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管理论文-1980年以来美国银行业结构的变迁.doc_第1页
银行管理论文-1980年以来美国银行业结构的变迁.doc_第2页
银行管理论文-1980年以来美国银行业结构的变迁.doc_第3页
银行管理论文-1980年以来美国银行业结构的变迁.doc_第4页
银行管理论文-1980年以来美国银行业结构的变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银行管理论文-1980年以来美国银行业结构的变迁一、全国层面的变化从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之后直到80年代初期,美国的商业银行数量相当稳定地徘徊在13000到15000家之间(米什金,1996)。但是从80年代开始,商业银行的数量持续稳定地下降。在1980年到1998年间,商业银行数量从14,407家下降到8,697家,下降了40%;银行组织(一家银行组织(Bankingorganization)是指一家银行控股公司(Bankholdingcompany,BHC)或者一家未被银行控股公司控股的银行(unaffiliatedbank)。一家银行控股公司可以只控制一家银行,称为单一银行控股公司(O-BHC),也可以控制多家银行,称为复合银行控股公司(M-BHC)。所以银行组织的数量少于银行的数量。未被银行控股公司控制的银行称为独立银行(independentbank)。银行数量以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ederalDepositInsuranceCompany,FDIC)统计的参加储蓄保险的银行数量为准)的数量从12,342家下降到6,839家(各个研究者提供的数字有所不同。本文中引用的数字是若迪斯(Rhoades)根据来自NIC和BOG的数据推算的。另一位研究者兰斯(Lence)提供的数字是:在1980年到199414,22210,313家,银行组织的数量从12,239家降低到7,906家。兰斯没有提及其数据来源),下降了45%(见图1)。图1银行和银行组织的数量数据来源:若迪斯(2000):1980年到1998年的美国银行兼并和银行业结构,联邦储备委员会研究报告174号。本文中其它图表使用的数字同样来自这一报告。银行和银行组织的数量下降并不是银行业务萎缩造成的。相反,在银行和银行组织数量大幅下降的同时,银行机构(一个银行机构(bankoffice)是指一家银行的总部(theheadoffice)或者银行的一家银行分支机构(bankbranch)。银行的分支机构是指除总部之外的任何吸收存款、接受支票或者发放贷款的机构)和银行资产明显增长。在1980年到1998年之间,银行机构数量52,710家增加到71,231家,增长了35%(若迪斯,2000);从1980年到1994年,美国商业银行以当期美元计算(incurrentdollars,不考虑价格因素)的总资产稳定地增长了130%;如果排除价格因素,以1987年的不变美元计算(inconstantdollarsof1987),则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增长了28%(兰斯)。自动柜员机(automatictellermachines,ATMs)的数量和通过自动柜员机进行的交易数量与金额更是成倍增加。在1980年到1998年间,自动柜员机的数量从18,500家增加到187,000家,增长了9倍多(见图2);通过自动柜员机完成的业务数量从9亿笔增长到112亿笔,增长了11倍多;交易的金额从488亿美元增长到7,616亿美元,增长了14倍多。可见相对于传统的用“砖块和灰浆”(brickandmortar)建造的分支机构来说,自动柜员机在美国银行业的使用极其成功(若迪斯,2000)。自动柜员机对银行分支机构具有替代效应。如果不是自动柜员机增长得如此迅速,银行机构将会增长得更多。美洲银行1995年的年报显示:该行零售客户通过自动柜员机完成的交易已经达到通过柜台完成的交易的两倍(米什金,1996)。图2银行机构数量和自动柜员机数量正如图1和图2所描绘的景象,在银行业务持续增长的同时,银行和银行组织的数量稳定地下降,其结果是单个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持续地膨胀。事实上,美国的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已经变得前所未有地庞大。以1987年的不变美元计算,在1980年到1993年之间,资产规模在1亿美元之内的商业银行的数量减少了3,671家;资产规模在1亿美元到10亿美元之间的商业银行数量几乎没有变化;而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到100亿美元之间的商业银行数量增加了25%;资产规模超过100亿美元的商业银行数量几乎增加了1倍(兰斯)。银行和银行组织数量的减少不仅导致美国的银行规模前所未有地庞大,而且导致美国银行业前所未有地集中。