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谈节水灌溉与农民收入-论文_第1页
刍谈节水灌溉与农民收入-论文_第2页
刍谈节水灌溉与农民收入-论文_第3页
刍谈节水灌溉与农民收入-论文_第4页
刍谈节水灌溉与农民收入-论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5 刍谈节水灌溉与农民收入(张建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最近全国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一系列决策部署的有力推进,体现了党和政府关注民生、助农收的坚强决心。“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水利灌溉是农业的基础,水利为农业服务的客观必然性,决定了水利灌溉与粮食产、农民收入有着更为直接、更为密切的联系。农业离不开水利, 粮食产、农民收入离不开水利,节约用水、促农收是水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水利灌溉是农民收入的有力保证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水利设施、水利灌溉是农业不断发展的产物,为农业服务,为农民收入服务是水利行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古老的都江堰,造就了闻名遐迩的“天府之国”,著名的“关中八惠”富饶了“八百里秦川”, 1971 年通水的陕西省最大灌区 XX峡引渭上塬工程,浇灌着关中西部 14 个县的 300 万亩农田,运行 33 年来,累计引水 270 亿 m3,为改善渭北干旱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民收做出了重要 贡献。灌区粮食由灌溉前亩产 150kg,加到目前的每亩 663kg,灌区以全省耕地的2 / 5 1/18 灌溉面积,生产 了占全省总产量 1/7 的粮食,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占全省的 1/4,成为陕西目前最大的灌区和粮油果菜生产基地,被称为 “ 陕西第一大粮仓 ” 。 土地是亿万农民赖依生存的根基,又是他们收致富的基本资源。水作为农作物生长“三要素”之一,在整个生长期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呈现出多种类、多品种、高产量、高效益的显著变化,农作物对水的依赖性更为强烈。灌溉管理部门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把全心全意为灌区群众服务,树立水利行业形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充分利用现有水源,采取抽、引、排、浇等措施,使灌区连年粮食丰收,果业兴旺,疏菜四季常青。据统计,仅 XX 峡灌区所辖的咸阳、礼泉、乾县、兴平和扶风等 14 县的农业总产值,占全 省农业生产总产值的 18%。 二、节水灌溉是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水资源严重不足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地处黄土高原的渭北干旱地区,土壤蓄水保墒差,发展节水灌溉已成为灌区发展的必由之路。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流域人均和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 13和9。据资料记载 : XX 峡灌区从 1971 年通水到 2003 年的 33年间,河源来水呈逐年下降趋势, 1971 年 1981 年引水量21.9 亿 m3, 1982 年 1992 年引水量 18.6 亿 m3, 1993 年3 / 5 2003 年引水量仅为 9.8 亿立方米,要保证正常年份农业丰收,年缺水达 4.9 亿 m3。仅 2002 年灌区受旱面积达 180 万亩,粮食减产 15 万 kg。 近年来,在国家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的大背景下,水利工程设施更新改造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仅 XX 峡灌区水利项目投资达十亿多元, 1998 年开工建设的渠首加闸加坝工程, 1999 年开始实施的灌区更新 改造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和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项目以及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全面实施,为扩大水资源利用,改善渠道老化状况,提高防渗能力,强农业发展后劲注入了新的活力。工程实施后,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已由 1998年的 0.52提高到目前的 0.552,提高了 3.2%。渠系水利用率从 0.58 提高到 0.62,平均提高了 4 个百分点,年节 水量约 2120 万 m3,年新供水能力 1650万 m3,年减轻农民水费负担 870 万元。灌区亩均粮食产量由1998 年的 636kg 提高到 670kg,年产粮食 912.2 万 kg。 三、高效用水是农民收入的关键举 措 由于灌溉水的损失或浪费存在于各环节,灌区高效用水也有多种途经,主要包括开源、节流、效三方面。其中,“开源”强调水资源的可利用性,而不是加农业用水总量;“节流”主要指不导致作物减产的条件下减少无益损耗:“效”则指在用水总量一定的条件下,水的产出或水分生产率得到提高。总体上说,在灌溉工程投入使用后的一切活动均属于4 / 5 灌溉管理范畴,其中,以高效用水为核心的运行管理是中心,包括配套、养护、抢险、加固等工作的工程管理是基础,以水费征收、多种经营为主的经营管理是杠杆,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用水组织建设及用水产参 与管理等方面的组织管理是保障,灌区环境管理是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减少负作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大事。这五个方面的工作是互为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 按照浑水灌区实现渠道衬砌化,清水灌区实现暗管化,果园大棚实现微喷化,大田普及小畦化的发展方向,采取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努力提高灌溉水利用率。一方面要加大灌区节水改造力度,大力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技术,平整土地,采用短窄畦灌、细流沟灌、喷灌等节灌方式,以及配套选用耐旱作物品种、划锄保墒、秸杆还田、使用植物化学抗旱剂等农艺抗旱措施,不断提高田间节灌水平;另一方面要发展 “长藤结瓜”、“大、中、小,蓄、引、提”灌溉系统,执行“先灌远、后灌近,先灌高、后灌低,先浇墒情差的地,后浇墒情好的地,先浇普通作物后浇耐旱作物。”的原则,合理配水,充分发挥灌区内部各种中、小型工程的作用,减少弃水浪费,使上游漏水能被下游利用,使高处渗水能被低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