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列教学案完整版.doc_第1页
高中数列教学案完整版.doc_第2页
高中数列教学案完整版.doc_第3页
高中数列教学案完整版.doc_第4页
高中数列教学案完整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数列第一教时教材:数列、数列的通项公式目的:要求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及其几何表示,理解什么叫数列的通项公式,给出一些数列能够写出其通项公式,已知通项公式能够求数列的项。过程: 一、从实例引入(P110)1 堆放的钢管 4,5,6,7,8,9,102 正整数的倒数 34 -1的正整数次幂:-1,1,-1,1,5 无穷多个数排成一列数:1,1,1,1,二、提出课题:数列1 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数列的有序性)2 名称:项,序号,一般公式,表示法3 通项公式: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如 数列1: 数列2: 数列4:4 分类: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 有穷数列、无穷数列。5 实质:从映射、函数的观点看,数列可以看作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 N*(或它的有限子集1,2,n)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 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通项公式即相应的函数解析式。6 用图象表示: 是一群孤立的点 例一 (P111 例一 略) 三、关于数列的通项公式1 不是每一个数列都能写出其通项公式 (如数列3)2 数列的通项公式不唯一 如 数列4可写成 和 3 已知通项公式可写出数列的任一项,因此通项公式十分重要例二 (P111 例二)略 四、补充例题: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项分别是下列 各数:11,0,1, 0 2, 37,77,777,7777 4-1,7,-13,19,-25,31 5, 五、小结: 1 数列的有关概念2 观察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六、作业: 练习 P112 习题 31(P114)1、2 课课练中例题推荐2 练习 7、8第二教时教材:数列的递推关系目的: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的概念;了解数列递推公式的意义,会根据给出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n项。过程:一、 复习:数列的定义,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意义(从函数观点出发去刻划)二、例一:若记数列的前n项之和为Sn试证明: 证:显然时 , 当即时 注意:1 此法可作为常用公式 2 当时 满足时,则例二: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为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解:1当时, 当时, 经检验 时 也适合 2当时, 当时, 三、递推公式 (见课本P112-113 略) 以上一教时钢管的例子 从另一个角度,可以: “递推公式”定义:已知数列的第一项,且任一项与它的前 一项(或前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就叫 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 例三 (P113 例三)略 例四 已知, 求 解一:可以写出:, 观察可得: 解二:由题设: 例五 已知, 求 解一: 观察可得: 解二:由 即 四、小结: 由数列和求通项 递推公式 (简单阶差、阶商法) 五、作业:P114 习题31 3、4 课课练 P116-118 课时2中 例题推荐 1、2 课时练习 6、7、8第三教时教材:等差数列(一)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意义,通项公式及等差中项的有关概念、计算公式,并能用来解决有关问题。过程:一、 引导观察数列:4,5,6,7,8,9,10, 3,0,-3,-6, , 12,9,6,3, 特点: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是常数 “等差”二、 得出等差数列的定义: (见P115) 注意:从第二项起,后一项减去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1名称:AP 首项 公差 2若 则该数列为常数列3寻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由此归纳为 当时 (成立) 注意: 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的一次函数 2 如果通项公式是关于的一次函数,则该数列成AP 证明:若 它是以为首项,为公差的AP。 