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 1 - 题题题题 目目目目精神分析理论研究综述精神分析理论研究综述精神分析理论研究综述精神分析理论研究综述 姓姓姓姓名名名名周晨曦周晨曦周晨曦周晨曦 所在学院所在学院所在学院所在学院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发展学院 专业班级专业班级专业班级专业班级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社会工作 2009200920092009 级级级级 学学学学号号号号10091160116100911601161009116011610091160116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文军文军文军文军教授教授教授教授 日日日日期期期期2010201020102010 年年年年 12121212 月月月月 30303030 日日日日 - 2 - - i - 目目目目录录录录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总论和概述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总论和概述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总论和概述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总论和概述1 1 1 1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诞生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诞生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诞生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诞生3 3 3 3 一、社会环境方面3 二、科学背景方面4 三、哲学背景方面6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理论脉络与历史发展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理论脉络与历史发展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理论脉络与历史发展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理论脉络与历史发展8 8 8 8 一、精神分析的演变8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10 三、精神分析学派的分裂21 四、新精神分析学派30 五、客体关系学派37 六、自体心理学39 七、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41 第四部分第四部分第四部分第四部分现代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未来展望现代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未来展望现代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未来展望现代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未来展望45454545 一、精神分析的现状45 二、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其他理论模式相结合的产物47 三、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未来展望53 第五部分第五部分第五部分第五部分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特征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特征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特征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特征54545454 第六部分第六部分第六部分第六部分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本土化及在中国的发展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本土化及在中国的发展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本土化及在中国的发展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本土化及在中国的发展56565656 一、精神分析理论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历程56 二、中国语境中本土化建构存在的问题59 三、精神分析在中国能否奏效60 第七部分第七部分第七部分第七部分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社会工作的结合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社会工作的结合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社会工作的结合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社会工作的结合60606060 一、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个案社会工作的结合60 二、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小组社会工作的结合60 三、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儿童社会工作的结合61 四、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结合62 第八部分第八部分第八部分第八部分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实践原则与过程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实践原则与过程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实践原则与过程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实践原则与过程63636363 一、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专业关系64 二、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处置原则64 三、临床社会工作中精神分析的治疗过程64 