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65.020 B 61 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 293.82014 代替 DB41/T 293.12-2002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 8 部分:甘薯 2014 - 12 - 30 发布 2015 - 03- 01 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河南省地方标准公共服务平台 河南省地方标准公共服务平台 DB41/T 293.82014 前 言 DB41/T 293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分为 15 个部分: 第 1 部分:小麦; 第 2 部分:玉米杂交种; 第 3 部分:水稻常规种; 第 4 部分:水稻三系杂交种; 第 5 部分:高粱三系杂交种; 第 6 部分:谷子; 第 7 部分:大豆; 第 8 部分:甘薯; 第 9 部分:棉花常规种; 第 10 部分:棉花杂交种; 第 11 部分:油菜常规种; 第 12 部分:油菜三系杂交种; 第 13 部分:花生; 第 14 部分:芝麻; 第 15 部分:烟草。 本部分为 DB41/T 293 的第 8 部分。 本部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 DB41/T 293.122002甘薯四级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与 DB41/T 293.122002 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四级种子”的术语和定义; 修改了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和检定种定义; 本部分由河南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省种子管理站、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商丘市 农林科学院、山东省农科院、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漯河市农业科学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孔祥生、杨国红、张福平、李友军、杨爱梅、王荫墀、王自立。 本部分参加起草人:史国安、刘志坚、宋新莉、王林生、赵侠科、肖利贞、赵晨光、刘凤英、陈合 龙、董广同、杨育峰、朱灿灿。 本部分于 2002 年 8 月首次发布,2014 年 12 月第一次修订。 河南省地方标准公共服务平台 河南省地方标准公共服务平台 DB41/T 293.82014 73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 8 部分:甘薯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甘薯育种家种子(种薯、薯苗,下同)、原原种、原种和检定种生产技术的要求和方 法。 本部分适用于甘薯四级种子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543(所有部分)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 7413 甘薯种苗产地检疫规程 NY/T 402 脱毒甘薯种薯(苗)病毒检测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四级种子 four-grade seed 在种子生产中,以育种家种子为种源,运用重复繁殖技术路线,按世代顺序繁殖的育种家种子、原 原种、原种和检定种的种子。 3.2 育种家种子 breeder seed 育种家育成的最初种子,具有该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不带病毒(即甘薯羽状斑驳病 毒、甘薯潜隐病毒及血清学方法能检测的病毒)和其它病虫害,达到育种家种子质量标准。用白色标签 作标记。 3.3 原原种 foundation seed 由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而来,具有该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不带病毒和其它病虫害, 达到原原种质量标准。用白色标签作标记。 3.4 原种 registerd seed 由原原种直接繁殖而来,具有该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达到原种质量标准。用紫色标 签作标记。 