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苏州学术研究昌盛与私家藏书兴旺之关系.doc_第1页
明清时期苏州学术研究昌盛与私家藏书兴旺之关系.doc_第2页
明清时期苏州学术研究昌盛与私家藏书兴旺之关系.doc_第3页
明清时期苏州学术研究昌盛与私家藏书兴旺之关系.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时期苏州学术研究昌盛与私家藏书兴旺之关系费愉庆(苏州大学图书馆 苏州215006)【摘要】苏州的藏书活动之所以历代相袭、绵绵流传,与藏书活动中形成的吴地人文精神是分不开的。苏州众多的藏书家、藏书楼,汇聚了大量的文献,使得苏州学子和士人得益非浅。同时,众多的典籍又滋养了苏州众多的大学者、大文人,而学者文人的聚书活动又反过来影响着地方的风尚,推动着苏州私家藏书风气的愈演愈烈,成为吴地文化史上一种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 苏州 私家藏书 文化特征明清时期私家藏书的中心区域在江浙两省,而江苏的中心区域在苏州。苏州私家藏书若以南朝苏州人陆澄起,至清末,共有藏书家447人。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列全国藏书家1100人,苏州占40%。苏州藏书家之多,居全国首位。苏州众多的藏书家、藏书楼,汇聚了大量的经籍和文献,使得苏州学子和士人得益非浅。同时,众多的典籍又滋养了苏州众多的大学者、大文人,而学者文人的聚书活动又反过来影响着地方的风尚,推动着苏州私家藏书风气的愈演愈烈。苏州向以士风清嘉、人文荟萃而名冠全国。明归有光说:“吴为人材渊薮,文字之盛,甲于天下。”吴地人物“少好学,博学善属文;笃学业,博涉群书”等类似记载不绝于史书。号称元初“吴中三君子”的郭麟孙、袁易和龚璛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袁易少敏于学,不乐仕途。据乾隆长洲县志记载:“晚隐吴淞之滨,筑静春堂,壅水城池,池上累石为山,堂中有书万卷,悉经手校。”诗文有明初“吴中四杰”的高启、杨基、张羽、徐贲。高启藏书丰富,当其一室燕坐,图书左右。明末清初的“两朝领袖”钱谦益,其诗文俨然为一代宗主,诗文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其藏书也成为当时常熟派藏书的领头人,藏书家赵琦美卒后,其“脉望馆”所藏之书,全归于他。其又购得刘凤“屝载阁”、钱允治“悬罄室”、杨仪“七桧山房”等藏书,所藏典籍可与皇室内府藏书相比。清代中期的袁枚“骈体最工,抑扬跌宕,有六朝人体格”。他幼即嗜书,苦于无钱藏书。做官后,以薪俸易书,积至40万卷。古文有归有光,他是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人物。他与夫人王氏皆喜收藏典籍,其自述:吾妻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筑书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名为“世美堂”。潘耒、王鸿绪他们通贯经史、音韵,清修明史,作修明史议,其功尤多。潘氏刻印过其师顾炎武亭林遗著十种二十七卷,又日知录三十二卷。文史巨擘则数王世贞,其主文坛二十年,全国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奔走门下,惟恐后时,得其片言褒奖,身价骤起。王氏家藏书甚富,自称平生所购周易、礼经、毛诗、左传、史记、三国志、唐书之类,超过三千余卷,均为宋本精椠。家有“弇州园”,于园后建“小酉馆”,贮书达三万余卷,另将经学之书专藏于“藏经楼”中。对宋椠元刊之书,作“尔雅楼”贮之。又于“九友斋”中,藏宋本两汉书,为斋中第一宝。思想家有清初三大家之一的顾炎武,他以明道救世为治学宗旨,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焉”的名句至今还在激励着人们。其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无不究览。