第九部分第九部分第九部分第九部分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实务技巧与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实务技巧与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实务技巧与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实务技巧与运用67676767 - ii - 一、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实践技巧与运用67 二、精神分析理论模式治疗的特点71 第十部分第十部分第十部分第十部分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评价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评价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评价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评价71717171 一、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重要贡献71 二、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主要缺陷74 第十一部分第十一部分第十一部分第十一部分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75757575 一、案例背景描述75 二、心理诊断76 三、成因分析77 四、治疗过程77 第十二部分第十二部分第十二部分第十二部分主要参考文献主要参考文献主要参考文献主要参考文献90909090 一、中文著作90 二、中文期刊与论文91 三、外文著作92 四、外文期刊与论文92 五、网络资源92 - iii - - 1 -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总论和概述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总论和概述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总论和概述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总论和概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西方心理学流派中,最引人关注的、也是争论最多的心理学流 派当属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精神分析,又称心 理分析,亦或心理动力学(psychoanalysis) ,是西方现代心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流派, 同时 也是一个较新而具有革命性的心理学分支。 精神分析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但他又不同于其他心理学流派,他起源于精神病的治疗实践而非大学心理学实验室研究, 是 一个非学院心理学派。 它对传统心理学的课题,如意识、感知觉、注意等是不感兴趣的,它所注意的是精神病 的分析和治疗,从而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解释。所以精神分析可有两种意义,一方 面指神经症(或精神官能症)的治疗的技术,如自由联想、移情、释梦、解析等;另一方面 指潜意识的心理学说, 特别是后一方面带给传统心理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成为心理学的一 个重要流派。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变更了心理学研究的方向,为人们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心 理研究新天地。不仅如此,它的影响也早已超越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的界限,到 20 世纪 20 年代,这个理论逐渐扩展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哲学、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 伦 理学、美学、文学、艺术、教育学等,发展成为无所不包的人生哲学,构成现代西方的一个 主要的社会思潮,世称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正是从对精神疾病的分析和治疗中形成了对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解释。 该理论 以完全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的新的方法开拓了在它之前的人类科学史上都成为真正触碰过的 另一个崭新而陌生的领域无意识领域。精神分析理论的理论核心是我们本身的事情, 有 许多是连我们都不容易知道的。同时假设人们外在行为的原动力来自内心世界与精神深处, 揭示了人格成长过程, 认为人们的早期经验对现时行为及心理起着重要作用, 认为不同类型 的精神活动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强调潜意识对于人的影响。 精神分析模式是社会工作临床治疗的基石, 社工需要打开案主的内心世界, 并借助引导 不断丰富对案主情绪、行为等外显状态的精神归因,洞察其被压抑的情感,使其得以释放或 缓解,达到治疗目的。该理论模式的最大贡献在于试图揭开人类社会的心理基础,即人类的 心灵或精神是如何影响行为的,其潜在假设认为,行为来自人们心理世界的运动和互动。 它 也强调心理激发行为的方式, 及心理和行为如何影响个人的社会环境并如何受个人社会环境 的影响(payne,2005) 。 精神分析学派的特点是: (1)精神分析产生于精神疾病治疗的实践,多为精神病学家所 参与; (2)研究情绪障碍、变态行为、人格异常; (3)探讨潜意识、情欲、动机、人格等更 深层的心理; (4)采用临床观察法进行研究。 这个学派是由弗洛伊德一手创立的。 弗洛伊德代表着这个学派的正统, 所以精神分析也 被称为“弗洛伊德主义”。为了有别于后来在美国形成的新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便 被称为古典的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后续发展形成了心理学的一个最为重 要的理论流派心理动力理论,包括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心理学和自体心理学等,而这 些都被引入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brandell,2004) 。 汪明、孟勇、杨震、刘时勇编著: 中外心理学简史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第 161 页。 