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觉”现象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pdf_第1页
“联觉”现象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pdf_第2页
“联觉”现象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pdf_第3页
“联觉”现象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pdf_第4页
“联觉”现象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位代码 10445 学 号 2009020166 分 类 号 g613.5 研究生类别 全日制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论文题目:论文题目:“联觉”现象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联觉”现象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学科专业名学科专业名称称 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学 申申 请请 人人 姓姓 名名 刘传莉刘传莉 指指 导导 教教 师师 印小青印小青 副教授副教授 论文提交时论文提交时间间 2012012 2 年年 6 6 月月 1515 日日 独独 创创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 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 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学校学校 可 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 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20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20 年 月 日 目目 录录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 . abstractabstract . . 引引 言言 1 1 一、问题缘起 1 二、研究现状 3 三、研究目的 5 四、研究方法 5 五、创新之处 6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联觉”概述“联觉”概述 7 7 一、释说“联觉” 7 (一) “联觉”的内涵 . 7 (二) “联觉”的产生原理 . 7 二、幼儿音乐教育运用“联觉”的理论依据 8 (一)音乐学理论依据:主要音乐流派中潜在的“联觉”现象 8 (二)心理学理论依据:格式塔心理学体系中的“同形同构”和“异质同构” . 10 (三)教育学理论依据:幼儿艺术综合教育中的“综合教学” . 12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幼儿音乐教育运用“联觉”的价值剖析幼儿音乐教育运用“联觉”的价值剖析. 1 15 5 一、 “联觉”在不同类型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的价值体现 15 (一)幼儿歌唱活动中的“联觉”价值体现 . 15 (二)幼儿韵律活动中的“联觉”价值体现 . 16 (三)幼儿音乐节奏活动中的“联觉”价值体现 . 18 (四)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的“联觉”价值体现 . 19 二、 幼儿音乐教育中运用“联觉”的作用 20 (一)运用“联觉”对幼儿音乐感受的作用 . 20 (二)运用“联觉”对幼儿音乐理解的作用 . 22 (三)运用“联觉”对幼儿音乐表现的作用 . 24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幼儿音乐教育运用“联觉”的实践探索幼儿音乐教育运用“联觉”的实践探索 2 27 7 一、 幼儿音乐教育运用“联觉”的策略 27 (一)丰富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联觉”体验 . 27 (二)培养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联觉”能力 . 31 (三)加强幼儿教师运用“联觉”的有效指导 . 33 二、幼儿音乐教育中运用“联觉”应注意的问题 . 34 (一)幼儿音乐教育不能完全依赖“联觉”体验 . 34 (二)运用“联觉”要遵循音乐的特征和规律 . 34 (三)运用“联觉”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 . 34 结结 语语 . . 3 36 6 注注 释释 . . 3 37 7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 393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 43 3 致致 谢谢 . . 4 44 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联觉”现象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中文摘要 “联觉”是一种普通的心理现象,并非是特异功能,是个体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 感官之间的相互沟通。由于幼儿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而对音乐产生着不同的情感,所以音 乐也可以使幼儿流露出自然的天性,使他们建立不同的音乐形象,产生不同的“联觉”体 验,使他们自然而然的、毫无拘束的走进音乐的天地。 本研究将“联觉”这种心理现象与幼儿音乐教育有效的结合,试图让幼儿教师认识到 将“联觉”运用到幼儿音乐教育中所蕴藏的教育价值,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探讨 将“联觉”有效应用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策略,使之达到有效的目的。 