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研究论文-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问题探讨.doc_第1页
农村研究论文-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问题探讨.doc_第2页
农村研究论文-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问题探讨.doc_第3页
农村研究论文-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问题探讨.doc_第4页
农村研究论文-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问题探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研究论文-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问题探讨【摘要】:我们既重视粮食安全也重视提高农民收入,但一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确保粮食安全与提高农民收入存在矛盾。我国相对稀缺土地耕地资源不能体现其真正价值,粮价一直被调控在“合理”的范围内,实际上是农民在承担国家粮食安全的压力。但实际数据反映,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并非那么严峻,可以通过国内与国内调整进行解决。在目前的人均耕地极小及小农经济种植粮食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甚至将耕地抛荒,粮食市场一直受政府调控干预不能在完全市场化的状况下,要确保粮食安全,就必须加大粮食补贴,这对提高农民收入特别对提高主要产粮区的中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能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加大粮食补贴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和确保粮食安全并行不悖。【关键词】:粮食安全农民收入粮食补贴“三农”问题,其实最终是农民的收入问题,简单地说,如果农民的收入接近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何来“三农”问题呢?必须承认,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们都希望提高农民收入,而且是千方百计想提高农民的收入。对于“粮食安全”问题,也牵涉到农民收入问题,因此就有“既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又要下大力气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之说。一、保证粮食安全与提高农民收入的矛盾?国家的对于粮食安全的确很重视,“我们既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又要下大力气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最为根本并需要着力解决的是,粮食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地方抓粮的积极性不高;最为关键并需要研究探索的是,有利于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如果这些问题任其发展下去,加上目前粮食市场信号的放大效应,各地各方面粮食购销的同步效应,以及粮食生产的滞后效应的影响,就会危及我国的粮食安全,就会对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产生重大不利影响。”1既然“粮食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危及我国的粮食安全”,那么推理下去,粮食价格上涨种粮收益就大,肯定能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也就可以保证粮食安全了。但是,实际上又如何呢?“粮价适度上涨对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促进作用。但必须看到,粮食是生活必需品,粮价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民,粮价的涨跌应该调控在合理的范围内。粮价一价带百价。如果粮价上涨过快过多,就可能带动整个物价的上涨,甚至引发通货膨胀,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2这样的确充满辩证关系,但最终粮价就“应该”调控在“合理”的范围内了,那么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的压力还是要由农民承担。因粮食安全原因粮价被调控不能上涨,农民的种粮收入难以提高,保证粮食安全与提高农民收入的矛盾就一直“存在”。二、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下,中国实现了(过)粮食自给,用占全世界约7%的耕地养活占全世界约22%的人口,我们以往一直深感自豪。但是,农民的收入呢?根据中国农业发展报告的数据,2003年,全国的小麦种植平均每亩亏本36.4元,平均每百市斤亏6.6元。3199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多2499元,到了2005年扩大到7238元,差距越拉越大,对比倍数由1995年的2.46倍加大到2005年的3.22倍(表1)。若将城市居民的一些隐性福利、优惠如教育、医疗、养老等折算成收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则达到6:1,这与我们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指导思想充满了矛盾。表1: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及对比(元)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收入对比差距1994371912202499199538931578231519964839192629131997516020903070199854252160326519995854221036442000628022533614200168602366449420027703247652272003847226225850200494222936648620051049332557238资料来源:根据各年度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并计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经包括非农收入,如果农民不是有非农收入的话,这个差距就更大。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非农收入,中国的小农经济早就破产了。资料显示,2000年至2001年,湖南省农民每生产100斤早稻,平均亏损达6.77元;2002年费改税后,每100斤早稻含税成本高达58.54元,农民每生产100斤早稻亏损12.77元。4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055的数据显示,2003年全国的小麦种植平均收益是亏本,在2003和2004年的农村经济数据,纯粹农业收入(这包括粮食及经济作物等的种植业)占总收入11%,就可以知道种粮食的收入是多少了。