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广州城中村改造的反思与思考.pdf_第1页
对广州城中村改造的反思与思考.pdf_第2页
对广州城中村改造的反思与思考.pdf_第3页
对广州城中村改造的反思与思考.pdf_第4页
对广州城中村改造的反思与思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广州城中村改造的反思与思考对广州城中村改造的反思与思考 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 土木工程 班级: 土综 101 姓名: 张晗 学号: 1016100030 日期: 2011 年 05 月 01 日 05 月 15 日 指导老师: 张丽璇 广 州 大 学 目录目录 一、 前言 1 关键词 1 二、 广州城中村的基本情况与改造情况 . 2 对广对广州城中村改造的反思州城中村改造的反思 . 10 三、 城中村的文化 . 12 四、 城中村的生态 . 13 对广州城中村改造的思考对广州城中村改造的思考 . 16 五、 改造案例 16 六、 尾声 19 七、 附录 19 调查问卷 . 20 八、 参考文献 21 1 一、一、 前言前言 目前, 广州对城内的 52 条城中村的全面改造正在进行当中, 预计 35 年内完成基本改 造任务。但我们有没想过,城中村的改造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或许城中村的 改造会让广州变得更像一座“城市” ,但是这真是最好的办法吗?这真是市民期盼的吗?本 次调查报告,是以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对人们对广州城中村改造看法的调查,了解、分析 人们如何看待广州城中村改造这个问题, 并通过此最后写出我对广州城中村改造的反思与思 考。 先说说调查问卷调查样本的情况(调查问卷见附录) 。参加调查的人员男女比例相当, 接近 1:1,而他们的年龄段主要在 21 到 30 之间,占 55.1%。其次是年龄段 3140 和20 的人群,比例分别为 20.3%和 18.8%。而他们文化程度则大部分都达到大专、本科水平。从 地区分布来说,来自广东省内和国内其他省份的人员,基本上也是:,而广东省内的被 调查者又有是生活在广州的。还有就是他们从事的职业,如下图。 从调查结果来看,在他们当中,虽然只有半数左右是知道广州 35 年将基本完成 52 条的全面改造的计划的, 但即使是没说听过这个计划, 他们中绝大多数都还是多多少少了解 广州城中村改造的。或许是因为城中村的问题,不只是广州一个城市的问题,而是我们国家 发展当中一个典型的问题。 关键词: 广州、城中村、全面改造、思考 2 二、二、 广州城中村的基本情况与广州城中村的基本情况与改造情况改造情况 城中村是中国大陆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的现象。在 1978 年开始改 革开放后的 30 多年间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直辖市、 省会城市等)城市的建成面积迅速扩张,原先分布在城市周边的农村被纳入城市的版 图,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所包围,成为了“都市里的村庄”。所以,这其实不只是 在广州才有的问题。很其他城市的城中村一样,广州城中村同样面对着生活基础设施 不完善、卫生情况较差、人口密度大和人员混杂带来的安全问题等的种种问题。就拿 石牌村来说,0.6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密麻麻盖了 3656 栋房子,建筑面积近 100 万平方 米,居住着不到 1 万名本地人和 7 万8 万名外地人。我们可以看到在石牌村,仅仅 0.6 平 方公里的土地却盖了 3656 栋房子,拥挤程度可想而知。