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_第1页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_第2页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_第3页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_第4页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生:张婷婷、刘金燕、李倩,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9/10/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这里将会分析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现状及规划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城市绿地规划应当贯彻“生态优先、绿地优先、开敞空间优先”的规划原则,并需要在规划指标、规划方法和规划管理方面与时俱进,求是创新。,目 录,1、城市绿地系统概念介绍 2、我国城市绿地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 3、有关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建议 4、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为例,城市绿地: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两个层次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民居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其绿地组成主要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湿地以及未利用土地。 城市绿地系统: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位、定性、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化等功能的活动。,1、城市绿地系统概念介绍,2019/10/2,城市绿地的类型 按在城市中的位置:城市绿地、郊区绿地 按规模:大型绿地、中型绿地、小型绿地 按服务对象:公共绿地、私用绿地、专用绿地 按功能系统:生活绿地系统、游憩绿地系统、交通绿地系统 按服务范围:全市性绿地、地区性绿地、局部性绿地,2019/10/2,根据建设部颁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该标准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混合编码的形 式,将城市绿地分为5个大类、13个中类、11个小类。 五大类: G1公园绿地、G2生产绿地、G3防护绿地、G4附属绿地、G5其他绿地 十三中类: 公园绿地:G11综合公园、G12社区公园、G13专类公园、G14带状公园、G15街旁绿地; 附属绿地:G41居住用地、G42公共设施绿地、G43工业绿地、G44仓储绿地、G45对外交 通绿地、G46道路绿地、G47市政设施绿地、G48特殊绿地 十一小类: 综合公园:G111全市性公园、G112区域性公园、社区公园中的G121居住区公园、G122 小区游园 专类公园:G131儿童公园、G132动物园、G133植物园、G134历史名园、G135风景名胜 公园、G136游乐园、G137其它专类公园,2019/10/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指标 城市绿地指标是反映城市绿化建设质量和数量的量化方式。 目前,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和国家园林城市评定考核中主要控制 的三大绿地指标为: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城市公园绿地面积G1/城市人口数量 (G1包括G11G15) 城市绿地率(%)=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之和/城市人口数量 (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包括G1G4) 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城市的用地面积)X100% (城市建成区内绿化覆盖面积包括各类绿地的实际绿化种植覆盖面积、屋顶绿化覆盖面积以及零散树木的覆盖面积,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地被草地不重复计算),2019/10/2,中国城市绿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决定了中国古代城市 从选址到建设遵从与自然的协调共生。 纵观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发展的历程,园林与城市、造园与建城,始终相互交织,以私家 园林和庭院绿化为载体的“城市山林”已总所周知。 解放后建国初期,这种追求以城市公园的大量兴建为载体,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最近10多年,许多城市在实践中已结合各城市特色进行了绿地系统的研究探讨。随着 中国人居环境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 受到中式。 如今,随着城市规划观念转变及视角转移,城市绿地规划建设面临着新的发展。21世 纪的城市需要可持续发展,需要向生态型格局演化,需要成为“山水城市“、“园林城市”。 现代城市绿地规划发展潮流主要是规划理性化、布局多元化、结构系统化、空间开放化、 绿化森林化、景观人文化、水景生态化、设施人性化八种。,2、我国城市绿地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2019/10/2,规划理性化:根据各城市绿地规划中特有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 水文地质、城市风貌、工业用地、居民用地、道路系统,做出各具特色 的、和河湖山川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体现地区特点的城市绿地系统,而 不仅仅是单靠设计师的突发灵感和“一厢情愿”。体现规划工作的科学性、 理性化。 如桂林市的分散集团式城市结构间的放射状的楔形绿地系统,将田园的优点 引进、城市,为城市发展提供秩序和弹性。 