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分析初探.doc_第1页
扬州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分析初探.doc_第2页
扬州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分析初探.doc_第3页
扬州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分析初探.doc_第4页
扬州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分析初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扬州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分析初探第33卷第1期2006年3月福建林业科技JourofFujianForestrySciandTechVo1.33No.1Mar.2006扬卅I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分析初探谷康,江婷.吉琳(1.南京林业大学风号园林学院,江苏南京210037;2.扬州市园林管理局,江苏扬州225300)摘要:以扬州市为例,对市域,规划区,主城区.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对其要素的组成及其功能进行分析,对完善其斑块一廊道一基质的系统建设,以及构建绿色网络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结构;景观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囝分类号:$7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51(2006)010171一O5PrimarilyApproachingtheGreenLandSystemLandscapeBiologyAnalysisGUKang,JIANGTing,JILin2(1.ViewLandscapeCollegeof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Nanjing210037.China;2.YangzhouLandscapeManagementalBureau,Yangzhou225300.China)Abstract:TakingYangzhouasanexample.theurbandistrict-theplanningdistrictthemainurbandistrict,thepaperanalyzeditscomponentsandfunctionsundertheguideoflandscapeecologytheoryandcarriedoutatentativeresearchOBperfectingthesystemconstructionofpatches-corridors-matrixesandestablishingthegreennetworksystem.Keywords:greenspacesystem;structure;landscapeecology;biologydiversityconservation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将进一步形成由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构成的产业战略格局.这既使得位于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上的江苏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广阔的市场需求,也使它面临一个巨大的国内挑战.绿色江苏的提出,对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实现江苏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具有重要意义.扬州市地处竞争激烈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润扬大桥,宁启铁路及扬州港的建成,扬州生态示范市建设的启动.使其对外交流机会扩大,发展机遇的扩大使扬卅I面临的区域竞争亦日益增强.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与基础之一.扬州市绿地系统生态性建设为城市持久吸引力,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挖掘,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繁荣扬州文化提供软质空间.1概况扬州源于州界水多,水扬波之意,扬州域内河网纵横,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由北向南沟通白马,宝应,高邮,邵伯四湖,汇入长江.