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doc_第1页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doc_第2页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doc_第3页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doc_第4页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黪l兜理论探讨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陈明选(江南大学师范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要】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综合的现代教学索质,仅靠一门公共课程很难保证师范生系统深入掌握相关的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必须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对构成能力的理念,知识,技能,环境等相关因素进行系统设计.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系.文章揭示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的问题,论述了创新教学模式的思路与实践做法.关键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圈分类号】G65文献标识码】A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环境条件已明显改善,教学中的技术含量大大增加.教育技术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强化教师的现代教学意识,改善教师的能力结构,提高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教学的能力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对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从内容到方法都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远远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技术能力较弱,很难适应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改革的要求.因此,如何有效培养师范生的现代教学观念,如何强化他们的教育技术能力,如何改革现行教学模式以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对未来教师的要求.是当前师范教育中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一,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的矛盾与困惑反观对师范生的能力要求.从过去的电化教育到现在的教育技术,应该说其内涵与外延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这期间的课程形式与授课方法基本没有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模式陈旧,方法单一.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矛盾.1.教学内容与课时的矛盾大多数院校主要通过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来达到培养未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目的.但教育技术内容非常丰富,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技术,技能较多.而有限的课时叉很难保证学生系统深入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一般院校开设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学时仅为36或54学时.面对知识点多,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理论很重要,方法不能少,技术更需要.那么到底应该为学生教些什么,如何教,怎样照顾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个体差异,是教师经常感到困惑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只能是蜻蜓点水,触其皮毛,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效果很不理想.2.缺乏设计科学,实用的统编教材由于教育技术课程体系是由电化教育演变而来的,课程内容是以媒体使用为主,还是侧重方法与策略,看法各有差异,因而教材版本有十几种之多,质量良莠不齐,教师难以选择.3.学生众多.实验难以开设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师范生的公共课程量大面宽,有限的实验场地和器材无法满足实验技能训练的需求.以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为特色的课程不得已演变成了理论讲授为主,实验演示为辅的教学形式.省去了许多实际操作的环节.技能的培养只是一句空话.4.教学理念落后.授课方法单一基金项目:本文属江苏省高校社科项目(项目编号:03SSD8802)研究成果之一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方面理应为其他学科教师树立榜样,但一些教师并没有用教育技术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他们教学手段先进但方法单调落后,即使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也是黑板搬家,文字幻灯,常常出现信息化环境下的图文满堂灌的局面.另外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方面,一次性的正规理论考试依然居于主导地位,这势必引导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所谓的知识点,忽视了教育技术能力的养成.课程的先进性与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的落后性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学生很难具有把现代教育技术真正转化为教学生产力的能力.嘲以上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说也有一些研究和改革但只是零散的,就事论事式的议论.缺少系统的,实用的,可操作的办法.二,强化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策略与实践方法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探索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科学方法与有效途径,我们申请了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专门立项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研究.于2002年开始在教学中运行方案,通过不断探索完善,已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改革思路与实践体系.1.突破传统思维.改革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结合,强调实用性等特点.实践教学是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所以如果仅靠有限的公共课时固守一门课程.很难保证学生系统深入地掌握相关的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设计.为此我们突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势.拓宽了有限的课时空间,根据教育技术能力的素质构成要求设计了四个教学模块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1)必修课程.纳入正常教学计划,主要通过必修学时培养学生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初级技能.(2)扩充课程.利用学习网站和网络课程资源.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采取网上答疑辅导和组织兴趣小组的形式,以弥补课堂时空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拓宽其知识面.(3)选修课程.主要满足一部分学生想要进一步深入学习教育技术专业课程.掌握专业技能的需求,并根据教育技术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公共选修课程.主要有: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2006年第3期(总第155期)教育应用,电视节目制作,教育技术前沿等.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教育技术能力训练是形成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设计了五项技能训练实验.即常规媒体的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设计与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教学资源的获取,微格教学等,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和教育实习前进行.另外还有三项选修实验.即数码图像的处理与编辑,摄影技术,网页制作等,通过建立兴趣小组的形式供学生自由选修.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通过以上四个课程模块立体交叉,分层次培养,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延续,特长能够培养,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很好地解决了以前教与学之间的供求矛盾.2.创新教学理论.改进教学方法针对教学设计理论只注重教学设计的流程,强调备课形式,教学设计缺乏一个核心主线的弊端.提出了以理解为目标的教学设计策略.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把握如何让学生充分理解课程内容这根主线来组织教学.