3.5 检定种 certified seed 河南省地方标准公共服务平台 DB41/T 293.82014 74 由原种繁殖用于大田生产的种子, 具有该品种特异性、 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 达到检定种质量标准。 用蓝色标签作标记。 4 育种家种子生产 4.1 生产、利用方式 4.1.1 育种家种子生产和贮藏在育种家的直接管理下进行。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病毒检测(指示 植物法和血清学方法),获得稳定的优系脱毒试管苗,通过组培快繁在育种家种子圃进行繁殖,生产育 种家种子并贮存,分年利用。 4.1.2 育种家种子用于生产原原种。 4.2 育种家种子圃和组织培养 4.2.1 生产育种家种子的条件 对初始优系种子采用单株种植、分株鉴定去杂、混合收获。进一步通过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获得脱毒 苗,在防虫温、网室繁苗生产育种家种子。 4.2.2 育种家种子圃 4.2.2.1 选地、整地 选择地势较高平坦,地力均匀、肥力较好,排灌方便,无病虫害,3年以上未种过甘薯的轮作地。 合理施肥(以清洁腐熟的有机肥和比例协调的氮、磷、钾复合肥做基肥),精细整地。 4.2.2.2 隔离 育种家种子圃应附设防虫温、网室,隔离繁殖。田间操作人员进入育种家种子圃应更换工作衣和鞋 具。 4.2.2.3 栽植 按NY/T 402方法,对甘薯种苗进行病毒检测。将初始优系脱毒试管苗,在防虫温、网室内栽植,采 用畦栽,畦宽1.2m,每畦6行,株距15cm,亩密度22200株。并多次剪苗栽植以扩大繁殖。 种薯繁殖在防虫网室内栽植,采用垅栽。北方夏薯宜早,垅距67cm左右,垅高20 cm25cm,每垅1 行,株距28cm33cm,亩密度30003500株;多雨及南方薯区,夏(秋)薯宜早,采用高垅双行栽培, 垅距1.0m1.2m,垅高30cm左右,垅面宽60cm左右,单垅双行错栽,1m垅株距33cm38cm,1.2m垅株距 28cm31cm,亩密度35004000株。 4.2.2.4 管理、鉴定去杂 各项栽培管理措施合理、及时、精细一致,并定期杀灭蚜虫。在防虫网室内生产种薯,因光照强度 较弱,肥力较好,茎叶易徒长,注意在封垅前后进行两次化控,后期喷施12次0.2%磷酸二氢钾,每亩 施50kg60kg。 按典型性和整齐度进行分株鉴定,发现杂株和非典型株,应连根拔除,妥善处理。 4.2.2.5 检疫、收获 收获后,按GB 7413方法对种薯进行检疫。剔除病、烂和无种用价值的薯块。单收单贮,并做到轻 挖、轻装、轻运,妥善贮藏。 河南省地方标准公共服务平台 DB41/T 293.82014 75 4.2.2.6 包装、运输 收获的育种家种薯装入清洁的周转箱,每个周转箱装入15 kg20 kg。种薯在运输时严防混杂、机 械碰伤,防雨淋,防10以下冷害。 4.2.2.7 贮藏 贮藏前剔除病、烂薯,周转箱堆放高度不超过窖高的2/3。入窖20天内通风排湿、降温,温度降至 1315,相对湿度95%以下。刚入窖时进行高温愈合处理,防止黑斑病和软腐病。入窖20天后,保 持窖温1214,湿度85%90%。可以在薯堆上盖草帘等吸湿物。贮藏期间防止鼠害。 4.2.3 组织培养 取初始优系种子(薯块)进行催芽,当幼苗长之30cm左右时,取其顶端23cm长,剪去较大的叶片, 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表面灭菌,在体视显微镜下无菌操作,切取带有12个叶原基,长0.30.5mm的茎尖 分生组织进行培养, 获得试管苗, 而后对试管苗进行病毒检测 (指示植物法和血清学方法) 和田间观察, 获得稳定的优系脱毒试管苗。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对育种家种子脱毒试管苗繁殖和保存。 4.3 保种圃和组织培养 4.3.1 保种圃生产育种家种子 当贮存的育种家种子即将用尽, 或繁殖能力降低时, 则应由育种者通过保种圃组织培养生产育种家 种子。 4.3.2 种子来源 剩余的育种家种子。 4.3.3 保种圃 对剩余育种家种子进行组织培养脱毒快繁,并符合 4.2.2 的要求。 4.3.4 组织培养 应按 4.2.3 规定进行。 5 原原种生产 5.1 生产、利用方式 5.1.1 在育种单位试验场或育种者授权的单位由育种者监督指导下生产原原种。将育种家种子单株栽 植,分株鉴定去杂,混合收获生产原原种。 5.1.2 原原种用于生产原种。 5.2 选地、整地 选地、整地应按4.2.2.1规定进行。 5.3 隔离 隔离应按4.2.2.2规定进行。 河南省地方标准公共服务平台 DB41/T 293.82014 76 5.4 栽植 将育种家种子在防虫温、网室内建立采苗圃扩大繁殖,在附有防虫网的原原种圃内做夏薯(南方做 秋薯)栽植,生产原原种。并符合4.2.2.3规定。 5.5 管理、鉴定去杂 应符合 4.2.2.4 的要求。 5.6 检验、收获 按 GB/T 3543 进行检验并符合 4.2.2.5 的要求。 5.7 包装、运输 应符合 4.2.2.6 的要求。 5.8 贮藏 应符合 4.2.2.7 的要求。 6 原种生产 6.1 生产、利用方式 6.1.1 在隔离条件下,选无病害地块作原种圃,对原原种薯育苗稀植,生产原种。 