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校教师任职拟上市公司案例分析第一部分:法规汇总1、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199929号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2、教育部教技20002号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若干意见的通知3、科技部和教育部国科发政字2002202号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4、教育部教技发20052号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5、教育部2009年2月18日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度直属高校产业工作的意见第二部分:案例汇总案例一:华中数控1、当事人相关情况(1)华中数控多名技术研发人员在高校任职,具体情况如下:表1:华中数控部分技术研发人员持股及在高校任职情况序号姓名在华中数控任职情况在华中数控持股比例在高校任职情况1李叶松技术研发人员1.052%华中科技大学,教师2李斌技术研发人员0.930%华中科技大学,教师3唐小琦技术研发人员1.287%华中科技大学,教师4彭芳瑜技术研发人员0.594%华中科技大学,教师5王平江技术研发人员0.186%华中科技大学,教师6周向东技术研发人员0.037%华中科技大学,教师7杨建中技术研发人员0.062%华中科技大学,教师8宋宝技术研发人员0.062%华中科技大学,教师9胡军辉技术研发人员0.247%华中科技大学,教师10周会成技术研发人员0.557%华中科技大学,教师上述10位技术研发人员报告期内在华中科技大学任职并领取薪酬,同时在发行人处兼职并领取薪酬。(2)华中数控实际控制人为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通过控股武汉华中科大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间接控股华中数控,为华中数控的实际控制人,华中数控与华中科技大学之间存在密切的科研合作。2、华中数控股权结构华中数控实际控制人为华中科技大学,股权结构如下:3、发行人与华中科技大学共有技术情况华中数控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同拥有的专有技术如下:表2:华中数控与华中科技大学共有的专有技术序号技术名称技术成果归属方1齿条加工数控系统华中数控+华中科技大学2教学机器人华中数控+华中科技大学3激光加工数控系统华中数控+华中科技大学4数控仿形铣床华中数控+华中科技大学5非园齿扇加工数控系统华中数控+华中科技大学6工具磨床数控系统华中数控+华中科技大学7弯管机数控系统应用软件 V1.0华中数控+华中科技大学8火车轮对修磨数控系统应用软件华中数控+华中科技大学9梳槽机数控系统应用软件 V1.0华中数控+华中科技大学4、处理措施(1)以协议方式明确独立拥有现有核心技术华中数控招股书披露:“为了保证华中数控生产经营所用技术的权属清晰,华中数控与华中科技大学于2009年7月24日签订了技术成果归属确认及许可使用合同,双方确认华中数控自有核心技术的权属”。此外,招股书还披露“华中数控与华中科技大学于2009年7月23日签订的技术合作框架协议中,双方特别约定:对于公司与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申请的项目,若是在公司现有核心技术基础上进行的后续改进和开发,则所产生的新技术成果归属于公司”。(2)对于共有技术,声明应用该技术的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较小华中数控招股书披露:“公司有部分非核心技术是与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开发出来的,为双方共有。该部分技术是用于生产若干专用机床产品配套软件,应用该类技术的产品2007年-2009年销售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不到1%,不会对公司生产经营构成重大影响。同时,若有需要,公司也有能力独立开发这些技术”。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共有的非专利技术不属于公司经营所需的核心技术,并且公司已与华中科技大学就共有的非专利技术使用情况签订了技术成果归属确认及许可使用合同,详细内容如下:对于双方协作开发的、公司在生产经营中需要使用的专有技术,双方约定:“华中科技大学(甲方)同意华中数控(乙方)使用共有专有技术(以下简称“合同技术”),并无需向甲方支付任何费用;乙方有权为生产经营之目的而许可乙方的全资、控股或参股子公司使用合同技术;乙方有权使用合同技术及制造、销售和买卖使用合同技术生产的产品。”同时甲方承诺:“(1)甲方保证在本合同签署前未将合同技术许可给任何第三方使用;(2)甲方保证甲方仅为教学和科研目的使用附件二所列合同技术及其改进但不会与乙方的业务发生商业上的任何竞争,不在与乙方所经营之产品相同、类似的产品上使用合同技术;(3)甲方保证除甲方以教学和科研目的使用外,在本合同签署后不将附件二所列合同技术及其改进再行许可给第三人使用,并承诺合同期内不将附件二所列合同技术转让及其改进提供给任何与乙方可能构成竞争的第三方持有/使用;(4)乙方无权将合同技术提供给除其全资、控股或参股子公司之外的第三方使用。”