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ppt医学课件.ppt_第1页
面肌痉挛ppt医学课件.ppt_第2页
面肌痉挛ppt医学课件.ppt_第3页
面肌痉挛ppt医学课件.ppt_第4页
面肌痉挛ppt医学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面肌痉挛,1,一、定义 二、临床表现及特点 三、病因 四、治法 五、总论,内容简介,2,面肌痉挛 (筋惕肉瞤),3,一、定义,西医定义:面肌痉挛(HFS),又称面肌抽搐。为一种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中医定义:筋惕肉瞤(rn)。体表筋肉不自主地惕然瘛(ch)动。出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每因过汗伤阳,津血耗损、筋肉失养所致。成无己认为此证“必待发汗过多亡阳,则有之矣。发汗过多,津液枯少,阳气太虚,筋肉失养,故惕惕然而跳,瞤瞤然而动也”(见伤寒明理论卷三)。,4,二、临床表现,西医:面肌痉挛即面部一侧抽搐 (个别人出现双侧痉挛),精神越紧张、 激动痉挛越严重。 中医:体表筋肉不自主地惕然瘛ch动。 身瞤动:即身体的肌肉掣ch动。 筋惕肉瞤:体表筋肉不自主地惕然瘛动。,5,【西医分型】,面肌痉挛可以分为两种: (一)原发型面肌痉挛: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病程初期多为一侧眼轮匝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逐渐缓慢扩展至一侧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角肌肉的抽搐最易为人注意,严重者甚至可累及同侧的颈阔肌,但额肌较少累及。 (二)继发性面肌痉挛: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6,【中医辨证分型】,筋惕肉瞤分型: (一)风阳内动 肝属厥阴风木之脏,藏血主筋,体阴而用阳,肝郁化火生风,上扰头面,则出现眩晕头胀,面红,面部跳动;肝郁化火伤阴,肝阴亏虚,阴津不足,口舌失其濡养,则口干舌燥;筋脉失养,则项强不舒;肝主调达情志,郁怒伤肝,阴不潜阳,肝阳上亢,故急躁易怒,心情紧张时加重;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皆为风阳内动之征。 (二)痰热动风 痰热内蕴,阳盛化风,筋脉失于约束或筋脉失养,以致肌肉颤动;痰热夹风上扰,则头晕目眩,燥扰不宁;口干口苦,胸闷泛恶,咯吐痰涎等症以及苔黄腻,脉弦滑数皆为痰热之象。 (三)血淤风动 淤血内生,阻于脉络,血行不畅,经脉肌肤失其濡养,故见肌肉痉挛;肢体之运行赖气血以养,气血不足,故正常动作减少、迟缓;刺痛、舌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均为血瘀之象。,7,(四)髓海不足 脑者髓之海,元神之府,神机之源,但髓之养有赖 于肾津;肾津虚,髓海不足,脑失所养,则头晕目眩,耳鸣 ,记忆力差,神呆,寤寐颠倒,甚则啼笑反常,言语失序等 。肾津虚,肝阴亦虚,肝肾之阴不足则风阳升动,故见面部 肌肉痉挛。肾失蒸化水液,则溲便不利。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皆肝肾亏虚之象。 (五)气血亏虚 气血两虚,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故见跳动、痉挛 ,气虚则乏力,短气懒言、纳呆、自汗,气虚导致阳虚,则 畏寒肢冷,溲便失常;血虚不能上荣清窍,则头晕眼花;血 不养心,则心悸而烦;舌质淡,脉沉细无力,均为气血亏虚 之象。,8,抽搐的特点,1.阵发性、快速、不规则的抽搐。初期抽搐较轻,持续仅几秒,以后逐渐延长可达数分钟或更长,而间歇时间逐渐缩短,抽搐逐渐严重。 2.严重者呈强直性,致同侧眼不能睁开,口角向同侧歪斜,无法说话。 3.双侧面肌痉挛者甚少见。若有,往往是两侧先后起病,多一侧抽搐停止后,另一侧再发作。而且抽搐一侧轻另一侧重。双侧同时发病、同时抽搐者未见报道。 4.少数病人于抽搐时伴有面部轻度疼痛,个别病例可伴有同侧头痛、耳鸣。,9,10,11,三、病因,西医: 1.微血管压迫 2.炎症 3.肿瘤 中医:由于发汗太过,阳气和阴液受伤;有由于阳虚失去促进津液产生的正常功能,气液不足,肌肉失去温养所致。又或系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气血化源不足,肌肉筋脉失养,或脾失运化,湿聚成痰,阻滞阳明经脉而致。亦与风寒稽留,肝肾不足等有关。,12,四、治法,西医:1.药物治疗 2.射频温控热凝疗法 3.手术疗法:(1)面神经干压榨和分支切断术 (2)面神经减压术 (3)面神经钢丝绞扎术 (4)颅内显微血管减压术 (5)颅内面神经干梳理术 中医: 【古方辑录】 针灸资生经第六:巨髎,治口歪。 颧髎,治口歪眼翳动。承泣,治口眼歪斜,目翳,面叶叶动牵眼。 普济方卷四百十九:治口眼瞤动。穴颧髎。治偏 风口噤眼瞤动不止,病右治左,左治右。穴地仓, 承浆。,13,(一)风阳内动 治法:育阴潜阳,熄风止痉。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 针灸取穴:肝俞、肾俞、三阴交、太溪、太冲、风池、合谷等。 (二)痰热动风 治法:清热化痰,平肝熄风。 方药:导痰汤 针灸取穴:曲池、外关、合谷、丰隆、肝俞、太冲、行间等。 (三)血淤风动 治法:活血化瘀,熄风定挛。 方药:通窍活血汤 针灸取穴:膈腧、血海、风池、风市、外关等。 (四)髓海不足 治法:填精益髓,育阴熄风 方药:龟鹿二仙膏 针灸取穴:肾俞、悬钟、三阴交、关元俞、风池、外关等。 (五)气血亏虚 治法:补益气血,濡养筋脉 方药:八珍汤 针灸取穴:脾俞、胃俞、足三里、膈腧、关元、阳陵泉等。,14,五、总论,对于人们来说,患上面肌痉挛的危害很大。面肌痉挛也是目前发病率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