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经》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1页
《社经》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2页
《社经》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3页
《社经》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4页
《社经》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教材思考题答案导论1.简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P2-3)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30年来发生了重大进展,根本原因在于时代的变迁。 第一,市场化,由长期以来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资源配置的等级规则逐步让位于产权规则。 第二,工业化,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演进。 第三,国际化,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闭关锁国、自我发展的道路到逐步对外开放,加入WTO之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明显加快。 伴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和国际化的不同阶段,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流发展倾向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况。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计划与市场关系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况。 第三阶段: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特征: 第一,从只关注生产关系到同时十分关注资源配置。 第二,从封闭式的一花独放到开放性的百家争鸣。 第三,从纯理论推导到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第四,从单调的分析方法到多元化的分析方法。2.请简单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P4-5)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特定生产方式之下的社会生产关系,而不是物的关系。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在社会人假设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形成了整体分析方法。西方主流经济学则是在资源稀缺假设前提下,研究一个社会是如何配置稀缺资源的,它主要涉及人们如何作出决策、如何相互交易和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等问题,因此,它遵循的是个体主义成本收益分析法。3.怎样通过方法论的创新重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P7-9)方法论的创新依赖于观念的转变,既避免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整体主义分析方法的教条主义的理解,又防止照搬照抄西方经济学个体主义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而是应从实际出发,遵循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实现方法论的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构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时仍应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指导下,吸收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中有助于剖析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成分.具体来说,就是要承认和考虑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方法论的合理面,拒绝两者的极端形式,走一条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相结合的“中间道路”。4.简述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P9-12)直面现实的研究态度和方法是指当理论与实践相冲突时,让理论服从现实,而不是让现实适应理论。直面现实式的研究并非是不要理论,而是从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特殊现象入手,通过对现象的深入剖析来检验现有的理论。如果现有的理论不足以回答所隐含的问题,那么就需要我们反思理论本身,直至根据现实修正理论。理论联系实践应该是时代要求的经济学创新的基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者西方经济学教条化,都会导致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走入死胡同。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实际上包含着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双重含义,即在吸收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注意中国的国情,在解答我国实践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时注意吸收西方经济学中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运行规律的理论与先进的分析方法。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经济学具有开放性,首先是学术思想来源的开放性,其次是学术队伍的开放性,再次是学术观点的开放性。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摆脱传统政治经济学重规范轻实证、重定性轻定量、重演绎轻归纳、重结论轻证明的旧轨迹,实现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创新。首先,重视实证分析方法,其次重视计量分析方法,最后更加重视经济观点的证明。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1.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P16-2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的同时,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这些基本经济特征如下:(1) 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实现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目标,这一目标贯穿于他们全部的理论之中。只有在摆脱了私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才能真正成为自然和历史的主人,从而成为真正自由的人。而个人自由的真正实现又不能离开集体,只有在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基础上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人类社会才能真正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2)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阶级对立和社会发展的无政府状态是由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造成的。因而,消灭私有制是建立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根本途径。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有计划的生产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3) 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强调生产力的首要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张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他们认为,只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和创造相应的物质条件,才能不断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为建立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的新社会创造现实的基础。(4) 消灭商品生产,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商品是私人劳动的产物,商品交换是私人劳动的产物,商品交换是私人生产者之间的一种劳动交换关系。因此,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整个社会生产由计划进行调节。(5) 在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马克思曾根据生产力的不同性质,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区分为高级和低级两个发展阶段。