布局多元化:现在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形式多样、其中基本布局形式主 要有块状、环状、放射状、放射环状、网状、楔状、带状、指状、混合 式等。不同城市可能由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布局形式组合出新的布 局形式,可成为组合布局形式。 如秦皇岛城市绿地规划布局则依据山水特色和一城三区的布局特点,将布局 确定为“大环境生态绿地衬托城市组团”的布局形式,三城区组团呈“网带状与楔 块状”组合绿地布局结构形式。,2019/10/2,结构系统化: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都具有一定完整的结构体系,总体上包括3个层次。1、 大地绿化子系统规划:以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优化为基础,充分利用农田、山体、水体及岸 线绿化,结合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全面协调绿地建设与旅游资源保护的关系。2、城市绿地 子系统规划:以城市公共绿地、防护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生产绿地、道路河道 绿地及风景林地为主体进行系统规划,起到改善环境,美化整体环境的作用。3、庭院、阳台、 屋顶小环境绿化子系统规划:这一层次是指以家庭内外生态布置为基础的庭院、阳台和屋顶绿 化。 如启东市绿地系统规划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形式,以外围大环境绿化圈市郊生态系统(果园、 农业观光示范园)为外环,以城市周围的防护绿地(环城公园)为内环,市内合理布设块状公共绿地,并通 过道路绿地,滨河绿地相互贯穿,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由此可看出在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更多的考虑了城与城之间的联系,城与乡村的结构 系统、大地景观规划和地区性绿地规划。打破城乡界限,把自然引入城市,把农田也看成城市 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城与城、城与乡互动,结成一个有机的绿地系统,2019/10/2,空间开放化:1从“园林绿化”走向“大地景观规划” 如江苏省宜兴市在大环境绿化规划中,加强东、西景区建设,使东西两块绿地楔入城 中,弥补老城区绿都不足。 2开放公园,进一步扩大园林空间。 如南京市开放玄武湖公园环湖绿带,使湖、城融合为一体,同时也满足了市民的需求。 绿化森林化:是指绿化以成片森林为主体,乔、灌、草相结合,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提高城市文化和福利水平。我国许多城市以“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居在绿中”的城市规划 新理念来建设城市新景观。即把城市规划建设为“森林城”。 如上海规划在外侧建设一条宽度不低于500m的环城绿化带,全长97km,面积 7241hm2。,2019/10/2,景观人文化:在城市绿地规划中必须尊重文化把握园林绿地的性质、风格和主 题,尽量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底蕴,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及历史文化内涵,这样的城 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才真正具有灵魂,才能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才符合人们的 审美及心理需要。 水景生态化:是指用生态学的观点来处理水体的造景,不但要富于情趣,还要 求水体洁净,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共生,并具有可持续性。 如沈阳市北塔公园,其水体的规划理念是:建立集生态、水上活动和观赏功能于一体 的湿地景观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其驳岸少加人工,保持自然,形成一个随 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湿地带,在湿地上随水体的深浅不同,栽种不同的水生和半水生植物, 形成生态型的湿地景观,人可以在水中荡舟探幽。,2019/10/2,设施人性化:人们已不再满足对空间的单纯物质功能需求,而更多追 求精神的享受;城市的主体和服务对象是人。因而城市绿地设计必须满 足人类生存、享乐与发展的要求,包括绿地内各种设施都要符合人体尺 寸比例、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满足人类生理与心理的需求等,设施的形 式、景观建筑尺度、道路款低都要自然和谐。,2019/10/2,问题,城市绿地系统 内容编制问题,现实问题,绿化指标目标体系存在误区,绿化分类没有全面概括绿化要素,定位问题,规划内容没有凸现绿地多功能性,规划范围重视规划区轻视市域,规划对象重视城市建设用地忽视非建设用地,建筑优先,绿地填空,奉行抽象的传统布局模式,绿地面积假象,2019/10/2,1绿化指标目标体系存在误区,对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标,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中规定 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三项指标。关于绿化覆盖率 这一项指标有专家提出异议。 从词意上看,表达城市绿貌的量的概念。而绿色植物是有生命的机体,在正常情 况下,绿化的覆盖率作用在不断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植物寿龄限制或管理上的不 善,也必然出现部分植物的衰亡,以至有损有效的覆盖率,因而“覆盖率”在量的 概念上始终呈不稳定状态。再者,城市绿化应提倡多层次、复合绿化空间。因 而,统计出的“绿化覆盖率”与实际有很大偏差,达不到像理论上要求的那样,难 以真是确切地反映城市绿化总貌的量化概念。也就难以确切反映城市绿化的实际 效益,难以科学的反映城市绿地系统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协调 的最大绿化效益。,2019/10/2,目前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只对建成区的绿地进行了细分,建成区外的绿地则 统称为“其它绿地G5”,将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 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立体绿化 等全放在一个类型中,所以因其不具体、不明细,其它绿地规划的落实非常困难。