3 公式中若 则数列递增, 则数列递减 4 图象: 一条直线上的一群孤立点三、例题: 注意在中,四数中已知三个可以求 出另一个。例一 (P115例一)例二 (P116例二) 注意:该题用方程组求参数例三 (P116例三) 此题可以看成应用题四、 关于等差中项: 如果成AP 则 证明:设公差为,则 例四 教学与测试P77 例一:在-1与7之间顺次插入三个数使这五个数成AP,求此数列。 解一: 是-1与7 的等差中项 又是-1与3的等差中项 又是1与7的等差中项 解二:设 所求的数列为-1,1,3,5,7五、小结: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等差中项六、作业: P118 习题32 1-9第四教时教材:等差数列(二)目的:通过例题的讲解,要求学生进一步认清等差数列的有关性质意义,并且能够用定义与通项公式来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成等差数列。过程:一、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 二、例一 在等差数列中,为公差,若且求证:1 2 证明:1 设首项为,则 2 注意:由此可以证明一个定理:设成AP,则与首末两项距离相等的两项和等于首末两项的和 ,即: 同样:若 则 例二 在等差数列中, 1 若 求 解: 即 2 若 求 解:= 3 若 求 解: 即 从而 4 若 求 解: 6+6=11+1 7+7=12+2 从而+2 =2- =280-30=130 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成等差数列的常用方法 1定义法:即证明 例三 课课练第3课 例三 已知数列的前项和,求证数列成等差数列,并求其首项、公差、通项公式。 解: 当时 时 亦满足 首项 成AP且公差为6 2中项法: 即利用中项公式,若 则成AP。 例四 课课练第4 课 例一 已知,成AP,求证 ,也成AP。 证明: ,成AP 化简得: = ,也成AP 3通项公式法:利用等差数列得通项公式是关于的一次函数这一性质。 例五 设数列其前项和,问这个数列成AP吗? 解: 时 时 数列不成AP 但从第2项起成AP。 四、小结: 略 五、作业: 教学与测试 第37课 练习题 课课练 第3、4课中选第五教时教材:等差数列前项和(一)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并且能够较熟练地运用解决问题。过程:一、引言:P119 著名的数学家 高斯(德国 1777-1855)十岁时计算 1+2+3+100的故事 故事结束:归结为 1这是求等差数列1,2,3,100前100项和 2高斯的解法是:前100项和 即二、提出课题:等差数列的前项和 1证明公式1: 证明: +: 由此得: 从而我们可以验证高斯十岁时计算上述问题的正确性。 2推导公式2 用上述公式要求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但 代入公式1即得: 此公式要求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有时比较有用) 总之:两个公式都表明要求必须已知中三个 3例一 (P120 例一):用公式1求 例二 (P120 例一):用公式2求 学生练习:P122练习 1、2、3 三、例三 (P121 例三)求集合的元素个 数,并求这些元素的和。 解:由得 正整数共有14个即中共有14个元素 即:7,14,21,98 是 答:略 例四 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 由此可以确定求其前项和的公式吗? 解:由题设: 得: 四、小结: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五、作业 (习题31) P122-123第六教时教材:等差数列前项和(二)目的:使学生会运用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解决有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一、复习: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二、例一 在等差数列中 1 已知 求和; 解: 2 已知,求 解: 例二 已知,都成AP,且 ,试求数 列的前100项之和 解: 例三 一个等差数列的前12项之和为354,前12项中偶数项与奇数项之比为32:27,求公差。 解一:设首项为,公差为 则 解二: 由 例四 已知: () 问多少项之和为最 大?前多少项之和的绝对值最小? 解:1 2 当近于0时其和绝对值最小 令: 即 1024+ 得: 例五 项数是的等差数列,中央两项为是方程的 两根,求证此数列的和是方程 的根。 () 解:依题意: (获证) 例六 (机动,作了解)求和 1 解: 2 解:原式= 三、作业 精编P167-168 6、7、8、9、10第七教时教材:等差数列的综合练习目的:通过练习,要求学生对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求和公式及其性质有深刻的理解。