至少在过去的20年中,大银行拥有的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持续稳定上升。在1980年到1998年间,前10家最大的商业银行拥有的总资产占全部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的比例从18.6%上升到36.7%,几乎增长了1倍;前25大商业银行在银行业总资产中所占份额从29.1%增加到51.2%;前50大商业银行的总资产份额从37.1%上升到62.7%;前100大商业银行所占份额从46.8%上升到70.9%(见图3)。图3大银行的市场份额二、地区市场的变化尽管从全国范围来看,美国银行业前所未有地集中,但从区域市场上看,美国银行业并不比以前更加集中。在城市统计区(metropolitanstatisticalarea,MSA)和非城市统计区的各个县(non-MSAcounties),前三大银行机构在储蓄总额中所占的份额(CR3)分别稳定在66%和89%左右,几乎保持不变。图4CR3在城市地区和非城市地区的变化用HH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Index,HHI)计算区域市场的集中程度可以得出相似的结果。不仅如此,非城市统计区的平均HH指数还稳定地从4400左右降低到了4100左右。图5HH指数在城市统计区和非城市统计区的变化计算银行业地区市场集中程度还有另外一种算法:在计算储蓄存款的CR3和HH指数时,将储蓄机构(thriftinstitutions)吸收的存款的半数计算在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联储在计算HH指数时将储蓄机构吸收的存款的50%计算在内。理由是典型的储蓄机构对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联邦保险的存款和支票账户,但是对生意一般不能提供全部服务储蓄机构在年代早期获得了与商业银行竞争的法律地位,但是它们普遍并未与商业银行竞争那些做生意的客户所以,美联储并不把储蓄机构当成商业银行全面的竞争者)。如果这样计算,城市统计区的CR3从1984的53.2%上升到1998的60.0%,非城市统计区的CR3同期从83.5%上升到85.2%。同样在1984年到1998年间,城市统计区和非城市统计区的HH指数分别从1,366和3,781上升到1,666到3,816。美国银行业在范围内变得越来越集中,但是在区域市场上集中程度却保持不变,二者之间出现强烈的反差。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美国银行业市场被人为地分割为众多的区域市场。即使对于那些为大中型企业服务的批发银行业务来说,美国的银行业市场也很难说是一个整体,而对那些为居民和小企业服务的零售银行业务来说,由于依赖于当地分支机构的存在,其市场更加分散。第二,尽管在同一个地区市场内部的银行之间发生的横向兼并(horizontalmergers)活动将提高地区市场的集中程度,但其它地区的银行在这一地区增设分支机构会降低地区市场的集中程度。这两种相反的作用趋势相互抵消。本文下一部分将介绍80年以来在美国愈演愈烈的银行兼并。上述地区市场集中程度的统计数据是各个城市统计区和非城市统计区的平均,其实,各个城市统计区的情况各不相同。在1984和1998年间,HH指数在半数的城市统计区中上升,平均从1,584点上升555点。在其它城市统计区中,HH指数下降,平均从2,334点下降532点。这些数据表明:在市场集中程度相对比较低的城市统计区,市场集中程度趋向于升高,而在市场集中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统计区,市场集中程度趋向于降低。这种现象是反垄断政策约束银行间兼并的结果。反垄断政策限制银行间兼并在HH指数较高地区进行,特别是在HH指数超过1,800点的地区。与城市统计区的市场状况类似,大约40%的非城市统计区的HH指数在1984到19983,276788点。其它61%的非城市统计区的HH指数平均从4,440下降了1,008点。在集中程度相对较低的非城市统计区,市场集中程度趋向于升高,而在市场集中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市场集中程度趋向于降低。有一个现象至今尚不明白:既然非城市统计区的HH指数在银行兼并之前已经很高,而且反托拉斯法可以制止在集中度很高的市场中的兼并活动,那么这些兼并活动是怎么合法地发生的呢?另一个尚未明白的现象是:在许多没有发生过银行兼并的地区,银行业的HH指数为什么明显地升高了?对这个不正常现象的一个解释是:也许美联储和其它银行监管机构在计算市场的集中程度时,并不以单个地区市场的市场集中度为准(若迪斯,2000)。三、银行间兼并(银行兼并(merger)是指两家不属于同一个银行组织的银行合并为一家银行,其中一家银行的许可消失。如果两家银行的资产规模均超过10亿美元,则他们的兼并被认为是大规模银行兼并案)。银行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两种趋势的平衡:一方面,新颁发银行执照将增加银行数量,另一方面,银行的倒闭和银行间兼并将减少银行数量。