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ppt_第1页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ppt_第2页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ppt_第3页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ppt_第4页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汇报目录,1.十一五城镇化发展回顾 2.历史与区域视角下的安徽发展 3.安徽工业化与产业发展 4.安徽城镇发展现状 5.城镇化与城乡发展战略 6.城镇空间布局 7.城镇规模与职能 8.乡村地区发展 9.次区域发展指引 10.其它内容,1.十一五城镇化发展回顾,区位图,总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 户籍人口:6827万人(09年6795万人) 常住人口:5957万人(09年6131万人) 城镇人口:2573万人(09年2581万人) 城镇化水平:43.2%(09年为42%) GDP:12359亿元 三产比重:14:52 :34 城市:16个地级市,现状图,主要成效,1)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全省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5.5提高到2011年的44.8,年均提高1.55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7.5个百分点缩小到6.5个百分点,7.5,6.5,2) 城镇体系不断优化,省域城市群体系初步显现,基本形成了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和皖北城市群“一圈一带一群”竞相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格局。沿江城市发展势头强劲,皖北、皖西城市发展普遍提速,皖南旅游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县城和小城镇也呈现出快速扩张势头。,3) 城镇功能明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城镇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22个市和大部分县城开展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部分城市适时调整了行政区划。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5)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增强,芜湖、马鞍山、铜陵、淮北、合肥、淮南6个市先后被确定为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芜湖市实行了“一元化”户籍制度,铜陵、马鞍山市率先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4) 城乡一体化取得进展,全省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05年的2.89%上升到2010年的3.08%。 城市发展迅速。2011年,我省16个省辖市城区人口占全省29.6%、行政区域面积占全省19.1%,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占51%、地方财政收入占65%、工业生产总值占6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的57%,拥有近90% 的高校和技术研究中心。,2 历史与区域视角下的安徽发展,地理:五大板块 淮北平原 江淮丘陵 长江圩区 皖西山区 皖南山区 文化:三大区域 皖北:中原文化 皖中:长江文化 皖南:新安江文化,历史分析结论一:开放的地理空间和多元的地域文化,皖北:中原文化,皖江:长江文化,皖南:新安江文化,南京,坯县,寿县,安城,徐州,周口,苏州,扬州,开封,南昌,洛阳,杭州,安庆,合肥,历史视角:培育强大的中心城市,构筑开放的空间结构,形成多元的地域文化,历史分析结论二:始终缺乏强大的中心城市,汉朝:亳州、炎县、和县 晋朝:周口、徐州、南京 唐朝:开封、扬州、苏州、南昌 宋朝:开封、洛阳、扬州、南京、寿县 元朝:开封、杭州 明朝:南京 清朝:安庆 建国:合肥,和县,区域分析结论一:在全国的地位略有上升,从比重情况看:近年来,安徽省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略有上升,从2006年的2.63%上升到2010年的2.83%。,从排名情况看:近年来安徽省GDP总量在全国的排名略有上升。2008年GDP年增长率有很大提升,排名上升至全国第12位。,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为89%,全国排名第一。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 出口仍然偏弱:外贸依存度为10.3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3%)。 