第一部分是“联觉”概述,本部分主要论述了“联觉”的内涵以及“联觉”产生的原 理,并进一步探讨了幼儿音乐教育中运用“联觉”的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是在幼儿音乐教育中运用“联觉”的价值剖析,首先从 “联觉”在不同类 型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体现进行了实践层面的分析,其次是在幼儿音乐教育中运用“联觉” 的作用进行了理论层面的分析,探讨出“联觉”对幼儿音乐感受方面、理解方面、表现方 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部分是幼儿音乐教育中运用“联觉”的实践探索,首先论述的是幼儿音乐教育中 运用“联觉”的策略,主要是从丰富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联觉”体验、培养幼儿音乐教育 中的“联觉”能力、加强幼儿教师运用“联觉”的有效指导方面,分别提出了一些有针对 性的实施举措,为幼儿教师在实践操作上提供帮助;其次,在提出相关策略的基础上,又 谈到了幼儿音乐教育中运用“联觉”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联觉;幼儿音乐教育;运用 分类号:g613.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on the application of “synaesthesia” phenomenon in preschool music education abstract as a common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synaesthesia” is no superfunction, but interconnection among sight, hearing, touch and other body senses. infants emotional reactions to music vary according to their life experiences, therefore music could naturally and freely introduce them into a new realm by helping revealing their nature, establishing their music feel as well as generating different “synaesthesia” experiences. this paper intends for the combination of “synaesthesia” and preschool music edu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value in the application of “synaesthesia” in preschool music education among preschool teachers. it also attempts to explore application strategies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research.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synaesthesia” and the principles of its formation,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synaesthesia” in preschool music education.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value of the application, after a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 embodiment of “synaesthesia” in the practice of preschool music education, which throws light on the function of the application from a theoretical view, it manages to seek for the significant role “synaesthesia” plays in infant perception,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of music. the last part deals with the practice of the application, the subject of application strategies is primarily proposed, to provide assistance for preschool teacher ,measures are correspondingly discussed on an operating level, including enriching “synaesthesia” experiences as well as nurturing the capacity of “synaesthesia” in preschool music education; relevant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application of “synaesthesia” are also mentioned. key words: synaesthesia,music education in preschool education, application category: g613.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引引 言言 一、问题缘起一、问题缘起 (一) “联觉”的魅力(一) “联觉”的魅力 红、橙、黄等色,类似于太阳和烈火的颜色,往往引起温暖的感觉,称之为暖色;蓝、 青、紫等色,类似于碧空的颜色,往往引起寒冷的感觉,称之为冷色。颜色的冷暖是相比 较而言的,而不是绝对的,暖色中,也有冷暖的差别,冷色中也同样存在。例如,朱红色 与紫红色相比较,朱红色就显得较暖,墨绿色和浅绿色相比较,墨绿色就显得较冷。红、 橙、黄等暖色又称为进色,给人向前方突出的感觉。蓝、青、紫等冷色则称为退色,给人 向后方退让的感觉。色调的浓淡也使人产生远近感,深色调使人感到近些,浅色调使人感 到远些。画法上“近山浓抹,远树轻描”的原则,就是利用了“联觉”这种心理效应。 这种奇妙的“联觉”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当我们聆听一首美妙的音乐,欣 赏一幅画面或景物,它都会不期而至,从而带给我们生活中无数的意外。当一幅生动的画 面映入我们的眼帘,一曲优美的乐曲荡漾在我们的耳旁,当这诗情画意伴随着鸟语花香, 让我们感到这挟着生命律动的世界是如此的惬意。而艺术是伴随我们所有的感官产生的高 深境界,使得它的整个生命绽放的如此绚丽。音乐艺术同样如此。 