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籍发展史上光辉灿烂的一篇_谈竹木简牍对后世文化的影响.docx_第1页
中国书籍发展史上光辉灿烂的一篇_谈竹木简牍对后世文化的影响.docx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25 卷 总第 148 期2006 年第 5 期 2006 年 10 月出版攀 登 ( 双月刊)Ascent (Bimonthly)Vol25 General . No . 148No . 5 . 2006 Octo ber . 2006文章编号 :1001 5647 (2006) 05 0164 02中图分类号 : G112文献标识码 : A中国书籍发展史上光辉灿烂的一篇谈竹木简牍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3杨 成 英(青海民族学院 , 青海西宁810007)摘要 :本文从我国书籍发展史的角度 ,论述了竹木简牍对我国汉字的发展 、词汇的产生 、书写形式及书籍制度的形成 、古代文化遗产的保存等方面所产生的巨大的 、不可估量的影响 。关键词 : 图书发展史 ;竹木简牍 ; 汉字 ; 书籍制度图书 ,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象征 。在我国 ,图书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在纸发明之前 ,我们的祖先除了把文字记录在甲骨 、金石上之外 ,使用最为广泛 、时间最长的便是竹和木 。而经加工后写了字的竹和木称之 为“简牍”。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 “, 简 、牒也 ,从竹 ,间声”“; 牍 ,书版也 ,从片” 1 。由此可见 , 简 ,竹为之 ,故称之为“竹简”;牍 ,木为之 ,故称为“木牍”。在甲骨文中 “, 册”象征着一捆用两道绳编连起来的 简 “, 典”象征着把“册”放在几上 。尚书 多士篇记周公对殷代后人的训示“: 唯殷先人 ,有典有册 ,殷革夏 命” 2 。西周金文中也有“典”和“册”的应用 ,而且 ,它从春秋一直盛行到东汉末年 ,至于完全绝迹 ,则是公元 四世纪的事了 。这种简牍便是我国最早的正式书籍形式 ,这在世界图书发展史上 ,恐怕也处领先地位 。这漫 长的使用 、发展的过程 ,在我国几千年的书籍发展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对后世文化和书籍制度的形 成和发展 ,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1 、从汉字的发展看竹木简牍对它的影响 。由于简牍的长期使用 ,促进了汉字的发展 。以简册而言 ,因其 以竹为材料 ,故“竹”部字多与书文有关 。如说文解字和辞源中注释下列各字 :篆 :引书也 。段玉载注 :引 笔而著于竹帛也 。 3 篇 :书也 。段注 : 书 , 著也 , 著于简牍也 。 4 籍 : 簿也 。辞源: 书册 , 簿 : 登记事物用的简 册 。 5 笘 :小儿习字用的竹片 。 6 等 :齐简也 。 7 范 :法也 、从竹 、汜声 ,竹简书也 。 8 此外 ,笏 、策 、签 、籀 、笺等字 , 或形声 ,或会意 ,都和书文有关 。就我们今天常用的“符合”一词 , 追溯其源 ,也和竹简有关 。“符”是简的一 种, 说文解字“: 符 :信也 。汉制以竹 ,长六寸 ,分而相合 。” 9 其办法是将一符分为二 ,分别保存 ,以为凭信 , 两方对在一起曰“符合”。考其最初之符 ,用竹做成 ,因竹节是明显的标志 ,只要有细微不同 ,均无法符合 ,很 容易判断真伪 。由此 ,便有了兵符 、虎符等各种用途的符 ,其材料也不尽相同 。周礼 地官 掌节一文中 记载“: 门关用符节” 10 。符节又成为古代门关出入所持的凭证 。“版图”一词 ,现多指一国疆域 ,为何呢 ? 因 古时将写了文字的木版叫“牍”,如果是一尺见方的牍 ,便叫“方”。礼记记载“: 百名 ( 字) 之上书于策 ,不及 百名书于方 。” 11 可见不到一百字的短文可写在版牍之上 ,而长的文章就需用简策了 。版的主要用途是登录 公文 、户籍 ,这样的版牍称为“籍”或“簿”,也就是至今我们还使用“户籍簿”一词的来源 ,只是现在的“簿”不再 是木版而改用纸张而已 。而这种“方”另一重要的用途便是画图 ,特别是画地图 ,因而便有了“版图”之说 。由 于版牍的大量使用 ,汉字中许多带“木”旁的字也和书文有关 。如古代官府用以征召 、晓喻或声讨的文书写在 木版上 ,称之为“檄文”,军中命令都写在檄上 ,表示紧急称为“飞檄”。“牍”字 , 说文解字“: 牍从札也” 12 。 札 :木版写字为札 ,又引申为“公文 、凭证”,如“通碟 、通牒令”等 。还有“朴 、椠 、检”等字也都和木牍有着密切 的关系 。2 、由于竹木简牍的发展和它长期 、广泛的应用 ,大量地丰富了祖国的汉语词汇宝库 ,许多成语 、典故的产 生和使用也与竹木简牍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一曲“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汉青”成为千古绝唱 ,而句 中的“汗青”一词源于古人在竹简上写字之前 ,需先用火将竹子烤干防蛀 “, 杀”去竹青 ,烤出“汗”珠 ,故称“杀3 收稿日期2006 08 13作者简介杨成英 (1957 ) ,女 ,青海民族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 164青”,亦称“汗青”,后喻为史册 ,也称“青史”。青史留名 ,已成为不少有志之士的追求 。立了大功 ,称“竹帛之功”,有载入史册之意 。人们熟悉的成语“罄竹难书”,其本义指事实太多 ,书写不完 。汉书 公孙贺传“: 南 山之竹 ,不足受我辞 。” 13 后多用来形容罪恶之多 , 难以写尽 , 间或指功德 。