就算加上林牧渔业的收入,2003年占总收入不到19%(2004年为18%)。如按家庭人年纯收入中的生产性纯收入(林牧渔业的收入)计,2004年人均为1398.1元,占全年纯收入2936.4元的47.6%,不到一半。三、农民在承担粮食安全的压力国家对“粮食安全”一直高度重视,甚至提高到影响到国家安全的战略角度来考虑,因此就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保证一定规模的粮食播种面积,但最终出现几年来耕地净减少一亿多亩的“悖论”,出现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民种粮收入水平仍然在徘徊,甚至将耕地丢荒的现象。因此,“杂交之父”袁隆平提出这样的疑问:“在中国,谁对耕地、对粮食最有感情?是农民,是几千年来将耕地和粮食当成命根子的农民。为什么时至今日,连最珍爱土地的农民都弃粮而去了呢?”6本来,我国土地相对稀缺,按经济学的原理,地租(土地价值)应该相应较高。我国人均耕地仅占全世界人人均水平的1/3,是世界上耕地最稀缺的国家,本应体现出耕地产出的巨大价值。但是,为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粮价被调控在“合理”的范围内,实际上就是压抑粮食价格,通过价格管制减少农民收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农产品的价格是由劣等的生产成本决定的,当粮食价格比较低时,产量不高的土地就会撂荒。本来农民耕种没有多大的收益或负收益,将耕地丢荒另某出路是正常反应,但在发达地区耕地非农用途可以比种粮食产出(收入)更大,却又不能作非农用途;在欠发达(边远)地区耕地抛荒却仍然要交那些税费,甚至有地方法规规定,造成承包耕地抛荒的,应依“法”缴纳“荒芜费”,如“荒芜1个作物种植周期的,按亩年产值的1至2倍收取土地荒芜费;荒芜1年以上的,每年按亩年产值的2至3倍收取土地荒芜费”等。对农民收取荒芜费,目的还是要农民继续耕种来维持“粮食安全”。既然农民在种粮无利可图的情况下仍需保证粮食播种面积维持粮食安全,那么粮食安全主要是由全国农民特别是产粮区农民来承担,但承担粮食安全的压力、保障粮食安全的付出谁作补偿?虽然现在免农业税和实行粮食“直补”,但平均每亩20-30元根本抵不上农资的涨价。因此,农民仍在承担粮食安全的压力,农民仍在对保障粮食安全付出。因此,如果粮食不能完全市场化,继续维持小农经济,就不能将粮食安全的压力置于农民身上,既然要提高到影响到国家安全的战略角度来考虑,就需要加大对小农经济的补贴,间接提高种粮收益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四、粮食安全与石油安全的关系的确,粮食具有刚性需求,人的生存第一位是要吃饱穿,这需要具基础性的农业提供。吃饱后需要什么呢?需要工商业和服务业。现代工商和服务业的基本“血液”是石油。中国目前是世界排行第二的石油进口大国,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40%,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对外进口需求将不断增加,如果与粮食对比,石油安全更为严峻。但我们从来没有以石油安全严峻为由限制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反而石油产品价格更不断要与国际接轨。在国内需求保持增长的、甚至出现“油荒”的同时,我国国有两大石油巨头却反而减少了进口量,甚至还加大了出口量。据海关统计,中国在2005年“油荒”前6个月共出口了759万吨成品油,同比大幅增长48.6%;而同期成品油进口却从去年上半年的增长34.1%,转变为下降了21.1%;6月份的同比降幅更达到了22.6%。而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燃料油的进口上半年同比下降了17.6%,至1347万吨。7国有垄断企业为了赢利就可以置“石油安全”于不顾?中石化2005年实现净利润395.58亿元,反而得到中央财政补贴100亿元弥补中石化炼油项目亏损,而面对粮食安全问题和几亿低收入农民,2005年对粮食的直接补贴才132亿元,粮食安全与提高农民收入难道就不重要?“面对远为严峻的石油安全角势,即使对各种安全问题忧心忡忡的人,大概也不会以此要求限制工业发展和城市化。真这样做,固然会大大提高中国的石油安全,却会严重损害城市居民的就业和收入。面对石油自给率的急剧下降,唯有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维护和完善现存的开放型的自由贸易体系和世界秩序,发展多边能源贸易和对能源开发的投资。”“为什么同理不适用粮食问题?为什么要用粮食战略的名义吓唬收入已经十分微薄的中国农民,要他们继续做这种牺牲?”8本来,粮食和石油也是一样,既可以面向国际,又面向国内,采取国内与国际结合的办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让部分耕地生产更具优势的农产品,或发展二三产业,用部分劳动密集型生产的工业品在国外换回粮食。而且进口粮食实质上是等于进口我国短缺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适当解决我国存在的土地等资源禀赋问题。很多专家分析目前中国粮食国内与国际供应有缺口,但如果真正有缺口,粮价应该是稳定或者上升的,可是以往市场实际表现出来的总感觉到是供大于求,粮价在下跌。对国内石油供应现实上明显感觉不足,出现“油荒”现象,油价就不断上涨。那么到底中国粮食是多了还是少了,到底中国每年国内需要多少粮食,这需要科学的、准确的、权威的数字,以便于国家的粮食调控政策的制定。其实,全球的粮食安全只是局部问题,包括北美(美国和加拿大)、南美等地区仍然有巨大的生产供应潜力,而粮食短缺造成营养不良的地区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和部分东南亚主要是气候和战乱造成,以及贫穷原因不能进口造成。环球时报(2006-10-13第03版)报道: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曾通过计算说,全球耕地的潜在供应力为360亿人口。最近几年,多数学者认为,按当今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科技水平,粮食供应的极限人口应在110亿左右。以中国的经济基础,完全可以部分进口来解决粮食供应。笔者完全同意一些专家的观点,如果国际上不供应粮食给中国,那肯定是我们的问题。何况,在确保一定的耕地保护面积下,那些精耕细作生产具有竞争力的非粮食农产品的耕地,完全可以转为粮食生产供应国内。五、历年粮食进出口状况分析根据历年的数据反映,从1993年到2004年,按主要粮食分类的进出口量算,大米出口量大于进口量,小麦的进口量大于出口量,玉米的出口量大于进口量,大豆的进口量大于出口量。几类合计进口14803.5万吨,出口11535.2万吨,进口大于出口3268.3万吨,但平均每年为272万吨,而且主要是作油料用途的大豆进口大于出口8484多万吨所致。从1983年到2004年,我国平均每年的粮食生产量是44334.68万吨,粮食进口量是1190.4万吨,出口量是1265.1万吨,人均占有量维持在370公斤(表2、表3)。表2:粮食生产及进出口情况(包含大豆)(万吨)年份|生产量|进口量|出口量|全国人均占有量(千克/人)1983|38728-|1344-|196-|3761984|40731-|1045-|357-|3901985|37911-|600.0-|9320-|3611986|39151-|773.0-|942.0-|3671987|40298-|1628.0|737.0-|3721988|39408-|1533.0|717.0-|3581989|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