过程:一、复习:1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关于的一次函数 2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成等差数列的常用方法 3求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二、处理教学与测试P79 第38课 例题1、2、3三、补充例题教学与测试备用题 1成等差数列的四个数之和为26,第二数和第三数之积为40,求这四个数 解:设四个数为 则: 由: 代入得: 四个数为2,5,8,11或11,8,5,22在等差数列中,若 求 解: 而3已知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前项和为,求前项和 解:由题设 而 从而: 四、补充例题:(供参考,选用) 4已知, 求及 解: 从而有 5已知 求的关系式及通项公式 解: -: 即: 将上式两边同乘以得: 即: 显然:是以1为首项,1为公差的AP 6已知,求及解: 设 则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 又: 当时 7设求证: 证: 五、作业:教学与测试第38课 练习题P80第八教时教材:等比数列(一)目的:要求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根据它进行有关计算。过程:一、1.印度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实例:得一个数列: (1)2.数列: (2) (3)观察、归纳其共同特点:1“从第二项起”与“前一项”之比为常数(q)2 隐含:任一项3 q= 1时,an为常数二、通项公式: 三、例一:(P127 例一)实际是等比数列,求 a5 a1=120, q=120 a5=1201205-1=12052.51010 例二、(P127 例二) 强调通项公式的应用例三、求下列各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1 a1=-2, a3=-8解:2 a1=5, 且2an+1=-3an 解:3 a1=5, 且解: 以上各式相乘得:四、关于等比中项:如果在a、b中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GP,则G是a、b的等比中项。(注意两解且同号两项才有等比中项)例:2与8的等比中项为G,则G2=16 G=4例四、已知:b是a与c的等比中项,且a、b、c同号,求证: 也成GP。证:由题设:b2=ac 得: 也成GP五、小结:等比数列定义、通项公式、中项定理六、作业:P129 习题34 18第九教时教材:等比数列(二)目的:在熟悉等比数列有关概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等比数列的有关性质, 并系统了解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成等比数列的方法。过程:一、复习:1、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中项。 2、处理课本P128练习,重点是第三题。二、等比数列的有关性质: 1、与首末两项等距离的两项积等于首末两项的积。 与某一项距离相等的两项之积等于 这一项的平方。 2、若,则。例一:1、在等比数列,已知,求。 解:, 2、在等比数列中,求该数列前七项之积。 解: ,前七项之积 3、在等比数列中,求, 解: 另解:是与的等比中项, 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成GP的方法:1、定义法,2、中项法,3、通项公式法例二:已知无穷数列, 求证:(1)这个数列成GP (2)这个数列中的任一项是它后面第五项的, (3)这个数列的任意两项的积仍在这个数列中。证:(1)(常数)该数列成GP。 (2),即:。 (3),。 且,(第项)。例三:设均为非零实数, 求证:成GP且公比为。证一:关于的二次方程有实根, , 则必有:,即,成GP 设公比为,则,代入 ,即,即。证二: ,且 非零,。四、作业:课课练P127-128课时7中 练习48。 P128-129课时8中 例一,例二,例三,练习5,6,7,8。 第十教时教材:等比数列的前项和目的:要求学生掌握求等比数列前项的和的(公式),并了解推导公式所用的方法。过程:一、复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有关性质,及等比中项等概念。二、引进课题,采用印度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即求 用错项相消法推导结果,两边同乘以公比: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184,以小麦千粒重为40计算,则麦粒总质量达7000亿吨国王是拿不出来的。三、一般公式推导:设 乘以公比, -:,时: 时:注意:(1)和各已知三个可求第四个, (2)注意求和公式中是,通项公式中是不要混淆, (3)应用求和公式时,必要时应讨论的情况。四、例1、(P131,例一略)直接应用公式。 例2、(P131,例二略)应用题,且是公式逆用(求),要用对数算。 例3、(P131-132,例三略)简单的“分项法”。 