据此,发行人生产经营所需核心技术以外的其他技术,也不存在与华中科技大学及其下属相关机构的潜在权属纠纷。(3)对于未来的科研合作,协议约定研发成果归属华中数控招股书披露:“发行人积极与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科研机构及其他企业的研究中心联合申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研究项目,但发行人在大多数项目中为主申报方和研发的主持单位,对其他合作方不存在依赖。合作双方以协议约定,若公司在合作项目已有的技术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形成应用技术和产品,公司具有独占的所有权”。根据华中数控与华中科技大学签订的技术合作框架协议:第四条“技术成果归属”主要内容如下:(乙方为华中数控)4.1 依据第二条第 2.1 款约定,乙方与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申请的项目,该等项目开展过程中产生的技术成果,归属双方共有,乙方有权无偿使用;项目开展过程中若是在乙方现有核心技术基础上进行的后续改进和开发,则所产生的新技术成果归属于乙方。4.2 依据本协议第二条乙方委托甲方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产生的技术成果,属于乙方所有。4.3 在依据本协议 2.5 款进行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过程中,甲方利用乙方提供的技术资料和工作条件所完成的新的技术成果,属于甲方;但是乙方可依据本合同第 2.2 款之规定优先取得无偿的独占许可使用权。乙方利用甲方的工作成果所完成的新的技术成果,属于乙方。4.4 除法律另有规定或甲、乙双方另有约定外,其他依据本协议进行研究开发所产生的技术成果由甲乙双方共同拥有,乙方有权无偿使用。非经另一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向第三方转让或许可使用该等技术成果,亦不得以该等技术成果申请专利或进行任何形式的版权登记。4.5 甲方同意在本合同的有效期内,双方均有权对依据本协议的安排进行研究开发而产生的技术成果进行后续改进和开发,所产生的新的技术成果属于改进开发方,另一方不得申请专利、进行软件版权登记、向第三方转让或许可使用。4.6 甲方通过后续改进和开发获得的技术成果属于本合同第2.2 款所约定的技术成果的范围,乙方可依据该款之约定优先获得该等技术成果的独占许可使用权。第六条“乙方的优先权”的主要内容:6.1 甲方承诺必定和及时将本协议第二条2.2 款所指的技术成果的独占使用许可优先提供给乙方;该等技术成果一旦为乙方所使用,甲方保证不向任何第三方转让或许可实施该等技术成果。6.2 对于甲方拥有的任何对在本协议第一条所规定领域内产生的技术成果或依据本协议进行的研究开发产生的技术成果的权益,乙方均享有在同等条件下的优先受让权。(4)要求表1中10位技术研发人员辞去在华中数控的职务招股说明书解释如下:“由于学校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管理,上述10名兼职研发人员承担的教学与科研任务日趋繁重,2010年8-10月,该等人员陆续向本公司提出辞去在公司的兼职工作。2010年10月14日,本公司办公会作出关于解除兼职研发人员劳动合同的决定,同意上述10名兼职员工的辞职申请”。上述10名员工辞职,解决了其教职与在公司任职的冲突。(5)声明上述辞职的10位员工并非核心技术人员华中数控招股书披露“该部分技术研发人员目前并非发行人的核心技术人员”。因此,上述10名技术研发人员的辞职,并未造成公司核心研发团队的重大变更。(6)声明上述辞职的10位员工占比较小华中数控招股书披露,上述10名技术研发人员占发行人189名技术研发人员的比重较小,其在学校担任教师并在发行人处兼职不影响发行人技术研发的独立性;且上述10名技术研发人员的辞职,也不会对发行人的独立性构成负面影响。案例二:中威电子1、当事人相关情况中威电子2名技术研发人员在高校任职,具体情况如下:表3:中威电子部分技术研发人员持股及在高校任职情况序号姓名在中威电子任职情况在中威电子持股比例在高校任职情况1石旭刚董事长兼总经理78.89%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2朱广信董事、副总经理4.66%浙江工业大学,讲师石旭刚、朱广信均为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2、中威电子股权结构3、处理措施(1)石旭刚、朱广信辞去大学教职浙江工业大学于2010年10月25日作出浙工大人201028号关于同意石旭刚同志辞去公职的决定,石旭刚2010年11月办理了辞去浙江工业大学工作的手续。朱广信先生于2011年7月27日向浙江工业大学提出书面辞职申请,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于2011年7月28日同意朱广信的辞职申请。浙江工业大学人事处于2011年8月3日同意朱广信辞去学校公职。(2)由学校出具确认函,确认教师任职合法合规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出具确认函,认为“朱广信于2000年3月起兼职创办成立杭州中威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担任董事、副总经理职务,未违反本校相关的制度和规定。”2011年4月11日,浙江工业大学人事处确认“情况属实”。