,2绿化分类没有全面概括绿化要素,3规划内容没有凸现绿地多功能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织纲要规定的绿地系统规划内容包括:城市绿地布局与结 构、绿地分类规划、树种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古树名木规划等。基本上 都是注重绿地布局中生态功能的实现。绿地的景观、游憩、防护功能虽然在分类 绿地规划中有所体现,但并不突出。,2019/10/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必然要受到城市规划区范围的限 制。因此在实际规划中,由于市域管理分属多头,相关基础资料获取、调研困 难,经费限制等原因,目前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所以规划 往往侧重于城市规划区,对规划区之外的市域绿化无法进行规划管理,更忽视乡 镇和农村。,4规划范围重视规划区轻视市域,5规划对象重视城市建设用地忽视非建设用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这一城市绿地的基本功能的发挥仅仅依靠建成区范围内 的绿地是非常有限的,建成区外围的自然山水等大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 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规定的五大类城市绿地中,除了“其它绿地”外,其它 四类绿地均属于(规划)建成区范围。要达到“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 的空间布局”的目的,将规划重点放在规划建成区,缺乏市域范围的协调共建, 导致建成区内绿地精雕细刻,建成区外绿地投入不足,绿化建设水平地下,加大 了城乡环境差别,进而影响到经济、社会差别。加剧城乡二元分化。,2019/10/2,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大体仍停留在工业时代的模式上,长期贯彻“建筑优先, 绿地填空”的思维与工作方式。城市建设用地中的绿化用地指标十分紧张,规划 绿地常被用作填充“不宜建筑用地”和建筑物之间,很难形成科学合理、符合生态 和满足市民生活需求的城市绿地系统。,6建筑优先,绿地填空,7奉行抽象的传统布局模式,从19世纪中叶美国建设城市公园系统开始,西方人在理论上探求了若干城市 绿地系统的规划模式。这些布局模式需依存于一定的气象和社会环境,本不适于 盲目套用。但在我国却常用固定模式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例如:在城市周边 规划窄窄的一圈绿地就称之为“绿环式系统”,有一两块山地插入城市(即使是在 城市下风向)就称之为“楔形系统”等等。,2019/10/2,近年来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中出现一种不切实际的“效益分析”情况。比 较常见的是将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功能与经济效益简单地以货币还原计量法相挂 钩,片面夸大单位面积绿地的固碳制氧等生态效能,或者将本不属于城市生态系 统的大量绿地也纳入计算范围,造成一些假象误导政府部门的绿化建设决策。,8绿地面积假象,2019/10/2,以上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现状问题,直接导致了在城 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不尽人意。对此提出以下 几点建议:,3、有关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建议,2019/10/2,1、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要在城乡一体的理念下,摈弃立足城市思考问题的思维惯式,打破行政界限,加强区域协作,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从更宏观的层面,做更综合的分析,用更准确的把握、以更前瞻的审视来对待一个城市的绿地体系问题,尽力确保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广域绿地规划”。 2、规划中要按规定标准划定绿化用地面积,力求公共绿地分层次合理布局;要根据当地情况,分别采取点、线、面、环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城市绿化水平。以避免见缝插绿的情况。(见缝插绿是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内容少,深度浅,附属市政、建筑用地布局的产物,因此现代城市绿地规划一般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层次) 3、多采用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化规划技术手段(遥感、航测等),基本实现“无纸化”操作,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精度,并能使规划成果与实际规划建设管理系统实现数据信息共享,无缝拼接,实时更新,有效提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数字化、信息化。,2019/10/2,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对城市生态、绿地现状与发展条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在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法定规划相关内容的指导下,科学合理地制定各类城市绿地发展指标,进行城市园林绿地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以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明确划定各类绿地的控制范围,规定其性质、功能、建设要求、景观特色等,为实施城市绿线管理提供依据。,2019/10/2,武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现状分析,总体分析 近几年来,武汉市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作为十五计划的重要目标。