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和经济发展课件_第1页
人口和经济发展课件_第2页
人口和经济发展课件_第3页
人口和经济发展课件_第4页
人口和经济发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2章 人口 和经济发展 姚 洋 大纲 引言 马尔萨斯 人口 理论 贝克尔的人口 理论 人口转型和人口 红利 引言 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 。 内容: 人口理论 人口转型 人口红利 中国人口问题 3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基本 假设 : 首先,它假设社会中存在一个刚好可以维持个人生存的生存工资,如果一个人的收入低于生存工资,则他就无法存活 。 第二 ,只要收入高于生存工资,多余的收入就会被用作人口的再生产,人口就会开始增长,而且,人口增长速度是多余收入的增函数 。 第三 ,收入的多寡受到自然资源的约束;由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收入的增长也是有限的。 4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假设是否成立? 马尔萨斯生活的年代里是比较接近现实 的 当时的 生活水平 不 高 在马尔萨斯的时代,人口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婴儿的营养 状况 ; 给定同样的出生率,较高的收入提高婴儿的营养水平,从而增加婴儿的成活率,促进人口的 增长 当时农业技术并不发达, 收入 一定程度上 取决于 自然资源的 多寡 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农业技术发生了突飞猛进的进步,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三个主要假设都不再成立。 5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基本内容 : 如果人均收入高于生存工资: 由 第二个 假设 ,人口 由 第三 个假设 , 自然资源是 有限 , 劳动力 的边际报酬却是递减的 ,人均收入 此时 ,人口仍然在增长,但是速度 下降 , 直到 人均收入下降到等于生存工资为止,此时人口不再增长。 6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基本内容 : 如果人均收入低于生存工资: 由 第二个假设 , 人口 劳动力 的边际报酬 递增 由 第三个假设 ,人均收入 人口下降速度减缓,直至回归增长为零的状态 。 因此, 在短期内,人口增长会呈现出上下波动,但在长期,人均收入将保持在生存工资的水平上,人口没有增长 。 我们说经济陷入了马尔萨斯陷阱。 7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简单的数学模型: 模型设定 nt为一个国家在第 t年的人口 数量 wt为该年的 人均收入 假定劳动力等于人口 nt 为生存工资 , 为自然资源(可以理解为土地) 总量 单一生产活动 劳动力的边际 产出 为 随 劳动力数量 增加而边际递减 8 ),( tt nRAFY tt nnRAF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简单的数学模型: 人均收入 (假设规模报酬不变) 人均收入 是人口 数量的 减函数 , 表达 出 了 马尔萨斯的第三个假设。 第 t年的人口增长 速度 表达出了 马尔萨斯 的第一和第二个假设 9 )/(/)1,/( ttttt nRAfnnRFAnw )( wwn tt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简单的数学模型: 将人均收入带入人口增长方程 同时 对 时间 t求导 , 得到人口增长率的变化率 10 wnRAfn tt / tttttttnnRnRAfnnRnRAfdtnd )/()/(2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简单的数学模型 : 人口 处于增长的状况(即速度大于零),则其速度会不断下降,直到等于零为止 ; 反之 ,如果人口处于下降状态(即速度小于零),则其下降会减速,直到等于零为止 。 这样,人口增长速度在长期将等于零,同时,人均收入等于生存工资。 11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马尔萨斯 人口增长 图 中的 稳态 被称为 “ 马尔萨斯陷阱 ” ,因为它是一个没有人口增长、且人们只能勉强维持生存的状态。 12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马尔萨斯 人口理论 的 缺陷 资源约束 假设 即使资源的物理总量不变,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将提高产出水平,从而缓解资源的有效约束 人口增长 方程 人口增长不主要取决于婴儿的 存活率 (也不再完全取决于人均收入 ), 而是取决于父母的生育计划 13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中国的人口 问题 从 1953第一次人口普查到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国的人口从 6.02亿 增加到 10.08亿 。 