消费仍然偏弱: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7047元,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11708元)。,全国平均水平:62%,区域分析结论二:增长动力主要依赖投资,经济区:非均质化区域,湖南3+5城镇群,湖北1+8城镇群,江西:环鄱阳湖城镇群 相互关联性不强,各自寻找各自的经济板块,结论三:中部六省经济区各自相对独立,安徽东向联系明显,安徽与区域间人流关系分析,安徽:向东联系,武汉“强弱强”特征,安徽定位为华东板块重要产业基地,具有双重属性:出口导向和内需导向。,结论四:四大经济板块开始出现,安徽融入华东板块,3 工业化与产业发展,结论一:安徽处于第二次工业化的上升通道,发展阶段:安徽处于M型曲线的上升通道,结论二:整体经济发展相当于江苏2003年水平,2002年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江苏借鉴: 工业集中 城市集中(三大都市圈) 对接上海 培育服务,家电制造业异军突起,09年冰箱产量1565万台,全国第一 洗衣机1000万台,全国第二; 空调1022万台,全国第二。,服装制鞋业加速转移,案例:百丽鞋业,空间分布:宿州,日化及食品类不断增强,案例:联合利华,空间分布:合肥,休闲娱乐产业逐步集聚,案例:方特,空间分布:芜湖,问题: (1)化工产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2)缺乏创新与品牌推动的所导致的产业再转移,化工产业沿江转移初现,结论三:内生产业占主导,转移产业在形成,结论四:工业化不能有效带动城镇化,2009(2008)制造业就业对城镇单位就业的贡献率比较,4 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现状,水平低:2010年全国城镇化水平49.68%,安徽43.2% 增速快:2000-2010年全国年均增速1.3%,安徽1.5%,结论一:城镇化水平低,增速快,向特大城市、县城集聚明显,城镇人口出现向特大城市、向县城集聚的趋势,4个特大城市:合肥(310)、淮南(109)、芜湖(147)、蚌埠(104) 5个大城市:淮北(86)、马鞍山(74)、阜阳(82)、六安(60)、安庆(76) 10个中等城市(含两个太和县、阜南县城) 59个小城市:县城,结论二:异地城镇化特征明显,不稳定的非完全的城镇化特征明显,异地城镇化明显 2010年(六普数据),净流出人口为912万人,占户籍人口比例约为13%。外出半年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22%。(阜阳、六安等市达30%) 外出人口以省外流动为主导,长三角地区占主要比重。,2008年户籍人口(6741万),农村人口(4262万),城镇人口(2479万),农村劳动力(3015万),农村非劳动力 (1247万),农村从业劳动力(非农产业1422万,农业劳动力468万),剩余劳动力转移 (1125万),省外转移 (810万),省内转移 (315万),短时间转移 (230万),向城镇转移 (85万),2009年末城镇人口 (根据城镇化水平逆推得出2581万),机械增长,自然增长 (17万,6.45),1、省辖市区占40.8%,其中合肥市区占19.4% 2、在本县内:55.9% 3、其他县的占3.4%,2008年人口城镇化结构图,根据安徽省统计年鉴、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调查等测算整合而成,不稳定的非完全的城镇化特征明显,省外:70% 省内流动:20% 稳定城镇化:10%,结论三:全省城市发展差异明显,第一类:合肥、芜湖人口经济双增长(城镇化工业化双轮驱动) 第二类:安庆、黄山、六安、宣城(城镇化快于工业化) 第三类:淮北、阜阳、马鞍山、铜陵、池州(工业化快于城镇化) 第四类:蚌埠、淮南、宿州、亳州、巢湖、滁州(工业化城镇化都相对较差),基于长途汽车交通流量: 一级节点:合肥; 二级节点:阜阳、宿州、芜湖,人口向合肥集中趋势明显,总量分析,节点分析,合肥、芜湖发展最突出,商品流、资金流向合肥、马芜铜集中趋势明显,银行资金流及主要金融中心分析 资金主要流入地:合肥、芜湖、铜陵 流出地:宿州、阜阳、亳州、安庆,存款区位商/贷款区位商,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结论四:全省分区发展差异明显,城镇化水平差距大,问题1:皖北与皖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不平衡,皖北与皖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增大。 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皖北城镇人口集聚程度不断下降。,当前城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问题2: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匹配 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问题3:人口板块与经济板块不匹配 1)南北差异明显,安徽各市总人口分布,安徽各市人均GDP趋势面分析,2)中心城与县城的人口经济错位,行政区和经济指标关系,问题4:行政板块与经济板块不匹配,小马拉大车,大马没车拉,5 安徽城镇化与城乡发展战略,城镇化方针,推进都市圈、城市带、城市群发展,促进城镇化提速提质。 