j洛斯奈著: 精神分析入门 ,郑泰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1987 年版,第 5 页: 车文博著: 西方心理学史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第 452 页。 中国社会工作 ,2010 年第七期,第 10 页。 车文博著: 西方心理学史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第 496 页。 网络资源: 作者不详 (2009) ,古典精神分析之弗洛伊德 (一) : 概述 , 网易: blog/static/1680576020093281223822/(2009-04-02) - 2 - 综上所述,“精神分析”这一概念包含有三层意思:第一重涵义是 1890 年由弗洛伊德及 其追随者创立和发展的一种治疗神经症的方式; 第二重涵义是一种解释神经症的产生以及精 神的发育过程的心理学理论;第三重涵义是指,广义地讲,所有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 及其追随者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都可以称之为精神分析。 这篇文献综述共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别是:一、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总论和概述;二、 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诞生;三、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理论脉络与历史发展;四、现代精神分 析理论模式与未来展望;五、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特征;六、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本土化及 在中国的发展;七、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社会工作的结合;八、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实践原 则与过程;九、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实务技巧与运用;十、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评价;十一、 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十二、主要参考文献。其中: 第一部分, 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总论和概述: 将会把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大致情况加以 介绍,包括它的内涵、内容、特点、优点、历史地位等,同时还会从结构上对于全篇精神 分析理论研究综述进行解读和把握,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具体内容和相互关系; 第二部分, 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诞生: 这一部分联系弗洛伊德生活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 科学技术的发展背景、哲学背景等三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精神分析产生的机制,揭示精神 分析作为一种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心理学模式、社会工作模式产生的必然性和科学性; 第三部分, 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理论脉络与历史发展: 这一部分是整篇理论综述的核心 和重心之所在,花了较大篇幅加以介绍和阐述。自弗洛伊德创建的古典精神分析思想开始, 依据盖理论体系的时间脉络, 对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进行了说明, 涉及诸多精神分析学派的 重要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第四部分,现代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未来展望:这一部分是第三部分的继承和延伸, 着 重介绍现代精神分析思想的主要内容, 指出了其与之前的传统精神分析思想的异同点, 并对 精神分析未来的发展前途和理论走向做出了初步判断。 第五部分, 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特征: 这一部分是对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的抽象提炼与概 括,提取了这一理论的特征,以便与其他社会工作理论模式加以区分。 第六部分,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本土化及在中国的发展:精神分析理论模式是舶来品, 是起源于西方的一种心理学、社会工作理论,要使其在中国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其中一个 必要且必须的阶段就是本土化过程,这是每一种理论传播到异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和阶段。 在这一部分,详细介绍了精神分析理论在中国发展和传播的过程,并提出了“精神分析在中 国能否奏效”这一极具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的问题。 第七部分,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社会工作的结合: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实践与应用。再好 的理论如果脱离了实践也会失去光彩。 因而, 在这一部分将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社会工作实 务加以联系与融合, 阐述了社会工作意义下的精神分析理论模式, 并结合社会工作的具体实 务(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等)加以阐明,以彰显 精神分析的应用意义。 第八部分,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实践原则与过程:这一部分侧重于针对某一特定案例, 如何展开精神分析,详细介绍了精神分析理论实践的原则和过程。 第九部分, 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实务技巧与运用: 这一部分侧重于精神分析技巧的使用, 包括四种主要的技巧,即自由联想、梦的分析、抗拒分析和移情分析,已经若干次要技巧。 