下面左图是从上空俯瞰石牌村,基 本上,都是楼楼紧挨的,十分密集。而从右图,我们可以近距离看到那种楼与楼之间贴近的 程度。其实在这里,石牌村只是一个缩影,是那些形形色色广州城中村的一个缩影。但即使 如此,我们还是要看到广州城中村在广州近几十年发展中的作用。即使在外人眼中,这是个 “脏乱差”的地方,但正是这样的地方,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广州这座城市的门槛,使得 300 万外来流动人员,以此为踏板,零限度地接触到城市的中心。城中村租金低廉的房屋, 为上百万初到广州的农民工、 白领及周边高校刚毕业的学生等提供最初的落脚点, 从而开始 3 了他们的“广州梦”,这也让广州获得了“开放、包容”的美誉。 其实广州的城中村改造早在很早之前就开始设想了, 但是由于其城中村本身的复杂性和 资金问题,就一直没开始。直到 08 年,广州政府借助亚运的契机,下发了关于“三旧”改 造的有关文件,开始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城中村全面改造。时至今日,我们进广州城区时,都 可以看到城中村是正在进行时。下面是正在或已经改造的一些城中村的资料。 杨箕杨箕 越秀区 广州大道 中山一路 在杨箕 0.22 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挤满 了村民自建的握手楼,从高处俯视一片 凌乱,因此有人干脆将之称为广州的 “疮疤”。 其实,960 年前,已经有人在今天 这片“疮疤”上生活了。北宋天禧三年 (1020 年) , 杨箕村的中部石门口一带, 已有黄氏族人在此辟田生产,由于处在 一小块冲击平原上,地形像个簸箕,因 而得名“簸箕里”。 后来姚李秦梁成为村中大姓,他们东南西北中分五个方位居住,形成“四社五约”, “三姚两李一秦梁”的村落结构。明代弘治年间,改称簸箕村。簸箕村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上 世纪 30 年代,更名为“杨箕村”,因为当年村外沙河涌沿岸有几个杨桃园,还有一种说法, 当时改的名字其实是“扬箕村”,取的是“发扬光大祖辈荣耀”之意。 今天的杨箕村,历史遗迹已经存留不多,村北的玉虚宫也是近年重修的,中国古建结 构中特有的椽子和望砖, 现在都被混凝土取代, 只是由不同颜色的油漆画出他们应该有的样 子。 地理上位于越秀区境内的杨箕,村 委会却归天河区管理,这增加了管理难 度,因而有村民把杨箕称为金三角。 石牌石牌 天河区 暨南大学西侧 中山大道 4 石牌的建村,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当时董、池两姓先祖在永泰乡庙边岗一带繁衍生 息,明成化年间,便取名为庙边岗村,后来住地不断扩大,与一旁的潘姓聚居地连成一片, 之后谢氏也成为村中居民,直到明嘉靖年间,石牌才成为村名。清代前期,石牌已经成为一 条知名大村,这样的繁荣,一直保持到 1938 年。 最近几十年,石牌村的地理范围逐渐缩小。新中国成立前,石牌村总面积 6 平方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到 1994 年,石牌村的土地陆续被大量征用。到 1995 年,石牌的农田被基本征 用完,只剩下村民居民地。改革开放后,石牌村成功改制,成立企业集团,原村委会建制被 撤销。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石牌村暂住人口达到 4.2 万, 他们几乎涵盖广州的所有职业, 尤其是 IT,因而石牌形成了独特的城中村文化。多元、混乱、包容、充满生机的石牌出租 屋群落,可以被看做广州社会生态的一个缩影。 林和林和 天河区 林和南街 林和村名字的由来有两种传说:简单的 是,一个外地的老婆婆姓林,住下来后在这 里种菜、种田,人们叫她“林婆”,后来她 的住地变成“林婆村”,然后谐音变“林和 村”。 复杂一点的来由是:林和村最初只有 8 00 多人居住,村子由泥房、老树、竹组成, 老树、竹围着村庄,所以叫“林和庄 ”,后 来慢慢演变,才叫做林和村。 