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探析.doc_第1页
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探析.doc_第2页
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探析.doc_第3页
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探析.doc_第4页
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探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州学院 政法系 2011届 法学专业 毕业论文(设计) 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探析吴宇洋(德州学院政法系,山东德州 253023)摘 要::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市场必须向世界各国开放。但是这种开放同时会给我们的国内产品进口带来不安全因素,甚至威胁到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同时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害。因此,有必要借鉴西方国家有关“绿色壁垒”的法律制度,在WTO允许的范围内保护我国国内市场。关键词:绿色壁垒;成因;法律对策引言在国际货物贸易中,从1947年的GATT到WTO,降低关税一直是国际社会的主题。时至今日,作为阻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的关税壁垒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而许可证制度、配额制度、原产地制度等非关税壁垒对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的进程阻碍日益明显。同时,绿色壁垒作为新型的、重要的阻碍国际贸易的障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绿色贸易壁垒是双刃剑,如果运用适当,对保护自然资源、对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利的;如果滥用,就会阻碍全球经济的发展,形成新的贸易保护主义。而目前因为种种原因,绿色壁垒的形式多样化、环境标准的复杂化、检疫措施的苛刻等,反映出绿色壁垒已经成为对国际贸易的阻碍,成为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形式,可以说如何完善我国绿色壁垒的法律规制已经非常迫切。一、绿色壁垒的内涵及表现形式(一)绿色壁垒的定义 绿色壁垒又称环境壁垒,它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由,以保护本国市场和贸易为根本目的,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法规、标准,从而限制国外产品或服务进口的贸易保护措施。绿色壁垒看似合法合理,它往往以保护环境为借口,其目的具有一定程度的隐蔽性,隐蔽于具体的贸易法规条例、国际公约的执行过程之中,而且各种技术标准极为复杂;其手段具有一定的不平等性,西方发达国家以其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提出过高的标准,使发展中国家在短时间内难以达到其所要求的标准;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不仅涉及资源、与人类健康有关的商品生产和销售,而且对那些需要达到一定安全、卫生、防污等标准的制成品产生巨大的压力。1(二)绿色壁垒的特征1.合法性很多学者都认为合法性是绿色壁垒一个显著特征。例如有学者认为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家是以公开立法的形式加以规定,甚至以国际条约为依据,具有坚强的法律后盾,在形式上更具严肃性、合法性。2 绿色壁垒本身不存在对与错,任何合法措施都存在被滥用的可能。对于是否构成绿色壁垒滥用,其主观动机难以证明,主要从客观方面来判断。只要绿色壁垒措施是在非歧视原则的基础上实施的,就应当被认为是合法的。多数国家在制定、实行这类措施时都倾向于援引关贸总协定的“一般例外条款”作为其法律依据。绿色壁垒的法律依据,集中体现了其合法性。当然,也不排除某些被看作“绿色壁垒”的环境管制措施的设置违反了WTO的非歧视原则,这样的环境管制措施是非法的,在WTO体制下是需要被禁止的。某些文章的观点认为绿色壁垒是非法的,与合法的绿色管制措施相对,此乃对于绿色壁垒的内涵判断不同所致。然而此观点存在明显的不妥之处,因为这类文章往往在论及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时,大都将绿色补贴、绿色标准、绿色标志等具体法律制度包含在内,而上述制度有明确的国内法上的依据,是合法的。将内涵定义为非法,而其外延却具有合法性,如此在逻辑上不能自恰。2.内容的广泛性绿色壁垒范围广泛,不但包括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工业成品,而且产品的加工程度和技术水平越高,所受的制约和影响也越显著;从过程看,它涉及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消费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从领域看,已从有形商品扩展到金融、信息等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及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只要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有关的贸易活动均在绿色壁垒的管制范围之列。而且绿色壁垒往往会有连锁反应,容易从一个国家扩展到多个国家。如1996年德国禁止含偶氮染料的纺织品进口,结果法国、荷兰、日本也相继效仿。1998年我国输往美国的木质包装由于含有天牛病虫而受限制后,加拿大、英国也迅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研究表明,137个进口国设置了与环境有关的贸易壁垒,绝大多数产品贸易受这些壁垒的直接或间接影响。3.高科技性 设置绿色壁垒以环境标准、环境标志等一系列涉及高科技标准的法律规范为依据,因此,绿色壁垒的技术含量较高。举例而言,日本政府曾要求对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尼龙鱼网实施“二恶英”(一种易诱发癌症的有害物质,诱发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皮肤接触或呼吸接触)检验,因为用尼龙制的鱼网及网绳含有“二恶英”成分。日本政府标准规定“二恶英”含量不能超过0.1 ppm。对于印尼来说,国内没有这样的检验结构和设备,无能力进行这方面的检测,只好在日本口岸进行检验。出口的批次中50%因抽样不合格而被退回,这给印尼造成巨大的损失。4.