主城区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古运河流经城区.水城共生成了扬州独特的城市景观.近年来,扬州市园林绿化事业发展加快,为古城增添了靓丽的风景.到2002年底,城市建城区面积55.2km,绿化面积1922.295hm,绿地率为34.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27m2.扬州地区植被类型属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区,植物种类较为丰富】.据调查统计,扬州市拥有种子植物101科404种(其中裸子植物5科18种,被子植物96科386种),苔藓植物28科95种,蕨类植物17科36种.2大环境绿地系统生态功能分析将城市绿地进行延伸,与市域范围内的风景林地,河湖水域,防护林带,山体丘陵,农田林场等结合,形成完整的区域绿地系统背景大框架和完善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实现主城区绿地系统与外围生态环境的高度融合与统一.收稿日期:20050413;修回日期:20050623作者简介:谷康(1971一),男,安徽临泉人,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讲师,从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172?福建林业科技第33卷2.1布局2.1.1环在扬州市域范围内的各城镇周围建设形成环绕各城镇,水域的开敞生态绿地,形成永久性绿环,防止城市无序蔓延发展.2.1.2网以扬州市域范围内的道路,河流为主骨架,在其两侧规划建设20100m不等的防护林带,形成生态绿网,并使其向外延伸,为动物,植物,微生物的迁徙以及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提供通道.2.1.3珠在扬州市域范围内建设荡滩,湿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森林旅游观光区等点珠状绿地,保护生态环境.2.1.4片因地制宜,扩展城市绿化的理念,组织包括农田,园地,林地在内的大地绿化网络,对城市周边的山地,水体进行维护和治理.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严格控制过量开发.促进城乡及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活化的水乡生态景观演变.2.2保护,保育市域敏感区在扬州市域范围内,依据生物多样性,土壤侵蚀,经济发展状况等,将区域敏感性划分为4个等级:高敏感级,中敏感级,低敏感级和非敏感级.高敏感级地区是仪征境内的水地流失地区,宝应和湖州东部的湿地,高邮湖与长江相连的河流,长江沿岸的湿地.充分挖掘本区未利用的滩地,河堤,圩堤等土地资源进行造林绿化.同时因地制宜地实行林渔,林农,林牧,林城等综合生态工程【9.建设长江沿岸防护林带,完善滨江防护林体系.规划建设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对江边滩地等湿地资源加强保护,建立滨江湿地保育带,整合沿江滨岸带的水一陆自然景观特色,形成独特的长江沿江湿地生态景观走廊.中敏感级区域是自马一宝应一高邮一邵伯湖浅水湖荡区,长江河段.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严格控制工业排污活动.实行退耕还湖,还湿地;建立湿地生态保育区和沿运河水生态功能控制区,建设沿湖沿河防护林体系.低敏感级区域主要集中在仪征境内的山地和低地中.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建设以生态农业为主要模式的若干个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的蔬菜,副食品生产基地.推行封山育林,大力发展林业,因地制宜安排粮,林,果用地.建设风景林,经济林,防护林相结合的综合性林业体系.以增强本区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美学等生态服务功能.保护丘陵山体,城镇之间保留绿色开敞空间.充分利用本区的自然景观特色,建立田园化的缓岗型和高岗型生态城镇体系,并形成本区特有的田园社区生态文化.非敏感级区域是仪征,宝应,高邮,江都,邗江和中心城区.各市县在其总体规划指导下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使各城镇的园林绿地成为规划区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根据当地现有绿地情况建设各有特色的小城镇,使各小城镇成为主城区绿地向外辐射的节点.2.3规划区冷桥与热岛规划城区外环绿带,把边缘区与建成区连成一体,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整体,提高,完善规划区内各城镇的绿地系统.在城镇间形成生态缓冲区,形成城市冷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规划区的各类生态功能区与建设区的面积比不小于1:1,以保证生态服务功能容量的完整性.