(3)确认公司专利、核心技术不属于职务发明根据2011年1月28日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证明、2011年4月27日浙江工业大学关于石旭刚、朱广信老师在校职务发明情况的说明,除以上职务发明外,石旭刚、朱广信在浙江工业大学任职期间不存在其他专利、技术软件著作权,中威电子的专利、软件著作权、核心技术不属于石旭刚、朱广信在浙江工业大学任职期间的职务发明。石旭刚于2011年4月20日出具承诺函,承诺在浙江工业大学任职期间不存在职务发明情况;朱广信于2011年4月20日出具承诺函,承诺在浙江工业大学任职期间,除所披露的5项专利及专利申请外,不存在其他职务发明情况。发行人律师认和保荐机构认为:经核查,发行人拥有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权属的归属界定清楚明确,发行人享有无可争议的所有权。该等核心技术、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不属于石旭刚、朱广信在浙江工业大学任职期间的职务发明,不存在潜在纠纷或风险隐患。(4)明确科研合作成果归属2010年11月5日,浙江工业大学出具确认函确认:上述8项技术开发合同和技术开发(委托)合同由发行人享有研发项目的科技成果、专利申请权和知识产权,以及相关非专利技术成果。就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联合申请协议,在产学研合作研究过程中,技术成果和知识产权根据各自研究开发的内容分别归属各方所有;发行人委托浙工大开发的项目知识产权归发行人所有。上述技术合作项目,除2010年8月1日签订的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联合申请协议正在履行中以外,其他均已履行完毕,合作开发的技术均为基础技术研究,未取得或申请科学技术成果认定也未申请专利。浙江工业大学同时发表声明与承诺:浙江工业大学作为上述技术开发合同和技术开发(委托)合同的受托方,委派以石旭刚、朱广信组成的项目研发组履行受托方的义务;而石旭刚、朱广信同时是发行人的技术研发人员,以双重身份承担并负责全部项目的研发工作。发行人系上述合同项下技术的唯一权利人,合法拥有技术的一切权利,包括但不限于署名权、发表权、处分权;浙江工业大学及其委派的研发人员均不对该等技术享有任何权利,无权对该等技术主张任何知识产权。案例三:中矿环保1、当事人相关情况中矿环保1名技术研发人员在高校任职,具体情况如下:表4:中矿环保技术研发人员持股及在高校任职情况序号姓名在中矿环保任职情况在中矿环保持股比例在高校任职情况1吴淼副董事长16.12%中国矿业大学,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2、中矿环保股权结构3、处理措施(1)吴淼辞去大学教职吴淼2012年5月起辞去大学教职,不再担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职务。(2)确认公司核心技术不属于职务发明公司自主研发取得的技术均为公司员工利用工作时间和公司提供的物质条件完成,不存在权属纠纷,也不涉及其他机构或个人的职务成果。公司受让取得的专利技术均签订了有效的转让合同、并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登记,不存在权属纠纷,也不涉及其他机构或个人的职务成果。根据对孙浩、吴淼、李建国、巩长勇、孟国营等五人的访谈、合作试验单位出具的书面确认函及中矿研究所成立初期签订的业务合同等材料,“MNS 煤泥管道输送系统”技术系孙浩等五人分工合作共同研发完成,经合作试验单位测试成功后,许可中矿研究所无偿使用,并由中矿研究所对外承揽订单,并在该技术经市场检验具有价值后,由五人作为出资投入中矿研究所。“MNS 煤泥管道输送系统”并不构成中矿研究所的职务成果。(3)备忘录辅证根据2003年2月22日中矿研究所及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出具的关于MNS煤泥管道输送系统有关专利和知识产权问题的备忘录证明:在“MNS煤泥管道输送系统”技术研发过程中,“国家和中国矿业大学均没有投入资金”,“MNS煤泥管道输送系统的全部知识产权归属中矿研究所所有”。因此,吴淼和孟国营在技术研发过程中的任职单位亦已书面确认对该技术成果不享有任何权益或利益。(4)多方论述,淡化吴淼对发行人的影响吴淼对发行人保持技术研发优势的重要程度吴淼对发行人研发的重要作用主要在中矿研究所创业初期,吴淼参与了“MNS煤泥管道输送系统技术”的共同研发。公司业务成熟后,吴淼本人由于全职在中国矿大(北京)担任机电学院院长,主要职责包括行政管理工作和研究生教学任务,不再有精力参与发行人的主要研发工作。吴淼主要以股东和副董事长的身份参与发行人发展战略的讨论,并利用业余时间对发行人研发活动进行部分方向性的指导。 随着发行人业务规模不断增加,工程研发课题复杂性和应用性不断提高,发行人的研发任务更多的依靠团队而非个人。发行人的研发主要是依靠其自身管理团队和研发人员的共同努力以及发行人提供的物质条件进行。吴淼对发行人保持公司管理运营稳定的重要程度吴淼的主要精力在学院管理和教学方面,其在发行人处担任副董事长,并不具体负责或参与发行人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不对发行人管理运营的稳定性存在实质性影响。其兼职风险对发行人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根据教育部党委组织部于 2011 年 7 月 28 日发布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直属高校党员干部兼职管理的通知(教党201122 号)第六条之规定,直属高校处级(中层)党员领导干部原则上不得在经济实体和社会团体等单位中兼职,确因工作需要兼职的,须经学校党委审批。 