林和村现有村民 2300 人左右,加上流动人口,共 7000 多人。林和村本身,也已于 19 98 年 5 月 8 日改制为林和润扬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林和村”三字,如今只在民间流传。 现在的天河北中信广场、天誉花园、中泰百盛等地以前均是林和村的菜地。现在的瘦狗岭仍 属林和村,有护林员值班。 这里的租客也有在那些高级写字楼工作的人,他们大都是大学刚毕业,虽然工作体面, 但薪水微薄,只好从这个时常被大厦阴影遮住的村子起步。 5 猎德猎德 天河区 珠江新城南端江畔 猎德是始建于北宋时期的古村落。 猎德 人的祖先从陇西南迁,辗转来到珠江边定 居,渔耕为生。“猎德”这个名字,是拓村 人引用“成汤主张围猎时要网开三面”的典 故,取其狩猎也要行善积德之意,以及猎取 完美道德的寓意。 这里曾经是水乡,有岭南周庄之称,走出了多位广东省水上运动健将,这里出产的杨 桃也曾闻名全省,如今,猎德又成了广州城中村改造的第一个试点,并由此诞生了城中村改 造的“猎德模式”。 2009 年的猎德,已经只剩下一小片地块得以保存,而原来的握手楼被推平后,一跃成 为地王, 看着一天天长高的珠江新城, 这个垂暮老村的村民们心中在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憧 憬中,也有一丝微妙的感伤。 冼村冼村 天河区 黄埔大道西南侧 宋朝时,冼村这片地还人烟稀少,最 先来此定居的是陈氏祖先,一度发展到数 十户人家,起名永泰乡陈公村。之后又有 罗、古、邱、冼、卢、梁等姓氏迁来,明 朝中叶,冼氏人口最盛,于是村名便改为 冼村,此后的几百年里,除了“文革”时 期曾改名为红旗大队外,冼村这个名字一 直沿用。 和猎德一样,冼村也是珠江新城 CBD 的穷邻居,但它还完整地保存着,而且奇迹般地 保留着一个 30 亩大小的鱼塘,但大概已经没人在里面养鱼了。曾经的冼村,东面有东边涌, 向南流入科甲涌,另外三面则都是水塘,村民称为连锁塘。 那时,冼村还是个真正的农村,眼镜蛇、弹涂鱼、黄沙大蚬、禾虫等野生动物在村中都 能见到。1976 年,东边涌被填平,1985 年,广州市兴建天河体育中心,向冼村征地 1200 余亩,1992,珠江新城工程启动,本计划将征地范围内的村子全部搬走,后由于拆迁补偿等 问题,冼村和猎德村在当时得以保留,但冼村的耕地至此已被全部征用,正式成为一个城中 村。 6 瑶台瑶台 越秀区 广园西路 从地图上看, 广园西路和机场高速 把瑶台切割成一个巨大的三角形状,这 里的交通便捷,是广州交通的咽喉位 置,因此物流业发达。村中有大量仓库 和厂房,靠近交通干线还有几家服装批 发市场,来此进货的客商来自世界各 地,除了国内商人,便以非洲人居多。 瑶台村曾有东南西北四个村口, 如 今由于公路建设和村屋增加等原因, 原来的村口都已经被密密麻麻的房屋所掩盖, 后来在村 东靠近广园西路的地方重新立起了牌坊, 成了瑶台现在正式的入口。 与其他城中村不同的是, 瑶台的街道比较宽敞,建筑的间隔也比较大,新建的房子排列有序,有规划过的痕迹。村里 有中型的购物商场,货物齐全,价格也相当便宜。 石溪石溪 海珠区 新滘西路 工业大道 元贞二年(1296),刘氏迁此建村, 因村旁溪边有一石岗而得名。 石溪村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名声在 外,村里有 70 多年历史的劬劳小学,是 香港恒生银行创始人何善衡在1937年捐 建的。何善衡就是从这个村子走出的, 现在的劬劳小学,还保留了许多当年的 建筑,以表达对这位先人的纪念。 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石溪村就作为广州市第一批利用出租物业模式发展起来的城中 村率先富了起来。2006 年,石溪村又引入了专业物业管理, 并将出租屋的租赁全部纳入到 “出租屋管理服务部”统一登记备案中, 将城中村的管理提升到了现代物业管理的水平。 现 在走在石溪村中,全然不见人们印象中城中村的脏乱模样,而更像一个商业、 住宅、 工业等功 能划分完善的城市小区。 