第十部分,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评价:这一部分算是整篇精神分析理论研究综述 的 总结, 点明了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历史意义和贡献, 同时也指出了这一模式不可避免的一些 缺陷和不足。 第十一部分,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在这一部分,将会介绍一个社会工作 者运用精神分析模式解决案主的真实案例,来说明精神分析理论的使用。 - 3 - 第十二部分,主要参考文献:这一部分将列出全篇研究综述的中外文参考文献。 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在所列的这十二个部分中,除去第一部分的“总论和概述”和第十 二部分的“主要参考文献” ,剩余的十个部分可以分为两大主题:一个主题是包括第二、三、 四、五、六、十部分在内的精神分析理论主题,另一个主题是包括第七、八、九、十、十一 部分在内的精神分析实务主题,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大到整个社会工作, 小到某一理论模式, 都可以体现出社会工作是一个集理论与实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和专业, 其理论性与实践性 是一个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诞生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诞生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诞生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诞生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既是他居住地的精神文化气氛下的产品, 也是他成长于其中 的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具体而言,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诞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社会环 境方面,科学背景方面,哲学背景方面。 一、社会环境方面:一、社会环境方面: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产生绝非偶然,乃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根源。特别是“由于弗 洛伊德的经验是用于临床诊治现实的人类问题, 他的理论比起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来说就是更 多地根植于社会基础。 ” (刘恩久等译,1990,287 页)因为弗洛伊德侧重临床中解决现实人 的问题, 所以他的理论更多的是以社会为基础的, 因此我们需要考虑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风 气。 首先,精神分析是 19 世纪末奥地利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的产物,是弗洛伊德企图解 决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病态现象所需要的产物。 在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 当时的奥地利特别是维也纳, 在经济上由资本主义竞争进入 到垄断阶段。在政治上奥匈帝国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相互交织,广大民众遭受封建的、资本 的和民族的三重矛盾。 在这种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常年动乱的情况下,人们精神沮丧、惶惶不可终 日,致使精神症和精神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作为治疗精神症的一种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弗 洛伊德精神分析,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特定的时候经济、政治条件下孕育产生的。 其次, 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企图解决犹太人家长制和维多利亚式性道德压抑而造成的社 会病态现象的迫切社会需要的产物。 当时的奥地利尤其是维也纳, 在文化上仍然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陈腐伪善的道德和华而 不实的文化占统治地位。本来,资本主义是极力宣传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反对禁欲主 义、要求婚姻开放自由。但是,由于维多利亚时代遗风的存在,在家长式统治的犹太人的社 会里,宗教气氛非常浓厚,社会禁忌十分严格,特别是在男女两性关系上的禁忌更甚,完全 否认妇女在线方面也有和男人一样的需求和权利, 性本能受到严重压抑, 造成人们精神上的 巨大创伤和充满矛盾的心理结构, 以至犹太人家庭中神经官能症和精神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多 起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也正是为了解决这一迫切的社会问题而产生的。 正如尼尔谈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产生的社会背景时所指出的: 弗洛伊德的学说是他居住地精神文化气氛下的产品,也是他成长于其中的社 会环境下的产物。当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的年代里,物理学和生物学这些分支 罗继才编著: 欧美心理学史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12213 页 车文博著: 西方心理学史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57458 页。 - 4 - 学科对所有科学做出了理论上的极大推进,许多社会科学家包括弗洛伊德特别为 研究力的能量的动力学的概念所吸引。弗洛伊德为了试图理解他的病人的行为, 着手使用这些概念。这些病人中许多是在当时犹太家长制的典型家庭里长大成人 的。他们生活在奥地利帝国的高度专制和严厉的天主教徒社会里。在这种维多利 亚式 的严峻道德范围内,许多人患着某种形式德行困扰的疾病,因为性生活是 社会戒律的重要领域之一,因此也是个人内部冲突的重要方面。这种维多利亚式 中间的奥地利犹太文化不仅形成了弗洛伊德病人的人格,而且也形成了弗洛伊 德本人。 (neel,1969,p181) 二、科学背景方面:二、科学背景方面: 于 19 世纪的中叶,是人类科学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许多科学部门取得重要进展, 特别是能量守恒定律、进化论、细胞学说等三大发现。