实施分区差别化发展政策,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鼓励省内异地城镇化,引导人口合理有序迁移。,工业结构所需劳动力:基准方案(332)劳动力高方案(231)劳动力低方案(176)需求总量:739万人 农村剩余劳动力:稳步提高(241)稳步提高(87)稳步提高(36)提供总量:364万人 预测至2020年回流300万,2030年回流450万。,(1)回流人口预测,方法一:劳动力与就业的供需模型,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表:不同产业政策和经济增长模式下城镇就业岗位的需求增量(万),(1)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2)根据(1)中江浙沪人均GDP的增速(6%)计算而来。,预测至2020年回流人口约为360万;2030年约为510万。,前提1:外出人口与人均GDP具备相关性 前提2:安徽发展速度快于江浙沪发展速度,方法二:人口与经济增长规律回归模型,表:基于人口与经济增长回归模型预测回流人口,(2)常住人口规模预测,表:人口与城镇化水平综合预测表,6 城镇空间布局,6.1 空间布局原则,6.1.1 空间结构支持低碳与生态安徽战略 6.1.2 空间结构支持区域东向发展战略 6.1.3 空间结构支持工业化发展战略 6.1.4 空间结构支持城镇化发展战略 6.1.5 空间结构支持动态化演变战略,水环境敏感性,6.1.1 支持低碳与生态安徽战略,大气环境敏感性,土地环境敏感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皖北、皖中、沿江:引导性开发 皖北水资源成为其发展的最大生态瓶颈 皖江开发中应注意对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与避让 保护巢湖重要生态节点 皖西、皖南:保护性开发 处于多山、地貌敏感性差,同时又为新安江流域源头,宜进行保护型开发建设 保护皖西重要生态节点,6.1.2 支持区域东向发展战略,(1)对接体系 江苏省: 从“三圈五轴”到“沿江沿海” 一带:沿江城市带 二轴:沿海城镇轴、 沿东陇海城镇轴 三圈:南京都市圈、 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 一极:淮安增长极 浙江省: 从“二片、三核”到“三群、四区”网络化结构,融入长三角,培育强大的中心城市与世界级城镇群,区域格局:东向对接,构筑合芜宁成长三角,江苏:环太湖,浙江:环杭州湾,安徽:合芜宁,(2)构筑成长三角,GDP增速与人均GDP,皖江城镇群:华东地区产业基地、创新基地和休闲目的地,引领安徽发展。确立双核:合肥、芜湖 “双核”城市是沿海发达省份的共同特征,6.1.3 支持工业化战略:坚持双轮驱动、坚持双核发展,双核城市占各省经济总量比重比较,6.1.4 支持城镇化战略:加强集聚、促进统筹、分区发展,6.1.5 支持动态化演变:体现动态性、符合阶段性,保证现阶段发展重点 培育远期发展变化 远景融入区域空间结构,江苏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安徽所处阶段,近期(2012-2015) 一圈一带一群 一圈: 合肥都市圈 一带: 沿江城市带 一群: 皖北城市群,6.2 城镇空间结构,远期(2015-2030) 两圈两带一群 两圈: 合肥都市圈 芜马都市圈 两带: 沿江城市带 淮合芜宣发展(轴)带 一群: 皖北城市群,合肥都市圈、芜马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走向合芜宁大都市连绵区,构建世界级的成长三角,上海大都市连绵区,合芜宁大都市连绵区,6.3 远景展望,对合肥发展要求,(一) 对合肥都市圈的发展要求 1、目标与空间结构 充分发挥合肥省会中心城市的作用,努力把合肥打造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实施都市圈一体化战略,深化区域合作,加快推进合淮、合六同城化,优化资源配置,聚合发展能量,形成整体优势。以合肥为中心,依托合宁、合巢、合淮、合六、合安等城镇发展轴,形成“中心放射”状空间结构。到2030年,合肥都市圈城镇人口超过1000万人。,(二)对合肥发展的要求 1、功能定位 全省的中心城市,长三角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科研教育基地。 2、人口与城镇化发展指引 规划203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1000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80-83%。到2020年合肥市城市人口460万人;2030年合肥市城市人口630万人(其中中心城区城市人口550万人,肥东、肥西县城市人口80万人)左右。,(三)远景展望,省域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明确提出远景在华东地区构筑“合芜宁大都市连绵区”。推动合芜宁大都市连绵区同城化发展。