旧唐书 李密传“: 罄南山之 竹 ,书罪无穷 ;决东海之波 ,流恶难尽 。” 14 又如 : 形容读书多 ,学识渊博用“学富五车”, 庄子 天下“: 惠施 多方 ,其书五车 。” 15 醒世恒言 卷二三“: 兼之学富五车 ,才倾八斗 ,同辈之中 ,推为才子 。” 16 形容一人的 藏书或著作很多 ,有“汗牛充栋”“、牙签万轴”(牙签 :用于书轴之上作为标志 ,喻藏书之多) 。形容人勤奋好学 有“: 韦编三绝”(韦 :熟牛皮绳 ,绝 :断 ,用以编串竹简的熟牛皮绳多次断裂) 。“尺牍千里”,喻诗文短小 ,而内 容丰富 ,气势壮阔 ,意境深远 。“竹报平安”指平安家信 。形容两相吻合“: 若合符节”。形容文章冗长 ,乏味 : “连篇累牍”、“千篇一律”等等 。此类例子举不胜举 ,我们窥一斑而见全貌 ,简牍制度的源远流长 ,对我国语 言 、文字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3 、我国古代的图书文字不论写在任何载体上 ,总是从上到下 ,从右到左 ,直行书写和排列 ,只到新中国成 立后才逐渐改变成现在的由左到右的横写格式 。而这种从上到下 ,从右到左的书写形式 ,也来自竹木简牍的 影响 。狭窄的简册只能容单行书写 ,必须由上到下 ,右手执笔 ,左手执简 ,方便其间 ,便将待用的空简置于左 侧 ,写好字的简顺序置于右侧 ,不断排列 ,编连成册 ,因而形成由右到左 ,由上而下的书写习惯 。不仅如此 ,连 我们现代书籍的装帧形式也是由简牍演变而来 。有些竹书在编连的最前面用空白简加以保护 ,于是就有了 我们今天书籍的扉叶 、护封 ;竹书的首简多写有篇题 、书名 ,而竹书卷册总是将首简卷置于最外边 ,于是 ,就有 了今天的书籍必定要在封面上印上书名 。4 、竹木简牍的长期使用 ,对中国汉字的形体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甲骨文 、金文由于材料 、工具和书写方 法的限制 ,字无定形 、笔划不一 ,难以辩认 。而秦汉简牍的大量使用 ,加速了古文字向今文字 ( 隶书) 的过渡 。 甲骨文 、金文字与竹木简牍的最大区别在于 :前者主要是“刻”,后者是“写”,工具上“刀”、“笔”之差对于字体 的笔式和结构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大量的竹木书写 ,势必要增快记录速度 ,以前刻意雕琢的 “象形”文字就不能适应实际的需要 ,于是 ,就不得不在结构上定型化 、简单化 、线条化 、符号化 ,逐渐抛弃了象 形意味 ,促使汉字向真正的符号性质的文字大大迈进了一步 。秦汉竹木隶书的产生 ,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 里程碑 ,而这一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竹木简牍的大量使用 。5 、竹木简牍的产生和使用 ,对于保存和流传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这也是不可忽 视的一点 。竹木简牍取材方便 ,容量无限 ,书写迅速 ,保存久远 。就当时来看 ,由于竹木简牍的广泛使用 ,促 进了文化科学教育的普及 ,扩大了影响 ,直到今天 ,从我们发掘出土的大量简牍来看 ,其内容包罗万象 ,当时 政治 、经济 、历史 、医药 、军事等各方面的典籍无不记载其中 。许多几千年前的古文献正是由于有了简牍的使 用 ,才得以流传至今 ,否则 ,它们恐怕早已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无从追寻了 。1972 年山东出土的孙膑兵 法,就是典型的一例 。总之 ,竹木简牍作为我国最早的书籍形式 ,对后世文化各个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产 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我们应予高度的重视 ,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 1 3 4 7 8 9 12 (汉) 许慎 . 说文解字 M 1 北京 :中华出局 , 19631 227 ,294 ,213 ,315 ,121 ,103 ,289 。 5 6 辞海 M 1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9791 2357 ,23611 2 10 11 (清) 阮元 . 十三经注疏 M 1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1 13 (汉) 班固 . 汉书 公孙贺传 M 1 北京 :中华书局 , 19621 24751 14 后晋 刘眴 . 旧唐书 李密传 M 1 北京 :中华书局 , 19751 22211 15 王夫之 . 庄子释 M 1 北京 :中华书局 ,19641 2761 16 冯梦龙 . 醒世恒言 M 1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561 371Abstract : Thi s p aper el ucidated , f ro m t he a ngle of t he develop ment hi sto r y of o ur co unt r ys boo ks , abo ut t he eno r mo usa nd inestimable inf l uence of t he ba mboo inscrip tio n in t he re spect s of o ur co unt r ys Chine se literal develop ment 、o riginatio n of many voca bula r y 、calligrap hic w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