所有这一切,不仅为人们深入地认识 心理活动的本质提供科学条件,而且也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产生提供重要前提。 (一)物理学背景: 弗洛伊德在其老师布吕克(ernst wilhelm von brcke,18191892)的指导下,受过长期 物理主义的生理学训练。布吕克认为,生物是一个动力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化学、物理的 定律也同样适用。他的这一思想,对弗洛伊德影响很大。 首先,表现在弗洛伊德思想体系的机械论上。弗洛伊德早期极力坚持物理主义,即把一 切生命现象包括心理现象在内,都视为能被还原为物理学原理的东西。1926 年,他自称精 神分析是以力学为基础的。他一贯强调力、能量、能量守恒和转化的思想,他在超越快乐 原则一书中反复阐述的恒常性原则就是一个证明。 其次,表现在弗洛伊德思想体系的决定论上。因弗洛伊德反对自由意志,而自称是个决 定论者。他认为,一切心理事件甚至错误和梦都是被决定的;没有任何行为是由于机遇或自 由意志而发生的。 就是说, 每一动机、 动作均有决定的原因和必然的结果, 排除一切偶然性, 始终由潜意识所支配。 此外,还表现在弗洛伊德思想体系中的唯能论(energetics)上。19 世纪末在欧洲出现 一种曲解物质运动形态的唯能论。其主要代表是德国的物理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w. ostwald,18531932) ,认为能量是唯一的客观实在和世界的本源,宣称万物都是能量的派 生物,甚至意识的能量造就了外部世界。而弗洛伊德也是一个唯能论者。他把人的整个机体 看作是一个能量系统。认为在这个能量系统中,除了一肉体的生理形式表现的机械能、电能 和化学能以外,还有心理过程中起作用的心理能,并把性本能视为心理能的原动力。弗洛伊 德唯能论的思想早在他的科学心理学设计 (1895)一文中就有所表现,即企图用精神能 量解释变态和常态共同具有的心理过程。 后来它也一直成为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重要的理论 支柱。 (二)生物学背景: 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 达尔文学说促进 弗洛伊德确立生物决定论的观点。达尔文认为,人类是经过不断的演化而来的,是从动物阶 段过渡到人的阶段,在许多方面与动物是没有区别的。 像达尔文一样,弗洛伊德也倾向于 以生物学观点看人,甚至把人的生物性视为决定性的东西。在他看来,人既是自然界的一部 分,属于动物界的一个成员,人的心理和行为就永远要受生物学本能所制约。 其次,达尔文学说促进弗洛伊德确立有机体有规律发展的观点。达尔文物种起源 的 维多利亚式即指维多利亚女王时代陈腐伪善的道德标准和华丽辞藻的文艺风格。 车文博著: 西方心理学史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第 458461 页。 汪明、孟勇、杨震、刘时勇编著: 中外心理学简史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第 163 页。 - 5 - 发表雄辩地证明有机体形态起源一致以及有规律发展的正确性。 由此弗洛伊德坚信人的心理 活动是有规律的,即使像梦这样一种表面上极其混乱或虚幻的心理现象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此外,达尔文学说促进弗洛伊德确立泛性论的思想。达尔文指出,在人类的起源中, 自 然选择和性选择起了主导的作用, 其中性选择具有突出的意义。 弗洛伊德在进化论的生物学 观点基础上又进一步加以发挥,他认为性本能被压抑不仅是发生神经官能症的主要原因, 而 且也是形成人格和创造社会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动力; 他进而把人从婴儿到成人的行为动机和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涂上了性的色彩。 可见, 达尔文进化论是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的 主要的生物学基础。 (三)心理病理学背景: 精神分析的产生更为直接的原因则是心理病理学的背景。 由于弗洛伊德本人是医师, 精神分析又是医学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因而, 医学主要是精神病学背景在精神分析的产生中 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长期以来,精神疾病的原因和治疗一直是个令人困惑的难题。在文艺复兴以前,对精神 病因的认识和治疗一直是迷信观点占统治地位、人们把精神失常的原因看做是“中邪” 、 “魔 鬼附身” ,因而治疗的方法主要采取残酷的肉体惩罚。自文艺复兴之后,由于科学和社会思 想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精神错乱是一种疾病,对精神病患者应施以治疗。 这里首先要提及范赫尔蒙特(j.b.van helmont,15771644) ,他主张“动物磁力说”, 认为每个人都散发着一种磁石的流质,治疗者可以运用它来影响被治疗者的精神和肉体, 这 叫做“磁力治疗” 。 法国精神病学家皮奈尔(p.pinel,17451826)就是这一观点的首倡者。以后德国精神 病学者格里辛格尔提出把精神病归因为大脑的病变,并于 1845 年提出生理病因学的观点, 从而开始取代了迷信观。 到了 19 世纪,精神病学总的说来是生理病因观占优势,但同时心理病因观很快形成起 来。心理病因观是在心理或精神方面寻找行为异常的原因。当时奥地利、英国主要是法国精 神病学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产生具有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术” “两派”的启示上: 两术: 麦斯麦术:奥地利医师麦斯麦(franzanton mesmer,17341815)认为,人身体内有 一种磁气,即动物磁液。如体内过多过少,失去平衡,就会患精神病。在他看来,动物磁液 可由人的意思来支配,即从身体的这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因此,他用通磁的办法,使机 体磁液恢复平衡,以治疗疾病。这种技术叫麦斯麦术(或通磁术) (mesmerism) ,它是催眠 术(hypnotism)的前身,即催眠是从动物磁性感应(animal magnetism)演化而来的。 布雷德术:19 世纪中叶,英国外科医生布雷德(james braid,17951860)是催眠术 的创始人。他将麦斯麦的理论加以改造形成布雷德术(braidism) ,即催眠术。他认为催眠 状态是一种心理作用,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结果,称为“单一观念状态” 。他在实行催眠术 的时候,只叫被催眠者注视一玻璃水瓶塞,这足以说明催眠术的要点在于注意的集中。由此 催眠术初步获得了科学的形式。 两派: 在 19 世纪法国精神病学在欧洲最发达。