措施的灵活性目前国际上在环境保护领域的许多问题上尚未达成一致和共识,由于有关的国际协定对于一些重要的环境标准缺乏明确统一的表述和科学规范的界定,而且国际上对于某些产品和物质及其成份,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及其安全阀值,至今无科学定论,有的还存在较大的争议,从而使环境管制措施在实际操作上存在着较大的伸缩性和可塑性。WTO并不禁止各国根据自身特点来制定技术标准,也为一些国家灵活地实施绿色壁垒提供了条件。3(三)绿色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1.绿色关税制度西方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对一些污染环境和影响生态、可能对环境造成威胁及破坏的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和禁止商品进口,甚至对其实行贸易制裁。2.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技术标准是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限制国外不符合环保技术标准的产品进口,对贸易实施限制。3.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又称生态标志,是一种包装图形,表明该产品不但质量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无损害,其目的是通过引导生产者消费者提倡和鼓励对环境有益或无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4.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包装是指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环境污染、能循环和再生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包装,但绿色包装的产品比传统包装的产品成本要高,这将直接导致其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价格上弱势。5.绿色补贴制度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有必要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算在成本之内,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企业因本身无力承担治理环境的费用,政府有时只能为此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就是“绿色补贴”。6.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为了确保人类及动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剂等的影响,对产品全面的严格检查,防止超标产品进入国内市场。4(四)从可持续发展看绿色壁垒存在的必要性可持续发展理论既是绿色壁垒提出的依据,又是实行绿色壁垒最终要达到的目的。这是毫无疑问的,我国的很多学者也是这样认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绿色壁垒的产生与存在有着深远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源于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到的思想。其中认为发展应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之后有许多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理论有所阐述和引申。英国国际环境法学家菲利普桑兹认为可持续发展原则应包含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与发展一体化四个基本要素这种看法自出现以来,成为大多数学者意见的基础。而绿色壁垒的设置与“环境与发展一体化”是不可分割的,只有保证环境与贸易的共同发展才能使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绿色壁垒以可持续发展为理论根源和最终目的,证明其顺应国际发展的要求,设置的目的是正当的,而且是符合国际法原则的。以这样的理论基础来实施绿色壁垒可以保证其在实施中的正当性,并防止一些引起误解的不正当实施。5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均绿色壁垒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不应仅理解为只是在理论上的归属,其在现实中己被接受为国际习惯法原则并在司法实践上有所应用。如在1989年5月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1992年6月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2002年8月的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中都对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了详尽的阐述。特别是在2001年WTO第四次部长会议宣言中重申WTO成立文件的前言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承诺,坚持开放的和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相互支持的。此外,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国际法院的裁决中也有所引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在与环境有关的委内瑞拉与巴西诉美国的汽油规则案中也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且在印度、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和泰国诉美国禁止虾、虾产品一案中有进一步的发展绿色壁垒设置的本质原因是出于保护生态环境,最终保护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就其法律性质而言,它是合法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在实施这类措施的国家中,不排除一些国家因违反国际条约而导致实施该措施的行为阻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进行。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贯彻不是用来设置贸易壁垒以增加他国负担,而是用来为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提供法律基础的。以可持续发展原则排除那些相对来说绿色壁垒的不正当实施是极为有效的,可见,绿色壁垒在目的和实施方面有正确的导向。