6.1.2 原种用于生产检定种。 6.2 隔离 选500m内无甘薯种植的空间或有自然屏障的隔离区。灌水渠道不得通过可能带有甘薯病害的田块。 6.3 选地、整地 应符合 4.2.2.1 的要求。 6.4 栽植 夏(秋)薯适期栽植。北方薯区夏薯亩密度35004000株,垅距67cm单行,株距25cm28cm;多雨 及南方薯区夏(秋)薯采用高垅双行栽培,亩密度40004500株,垅距1m株距30cm33cm,垅距1.2m 株距25cm28cm,并应符合4.2.2.3的要求。 6.5 管理、鉴定去杂 6.5.1 管理应符合 4.2.2.4 要求。 6.5.2 目测检查生长过程中地上部特征及收获时的薯块,对感染甘薯瘟病、病毒病、根腐病、线虫病、 黑斑病、软腐病和蚁象等病虫害的植株全部淘汰。 6.6 检验、收获 按 GB/T 3543 进行检验。并应符合 4.2.2.5 的要求。 6.7 包装、运输 用清洁的双层网袋包装,每一网袋装入种薯 20kg25kg。并应符合 4.2.2.6 要求。 河南省地方标准公共服务平台 DB41/T 293.82014 77 6.8 贮藏 贮藏应符合 4.2.1.7 的要求。 7 检定种生产 7.1 生产、利用方式 在良种场或特约种子基地,选择有隔离条件,无甘薯病害地块作良种圃,用原种薯苗栽植生产检定 种、直接供应大田生产。若需种量大,可再繁殖一次,作为二级检定种供应大田。检定种在生产上用1 2年应更新。 7.2 隔离 选300m内无甘薯种植的空间或有自然屏障的隔离区。 7.3 选地、整地 应符合 4.2.2.1 的要求。 7.4 栽植 夏(秋)薯适期栽植并应符合 6.4 的要求。 7.5 管理、鉴定去杂 应符合 6.5 的要求。 7.6 检验、收获 按良种标准进行检验并应符合 4.2.2.5 的要求。 7.7 包装、运输 应符合 5.6 的要求。 7.8 贮藏 应符合 4.2.2.7 的要求。 8 其它 在无组织培养脱毒条件的地区,甘薯四级种子生产,除病毒病指标、组织培养、隔离外,均适用部 分。 河南省地方标准公共服务平台 DB41/T 293.82014 78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甘薯调查记载项目和方法 A.1 生育期 A.1.1 催芽、排种期 记载催芽、排种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A.1.2 出苗期 幼苗出土10%时(按667m 2苗床面积目测)为出苗始期,70%为出苗盛期。 A.1.3 采苗期 记第一次采苗日期,以后可分期记载。 A.1.4 栽苗期 记实际栽苗日期。 A.1.5 补苗期 记补苗日期。 A.1.6 分枝期 50%以上植株腋芽伸长并展开两张叶片为分枝期。 A.1.7 薯块形成期 取样10株挖根观察,50%以上植株根部明显膨大,直径2mm以上时为结薯期。一般春薯栽后30天,夏 薯栽后20天左右开始调查。 A.1.8 封垄期 茎叶开始覆严地面时(短蔓种覆盖垄面)为封垄期。 A.1.9 收获期 记实际收获日期。 A.2 形态特征 A.2.1 顶叶色 分淡绿、绿、淡紫、紫、褐或绿带褐等色(封垄期调查,下同)。 A.2.2 叶色 分淡绿、绿、浓绿、褐绿等色。 A.2.3 叶脉色 河南省地方标准公共服务平台 DB41/T 293.82014 79 分绿、绿带紫、紫、浓紫、主脉紫等色(调查主蔓顶叶以下第610片叶为准,下同)。 A.2.4 脉基色 分绿、淡紫、淡绿、紫、浓紫等色。 A.2.5 柄基色 分绿、淡紫、紫、浓紫、褐等色。 A.2.6 茎色 分绿、绿带紫、紫、紫红、绿带褐、褐等色。 A.2.7 叶形 A.2.7.1 划分原则 按叶的基本形态、结合叶缘的缺刻程度进行划分。 A.2.7.2 全缘叶 分心脏形、肾脏形、三角形、尖心形。 A.2.7.3 齿状叶 分心齿形、肾齿形、心带齿、肾带齿、尖心带齿等。即叶缘有齿4个以上为齿形,13个为带齿。 A.2.7.4 缺刻 分浅裂单缺刻、深裂单缺刻、浅裂复缺刻和深裂复缺刻。凡叶片缺口的深度等于或大于主脉的1/2 的为深裂,小于主脉1/2的为浅裂。如属特殊形态则另加注明,如鸡爪形、掌状形、七爪形或叶片皱缩、 多绒毛等。 A.2.8 顶叶形 同叶形,以顶端未展开叶为准。 A.2.9 叶片大小 用实际测量叶片的最长、最宽乘积(cm)表示(测定主茎以下第610片完全叶5株平均,下同),并划 分大、中、小三类,以长宽在160.1cm 2以上为大,80.1cm2160.0cm2为中,80.0cm2以下为小。 A.2.10 叶柄长短 用实际测量叶柄长度的平均值(cm)表示, 划分为长、 中、 短三类。 以20.1cm以上为长, 10.1cm20.Ocm 为中,10.0cm以下为短。 A.2.11 茎粗细 用游标卡尺实际测量的直径(mm)平均值表示,划分为粗、中、细三类。以6.1mm以上为粗,4.1mm 6.Omm为中,4.Omm以下为细。 A.2.12 最长蔓长 河南省地方标准公共服务平台 DB41/T 293.82014 80 用实际测量的数字(cm)平均值表示,划分为特长、长、中、短四类,于生长中后期调查。其分类 标准:一般春蔓150cm以下为短,151cm250cm为中,251cm350cm为长,35lcm以上为特长;夏秋薯则 每类相应减少50cm。 