当时法国有两个著名的精神病学派: (1)南锡 派:由法国乡村医师李厄保(ambroise-auguste liebault,18231904)所创立。他在 1860 年开始研究催眠术,并且是第一个正式应用催眠术治病的人。 (2)巴黎派:以沙克 汪明、孟勇、杨震、刘时勇编著: 中外心理学简史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第 163 页。 车文博著: 西方心理学史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第 459 页。 网络资源:作者不详(2009) , 古典精神分析之弗洛伊德(二) :历史背景 ,网易: - 6 - (jean-martion charcot,18251893)为领导者。 1885 年和 1889 年,弗洛伊德先后向巴黎派和南锡派学习过,所以两派都对弗洛伊德有 很大的影响。 主要有三点: (1) 坚信神经症是功能性的疾病, 即癔症 (或歇斯底里) (hysteria) 并非是器质性病变,而是精神或动力创伤所致; (2)坚信性的因素在神经症致病中的重要作 用,即神经官能症致病中的重要作用,即神经官能症都有“凹室的秘密” ,经常同性感区有 关; (3)坚信催眠术可以治病,即重视疾病的心因性病因和心理治疗的重要价值。 三、哲学背景方面:三、哲学背景方面: 每一种心理学理论体系都是和他以前的哲学、 科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联系着, 并总是以 他的先驱者提供的思想资料为出发点。其实,在希腊哲学、科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几乎 都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和萌芽。 (一)精神分析形成的远因: 古希腊的哲学家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494435 b.c.) 、柏拉图(plato,427347 b.c.)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3 b.c.)对弗洛伊德产生无可置疑的影响。 恩培多克勒把“爱”与“恨” (或憎)两种对立力量的相互作用视之为万物运动和变化 的根本动力。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psychodynamics)的基质,也是建立于两种力量的“相 合又排斥”作用的基础之上的。 柏拉图对弗洛伊德的影响表现在: (1)关于性的学说。弗洛伊德继承和发挥柏拉图的爱 洛斯(eros)学说,认为“哲学家柏拉图使用的爱的本能一词,从它的起源、作用于性爱的 关系方面看,与爱力 (love-free)概念,即与精神分析的力比多概念是完全相符合的” (林 尘等译,1986,97 页) 。弗洛伊德还从柏拉图所讲述的一个神话中,促使他构建出生与死两 种对立本能的学说。 (2)关于心理结构学说。弗洛伊德心理结构的“三步图式” (潜意识 前意识意识)同柏拉图的“三位一体说” (一个驭者和两匹马)相近似。 (3)关于童年经 验的重要性的问题。弗洛伊德从自己实际经验出发,改造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回忆说”的虚 幻性,把它作为重视童年经验及其回忆的理论根据。 亚里士多德对弗洛伊德较为明显的影响有三:(1) 弗洛伊德也像亚里士多德一样重视梦, 并且把释梦看成了了解潜意识活动的一条最重要途径。 (2) 弗洛伊德也把梦的理论基于象征 论(symbolism)上,认为梦以象征的方式表明已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情。 (3)弗洛伊德也承认梦的歪曲(或曲解) (distortion)现象,并在释梦一书中专门论述 梦的问题。在他看来,歪曲就是一种蓄意的伪装手段。因对梦所表达的愿望实行稽查(或检 查) (censorship) ,故造成梦的歪曲。 (二)精神分析形成的近因 德国与奥地利是近邻, 两国的文化思想相近, 加上哲学在奥地利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特 殊重要的地位, 具有预备和先修的性质, 故近代德国哲学心理学思想对弗洛伊德的影响更为 直接和重要。 1、布伦塔诺(franz brentano,18381917)意动心理学思想的思想。布伦塔诺对弗洛 伊德的重要影响有两点:一是弗洛伊德熟悉并接受了心理现象的意向性、能动性的观念, 并 把心理现象的能动力量视为只存在于内在世界的一种 “内在的客观性”。 二是间接接受亚里 士多德的发生学的观点。 他推论到, 在心理结构的构建中, 较高级的水平包括较低级的水平, 甚至包括死的本能的一些观念。 2、布莱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微觉学说的影响。布莱尼茨是 车文博著: 西方心理学史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第 460461 页。 汪明、孟勇、杨震、刘时勇编著: 中外心理学简史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第 162 页。 车文博著: 西方心理学史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第 455 页。 - 7 - 近代第一个肯定无意识心理现象的人, 是积极主动活动着的东西。 微觉形成一个浮动着的冰 山, 它那不大的山峰为智者观察自身活动打开了眼界。 弗洛伊德重视潜意识的价值就受此启 发,甚至后来费希纳和他在表达潜意识问题上也有类似的语言。 3、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意识阈概念的影响。赫尔巴特认 为,意识阈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转化的。意识阈限上新发生了与意识阈限下某些观 念可以相和谐的观念,就可以退居于意识阈限下或进入无意识的状态;而被压抑的观念, 在 意识阈限下继续活动,遇到意识中心的观念与它和谐时,又会被吸收进入意识阈限之中。 赫 尔巴特关于无意识与意识等差的观念、关于心理活动的冲突、排斥和复合的观念,对弗洛伊 德的思想都有明显的影响。这一点,最早是波兰心理学家勒卡尔宾斯卡指出的。 4、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chner,18011887)无意识思想的影响。他是弗洛伊德 公开承认对其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主要有三点:一是,弗洛伊德从费希纳关于梦上演在 清醒概念之外的地方的推测,引起对精神位置(psychical location)概念的重视,注意避免 从解剖学意义上来确定精神位置,力图把精神机构想象成为一个复合结构。二是,弗洛伊德 也有过费希纳对无意识的类似表述, 人的心理类似于一座冰山, 它的相当大的一部分藏在水 面以下, 在这里有一些观察不到的力量对它发生作用。 三是, 弗洛伊德恒常性原则 (principle of constancy)是和费希纳关于愉快与不愉快情感的强度同特定时间内兴奋量的增加或减少 相关的观点一致。 5、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生存意志(the will to live)思想的影响。 