在全市新建、改造了一大批公园和绿化广场,如马鞍山森林公园、中山公园、洪山广场、西北湖广场等,综合整治与建设了环湖沿线的景观游览走廊,建成了一批城市景观路,如沿江大道、江汉路步行街等,并重点实施了汉口江滩一、二期绿化,使武汉城市绿化水平显著提高,有效改善了城市环境,突出了城市特色,为武汉创建山水园林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9/10/2,4、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为例,武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现状分析 武汉城市绿地系统协调发展对策 武汉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案,2019/10/2,分析主要基于GIS技术对2000年卫星遥感图片的分析和一些现状调查,市域的资料来自于园林局等。 武汉城市绿地系统现状 11武汉市各行政区面积及人口情况 武汉市辖主城区和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黄陂、新洲6个郊区等13个行政区。主城区包括江岸、江汉、研口、汉阳、武昌、洪山和青山7个行政区(含东湖风景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2000年统计其市域总面积8467平方公里,主城区总面积4275平方公里,建成区总面积21088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80455万人,主城区人口48122万人,主城建成区人口36934万 12绿化指标与其它城市及“国家园林城市”比较,自从国家在全国进行“园林城市”评选活动以来,各大城市纷纷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武汉市2000年绿化指标与其它城市及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比较,可见,武汉市园林绿化建设和许多园林城市存在很大差距,仍未达到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建设城市绿地,改善人居环境,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仍是武汉城市建设的重点。,2019/10/2,基于现状和传统评价指标的分析和评价 1、主城区城市绿地建设现状分析 据统计资料,武汉市主城区的绿地率2754,绿化覆盖率332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44平方米。主城建成区绿地面积578419公顷,占主城区总面积的1353,占市区总面积的187。 2、各行政区主要评价指标比较分析 传统的绿地评价指标通常采用以下几个指标作为衡量城市绿地水平和城市环境质量的标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绿地总面积和公园绿地面积。武汉各行政区的绿化指标。武汉各行政区绿化现状差距悬殊,分布不均,特别是绿地面积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如洪山区的人均公园绿地86平方米,而研口区仅126平方米。综合考虑这三项指标,洪山区的绿化现状最好,其绿地面积和绿地率均居首位,而其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排第二位仅低于经济开发区,这是因为经济开发区的人口密度较低的缘故;从经济开发区绿化面积不高,然其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却居首位也可以看出经济开发区人口密度较低的现状。武昌和青山的绿化现状相似,两个行政区的绿化面积和绿地率都较高,但其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却不高,是因为其人口密度过高。江岸和江汉区的情况大致相同,排倒数第二。斫口区的绿化现状最差,绿地率是洪山区的4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洪山区的147,是城市绿化建设的重点。由于人均公园绿地可以真正反映出人们享有绿地的水平,因此在城市绿地建设中,不仅应重视城市绿地总面积的整体提高,更应该考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情况,以便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游憩活动的需要。,2019/10/2,3、不同类型绿地规划建设现状比较分析 在城市主城区,属于其它类的城市绿地占较少比例,因此在本研究中不作为研究。各行政区各类型绿地可以看出,城市主城区绿化建设仍然以公园绿地建设和附属绿地建设为重点,带状绿地不足,城市绿地的系统性未能充分发挥。城市公园绿地面积的大小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有着直接关系,特别是大面积的城市公园绿地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诃节起着重要作用。根据2000年韵武汉市现状公园绿地统计资料和调查就公园绿地面积而言,武昌和洪山最多,研口和经济开发区最小,相差94;各区中最大的公园绿地面积之间相差90,最小的公园绿地面积之间相差96,武汉市主城区公园绿地面积在各区之间水平差距较大。同时据调查资料显示,武汉大部分城区未能形成各级公园相互覆盖和补充的布局模式;综合性公园分布形态单一,居住区级公园数量偏少,儿童公园面积偏小,公园绿地分布的均衡性有待进一步完善。总之,从不同的绿地类型分析各行政区的绿化情况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武汉市各行政区绿化水平差距悬殊。,2019/10/2,4、武汉市郊区森林公园、风景区的建设现状分析 森林公园和风景区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对市郊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区的建设现状进行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武汉市郊区辖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黄陂、新洲六个郊区,其中汉南主要为湿地生态农业区,不作为研究。近几年全市森林覆盖率明显增加,从1985年的92增加到目前的1612。武汉市各郊区森林公园、风景区绿化建设现状可以看出黄陂区的森林公园和风景区的面积最大,对武汉市生态作用的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因为黄陂有木兰湖风景区和木兰山森林公园两大生态旅游区及祁家湾古文化遗址保护区,形成了武汉市北部绿色生态的屏障。