A.2.13 茎端茸毛 目测茎端茸毛数量,分多、中、少、无四类。 A.2.14 基部分枝数 以茎基部30cm范围内,长度在10cm以上的分枝数表示,并划分为特多(21个以上)、多(1120个)、 中(610个)、少(5个以下)四类。 A.2.15 株型 根据茎叶在空间的分布状况,分匍匐、半直立、直立三种。 A.2.16 单株结薯数 以薯块最大直径超过1cm以上的块数表示(收获期调查测5株平均,下同)。 A.2.17 薯形 基本形分为球形(长/径1.4以内)、 长纺锤形(长/径3.1以上)、 纺锤形(长/径2.02.9)、 短纺锤形(长 /径1.51.9)、圆筒形(各点直径略同)、上膨纺锤形、下膨纺锤形等。 A.2.18 薯皮色 分白、黄白、棕黄、黄、淡红、赭红、红、紫红、紫等。 A.2.19 薯肉色 分白、淡黄、桔黄、桔红、红、紫或带红、带紫晕等色。 A.2.20 薯块大小 收获期调查,以251g以上为大薯,101g250g为中等,100g以下的为小薯。上薯率即以大、中薯重 占总薯的百分数表示。 A.2.21 条沟有无 调查大中薯,以深、浅、无表示,目测进行。 A.2.22 薯皮粗细 调查大中薯,以粗、中、细表示,目测进行。 A.2.23 薯梗颜色 分黄、红、黄带红等色。 A.3 主要特性 A.3.1 萌芽性 河南省地方标准公共服务平台 DB41/T 293.82014 81 根据出苗快慢、整齐度和出苗数进行总评,以优、中、差表示。 A.3.2 苗质 根据薯苗的粗壮程度和百苗重量进行评定,分优、中、劣。 A.3.3 发根缓苗习性 以栽后缓苗期早迟和发根快慢综合评定,分早、中、晚。 A.3.4 茎叶生长势 于封垄期调查,以茎叶繁茂程度和生长速度为标准,用强、中、弱表示。 A.3.5 自然开花习性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调查,分开花、现蕾和不开花三种,并结合结实情况记载。 A.3.6 结薯习性 栽插后春薯60天,夏薯30天,挖根调查块根直径在2mm以上的为结薯,用结薯早与迟表示。收获期 调查植株结薯情况,用集中与分散、整齐与不整齐表示。 A.3.7 耐旱性 干旱期间调查地上部凋萎、枯黄程度及旱后恢复的快慢,结合产量进行评定,分耐旱、较耐旱、不 耐旱,另可在旱薄条件下进行鉴定试验。 A.3.8 耐湿性 调查雨涝后或在潮湿易涝条件下根据薯块坏烂情况,地上部黄叶数,结合产量进行评定,分耐湿、 较耐湿、不耐湿。 A.3.9 耐盐碱性 根据盐碱地区生长表现进行评定,分耐、较耐和不耐。 A.3.10 耐肥性 调查高肥水条件下茎叶生长情况及产量表现,分耐肥、较耐肥和不耐肥。 A.3.11 耐瘠性 调查瘠薄土壤条件下甘薯茎叶生长情况及产量表现,分耐瘠、较耐瘠和不耐瘠。 A.3.12 耐贮性 在一般贮藏条件下,出窖时调查薯块发芽、腐坏、干尾皱缩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分耐贮、较耐 贮和不耐贮。 A.3.13 抗病虫性 记载育苗期、田间生长期、收获期以及贮藏期发生的病虫害种类及危害程度,一般用无(指未发现 病害)、轻(指虽感染但不蔓延造成危害)、中(指感病较轻)、重(指感病严重)记载。 河南省地方标准公共服务平台 DB41/T 293.82014 82 A.4 经济特性 A.4.1 茎叶鲜产量 按面积取样称鲜重折算,以kg/ha表示。 A.4.2 鲜薯产量 按小区鲜薯重折算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医护理学基础3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普外科护理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外科护理学的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幼儿口语考试题目及答案
- 国企经理招聘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考研翻译阅读真题及答案
- 2025年中招物理试卷题目及答案
- 2025年儿科护理副高级职称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电大本科外科护理学题库及答案
- 广州历年中考试卷及答案
- 《直播营销与运营》PPT商品选择与规划
- 贵州福贵康护理院装修改造工程环评报告
- 贵阳区域分析
-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解读
- 常见秋冬季传染病预防
- 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毕业论文
- 质量源于设计-QbD课件
- 教学第三章土壤侵蚀课件
- 仓储物流安全隐患排查表-附带法规依据
-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不一样的你我他
- 幼儿绘本故事:绘本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