂区功能分区明确,有利生产管理。总 图布置从环保角度合理。 1.5 评价内容及重点评价内容及重点 1.5.1 评价内容评价内容 (1)调查、收集国内同类型企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及所采取污染防治 措施的有效性。为本项目拟采取的污染治理措施设计提供参考。 (2)通过现场调查与监测分析,了解工程所在区域的地表水、地下水、土 壤、空气及声环境现状。 (3)对工程的污染特征进行达标排放和清洁生产措施分析,弄清生产系统 各种污染物排放源点及源强,有针对性地提出污染防治措施,在全厂污染物实 现达标排放的基础上,核算污染源排放总量,为制定总量控制计划提供依据。 (4)按国家有关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保护水资源的要求,提 出相应的措施,指导项目按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建设。 (5)通过对工程拟采取的污染治理措施进行论证,评价环境保护措施的可 14 行性,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6)通过对工程的环境经济分析,论述新建工程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7)通过以上分析论述,并结合区域规划,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述项目规模、 选址、平面布置及污染防治措施等的可行性,并对其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 化建议,为环境管理和工程建设提供依据。 1.5.2 评价重点评价重点 根据工程运行和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确定本次评价重点为:确定工程分 析、清洁生产、污染物排放及防治措施、环境风险评价及厂址可行性分析为评价 重点。 1.5.3 现状评价因子现状评价因子 地下水环境:pH、氨氮、高锰酸盐指数、铁、锰、溶解性固体、硝酸盐、 硫酸盐; 地表水环境:pH、COD、石油类、氨氮、总磷、总氮; 环境空气:TSP、PM10、SO2、NO2; 声环境:LeqdB(A) ; 1.5.4 预测评价因子预测评价因子 环境空气:TSP、SO2; 声环境:LeqdB(A) ; 生态环境:土地利用、水土流失、场区地质稳定及植被破坏、恢复。 1.6 评价标准评价标准 本次评价执行的标准由攀枝花市环境保护局确认,执行如下。 1.6.1 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标准 表表 1-3 执行标准列表执行标准列表 标准类别执行标准名称标准代号执行级别 环境空气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 地表水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三类水域 地下水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类 环境噪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3 类 环境质量 标准 土壤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三级 表表 1-4 环境质量标准限值环境质量标准限值 标准名称及代号执行级别标准限值 环境空气质量标二级TSP:日均值0.30 mg/Nm 15 准 (GB3095- 2012) PM10:日平均值0.15 mg/Nm ; SO2:日平均值0.15 mg/Nm;1 小时平均0.50 mg/Nm NO2:日平均值0.08 mg/Nm;1 小时平均0.20 mg/Nm 地表水环境质量 标准 (GB3838- 2002) 类 pH:69 ; CODmnr20 mg/L; NH3-N1.0mg/L;石油类 0.05mg/L;总磷0.2 mg/L;总氮1.0 mg/L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 类 pH:6.58.5;氨氮0.2 mg/L;高锰酸钾指数:3.0mg/L; 铁0.3 mg/L;锰0.1mg/L;溶解性固体1000mg/L; 硝酸盐(以 N 计)20mg/L;硫酸盐250mg/L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 3 类昼间:LAeq 65 分贝 夜间:LAeq 55 分贝 土壤环境质量标 准 (GB15618- 1995) 三级 pH6.5;镉1.0mg/kg;汞1.5mg/kg;砷(旱地)4 0mg/kg;铜400mg/kg;铅500mg/kg;铬(旱地)300 mg/kg; 锌500 mg/kg;镍:200 mg/kg; 1.6.2 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 表表 1-4 执行标准列表执行标准列表 标准类别执行标准名称标准代号执行级别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79-1996二级 废气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相应标准 废水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固废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 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9-2001/ 厂界噪声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348-20083 类 污染 物排 放标 准 施工噪声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2011/ 表表 1-5 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值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值 标准名称及代号 执行 级别 标准限值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二级 颗粒物:浓度120 mg/Nm;速率314.45 kg/h(H=30m) 无组织排放浓度 1.0mg/Nm SO2:浓度550 mg/Nm;速率9.65kg/h(H=30m) ; 无组织排放浓度0.40 mg/Nm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71-2014) II 时段 烟尘:30 mg/Nm SO2:200 mg/Nm 烟囱不得低于 35m;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一级 pH:69 SS70mg/L COD100 mg/L NH3-N15 mg/L 石油类10mg/L 16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 放标准 (GB12348-2008) 3 类昼间:65 分贝;夜间:55 分贝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 放标准 (GB12523-2011) /昼间 70 分贝;夜间:55 分贝 1.7 评价等级评价等级 1.7.