而东西湖区的森林公园和风景区不管是总面积,还是最大最小公园和风景区的面积都是几个区中最小的,其生态功能相对于其它几个区的生态功能较小。综合考虑各区森林公园、风景区的最大面积差距和超过平均面积的森林公园和风景区所占的比例,对武汉市郊区进行各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区面积均衡性的考虑,蔡甸区和黄陂区内的森林公园和风景区面积差距最大,其次是东西湖区和新洲区,差距最小的是江夏区576。从超过平均面积的森林公园和风景区的比例来看,江夏区占50,综合该区面积差距可以知道江夏区内的森林公园、风景区面积差距不大,较均衡。蔡甸区和黄陂区超过平均面积的比例较其它各区较小,然其最大面积差距最大,表明这两个区的森林公园和风景区的面积分配不均衡。东西湖区和新洲区的情况比蔡甸区和黄陂的情况较好,但是比江夏区较差。,2019/10/2,5、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武汉城市绿地系统景观格局分析 绿地系统景观格局明武汉主城区内城市绿地类型不齐全,各类型面积分布差别较大,绿地景观类型分布不均匀,景观多样性整体水平不高。区内绿地景观中不同程度的受到某一种绿地类型的控制,绿地景观类型面积分布不均衡,特别是洪山区。从绿地丽积中也可以看出,洪山区的附属绿地面积较其它几个区为最多,且差距较大。各绿地景观类型面积分布越均匀。 城市绿地分布不均匀,存在着少数景观控制主城区整个绿地景观的现象。 附属绿地和生产绿地较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分布较分散。这是因为附属绿地中的居住绿地面积都较小,且分布较分散造成的。 武汉城市主城区绿化的整体性较差。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城市建筑密度增大,大量的河流和湖泊被填埋,大大削弱了城市水体应有的生态功能。,2019/10/2,6、武汉城市郊区森林公园、风景区景观格局分析 武汉市郊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区的景观分离度指数存在较大的差异,东西湖区的森林公园和风景区分布比较分散,不集中;而黄陂的森林公园和风景区的分布布局最集中。 7、武汉城市绿地系统现状分析总结 用于城市绿化的面积小,城市绿地总量不足,未能达到国家园林城市绿地标准。 各行政区的绿化情况差异较大,系统性不强,绿地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 绿地斑块以小型斑块为主,分布不均,破碎化程度高。 城市山体和水面的保护和绿化不够,廊道密度低,连接性差,绿化质量不高。 历史文化的利用和挖掘不足,缺乏特色。 城市绿地系统的立体空间层次简单,绿地树种比较单调,层次不够丰富。武汉市垂直方向的绿化层次结构简单,道路绿化多以高大乔木为主。武汉市有乔木树种468中,利用率不到10。灌木树种358种,利用率不到20。城市绿地多以灌木和草皮为主,乔木层不够充实,未能形成乔、灌、草分布合理、层次分明的复合生态绿地结构形式。,2019/10/2,武汉城市绿地系统协调发展对策,1 正确认识城市绿地规划的层次,建立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布局框架 城市绿地系统应该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结合武汉的自然人文特色,创建合理的“山水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布局框架,突出市域、规划区和主城区三个层次不同的绿化景观和生态功能。市域应该以生态环境的建设为主;规划建成区应该以如何建设良好的生态绿地,塑造城市景观特色为重点;主城区关系到人们的生活休闲等活动,应该以绿地景观、游憩和生态功能的建设为主。 2加强市域的生态框架建设 市域的森林公园和风景区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的后花园,为建立城市绿化网络状、多层次的分布格局奠定了基础,是城市生态绿地建设的重点。在市域可以利用市域的山水条件建立风景名胜旅游体系,在规划区内,可以通过山水穿插各新城之间,到达生态平衡。在主城区内,使建筑、城市绿地、山林、水面,风景区和农田共同构筑生态框架。,2019/10/2,3绿化建设应该突出特色 武汉应该结合其丰富的山水资源和人文资源,挖掘城市绿化建设的内涵,突出城市山水文化及楚文化等多元化特色。 4加强绿化廊道和立体绿化建设,创建连续的平面绿化空间和多层次的立体绿化。 廊道绿化以道路廊道绿化和河流廊道绿化为主,通过绿色廊道可以将公园、广场及各类型绿地斑块连接起来,使之形成绿色网络,创建连续的绿色空间;立体绿化空间主要是发展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使高楼林立的灰色的城市景观更具活力,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武汉市的廊道密度低,应该结合武汉市的自然条件加大道路绿化和河流绿化,突出武汉市山水文化特色。 5加强见缝插绿、城市客厅、破墙见绿和精品绿化工程,使绿化和美化相结合 见缝插绿主要针对高密度的老城区;城市客厅主要指城市市政广场绿化建设;破墙见绿指建立通透式庭院,使庭院绿化融入城市绿化中;精品绿化指人文资源与园林绿化相结合。通过这几项,使城市提高绿量,加强美化。如武汉的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可以引进色叶树种,像桂花、樱花等,使武汉城市道路在不同的季节可以“亮”起来。,2019/10/2,6强化居民的生态及环境意识,提倡公共参与绿化建设 进一步明确建设山水城市的战略意义,在全市普及生态和环境意识,开展公众参与城市绿化建设的活动,发动城市居民的绿化积极性,使城市绿化真正为城市、居民服务。 7全面规划,重点建设,分步实施 武汉在建立合理的绿地系统空间布局结构的基础上,要做好环境卫生、历史文化和风景旅游等方面的研究,使武汉朝着山水园林城市有重点的分步实施。,2019/10/2,8开敞空间优先”规划理念的引入 所谓“开敞空间”,英文名称指The Space 0pen to the Air,其主要形态包括各类生态绿地和自然保护区,强调用地空间的自然生态属性。在这种规划模式下,“建筑优先,绿地填空”在所难免,抽象的绿地规划布局模式很难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开敞空间优先”的规划理念必须得到贯彻和实施,通过“绿地优先”、“规划建绿”等技术手段,规划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生态高效的城市绿地系统,从而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9绿地系统的构筑与布局 以武汉市四级城镇体系发展为依据,汲取先进的“城市在森林中,森林在城市中”的绿地系统大框架的构思精华,将森林、农田、果园、菜地、水面等生态绿地组织到城市的绿地系统中来,构成广义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体系”。 