并形成生态通道.给昆虫,鸟类提供停留空间,促进生物物种的交流,扩大生态位.在润扬大桥北接线,西北绕城公路两侧建设100200m宽的绿化隔离带,内侧均为生态公益林,外侧适当发展经济林.在西北绕城公路和宁启铁路之间,建设生态缓冲林带,控制建筑密度,作为城乡交界处的缓冲地带.在沿江工业园和城市之间设置宽度为2km的生态缓冲区,种植林木,发展生态农业.3主城区绿地系统3.1结构主城区绿地系统布局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相协调,以城市建成区规划发展方向为依据.形成第1期谷康.等:扬州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分析初探一弧,二带,三环,四网,五楔的结构.组成城市内外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整体,把自然引进城市,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3.1.1一弧以润扬大桥北接线以及西北绕城公路和宁启铁路之间为主,形成与江河网生态功能保护区相贯穿的弧形生态缓冲带.3.1.2二带形成以京杭大运河和古运河贯穿城市南北走向的绿色景观带,使其建设成为代表扬州传统文化的滨河带状公园.3.1.3三环一环以市内古运河,二道河等绿地为主,形成内环绿带;以北部蜀冈一瘦西湖风景区及高压线走廊,东部大运河沿岸绿带,西部润扬大桥北接线,南部绕城公路防护林等,形成近郊的二环绿带;以东北部的邵伯湖水系,南部的长江沿岸及瓜洲防护林带,东部万服闸,廖家沟林带,西郊白羊山森林公园,构成外围以水体为主的三环绿带.3.1.4四网扬州城中水系环绕,绿地系统依托水体绿化规划形成4大水网,即长江扬州段及沿江滩地湿地水网,古运河一仪扬河水网,蜀冈一瘦西湖水网及东部大运河一芒稻河及归江河网,构成主体城市的蓝色走廊.3.1.5五楔从城市外围将清新空气引入城市区域,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城市周围形成五楔.分别为北部的蜀冈一瘦西湖;东北部的京杭大运河一古运河入口;西部的南绕城公路一仪扬河往市区方向;南部的长江沿岸一古运河;东部南绕城一大众港.3.2景观生态要素分析3.2.1斑块从绿地斑块的大小,数目,形状,连接度进行分析.1)大小:扬州绿地斑块分为大型绿地斑块和小型绿地斑块2种.大型绿地斑块内比小型绿地斑块内具有更多的物种,更有能力维持和保护基因的多样性.小型绿地斑块不利于斑块内部物种的生存和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但小型绿地斑块占地面积小,分布在城市景观中,有利于提高绿地景观多样性,对物种起到临时栖息地的作用.所以,小型绿地斑块具有大型绿地斑块所不具备的优势,应当看作是对大型绿地斑块的补充【2I.将扬州市绿地斑块按面积进行统计(见表1)可知,扬州市各类绿地斑块中近1/2面积为110hm2,共111块,占50.7%;其次为0.5lhm2,00.5hm2,10100hm2的绿地所占比例相近,分别为16.4%,15.1%,14.6%;而面积在100hm2以上的绿地斑块只占3.2%.由此可见,扬州市绿地斑块分布较均匀,其今后的绿地系统建设应更加注重大型绿地斑块的开发与兴建.表1不同面积绿地斑块统计2)数目:绿地斑块的数目越多,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多样性就高;反之,绿地斑块的数目少.则物种生境的减少加大物种灭绝的可能性.因此,在城市景观中应尽可能的增加绿地斑块的数量.对于大型动物的保护,一般至少需要45个大型绿地斑块,这样有利于对维持景观的结构及斑块内物种的长期生存【2J.将扬州主城区的绿地斑块数目进行统计,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扬州市广陵区绿地斑块现状分布数目较多,维扬区,开发区,邗江区现状绿地斑块数目依次递减.由此可见,扬州市绿地系统建设还应注意绿地斑块的分布均匀度,从而进一步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福建林业科技第33卷3)形状:景观生态学认为,紧凑或圆形的斑块在保护内部资源方面具有最高效率,卷曲斑块在强化斑块与基质之间的联系上具有最高的效率.R.Forman也认为:为完成斑块的几个关键功能,其表2各分区现状绿地斑块数目统计表城市分区广陵区邗江区开发区维扬区合计562块数/个2426499157比例/%43.111.417.627.9生态学上的最佳形状应为一个大的核心区加上弯曲的边界和指状突起,其延伸方向与周围流的方向一致引.因此,在绿地斑块形状设计时,以游憩和保护自然环境为主要目的绿地三湾公园,扬子津公园,润扬大桥滨江森林公园等,其形状应尽量使其边界弯曲和突起,增大与城市景观基质的接触面,使人们能最大限度地接触到绿地,接触到大自然,提高绿地使用效率,也有利于物种迁移,增加物种的多样性.以苗圃生产为主要目的生产绿地扬子津苗圃,平山乡苗圃,城北乡苗圃等,尽量选用紧凑的形状,减少与外界的接触面,以保护内部物种的纯度及防止有害物种的侵入.4)连接度:从物种保护的角度上来说,孤立斑块不利于物种的扩散和迁移,进而影响到种群的大小,加快了灭绝的速度;而相邻或相连的斑块之间物种交换频繁,增强了整个生物群体的抗干扰能力.