1979年之后 , 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 在 城市推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 政策 中西部 农村 地区 推行 “ 一胎半 ” 政策 14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中国的人口 问题 官方估计,自 1979年到 2009年,中国因为计划生育少出生的人口超过 4亿 但这种未考虑 教育 水平、收入和妇女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对降低生育率的 作用 如果不考虑 1959 1961年饥荒造成的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以及随后几年的补偿性生育高峰的话, 人口 出生率自 1950年代初期到 1979年一直在下降 15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16 图2 . 4 1 9 5 0 - 2 0 0 2 年中国人口增长变动情况-10010203040501950 1952 1954 1956 1958 1960 1962 1964 1966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年份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计划生育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即人口的迅速老化。目前,中国 60岁以上的人口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 11,中国已经进入老年化社会 。 据 估计,到本世纪中叶,中国 60岁以上的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 30%。 两个因素会弱化老龄化带来的冲击 。 一 个是退休年龄的提高 。 我国目前的退休年龄女性为55岁,男性为 60岁 。推迟 退休年龄提高劳动力供给,同时降低领取养老保险的人数。 另一个因素是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可以部分弥补劳动力数量的下降。 17 贝克尔的人口理论 生育的成本收益分析 在 家庭经济分析一书中(贝克尔, 1987),贝克尔将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应用到对生育和家庭的研究。 在 现代社会,人口增长已经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人们对生育的选择成为影响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就有了用武之地。 18 贝克尔的人口理论 生育的收益 耐用消费品,能够给父母带来持续的快乐 子女长大以后可以给父母提供养老保障 ,“养儿防老 ” 生育的成本 父母投入时间和金钱贝克尔特别强调父母时间投入的机会成本。这个成本取决于父母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的工资,或是自我雇佣所能获得的收入。 19 贝克尔的人口理论 生孩子的边际 收益 递减 从 孩子作为耐用消费品的角度来看,生孩子的边际收益是下降的,因为孩子像其他耐用消费品一样,对他们的 “ 消费 ” 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孩子越多,再生一个孩子所能带来的效用下降 。 从 孩子带来未来收入的角度来看,生孩子的边际收益也是递减的,因为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 20 贝克尔的人口理论 生孩子的 边际 成本上升 首先 ,养育更多的孩子需要投入更多的金钱 ,父母 的现期消费就要减少。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较低的消费水平上,收入的边际效用较高;因此,对孩子投入更多的金钱就意味着父母由现期消费下降带来的效用损失在边际上增加,换言之,生育孩子的边际成本上升 。 其次 ,养育孩子要投入更多的 时间 ,这意味着父母从事 生产 或经营上的时间就会 下降 。 根据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当时间投入较少时,其边际报酬较高;因此,对孩子投入更多的时间就意味着父母现期收入损失在边际上的增加,即生育孩子的边际成本上升。 21 贝克尔的人口理论 这样如果要分析生育孩子的数目变化,只需要分析生育孩子的收益与成本即可。 22 孩子数目 边际收益 /边际成本 0MU0MC贝克尔的人口理论 影响生育选择的因素 父母 的收入水平 父母收入水平越高,则养育孩子的机会成本越 高 父母 收入水平对养育孩子的边际收益的影响却可能是不确定的 。 