具体为:以武汉市自然人文资源和现有绿化条件为基础,结合农田林网建设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以建立风景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农业生态区等市域大型生态绿地为重点,通过滨湖绿化、山林绿化、干线绿化、农田林网绿化,与深入城区的楔型绿地相联系,形成“两轴一环、六片六楔、网络化”的绿地空间布局框架,构筑武汉市绿地系统“环状放射式的网络结构”体系 其中:两轴为东西向连绵山系和南北向长江水系构成的山水绿化景观轴;一环指绕城公路与三环线之间的大型水体绿化环;六片指市域范围内的六片大型生态绿地;六楔指从市域范围内延伸到主城内部的放射型楔形生态廊道;网络化即普遍绿化。,2019/10/2,10相互协调的四个子系统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应充分利用其自然资源条件,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并处理好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周围,而且把自然引进城市之中,以维护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在这个系统中,依据绿化模式和布局形态的不同,又可分为四个子系统:绿斑子系统、绿心子系统、绿肺子系统、绿廊子系统。这四个子系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并融为一体发挥整体绿化功效。 绿斑子系统:以城市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附属绿地等绿色斑块为主体而组成的绿地子系统。 绿心子系统:根据武汉市城区规划结构中的多中心布局来合理配置的大型生态绿地,以期达到调节小气候的目的。 绿肺子系统:充分利用武汉市域范围内的自然湖泊、山体和农田林网等自然条件进行绿化的大面积绿地系统,即大环境绿地子系统。 绿廊子系统:由城市道路绿地、河流水系防护林等带状绿地组成的绿地子系统,它是构成城市绿化网络的骨架和关键。 11相对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 从生态角度看,生态绿地系统是运用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再生自然、高于自然的复合系统。绿地系统的规划就是要运用植物学原理,以丰富的乔灌树木和花草植被,创造花期交错、高低错落、季相变化丰富的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能够最大限度发挥生态效益的植物群落。针对武汉市“火炉”的地域特点,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必须注重生态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经过对乔木型、乔灌草均匀型和观赏草坪型三种典型绿地结构的对比分析发现,以乔木为主的疏林草地植物群落,三维绿量高、生态效益最大,而乔灌草均匀型的生态效应又明显优于观赏型草坪。因此,城市绿地系统应较多地构筑以乔木为主体的乔、灌、草、藤复合群落,控制并减少广场草坪的建设,逐步形成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相结合、物种多样而又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2019/10/2,武汉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案,总体框架 市域绿地系统布局 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布局 主城区绿地规划指标 主城区绿地分类规划 分期建设规划,2019/10/2,1、总体框架 以武汉市自然人文资源和现有绿化条件为基础,结合农田林网建设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以建立风景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农业生态区等市域大型生态绿地为重点,通过滨湖绿化、山林绿化、交通干线(公路、铁路、河流)绿化、农田林网绿化,与深入城区的楔形绿地相联系,形成“两轴一环、六片六楔、网络化”的绿地空间布局框架,构筑武汉市绿地系统“环状放射式的网络结构”体系。,2019/10/2,(1)两轴(山水绿化景观轴) 在主城区内并延伸至市域的以“龟蛇锁大江”为中心的东西连绵山系和南北纵贯的长江构成武汉市天然的山水轴线,作为城市主要的景观轴线和绿化骨架。 (2)一环(水体绿化环) 即绕城公路和主城中环线两侧绿化带及其间的广阔地带,利用环城众多的湖泊和山体,建设六处绿化功能集中区,构成武汉市城镇地区范围内分隔重点镇(新城)、联系主城区和以水环境为特色的环状绿地,形成主城区外围的一道绿色屏障。 六处绿化功能集中区主要包括南湖生态旅游度假区、金银湖休闲度假区、金银潭盘龙城后湖绿化区、武湖生态农业观光区、严西湖九峰森林公园绿化区和汤逊湖黄家湖环湖绿化区。 (3)六片(大型生态绿地) 主要包括黄陂木兰生态旅游区片 涨渡湖道观河风景旅游区片 东西湖生态旅游区片 九真山索河风景旅游区片 汉南鲁湖湿地生态农业区片 梁子湖龙泉山文化旅游区片等六个区片。 (4)六楔(放射型绿地) 木兰山-后湖-盘龙城-金银潭-塔子湖 道观河-涨渡湖-武湖-长江 东西湖巨龙湖-径河-金银湖-汉西 九真山-索河-南湖-后官湖-龙阳湖-墨水湖 汉南-鲁湖-斧头湖-青菱湖-通顺河-长江 梁子湖-龙泉山-汤逊湖-南湖等六条廊道 (5)网络化(普遍绿化) 在全市域范围内,利用长江、汉江、滠水、举水等滨江滨河带状绿化和对外公路、铁路等交通干线绿化,以及市域林地、农田林网、湖泊水体、道路绿化和其它绿化空间构成绿色联通道和绿色网络,形成绿地分布的网络化形态。,2019/10/2,2、 市域绿地系统布局 主要指标: 规划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的16.12%提高到30%,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从107平方米提高到120平方米以上。各级城镇绿地建设按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进行分级控制,各区城关镇至少建设1-2个中心公园,面积各不少于10公顷;各中心镇建设中心公园1个,面积不少于5公顷。具体控制指标如下:,2019/10/2,市域城镇绿地规划指标一览表(2020年),2019/10/2,市域绿地建设的重点 黄陂木兰生态旅游区片 位于武汉市域北部,包括木兰生态旅游区和祁家湾古文化遗址保护区,是武汉市北部绿色生态屏障。 