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doc_第1页
【优秀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doc_第2页
【优秀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doc_第3页
【优秀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_语文_高中_张子兵_3707820001导入: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今天我们走近烛之武退秦师去验证一下言辞的作用。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有三个: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鉴赏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师的说辞。 3、情感目标:探究烛之武的形象。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自读课文,注意预习中划出的重点的字、词、句。在预习时,我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字词的疏通,老师已经要求大家将自己积累的文言基础知识分类做成课件。下面请分组展示你们积累的成果。好,哪个小组先上讲台来展示你们的成果?学生分组派代表展示成果,教师随机评价、点拨、归纳。本课中应该积累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大体有以下内容:1、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句末语气词)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秦伯说 (说,同“悦”,高兴)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此为使动用法,使增加)2、古今异义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把作为;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人3、重要虚词“而”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在本课中它一共出现了四种不同的意思用法: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4、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退,使撤退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军,驻军焉用亡郑以陪邻亡,使动用法,使灭亡越国以鄙远鄙,名词做动词,当作边邑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形容词做动词,损害且贰于楚也 贰,数词做动词,从属二主5、古汉语句式判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倒装句:夫晋,何厌之有?佚之狐言于郑伯省略句:敢以烦执事二、整体感知感谢某组精彩的分享。展示完自己的成果,我们通读一遍课文,思考以下问题:课件显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齐读课文,用简短的词语概括每段内容。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二、文本探讨其中第三段是本文的中心段落,下面请同学读第三段,看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师的。学生讨论。然后,教师引导、点拨学生理解说辞的内容,分出说辞的层次,体会烛之武的辩才。烛之武的说辞共124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郑既知亡矣以退为进。理解:烛之武似乎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这自然会使秦伯放下戒备之心,愿意听他把话说完,从而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邻之厚,君之薄也以害动秦。理解:秦、郑相距遥远,晋、郑确是近邻,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无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君之薄”。 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利诱秦。理解:以利益引诱秦伯,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国可能有种种好处。当然,获得这些好处的前提就是要秦国放弃进攻郑国。如果说第上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君之所知也巧施离间。理解:在一番拉拢利诱之后,烛之武察言观色,又不失时机地从两国的历史关系上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何厌之有?不厥秦,将焉取之?推测未来。理解:从历史讲到现实,进而推测未来,烛之武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推测其灭郑之后必定要进犯秦国。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总结: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对我们的启示。消除对方戒备,主动示弱, 站在对方立场,分析利弊, 揣摩对方心理,以利相诱, 利用双方矛盾,挑拨同盟。三、小组讨论默读全文,结合文本,思考烛之武人物形象。(1)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2)一个深明大义的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3)一个勇于担当的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后人有诗称赞他:危亡之际挺身行,宝刀未老史留名。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伯虎狼兵。四、形象塑造古人说,春秋无义战,唯利而已。古往今来,人们总逃不出“利”的魔掌,绕着“利”划了一个又一个圆。作者正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丰富了人物的形象,那么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1.侧面烘托2.个性化的语言 五、学生总结学完本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烛之武退秦师的相关内容,感受烛之武的勇敢、机智和善辩,这种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和交流,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六、当堂训练1.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 B.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 C.共(供给)其乏困 D.夫晋,何厌(厌烦)之有 2.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A.缓不济急 B.同舟共济 C.假公济私 D.无济无事 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马之千里者 B. 是寡人之过也 C. 邻之厚,君之薄也 D. 何陋之有 4、一词多义 若 A、岂若吾乡邻之有是哉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夫 A、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夫晋,何厌之有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