法国作曲家梅西安,天生就有一种对音乐和颜色的“联觉” ,他曾经说过: “当我听到 一个和弦的时候,我能看到它的颜色,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在脑子里现在我要给 你们弹奏一组平行和弦,它是紫蓝色的,带一点灰调子的钴蓝,有点像普鲁士蓝里透出一 点紫红,不过基调是紫蓝色的”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其节奏、调性、力度等都可以使人的情感产生变化。音乐中所 表现的速度、节奏、强弱、音色等又会映射出欣赏者的激动、哀愁、高兴、忧伤等不同的 心理变化,这与个体的审美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她又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艺术,然而它 可以借助着欣赏者的联想、想象、联觉等,包含着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的无所不包的 内容,可谓是可视可睹、可品可尝、可闻可嗅、可感可触。 (二)幼儿音乐教育现象引起的思考(二)幼儿音乐教育现象引起的思考 场景一: 幼儿在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时,教师让他们自然的随音乐做动作。一个男孩,动作自 然、合拍,并能富有想象、充满感情的做出四种不同的哄娃娃睡觉的动作:抱在手里摇晃、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轻轻拍娃娃、前后摇动小摇篮,最后双手合拢放在脸庞表示娃娃睡着了。 场景二: 教师引导幼儿用作画形式表示 mi、sol、la 的音高,有的幼儿画了一台电视机,其中 天线是 la,开关是 sol,机脚是 mi;有的幼儿画了一条吐泡泡的小金鱼,小泡泡是 mi, 中泡泡是 sol,大泡泡是 la。 场景三: 欣赏毕加索的梦 ,当看到画面中橘红色的椅子时: 儿童 1:橘红色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我们睡觉一样。 儿童 2:是像被子一样的感觉,很暖和。 上述三个场景均为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实例,但都体现出“联觉”现象的存在,通 过音乐的听觉而展现给我们不同的动觉形象、视觉形象,瞬间提升了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理 解。笔者通过观察发现,联觉研究是研究幼儿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将此现象的运 用也可以打破传统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重音乐为德育、智育手段,轻音乐本身的审美特征; 重技能技巧的训练,轻审美能力的培养”的弊端,使幼儿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更好的把 握音乐作品的情感。 (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的精神需求(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的精神需求 2001 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以下简称纲要 )中,对艺术领域 的内容与要求中明确提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 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指导要点中也明确提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 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 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 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个体对认识对象的体验也 就越细致、越丰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由于幼儿独特的形象思维特点,使得幼 儿对事物的理解不是分化的,而是整体的。不同的艺术形式是诉诸于不同的感觉形象的, 需要幼儿调动多方位的感官去体验与理解,乃至创作,这就是纲要中提出“鼓励幼儿 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表达”的重要作用。综合式艺术课程正是将音乐、美术、戏剧、舞 蹈等不同艺术融会贯通,将“联觉”现象运用到艺术教育中去。在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 综合艺术课程重要的依据之一是通感,但查阅以往的研究,与“通感”研究之比较, “联 觉”现象之研究相对匮乏,二者既有联系,甚至在有些研究中视为一体,没有区别,有些 研究会分析二者的区别,无论是“联觉” ,还是“通感” ,二者都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本研究将把二者视为一体进行研究。 笔者认为,联觉有着让人惊叹的魅力,这尤其在音乐艺术中表现更为突出,幼儿审美 能力的发展需要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去体验,而“联觉”的合理运用在唤起幼儿的情感体 验,形成健全人格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联觉”的相关研究(一)关于“联觉”的相关研究 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 “联觉”的概念是对“通感”一词的使用。而“通感”一词在 中文中的出现,系钱钟书先生译自英语 syn(a)esthesia,该单词来自现代拉丁语,更早源 于希腊语。其中“syn”意为“一起” 、 “一样”或“熔合” , “(a)esthesia”意为 “感觉” ,整体直译为“感受之共产” ,即“共同感觉” ,又称之为“通感”或“联觉” 。 “联 觉” 现象被描述为 “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 ” 1891 年, “联 觉”被作为正式词条收入美国出版的世纪词典 (the century dictionary)中。在非 欧洲语言中,人们也指出了“联觉”现象的存在,如有人探讨过印度文学中的此类现象, 也有人举出东方的例子甚至提到中国的音乐“通感” ,有人则论述到伊斯兰教中“联觉式” 天国观。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心理学教授拉兹杰尼克领导的研 究小组的一篇关于“联觉”研究的论文。 更多的关于“联觉”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生理学和心理学两种学科领域内。