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研究论文-村庄兼并:现代化中的农村社会变迁.doc_第1页
农村研究论文-村庄兼并:现代化中的农村社会变迁.doc_第2页
农村研究论文-村庄兼并:现代化中的农村社会变迁.doc_第3页
农村研究论文-村庄兼并:现代化中的农村社会变迁.doc_第4页
农村研究论文-村庄兼并:现代化中的农村社会变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研究论文-村庄兼并:现代化中的农村社会变迁村落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类自发聚居形成的农村社区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以农业为基础产业、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个体劳动为基本劳动方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相对封闭的社会组织。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随着农业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日益向城市集中,自然村落的萎缩乃至消失将成历史的必然。这是现代化所推动的重要社会变迁。近几年来,随着山东农村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一些富村和强企业兼并穷村、弱村的现象。最近,我们对山东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烟台、威海、淄博等地农村的富村或强乡镇企业兼并穷村的现象进行了典型调查,认为这一现象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传统的自然经济社会向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兼并动因村庄兼并现象在山东起始于80年代的中后期,目前正从东部发达的沿海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推进。这种现象出现和发展的动因是:(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和膨胀。村庄兼并现象首先在山东沿海发达地区出现,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地区乡镇企业特别发达,一些富村和强企业不满足于自己的发展空间,有继续扩张和膨胀的需要。如龙口市东江镇的前宋村,原来只是一个仅有1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不到1000口人的小山村。80年代以来,他们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到1994年,已拥有企业20多个,固定资产规模达6亿多元。1992年,该村以村办企业联合为基础,成立了南山集团公司,设立了村级党委,南山集团进入了全国500家最大村办企业行列。该村有膨胀发展的需要,而土地资源、水资源都非常短缺,因此便主动提出兼并周围几个比较贫困的山村。可以说,这种兼并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二)村与村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凡是发生村庄兼并的地方,一般都具有兼并方与被兼并方贫富差距比较大的特点,双方能实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如淄博市博山区域城镇的岜山村,靠发展乡镇企业致富,1994年全村总资产达到1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8亿元,完成社会总产值105亿元,实现利税8400万元。村企业万通达集团公司1994年名列全国500佳乡镇企业第7名。而与之相邻的辛庄、刁虎、袁家等几个村,则比较贫困。在这种情况下,岜山村有扩张土地规模,吸收劳动力的需要,而其它几个穷村有依靠富村脱贫致富的愿望,村庄兼并就成为必然趋势。(三)市场经济发展对资源流动与重组提出新要求。村落的形成是自然经济和农业社会的产物,其拥有的土地等资源长期固化,难以流动。而市场经济则要求资源流动和优化配置,这就与原有的体制发生了冲突。如荣成市成山卫镇的镇办企业马山实业集团总公司,原来仅是一个规模很小的渔业公司,近年来该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拥5个海上运输船队,20多个企业,并在日本、香港、韩国等地办了分公司,1994年实现净利润3500万元,下属6个合资企业年创汇1000万美元。公司驻地附近的6个村,分别拥有10公里海岸线、大量可开发的沿海滩涂以及耕地等资源,由于原来体制上的分割,这些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地利用,如养鱼不敢投放鱼苗,滩涂无钱开发。马山集团公司则通过兼并这6个村实现了资源重组,进行了综合开发,创造了巨大效益。(四)政府探索扶贫开发的新路。淄博市博山区是山东省的24个山区县之一,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区近郊乡镇企业发达,边远山区则极端贫困。其山区乡镇与城郊乡镇的农民相比,人均占有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储蓄分别是124、123、16。尽管该区多年来采取各种措施扶贫,但收效不大。区领导通过认真调查分析,大胆制定了组织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划,通过多种方式将山区8万人口逐步转移出来。其中对部分地处边远、生存条件极差的山区小村、弱村,采取了整村搬迁的方式,使之并入城郊或乡镇政府驻地的大村、强村。