7 琶洲琶洲 海珠区 琶洲岛 明代建村的琶洲村,因地形似琵 琶琴而得名。本来是个四面环水、惬 意恬静的江心洲,1998 年,广州国际 会议展览中心选址于此, 1999 年 12 月 21 日,广州市政府重点建筑项目建设 领导小组在广州规划局启动建筑方案 设计国际竞标方案,日本佐滕综合计 画株式会社的方案延伸于珠江的 “飘”中标。 2001 年 4 月,琶洲展馆 A 区正式动工,并于 2002 年 12 月 28 日建成投入使用。从此,琶洲村跨入了城中村的行列。 自 2004 年 4 月第 95 届广交会起,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全面启用琶洲展馆。之后,二 期展馆和三期展馆分别于 2007 年和 2008 年完工。琶洲村内居住的村民约有 3700 多人,外 来人口 7000 多人,大多生活和工作在琶洲地区。根据海珠区的规划,琶洲村最快将在今年 年底前开拆,并于亚运前整体拆平,临近的黄埔村和石基村将作为“改造缓冲区”,接纳拆 迁的琶洲村村民和会展企业员工。 下渡下渡 海珠区 滨江东路 下渡村名的由来一望便知,和珠江 边的渡口有关系。这里可以满足中大学 生们的大部分需求,出租房、杂货店、 凉茶铺、复印店、照相馆、理发店、酒 吧、桌球、三人自行车出租、客家菜、 福建菜、湘菜、东北菜、杭州沙锅,日 本料理、西餐、咖啡屋、果汁店中 大的学生和下渡村就这样成了互相依存 的共生关系。 8 5 年前,在下渡村租房的中大学生就有千人之多。2003 年,中山大学校方曾将紧挨下 渡村的东北小门用焊条封死, 可第二日凌晨就被村民用铁锤等工具在校门旁的墙上砸出一个 缺口。 “河南”是广州人习惯上对广州市区珠江南岸地域的称渭。“河南”之称据传与东汉 学者杨孚有关。东汉时,今海珠区下渡是大岛。下渡村的杨孚因学识过入,在京都洛阳宫 至议郎。后返广东时,携带洛阳朋友所赠“五鬣松”植于家乡。次寒潮侵袭使杨宅前“五 鬣松”挂满霜雪,人们称杨将河南洛阳的瑞雪带回广州,遂把下渡村称为“河南”。后又演 变为泛指珠江南岸海珠区地域。这样的故事,也只能当做传说来听了。 客村客村 海珠区 新港西路 广州大道南 在海珠区,客村是知名度最高的城 中村, 这里的大片出租屋中, 也有相对遥 远的社会生态。 明朝万历年间,黎氏和严氏迁居至 此建村, 村名含有客居他乡之意。 现在的 村民多数是伍氏后人。祖先们大概想不 到, 几百年后客村这个名字又有了新的内 涵, 让不少初来广州的年轻人感到贴切和 亲切。 和石牌类似,客村也住过一些文艺青年,他们以这个混乱的大村为题材拍过电影写过 书。 在这里驻留多久,或者什么时候离开,很多人不知道,客向村来,客从村走,不变的 是客村立交那棵木棉树,客村终究是客村。 康乐康乐 海珠区 新港西路 中大南门对面 康乐村的名字听来没有广州其他村那么古意盎 然,但传说中,却和一千多年前的历史有些关联, 东晋那个喜欢旅游、发明了“谢公屐”的谢灵运, 9 任临川内史时,因诗获罪,被告为意欲谋反,罪该正法,后被“降死一等,徙付广州”。但 又被告密谋安排人马途中营救,于是“诏于广州行弃市刑(闹市斩首,暴尸街头)”。而谢 灵运承袭父亲爵位被封“康乐县公”,世称“谢康乐”。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宋国后,谢灵运 的爵位降为“康乐县侯”。如果传说属实,那康乐村的历史可上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 石牌杨箕的祖先可能还在中原一带生活。 今天的康乐村, 并没有因为坐落在“岭南第一学府”对面而沾染上些许文气, 反而几乎每年 都有恶性治安案件发生,这里的租客主要是打工者和大学生。由于面积大,街巷窄,又有工 厂分布其中,供电设施老化,康乐村的火灾隐患最近几年一直为人诟病。 沥窖沥窖 海珠区 环城高速 南洲路南侧 广州地铁三号线每天有 20 万多 人次的运量,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只 会从这个村下穿过,在乘客们看来, 沥窖只是一个站名,可能这辈子都不 会在这站下车。 