木兰生态旅游区:充分利用黄陂北部山区、湖泊水库和良好的森林植被条件,建设以“自然生态”和“木兰文化”为特色、以“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为主导,集休闲、度假、会议、休疗养、体育、生态农业旅游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城郊型生态旅游区。规划总面积947平方公里。 祁家湾古文化遗址保护区:在祁家湾镇周边地区,以省级文物古迹作京城、中分卫湾遗址和市级文物古迹铁门坎、半河桥等为代表的文物遗址相对集中的区域,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林业生产,在妥善保护文物古迹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建设祁家湾古文化遗址保护区。遗址保护区总面积约160平方公里。 涨渡湖道观河风景旅游区片 充分利用涨渡湖分蓄洪区湖泊地貌条件,在长江下游建立湿地生态农业区,并向东北延伸至道观河风景区,形成城市东北部的生态基地。 涨渡湖湿地生态农业区:涨渡湖地区是长江北岸的一个分蓄洪区,规划结合水产养殖和农业生产,建立湿地型生态农业区。规划面积约300平方公里。 道观河风景区:是以新洲区东部山区和道观河水库为基础建立的风景旅游区,以水上活动和佛教文化旅游为主题。规划面积约250平方公里。 仓埠甘棠古文化遗址保护区:在仓埠和甘棠镇附近地区,以省级文物古迹面前畈遗址和市级文物古迹神墩岗、凤凰潭遗址、徐源泉住宅等文物相对集中的区域,建设仓埠甘棠古文化遗址保护区。规划面积约40平方公里。 东西湖生态旅游区片 从东西湖分洪区西北部、绕城公路两侧的巨龙湖、径河到府河边的农业区域,规划以生态观光、康体休闲、旅游度假和园林苗木生产等为主要内容。规划面积约50平方公里。,2019/10/2,九真山索河风景旅游区片 包括九真山森林公园、索河风景区、嵩阳森林公园和野生动物园等景区,规划以山水风光游览、郊野观光、休疗养为主,同时也作为动植物知识教育和青少年活动基地。规划总面积约250平方公里。 汉南鲁湖湿地生态农业区片 以长江上游地段两大低地汉南沉湖和鲁湖周边农业地区为主要范围,按照湿地农业的良性生态链关系,建立生态农业区,并作为保护鸟类的重要区域和城市上游重要的水源保护和涵养地。 沉湖湿地生态农业区:充分利用沉湖现有的良好湿地生态条件,重点保护沉湖地区鸟类生长繁衍的栖息环境,在沉湖周边建立无公害的绿色生态农业区,同时保护城市上游水源免受污染。规划总面积350平方公里。 鲁湖湿地生态农业区:利用鲁湖、斧头湖成片的水面,发展水生养殖和生态农业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形成湿地生态控制区。规划总面积约240平方公里。 梁子湖龙泉山文化旅游区片 以水域广阔的梁子湖为主体,结合周边丰富的人文资源优势,形成以大面积水体为特色的市域生态和文化旅游区。 梁子湖生态旅游区:在梁子湖西侧湖滨地带,结合沿湖低地的湿地特征,以湿地保护、鸟类观赏、水上娱乐和旅游度假为主要内容。 建立以梁子湖大片水面为主体的梁子湖湿地生态旅游区。规划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 龙泉山风景旅游区:加强龙泉山特色山体和植被保护,以明王陵的保护开发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规划总面积290平方公里。 湖泗窑古文化遗址保护区:在梁子湖南部,以省级文物古迹五谷城、湖泗窑、南桥遗址和市级文物古迹郭郑城墓、城上、三二局遗址等文物相对集中的区域,建设湖泗窑古文化遗址保护区,作为城市远郊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保护区总面积320平方公里。,2019/10/2,市域其它绿地控制要求 滨河滨湖绿化 利用市域范围内长江、汉江、府河、滠水、倒水、举水、金水和通顺河等八条主要河流的滩地资源,建设防浪林,同时结合堤防绿化,在保障堤防安全和农业生产的前提下,沿堤防建设绿化带宽度在30米以上。 加强市域湖泊保护,加大滨湖绿化建设力度,在市域162个湖泊周围,结合地形建立30米以上防护绿带。其中主要风景区和绿化功能区内的湖泊,绿化带宽度控制在50-100米以上,确保沿湖绿地的公共性和开敞性。 干线绿化 在武汉市主要对外公路和铁路干线两侧建设绿化带,主要包括京珠、沪蓉国道主干线、绕城公路、机场快速路、武黄高速公路、一七国道、三一八国道、省道岱黄公路、汉施公路、李纸线、汉沙线及京广铁路、汉丹铁路、京九铁路沿线绿化,与主城区快速道路系统相联系,构成网状绿色通道。参照国家建设绿色通道的要求,国道主干线绿化带宽度控制在100-500米以上,国道、省道绿化带宽度一般控制在30-50米以上;铁路两侧绿化带在城区段以栽植5-10行花木林带为宜,宽度控制在30米以上,在城镇建成区以外控制在50米以上。 农田林网 利用武汉市域农业生产区内河湖众多、沟渠纵横和地势低平的特点,结合排水沟渠和田间道路走向,按500-1000米间距,因地制宜布局农田林网,形成特有的农田生态景观和郊区绿化格局。规划在市域农业生产区,按国家要求建设农田生态林网,逐步使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100%。,2019/10/2,3、 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布局 城市规划区绿地建设的重点是: 绕城公路林带 绕城公路是串联主城外围重要城镇(重点镇和城关镇)的交通环线,规划在绕城公路两侧各500米左右的范围内,建设100米左右的生态公益林带和400米左右的生产性经济林带;在绿化带部分地段结合城镇居民需要,建设对公众开放的游览性绿地。 中环线绿带 中环线绿带是环绕主城建成区的一条集生产绿地、农业生态用地和城市外围公园绿地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绿化景观带,主要集中在中环线两侧。绿带全长约90.5公里,绿化带宽度控制在50-200米左右。 南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以南湖、后官湖良好的水域条件和现有的旅游度假设施,增加绿化及旅游景点,形成联接九真山索河风景区和主城区的重要生态区域。规划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 金银湖休闲度假区:以金银湖周边旅游、绿化用地和低密度别墅区为主体,结合金银湖高尔夫球场、跑马场等体育休闲设施,建设金银湖休闲度假区。规划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2019/10/2,金银潭盘龙城后湖绿化区:包括金银潭绿化控制区、盘龙城风景区和黄陂后湖绿化区。其中盘龙城风景区是依托国家级文物遗址盘龙城而建立的风景区,规划在妥善保护盘龙城、磨元城等文物遗址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文化和度假旅游景点的开发。