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针法.ppt_第1页
舌针法.ppt_第2页
舌针法.ppt_第3页
舌针法.ppt_第4页
舌针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舌 针,【概念】,舌针是在中医、针灸理论指导下,针刺舌体上的穴位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古代论述:,在舌体上针刺以治病,其历史久远。内经中关于“舌”的论述有60多条,记录了舌的解剖、生理、病理,明确指出舌头变化对疾病的诊断意义,以及刺舌治病的方法。,如灵枢五阅五使:“心病者,舌卷短,颧赤”;素问热刺论:“肺热病者舌上黄。”在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有治疗心病(即今冠心病之心绞痛)可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穴的记载,如“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灵枢终始篇说:“重舌,刺舌柱以铍针也”。,晋唐宋明时期除了继承内经中刺舌下脉络以治病的治法,还发展了数个舌体上的穴位,并且有了定名,定位,定主治的符合现代奇穴位范围的舌部穴位。,至13世纪,第一部舌诊专注敖氏伤寒金镜录问世,为辨舌诊病奠定了基础。关于在舌面将不同的区域划分为五脏六腑始于清代厘正按摩要术,该书绘有舌部应五脏图:即舌尖属心主上焦,舌中属脾胃主中焦,舌根主肾属下焦,舌左边属肝,舌右边属肺。这些内容多用于舌的望诊,而非舌穴的定位,但无疑对后人创立舌针穴位体系给予了有益的启发。,清代厘正按摩要术舌部应五脏图,现今的舌针穴位体系有两种。 管氏舌针:最先创立舌针穴位体系的学者当属著名中医管正斋先生(1907-1980)。管氏根据内经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的理论,结合数十年的临床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形成了比较系统、独具特色的舌针穴位体系,基础穴位共有24穴,即管氏舌针(见附篇)。继管式舌针之后,又有一些医者先后提出不同的舌针穴位分布方案,然而只是一得之见,影响不大。,下面介绍的是香港孙介光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临床观察、现代科学研究与理论升华而形成的孙氏舌针穴位体系。,舌穴在舌面和舌下均有分布。舌面上的舌穴对应于人体脏腑器官,从舌尖到舌根依次对应于人从上到下的内脏器官,舌尖不是上焦的心穴和肺穴,舌中是中焦的脾穴、胃穴,从舌中到舌根是下焦的肝穴、大肠穴、卵巢穴等;舌下面的舌穴对应于人体肢体躯干,从舌尖到舌根是一个倒置的人形,延舌纵轴两侧依次分布有相应的下肢穴,上肢穴,舌根部是与脑部相应的舌穴区。,一、舌穴的分布规律,二、舌穴定位及主治,(一)舌面穴位 1.心穴 定位:舌尖内3分 主治:心痛、胸闷、心悸、气短、胁肋疼痛、心肌供血不足、室性早搏、房颤、心律不齐等心脏功能失调的疾患。 2.肺穴 定位:心穴与胃穴之间上处旁开 ,舌中线与舌边缘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胸痛、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花粉症)等。,3.胃穴 定位:心穴与小肠穴之中间点 主治:胃脘痛,消化不良,胃纳不佳,反酸、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嗝逆等症。 4.肝穴 定位:胃穴右侧舌中线与舌边缘外处 主治:肝病、胸满、呕逆及情绪、精神异常等症。 5.脾穴 定位:胃穴左侧舌中线与舌边缘外处 主治:呕逆、胃脘病、腹胀、嗳气、大便不畅等症。