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在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以上几方面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的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简要的概括为共产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一社会的基本目的是通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对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以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它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脱胎出来的,保留着旧式分工,劳动者之间实行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2.传统体制下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有何特点。(P24-25)(1)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单一公有制结构、不存在商品货币的计划经济思想;(2)反映了社会主义原始积累阶段大规模工业化的客观要求。3.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含义及意义。(P29、3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这一科学判断一方面表明我国的社会性质,说明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乃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又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不断趋于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4.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P29-33)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过程中,我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科学地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原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创新的理论观点后不断形成的。核心理论观点有:1、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许多挫折和失误归根结底是由于我们对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面临的基本国情认识不清造成的。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是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这一判断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阶段。这既坚定了社会主义方向,又使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和基本矛盾,提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性质、任务、动力、战略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所有制关系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过明确和科学的概括和论述。这一概括和论述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指南。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考虑具体的国情。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根本问题作了新的概括,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一方面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突出强调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纠正了改革前我们脱离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从本本出发抽象讨论社会主义优越性、固守某些僵化的理论观点的教条主义倾向,为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确立了科学的标准;另一方面,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这一理论也把实现共同富裕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联系在了一起。3、关于经济改革的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逐步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关于改革的目标、方式、评价标准和具体内容的改革理论。改革的性质既不是对原来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也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改革的方式上我们既要反对因循守旧,停步不前,也要反对盲目冒进和所谓的“激进式改革”。我们所要强调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把改革、发展与稳定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地向前推进。在判断改革成效上,要坚持和遵循“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社会主义与市场机制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核心问题,也是经济改革中的核心问题。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新体制,它是要使市场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我们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如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利用股份制这种组织形式;国有企业要实现战略改组,把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把集权和分权结合起来,发挥两个积极性;把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等等。这些理论和政策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总结,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5、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理论。收入分配取决于生产条件的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条件的分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收入分配方式和分配结构随之而改变。公有制经济主要通行劳动标准,非公有制经济主要通行所有权标准。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相结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使得多种分配方式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形成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结构。6、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社会主义经济本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只是由于传统模式和“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使社会主义经济在相当长时期趋于封闭。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条件下,中国要不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如何开放融入全球化进程,如何在开放条件下有效运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这些既是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实践问题,我国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7、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论。我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可续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目标、基本内涵、总体思路、模式选择和根本动力,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我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基本经验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会随着实践的发展和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深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5.