充分发挥南京和合肥作为省会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结合芜湖作为新兴制造业基地和传统商贸城市的基础,充分发挥这几个城市在教育科研方面的优势,形成长三角城镇群重点推进区西端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 因此,在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中,也有提出发展成为迈向创新、多元的长三角第四极,互补性对接上海、差异化竞合南京、品质看齐杭州,建设城湖共生的生态宜居名城的目标设想。,高速铁路。京沪高铁、徐兰高铁、沪汉蓉高铁、京福高铁、商杭高铁、芜湖黄山景德镇客专。,在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带、芜马都市圈适时规划建设市域轨道交通,逐步形成城镇群内各市主城区及重要功能区间的快速交通联系。市域轨道交通的建设形式可以多样化,在人口密集的市中心,采用地铁的形式,站间距较小;市郊可采用轻轨、有轨电车等投资少、见效快的形式。,7 城镇规模与职能,原则1:人口向中心城与县城集中 原则2:人口向皖中、沿江集聚,7.1 城镇人口规模指引,2009中心城:县城:镇=53:29:18 规划2030中心城:县城:镇=53:36:11 2009 皖北:皖江:皖南=35:62:3 规划2030皖北:皖江:皖南=32:65:3,7.2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指引,用地总量预测-2020年,总量:13616平方公里。按照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13616平方公里。 城镇建设用地:4023平方公里(按照中心城区人均100平方米、县城人均105平方米、镇人均110平方米的标准),需要补足建设用地473平方公里(扣除土规3550)。,用地总量预测-2030年,城镇建设用地:5248平方公里(按照中心城区人均100平方米、县城人均105平方米、镇人均110平方米的标准),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特别政策地区用地指引:“总量控制,分类指引”,总量控制: 国家级特别政策地区:江南、江北集中区,2030年规划用地分别控制在200平方公里以内 省级特别政策地区:2020年控制在200平方公里左右,2030年控制在400平方公里左右。,8 乡村地区建设,乡镇总数:全省乡镇总数为1261个(镇912个,乡349个),比2000年底减少近600个。 乡镇域规模:总人口规模,平原地区5万人以上、丘陵地区3万人以上、山区11.5万人以上; 建成区面积:建制镇达到1.3平方公里,镇区平均人口近5000人。 农村人口:3384万,占总人口56.8%,比2000年减少1133万人。 行政村数量:17274个,比2000年减少12546个 自然村数量:2009年229034个,比2000年减少63136个 自然村规模:200人以下129991个,201-600人66814个,601-1000人24599个,1000人以上7630个。,全省概况,(1)规划目标,8.1 乡村规划目标与方法,农业产业化 农村社区化 农民现代化,(2)省域体系乡村地区规划原则,定方向 定标准 定模式,(3)定方向:新的城乡等级体系,特色镇,一般镇,纳入城镇,小城市模式培育,推进产业发展,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完善服务,新型社区(中心村),自然村,农村基本服务单元。基本服务完善 ,特色产业,乡村单元,保留特色,规划2030年,特色镇200个, 一般镇500个左右。,乡村地区两级服务中心,(4)定标准:新的城乡服务体系,(5)定模式:新的城乡空间模式,村庄分布偏分散 服务无法得到保证 镇的作用不明显 部分镇的功能弱化,规划乡村布局模式:形成以镇+新型社区的布局模式 镇服务功能提升 明确农村投入重点 保证农村基本服务,现有乡村布局模式,规划乡村布局基本模式,2KM,12KM,合并,服务均等,9 次区域发展指引,9.1 皖北片区,9.1.1 现状特征:相当于江苏2003、2004年发展水平,(1)处在工业化初期,加速发展,但经济总量与全省的差距仍在拉大。,(2)城镇化水平偏低,外出人口比重上升,县城集聚作用开始显现。,皖北:接近于苏北2003、04年水平,苏北概况:1/2的用地,40%的人口,20%的经济。地域差距更为明显,皖北概况:1/4的用地,1/3的人口,25%的经济,苏北VS皖北:资源丰富、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落后,9.1.2 趋势判断一:面临差距拉大的趋势,两个拐点:2001、2008,第一阶段:2001年以前,低水平均衡 第二阶段:2001以后 基建主导,集中发展 苏北经济比重下降 三圈两轴,极化发展为主,沿江发展 第三阶段:2008年 工业加速,共建共享 苏北经济比重上升,增速超过全省 沿海的重视,均衡发展,从极化到均衡:两个拐点,三个阶段。,阶段1:全省的极化,落后区的均衡 1)全省的极化 苏锡常都市圈(全省12.6土地面积,集聚25.9%人口,产出44.3%GDP)。 苏南、苏中、苏北差距不断拉大 2)苏北的均衡 苏北:均衡化发展,县城与中心城并重,阶段2:全省的均衡,落后区的极化 1)全省的均衡:南北共建,统筹发展 2)苏北的极化:增长极的提出,9.1.2 趋势判断二:遵循阶段发展的规律,9.1.3 发展战略:加速发展、协调发展,近期:加速皖北城镇化进程,促进中心城与县城的协调发展,皖北城市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