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轴承++高碳铬不锈钢轴承零件++热处理技术条件.pdf_第1页
滚动轴承++高碳铬不锈钢轴承零件++热处理技术条件.pdf_第2页
滚动轴承++高碳铬不锈钢轴承零件++热处理技术条件.pdf_第3页
滚动轴承++高碳铬不锈钢轴承零件++热处理技术条件.pdf_第4页
滚动轴承++高碳铬不锈钢轴承零件++热处理技术条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21.100.20 j 11 备案号:336082011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机 械 行 业 标 准 jb/t 14602011 代替 jb/t 14602002 滚动轴承 高碳铬不锈钢轴承零件 热处理技术条件 rolling bearingsbearing parts made from high-carbon chromium stainless steel specifications for heat-treatment 2011-08-15 发布 2011-11-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jb/t 14602011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技术要求 1 3.1 轴承零件退火后的技术要求. 1 3.2 轴承零件淬回火后的技术要求. 1 3.3 其他. 2 4 检验方法与规则 3 附录 a(规范性附录)钢球硬度修正值 6 附录 b(规范性附录)滚子圆柱(圆锥)面硬度修正值. 7 附录 c(规范性附录)酸洗检验规程 8 c.1 冷酸洗检验规程 8 c.2 热酸洗检验规程 9 c.3 耐腐蚀检验规程 10 c.4 钢种混料检验规程 10 c.5 滚动体表面缺陷检验规程 11 附录 d(规范性附录)钢球压碎载荷值 13 附录 e(资料性附录)淬回火显微组织级别图说明. 15 表 1 轴承零件高温回火后的硬度值. 2 表 2 轴承零件淬回火后同一零件的硬度差. 2 表 3 检验方法. 3 jb/t 14602011 ii 前 言 本标准代替 jb/t 14602002高碳铬不锈钢滚动轴承零件热处理技术条件 。 本标准与 jb/t 14602002 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名称(2002 年版和本版的封面和首页) ; 增加了 g65cr14mo 钢种(本版的第 1 章) ; 修改了轴承零件退火后的硬度值(本版的 3.1.1,2002 年版的表 1) ; 修改了部分淬回火显微组织评级图片(本版和 2002 年版的第二级别图) ; 增加了对轴承零件回火稳定性的要求(本版的 3.2.6) ; 将显微组织级别图的说明列入附录(本版的附录 e,2002 年版 3.2.2.3 中的 a)f) ) 。 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 b、附录 c 和附录 d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 e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滚动轴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8)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浙江美亚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江苏迪邦三星轴承有 限公司、邳州市助力轴承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叶健熠、雷建中、周友华、高元安、谈永杰、高立军、耿中典、梁华、王智勇。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jb 14601974、jb 14601984、jb 14601992、jb/t 14602002。 