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P38-4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具体而言: (1)以公有制为主体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经济要居主体地位。即公有制经济不仅要保持量的优势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还要更注重质的提高,也就是通过不断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2)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与集体成分。其中,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结构中的占比最大的部分,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因此,有效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发展国有经济的总原则是: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提高整体素质。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形式,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所有制经济对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的作用。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对于其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我们也应十分重视。(3)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的同时,也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形式。非公有制经济不仅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而且同市场经济兼容性较强,特别是在很多竞争性领域,都表现出较强的经济活力。因此,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都有其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同时也具有各自的劣势和局限性,在现阶段生产力状况下,它们都有其适宜于发挥优势的领域和范围,因此,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合理配置各种所有制形式,使它们能够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多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相互竞争,有利于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效率,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也有利于促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优化。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根本制度,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初期,不仅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而且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而且同市场经济的兼容性较强,特别是在竞争性领域,表现出较强的经济活力。我国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都有其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同时也具有各自的劣势和局限性,在现阶段生产力状况下,它们都有其适宜于发挥优势的领域和范围,因此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合理配置各种所有制形式,使它们能够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多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这种互相竞争,有利于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效率,有利于促进技术的进步,也有利于促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简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及运行特点。(P46-47)基本特征:(1)在决策结构上,实行中央集权控制;(2)在动力结构上,忽视物质利益刺激,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原则;(3)在信息结构上,实行计划指令的纵向传递,全部经济活动都纳入计划的轨道,企业行为基本不受市场信号的制约;(4)在所有制结构上,追求“一大二公”,实行“穷过渡”。以上条件下,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都是由计划控制的,因此运行特点:(1)企业对瞬时出现的情况作出如下反应:使产量和当前最稀缺的资源相适应;实行强制替代;根据可得到的投入皮来决定生产结构。(2)在追求高经济增长率目标的驱使下,从上到下存在强烈的数量冲动。(3)由于企业不承担投资决策的责任,这会使投资需求大大超过可供分配的投资资金,引起“投资紧张”。2.市场经济为什么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P47-48)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或调节经济运行基本手段的经济形式,其基本特征有:(1)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2)经济主体独立自主的分散决策。(3)自由和平等竞争。(4) 市场价格协调的微观决策。3.简述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并阐述渐进式改革在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P56)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指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特征:(1)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2)增量改革,即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经济的增量部分率先引入市场机制。(3)先试点,后推广。成功的原因:(1)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按劳分配为主的条件下采取多种分配方式,从而既坚定不移的推进市场化进程,又使社会主义制度适应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2)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来判断改革的成效。(3)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4)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适时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4.我国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P50-51)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通过放权让利,把计划建立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第二阶段: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下论断: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具有统一性;计划与市场板块式结合。第三阶段:1987年至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应有机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第四阶段,1992年以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在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中,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六大重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5.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P53-5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第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 (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与集体成分。其中,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国民实力具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也是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积极作用。 (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形式。