例4、设数列为求此数列前项的和。 解:(用错项相消法) -, 当时, 当时, 五、小结:(1)等比数列前项和的公式,及其注意点,(2)错项相消法。 再介绍两种推导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方法,(作机动) 法1:设 成GP, 由等比定理:即: 当时, 当时, 法2: 从而:当时(下略) 当时六、作业:P132-133 练习 , 习题35 ,第十一教时教材:等比数列教学与测试第40、41课目的:通过处理有关习题以达到复习、巩固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与概念的目的。过程:一、复习:等比数列的有关概念,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二、处理教学与测试第40课:例一、(P83)先要求x,还要检验(等比数列中任一项an0, q0)例二、(P83)注意讲:1“设”的技巧2 区别“计划增产台数”与“实际生产台数”例三、(P83)涉及字母比较多(5个),要注意消去a2, a4例四、(备用题)已知等比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且:,求证:bn成GP 证: bn成GP三、处理教学与测试第41课: 例一、 (P85)可利用等比数列性质a1an = a2 an-1, 再结合韦达定理求出a1与an(两解),再求解。例二、 (P85)考虑由前项求通项,得出数列an,再得出数列,再求和注意:从第二项起是公比为的GP例三、 (P85)应用题:先弄清:资金数=上年资金(1+50%)-消费基金。然后逐一推算,用数列观点写出a5,再用求和公式代入求解。例四、 (备用题)已知数列an中,a1=-2且an+1=Sn,求an ,Sn 解:an+1=Sn 又an+1=Sn+1- Sn Sn+1=2SnSn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其首项为S1= a1=-2, S1= a12n-1= -2n当n2时, an=Sn-Sn-1=-2n-1 例五、 (备用题)是否存在数列an,其前项和Sn组成的数列Sn也是等比数列,且公比相同? 解:设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q,如果S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则: 所以,这样的等比数列不存在。四、作业:教学与测试P84、P86 练习题第十二教时教材:等比数列综合练习目的:系统复习等比数列的概念及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能熟练的处理有关问题。过程:一、处理教学与测试P87第42课习题课(2)BAP2P1P3P4Pn 1、“练习题”1 选择题。 2、(例一)略:注意需用性质。 3、(例三)略:作图解决: 解: 二、补充例题: 1、在等比数列中,求的范围。解:, 又,且, 解之:当时,()当时,且必须为偶数,()2、等比数列前项和与积分别为S和T,数列的前项和为, 求证:证:当时, ,(成立)当时,(成立)综上所述:命题成立。3、设首项为正数的等比数列,它的前项之和为80,前项之和为6560,且前 项中数值最大的项为54,求此数列。 解: 代入(1), ,得:,从而, 递增,前项中数值最大的项应为第项。 , ,此数列为4、设数列前项之和为,若且, 问:数列成GP吗? 解:,即 即:,成GP 又:, 不成GP,但时成GP,即:。三、作业:教学与测试P87-88 练习题 3,4,5,6,7补充:1、三数成GP,若将第三数减去32,则成AP,若将该等差数列中项减 去4,以成GP,求原三数。(2,10,50或) 2、一个等比数列前项的和为前项之和,求。 (63) 3、在等比数列中,已知:,求。 精编P176-177 第2,4题。第十三教时教材:数列求和目的:小结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尤其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用拆项法、裂项法和错位法求一些特殊的数列。过程:一、 提出课题:数列求和特殊数列求和常用数列的前n项和: 二、 拆项法:例一、(教学与测试P91 例二)求数列的前n项和。 解:设数列的通项为an,前n项和为Sn,则 当时, 当时,三、 裂项法:例二、求数列前n项和解:设数列的通项为bn,则 例三、求数列前n项和 解: 四、 错位法:例四、求数列前n项和 解: 两式相减: 例五、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求数列an的前n项和 解:取n =1,则又: 可得:五、作业:教学与测试P9192 第44课 练习 3,4,5,6,7补充:1. 求数列前n项和 2. 求数列前n项和 3. 求和: (5050) 4. 求和:14 + 25 + 36 + + n(n + 1) 5. 求数列1,(1+a),(1+a+a2),(1+a+a2+an-1),前n项和 第十四教时教材:数列的应用目的:引导学生接触生活中的实例,用数列的有关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同时了解处理“共项” 问题。过程:五、 例题:1教学与测试P93 例一)大楼共n层,现每层指定一人,共n人集中到设在第k层的临时会议室开会,问k如何确定能使n位参加人员上、下楼梯所走的路程总和最短。