以掌握实际应用能力为标准来设计课程.网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具体做的过程中理解概念,掌握方法;通过课内必修,课外网络自学,举办兴趣小组等形式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采用让学生选修不同的实验来缓解人多机器少的矛盾;注意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同时使学生不仅通过课堂,书本,更能通过教师辅导,通过协作学习,借助于学习资料,网上信息资源来获得教育技术知识.改革传授式,输入式的教学方式,力求将课程内容问题化,即将教学重点设计成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在技能强化训练过程中提高能力.为了克服传统的一次性理论测试带来的死记硬背的评估弊端.对学生的测评从评估结果改为评估过程,注重形成性评价,在学生完成作业,搜集资料,实验,讨论,软件创作中渗入评估,将评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从而达到了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313.构建教学环境.开放学习资源教育技术能力是一种综合的现代教学素质,它的养成必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应该把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纳入信息化的社会大背景下考虑.要充分依托学校和地方的信息资源优势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构建开放型的实验条件来提高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我们的主要做法如下:(1)建立了教育技术学习网站,制作了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充分利用校教育技术中心的网络资源库和网络公共服务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型学鲁化教霄研究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持.(2)将师范学院的专业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并在校园网上建立了非线性网络编辑平台,为学生开展实验,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和技术支持.(3)让学生在教育实习中提高,发展教育技术能力.师范学院与无锡市39所中小学和市电教馆建立了实习基地,无锡优良的信息化环境设施和中小学较高的信息化水平,无疑对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高的要求.实习前要求学生精心准备多媒体课件,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备课,上课.在实习中虚心向中小学一线的教师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技术,从而锻炼了他们的教育技术能力.(4)树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育技术培训理念.我们不仅注重职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也重视职后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因为教师教育技术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如果在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水平高,使师范生在学习其他课程的过程中也能受到教育技术的熏陶.所以加强对各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也是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我们就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计划,内容,方法也进行了研究,并承担了本校和江苏省,无锡市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任务,培训课程面向学生开放,让他们自由选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创新的特色与实践效果几年来.通过理论探讨,构建模式,开发资源,改进方法.突出了以师范生教育技术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主线,重视了专项应用能力的训练,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形成了一套有效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学方案和策略.1.成果特色与创新点(1)革新了教学模式.改革了主要以公共课程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传统教学方法,突破了课堂的时空限制,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设计.通过必修课,扩充课,选修课和技能训练课等四个模块分层次推进,既使学生完成了必修内容的学习,又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按需学习,强化教育技术实际能力的要求.同时.还解决了必修课课时不足,实验难以开设,无法满足个别需求等长期困扰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公共课的难题.(2)创新了教学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信息化环境下以理解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学设计理念,强调教师应该从多元的角度启发学生理解问题,因为只有理解了才会去运用,才能变为能力.嘲并建构了着重理解的教学模型和框架,就哪些教育技术课题值得学生理解,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理解,提出了具体的策略与方法,并在教学中应用取得了显着的教学效果(3)构建了开放性的教学环境.突破了倚重课堂教学来培养能力的传统思维定势,把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放在一个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化的资源环境来发展教育技术能力.(4)总结出了四结合教学原则.采取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上自主学习相结合,巩固式教学与理解性教学相结合,总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相结合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2.教学实践效果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启始于2001年初.2002年开始在教学中应用推广并不断改革完善.具体实践效果如下:(1)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测评情况.为了更进一步验证本方案的效果,参照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结合我国的情况,我们确定了1O个指标(基本操作与概念,应用教育技术进行学习,交流,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曾对江南大学三个年级的师范毕业班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行了测试和调查(每个年级随机抽选100名学生.在教育实习前,结合微格教学训练进行测试).A.没有实施本教学改革方案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测评结果:99级师范生:优秀7%,良好25%,及格57%,不及格11%.B.实施本教学方案以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测评结果:2000级师范生:优秀3l%.良好40%,及格23%,不及格6%.2001级师范生:优秀38%,良好43%,及格17%,不及格2%.可见本方案实施后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2)对教育技术培训的满意度测试情况.A.没有实施本教学改革方案教学满意度测试结果:(下转第50页)避他搬青研甓情况下,从教学目的的设定,学习对象,学习需求,教学内容的分析.到教学策略的确定以及评价方法的选择等.让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以及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如何协调.当所有成员对教学设计过程有了清楚的了解后,在后续的开发中才能融为一体,协同作业.同步PPr视频区检索区HTML文件区田2a)大视频布局圈图2【b)大视频布局圈6.构建专业摄录环境.优化视频效果对教学视频的摄录环境要有明确的要求.除了选择合适的场所,严格控制环境噪声之外.还要考虑拍摄场地的布光,背景以及教师的着装和前台饰物,营造一种教与学的氛围,通过对摄录环境的技术和艺术处理,优化视频效果,使教学视频更具可视性.综上,随着宽带网络的建设,网速和带宽已经(或即将)不再是限制网络课程教学视频传输的瓶颈.不考虑教学视频质量的时代即将终结.在网络课程遍地开花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关注教学视频的质量,以此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突破口之一.提高网络课程建设的质量.参考文献1黄立新.视频教学型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4,(1o):68.2王展鹏肼授型电视教材的发展与IP课件DB/OL.7unwen/101122784.htm,20020101120050810.36Steveouting,LauraRue1.TheBestofEyeackIII:WhatWeSawWhenWeLookedThroughTheirEyesDB/OL./eyetrack2004/main.htm,2004-09-10/2005-08-10.4青鸟教育推出新一代网络学习管理平台DB/OL./article/2004/1020/A20041020354394.shtm1.20041020/20050810.5科建网络远程多媒体教学转播系统DB/OL.edb.crgproduct/detail.php?id=393,200409-10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