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阳节的演变过程.doc_第1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重阳节的演变过程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日。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重阳节的演变过程 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 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重阳节发源于西峡 有文字记载,远在战国时代,楚国的西峡就有过重阳节、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的风俗习惯,而且一直沿袭至今。据大量文献、实物及传说和民俗活动考证,重阳节主要发源地应在西峡县重阳镇一带。 文献佐证 最早记载西峡地域重阳文化的是屈原的离骚。公元312年,屈原被楚怀王放逐于汉江北岸,即今天的西峡、淅川一带,并在此写了国殇、离驿等诗作。在离骚中写到“餐秋菊之落英”,在惜涌写到“播江离以滋菊兮,原春日以为糗芳”,在远游中更明确写出了“集重阳入帝宫兮”,他还在东皇太一一诗中写到“奠桂酒兮椒浆”,椒浆就是茱萸酒,与桂花酒一起祭奠东皇太一神。从屈原的诗句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时西峡的重阳节已经有了吃菊花糕、饮菊花酒、茱萸酒等节日习俗。 菊文化,作为重阳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西峡是菊乡,古称析郦、白羽。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载:“析有菊水,出析谷”。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菊水,出自菊溪谷,亦言出析谷,溪旁悉出菊草,溪间滋液极甘美。东流入湍”。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中言西峡菊潭说:“此山有大菊谷,水从山中流下,得菊花滋液,味甚甘美,菊潭谷中,有30余家,不复穿井,仰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中寿百岁,下寿七八十”。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辙、元好问、司马光、郑板桥等历代诗赋名家,都在其诗作中记载了西峡菊花与重阳节文化的歌赋。 民俗佐证 西峡自古号称“茂林修竹地,菊花茱萸乡”。丹水菊花山远古闻名,是观赏菊花的胜地。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西峡漫山遍野盛开着菊花,登高自然能赏菊。西峡民众不仅要赏菊、还要采菊、饮菊花酒、喝菊花茶,做菊花枕,也有头戴菊花的,还有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的。 茱萸作为古代重阳文化中的重要道具。在中原县市,仅西峡和为数不多的几个县市适生,而西峡的山茱萸做为一种古老的名贵中药材,至今仍占全国产量的四分之一,是世人皆知的山茱萸之乡。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在重阳乡当地民间尤为盛行。 重阳糕。如今在西峡重阳店一带,家家户户重阳节里必吃重阳糕。重阳糕用米粉、黍粉为主要原料,并辅以蔗糖、红枣等,蒸制成圆型或圆柱型糕类食品,用以祭神祭祖。在当地重阳糕已达三十多个品种,主要料也由传统的米粉、黍粉改为淀粉,在主料层中敷以芝麻、花生仁、核桃仁、白果仁、各类肉末等,以及杞果、大枣肉等滋补药类,古老传统的重阳糕已被赋予了更新更丰富的内容。 文物佐证 西峡的菊花山、菊潭水早在东汉两晋时,已盛名远扬。菊潭,东汉时属郦县,唐代开元年间设菊潭县,县治设于与菊花山隔菊水相望的石盆岗上。现在石盆岗上菊潭县治遗址犹存,曾出土大量的古砖瓦、碎陶片、古钱币,无不昭示着古菊潭的昌盛与繁荣。 重阳镇佛爷山下的重阳寺,原为闻名豫鄂陕三省的古寺,香火鼎盛,香客络绎不绝。史料记载,每年正月十五,来自豫鄂陕三省的香客涌聚数万。尤其是每年重阳佳节,重阳寺内更是香烟如岚,香客如流。但因战乱,重阳寺几度被焚毁。现在重修的重阳寺内,保留着从遗址中发掘的“天子万年碑”和“恭李氏瓦”。“天子万年”碑碑文虽经沧桑风雨模糊不清,但“天子万年”四个大字仍清晰可见。这是重阳公主之母李娘娘在重阳生活的物证。 重阳店文化淀积沉厚。1978年,在重阳乡奎岭村杨营出土了一批宋代银锭,共三件,其中一件被县人民银行购买收藏,两件现藏西峡县博物馆。一为金泰和六年即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制,重肆拾柒两叁钱。另一件为金大安三年即南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制,重肆拾玖两柒钱。1982年5月,重阳奎岭群众翻地时出土了一宋代瓷碗,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地名佐证 据西峡县志记载,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今西峡县境内有11保,即内乡保、丹水保、菊潭保、重阳保、桑坪保等。民国元年,内乡县(西峡当时属内乡县)境划16区,今西峡境内的丁河、重阳、陈阳为西四区。1951年1月,西峡县将原区镇划为11个区,其中重阳区辖重阳、燕子、陈阳、黄草坪、水峡河等 15个乡。1983年12月,西峡实行基层行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