非公有制经济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多个领域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应给予鼓励和支持,并进行正确引导。(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协调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割裂、相互排斥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因此,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共同发展。 第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然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所有制结构等多个原因制约,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纯粹实现的条件并不具备,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6.试述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P57-60)(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塑市场竞争主体。(2)健全现代市场体系。(3)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4)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第三章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过度1.什么是“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比较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差异。(P62-67)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是两种不同的有关改革与发展道路的理论观点。华盛顿共识最初是由曾担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约翰威廉姆森提出来的。针对20世纪80年代绝大多数拉美国家陷入了长达10余年的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债务危机频频爆发的困难格局,威廉姆森系统地提出了指导这些国家通过经济改革走出困境的各项政策主张。这些政策包括以下10个方面:1、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稳定宏观经济形势。2、把政府开支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如文教卫生和基础设施)。3、开展税制改革,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4、事实利率市场化。5、采用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6、实施贸易自由化,用关税取代数量限制,开放市场。7、开放外国直接投资。8、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9、放松政府管制,取消除证明为攸关安全、环境和消费者保护以外的一切阻碍和限制竞争的制度。10、立法保护私有财产。“华盛顿共识”的核心内容是私有产权条件下的资本与市场全面开放,它显然秉承了亚当斯密的自由竞争经济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的主流经济学一脉相承,因此后来人们又把这些所谓的共识称为“新自由主义政策宣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日益被国际社会所公认,作为直接挑战“华盛顿共识”并建立在中国经验基础上的“北京共识”愈益被国内外学术界所广泛关注。“北京共识”包含了三个重要的原理:1、创新的价值。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持续进步的手段。2、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均衡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3、自主发展理论。激进式改革(如苏联、东欧国家)试图通过紧缩货币、放开价格、全面推进自由化和私有化,在短时期内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其特点有:(1)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化,即多党制。(2)在经济利上全盘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3)在经济政策上选择休克疗法。渐进式改革(如中国)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也不是对原来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一场全新的革命,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特点有:(1)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2)增量改革。(3)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的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2.简述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特征。(P68)是由权力中心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与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与力量的对比。特征:(1)政府主体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力量。(2)政府主体在一个金字塔形的等级架构内自上而下地进行制度创新。(3)政府主体与微观主体在制度创新中存在利益摩擦。(4)存在制度创新的进入壁垒。(5) 统一观念,减少实施阻力和交易费用。3.试分析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诺思悖论。(P75-77)诺思悖论是指一个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效率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与保护,但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4.阐述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方式与路径。(P66P67)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方式是:渐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如中国)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也不是对原来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一场全新的革命,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特点有:(1)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2)增量改革。(3)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的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路径:(1)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是由权力中心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与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与力量的对比。(2)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思悖论”,这就是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3)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是指人们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和权利界定而自发组织实施制度创新。5.阐述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地方政府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主要功能。(P7780)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斯悖论”。其主要功能:(1)地方政府成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第一行动集团”。(2) 非平衡改革战略下的潜在制度收益与地方政府对制度创新进入权的竞争。6.分析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方向。(P86-87)问题:(1)政治企业家行为规范的模糊化导致腐败现象日趋严重。(2)地方政府官员对GDP的盲目追求导致对资源、环境、社会等问题的忽视,导致地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3)地方与地方之间竞争的加剧导致地方封锁,产生了所谓的“诸侯经济”现象。(4)“先试点后推广”的改革方式导致获得试点权的企业或地方因能持续地获得垄断性租金而获得优先发展的机会,相反,其他企业或地方则发展能力相对不足,这是导致不同阶层、不同地区收入水平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改革方向: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特别是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为进一步的市场化进程创造更好的条件。