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HJ2.22008)中对评价工作分 级方法的规定,本次评价以工程作业产生的废气计算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Pi, 及第 i 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 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 D10%。 Pi=Ci/Coi100% 式中:Pi-第 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 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 Coi-第 i 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本次评价选用 GB3095 中 1 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 ,mg/m。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判定如下表: 表表 1-6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判定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判定表 导则(HJ2.2-2008) 判定标准排放源污染物 污染物 排放量 kg/h 质量 标准 mg/Nm 最大地面浓 度 mg/Nm 最大占 标率 Pi(%) D10% 一级二级三级 执行 级别 烟尘0.430.30.0021920.240三级 有 组 织 燃煤锅炉烟 气 SO22.530.50.013392.760 Pmax80%, 且 D10%5km 其他 Pmax10% 或 D10% 污染源距 厂界最近 距离 三级 根据计算结果确定该工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为三级,根据环境 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HJ 2.2-2008)中大气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方法规定,本项 目评价等级应为三级,评价范围确定为以项目为中心,边长为 5.0km 的正方形。 1.7.2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工作等级项目周围区域地表水体为金沙江,属大河,项目所在区域内地表 水水环境质量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中的类标准。该 项目建成后无生产废水外排,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用于项目区绿化灌溉, 不外排。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3-95 之规定的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 17 级别的判定方法,确定本项目地面水环评工作等级为三级。 表表 1-7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判定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判定 判定内容 对照 建设项目 污水排放量 (m/d) 建设项目污水 水质复杂程度 地面水水域规模 (大小规模) (m/s) 地面水 水质要求 (水质类别) 环境影响评 价工作等级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导则-地面水环境 规定的三级评价工作 等级的判定条件 200(最 小判定条件 排放量) 简单(污染物类 型数=1,预测浓 度的水质参数数 目9,属于第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本项目将燃煤灰渣收集后定期送往园区渣场堆存。 4)污水处理站中和渣 本项目将绿矾溶解净化产生的废渣和锅炉废水通过管道导排入污水处理站,冲 洗车间、道路、车辆废水通过排水沟收集到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站的酸性废水采 用石灰中和,产生中和渣,主要成分为硫酸钙。中和渣无毒、无害,属于第类一 般工业固体废物。中和渣产生量为 226.2kg/h,即年排放量为 1628.3t,经收集沥干 后定期送往园区渣场堆存,不外排。 5)职工生活垃圾 94 本项目职工在项目区饮食,则生活垃圾量按 0.5kg/人d 计,职工人数为 260 人, 则生活垃圾产生量为 130kg/d,则年产生量为 39t/a。在项目区每个办公室和倒班宿 舍设置一个小垃圾篓(袋装) ,在食堂、厂区出口设置 100L 的聚氯乙烯垃圾桶(套 袋) ,生活垃圾收集后由园区管委会清运处理。 4.3.2.3 地下水防护措施地下水防护措施 项目的建设可能对地下水水质产生影响,对地下水水位和地下流场分布的影响 很小(不取用地下水,无地下生产活动) 。为避免金属污染地下水水质,本项目地 下水防护措施如下: (1)要求生产车间地面全部进行混凝土浇注,并铺设防渗层。 (2)为了最大限度降低生产过程中有毒有害物料的跑冒滴漏,防止地下水污 染,按非污染防治区、一般污染防治区和重点污染防治区进行施工建设(厂区分区 防渗图见附图) ,采取不同等级的防渗措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文明驾考试题及答案
- 物业人员考试题及答案
- 封窗美化改造方案
- 物理管理面试题及答案
- 模拟盲人考试题及答案
- 高端酒店客房楼顶花园使用权租赁合同
- 设计院新员工入职培训方案
- 教育功能概述
- 脊柱侧弯的护理病例讨论
- 感觉与挫折教育
- GB/T 18033-2007无缝铜水管和铜气管
- GB/T 17007-1997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测试方法
- GB/T 15056-2017铸造表面粗糙度评定方法
- GB/T 13912-2020金属覆盖层钢铁制件热浸镀锌层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 化学水处理安全检查表
- DB34-T 4102-2022废旧锂离子动力蓄电池贮存安全技术条件-高清现行
- 景陵峪构造报告构造地质学
- GB∕T 8163-2018 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
- T∕ASC 17-2021 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系统设计标准
- 机动车排放检验检测方法内部审批程序
- 2MW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