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发展问题研究_第1页
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发展问题研究_第2页
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发展问题研究_第3页
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发展问题研究_第4页
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发展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1 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一、引 言 县域金融是一个较为特殊且极为重要的金融板块。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两项系统性工程交汇在同一个历史时点上,这既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又面临着重重挑战。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金融,农村金融需要新农村建设。然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县域经济与农村金融尚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一方面落后的县域经济严重制约着县域金融,另一方面脆弱的县域金融又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构成了县域金融与县域经济相互制约的怪圈。面对机遇和挑战,县域金融的发展问题 成为我们各级央行备加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辖区为例,从县域金融的发展现状入手,重点研究县域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面对机遇和挑战,县域金融如何重构组织体系,改革经营策略,使县域金融和县域经济进入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轨道。 二、县域金融的发展现状 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改革状况 1、国有商业银行 “十五”期间,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的改革主要表现为“三减一收”。即减机构、减人员、减业务,上收信贷权利。机构和业务均处于全面收缩状态。截止 2006 年 6 月末,2 / 21 全辖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网点 5 个,包括 3 个支行、 2 个储蓄所。与 2001 年末 31 个网点相比较,仅占 16%,裁撤率达 84%;从业人员 118 人,与 2001 年末 254 人相比较,仅占 46%,裁撤率达 54%。商业银行已完全退出农村市场。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移,推进集约化经营,信贷业务向城市倾斜,上收县域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权力,面对迫切需要提供金融服务的农业生产和小型工商业活动处于全面紧缩状态。辖内工行自 2000 年起信贷业务挂牌叫停,截止 2006 年 6 月末,其各项贷款余额为 7 万元,远不如农村信用社的一个代办站。 自 2003 年开始,县域国有商业银行突出信贷支持重点,加强了对重点企业、 重点项目的支持,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活力。截止 2006 年 6 月末,辖内建行对当地优势中小企业华晋实业有限公司、翔羽化工有限公司、青山化工有限公司等累计发放贷款 1.25亿元,其中华晋实业有限公司 7500万元。 2、农村信用社 2003年 6月末,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正式实施。2004 年 8 月,试点扩大至 29 个省, 2005 年 12 月,人民银行向国务院上报农村金融改革总体规划,提出了农村金融改革的总体目标、要求和具体政策建议。 辖内农村信用社改革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3 / 21 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 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改善支农服务、增资扩股、清收不良贷款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增资扩股工作取得成效。截止 2006 年 6月末,全辖信用社股本金达 5568 万元,资本充足率为 10%,信用社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二是清收不良贷款取得进展。截止 2006 年 6 月末,不良贷款余额为 15314 万元,较 2002年末 21452 万元,绝压 6138 万元;不良贷款占比 13.91%,较 2002 年 32.89%,下降了 18.98%。信用社资产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三是票据置换工作进行顺利。 2005 年 6 月,人民银行向信用社发行专项票据 2664万元,其中置换不良贷款 2379万元,置换历年亏损 267 万元。 辖内农村信用社被确定为山西省首批信用社改革试点县,一级法人的组建正在筹备阶段。目前已完成一级法人申报材料,材料已报至省银监局。 县域金融发展状况 “十五”期间,县域金融得到了长足发展。存、贷款稳定增加,重点、优势企业得到银行信贷有力支持,中间业务发展较快,金融创新意识增强,形成规范经营,合理有序竞争的良好金融发展氛围。 