自 1880 年 达尔文的表弟弗朗西斯高尔顿在自然杂志上描述了第一例“联觉”现象后,针对这 种认知变化的研究就一直在经历着起起伏伏的探索过程。今天,全世界的神经学专家都在 研究“联觉”现象。美国神经学家理查德西托威克(richard cytowic)在其尝出形状 味道的人(the man who tasted shapes)一书中提及“联觉”并宣称“研究数据表明, 联 觉完全不是一种思想观念,而是一种真正的体验。 ”2002 年 12 月 28 日的中国医药报上 发表名为联觉,音乐治疗的心理基础 ,笔者分别从音高、音强、音响等方面讲述如何 通过音乐中存在的“联觉”现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2004 年 12 月 16 日的参考消息中 刊登安妮安德伍德的联觉:真正的人脑创造力 ,叙述了“联觉”现象存在的实例, 并提出“联觉”与创造力的关系;2007 年 12 月周姝编译的联觉现象之谜中,解释了 联觉者的大脑反应;龚建和在科技瞭望中编译的文章奇妙的联觉一文中解释了各 种“联觉”现象。 (二)关于“联觉”与音乐的研究(二)关于“联觉”与音乐的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任媛媛在网络财富 (2009 年 8 月)中的文章浅谈音乐审美中的联觉心理与音乐 教育的关系简要阐述了音乐审美中的“联觉”心理与音乐教育的关系;张帆在黄河之 声 (2009 年第 12 期)中发表文章管弦乐作品中有关“音乐联觉”的初步分析 ,以管 弦乐奥赛之死为例,初步分析了音乐作品中“联觉”与联想的建构关系;杨继英在教 学研究中的试论音乐欣赏中的审美联觉一文从产生美感的形式入手,通过情感、意 象、 色彩、 嗅觉等审美联觉来突出音乐本体所显现的审美作用; 邹敏华在 中国音乐(2006 年第 4 期)中音乐审美的视听联觉与创造性思维一文讨论了音乐审美中的视听联觉心 理过程与想象、联想、创造性思维等能力之间的密切关系;景慧琴在 2007 年 7 月 3 日的 甘肃日报上发表文章音乐欣赏中两种联觉及其作用 ,主要针对学生在音乐欣赏中产生 的情感联觉与意象联觉展开了论述;孙梦青在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 年 7 月)中的 文章论音乐教育中的联觉心理效应 ,在阐明“音乐审美”和“联觉”基本含义的基础 上,说明如何将“联觉”心理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 (三)关于“联觉”与幼儿音乐教育的研究(三)关于“联觉”与幼儿音乐教育的研究 杨继英在教育探索 (1996 年第 2 期)中浅析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审美联觉 一文分析了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时易产生的情感联觉、意象联觉、色彩联觉、嗅觉联觉, 将音乐审美联觉作为实现学校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广东省汕头市丹霞幼儿园老师蔡许敏 在早期教育 (1999 年第 9 期)发表文章联觉训练幼儿感觉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 从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为切入点,并尝试从“联觉”训练入手对幼儿实施感觉教育;曲阜 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研究生王丽的毕业论文 “联觉”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及能力 培养 (2009 年 4 月)一文论述了“联觉”产生的原理及其音乐和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关系, 呼吁应该培养学生们的“联觉”能力。 (四)关于“联觉”与“通感”的研究(四)关于“联觉”与“通感”的研究 关于“联觉”与幼儿音乐教育二者关系的研究颇为匮乏,在上述的研究中,就有很多 研究者将“联觉”和“通感”视为一体进行研究,除此之外,这些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多。 陆一帆的著作文艺心理学 (1987 年 6 月)在第四章中阐述了通感的性质和种类以 及通感的作用和生理基础;姚全兴在其著作儿童文艺心理学 (1990 年 9 月)中在第十 二章中分别论述了儿童视觉器官、听觉器官、言语器官的审美培育,并讲述了通感能力的 审美培育;在楼必生、屠美如的著作学前儿童综合艺术教育研究 (1998 年 11 月)中也 将通感作为其研究的理论依据,提出“所谓通感,简单地说就是超越感觉器官的特异性,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达到沟通和替代。如人们可以用眼睛看到声音,用耳朵听到色彩、听到气味”;祝钦芳、 周静在文教资料 (2009 年 5 月上旬刊)发表的文章浅析通感在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 的重要性通过对儿童通感现象的表述和儿童艺术教育特点的分析,阐述了通感在儿童艺 术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专业博士王丽的毕业论文艺术通感与儿 童艺术教育研究 (2007 年 5 月)一文论述了艺术通感对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意义,接 着提出并阐释了综合艺术教育是培育儿童艺术通感的主要途径;南京师范大学滕守尧主编 的儿童艺术与艺术教育的理论探讨 (2010 年 3 月)文集中王丽的理解儿童的艺术通 感生存背景之维一文通过案例向我们阐释了艺术通感在儿童生命中的重要作用,此 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艺术通感与儿童艺术教育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儿 童艺术通感的心理美学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山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硕士董玉娟 的毕业论文艺术通感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培育研究 (2011 年 6 月)也立 足于儿童艺术教育的视角,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的通感的价值及其培育进行了研究。 另外, “联觉”和“通感”之比较研究也有一些。