6二、绿色壁垒的成因分析(一)绿色壁垒产生的思想根源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选择引发了全球性的环境保护运动,是绿色壁垒产生的思想根源。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世界经济和科技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相伴而来的,却是全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面对工业化带来的日益恶化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荒漠化、酸雨、气候变暖等,人类逐步认识到,全球经济的发展应建立在自然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使人、社会、自然重新结合成有机和谐的统一体、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基于此,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了关于环境和贸易的法律法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限制和约束国际贸易的合法的壁垒,正是在这种国际贸易生态化的潮流冲击下,绿色壁垒应运而生。7(二)绿色壁垒产生的内在动力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对绿色产品需求的扩大,是绿色壁垒形成的内在原因。根据联合国统计署提供的数据表明:84%的荷兰人,89%的美国人和90%的德国人在购买物品时都会考虑到产品的环保标准。人类这种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使得当今世界对外贸易走绿色贸易的道路成为必然趋势。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人们开始注重生活的质量,对各种无污染产品、生态能源、绿色食品等绿色消费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与此相适应,在发达国家出现了许多绿色环保组织,要求政府在经济发展和贸易谈判中更注重环境问题,他们经常采取激烈措施向WTO等国际经济组织施压,要求制定全球统一的人道的绿色的贸易规则。在欧洲一些国家,代表环保组织的绿党开始执政,制定了较高的环保标准和严格的执行措施,形成了各种绿色贸易壁垒。1999年西雅图举行的WTO部长会议由于包括环保组织的各种“反全球化”运动的组织的抵制无果而终,反映了环境标准进入多边贸易体制以不可避免。因此,在多哈举行的WTO部长理事会经过谈判达成一致,同意启动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谈判。(三)绿色壁垒产生的客观因素各国技术水平、经济实力和国家利益的差异,是绿色壁垒产生的客观原因。虽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但在如何实践问题上却大相径庭。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环保技术水平都较高,因此环保标准和要求也较高。由于发展中国家资金和技术上的限制,要想达到发达国家的环保要求可谓难上加难,这在客观上造成了绿色壁垒。另外,由于世界范围内的商品种类繁多,生产过程和标准各不相同,要想制定统一的全球环保标准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各国纷纷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制定各自的环保标准,从而导致绿色认证和执行体系千差万别,客观上对他国产品造成了歧视,因而形成了新的绿色壁垒。(四)绿色壁垒产生的根本原因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WTO规则体系的漏洞,是绿色壁垒产生的根本原因。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长缓慢、失业压力增加、优势产业空心化等影响,使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一方面,发达国家大力倡导自由贸易理论,在WTO框架内,打开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市场,统一全球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严格执法程序,为其具有优势的服务贸易和知识经济提供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在不具优势的领域,采取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针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的特点,他们经常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征收高额的税收,削减其竞争的价格优势。在市场准入方面,他们高筑环境和技术壁垒,大力提倡绿色贸易,为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设置不能达到的标准。由于WTO有关绿色贸易的条款,主要散见于GATT规则第20条、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协定、农产品贸易协定、补贴与反补贴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4条等规则中,而且规定比较模糊,使争端常常无法可依,许多案件依靠专家组的解释,这些法律的漏洞使绿色壁垒大行其道。三、绿色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和法律对策(一)绿色壁垒对我国的影响1.绿色壁垒对我国经济和环保产业的发展有挑战也有机遇。绿色壁垒的消极影响首先表现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遏制。发达国家为维护其长期以来在经济和资源上的霸主地位,利用自己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优势地位设置绿色壁垒,限制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其次对我国环境产业造成巨大冲击。目前我国的环境产业技术水平比较低,环境技术服务十分薄弱,而许多环境产业较我国发达的国家大都制定有较高的环境标准和较严的环保法律,于是他们便利用我国与其本国的这一差距,通过环境贸易向我国销售大量所在国已过时、存积的环境设备、技术和产品,使我国的环境受到进一步的污染和破坏,形成“生态侵略”。第三、绿色标志加大挑战力度。各国绿色标志制度所依据的环境标准不一致,评价方法也有差异,所选择的产品类别有偏向,往往只选择国内企业生产的且在国际市场上比较具有优势的产品,因而绿色标志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企业在申请程序上可能存在歧视,而且需要较高的申请费用,这无疑也给环境基础较低的我国企业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和出口成本。