表 1 辖区各金融机构存款变化情况 单位:万元 4 / 21 年度 机构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6 工行 22294 26080 26268 28117 30924 32578 农行 35525 31041 30729 34927 35237 30574 5 / 21 建行 10952 14236 14832 13181 17305 20497 农村信用社 79051 104655 115940 124092 148082 157509 邮政储蓄 11877 13645 23379 29812 43295 57297 农发行 6 / 21 382 147 1518 893 5983 13438 合 计 160236 189497 213787 234131 284807 318052 表 2 辖区各金融机构贷款变化情况 单位: 万元 年度 机构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7 / 21 2006.6 工行 47666 41822 40513 36803 12 7 农行 24476 28938 37142 28777 26836 27154 建行 5966 6168 10258 8557 10368 14655 8 / 21 农村信用社 56768 70726 80912 92762 95431 110063 农发行 27753 34889 32600 28145 41623 51601 合 计 162629 182543 201452 195044 181008 203480 表 3 “ 十五 ” 期间 GDP 与贷款比较情况 9 / 21 单位:万元 年度 内容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GDP(亿元 ) 20.8 24.6 30.3 35.75 37.97 贷款金额 162629 182343 201452 195044 181008 GDP 增长速度 (%) 7.6 10 / 21 18.27 23.17 17.99 6.21 贷款增长速度 (%) 8.04 12.25 10.36 -3.18 -7.20 表 4 信贷资金外流情况 单位:万元 年度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信贷资金外流 20608 41487 38492 11 / 21 43094 36978 图 1 辖区存款增减趋势示意图 图 2 辖区贷款增减趋势示意图 图 3 辖区各金融机构存款市场占比示意图: 006 年 6 月末 001 年末 图 4 辖区各金融机构贷款市场占比示意图 006 年 6 月末 001 年末 从以上图表所示,可以看出辖区金融发展的几个特点: 1、各项存款稳步增长,市场占比发生较大变化。 2003年末,全辖各项存款突破 20 亿元, 2006 年 6 月末,突破 30亿元。特别是 2005 年,同比增长 21.6%,为最快增长速度。截止 2006 年 6 月末,全辖各项存款余额为 318052 万元,较2001 年末 160236 万元增长 157816 万元,增长了 98.49%。 但是,存款市场占比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图 3 所示: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市场占比由 2001 年末的 49.33%,提高到2006 年 6 月末的 49.52%,提高了 0.19 个百分点;国有商业银行的存款市场占比 2001 年末为 43.03%, 2006 年 6 月末为26.3%,下降了 16.73 个百分点;邮政储蓄的存款市场占比2001 年末为 7.4%, 2006 年 6 月末为 18%,上升了 10.6 个百分点;农发行的存款市场占比 2001 年末为 0.24%, 2006 年 6月末为 4.24%,上升了 4 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市场12 / 21 基本稳定,而国有商业银行的部 分存款市场让位于邮政储蓄及农发行。 2、各项贷款呈 “ 曲线型 ” 增长态势。图 2 所示:一是贷款总体趋势为增长态势。截 止 2006 年 6 月末,全辖各项贷款余额为 203480万元,较 2001年末 162629万元增加 40851万元,增长 25.12%。二是走势呈曲线型。 2001 年至 2003 年,贷款直线上升, 2003 年贷款余额为 201452 万元。 2004 年至2005 年末,贷款下滑, 2005 年末贷款余额为 181008 万元,较 2003 年末 201452 万元减少了 20444 万元,下降 10.15%,从 2006 年开始,则又呈直线上升态势。 贷款市场占比上,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图 4 所示: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市场占比 2001 年末为 34.91%, 2006 年 6 月末为 54.09%,上升了 19.18 个百分点;农发行的贷款市场占比2001 年末为 17.07%, 2006 年 6 月末为 25.36%,上升了 8.29个百分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市场占比 2001 年末为48.02%, 2006 年 6 月末为 20.55%,下降了 27.47 个百分点。 3、邮政储蓄发展增势迅猛。截止 2006 年 6 月末,邮政储蓄余额为 57297 万元,较 2001 年末 11877 万元,增加了46050 万元,增长了 3.88 倍,市场占比也提升了 10.6 个百分点。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地区,邮政储蓄又有农村信用社无法比拟的全国通存 、通兑的便利的结算渠道,优势加机遇,为邮政储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13 / 21 4、政策性银行职能重新定位,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从表二可以看出,农发行 2005 年,贷款同比增加 13478 万元,增幅达 47.89%。