(假定相邻两层楼梯长相等)解:设相邻两层楼梯长为a,则当n为奇数时,取 S达到最小值当n为偶数时,取 S达到最大值 2在1000,2000内能被3整除且被4除余1的整数有多少个?解:不妨设,则cp为 an 与 bn 的公共项构成的等差数列 (1000cp2000)an = bm ,即:3n=4m+1 令n=3 , 则m=2 c1=9且有上式可知:d=12 cp=9+12(p-1) ( pN*) 由1000cn2000解得: p取84、85、166共83项。3某城市1991年底人口为500万,人均住房面积为6 m2,如果该城市每年人口平均增长率为1%,每年平均新增住房面积为30万m2,求2000年底该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为多少m2?(精确到0.01)解:1991年、1992年、2000年住房面积总数成AP a1 = 6500 = 3000万m2,d = 30万m2,a10 = 3000 + 930 = 32701990年、1991年、2000年人口数成GPb1 = 500 , q = 1% , 2000年底该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为:4(精编P175 例3)从盛有盐的质量分数为20%的盐水2 kg的容器中倒出1 kg盐水,然后加入1 kg水,以后每次都倒出1 kg盐水,然后再加入1 kg水,问:1.第5次倒出的的1 kg盐水中含盐多少g? 2.经6次倒出后,一共倒出多少k盐?此时加1 kg水后容器内盐水的盐的质量分数为多少?解:1.每次倒出的盐的质量所成的数列为an,则: a1= 0.2 kg , a2=0.2 kg , a3= ()20.2 kg 由此可见:an= ()n-10.2 kg , a5= ()5-10.2= ()40.2=0.0125 kg 2.由1.得an是等比数列 a1=0.2 , q= 六、 作业:教学与测试P94 练习 3、4、5、6、7精编P177 5、6第十五教时教材:等差、等比数列的综合练习目的:通过复习要求学生对等差、等比数列有更深刻的理解,逐渐形成熟练技巧。过程:七、 小结: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中项公式、性质、求和公式。八、 处理教学与测试P81第39课 习题课(1)1基础训练题2例一 由求 用定义法判定成AP 例二 关键是首先要判定或 九、 处理教学与测试P89第43课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1例一 “设” 利用中项公式 求解2例二 “设”的技巧,然后依题意列式,再求解3例三 已知数列中,是它的前项和,并且, 1 设,求证数列是等比数列; 2 设,求证数列是等差数列。证:1 , 两式相减得: 即: 即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2 将代入: 成AP十、 1、P90“思考题”在ABC中,三边成等差数列,也成等差数列,求证ABC为正三角形。 证:由题设,且 即 从而 (获证) 2、“备用题” 三数成等比数列,若将第三个数减去32,则成等差数列,若再将这等差数列的第二个数减去4,则又成等比数列,求原来三个数。 解:设原来三个数为 则必有 由: 代入得:或 从而或13 原来三个数为2,10,50或十一、 作业:教学与测试P81-82 练习题 3、4、5、6、7 P90 5、6、7、8第十六教时教材:数列极限的定义目的:要求学生首先从实例(感性)去认识数列极限的含义,体验什么叫无限地“趋近”,然后初步学会用语言来说明数列的极限,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有限”到“无限”来一个飞跃。过程:十二、 实例:1当无限增大时,圆的内接正边形周长无限趋近于圆周长 2在双曲线中,当时曲线与轴的距离无限趋近于0十三、 提出课题:数列的极限 考察下面的极限1 数列1: “项”随的增大而减少 但都大于0 当无限增大时,相应的项可以“无限趋近于”常数02 数列2: “项”随的增大而增大 但都小于1 当无限增大时,相应的项可以“无限趋近于”常数13 数列3: “项”的正负交错地排列,并且随的增大其绝对值减小 当无限增大时,相应的项可以“无限趋近于”常数引导观察并小结,最后抽象出定义: 一般地,当项数无限增大时,无穷数列的项无限地趋近于某个数(即无限地接近于0),那么就说数列以为极限,或者说是数列的极限。 (由于要“无限趋近于”,所以只有无穷数列才有极限)数列1的极限为0,数列2的极限为1,数列3的极限为0十四、 例一 (课本上例一)略 注意:首先考察数列是递增、递减还是摆动数列;再看这个数列当无限增大时是否可以“无限趋近于”某一个数。 练习:(共四个小题,见课本)十五、 有些数列为必存在极限,例如:都没有极限。例二 下列数列中哪些有极限?哪些没有?如果有,极限是几? 1 2 34 5解:1:0,1,0,1,0,1, 不存在极限2: 极限为03: 不存在极限4: 极限为05:先考察: 无限趋近于0 数列的极限为十六、 关于“极限”的感性认识,只有无穷数列才有极限十七、 作业: 习题1补充:写出下列数列的极限:1 0.9,0.99,0.999, 2 3 4 5 第十七教时教材:数列极限的定义()目的:要求学生掌握数列极限的定义,并能用它来说明(证明)数列的极限。