何俐在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7 年 1 月)的文章普通联觉与审美通感的比较研究 ,向我们阐明联觉和通感分别是普通心理 学与审美心理学中的两个概念,两者在发生率、与情绪和情感的联系、类型的多样性与变 化性、范围的广度、受经验影响的程度以及有益性上存在较大差异;郭锄非在新闻爱好 者 (2008 年 7 月)中的审美体验中的联觉与通感解读一文中论述联觉是基于知觉层 面的,而通感是来自于建立在各类感觉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联觉、通感、共鸣虽然 广泛存在于各类审美活动中,但也确实有较大差异。 在上述的研究现状中,不难发现,关于“联觉”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生理学或心理学两 大领域,而与教育相关的研究颇少。从这些研究中也可以了解到“联觉”现象通常会被无 意识或有意识的运用在教育中,这应该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三、研究目的三、研究目的 一方面,在对前人音乐联觉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联觉”心理现象 在各艺术领域中的运用,分析此现象与幼儿音乐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将此现象合理的 运用到幼儿音乐教育中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帮助幼儿教师深入了解“联觉”现象的 独特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寻找一条幼儿音乐教育中有效运用此现象的实践策略,为当前 的幼儿音乐教育提供实践指导和帮助。 四、研究方法四、研究方法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一)文献研究法(一)文献研究法 笔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对前人的研究进行回顾与梳理,逐渐理清了“联觉”与 幼儿音乐教育研究的现状,通过分析、归纳,得出启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认识。 (二)案(二)案例分析法例分析法 笔者通过阅读相关音乐教育的著作和论文,并结合在幼儿园的观察,从中摘录了有价 值的案例,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素材支持,论证自己的观点。 (三)观察法(三)观察法 笔者通过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经验,采用对日常生活中儿童的语言、作品、外显行为 等进行观察,通过对观察材料的客观分析,以为我所用。选择此方法的主要原因是因为, 此方法特别适合尚没有多少自觉能力的幼儿,他们能将自己的内心感觉和体验通过语言、 动作等直观表达出来。 五、创新之处五、创新之处 通过对以往相关研究的了解,不难发现,关于“联觉”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生理学或心 理学两大领域,然而,很多研究者虽然能意识到“联觉”与音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 将之有效的运用到音乐教育中的研究颇少,尤其是关于幼儿音乐教育中对“联觉”现象的 运用方面。本文试图唤起幼儿教师有意识的将“联觉”现象运用到幼儿音乐教育中,并在 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将“联觉”现象有效运用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策略,使之达 到有效的目的。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联觉”概述“联觉”概述 一、一、释说“联觉”释说“联觉” (一)(一) “联觉”的内涵“联觉”的内涵 “联觉”此词来自于希腊语“synaesthesia” ,又被译为“通感” ,其意为“同时感受” 。 它是指对一个感官或感觉区域的刺激,会引起另一个感官或者感觉区域的反应。 有的认 为,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器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是两种分析器在生活经验中建立 联系的结果”,比如, “甜蜜的笑容” 、 “苦涩的声音” ,就是味觉上的刺激引起的视觉和听 觉上的感受。心理学上认为,在审美的心理活动中,听觉、视觉、嗅觉等感觉并不是孤立 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往往会彼此沟通,一种感觉可以唤起另一种感觉, “联觉”并非 特意功能,几乎人皆有之。 科学家也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已证实“联觉”是 现实存在的。现代心理生理学根据临床报告,认为这是经由某一感官得到的信息,在传递 时,致使另一种感觉也得到了刺激。按照我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中的有关条文, 联觉是“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 。 由此可见, “联觉”是一种普通的心理现象,并非是特异功能,是个体视觉、听觉、 触觉等各种感官之间的相互沟通。 (二)(二) “联觉”的产生原理“联觉”的产生原理 “联觉”即是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那么产生“联觉”现象的根源在哪里? 人类个体是通过感官来和世界取得联系,眼、舌、耳、鼻、肤是主要的接收器。世界 丰富的形式都是通过人体相应的感官传输到大脑中,才能使人感知到颜色、形状、声音、 气味、味道、温度等。 有研究显示, “联觉”现象的产生是有以下两种原因:首先,额叶区域有各种不同的 感觉神经元,可以建立不同感觉之间的联系,为联觉的产生提供了解剖基础。其次,额叶 的一个主要功能是抑制个体对无关目标的注意,防止其他感觉对“联觉”造成干扰。 从脑学科、神经学科的研究成果我们知道,人类思维活动的核心部分是大脑皮层。大脑皮 层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的结构,它可以分成各种不同的感觉区域,如视觉区、听觉区、 运动区、嗅觉区等。就其反映机能来说,它由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嗅觉中枢、躯体觉中 枢、躯体运动中枢、内脏调节中枢、书写中枢以及诸多相关语言中枢等区域构成。这些区 域部分虽然有着各自的功能,看似各自独立发挥自己的传导、指挥功能,成为大脑皮层这 一大系统中的子系统,而事实上它们之间又互为联系,互为制约,共同构成大脑皮层的系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统性活动。