一种理论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能够在清代发展起来,就是因为地主将地租都用到生养更多的孩子上,而不是投资到工商业。 23 贝克尔的人口理论 影响生育选择的因素 社会的总体收入水平以及与此相关的对人力资本的 回报 随着人力资本的提高,社会更加倾向于采用更密集地使用人力资本的技术,从而提高人力资本的回报。此时,家庭的一个理性选择是少生孩子,同时增加对孩子的教育投资 。 贝克尔 把这个现象概括为 “ 数量质量权衡 ” 24 贝克尔的人口理论 影响生育选择的因素 父母的教育 水平 较高的教育水平一方面提高父母生育孩子的成本,另一方面降低他们生育孩子的收益。 教育 不仅提高一个人的收入潜力,而且改变他的世界观,特别地,教育让父母看到了生育孩子之外获得快乐的途径。 25 贝克尔的人口理论 影响生育选择的因素 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劳动 参与 如果母亲不参与劳动市场,而是呆在家里,则她就更可能把乐趣寄托在孩子身上,从而提高养育孩子对她的边际效用 ; 另一方面 ,不参与劳动市场,则她的时间机会成本就很低,从而降低养育孩子对她的边际成本 ; 这 两者结合起来的结果是,如果母亲不走出家庭到外面去工作,则一个家庭更倾向于多生育孩子。 26 贝克尔的人口理论 影响生育选择的因素 社会保障的健全 程度 既然生育孩子的目的之一是获得未来的收入流,因此,如果养老和医疗保险比较健全,则生育孩子的边际回报就会下降。 27 贝克尔的人口理论 影响生育选择的因素 社会习俗和地理环境的 限制 一些社会习俗鼓励多生育孩子。比如,在中国不发达农村地区,至今还流传这多子多福的传统,而且,孩子、特别是男孩的多寡仍然影响家庭的社会地位 。 宗教 也对生育有显著的影响,如天主教反对节育和堕胎 。 地理环境主要是通过影响父母的眼界和机会来影响他们生育子女的意愿的。在一个封闭的地理环境中,人们的眼界较窄,机会也少,从而生育孩子的意愿较高。 28 贝克尔的人口理论 经济成长阶段和 生育率 -早期阶段 收入 水平很低,没有社会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家庭会通过多生育子女以换取更多的未来收入,并提供养老保障;换言之,早期生育孩子的边际收益较高 。 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回报低,家庭不会过多地投资子女的教育,因而养育孩子的花费也较少,同时,父母养育孩子的机会成本也不高;所以,在早期社会中,生育孩子的边际成本很低。 29 贝克尔的人口理论 30 孩子数 边际收益 /边际成本 0MU0MC1MC2MC1MU2MU2n0n1n成熟 阶段 中期阶段 早期阶段 贝克尔的人口理论 经济成长阶段和 生育率 -中期阶段 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水平提高,但这主要来自物质资本投入的增加,而不是人力资本的提高,同时,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由此带来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 首先, 生育 子女的边际收益提高,因为劳动力的回报增加,但人力资本的回报没有变化或增加很少 。 其次,生育子女的边际成本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量并不大。 31 贝克尔的人口理论 32 孩子数 边际收益 /边际成本 0MU0MC1MC2MC1MU2MU2n0n1n成熟 阶段 中期阶段 早期阶段 贝克尔的人口理论 经济成长阶段和 生育率 -成熟 阶段 收入水平大大提高,人力资本回报增加,社会保障体制不断健全。 首先 , 生育 子女的边际收益提高,因为劳动力的回报增加,但人力资本的回报没有变化或增加很少 。 此时,养育孩子的边际收益下降,同时边际成本上升,父母在数量质量权衡中会倾向于选择质量,而降低生育孩子的数量。 33 贝克尔的人口理论 34 孩子数 边际收益 /边际成本 0MU0MC1MC2MC1MU2MU2n0n1n成熟 阶段 中期阶段 早期阶段 人口转型和人口红利 根据对各国经济发展过程的历史观察,我们大致可以把人口转型分为三个 阶段 35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率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则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 人口转型和人口红利 就 出生率而言,这三个阶段对应于 前面 的三个经济发展阶段。 在死亡率方面 , 第一 阶段的高死亡率和这一阶段很差的营养状况和医疗水平有关。由于营养差,婴儿的死亡率就很高,成人生病的概率也高,而很低的医疗水平降低了治愈疾病的可能性 。 到 了第二阶段,收入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从而婴儿存活率提高,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死亡率下降 。 到 第三阶段,死亡率的下降主要来源于预期寿命的提高,因此下降缓慢,甚至停止下降。 