沥滘村是海珠区珠江河畔著名 的水乡,有八百多年历史,曾是番禺 的集镇,素有“先入番禺开沥滘”之 称,村民以卫姓后裔为多。占地面积 1191 平方米的卫氏大宗祠,是个坐北朝南的三进院落。可惜这座 1993 年初就被定为广州市 文物保护单位的八百年古祠并不曾对外开放过日,因为里面的牌位和古物已经不知去向。 和市中心的城中村相比,这里显得安静而悠闲,还有杨箕村民想念的大榕树。 沥窖处在所谓“地铁上盖”,交通十分便捷,租住在此的大都是在海珠或天河打工的 年轻人,或是为了便宜,或是图个安静。白天,外来者都出去上班了,村民就悠闲地坐在大 榕树下乘凉,有时还能感受到从地下传来的震动,那是另一个世界,它在逼近了。 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每一个城中村都有她自己的故事,而且是那么的生动、多彩。 但有人却将其喻为“城市的疮疤” ,真的是这样吗?当我在问卷中问到“您觉得城中村的 存在影响广州形象吗?”时,六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城中村多多少少还是对广州形象 10 有影响的 (如图) , 这说明了什么? 在市民心中,一个理想的广州到底 是怎么样的,难道就是一个处处高 楼林立, 很摩登、 很现代的地方吗? 如今广州城中村的全面改造是否就 是创造理想广州的最好的方法? 对广州城中村改造的反思对广州城中村改造的反思 先看看调查中其中一个问题的调查结果。 可以看到,人们对城中村是应该拆迁还是应该保留的意见大体相当。但当然,政府是支 持拆迁的,从实际情况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想想,这次城中村的 全面改造的初衷是什么?难道不是为了将广州变成一座更加可爱、 更加大家生活、 居住的地 方吗?这又回到了之前的一个问题, 到底市民心中理想的广州是什么样的, 或者说怎样的广 州才是理想的广州?在我看来, 理想的广州应该是空气中飘着广州的人文气息、 环境舒适友 好,充满活力的。假设广州全部的城中村都完成了全面改造,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那 数年之后,我们在这里将再也找不到广州的一丝痕迹,有的只是一个叫做“城市”的地方。 或许有人会反驳,城中村如此的“脏乱差” ,有什么环境舒适、充满人文气息可言。但大家 11 有没有想过,城中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而且,你也并不能否认,广州的城中村确实有着一 种广州特有的生活气息在里面。其实我们可以选择更好的方法。 上面的调查结果一定程度上从侧面反映出广州城中村民的愿望, 他们的很多人也希望能 留在那个他们充满感情的地方他们的村子。 或许比起全面改造, 慢慢对城中村进行优化改 造很花时间,很花钱,不像现在这样,交给地产开发商,又省时间,又能得到一大笔钱进行 其他方面的建设。 但是, 在快速发展到了今天的广州, 我们是否应该将眼光放的更长远一点, 而不是只在乎今天的发展。不能仅仅把可持续发展挂在嘴边,却完全不把它当一回事啊。比 起对广州城中村进行全面改造, 假如现在可以换一种方式, 一步一步对城中村进行政府和村 12 民共同优化建设,那将来再看回来,可能是不一样的结果。 三、三、 城中村的文化城中村的文化 在调查中我问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七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要看城中村的情况。我想大家这样回答,可能 是因为他们认为城中村是否能看作一种文化遗产主要是看村中是否有有价值的老建筑。当 然,这并不能否认,但也并不完全。 的确,广州城中村,每一条当中都会有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屋,一间或几间年代久远的祠 堂,很像在下图,我们可以看到石牌村和猎德村的祠堂。