82.绿色壁垒的积极影响首先在于促进我国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使我国步入新的环保时代。由于我国出口的产品大多数是受环境影响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受绿色壁垒的限制,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出口遇到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增加环境保护的投入、提升产品的环保价值,是我国企业适用国际贸易自由化、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其次绿色壁垒禁止或限制濒危动植物的国际贸易,从而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禁止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从而保护了进口国的生态环境等;绿色壁垒促进了有机食品、环保产品、环境标志产品等有利于环境的产品的发展。绿色壁垒保护了生态环境,加快了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促使中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再次有利于加快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缩小与发达国环境保护水平的距离。从我国现行环境保护立法看,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不完善,环境标准规范不健全,与国际环境立法还有较大差距;同时,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中与贸易相关的条款数量少、缺乏系统性,所以为了使我国的商品尽快打入国际市场,达到国际环境标准,我国政府必然会加快对现行环境法律法规及标准的修改完善,并特别重视填补现有的空白以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二)我国针对绿色壁垒的法律对策长期以来,把绿色壁垒定位在它是发达国家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制定的一种贸易歧视制度上,过份地强调其“虚伪性”,“不公平性”,这给人们造成了只从受害国的角度去看待如何突破绿色壁垒,而忽视了同样作为进口国的我们如何通过建立绿色壁垒制度防范和阻止发达国家的非环保产品输入。实际上绿色壁垒是一把双刃剑,它并非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它可以为任何国家“合法地”利用。我们应尽快克服对绿色壁垒认识上的片面性,充分利用这把双刃剑,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自己的绿色壁垒制度,这样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更好地抵制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的绿色壁垒。具体措施主要有:1.在国内层面上,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强化贸易环境执法力度,提高环保意识在污染防治方面,我国虽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但因与现实需要不相适应,可操作性差,处罚力度不够,因此,今后应逐步完善各项环保法规,以预防为主,强化监督管理。当前我国要在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同时,着眼于长远利益,严格审批,禁止外资在我国兴建污染大、难治理的农药、化工、印染、造纸、电镀等企业。对于现有外贸企业的污染问题要限期治理,必须达到我国现有的环境标准,不然令其关闭处理。加强对外经济贸易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特别是在国际环保公约,环境标准,使大家充分认识到环境在我国外经贸工作中的重要现实意义。要不断强化贸易环境执法力度的同时,大力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92. 在国际层面上,要在我国尽快推行国际环境标准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立法经验,制定、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要充分理解、把握WTO的相关法律文件,并逐步转化为我国国内的法律文件。国际上各种环保法规层出不穷,我国应及时掌握信息,以便尽早采取对应措施,尽量减少损失。对于国际公认的标准、制度更要积极遵守,促进我国出口产品在环境标准方面达到国际要求,减少国际贸易摩擦,扩大产品出口,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103.健全和提升国家标准,努力谋求与国际标准的接轨绿色壁垒最核心的部分是绿色技术标准和绿色环境标准。11发达国家最先提出绿色标准和绿色法规,他们也会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断完善和提升这些标准和法规。另一方面,为了寻求在利益上的平衡点,发展中国家也会从自身的现实存在和国家利益出发创设自己国家的各种标准。我国应加快按照国际先进水平修改和完善我们的国家标准,积极推行绿色壁垒的制度化建设,实现与国际标准的尽快接轨。当然,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无论是环境技术还是环境管理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要在短期内完全达到发达国家的严格标准是不现实的。从这个客观情况出发,我们在健全环境管理时,要将环境标准和技术标准定得适当,恰如其分地反映国际的需要及国内的存在,既不要定得太低,也不要定得太高,太低了不利于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国内产品的出口;太高了不符合我国国内的实际水平,企业难以达到,反倒作茧自缚,限制了我们自己的手脚,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4.建立我国的绿色壁垒法律体系,以法律的形式硬化绿色壁垒制度现有的国际公约及多边贸易体制形成的环境规范虽然存在着不合理性,但其总的趋向是朝着保护环境和保护消费者的方向迈进。一方面它肯定了国际上的环保权和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它又存在着规范条款被贸易保护主义滥用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对现有环境规范及国际公约加强研究,趋利避害,利用环境保护的例外,在研究国际游戏规则的基础上,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国自己的政策法规。12另外,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由政府出台强制性法律、法规,能有效引导国民经济进入绿色通道。