因为各种感受器、分析器都要受神经中枢的支配,神经中枢会把它们沟通起来, 相互引导,因此,当受到外界的刺激时,各种分析器不是各司其职,而是共同发挥作用, 从而造成了各种感觉的相互融合。 二、二、幼儿音乐教育运用“联觉”的理论依据幼儿音乐教育运用“联觉”的理论依据 (一)(一)音乐学理论依据:主要音乐流派中潜在的“联觉音乐学理论依据:主要音乐流派中潜在的“联觉”现象”现象 1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人们可以从身体的各个部分感觉到 情绪,可以通过肌肉的紧张与放松程度的感觉,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通过姿态、 手势和各种身体动作使内心情感表现于外部世界,人们可以通过身体运动将内心情绪转化 为音乐,首先要掌握的乐器就是人的身体。 在这种思想下,达尔克罗兹提出了著名的“体态律动学” ,认为对儿童的节奏训练只 训练他们的听觉和手的动作是不够的,必须首先启发儿童进入到乐曲的情感中去,使音乐 的感情转化为具体的动作、声音、节奏等,即在音乐、听觉、身体、情感和大脑之间形成 相互协调和配合。下面我们通过一张教学过程示意图就可以明确, “体态律动教学”过程 中对各种感官的调动。 体态律动教学过程示意图 第一阶段:听音乐 教师给予音响刺激与课题暗示(听觉) ; 第二阶段: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将感觉、情绪融于运动之(动觉) ;听觉与表现 的分析(听觉与动觉的结合) ; 第三阶段:对音乐做出比先前更完善的动作(听觉与动觉的结合) ; 第四阶段:读音乐符号通过视觉辅助,加强理解 (听觉与视觉的结合) ; 第五阶段:用身体运动表现符号,在视觉辅助下进行演唱、指挥、拍手等对音乐的综 合表现(视觉、听觉、动觉的综合) 。 在体态律动教学过程示意图中,很清晰的可以看出,每个阶段都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 官,首先通过给予音乐上的听觉刺激,然后通过幼儿身体的动作和观察,即动觉刺激和视 觉刺激,增强了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加强幼儿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借助身体中 的各个感官将自己内心中对音乐的体验表现出来。这就充分体现出了“联觉”现象在音乐 教育中的运用。幼儿阶段的个体社会性发展相对较弱,往往是借助自己身体的各种感官来 表现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而这种教学方式也更适合于幼儿的学习。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2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柯达伊提倡音乐教育应从幼儿园开始,他认为早期开始的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尽早获 得音乐体验。他是从教幼儿学唱民歌开始的。教 34 岁的幼儿学唱幼儿歌曲,合着歌 曲踏步,拍手,玩简单的乐器;教儿童认识高音与低音之间的不同,分辨相似的曲调等, 随着儿童的进步和成长,不断向他们介绍韵律拍手和手势。其中,以“柯尔文手势语”最 为著名。它是以 7 种不同的手势表示音阶中 7 个音的唱名。如下图: 使用手势的目的就是在空间中的音与音的高低关系直观形象的表现出来,通过视觉感 受帮助儿童加深对音程空间感、唱名音高关系和调式音级倾向性的理解。这正是将幼儿 的听觉、视觉、动觉、触觉等结合起来的“联觉”应用。 3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让幼儿自己去感受节奏,使音乐真正做到来源于自然,成为一种能 听见、看见,能感受到的音乐,想方设法的提供元素性的东西,使孩子从创编节奏到创编 旋律、歌词,直到表演自己的作品。奥尔夫曾说: “以身体奏乐,并把音乐移植于躯体之 中。 ”下面我们通过一则幼儿园教学活动来了解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案例: 音乐欣赏狮王进行曲 1、欣赏音乐狮王进行曲 ; 2、以故事的介入让幼儿初步了解音乐的结构; 3、通过分段欣赏,提出要求,选择与音乐内容相匹配的图谱; 4、借助图谱以打击乐器的逐步介入,让孩子们更深层的表演音乐。 在环节三中,借助图谱来匹配音乐,是将听觉与视觉有效的结合,促进幼儿对音乐的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理解,环节四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身体、眼睛、耳朵等感官来使幼儿乐享其中。这种创造、 表演、欣赏三位一体,充分调动幼儿各种感官的综合教学能使幼儿获得全面、丰富、综合 的审美体验,这对于处于原始状态的幼儿是十分有益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二) 心理学理论依据: 格式塔心理学体系中的 “同形同构心理学理论依据: 格式塔心理学体系中的 “同形同构”和 “异和 “异 质同构”质同构” 1对“整体”的理解 阿恩海姆说: “人的各种心理能力中差不多都有心灵在发挥作用,因为人的诸心理能 力在任何时候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活动着, 一切知觉都包含着思维, 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直觉, 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 ”迄今为止,这是对“格式塔”的一种最具体、最系统和最清 晰的解释。 格式塔心理学是二十世纪初发源于德国的一个心理学派。格式塔是“完形、整体”的 意思。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整体性,认为一切事物及其审美特性都是一种内部 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性系统,而人在解决问题时经常出现顿悟现象,而在顿悟中起作用 的总是整体。人的各种感官之间或大脑某一区域对审美对象做出反应,而是调动各种感官 的共同感觉,感受对象的整体特征,对对象做出整体反应。这正体现了个体在审美知觉过 程中“联觉”现象的存在。 2 “同形同构”和“异质同构” 阿恩海姆指出:一颗垂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并不是因为它看上去像是一个悲哀 的人,而是因为垂柳枝条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传递了一种被动下垂的表现,也就是 说构成垂柳的“力”与悲哀的“力”达到了“异质同构” 。 