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ppt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ppt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ppt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ppt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一、发展简史,一、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难经扁鹊 3.伤寒杂病论 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 4.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概述,二、中医学特点,1.整体观念 人与自然的统一 人体本身的统一 人体身心的统一 人与社会的统一 2. 辨证论治 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第一节 阴阳学说,概念,含义: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 方属性的概括 初期含义:朝向日光为阳,背向日光为阴 阴阳学说: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 两个方面,第一节 阴阳学说,概念,阴阳属性,第一节 阴阳学说,概念,阴阳属性的特性 1.阴阳的相关性 2.阴阳的相对性 3.阴阳的普遍性,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对立制约 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2.阴阳的互根互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第一节 阴阳学说,3. 阴阳的消长 4.阴阳转化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第一节 阴阳学说,-,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第一节 阴阳学说,-,2.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升、出(阳) 降、入(阴),常态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第一节 阴阳学说,-,3. 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阳偏胜,阴偏胜,阳偏衰,阴偏衰,第一节 阴阳学说,-,4.用于疾病的诊断 5.确立护治原则 6.归纳药性 7.指导养生,第一节 阴阳学说,-,调整阴阳,阴盛,阴阳 偏盛 实证,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伤阳,兼阳虚(酌加温阳药),阳盛,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伤阴,兼阴虚(酌加养阴药),阴虚,阴阳 偏衰 虚证,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之源,以消阴翳。),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相互关联的、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保持阴阳相对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根本 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变化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中医诊察疾病先别阴阳 治疗原则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第一节 阴阳学说,小结,五:金木水火土(五材) 行:运动变化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第二节 五行学说,概念,第二节 五行学说,内容,1.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2.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3.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第二节 五行学说,内容,第二节 五行学说,内容,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木曰曲直,曲 弯曲;直伸直;能屈能伸。 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火曰炎上,炎 热、 光 明、 向 上、 升 腾。,万物土中生, 万物土中灭。 “土载四行” 生化、承载、 受纳,稼,穑,土爰稼穑,水曰润下,滋润、下行、 寒凉、闭藏,金曰从革,肃杀、清洁 收敛、沉降,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火曰炎上:炎热、升腾、光明、向上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肃杀、清洁、收敛、沉降 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古人以五行的特性为依据,采用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五行归类,从而构建了五行系统。 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外象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将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与五行各自的特性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如东方为日出之方位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故东方属木。同理,则西方属金。,四、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五方 与五行,南,北,东,西,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某些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归纳其他相关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例如:已知肝属木(大前提),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小前提),因此可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属于木。 中医学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以五行为中心,将自然界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进行了五行属性的归纳,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五、五行之间的关系,五行的关系,特殊状态下的关系,一般状态下的关系,五行制化,五行相生,五行母子相及,五行相侮,五行相乘,五行相克,(一)一般状态下的关系,1、五行相生 (1)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2)次序:木火土金水木,木,火,土,金,水,生,生,(3)关系: “生我”者为母 母子关系 “我生”者为子,(4)举例:,生,木,火,“生我”,“母”,(我),“子”,(我),“我生”,(我 ),木,火,土,生,生,“生我”,“子”,“母”,“我生”,2、五行相克 (1)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2)次序:木土水火金木,水,木,火,金,土,克,克,(3)关系: “克我”者为“所不胜” 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 “我克”者为“所胜”,(4)举例:,克,木,“所不胜”,“克我”,(我),“我克”,(我),“所胜”,土,木,土,克,克,“所不胜”,“我克”,“克我”,“所胜”,水,(我),3、五行制化 (1)概念: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以维持事物间的动态平衡,推动事物间有序的发展与变化。