36 人口转型和人口红利 37 图2.3 17 50- 198 0年英国人口变动情况0510152025303540451750 1770 1790 1810 1830 1850 1870 1890 1910 1930 1950 1970年份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 死亡率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人口转型和人口红利 可以看到,英国经历了人口转型的完整的三个阶段 。 大体上 而言, 1790年之前为第一阶段,此时英国还没有进入工业革命的高潮期,收入水平很低 ; 1791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第二阶段,此时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的高潮期,成为全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之后为第三阶段,此时英国进入稳定增长时期。 38 人口转型和人口红利 39 图2 . 4 1 9 5 0 - 2 0 0 2 年中国人口增长变动情况-10010203040501950 1952 1954 1956 1958 1960 1962 1964 1966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年份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1959 1961年的饥荒年份 补偿性生育高峰时期 人口转型和人口红利 死亡率的下降 :中 国是后发国家,可以从先发国家那里直接学习医疗技术和控制死亡率的方法,因此它们的死亡率可以快速下降。 40 年份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9 印度 126.2 112.8 103.2 94.4 83.8 77.0 67.6 57.2 50.3 中国 82.8 64.2 46.1 36.7 36.8 36.4 29.8 21.5 16.6 中国和印度零岁人口死亡率对比: 1970-2009( ) 人口转型和人口红利 人口 红利 对经济增长而言,第二阶段后半段的人口结构相对于其它两个阶段具有优势。在这个阶段,劳动人口相对于被抚养人口更丰富,从而可能有利于经济增长。 国际 上通行的衡量人口红利的指标是劳动人口比和它的倒数,人口抚养比 。 劳动 人口指的是大于 15岁、低于 65岁的人口,被抚养人口指的是 16岁以下和 65岁以上的人口 。 劳动 人口比是劳动人口和被抚养人口之间的 比例 。 41 人口转型和人口红利 人口 红利 越多,经济增长就越 快 ,可能的原因 原因一: 抚养 负担 轻 当劳动人口比例较大时,老人和孩子的抚养负担相对较轻,这样就可以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产而不是消费上 。 原因二: 劳动力 供给 劳动 人口比例高的国家的劳动力供给比较充沛 。 中国过去 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充沛的劳动力供给。一方面,从 1979年到 2010年,劳动人口比持续上升,劳动力总量增长迅速;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工业。 42 人口转型和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越多,经济增长就越快 ,可能的 原因 原因三: 创造力 爱因斯坦 连续发表五篇重要论文是在他 26岁的时候。从个人来讲,一个人年纪大了之后头脑中就会出现一些固化的东西,创造力就会下降,不像年轻人没有约束,创造力比较高 。 43 人口转型和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越多,经济增长就越快 ,可能的原因 原因 四: 储蓄 。 一般 认为,正当壮年的人口的国家储蓄率比较高 。 年轻 时收入比较低,但由于预期壮年时生产率提高,因此要借贷;壮年时生产率达到顶峰,可以偿还年轻时的债务,并为老年储蓄;最后,老年时只消费,不生产 。 这样 ,一个人一生大体可以保持相同水平的消费。从个体推及整个人口,一个处于壮年,即劳动人口比例较高的社会的居民储蓄率会比较高,经济增长也会比较快。 44 人口转型和人口红利 韩国和新加坡 1970-2000年人口结构和储蓄率变动情况 45 0102030405060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02468101214储蓄率-韩国 储蓄率-新加坡60 岁以上人口比例-韩国 60 岁以上人口比例-新加坡人口转型和人口红利 1960s 1970s 1980s 1990s 2000-05 印度 人口抚养比 77.8% 76.8% 71.7% 67.0% 61.8% 国民储蓄率 13.0% 18.0% 19.9% 23.8% 26.3% 投资率 15.1% 18.1% 21.8% 25.2% 26.0% 中国 人口抚养比 79.0% 74.8% 57.4% 48.1% 43.6% 国民储蓄率 25.6% 34.7% 35.4% 38.5% 39.8% 投资率 26.1% 34.8% 34.8% 40.6% 42.2% 46 中国和印度的比较 人口转型和人口红利 中国实行严格的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