所以,银行数量的变化数近似等于新颁银行执照数与银行倒闭数和银行兼并数之差(仅仅是近似而已。例如,将隶属于同一家银行控股公司的银行改组为银行分支机构将减少银行数量,但这样的改组行为并不视为兼并或者倒闭)。从1980年到1994年,新获得执照而开业的银行有3,137家,同期因被兼并而消失的银行有6,347家,经营出现问题而关闭的银行有1,447家。可见被兼并的银行数量是倒闭银行数量的4倍多,银行数量的减少主要是由于银行间兼并造成的(兰斯)。从1980开始,美国银行业经历了一个持续的和前所未有的兼并浪潮,银行业结构因此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从1980年到1998年,大约8,000家银行被兼并,这个数字是1980年美国商业银行数目的55%(见图6)。以名义美元计算,被兼并的银行资产达到2.4万亿美元。图6银行间兼并、新颁银行执照和倒闭银行的数量20世纪80年代是银行兼并发生频率最高的10年,年均被兼并的银行数目为437家,超过1990年到1998年间年均被兼并的银行数目403家。在任何其它年份中被兼并的银行数量都不及19851988年的4年中任何一年被兼并的银行数量。银行兼并频率在1987年达到顶峰,当年649家银行被兼并。90年代,特别是在1994年到1998年间,是大银行兼并频率最高的时期,出现过一些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银行兼并。在1980年到1998年间发生的248起大规模兼并案中,只有71起发生在80年代,其余177起均发生在1990年到1998年间。银行兼并的规模越来越大,1995年到1998年间被兼并银行的资产数量约为1980年到1998年间全部被兼并银行资产规模2.4万亿美元的一半(51%)。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被兼并的银行的平均规模增长了510倍。但1998年是一个例外。这一年里被兼并的银行的规模跃升到12亿美元。从80年代上半叶到90年代后期,以1992年美元计算的兼并银行的平均规模从30亿美元上升到100亿美元至330亿美元之间。有些年份高得非同寻常的平均数反映了这些年份中发生的大银行兼并数目相对较多,例如1987年和1996年。用当期美元或者1992年不变美元计算,被兼并银行的资产规模的增长与兼并银行的资产规模的增长是同步的。1990年之后,在全部的大银行兼并案中以州际银行兼并为主,但在1990年之前不是这样。在80年代发生的71起大银行兼并案中,只有31起是跨州兼并。而在1990年之后发生的177起大银行兼并案中,有137起是跨州兼并。这个事实说明:取消对银行跨区域扩张的限制是引起这场持续20年的银行兼并浪潮的关键。从80年代开始,各州之间允许银行跨州经营的互惠协议逐渐使禁止银行跨州设置分支机构的法律失去效力,为跨跃州际的大规模银行兼并铺平了道路。很明显,美国的银行业将从一个由50个界限分明的州银行结构组成的体系进化到一个全国性的统一银行业结构(若迪斯,2000)。直到1995年,横向兼并(在横向兼并(Horizontalmerger)中,兼并银行和被兼并银行在同一个区域市场上拥有分支机构,相互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而在纵向兼并(marketextensionmerger)中,兼并银行和被兼并银行在兼并发生之前不存在竞争)的数量约占银行兼并总数的50%左右,一般在40%到55%之间。1987年达到最低,约为33%,1983年达到最高,约为65%。但是在1995年到1998年之间,这种基本稳定的比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银行间兼并总数中仅有3340%是横向兼并。这一趋势与一些人的推断一致。他们认为: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对跨州经营限制的取消刺激了市场扩张型兼并在银行业的出现,而政府的反垄断政策约束了横向兼并的发生。尽管大银行兼并或者被兼并的频率逐渐升高,但大多数银行间兼并的规模仍然非常小。在1980年到1998年间,49%的被兼并的银行资产不到5000万美元,85%的被兼并银行资产不超过2亿美元。兼并银行一般来说比被兼并银行具有较大的规模。有一半兼并银行的资产超过10亿美元,只有3%兼并银行的资产少于2500万美元,20%少于1亿美元。四、银行业规制的变化(关于美国银行业规制的更详细的介绍可以参见FredericS.Mishkin(1996)的报告:银行合并:中央银行的看法(BankConsolidation:ACentralBankersPerspective)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银行业依然存在对跨地域扩张的严格限制。1927年的麦克法登法案(TheMcFaddenAct)禁止国民银行跨州设置分支机构,而对1956年的银行控股公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