这些老建筑中的有些,可能是出自 13 他们祖先之手,之后一直安详地注视着村子,直到今天,准备离开这个世界。尽管政府强调 着一定会在全面改造的过程中,好好保留那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但是大家都知道,既 然选择了现在这种全面改造的方法,要想做到这点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实际上也是这样。看 着这些正在逐步消失,是多么让那些深深爱着广州的人痛心。 但让人痛心的还不止于此,因为在广州所有城中村改造完成之时,可能一份原有的广州 文化就消失了。因为城中村其实蕴含了一种老广州的文化,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在里面。每 天早出晚归出去打工的年轻人,每天闲坐在大榕树下聊天的老人,在空地上嬉戏的孩子,沿 街开着的小卖部, 在街边卖菜的阿婆这些都是充满广州色彩的温馨的情景。 大多村民都 怀着一颗质朴的心,有着广州人一份特别的和善,大多数参加调查者也是这样认为的。 我们除了看到这些平常的生活景象, 当节日来临时, 我们还会发现那些广州的传统在此 展现。醒狮、划龙舟,村民们共同欢庆着那些快乐的时刻。但让我们设想一下,当城中村全 面改造之后,村民们各奔四方,我们是否还会见到如此具有老广州韵味的醒狮、划龙舟,醒 狮、龙舟比赛或许在别处还可以看见,但怎么也不可能在找到当中那种深深的广州味了。 四、四、 城中村的生态城中村的生态 在这里,我首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绿化是否就等于生态?同样的问题我也问过了参 14 加调查者,大多数人都认为不是的。的确也是这样的。广州大部分的城中村的生态环境都是 十分不错的。但这里的生态环境其实是指生态而并非环境。我问过被调查者这样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 参加调查者对城中村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看法比较相似, 大体上呈现 一个正态分布图形。 认为城中村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一般般的人占的比例最大。 事实上也的 确是这样的,比起城市,城中村的生活条件和卫生情况的确是偏差,但也并非到了无可救药 15 的地步,要进行全面改造。 城中村原本生态环境优越, 可以对附近的城区的环境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假设不是对其 进行全面改造,而是逐步的对其优化改造,虽然时间会很漫长,可能要二、三十年,可能投 入会很多,广州经济可能就不能保持着如今这样的“广州速度” ,但是那时,广州的城中村 将可能变成广州城中一片片的世外桃源, 可能是广州形象的象征, 可能会更加带动广州经济 的发展。但是如今,对其进行全面改造,这一片片的生态之地,消失了就是消失了,就算之 后换以绿化来进行美化, 但如今的绿化再怎么样做也不可能代替原来这样一块生态之地的作 用,多少年后,换来的可能只有广州市民的惋惜和痛心。 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的猎德村已经逝去了,原来的充满广州气息的生活画面不在了,原 来的城市中难得的一片生态之地也被几棵小树苗取代。 如今穿行着个原本的 “岭南周庄” 里, 就感觉行走在博物馆中,那原本应该有的东西却感受不到了。在调查中我记得我问到过, 16 可以看到,有的人和我一样,心底仍有期待,有的人则持中立态度,还有一部分人仍表示怀 疑。 不妨然我们幻想一下有这样一个地方, 明明紧挨着繁华喧闹的城市却没有城市的那份紧 张、忙碌,这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居民闲坐在路边聊天,游人在这里闲适的穿行。