风景区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 武湖生态农业观光区:在武湖周边,以体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发展现代高科技农业为主,包括林果基地等经济林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同时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的重要区域。规划面积152平方公里。 西湖九峰森林公园绿化区:包括严西湖风景区和九峰国家级森林公园,是主城区东部的生态通道,通过与东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相联系,使城市内外的绿化空间相互渗透。 严西湖风景区以水体游览、郊游度假、休疗养为主要内容,重点加强植被建设,防止水体污染。 九峰国家森林公园以山体森林植被景观为主,是城市东西向山轴向东延伸部分。规划以旅游度假、体育健身、野营探险、植被观赏等为主要内容,形成以森林登高为特色的森林公园。公园的建设要防止墓园的过度开发。 汤逊湖黄家湖环湖绿化区:围绕汤逊湖和黄家湖沿岸建设环湖绿带,形成以湖泊为主体的开敞绿化空间,共同构成武汉市南部的绿化区域。,2019/10/2,4、 主城区绿地规划指标 规划到2020年,主城区绿地总量将达到14962公顷,其中公园绿地7204.6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6.8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8平方米(含东湖郭郑湖水面1304公顷)。 中心城区(内环线以内、城市建设用地约35平方公里)内,绿地总量将达到624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482公顷(不含沙湖水面约304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03平方米。,2019/10/2,主城区绿地规划指标汇总表(2020年),2019/10/2,5、 主城区绿地分类规划 1、公园绿地(G1) 充分利用武汉市现有山水景观资源,结合历史文物保护和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突出山水园林特色,在确保主城区内27个湖泊和58座山体全面绿化的基础上,以均衡布局为原则,按照服务半径的要求,分别布局全市性、区域性综合公园、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等社区公园和各种专类公园、带状绿地和街旁绿地,确保市民出门500米范围内能够到达公园绿地,方便市民生活。 公园绿地建设与武汉市地理和气候特点相适应,以乔木为主要绿化形式,在城市建成区内依托带状绿地、街旁绿地等小游园建设“城区片林”,以达到改善城区小环境、调节城区小气候的良好效果。 主城区公园绿地的主要指标如下表:,2019/10/2,武汉市规划公园绿地分类汇总表,2019/10/2,主城区公园绿地建设的主要内容为: (1)综合公园(G11) 规划全市性公园(G111)32个,总面积3109.79公顷(其中水面159.19公顷),其中汉口地区9个,面积686.07公顷;汉阳地区10个,面积1194.94公顷;武昌地区13个,面积1228.78公顷。服务半径23公里。 规划区域性公园(G112)50个,总面积1040.82公顷(其中水面136.32公顷),其中汉口地区15个,面积233.96公顷;汉阳地区13个,面积309.19公顷;武昌地区22个,面积497.67公顷。服务半径12公里。,2019/10/2,武汉市全市性公园规划一览表,2019/10/2,武汉市区域性公园规划一览表,2019/10/2,(2)社区公园(G12) 在居住区内配套建设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等社区公园,居住区公园以25公顷左右为宜,小区游园按人均不低于1平方米,且集中绿地总面积不低于4000平方米设置。 在主城区范围内,结合居住人口的分布特点,要求在每个城区至少建设一块2公顷以上的开放式公园绿地,每个街道至少建设一块0.20.4公顷以上的公园绿地,每个社区至少建设一块4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确保市民出门500米范围内能够有一处公园绿地。 社区公园规划总面积约490.04公顷。 (3)专类公园(G13) 规划专类公园44个,其中汉口地区4个,汉阳地区10个,武昌地区30个。规划总面积约1630.82公顷。 规划儿童公园(G131)2个,位于武昌区; 动物园(G132)1个,位于汉阳区; 植物园(G133)3个,位于东湖风景区; 风景名胜公园(G135)17个,其中汉阳地区3个,武昌地区14个; 游乐公园2个,分别位于汉阳地区和武昌地区; 其他专类公园19个,包括盆景园、墓园、体育公园、绿化广场、鸟类观赏园等,其中汉口地区4个,汉阳地区5个,武昌地区10个。,2019/10/2,武汉市专类公园规划一览表,2019/10/2,(4)带状公园(G14)和街旁绿地(G15) 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主要沿城市街道、河流、堤防等设置,特别在旧城区,绿地少,拆迁难度大,因地制宜布局占地相对较小、布局灵活分散的带状和街旁绿地,既能够形成良好的街道绿化景观,又可为市民提供方便的日常活动空间。 规划带状公园(G14)面积632.19公顷,街旁绿地(G15)面积300.96公顷。,2019/10/2,2、生产绿地(G2) 生产绿地主要布局在汉阳白沙洲大桥桥头以南地区和东湖风景区内,以及城市中环线马鞍山段、西南段部分地区。规划生产绿地总面积约908.2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2.12%。 3、防护绿地(G3)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结构和用地功能安排,依托主城区环状放射型的道路网体系,结合城市高压走廊、铁路、江滩、湖滨、堤岸、排水港渠等,因地制宜,构筑城市防护绿地系统。 城市道路防护绿带依据现有条件予以控制,绿带宽度一般为:一环线8米,二环线1520米,中环线50200米;城市景观路、窗口路20米;城市主干道约10米;新区主干道约20米。铁路防护绿带在城区控制在30米以上,在城镇建成区以外控制在50米以上。湖滨、堤岸、江滩绿带宽度控制在30米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可控制在50-100米以上。在工厂与住宅区之间,规划控制20-50米以上的卫生隔离防护带,以确保居民生活不受污染影响。 防护绿地规划总面积3015.37公顷。,2019/10/2,4、附属绿地(G4) 规划至2020年,主城区附属绿地规模将达3834.28公顷。附属绿地按照城市绿化分区(即核心区、中心区片和综合组团三类),实行分区控制。 (1)对公共设施、工业、仓储、对外交通、市政设施和特殊用地内的附属绿地(G42、G43、G44、G45、G47、G48),在核心区绿地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