第四章 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1.为什么马克思认为财产所有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P89-90)马克思认为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一定的占有方式,经济上的占有关系产生以后,便会有法律上的所有权与之相适应,所有制的独占和垄断必然在法律上表现为财产归属的确定性,即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2.什么是产权?产权明晰化的含义是什么?(P101-103)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也就是说,产权不是一种而是一组权利,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这种权利的有效性取决于对此权力强制实现的可能性以及为之付出的代价。这种强制性既可依赖于法律规范、契约和政府强制,也可依赖伦理道德规范。满足产权关系明晰化的相关条件实际上就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关键内容。这些条件包括: 1、产权的排他性。产权主体必须对交易对象拥有明晰的、唯一的产权,即产权归属非常明确。 2、产权的可分割性或可分离性。产权的可分割性是产权可转让性的前提条件。 3、产权的可转让性。产权主体能按照收益最大化的原则自由地处置归其所有的资产,包括部分或全部权利的让渡。 4、产权的有效保护。有效率的交易不仅需要明确地界定产权,而且要求有效地保护产权。3.国有产权主要有哪些特征?国有企业走向市场面临的主要难题是什么?(P94、104)公共产权一般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产权具有不可分性;二是使用权的非排他性;三是外部性;四是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公共产权的国家代理制即为国家所有制。国有产权与市场经济的冲突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所有权主体的非人格化资本行为与要求企业以盈利为目标经营国有资产之间的冲突。当政府作为所有权主体时,因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它未必会把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作为唯一目标。然而,为了完成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就客观上要求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参与市场竞争。为此就需要实现政企分开。二是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与要求企业产权具有可交易性之间的冲突。市场交易本质上是产权交换,国有企业若要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就应不仅有权占用,而且可以自主处分企业资产,一旦经营失败,企业就可能破产和被接管。企业产权的这种可转让性显然依赖于剩余索取权的可转让性。然而,剩余索取权一旦发生转让,企业的国有性质就难以维持。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后,如何解决代理问题就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为了防止多级代理下国有资产的流失,就必须对国有产权实施有效的保护。但是受国有产权国有属性的影响,国家在实施国有产权保护时将会遇到很多两难选择。4.法人资产制度有哪些主要特征? (P118-121)法人企业的典型形态是公司制,它主要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就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自由转让的公司。股份公司是法人资产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企业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2、出资人承担有限责任。3、股票自由让渡是维护法人资产制度的重要条件。4、界定经营者与公司的关系。经营者在法人代表机构授权下具体执行企业业务,其收入、升迁、声誉直接与企业资产的营运效率及资产的增值状况相联系。5、合理有效地所有权约束。分两个层次:一是股东在股东大会上用“手”投票和在股票市场上用“脚”投票,对公司法人施加股权约束。二是公司法人机构通过控制重大战略决策权、经理任免权、监督权等方式向经营者施加法人所有权约束。6、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企业家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董事身份出现的企业家,其职能主要是由董事会履行,另一类是经理人。7、必要的外部约束条件。一是硬的市场约束。二是硬的法律约束。5.试论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P108-115) 根据国有企业提供的产品性质及所处行业的差别,可大体上吧它们分为竞争性和非竞争性企业,非竞争性国有企业又可分为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和从事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垄断型企业两大类。我们应根据国有企业提供的产品的性质及所处的行业的差异,选择不同类型的改革战略。 1、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宜选择国有国营模式。 国有企业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它的优势主要不在于参与市场竞争,而在于弥补市场失灵。为了保证最优化的公共产品供应量,只能由政府用向国民征税获取的收入来提供公共产品。公共物品又分为国防、公安等纯公共物品和公立学校、医院、供水、煤气、邮政、银行等准公共物品。对于提供准公共物品的国有企业,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因此,需要由政府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企业凭借垄断地位侵害消费者的利益。 2、自然垄断国有企业宜选择国有国控模式。 在自然垄断性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不同程度分离条件下,政府通过设置进入许可规则来形成和维持垄断,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同时通过直接或间接控制手段,来防止垄断条件下企业在自主决策时所产生的不良经济后果,并在不损害社会目标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政府通过对自然垄断性国有企业的控制来达到以下目标:第一,优化资源配置;第二,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第三,控制收入的再分配。第四,实现企业财务的稳定化。 3、大型竞争性国有企业宜进行股份制改造。 竞争性国有企业必须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为此必须解决政企分开与所有权的可转让性的问题。经股份制改造的大型竞争性国有企业与其他非国有企业一样受公司法规范,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参与市场竞争,以法人资产承担责任。为此,就必须明确产权关系。 4、竞争性国有中小企业宜完全放开 企业改革经验告诉我们,国有资本从中小型竞争性国有企业中退出,不仅有利于让这些企业彻底摆脱政府的干预,完全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必要的微观基础,而且有利于政府卸下不得不常常为他们输血的巨大负担,转而可以集中财力和人力抓好那些应由政府控制的行业。因此,构建所有权的退出机制更有助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6.阐述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基本思路。(P118-129) 1、股份公司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 2、国有资产的第一层次授权经营:在政资分开的基础上实行政企分开。 国有资产的第一层次授权经营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在国家层面上把政府职能与资本只能分开来构造出政企分离的制度性条件,使代理国家行使国有企业所有权的主体行为资本化,即以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为经营目标,并建立起能有效监控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的行为主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法人资产制度的建立创造必要的条件。 3、国有资产的第二层次授权经营:国有股股份分散化 国有资产的第二层次授权经营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一批竞争性的控股公司,实现国有股的收益权与控股权相分离,为企业产权独立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4、国有资产的第三层授权经营:公司产权独立化。 公司产权独立化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从而可为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创造出基本的条件。 5、国有资产的第四层次授权经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高效化。 国有资产的第四层次授权经营的目的在于,通过委托人为代理人设置最优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股份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资产营运效率。7.国有产权与市场经济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104)(1)所有权主体的非人格化资本行为与要求企业以盈利为目标经营国有资产之间的冲突。