弗洛伊德和叔本华的偶合与相似之处有三点:一是,弗洛伊德也把无意识视为一种冲动、 本 能、奋进和渴望,属于非理性的无意识活动的范畴。二是,弗洛伊德的“爱欲”决定一切的 泛性论同叔本华把“生殖器官”称为“意志焦点”的性欲决定论相一致。三是,弗洛伊德把 生与死的本能看作是对立同一的观点也和叔本华相同。 6、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权力意志(the will to power)思想 的影响。弗洛伊德对尼采极为赞佩,并在其自传中谈到,哲学家尼采的一些猜测和直觉, 常常惊人地与精神分析的艰苦研究成果相一致。主要有三点:一是,尼采对于人的深层心理 的开掘, 确实预示了精神分析的建立, 尼采在 “无意识” 思想上的发现与弗洛伊德完全一致; 二是,弗洛伊德把梦视为被压抑愿望的伪装满足的思想早已被尼采所表达。他认为,梦的必 要性出于我们所有人共同的深层基础。 弗洛伊德还在肯定尼采关于在梦中 “存留着我们不能 径直到达人性的原始部分”的观点的正确性时,也认为“做梦基本上是做梦者最早期情景的 倒退活动,是其童年时代的再现” (张燕云译,1987,1 页) 。三是,弗洛伊德有些基本概念 也和尼采有密切关系。尼采认为,替代(displacement)是指原来满足的冲动在某些移置中 得到的释放。 这种从冲动释放对象和方式的转换说明替代的机制, 和弗洛伊德在防卫机制和 梦的工作方式中坚持能量发泄的恒常性原则是一致的。 7、哈特曼(eduard von hartmann,18421906)的无意识哲学的影响。他的无意识哲 学论着对弗洛伊德起码有三点影响:一是,重视无意识的地位。二是,肯定认识无意识的可 能性。三是,在坚持悲观主义方面,也有相似之处。哈特曼从本体论(ontology)的视角阐 述无意识时,论述人生存在的不幸及其内在的苦难根源,暴露他的悲观主义倾向。 正是在上述背景之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才得以产生。e.g.波林说: “如果弗洛伊 德窒死于摇篮之中,时代将可能产生出另一个弗洛伊德。 ” 车文博著: 西方心理学史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第 454458 页。 网络资源:张昱(2008) , 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介绍 ,新浪网: 。 - 8 -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理论脉络与历史发展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理论脉络与历史发展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理论脉络与历史发展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理论脉络与历史发展 精神分析理论模式是迄今最早、最为成熟、影响最为广泛的社会工作理论之一。 一、一、精神分析的演变:精神分析的演变: 著名的自我心理学家拉伯帕特(david rapaport)最早对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历史 演变作出概括。他在 1959 年发表的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历史概括 一文中,把自我 心理学的历史分为四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 1886 年至 1897 年, 弗洛伊德提出最初的防御概念。 第二阶段是从 1897 年至 1923 年,弗洛伊德把自我看做一种本能,提出自我本能、自我驱力 和自我力比多学说。第三阶段是从 1923 年至 1939 年,弗洛伊德划分个人结构中的本我、 自 我和超我三种成分,给自我相对独立的地位。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进一步强调自我的作用, 强调自我的防御作用。第四阶段是从 1937 年至 1959 年,即从被称为“自我心理学之父”的美 国心理学家哈曼特于 1939 年出版了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一书,这被看作是自我心理 学真正建立的一年,也标志着精神分析从病理学心理的研究准许对普通心理的研究。自此, 自我心理学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后来自我心理学家布兰克夫妇(blanck. g. gerlach, 2000)。 二、二、中国语境中本土化建构存在的问题中国语境中本土化建构存在的问题 首先,注意避免语境误置、回到原著细读。由于不了解弗洛伊德理论产生的历史和社会 语境以及它的哥白尼式革命的意义,不久学界就加予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称号,不管是支持 弗洛伊德的学者还是批判精神分析的学者都没有从历史语境出发辩证地看待精神分析批评。 这种历史语境的误置严重影响了对精神分析学批评全面而深层的接受和解读。 当代学术资源 和现代性、后现代性并存的当下语境,要求我们重新阅读大师的经典著作,详细概括他们的 理论观点和逻辑线索,本真地把握精神分析批评的原创思想。 其次,系统学术渊源、走向文化哲学。弗洛伊德和荣格所创建的经典精神分析的时代已 经过去, 后现代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精神分析从诞生之日起就不单纯是心理学的科学 知识和技术操作,更是一种解释社会、文化、民族深层心理的文化哲学。后现代主义、后结 构主义、 女性主义纷纷登场, 精神分析自身的强大的理论亲和力和开放性在多学科对话中把 自身建构成了一种后现代文化哲学。 当代文论本土化过程中, 如果不改变我们把精神分析依 然视为心理批评的前理解,就很难开拓出现代精神分析研究的广阔视野。 再次,针对问题意识、阐释社会文化。在我国,全球化背景和文化转向随着社会进一步 的开放日益进入我们的生活中心。大众文化走向前台,城市消费文化快速传播与蔓延,时尚 文化大批量复制, 视像文化占据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 网络文化正在逐步改变着我们的交往 方式。 这种文化现实向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 运用新的心理精神分析话语面对新的社会 现象,提出新的问题并进行阐释尝试。 最后,方法互借对话、多学科越界研究。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本已不再是线性的更替或 一种话语直接替代另一种话语的以此代彼模式,而是进入了一种多元发展共存的新型模式。 时代的命题是主体间性的可能性,单一的理论线索和单一的研究方式都将被历史所淘汰。 精 神分析学批评话语坚持自身的开放性、对话性、未完成性,在于多种理论话语对话中逐渐改 造、修正和建设自身。弗洛伊德开创精神分析之始就借鉴了癔症研究的联想法,荣格分析心 理学引入了人类学研究方法, 拉康更是企图以结构主义和语言学重组精神分析重镇, 可见精 石向实: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 : 博览群书 ,2008 年第 5 期。 