贷款年均占比 2006年 6月末达到 25.36%,较 2001 年末 17.07%上升了 8.29 个百分点。主要是从 2005年起,改变经营策略,重点支持县域经济中的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 2005 年丰喜农资公司、华晋、恒晟等企业获得农发行银行贷款 1.6 亿元。 5、农村信用社稳定存款市场,抢占贷款市场,发展壮大自身实力。 从存款市场占比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农村信用社稳中有升,基本上占领了一半的存款市场。贷款市场占比2006 年 6 月末较 2001 年末上升了近 20 个百分点,占领了一多半的信贷市场。 “ 十五 ” 期间,农村信用社迅速发展壮大,资金实力大大增强,积极开展贷款营销,转变服务理念,鼎力支持 “ 三农 ” 经济发展。 6、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收缩,但对地方优势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上有所突破。截止 2006 年 6 月末,与 2001 年末相比较,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市场占比下降了 16.73 个百分点,贷款市场占比下降了 27.47 个百分点,主营存贷款业务全面收缩。从县 域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变化情况看, 2006 年6 月末与 2001 年末比较,工行下降 47659 万元;农行增长3038 万元;建行增长 8600 万元。建行改变经营策略,重点支持地方优势中小企业,是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业务14 / 21 的成功案例,值得国有商业银行决策部门关注。 三、县域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县域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影响为 “ 三农 ” 提供完善的服务。目前,县域金融体系以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为主体,诸如证券、保险、信托、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同程度地缺位,金融创新产品供给不足,特别是农业保险滞后问题 突出。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回报率低,各保险公司均不愿涉足农业领域,原有的农业保险项目,现在已停办。此外,目前绝大多数农村没有证券类机构,农村企业很少能通过证券市场融资。金融创新不足和金融产品的缺乏,使广大农民难以享受现代金融的便利。 2、县域正规金融安排失灵。正规金融安排包括以农业银行为主体的商业性金融,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主体的政策性金融,以农村信用为主体的合作性金融,邮政储蓄机构。 一是“职能错位”。目前农村金融错位主要表现为两大“农”字号银行服务重心、服务对象错位。农业银行支农作用日益削弱,农业发展银 行功能单一,政策性效能受到制约。农村信用社则由于历史、体制、经营管理等综合因素影响,自身包袱沉重、基础簿弱、资金实力不强、经营困难,加之结算功能不全,信用工具欠缺,出现“一社难支三农”的局面。 二是“业务萎缩”。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款主营业务15 / 21 全面萎缩,截止 2006 年 6 月末,辖内国有商业银行各项存款余额为 83649 万元,市场占比 26.3%,各项贷款余额为41727 万元,市场占比 20.55%。市场占比较 2001 年分别下降了 16.73%、 27.47%。一则基层机构撤并,贷款权上收,基层行无力为。二则政策规定的限制 ,基层行不能为。三则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基层行不愿为。上述因素导致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对地方经济支持上信贷投入不足。 三是“资金流失”。县域资金流失,出现金融资源“供给型抑制”。一则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成了上级行的“储蓄所”,其吸收的存款通过上存渠道大量流出县域。 2005 年末,辖内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 36978 万元,占到其各项存款余额 83466 万元的 44.3%。二则邮政储蓄只存不贷,也导致大量资金流失。邮政储蓄市场占比五年间增长了 10.6 个百分点, 2006 年 6 月末,金额达到 57927 万元。三则农村信用社资金也 有流向城市的倾向。与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资金流失等同于 “ 抽血 ” ,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四是“缺少竞争”。县域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退出,使农村信用社在县域信贷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其他金融机构由于受各种因素所制,无力与农村信用社抗衡,农村信用社占据着存、贷款市场的半壁江山。其在贷款利率定价机制上的垄断定价,对非社员贷款执行“一浮到顶”的标准,虽然增强了其盈利能力,但同时也加重了地方中小型企业、16 / 21 工商个体户的经营成本,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五是“产品单一”。金融产品较少,金融服务种类单调。农村金融人才 缺乏,服务水平较低,金融创新意识不强,新型金融产品难推出。这一切使县域客户群体难以享受到先进的金融产品服务。 3、非正规金融相对活跃,但 “ 草根 ” 特性明显。