根据上述规定,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党委组织部、纪委已开始对 2011 年11 月 30 日后还需在校外经济实体和社会团体等单位中兼职的处级(中层)领导干部的情况进行摸底。吴淼2012年5月起不再担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职务,其兼职行为已不属于需学校党委审批的情形,不存在兼职风险。发行人核心技术和吴淼职务成果无关根据对吴淼研究项目及其与企业合作经费研究项目情况的调查,发行人副董事长吴淼作为发明人(或发明人之一),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申请(专利权)人的有效专利共5项。上述5项专利与发行人核心技术无相关性。发行人核心技术并不依赖于吴淼的职务成果,和吴淼的职务成果亦不存在相关性。发行人和吴淼或中国矿业大学之间不存在技术纠纷或潜在纠纷风险。保荐机构认为,发行人的研发活动不存在依赖吴淼的情形。吴淼本人也不会对发行人管理运营稳定性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其兼职情况亦不会对形成发行人的实质性的风险;吴淼目前现行有效的专利职务成果及非专利职务成果与发行人核心技术不存在相关性,亦不存在技术纠纷或潜在纠纷风险。案例四:天喻信息1、当事人相关情况天喻信息多名技术研发人员在高校任职,具体情况如下:表5:天喻信息部分技术研发人员持股及在高校任职情况序号姓名在天喻信息任职情况在天喻信息持股比例在高校任职情况1张新访董事长2.2404%华中科技大学,教授2向文董事、总经理2.0310%华中科技大学,教授3王同洋副总经理2.0002%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4朱建新副总经理1.7808%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5童敏员工1.6971%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6吴俊军总经理助理0.5215%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7朱文玄产品开发部部长0.2379%华中科技大学,讲师8熊传光员工0.2379%华中科技大学,讲师9刘辉金融业务部部长0.3524%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10欧阳由员工0.4905%华中科技大学,实验室工程师2、天喻信息股权结构3、处理措施(1)高校教师停薪留职由于公司的前身是由华中科技大学科研教学人员创办的校办企业,公司10名核心技术人员中曾有6人在实际控制人华中科技大学担任教学职务并领取部分薪酬,但均与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和保密协议,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完全按照公司确定的研发计划参与具体的研发项目,所从事的研发项目全部由公司提供资金和各种研发条件,所取得的研发成果由公司享有全部知识产权。尽管高校教师在企业从事研发工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允许和鼓励(教育部教技发20052号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在以公司工作为主的同时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职务也不存在职务冲突,为进一步增强公司核心技术人员的独立性,2010年5月25日,华中科技大学作出华中科技大学关于同意张新访等同志停薪留职的决定(校人201019号),同意张新访、向文、王同洋、朱建新、童敏、吴俊军、朱文玄、熊传光、刘辉、欧阳由停薪留职,不再担任华中科技大学任何职务和工作,不再领取薪酬。(2)共有技术对公司经营业绩几乎无贡献公司有一项专利技术“U-Key盘”虽然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共有,但并非公司核心专利,该专利相关的产品和技术不是公司的主营方向,报告期内几乎对公司经营业绩没有贡献。案例五:博云新材1、当事人相关情况博云新材多名技术研发人员在高校任职,具体情况如下:表6:博云新材部分技术研发人员持股及在高校任职情况序号姓名在博云新材任职情况在博云新材持股比例在高校任职情况1熊翔董事、总经理3.31%中南大学,教授2易茂中董事、常务副总经理0.38%中南大学,教授3张红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0.38%中南大学,研究员4郭超贤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0.50%中南大学,讲师5姚萍屏副总工程师0.34%中南大学,教授6冯志荣员工0.29%中南大学,教师7贺雪迎员工0.31%中南大学,教师8刘伯威子公司总经理0.29%中南大学,副研究员9李度成员工0.24%中南大学,教师2、博云新材股权结构3、处理措施(1)高校教师停薪留职中南大学于2006年10月8日作出关于同意熊翔等同志停薪留职的决定,同意熊翔、易茂中、张红波、郭超贤、姚萍屏、冯志荣、贺雪迎、刘伯威、李度成停薪留职,不再担任中南大学任何职务,并同意熊翔等9人专职在发行人及其控股子公司工作,但其人事和组织关系仍然保留在中南大学。