扬州市在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中,将公园绿地与防护绿地结合布置,为远期的公园绿地提供新建或扩建的基础;生产绿地与公园绿地结合布置,创造大面积林地,形成城市中的绿色斑块.绿地斑块在发挥自身的游憩,美化,生产和生态效能的同时,与廊道的交结地区即节点位置相耦合,从而调节流的运动,增强斑块内物种存活的可能性.3.2.2廊道城市绿地廊道将城市内部的绿地与城郊的自然环境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连续的体系和网络结构,不仅有利于城市空气库存与外界的交流,缓解热岛效应,而且可以保护并促进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特别是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安全的迁移路线,并保持自然群落的连续性,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从扬州市形态结构出发,形成两带,三环,四网的沿河绿化,建立水系廊道网络,对城市河流进行疏通治理,使以水流为主体的自然生态廊道流畅连续,在景观上形成以水系为主体的绿色廊道网络;规划九纵八横,大,中,小三环的道路绿化骨架,将城中孤立的绿色斑块连为一体,形成串珠式的结构.1)规模:每种廊道都有一定的宽度,通常廊道的生态效益随着廊道宽度的不同而相应变化.当河流植被的宽度在30m以上时,廊道就能有效地起到降低温度,提高生境多样性,增加河流中生物食物的供应,控制水土流失,控制河床沉积和有效地过滤污染物的作用;对于道路绿地系统来说.60m宽可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对于游憩绿带和非滨水防护绿带来说,6001200m宽能创造自然化的,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J.扬州市主城区防护绿地主要为河流,高速公路,城区外环线路的防护林带,共63条.其中河流防护林带已全部达到30m绿化宽度;道路绿地大部分还未形成60m的绿化宽度,整体已基本建成2Om以上的绿廊;对于游憩绿带和非滨水防护绿带来说,距离6001200m的绿化宽度仍有很大一段差距.由此可见,扬州市未来应对道路廊道及游憩绿带进一步建设,从而扩大其规模,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要.2)构成:扬州市具有较为完整的绿地廊道构成,扬州市绿地廊道由本地植物种类为主组成,同时兼顾观赏性和城市景观.乡土树种适应性强,使绿地廊道的连接度提高,有利于物种的扩散与迁移.有利于种群乃至生态系统的稳定.绿地廊道的建设,使散布于城市内,具有各种使用功能的大小绿地斑块连接起来,形成绿地网络结构,使动植物群落生境之间的距离小于重建群落的距离,从而建立基因,营养交换所必要的空间条件.主城区行道树,主城区外围环城绿带,城郊结合部的公路行道树可谓城市的三层次绿色走廊.通过一条条的绿色走廊将城市绿地系统同市郊的自然环境连成了一体,保证了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城市内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3.2.3基质基质是在城市景观中占地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强,对城市景观的动态发展起到最大的控制作用的景观元素.扬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其土地利用分区为基础,将其绿地基质规划形成6个城市第1期谷康,等:扬州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分析初探?175?空间分区:1)山水景观区:规划保持自然植被和水系的完整性.加强对瘦西湖水系保护,建立瘦西湖湿地生态系统.2)古城风貌区:结合旧城区改造,因地制宜增加古城区内绿地面积,开放基本保存完好但未对外开放的名园,宅园,寺庙,祠堂,墓园;结合古运河,小秦淮河,护城河,漕河,玉带河,蒿草河滨河绿带等改造建设滨河风光带.强化绿杨城郭的景观风貌.3)现代新城区:规划加大沿京杭大运河,古运河岸绿化环境的改造工程,将绿色,自然引入城市.规划把物质形态的绿地景观设计与物质,非物质形态的地方文化紧密结合.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绿地空间.4)滨河景观区:规划结合古运河,大运河水上游线的开发,规划以自然风光为主要特色.保持水面的开敞空间和高曼寺与天中塔在该区域的视觉主导作用,突出水绿相依的效果,使其成为扬州主城区与沿江港I:I区之间重要的生态隔离带.5)生态新区:规划建设国家级南水北调东线水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持大面积的自然原生状态,维护自然湿地景观.规划以植物群落为主,进行保护性开发;规划保护夹江湿地资源和生态林,发展生态农业,适度建设开发休闲度假,旅游观光设施.6)滨江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