格式塔心理美学认为,人对事物之所以发生特定的情感和情绪,是由于外界自然事物 的物理的力同人的内在世界的力存在着“同形同构”和“异质同构” 。 (1)同形同构 同形同构是坚持在以直觉体验为基础的、艺术作品之间的形式同构或同形同构,包括 色彩、线条、构图、音韵、旋律、节奏等要素,用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构成的整体画 面。 例如,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通过对音乐作品中旋律和节奏的直觉体验,可在内心 建立绘画、文学、舞蹈等不同艺术形式的“同形同构” 。在体验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之后,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在音乐的伴奏下,幼儿可朗诵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节奏;还可在节奏的伴随下做绘画, 通过点、线、面构成的图案来反应所感受的旋律;还可在旋律的伴奏下,根据旋律做韵律 动作,把声音与动作结合起来等。这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有效结合恰恰反映出“联觉” 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2)异质同构 异质同构则是坚持直觉体验基础上的异质同构,即心与物的情感同构,是指各种形式 结构能够引起主体的不同的情感体验之间的对应性与沟通性。 例如,在幼儿音乐活动中,幼儿对不同的音乐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他们可通过视觉、 动觉、嗅觉等表现形式与作品产生心与物的“异质同构” 。旋律与身体动作的同构,一段 明快跳荡的音乐,幼儿会用欢快的动作表现,而一段缓慢连绵的音乐,幼儿会用舒缓优雅 的动作来表示;旋律、节奏与色彩的同构,一首明快的乐曲,一般用暖色调(红色、黄色、 橙色等)来表示;节奏与线条的同构,节奏变化快的,线条表现变化也多,反之,变化少; 旋律与味道的同构,欢快的音乐带给幼儿甜蜜的感觉,沉闷的音乐则带给幼儿苦涩的甚至 酸涩的感觉。 下面我们通过一则案例来看其中所存在的“同形异构”和“异质同构” 。 案例: 五岁半的天天与命运交响曲的对话。 (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 天天: (表情紧张状,两手握拳,放在脸旁边。他没有听过这部作品,我也没有告诉 他这部作品的名字。 ) 问:感觉怎么样? 天天:我不说,我想画出来。 (听了大约 1 分半钟,他开始边听边画。在画画的过程中,不时的表现出仔细聆听的 样子。 )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天天这样介绍自己的画: “这个国家有很多灾难。有很凶的狮子,还有地震和台风。 ” 问: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天天: “因为音乐开头的时候,我觉得很紧张,是灾难。听到中间的时候,有人在跑。 狮子把一个人咬死了。还有一个人在地震的时候掉到沟里了” 在案例中,天天将音乐与绘画两种形式相结合,达到了艺术作品之间的“同形同构” , 而由音乐的刺激带给天天的视觉形象又将其音乐中的情感用视觉形象表现出来,这就是 “异质同构”的表现。 “同形同构”和“异质同构”要求我们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艺 术中所表现的情感,要求在教育中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以达成对某种艺术形式的完整理 解。这正是“联觉”这种心理现象存在的客观反映。 (三)(三)教育学理论依据:幼儿艺术综合教育中的“综合教学”教育学理论依据:幼儿艺术综合教育中的“综合教学” 在 2001 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中,将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分成健康、 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并明确规定“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 ”在艺术领域 中,特别指出“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幼儿在 感知事物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用“综合”的眼光看待幼儿的发展, 艺术本身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很多种类的艺术都是触类旁通的,幼儿艺术教育要将各学 科相互融合和渗透,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国内主要以屠美如、楼必生先生为代表, 对“幼儿艺术综合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这种教育理念的研究与推广恰恰也体现了 对“联觉”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1幼儿艺术综合教育的涵义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将不同的艺术学科打破界限,融合于同一课程中,通过 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艺术的相互联系来促进幼儿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 合性发展。 直觉性是幼儿审美心理的主要特点,幼儿以触觉、嗅觉、味觉、动觉等身体感觉感知 外在物体的轻重、软硬、动静等属性特质,用视觉、听觉感受声音、色彩、形状等刺激物, 他们不会像成人一样对艺术作品做理性的分析,而是借助大脑中的表象用感官直观的表现 出来;整体性是幼儿审美心理的第二特点,无论是对一首乐曲,还是一幅绘画作品,幼儿 总会以他听到的或看到的总体形象进行认知;幼儿审美心理的第三特点是同一性,幼儿认 为外在于他自己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他会以拟人化的眼光来看待外部世界。艺术综合教 育正是符合了幼儿的审美心理特点,使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综合的感知生活、音乐、绘 画或其他学科。 2幼儿艺术综合教育课程:综合教学 艺术综合教育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鸿沟,将各学科之间进行相互贯通。采取不同的 形式来进行设计。