从1994年开始到1995年底,该区已有22个富村、强村兼并了24个山区弱村、小村,转移人口近6000人。通过此举,促进了资源与人口的合理配置,探索了扶贫开发的新路子。二兼并形式山东的村庄兼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扩张式兼并扩张式兼并主要是指一些经济强村或强企业出于扩大规模、加快发展的需要而兼并弱村、穷村。兼并的对象主要是处于经济强村或强企业周边地区的弱村、穷村。这种兼并又表现为两种模式,一是经济强村兼并弱村、穷村,二是强企业兼并弱村、穷村。经济强村兼并弱村、穷村,其典型形式有龙口市前宋村、博山区岜山村等。前宋村1994年已拥有15处企业,职工12000多名,其中10000多名职工为外来打工人员。该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急剧膨胀,自身的土地和几百名劳动力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再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而与之相邻的下丁家镇的达沟村、西马村和本镇的后隋村,集体经济则非常薄弱,荒岭长年得不到开发利用,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经上级政府的协调和批准,从1994年10月开始,前宋村对与之相邻的三个村进行了兼并。兼并的具体形式有三种:一是一步到位,将仅有21户、66口人的西马自然村直接兼并,其户籍全部转入前宋村,村民全部迁入前宋村的居民小区,每户分配一套水电暖齐全、面积166平方米的楼房,劳动力全部安排就业,原西马村的55亩耕地及022平方公里的村庄和山峦全部划归前宋村所有。二是先并后转。对有146户、546口人的达沟村撤消行政村,保留自然村,235亩耕地及1平方公里的村庄和山峦划归前宋村,100多万元的外债由前宋村承担,村民户口逐步迁入前宋村,村民分步享受前宋村村民的待遇。三是分期过渡。对有447户、1394口人的后隋村,保留其行政村和自然村,村党支部划归前宋村党委领导,后隋村在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自收自支。有困难时由前宋村视情况予以资助。后隋村的劳动力大部分由南山集团安排就业。前宋村对其村镇规划、资源开发、社会治安统一组织实施和管理。兼并后,前宋村的土地总面积由1平方公里扩大到10平方公里,新增劳动力近千人。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强企业兼并穷村、弱村,其典型形式有荣城市的马山实业集团公司、烟台牟平区的金珠林集团公司等。以荣成的马山集团公司为例,该公司根据自身扩张的需要,从1988年开始,就对企业驻地周围的东庄、西庄、大疃、王家庄、刘家庄、唐家庄等6个农业村庄逐步实施了兼并。到1992年,兼并完成后,6个村党支部、村委会全部撤销,劳动力都成为该公司职工,1400多亩耕地及沿海滩涂等整片划入公司,实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农业生产统一成立一个农业党支部,领导果园、蔬菜、养猪、养鸡等农业生产。总公司对下属各企业实行集体所有,统一经营、分级承包、效益分配。(二)扶贫式兼并扶贫式兼并主要是指有组织地将一些地处边远山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脱贫致富无望的弱村、小村,合并到城市郊区或本乡镇的富村、大村,整村或部分人口迁户转移。这方面,淄博市的博山、淄川区具有代表性。博山区山头镇河北北村是一个城郊村。原有280户,850人。他们立足自己的资源优势,发展陶土工业,1994年固定资产达到3500万元,完成产值5500万元,实现利税8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2700元,是一个乡镇工业发达的富裕村。1994年7月,经区委、区政府的协调,兼并了距该村50公里的山区穷村李家乡的东白石村。为了李白石村的搬迁,河北北村投资60多万元在自己村附近的山坡上建起了30多套新房,每套房都是独院,3间、4间不等,并通上了自来水。东白石村的33户人家,近百口人一次性全部搬迁下来,并入河北北村。东白石村作为行政村、自然村均已取消,劳动力全部安排在村办企业就业。用这种整村搬迁的方式使那些地处边远山区、生存条件恶劣的穷弱小村彻底脱贫,事实证明是比较成功的。目前与博山区条件类似的淄川区已利用这种方式将3万多山区人口转移出来,大部分集中在城区近郊。(三)联合式兼并联合式兼并是一种渐进性的村庄兼并形式。它不像扩张式或扶贫式兼并那样,一次性地直接改变农村社区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而是在村与村之间原有社区组织和管理体制暂时不变的条件下,在经济发展和村镇建设上采取合同契约或其它方式进行合作,使人口逐渐向中心村或强企业驻地集中,使自然村落走向萎缩。莱州市神堂镇丁家村,靠发展乡镇企业致富,成立了宏祥集团公司。为进一步膨胀发展,他们与邻近的贾家村等15个村紧密联合,吸收了这些村的部分劳动力和土地,使人口和土地逐渐集中,集团规模不断扩大。到1995年,丁家村人口已由过去的600人发展到3500多人,人均收入达到4600元,产值完成88亿元,建成了6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这种联合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渐进的村庄兼并过程。联合式兼并,也有以企业为主联合周边村庄共同发展的典型。如荣成市邱家渔业公司,是一个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乡镇企业。他们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先后与周边11个村签订了种菜、种粮合同,吸收这11个村的部分劳动力成为公司职工。而这些村的土地在一定阶段内就成了公司的粮菜生产基地。这种形式的联合,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有的可能最终形成强企业对穷村、弱村的兼并。