熊翔等9人已与公司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2)以协议约定技术归属经过长期的实践,在技术和研发方面,公司与中南大学已形成良好的分工与合作的关系。中南大学主要从事粉末冶金领域的基础研究;公司则作为上述领域的产业化基地,负责粉末冶金领域的应用研究并实施产业化。根据公司与中南大学签订的技术合作开发协议,双方共同就上述研究开发的技术成果向国家专利主管部门申请专利证书,并作为所申请专利的共同所有权人。公司对该技术成果拥有独占性的使用权,且无需向学校支付任何费用,中南大学同意对该技术成果保密。(3)专利技术独占许可发行人通过2007年9月30日与中南大学签订的专利技术独占许可合同一和专利技术独占许可合同二独占使用9项专利技术。上述9项专利中,用于盘形多孔性工作增密的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及装置(ZL00114790.0)和粉末冶金飞机刹车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ZL96119305.0)为中南大学拥有、公司获得独占许可使用。该两项发明专利研发成功的时间较早,均在公司成立之前完成专利申请,当时作为公司的前身中南工业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属全民所有制企业,由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全资控股,该两项专利以中南工业大学的名义进行专利申请。其余 7 项专利是公司与中南大学共同拥有、公司独占许可使用。该 7 项发明专利是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的科研成果。上述9项专利的独占许可已于2008年1月16日经国防专利局准予备案。专利技术独占许可合同一和专利技术独占许可合同二的主要条款:“独占许可”: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被许可方独占对该专利的实施权,除法律另有规定外,被许可方以外的其他人(包括许可方在内),均不得在此期间和地域范围内以合同约定的方式实施该专利。独占许可的被许可方也只能在合同约定的期间和地域范围内享有这样的权利,在合同约定的期间外或者地域范围外专利权人仍然可以自由地行使自己的专利权。中南大学同意将许可专利许可博云新材使用,用于博云新材在国内外设计制造产品,并使用、销售和出口利用许可专利所生产的产品;博云新材接受上述许可。中南大学许可博云新材使用许可专利的期限自本合同生效之日起至附件中专利到期日止。中南大学许可博云新材使用许可专利的方式为独占使用,且为无偿使用。中南大学同意并认可博云新材在本合同生效前使用许可专利的行为,并确认对于博云新材的该行为不再收取任何费用。中南大学未将相关专利转让给发行人的原因 发行人目前使用的9项发明专利中,有2项专利由于形成于发行人设立之前,其所有权不属于发行人。中南大学未将上述专利转让给发行人,主要原因如下:首先,中南大学下属粉末冶金研究院是我国粉末冶金新材料领域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教基地,主要从事材料科学基础理论、高新技术和先进材料的研究,以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轻质高强结构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为源头,在摩擦材料、高比重合金、金属间化合物、核工业和航空用材料、新型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居国内领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泉州市中石油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新材料与新能源岗
- 大唐电力亳州市2025秋招自动化与测控专业面试追问及参考回答
- 中国移动酒泉市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及答案
- 自贡市中储粮2025秋招财务资产岗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国家能源许昌市2025秋招采矿工程类面试追问及参考回答
- 中国联通德宏自治州2025秋招笔试题库含答案
- 泸州市中石油2025秋招笔试提升练习题含答案
- 滨州市中储粮2025秋招笔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训练支队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银行消防考试题及答案
- 设备保管协议
- 中石油职称英语通用教材
- 某火电厂输煤系统土建工程监理细则
- 室外消防钢丝网骨架塑料复合PE管施工及方案
- 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阻滞
- 焊接质量手册
- GB/T 704-1988热轧扁钢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 GB/T 29049-2012整樘门垂直荷载试验
- 【上课用】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错位相减法课件
- 《放飞烦恼-拥抱快乐-》-心理健康p课件
- 交管12123驾驶证学法减分题库与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