(2) 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与要求企业产权具有可交易性之间的冲突。8.为什么实现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P102)(1)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明确界定交易界区。(2)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规范交易行为。(3)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稳定交易者的收益预期。(4)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提高合作效率。(5)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9.试述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P89-94)所有权:是指确定物的最终归属,表明主体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所有权引申的四种权能:占有权能:是指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因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使用权能:是指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性质,依其用途而对其加以利用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因利用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收益权能:是指获取基于财产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因获取追加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处分权能:是指法律所保障的改变财产的经济用途或状态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在变更财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10.为什么必须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P99-100)原因:(1)只有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为体制模式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必要微观基础。(2)只有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为体制模式的转换创造必要的市场条件。(3)只有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实现宏观控制方式的转轨。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改变国有企业的低效率状况,就必须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关系,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第五章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1.什么是代理问题?简述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P132、134)代理问题是指代理人除了追求更高的货币收益外,还通过对非货币物品的追求来实现尽可能多的非货币收益。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就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拥有公司控制权的经理人员作为出资人的代理人,除了追求更高的货币收益外(如更高的薪金、奖金、津贴等)还力图通过对非货币物品的追求实现尽可能多的非货币收益。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代理人就有可能为谋求自身的最大利益而做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事,于是就产生了代理问题。为了避免发生代理人利用委托人的授权从事与委托人利益不符的活动,减少道德风险,就需要设计一套对代理人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代理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委托人利益的最大化。最优化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必须满足两个最基本的约束条件:一个是刺激一致性约束,是指代理人是合同的接收者,机制所提供的刺激必须能诱使代理人自愿选择根据它们所属类型而设定的合同。另一个是参与约束,也称个人理性约束,是对代理人行为提出的一种理性假设,指出代理人接受合同比拒绝合同在经济上更划算,这就保证了代理人参与机制设计的利益动机。激励的核心是将代理人对个人效用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针对经理人对货币收入的追求,资本所有者可通过确定一个最优报酬计划来实现对代理人的激励和约束。2.什么是代理成本?如何降低代理成本?(P136-138)代理成本是指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条件下,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致情况下所产生的费用。包括:1、向代理人支付的薪金、奖金等费用;2、代理人为追求非货币物品而导致的成本上升和利润减少;3、由代理人的决策与使委托人利润最大化的最佳决策之间存在的差异所导致的企业效率的损失。 为降低代理成本,委托人就需要通过合同关系和对代理人行为的密切监督来约束代理人的那些有悖于委托人利益的活动。 在充分获取代理人行为信息的基础上,根据边际代理成本等于边际约束成本的原则设计最优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助于降低代理成本。此外还可以通过市场制度的不断健全来降低代理成本: 首先,经理劳务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行为的约束。经理劳务市场会根据经理过去的工作表现来计算他的人力资本的未来价值。 其次,产品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行为的约束。如果企业面对的产品市场是充分竞争的,这种竞争会对经理形成压力。 最后,资本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行为的约束。资本市场竞争的实质是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它的主要形式是接管。接管被认为是防止经理损害股东利益的最后一种武器。3. 资本雇佣劳动或者股权至上主义的企业治理逻辑面临什么挑战?(P138-140)建立在新古典范式基础上的资本雇佣劳动或者股权至上主义的企业治理逻辑一旦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新古典的均衡唯一性范式便面临挑战:一是人的行为本身不确定性形成了所谓的“私人信息”,由此带来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将导致最优均衡的不存在;二是以人为中心的分析涉及偏好内生的难题,即人的偏好是后天生成的,环境的变化会导致偏好的变化,其结果是环境的不稳定性必然带来偏好的不稳定性;三是若以人为中心,则一些视为不确定性的因素是不能完全消除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人际关系本身所隐含的不确定性。4.简述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治理结构的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P152-155)特征:(1)企业主管部门与经营者通过的谈判确定企业所有权的分配,经营者的自主权由政府直接授予。(2)经营者一旦获得授权,便可独立进行决策。(3)经营者在企业所有权的分配中处于支配地位。(4)企业主管部门作为监督者保护国有产权。(5)政府监督经营者的主要手段是任免经营者和干预企业的重大决策。问题:(1)对企业经营者只有激励而没有相应的约束和惩罚手段,国家对企业仍然承担无限责任。(2)只有单向权威没有多边制约。(3)个人决策、集体负责的后果使企业内部没有真正的风险承担者。(4)信息、决策和监督资源的浪费,债权人、职工的合法权益被忽视。5.从人力资本产权的特征阐述企业治理结构主体的多元性。(P144-145)现代企业把企业视为一系列契约的组合。契约中包含的人力资本产权主体的平等性和独立性要求企业治理结构主体之间是平等、独立的关系,这些关联的主体组成了“利益相关者”。人力资本产权的基本内涵在承认一个人追求和保护自身产权权益的合理性、合法性时,应考虑人力资本产权行驶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和保护。因此,人力资本产权的特征推出企业治理结构主体多元化。6.阐述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的基本含义。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创新如何体现“共同治理”的原则?(P157)在“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中,公司的目标是为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追求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公司是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缔结的“契约网”,各利益相关者在公司中或投入物质资本,或投入人力资本,其目的是获取单位个人无法获得的合作收益。“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不否认每个产权主体的自利追求,而是强调理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