例如教学内容的综合,可以将不同学科的内容进行综合,也可以将不同 主题的内容进行综合教学,如表现“快乐与悲伤” ,即可以用音乐的不同声调表现,还可 以用美术中的冷暖色调进行表现, 还可以用文学中的不同故事情节表现; 教学策略的综合, 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和动作进行学习,如要求幼儿听音乐,用动作、绘画的形式表现音 乐的快慢节奏或轻重的感觉。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艺术综合教育活动的设计案例就不难理解了。 案例: 内容:文学:诗歌星星 音乐:歌曲闪烁的小星 美术:水彩想象画各种各样的星星 1、音乐活动:学唱歌曲闪烁的小星 2、文学活动:配乐欣赏诗歌星星 ,并扩展想象。 3、美术活动:幼儿在梦幻曲的音乐伴奏下创造各种形状、色彩、大小各异的星 星。 在这个艺术综合活动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它将音乐、文学、美术三种艺术学科加以 综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听觉、视觉、动觉等感官来进行感知和理解。综上所述,通过艺 术综合课程不断作用于幼儿,以引起幼儿的多种感官的协调作用。当动作、节奏、色彩、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形状、音调等都越了各自的感觉界限,便相互支持和加强,形成心灵中的一种“联觉”经 验。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幼儿音乐教育幼儿音乐教育运用“联觉”的价值剖析运用“联觉”的价值剖析 幼儿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面向幼儿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是将音乐作为一种教育 手段来促进人的基本素质发展,来协调个体的情感、意志、态度和社会的融入感,使身心 协调的得到全面成长。音乐艺术作为一种与幼儿联系较为密切的艺术形式,其对幼儿的身 心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对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增进身体健康、促进语言发展以及大 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在幼儿的情感方面、社会方面、意志方面等都起着促进 作用。 对于尚未社会化的幼儿来说,正因为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可以为幼儿创造性思维 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由于幼儿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而对音乐产生着不同的情感,所以 音乐也可以使幼儿流露出自然的天性,使他们建立不同的音乐形象,产生不同的“联觉” 体验,使他们自然而然的、毫无拘束的走进音乐的天地。 一、一、 “联觉”在不同类型幼儿音乐教育“联觉”在不同类型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活动中的中的价值价值体现体现 幼儿音乐教育是通过幼儿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而进行的。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基本 内容主要包括:幼儿歌唱活动、幼儿韵律活动、幼儿音乐节奏活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 幼儿音乐教育就是通过这几类音乐活动,培养幼儿的基本音乐素养和能力的。而这几种类 型的音乐活动恰恰都体现着“联觉”现象的存在。 (一)(一)幼儿幼儿歌唱活动歌唱活动中中的“联觉”的“联觉”价值价值体现体现 在歌唱活动中,旋律是音乐表现情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人们在听音乐时首先感受到 的就是旋律。旋律是指不同的音高按一定程序排列起来的序列。由不同音高的音形成的旋 律会产生不同的情感,进而产生不同的“联觉”体验。 如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此乐曲的旋律为上行,即旋律由低到高发展,表 现出了中国人民誓死保卫祖国的悲壮场面;而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旋律是下行,即旋律 由高到低的运动状态,生动的再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没有亲娘疼爱的可怜小姑娘的形 象。再如江苏民歌茉莉花围绕“sol”音小波浪式的起伏,旋律优美流畅,表现出委 婉、细腻的音乐风格,使人似乎看到了洁白无瑕的茉莉花,甚至可以嗅到一股沁人心脾的 花香,而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是以大波浪式表现的进行曲,大起大落使人不禁联 想出瑞士骑兵奋勇杀敌、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 天真活泼的幼儿喜爱唱歌是天性。幼儿在唱歌教学中借助于理解的歌曲内容、性质, 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在唱歌教学中,通过歌曲的内容和音乐艺术的生动形象,潜移默化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的陶冶了幼儿的性情和品格,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受到良好的熏陶。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 师为了使幼儿掌握好歌曲旋律,把握好音高,往往会借助一些直观教具、图片、手指动作 等来促进幼儿掌握和理解,通过建立的视觉、动觉形象与听觉形象一致起来,帮助幼儿形 成正确的旋律感。例如: 案例: 闪烁的小星星 1=c 4/4 法国童谣 1 1 5 5 | 6 6 5 | 4 4 3 3 | 2 2 1 | 一 闪 一 闪 亮 晶 晶, 满 天 都 是 小 星 星。 5 5 4 4 | 3 3 2 | 5 5 4 4 | 3 3 2 | 挂 在 天 空 放 光 明, 好 像 许 多 小 眼 睛。 1 1 5 5 | 6 6 5 | 4 4 3 3 | 2 2 1 | 一 闪 一 闪 亮 晶 晶, 满 天 都 是 小 星 星。 歌曲闪烁的小星星中,教师为幼儿准备美丽的星星图画,并用手指指着不同高 低位置的星星边唱旋律,通过借助视觉上的刺激及手指动觉上的刺激,来帮助幼儿理解不 同的音高。 (二)(二)幼儿韵律幼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