,6.胆穴 定位:胃穴与大肠穴间上,舌面中线与右侧舌边缘内 处 主治:胆囊炎、胆结石及黄胆等症及惊吓、情志失常、口苦、胸肋痛等症。 7.大肠穴 定位:胃穴与小肠穴之中间点 主治:腹泻、便秘、腹痛、腹胀等症 8.小肠穴 定位:舌自然伸出,上齿尖接触处之中间点。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等症。 9.肾穴 定位:大肠穴旁开,舌中线与舌边缘处 主治:肾功能异常、腰痛、阳萎、早泄及内分泌失调等症。,10.胰穴 定位:胃与大肠穴间上,舌面中线与左侧舌边缘内 处 主治:胰腺炎、糖尿病等症 11.膀胱穴 定位:小肠穴下、小肠穴与胃穴之距 主治:尿频、尿急、尿储留及前列腺异常等症 12.前列腺穴 定位:膀胱穴下2分处 主治: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等症 13.子宫穴 定位:膀胱穴上2分处 主治:月经失调、痛经、不孕症、子宫功能性出血、更年期综合症及内分泌失调等症。,14.卵巢穴 定位:膀胱穴上,4分旁开3分处小肠穴与膀胱穴间下处旁开4分处。 主治:卵巢炎、不孕症、更年期综合症及内分泌失调等症。 15.悬钟穴 定位:悬雍垂之底正中处 主治:骨延髓麻痹所致软腭功能受限及发音困难、失真等症。 16.天腭穴 定位:悬钟穴旁开3分 主治:骨延髓麻痹等致上腭功能受限及发音失真等症。,(二)舌底穴位,1.颈穴 定位:位于舌蒂与舌系带之中间点 主治:颈椎病、颈部肌肉损伤、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肿、 气管炎等症。 2.胸穴 定位:位于颈穴尾穴之间上点 主治: 胸痛、肋间神经痛、胸骨痛及胸背肌肉痛等症 3.腰穴 定位:位于颈穴尾穴之间下点 主治:腰痛、腰肌劳损、腰间盘脱出、腰扭伤等症,4.骶穴 定位:脑灵穴足穴之中间点 主治:骶骨痛、腰腿痛等症 5.尾穴 定位:位于颈穴舌尖之中间点 主治:尾骨痛、腰腿痛等症 6.肩穴 定位:位于颈穴、胸穴之中点旁开伞襞处 主治:颈椎病、肩周炎、肩部肌肉损伤、韧带损伤、中风、帕金森症及肩功能障碍等症,7.上臂穴 定位:位于肩穴与肘穴之间旁开之伞襞处 主治:上臂功能障碍、肌肉痛、肌肉及肌腱损伤等症 8.肘穴 定位:位于腰穴旁开之伞襞处 主治:肘关节损伤、网球肘、中风上肢瘫及肘关节功能障碍等症 9.前臂穴 定位:位于肘穴与手穴间旁开伞襞处 主治:臂痛、肌肉损伤及其它原因致前臂功能障碍等症,10.手穴 定位:位于颈穴与舌尖中间点旁开之伞襞处 主治:手、腕关节损伤、功能障碍、手指痉挛、腕管综合症及上肢末稍神经炎等症。 11.大腿穴 定位:位于尾穴与膝穴间旁开之伞襞处 主治:大腿肌肉痛、髋关节疾患、股骨头坏死等症 12.膝穴 定位:位于尾穴与足穴之中间点旁开之伞襞处 主治:膝关节痛、损伤、功能障碍、半月板损伤及中风等症。,13.小腿穴 定位:位于膝穴与足穴间旁开之伞襞处 主治:小腿肌肉、韧带损伤、功能障碍、腓长肌痉挛及中风等症。 14.足穴 定位:位于舌尖内1分旁开2分处 主治:趾、腕关节活动受限、关节损伤、痉挛萎缩、足根病及下肢末稍神经炎等症 15.脑灵穴 定位:位于舌蒂下处 主治:小脑疾患、眼病、共济运动失调、中风、柏金逊症、忧郁症、小儿脑瘫、自闭症及神经性头痛等神经科病症,16.脑明穴 定位:位于脑灵穴旁开近舌蒂外边缘处 主治:视觉、听觉、语言障碍等神经科病症 17.脑中穴 定位:位于舌蒂中间凹陷处 主治:自闭症、弱智、小儿脑瘫、中风、帕金森症、老年痴呆、脑损伤等脑神经科病症 18.脑枢穴 定位:位于舌蒂之上端 主治:弱智、老年痴呆、忧郁症、神经性头痛、中风等脑神经科症。,19.襞中穴 定位:位于舌下襞之正中点 主治:脑瘫、弱智、语言障碍、小脑萎缩、老年痴呆、骨延髓麻痹、中风等症 20.附蒂 定位:位于舌阜之正中点 主治:脑瘫、弱智、自闭症、语言障碍、老年痴呆、中风、帕金森等脑神经科症 21.上唇际 定位:上唇际之中间点 主治:肌肉萎缩症、面瘫、中风等症 22.