王国芳等著: 潜意识的意义精神分析心理学(下)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9 年版。 alf gerlach(2009) :spiritual proces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韩振江: 精神分析文论的知识谱系与本土化建构 ,兰州: 兰州学刊 ,2008 年第一期。 - 60 - 神分析的研究方法一直是流动的、 变化的; 同时各种学科的理论资源与精神分析学跨界限融 合, 造就了一系列鲜活的、 极具阐释力的新的话语模式。 当代文论建构也同样需要对话主义, 借鉴方法论和跨学科研究。 三、精神分析在中国能否奏效三、精神分析在中国能否奏效 这一问题在中国尚未有明确答案。 但是社会工作者与心理学家均达成一点共识: 回答这 一问题不是靠理论评说,而是靠临床实践。 当前我国精神分析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与国际标准存在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 主要体 现在: (1)下情上达不足,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足够支持,心理治疗、社会工作辅导没有纳 入医疗保险付费之列; (2)没有建立专门的机构对精神分析理论及实践进行研究培训; (3)精神分析工作者几乎没有机会得到完整的自我体验(self-experience) (每周 4 次) ; (4)精神分析工作还没有得到其他专业人士的深入了解,有没有得到公众主体的真正 认识; (5)缺乏中文版的有关文献书籍。 第七部分第七部分第七部分第七部分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社会工作的结合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社会工作的结合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社会工作的结合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社会工作的结合 精神分析理论模式对社会工作影响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美国,60 年代成为临床社会 工作主导。它强调个别化原则,其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关注的焦点在于个人儿童时期的经 验对现在生活的影响。精神分析模式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而由自我与超我所控 制的。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就在于本我与自我、超我之间关系的失衡。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 就是运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案主的变态心理进行治疗, 帮助案主恢复本我、 自我、 超我之间的平衡。 也就是说,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目标是, 发现失调的无意识过程并将其带进精神的意识 部分,以便无意识情绪(或能量)能够宣泄(并因此被驱散)和失调的无意识观念(现在叫 意识)能够被“克服”(解决)。弗洛伊德认为,情绪障碍常常来源于压抑和无法释放的与 带有创伤的童年时代的性经历相关的精神紧张。 一、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个案社会工作的结合一、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个案社会工作的结合 精神分析理论对个案社会工作中的社会心理治疗模式有很大影响, 个案社会工作者应用 精神分析理论对案主的不健全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案主恢复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平衡。 治疗目标:解决心理内部冲突,通过对儿童期体验的重新构筑、解释、分析而获得自我 的理解,进而改变行为和情感。 二、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小组社会工作的结合二、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小组社会工作的结合 肖泽萍: 精神分析在中国能否奏效 ,上海: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 年第 16 卷第 11 期。 【美】查尔斯h扎斯特罗(charles h. zastrow)等著: 社会工作实务应用与提高 ,晏凤鸣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477 页。 - 61 - 精神分析理论对小组工作实务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 freud(1922)的小组心理 学和自我分析(group psycholog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go)中,他提出了自己对小组系 统的理论描述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杭州商铺装修合同范本
- 客房卫生与健康知识培训课件
- 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营销与客户满意度提升策略报告
- 聚焦2025: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废弃物处理技术研究报告
- 2025年天车工(高级工)考试试卷实战真题模拟解析实战演练
- 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投资布局策略研究报告
- 老福特背数学试卷
- 2025年日语能力测试N4级语法解析
- 2025年度叉车操作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服务协议
- 企业社会责任实施方案与评估
- 电脑购销合同模板(六篇)
- 初中英语语法句型转换综合训练100题(含参考答案)
- 选题策划导论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奥氏体不锈钢对接接头超声检测方法和质量分级
- 新航标职业英语语音技能教程unit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 科目二考试成绩单
- 正确认识胰岛素
- 微电网的总体结构
- 辽宁省盘锦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DL∕T 617-2019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技术条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