正规金融的缺位,为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民间融资活动相对活跃。 2005 年末,辖内民间融资规模在 5.5 6 亿元,是同期各项存款余额的 21%,但由于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相对不成熟,作为 “ 草根金融 ” ,民间融资在利率定价、资金运作等方面,受亲缘关系、交情深浅、生意往来额度、个人诚信程度、资金用途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从目前来看,民间融资的机制性缺陷限制了其融资功能 ,对县域经济的支持仍有较大的局限性。 4、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不佳。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是最重要的金融生态环境因素,也是信贷资金配置的主要依据。县域企业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不佳,对县域经济的贡献有限,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二是涉农金融法律滞后,诸如农业保险立法,农村合作金融立法等缺失、滞后。与此同时,执法环境也不理想,金融机构赢了官司反赔钱的现象较为普遍。三是信息披露失实,银企关系不协调。地方中小企业做假帐,提供虚假信息,信息披露不真实,金融机17 / 21 构很难准确掌握企业运行真实情况,信息不对称,造成银企关系失调。 四是金融服务中介 担保机构缺位。 5、盲目 “ 垒大户 ” ,其金融风险应引起关注。县域信贷市场上稀少的优势中小企业成了各家金融机构争相营销的对象,甚至送贷上门,一旦企业遭受市场的冲击,经营不善,将给各机构带来风险。如辖内某企业,截止 2006 年 6月末,贷款余额为 11170 万元,其中农行 520 万元、建行 7500万元、农发行 2425 万元、农村信用社 700 万元。 四、对策:重构县域金融体系,实现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良性互动 县域金融体制改革是适应县域经济发展需要而进行的金融管理制度深化、金融融资能力增虽、金融融资工具创新、金融组织体系完善的系统性工程。加快县域金融体制改革步伐,更新金融服务理念,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务必的选择。 1、加快县域金融体系改革步伐,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县域金融组织体系。一是加快现有县域金融机构的改革,对于国有银行,尤其是农业银行,应加强县以下机构建设,重点是加强机构内部建设,增加业务品种,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对于农业发展银行,要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重新定位,拓宽业务范围,积极向农业生产领域转移。对于农村信用社,要加快改革进程,把18 / 21 信用社切实办成为 “ 三农 ” 服务的 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二是发展农村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三是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建立适应县域经济需要的多元化金融机构 。允许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农民互助金融组织等。四是采取配套措施,促进县域金融组织体系健康有效运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人尤其是小额存款人的利益,建立有问题农村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提高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保证银行体系的稳定。 2、充分调动国有商业银行支持县域经济的积极性。一是变目前的被动 “ 抽血 ” 为主动 “ 输血 ” ,引导国有商业银行把从县域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二是简政放权,减 少管理层次,赋予县级支行一定的经营自主权。三是建议国有商业银行调整县级支行上存资金利率,从而调动县级支行 “ 找米下锅 ” 的积极性,在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同时,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 3、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 “ 主力军 ” 作用。一是提高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内控制度建设水平,实行内部授权经营,严格规范操作,确保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二是坚持为 “ 三农 ” 服务的宗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牢牢把握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支持传统农业生产,积极发放农户联保贷款,满足农户大额资金需求。进 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品19 / 21 种,增强服务手段,合理确定贷款定价机制。 4、建立邮储资金回流县域机制。即将挂牌的邮政储蓄银行,应采取市、县邮储资金回流县域途径。诸如:开办小额质押贷款业务,试办抵押贷款;小企业联保贷款业务,创造条件试办对农户直接贷款;与农村信用社合作,把邮储资金回流到农村;与农发行合作,将邮储资金间接投入 “ 三农 ” 。 5、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