下唇际 定位:下唇际之中间点 主治:肌肉萎缩症、面瘫等,三、操作方法,(一)针前准备,针刺治疗前,应首先清洁口腔,一般多用百分之三的高锰酸钾液或淡盐水漱口。 针具须严格消毒。 病人多采取坐位或仰卧位。,针舌面穴位时,患者舌自然伸出,伸出部份约占舌体的(以上齿齿尖接触部份为准)。针舌底穴位时,患者口自然张开,将舌尖向上反卷;舌尖抵上齿,或舌尖向上卷起,用上下齿夹住舌以使之固定。亦可由医者用洁净药用纱布垫舌将舌拉出。,(二)针刺方法,选取长40 mm或50mm,直径0.320.34mm的毫针。刺舌下络脉出血时可采用0.38mm的较粗毫针,也可使用三棱针刺血。一般多采用速刺法。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针柄,对准穴位快速刺入并捻转57下或小幅度快速提插57下。,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证,可施以不同的针刺方法,不同的补泻手法,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针刺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尽量避免出现不良的副作用。 本法多数情况下不留针,作完基本手法后即可快速出针,但根据病情的需要也可留针。,(三)注意事项,(1)由于舌体血管丰富,多数情况下针后会有出血点或少量出血现象,另外针舌下络脉目的就是放出少量血液,这些都是舌针针法的正常情况,一般无须处理。如果出血量较大,可用消毒纱布压迫止血。 (2)部分病人针后舌体会有瘀血现象,即被针刺舌体局部有青紫,一般无须处理,数日后即可消散。,(3)个别病人针后舌体出现肿胀无青紫,属于水肿,一般无须处理,数日后即可消散。 (4)有严重的口腔疾患,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弱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5)浅刺放血时,应严格掌握“针不宜过粗、刺不宜过深、出血不宜过多”的原则。 (6)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事故的发生。,四、舌针临床应用,(一)适应范围,舌针应用疾病与症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临床各科数十科疾病。临床疗效最为显著的是一些神经与精神系统疾病,尤其中枢神经系统发生障碍的病证,即通常所说的脑病:如中风、癫痫、特发性震颤、巴金森氏综合症、神经衰弱失眠、脑萎缩、脑外伤后遗症、小儿自闭症、小儿脑瘫、遗传性共济失调、脑炎及脑膜炎后遗症、智力障碍等疾病。,另外对神经性疼痛有良好的镇痛效应,如偏头痛、舌咽神经痛等。 对心血管疾病如心绞痛、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等,对一些内分泌功能紊乱的疾病如甲状腺病、肾上腺皮脂功能亢进以及尿崩症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二)选穴原则,1.辨证取穴:根据中医脏腑经络学说辨证选取相应穴区。 2.对应选穴:直接选取发病脏腑器官或肢体部位对应的穴区。 3.对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重点选取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穴位或选取有特异性治疗作用穴位。如脑灵、脑明等。 4.经验取穴:临床医生结合自身经验灵活选穴。,(三)处方示例,1.癫痫: 脑神穴 脑枢穴 脑中穴 心穴 2.帕金森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