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也颁布了一系列环保方面的法规。比如我国现已颁布了16部环保法律和34项环保法规,国家环保部门发布了90余项环保规章,地方也颁布了1000多件地方性环保法规。国家制定各类环保标准438项。此外在民法、刑法、经济法、行政法以及其它领域的法律、法规中,对环境与资源保护也给予了很大的关注。这些初步形成了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环保法律体系。抵制贸易壁垒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要及时的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有些规则包含保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免受发达国家歧视的保障条款,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相关条款,联合发展中国家,抵制发达国家利用绿色保护而采取歧视政策,以保护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改变当前我国贸易被动局面,抵制贸易壁垒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要及时的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制定,把握主动权。目前,我们应进一步加强与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联系,充分利用WTO多边贸易体系的谈判机制、合理对抗机制、报复措施、非歧视原则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特殊照顾的规定,维护自身合理的经济权益。13在发生环境贸易纠纷时,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消极应对,视而不见,而应主动依据上述规定和原则,向有关国家和国际机构提出交涉或申诉,力争通过磋商和谈判加以解决,从而更好地维护企业的利益。5.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当前环境与贸易问题的实质是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我国在建立自己的绿色壁垒制度时,也应以此为切入点。为此,第一,要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协调与合作。绿色壁垒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其实质是经济的不平衡问题。我国要充分发挥贸易大国的作用,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协调与合作,致力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第二,积极参与国际新标准的制定。国际新标准是一个动态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更没有终身制。随着科技水平特别是新的科学发现和新的检测方法的建立与推广以及人们绿色观念的进一步增强,绿色技术标准也会不断提高。当发展中国家相关科技水平提高到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时,发达国家早已提高到另一个新的水平。毫无疑问,面对发达国家层出不穷的技术标准,科技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必然受到绿色壁垒的严峻挑战。开放的中国不能袖手旁观别人制定游戏规则,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内的贸易与环境谈判,有理有节地推动公平合理的贸易与环境新规则的制定,扩大我国在国际环保立法和贸易立法方面的影响,为我国制定相应的国内立法提供国际法基础;14第三,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互认并与有关国家签订互认协议,不断丰富和完善我国的绿色壁垒法律体系。四、结论绿色壁垒不应当仅仅被认识成为一种贸易保护手段,其具有一定的国际法律依据以及现实合理性,因此不能对它采取完全的批判态度。面对西方已经比较成熟而且使用日趋频萦的绿色壁垒制度,我们应当对其理性看待并加以分析,找出其优势所在,采用“拿来主义”,大胆对那些优良的制度加以移植与改进,为我所用。并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基础之上,完善与补充我国缺失的壁垒制度,利用这把“双刃剑”保护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以及我国绿色产品行业的正当经济利益。参考文献:1那力,何志鹏WTO.与环境保护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2江博伶.WTO绿色壁垒的法律思考M.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8 3朱力宇.立法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魏锋.绿色壁垒攻略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5周珂,高桂林,王权典.突破绿色壁垒方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6冯宗宪,柯大钢.开放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壁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7李惠娟,祝圣训.打破绿色贸易壁垒积极应对加入世贸挑战J.商业研究,2003.8蒋莉.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及我国的环保对策J.北方环境,2004.69庄惠兰.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绿色壁垒J.发展研究,2005.10孙威.绿色壁垒我国外贸出口面临的严峻挑战J.国际商务研究,2007.1.11姜鸿.对国际舆论壁垒的策略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3). 12许馨予.论国际贸易保护措施中的舆论壁垒及其对策“中国制造”危机的启示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4).13何新全.当前国际贸易壁垒的新特点及对策J.中国检验检疫,2004,(12)14王戬.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及其法律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4)Legal Analysis of green trade barriersWu y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