家世有藏书之习,自言在明正德间,已有藏书7000卷。每遇异书,必厚资相购。收集有不少古碑残碣拓本,写成金石文字记。其收集明代史料,仅史录、奏状之类文献至2000本。史学评注家王鸣盛,其所著十七史商榷,为清中期三大史评著作之一。其借母丧,居苏州30年,闭户读书,以汉学考证法治史。其在十七史商榷中称“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强调目录学为读书入门之学及在治学中的作用,曾广为后人引证。亦喜藏书,多为治史实用之书。考据大师有惠氏祖孙三人,形成“吴派”考据学。“吴派”的代表人物惠周惕为创始者,惠士奇为继承者,惠栋为发展者。史载“清二百余年读汉儒学者必以东吴惠氏为首”。惠氏一门几代均喜藏书,据苏州府志载惠氏百岁堂书目三卷,惜今不见传本。惠栋尤深于易学,主张搜集汉儒经说,加以编辑考订,以详博称。其雅爱图籍,为购善本,不惜倾囊,校勘亦精详。自魏晋以来,苏州涌现出一大批书画家,蜚声海内外。其中明四家的沈周、唐寅、文征明和仇英,为明代吴门画派的奠基人。沈周喜藏书,以重金购古书一部,藏于西庄“有竹居”。文征明为苏州藏书世家,有玉兰堂藏书。唐寅藏书亦甚富,文征明赠诗有:“君家在臬桥,暄阗市井区。何以掩市声,充楼古今书。”其每夜读书一卷,用朱黄识别于书旁。每阅一卷,写山水、人禽、竹木、或书小诗,或记月日。钱谷亦为明代苏州著名画家,跟随文征明学习书画及诗文,读文征明架上书,遂有志于藏书,先后购求及手录古籍至几万卷,且多为人间罕见版本;清代词学大家顾嗣立,所辑元诗选,自元好问以下汇为百家,后增为三百家,1200卷,且所收各家均有小传。其“秀野草堂” 藏书极多。苏州自明清以来,文才独多,名流辈出,称冠全国。究其原因:首先,当时的吴地,属全国首富之区,光苏州一府的税粮,居然多于湖广布政司的征输。这种状况,历明迄清一直未变。明廷将苏州倚为“外府”,清朝则视之如“家之有府库,人之有胸腹”。也正是经济的发达,为苏州文人学士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无论是攻读应举、创立学派、著书立说、吟赋填词,还是搜罗古籍彝器、校刻群集,都需要较大的财力。其次,优良的地理条件是人才兴盛的又一个重要基础。苏州依靠大运河贯通南北,境内更是水条域网。便利的交通,信息传递快捷,文人学士结社兴会,切磋交流往返便利。第三,便利的交通又为书肆林立提供了重要条件。明代藏书家胡立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已有“姑苏书肆,比于京师”的说法,认为苏州是全国四大书肆之一。清乾隆年间,苏州人徐揚绘制的盛世滋生图中,依稀可见“六大雅”、“古今书籍”等反映苏州书业繁荣图景的市招。书肆林立,册籍充栋,翻检容易,购买方便,上至三代鼎彝、秦汉玉石,下至宋元珍本,鲍校毛抄,无所不有,这又为藏书家收藏典藏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条件。总之,苏州自明清以来,经济繁荣,文化积淀十分深厚,以及历史上早有藏书家藏书的社会风气,两项因素相激相荡,使苏州成为全国藏书之都。清代藏书家孙庆增在其藏书纪要中已作了清晰的阐述:大抵收藏书籍之家,惟吴中苏郡(苏州府吴县、长洲县)、(常熟县)、虞山、昆山;浙中嘉湖杭宁绍最多。其中特别是苏州府常熟县的藏书风气,在明代晚期已蔚为当地的特别地方传统,一直深刻地影响到清代前中期。“汲古阁”和“绛云楼”二处藏书楼,更是知名全国,对明清两代藏书风气有推波助澜之功效。【参考文献】I谭卓土巨等 .清代藏书楼发展史.续补藏书纪事诗传.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2江庆柏 清代苏南望族与家族藏书.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3)3许磅生.古代藏书史话 北京:中华书局,1987.4钱谦益. 跋陶南村(草莽私乘第二跋.5黄建国,高跃新. 中国古代藏书楼研究 北京:中华书局,1999.6董秉纯. 结琦亭文集外编题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