这里 楼上是民居,而楼下是小店铺, 有茶馆、各式各样的餐厅, 还有商店, 工作室等等很多很多, 十分多姿多彩。这难道不是很让人期待吗?不过如今,幻想也终究是幻想罢了。 对广州城中村改造的思考对广州城中村改造的思考 城中村的改造到底该如何进行,不如让我们先看看其他地方的案例。 五、五、 改造案例改造案例 先让我们看看国内城中村改造的案例。 深圳深圳 村民自改村民自改 渔民村改造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渔民村与香港一河之隔,经济条件较好,早在 19 83 年就成为全国首个“万元户村”。2001 年,村民自筹资金 9000 多万元进行彻底改造,其 17 中每户自筹 50 万,其余 200 万由村股份公司出面向银行贷款,工程完毕后,全村的贷款就 成了楼宇的按揭,村民只需每个月付月供。而改造整理出来的土地资源则卖给开发商。 六约统建新村的改造则是把原来互不相连的 5 个自然村集中到一个小区,建成一个由 三十多栋高层、小高层组成的围合式新村。整个改造花费 1.5 亿元,其中村里承担 7000 万 元的公共配套建设,村民则承担楼房主体建筑和部分公共设施费用。村里凡是有户口、分红 的村民,甚至已经外嫁出去的女儿都可以回来参建。 西安、武汉西安、武汉 市场化操作市场化操作 西安的城中村改造有明确的分工,政府是标准的制定者、监督者,保障改造过程中村 民和开发商双方利益,而具体的改造则完全交由开发商执行。在政府引导之下,开发商提前 投资,在改造完成之后每家每户赠送 20 平方米的商业住房面积,集中起来给村办公司集体 经营,而村民可以从中每年获得分红。 武汉也是市场化操作,不同的是土地出让金及增收值进入市政账户,专款专用,用于 城中村改造后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的建设。村民的身份直接转变为市民,纳入社保范畴。 绍兴绍兴 农业拓展农业拓展 工业迁移工业迁移 绍兴塔山城中村的改治模式是民生改善的成功样本。 村里先往绍兴其他地方拓展农业, 开辟了 500 多亩山地,兴建了蔬菜、花木等基地和养殖场,尝试各种形式发展经济。村集体 还先后投资了两个多亿到外地开辟工业区, 将村属企业统一搬迁。 这些举措既缓解了征地压 力,也有效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塔山村至今仍是农村建制,村民的身份不变,但可以享受到很多城市居民待遇比 如村民社保已由农村保障变为城市保障、 实行城乡统一就业制度、 享受与城市居民统一标准 的最低生活保障等,保证村民的收入不减少,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 珠海珠海 “拆拆 1 1 免免 2 2 免免 3”3” 珠海巧妙运用政策手段,基本不出一分钱就完成了城中村的改造。其主要思路就是让 开发商能够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有利可图,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最主要的措施就是“拆 1 免 2 免 3”,地产商每拆 1 平方米的旧村,就可以免交 2 平方米或者 3 平方米的地价,同 时在报建方面也给予相关优惠。另外,从 2000 年开始,珠海 3 年内不新批商品房用地,也 不新批房产项目开工, 以此积累城市的购房需求, 为城中村开发出来的商品房提供市场空间。 珠海要求开发商必须先建好回迁房再建商品房, 并对开发商设置了较高的进入门槛。 改造后, 村里非经营性资产如桥梁、道路等划归政府,经营性资产则量化为股份分给村民。 北京北京 提供廉租房提供廉租房 北京城中村跟其他地方的城中村相比,有个很大的不同:由自然村庄演变为城中村的 不到其整个城中村的十分之一, 北京的城中村, 多是在城市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建设空白地 区。这些棚地上搭建的临时建筑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一片城中村,人口构成也多以外来农民 18 工为主。 