过程:十八、 复习:数列极限的感性概念 十九、 数列极限的定义 1以数列为例 观察:随的增大,点越来越接近即:只要充分大,表示点与原点的距离可以充分小进而:就是可以小于预先给定的任意小的正数 2具体分析:(1) 如果预先给定的正数是,要使只要即可 即:数列的第10项之后的所有项都满足(2) 同理:如果预先给定的正数是,同理可得只要即可(3) 如果预先给定的正数是,同理可得:只要即可 3小结:对于预先给定的任意小正数,都存在一个正整数,使得只要 就有 4抽象出定义:设是一个无穷数列,是一个常数,如果对于预先给定的任意小的正数,总存在正整数,使得只要正整数,就有,那么就说数列以为极限(或是数列的极限) 记为: 读法:“”趋向于 “” 无限增大时 注意:关于:不是常量,是任意给定的小正数由于的任意性,才体现了极限的本质关于:是相对的,是相对于确定的,我们只要证明其存在:形象地说是“距离”,可以比大趋近于,也可以比小趋近于,也可以摆动趋近于二十、 处理课本 例二、例三、例四 例三:结论:常数数列的极限是这个常数本身 例四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结论二十一、 用定义证明下列数列的极限:1 2证明1:设是任意给定的小正数 要使 即: 两边取对数 取 介绍取整函数当时,恒成立 证明2:设是任意给定的小正数要使 只要 取 当时,恒成立第十八教时教材:数列极限的四则运算目的:要求学生掌握数列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求数列的极限。过程:二十二、 复习:数列极限的定义 二十三、 提出课题:数列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1几个需要记忆的常用数列的极限 2运算法则: 如果 则: 3语言表达(见教材,略) 此法则可以推广到有限多个数列的情形 解释:如数列 它的极限为1 它的极限为2则 它的极限为3即:二十四、 处理课本 例一、例二 略 例三(机动,作巩固用)求下列数列的极限:1解:原式=2 解:原式=3 解:原式= 小结: 例四、首项为1,公比为的等比数列的前项的和为,又设,求解: 当时,当时,当时, 当时,不存在二十五、 小结:运算法则、常用极限及手段二十六、 作业:练习1、2 习题1 补充:(附纸)第十九教时教材:数列极限的运算目的:继续学习数列极限的运算,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一、 复习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例一、 先求极限,再用N定义证明。解:任给则令二、 先求和,后求极限:例二、求极限1 解:原式= (指出:原式=0+0+0+0=0 是错误的)2解:原式=3解: 4已知数列an中,求解: 三、 先共扼变形,再求极限:例三、求极限1解:原式=2解:原式=3四、 作业:1 求数列的极限为 1 2 1 3 2 45 9 6 = 7 用数列极限的定义证明:8 已知数列和(1)求证:这两个数列的极限分别是5和1; (2)作一个无穷数列,使它的各项为这两个数列的对应项的和,验证所得数列的极限等于这两个数列的极限的和。第二十教时教材:求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和目的:要求学生掌握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概念及其求和公式,并能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一、 例题:例一、 已知等比数列,求这个数列的前n项和;并求当 时,这个和的极限。 解:公比 , 解释:“无穷递缩等比数列”1 当时,数列为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相对于以前求和是求有限项(n项)2 当 | q | 1时,数列单调递减,故称“递缩”3 数列an本身成GP小结:无穷递缩等比数列前n项和是当时, 其意义与有限和是不一样的例二、 求无穷数列各项和。 解: 例三、 化下列循环小数为分数:1 2解:1 2小结法则:1 纯循环小数化分数:将一个循环节的数作分子,分母是999,其中9的个数是循环节数字的个数。2 混循环小数化分数:将一个循环节连同不循环部分的数减去不循环部分所得的差作分子,分母是999000,其中9的个数与一个循环节的个数相同,0的个数和不循环部分的数字个数相同。例四、 某无穷递缩等比数列各项和是4,各项的平方和是6,求各项的立方和。 解:设首项为a ,公比为 q,( | q | 3 或 a1 3 2 4正项等比数列的首项为1,前n项和为Sn,则 1或 q 5 6已知 ,则 2 7若,则r的取范围是 (-2,0) 8无穷等比数列中,(1)若它的各项和存在,求的范围;若它的各项和为,求。()9以正方形ABCD的四个顶点为圆心,以边长a为半径,在正方形内画弧,得四个交点A1,B1,C1,D1,再在正方形A1B1C1D1内用同样的方法得到又一个正方形A2B2C2D2,这样无限地继续下去,求所有这些正方形面积之和。 第十一课时 课 题 3.6.1 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巩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掌握; 2培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