,木,火,土,克,生,金,水,(2)类型: 生中有克(以相生为主) 克中有生(以相克为主),木,火,土,克,生,生,生中有克,金,水,火,克,生,克,克中有生,五行生克制化图例,(子) 火 (我生) (克我) (我克) 金 土 (所不胜) (所胜) (生我) 水 (母),木 (我),1、五行相乘 (1)概念:是指五行中某 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 约或克制。又称为“倍克”。 (2)次序:同相克 即木土水火金木 (3)与相克的关系:二者次序相同,但相克用于说明正常(生理)情况,相乘用于说明异常(病理)变化。,水,木,火,金,土,(二)特殊状态下的关系,乘,乘,所不胜一方太过 (4)形成条件: 所胜一方太弱 上述二者兼而有之,-,(5)举例:,木,土,木,土,木,土,乘,木,土,乘,克,10g,10g,20g,10g,5g,10g,20g,5g,乘,水,木,火,金,土,克,侮,2、五行相侮 (1)概念:是指五行中 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 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为 “反克”。 (2)次序:反相克,即 木金火水土 木。,侮,所不胜一方太弱 (3)形成条件: 所胜一方太过 上述二者兼而有之,(4)举例:,木,土,木,土,木,土,侮,木,土,侮,克,10g,10g,10g,5g,10g,20g,5g,20g,侮,五 行 乘 侮 关 系 图,金,木,土,木强,木 弱,气,有余,金克木,木克土,其,不及,制 己 所 胜,侮 所 不 胜,(所不胜),(所 胜),(木旺侮金),(木强乘土),(木弱金乘),己所不胜,侮而乘之,(木弱土侮),己所胜,轻而侮之,3、五行的母子相及 (1)概念: 母病及子:母行异常累及其子行, 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子病及母:子行异常影响其母行, 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 母病及子同相生序 (2)次序: 子病及母反相生序,(3)规律: 母病及子:母虚子虚“母子两虚” 子亢母盛“子令母实” 子病及母 子弱母虚“子累母虚” 子亢损母“子盗母气”,(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 (二)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六、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运用五行特性,解释五脏的生理功能或特性。 2、运用五行归类的理论,解释五脏与六腑、形体、官窍之间的联系。 3、运用五行归类的理论,解释五脏与五季、五气、五化等之间的联系,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4、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解释五脏系统之间的联系,(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1、运用五行特性,解释五脏的生理功能或特性,木性曲直,畅顺条达,有升发的特征,故用以类比肝脏喜条达而恶抑郁,疏泄气机的特性和功能; 火性温热,以类比心阳对人体的温煦作用; 土性敦厚,生化万物,故以此类比脾胃消化饮食,运送精微,营养全身的功能; 金性清肃,收敛、清洁,以此类比肺及大肠、皮毛对人体具有的清除废料,保持人体洁净的功能; 水性润下,有闭藏特性,故用以类比肾主藏精、主水液的功能。,2、运用五行归类的理论,解释五脏与六腑、形体、官窍之间的联系,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与六腑(实为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相配合,联系五脏支配的五体(筋、脉、肉、皮、骨)、所主的五官(目、舌、口、鼻、耳),以及外荣于体表的特定组织,即五华(爪、面、唇、毛、发)等,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结构系统。,3、运用五行归类的理论,解释五脏与五季、五气、五化等之间的联系,把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分别与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五色等事物加以横向联系 ,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 木生火: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 火生土:心血滋养脾土,心阳温煦脾土,助脾运化; 土生金:脾气运化,化气以充肺; 金生水: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肺气肃降以助肾纳气; 水生木: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阴资助肝阴以防肝阳上亢。,4、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解释五脏系统之间的联系,水克火:肾水上济于心阴,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 火克金:心火之阳热,可以抑制肺气清肃太过; 金克木:肺气清肃,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 木克土: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 土克水:脾气之运化水液,可防肾水泛滥。,(2)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制约关系:,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因有他脏的资助而不致于虚损,又因有他脏的制约而不致于过亢。 本脏之气太盛,则受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 如肺(金)气不足,脾(土)可生之;肾(水)气过亢,脾(土)可克之。 这种制化关系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统一。,(3)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可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来阐释。 如肝有病: 病传至心,为母病及子, 病传至肾,为子病及母; 病传至脾,为相乘, 病传至肺,为相侮 。,肝,心,脾,肺,肾,子 病 及 母,母 病 及 子,侮,乘,(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用五行学说阐释病机,相生关系 的传变,相克关系 的传变,母病及子, 水不涵木:,肾阴虚 肝阴虚肝肾阴虚,子病犯母, 脾气虚 ,心血虚心脾两虚,相 乘, 木郁乘土:,肝气郁结 脾失健运肝气乘脾,相 侮, 木火刑金:,肝气郁结 日久化火肝火犯肺,1四诊与五行合参,确定五脏病变部位。 2四诊与五行合参,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 色脉合参,结合五行生克规律来推断疾病的预后。 如肝病色青而见弦脉,色脉相符,为平; 若反见浮脉,则属克色之脉,为逆; 若得沉脉,则属生色之脉,为顺。,(三)指导疾病的诊断,1、控制疾病的传变 2、确定治则治法 3、指导脏腑用药 4、指导针灸选穴 5、指导精神疗法,(四)指导疾病的治疗,五脏中某一脏有病,可能传及其他四脏。故临床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治疗之外,还要依据其传变规律,治疗其他脏腑,以防止其传变。如肝气太过,或郁结或上逆,木亢则乘土,病将及脾胃,此时应在疏肝平肝的基础上预先培其脾气,使肝气得平,脾气得健,则肝病不得传于脾。 疾病的传变与否,主要取决于脏气的有盛有衰。“盛则传,虚则受”,是五脏疾病传变的基本规律。,1、控制疾病的传变,(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临床上运用五行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种。,2、确定治则治法,依据五行相生关系确定的治则和治法,治则: 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木,火,土,金,水,滋,涵,益,补,培,生,生相,治法,临床上运用五行相克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 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和培土制水法四种。,(2)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依据五行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和治法,水,木,火,金,土,抑,扶,培,制,补,泻,佐,平,治则: 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