北京城中村改造以家庭人均收入和拆迁补偿款两项为标准, 将居民分为有能力购房 户和无能力购房户,无能力购房户将迁入政府提供的廉租屋。 虽然国外没有城中村这样的说法,不过还是有相似的案例供我们借鉴和思考。 美国美国 吸引商业投资吸引商业投资 纽约“城中村”哈莱姆的改造堪称国外贫民窟“脱帽”的典范。哈莱姆从政府那里获 得 3 亿美元拨款,这笔钱不属政府也不属于开发商,也不用来直接兴建项目,而是建立了一 个非营利的“振兴区开发公司”。振兴区公司把它用来吸引更多资金,鼓励私人公司在哈莱 姆投资,最终,3 亿美元发挥了十倍效果。公司还提供贷款,帮助居民走商业发展之路。20 00 年,两个新商厦在哈莱姆 125 街落成,这里第一次有了大商场。又过了几年,面积 3 万 平方米的“哈莱姆中心”建立,离任后的克林顿就把办公室设在这里,他也成为哈莱姆最好 的广告。 印度印度 铲除贫民窟铲除贫民窟 孟买是印度贫民窟最多的城市,其贫民窟人口高达 800 万,占城市总人口的 60%以上。 2004 年 8 月,印度总理辛格提出把孟买打造成“印度的上海”,第一步就是铲除贫民窟, 连续 8 星期的铲除捣毁了 6 万间住所,20 万人立即无家可归。但这次拆迁并没有让贫困者 离开孟买,他们只是被驱赶到了环境更恶劣的地方。2005 年 2 月,政府最后决定只拆迁 20 00 年以后随意搭建的贫民窟。贫民窟拆迁计划只能草草收场。 巴黎巴黎 对传统的保护对传统的保护 法国首都巴黎的建筑和街道的布局是在乔治奥斯曼的督导下于1853年至1870年间形 成的。150 多年来,巴黎人始终以奥斯曼式建筑和格局为自豪,无论是在旧房内部增设卫生 设施的改造中, 还是在城市道路建设中, 始终注意保护奥斯曼建筑的外观和整个城市的放射 状格局。此外,除了在 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在第 14 区建设的蒙巴纳斯大厦和在第 13 区建设的一批塔楼外,巴黎市的 20 个区内几乎没有一栋高层建筑,绝大多数新建住房不超 过奥斯曼式建筑特有的 7 层限高(大约为 3540 米)的高度。 其实在看来国内外的这些案例之后, 我觉得巴黎的案例是最有启示性的, 你一看到巴黎, 就知道你在巴黎, 这才是一座有其自己城市特点的城市。 其实不只是巴黎, 欧洲很多的国家、 城市都是这样的。他们是通过法律来保护他们的环境,他们的城市气息。比如说德国,你只 要找点相关资料来看看, 就不难发现为了恢复一些之前污染严重的地区的生态, 投入的资金、 19 科技力量和精力是多么的巨大, 并立了许多相关法律去保护他们的成果。 如今从他们动工那 时开始算起已经有几十年了,他们的情况已经大有改善了,而且还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着。 但反观国内的城市的和国外的一些城市的案例, 和广州相似, 你都能明显的发现其中包 含着一种浮躁在里面, 只是看到眼前的利益, 而不顾一个长远的利益, 给人急功近利的感觉。 对于广州城中村的改造, 我们是否可以放慢脚步进行思考, 参考和借鉴欧洲那些城市的 案例,走一条不同于现在的全面改造的路呢?其实我们可以选择,不是吗? 六、六、 尾声尾声 作为一名深爱着广州的广州人, 我对如今的城中村改造感到十分痛惜。 希望政府可以早 点意识到这点, 在之后的改造中能更注重文化的保留和生态的保护。 但假如广州的全部城中 村的全面改造都完毕了, 我也希望其他的还没开始进行这些工作的城市以此为鉴, 不要再次 走上这条道路,不要让中国城市的文化一座接一座的消失掉。 七、七、 附录附录 调查问卷调查问卷 对广州城中村改造看法的问卷调查对广州城中村改造看法的问卷调查 尊敬的女士/先生:您好,我是一名广州大学的学生,对广州城市发展中关于城中村的问题 很感兴趣, 想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一下大家对城中村拆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