为了推动城乡一体化,加快小城镇建设,改变城市化落后于农村工业化的现状,山东也有一些地方,以政府为主,通过体制上的变动促进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如淄博市周村区,就计划以经济比较发达的明星村为中心,与周围的弱村联合成立党委,统一领导周边村庄的经济发展,通过政治一体化来推进经济一体化,探索“合村并镇”,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三兼并效应在山东出现的各种形式的村庄兼并中,扩张式兼并是适应生产力发展内在要求而自然产生的,最具有典型意义。联合式兼并实质上是扩张式兼并的过渡形式。扶贫式兼并虽然有较多的人为因素起了作用,但仍然是农村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富村有能力兼并穷村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尽管村庄兼并的形式有所不同,但都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应。(一)体制效应村庄兼并首先是一种体制上的变化(联合式兼并例外)。这种变化一是表现为社区组织的集中,实施村庄兼并的地方,有的自然村落已不复存在,有的自然村落虽还存在,但管理权已归兼并村所有,土地、劳动力资源由兼并村统一安排,被兼并村出现了逐步萎缩趋势。二是表现为领导体制的变化。富村与穷村的差别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因为富村往往有一个团结实干、有开拓精神的党支部,能带领群众致富。而穷村则往往缺少这样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实行村庄兼并后,组织资源得到优化,被兼并村有了好的带头人,群众就有了干劲和希望。(二)资源重组效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受自然经济和计划体制的双重束缚,资源难以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阻滞了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村庄兼并的出现,则在一定区域内实现了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其表现一是土地资源的利用。龙口市前宋村在兼并3个村之前,虽然经济发展已具相当大的规模,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都十分匮乏。通过兼并邻近的3个村,他们的土地面积增加了10倍,除了新上晴伦丝、电解铝等几个三、三产业项目外,还利用荒山建了两个水库,解决了水资源的缺乏问题。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利用。从被兼村来看,一般大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都被安排到乡镇企业工作,减少了农业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从兼并方来看,他们获得的是稳定的劳动力供给,并且可以节省为之建宿舍和提供其它服务的费用,降低了劳动力成本。三是实现了劳动力与资本的联合。村庄兼并使一些富村和强企业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有的组织了企业集团,如荣成的马山集团、博山的万通达集团等,都具备了一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四是生态环境的保护。扶贫式兼并通过山区人口的搬迁,减少了山区人口,这有利于封山育林,保护山区的生态环境。(三)收入变化效应村庄兼并一个最直接、最突出的效果就是缩小了穷村与富村的收入差距,使穷村迅速脱贫致富。龙口市达沟村在未被前宋村兼并前,因办企业不成功而负债125万元,其中欠前宋村20多万元,村干部三年未能发工资。1994年底被前宋村兼并后,不仅甩掉了债务包袱,而且前宋村还拿出十几万元钱为村干部补发了工资并偿还了对村民的欠款。兼并后达沟村村民享受到了许多前宋村村民的待遇,包括子女免费入托上学、退休养老补助等。荣成市东庄村在1988年被马山集团兼并前,村级没有集体积累,农民人均年收入仅450元左右。现在户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左右,已超过了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比较利益低和农民收入低的重要原因。村庄兼并,则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一条新的出路。一般说来,作为兼并者的富村和强企业,二、三产业都比较发达,能够提供比较多的就业岗位,可以吸收被兼并村的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如果没有这一条件,兼并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兼并双方都缺少积极性。只有具备了这一条件,兼并方有劳动力需求,被兼并方有大批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就业,能获得比种地更高的收入,兼并才能水到渠成。(五)土地规模经营效应随着村庄兼并中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被兼并村的劳均土地大大增加,这就为土地的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一些被兼并村,有的农户因缺少农业劳动力,便主动将土地转包给一些种田大户,由部分种田能手统一经营土地。这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