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23腹痛.ppt_第1页
中医内科学23腹痛.ppt_第2页
中医内科学23腹痛.ppt_第3页
中医内科学23腹痛.ppt_第4页
中医内科学23腹痛.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腹痛,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腹痛,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概 述】,一、定义,腹痛: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 本节:内科病证。 不讨论:外科、妇科的腹痛。 另外,痢疾、霍乱、积聚、臌胀 和虫证等的腹痛参考有关章节。,1、 素问举痛论: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提出寒邪、热邪客于肠胃可引起腹痛,与脾胃、大小肠、膀胱等有关。 2、诸病源候论对腹痛病机论述较详尽,认为腹痛由于“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二、源流,3、张仲景: 诊法上创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 拟定了附子粳米汤、厚朴三物汤治疗不同病因所致的腹痛; 从辨证治疗及拟方用药方面,开创了治疗腹痛之先河。 4、龚延贤寿世保元把腹痛归纳为寒、热、虚、实四类,可谓提纲挈领 5、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总结前人治疗腹痛的经验,认为腹痛“在脏者,以肝、脾、肾为主,在腑者以肠胃为先”,治法强调以“通”为主,或“通”、“补”兼施,迄今仍为临床所效法。,急慢性胰腺炎、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性紫癜、肠道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性腹痛、输尿管结石、腹型荨麻疹、腹型癫痫等。,三、讨论范围,本节讨论内科腹痛,外科、妇科不在本节范围。 痢疾、霍乱、积聚、臌胀、虫证等病证出现的腹痛症状,参考有关章节。,【病因病机】,一、病因,感受外邪 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 跌仆手术 阳气素虚,1、外感时邪,寒凝气滞 传 腑 伤于暑热 导 气 寒郁化热 失 不 湿热壅滞 职 通,2、饮食不节,损伤脾胃 脾 气 腑 暴饮暴食 饮食停滞 失 机 气 肥甘厚腻 酿生湿热 健 失 不 饮食不洁 过食生冷 寒湿内停 运 调 通,3、情志失调,跌仆手术,抑郁恼怒 肝失条达 腑 忧思伤脾 肝脾不和 气 气滞日久 气滞血瘀 不 跌仆手术 络脉瘀阻 通,4、阳气素虚,素体脾阳不振 脾阳衰惫 腑 过服寒凉伤阳 脏腑失温 气 肾阳不足 脏腑失养 不 肾失温煦 脏腑虚寒 通,病因病机小结,1、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脾、胃、肝、大小肠,并与足少阳、足三阴、手足阳明、冲、任、带脉相关。 2、基本病机是气机郁滞,脉络痹阻,不通则痛;或经脉失养,不荣则痛。 3、病理性质有寒热虚实之分,实证多为外感寒热、内伤饮食、情志及跌扑等引起;虚证每由气血不足,阳气虚弱所致。 4、病理因素:寒凝、热郁、食积、气滞、血瘀。,5、预后转归,(1)体质好,病程短,正气足:预后好; (2)体质差,病程长,正气不足:预后差; (3)身体羸瘦,正气日衰:难治; (4)腹痛暴急,伴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虚脱,当积极抢救。,一、诊断,【诊断与鉴别诊断】,1、主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部位包括脐腹、肋腹、小腹、少腹。 2、病程:有长有短,起病有缓有急。 3、诱因:饮食、情志、受凉等 4、辅助检查:腹部X线、腹部B超等。 5、排除外科、妇科腹痛。,二、鉴别诊断 1、胃痛,2、其他内科疾病的腹痛: 痢疾:里急后重,下利赤白脓血; 霍乱:多伴有吐泻交作; 积聚:腹内包块; 臌胀:外形胀大、皮色苍黄、青筋暴露 腹痛: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3、外科、妇科腹痛 外科: 先腹痛后发热 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压痛明显 肌紧张和反跳痛。 内科: 先发热后腹痛 疼痛不剧,压痛不明显 腹部柔软,痛无定处。 妇科: 多在小腹 与经、带、胎、产有关。,【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急缓 (1)急性腹痛:突然发病,腹痛较剧,伴随症状明显,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等引起。 (2)慢性腹痛:发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绵绵,痛热不甚,多因内伤情志,脏腑虚弱,气血不足所致。,2、辨性质:,(1)实痛:痛势急剧,痛时拒按,痛而有形,痛势不减,得食则甚。 (2)虚痛:痛热绵绵,喜揉喜按,时缓时急,痛而无形,饥而痛增。 (3)寒痛: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 (4)热痛:腹痛急迫,痛处灼热,时轻时重,腹胀便秘,得凉痛减,痛在脐腹。 (5)气滞痛:腹痛胀满,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撑作痛,得嗳气矢气则胀痛减轻者。 (6)血瘀痛: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按,入夜尤甚。 (7)伤食痛:脘腹胀满,嗳气频作,嗳后得舒,痛甚欲便,便后痛减。,3、辨部位,(1)大腹疼痛:脾胃、大小肠; (2)脐腹痛:虫积; (3)胁腹、少腹痛:厥阴肝经; (4)小腹痛:膀胱。,二、治则治法,(1)“通”则不痛: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 (2)审证求因,辨证用药:明辨寒热虚实。 (3)标本兼治:通非通下,不可单纯泻下,辅以理气通导之品;不可过用香燥,中病即止;虚痛宜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4)久痛入络:加辛温活血剂。,注意事项 (1)寒痛:注意保温; (2)热痛:忌食肥甘厚腻,醇酒辛辣; (3)食积:节制饮食; (4)气滞:心情舒畅; (5)虚痛:进易消化食物。,三、分证论治,主症:腹痛急迫,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尤剧。 兼症: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自可 舌象:舌质淡苔白腻 脉象:沉紧。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1.寒邪内阻,2.湿热壅滞,主症:腹部胀痛,痞满拒按。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 兼症:胸闷不舒,烦渴引饮,身热自汗,小便短赤。 舌象: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 脉象:脉滑数。 治法:通腑泻热,行气导滞 方药:大承气汤,主症: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 兼症:厌食,痛而欲泻,泻后痛减,粪便奇臭,或大便秘结 舌象:舌苔厚腻 脉象:脉数滑。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药:枳实导滞丸,3.饮食停滞,主症:脘腹疼痛,胀满不舒,攻窜两胁 兼症:痛引少腹,时聚时散,得嗳气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 舌象:苔薄白 脉象: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4.气机郁滞,主症:少腹疼痛,痛势较剧,痛如针刺。 兼症:甚则腹有包块,经久不愈。 舌象:舌质紫暗 脉象: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活络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5.瘀血阻滞,主症: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 兼症: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休息后减轻,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胃纳欠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 舌象:舌质淡,苔薄白 脉象:沉细。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6.中虚脏寒,1讲究饮食卫生,起居有节,增强体质。 2寒温适宜,避免外邪侵袭;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3. 寒痛者要注意保温;热痛者忌食肥甘厚味、醇酒辛辣;食积者,注意节制饮食;气滞者要保持心情舒畅;虚痛者易进食易消化之食物。 4若腹痛暴急,伴有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为虚脱之象,需立即处理。,【预防调护】,【结语】,概念: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 病因:病因以感受寒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跌扑手术、阳气素虚为主。 病变脏腑在脾、胃、肝、大小肠,与足少阳、足三阴、手足阳明、冲、任、带脉相关。 基本病机为气机郁滞,脉络痹阻,不通则痛;或经脉失养,不荣则痛。 治疗以“通”字立法,标本兼治。,30,【临证要点】,1. 寒凝血滞用温通。 2.清热通腑治疗急腹症。 3.蛔虫所致腹痛治当驱虫、安蛔、健脾。,31,1、中脏虚寒型腹痛的主方是: A、大建中汤;B、补中益气汤;C、附子理中 D、小建中汤;E、四逆汤 2、金某,男,25岁,因暴饮暴食,脘腹胀满疼 痛,拒按,嗳腐吞酸,舌苔腻,脉滑实。治则应为: A、消食导滞;B、理气导滞;C、行气活血; D、健脾和胃;E、消食和胃 3、患者脘腹疼痛,胀满不舒,得嗳气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苔薄脉弦,治疗可选用: A、天台乌药散;B、木香顺气丸;C、逍遥散;D、柴胡疏肝散;E、枳实消痞汤,4、腹痛的病因有: A、外感时邪,内伤于里;B、饮食不节,肠胃受伤;C、情志失调,气滞血瘀;D、阳气素虚,脏腑失煦 6、刘某,男,21岁。腹痛拒按,大便五日未排,胀满不舒,烦渴引饮,口臭,自汗,小便短赤,苔黄,脉洪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