jb/t 14602011 1 滚动轴承 高碳铬不锈钢轴承零件 热处理技术条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符合 gb/t 30862008 规定的 g95cr18(原牌号为 9cr18) 、g102cr18mo(原牌 号为 9cr18mo) 、g65cr14mo 不锈钢制滚动轴承套圈和滚动体(以下简称轴承零件)的退火、淬回火后 的技术要求、检验方法和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上述材料制造的轴承零件热处理质量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30.12009 金属材料 洛氏硬度试验 第 1 部分:试验方法(a、b、c、d、e、f、g、 h、k、n、t 标尺) (iso 6508-1:2005,mod) gb/t 231.12009 金属材料 布氏硬度试验 第 1 部分:试验方法(iso 6506-1:2005,mod) gb/t 11721999 黑色金属硬度及强度换算值 gb/t 30862008 高碳铬不锈轴承钢 gb/t 4340.12009 金属材料 维氏硬度试验 第 1 部分:试验方法(iso6507-1:1997,mod) gb/t 246062009 滚动轴承 无损检测 磁粉检测 jb/t 12552001 高碳铬轴承钢滚动轴承零件 热处理技术条件 jb/t 73612007 滚动轴承 零件硬度试验方法 jb/t 73622007 滚动轴承 零件脱碳层深度测定法 3 技术要求 3.1 轴承零件退火后的技术要求 3.1.1 硬度 轴承零件退火后的硬度应为 197 hbw255 hbw(压痕直径为 4.3 mm3.8 mm)或 94 hrb100 hrb。 3.1.2 显微组织 轴承零件退火后的显微组织应为均匀分布的细粒状珠光体, 允许存在分散的一次碳化物。 不允许有 孪晶状碳化物组织存在,孪晶状碳化物显微组织见第一级别图。 3.1.3 脱碳层 轴承零件退火后的脱碳层深度不应超过淬火前单边最小加工留量的 2/3。 3.2 轴承零件淬回火后的技术要求 3.2.1 硬度 3.2.1.1 轴承零件淬回火后的硬度不应低于 58 hrc。 3.2.1.2 需经高温回火的轴承零件,其回火后的硬度值应符合表 1 的规定。 3.2.1.3 轴承零件淬回火后同一零件的硬度差应符合表 2 的规定。 jb/t 14602011 2 表 1 轴承零件高温回火后的硬度值 回火温度 轴承零件硬度 hrc 200 56 250 54 300 53 表 2 轴承零件淬回火后同一零件的硬度差 零件名称 套圈(外径) 滚动体(有效直径)a 超过 100 22 成品尺寸 mm 到 100 22 硬度差 hrc max. 1 2 1 2 注:微型轴承零件不做要求。用户有要求时,可与制造厂协商确定。 a 钢球的有效直径为其公称直径,滚子的有效直径按 jb/t 12552001 中附录 g 的规定。 3.2.2 显微组织 轴承零件淬回火后的显微组织由马氏体、一次碳化物、二次碳化物和残留奥氏体组成,不允许有严 重欠热组织和过热组织、孪晶状碳化物组织存在。显微组织应符合第二级别图的第 2 级第 5 级;如硬 度符合 3.2.1 的规定,允许有第 1 级欠热组织存在,不允许有第 6 级所示的孪晶状碳化物组织存在。 第二级别图的显微组织说明参见附录 e。 3.2.3 裂纹 轴承零件淬回火后不应有裂纹。 3.2.4 脱碳及软点 轴承零件不应有脱碳或软点。 3.2.5 断口 轴承零件淬回火后的断口应为浅灰色细瓷状, 应符合第三级别图的第 2 级, 不应有第 1 级欠热断口 和第 3 级过热断口存在。 3.2.6 回火稳定性 轴承零件按工艺文件规定的回火工艺规范进行再次回火, 在原来位置相应点的最大硬度差不应超过 1 hrc。 3.2.7 钢球压碎载荷 公称直径(dw)为 3 mm50.8 mm 的钢球淬回火后和成品的压碎载荷值不应小于附录 d 的规定。 dw3 mm 和 dw50.8 mm 的钢球可不进行压碎载荷试验。 3.2.8 耐腐蚀性 轴承零件经耐腐蚀试验后,其工作表面不应有锈蚀和点蚀,零件打字处、倒角及尖角处允许有可擦 去的轻微锈蚀及点蚀。 3.2.9 钢种混料 轴承零件不允许有混料。 3.3 其他 用户有其他特殊要求时,可与制造厂协商确定。 jb/t 14602011 3 4 检验方法与规则 根据每批次轴承零件的型号、规格及数量等,抽取一定比例的轴承零件进行检验,检验方法按表 3 的规定。若制造厂能保证轴承零件断口、耐腐蚀性合格,则可不检验。 表 3 检验方法 检验项目 检 验 方 法 硬度 硬度试验可根据被测零件的硬度值及尺寸分别选用布氏、洛氏、维氏或里氏硬度计,试验方法分 别按 gb/t 231.12009、gb/t 230.12009、gb/t 4340.12009 及 jb/t 73612007 的规定 公称直径 dw4.762 mm(3/16 in)的钢球,其硬度在球面上测定,有效直径5 mm 的滚子,其 硬度在圆柱或圆锥面上测定;公称直径 dw4.762 mm(3/16 in)的钢球和有效直径5 mm 的滚子 在磨制平面上测定维氏硬度, 维氏硬度和洛氏硬度换算按 gb/t 11721999 的规定; 球面滚子硬度 在端面测定 公称直径(dw)为 4.762 mm(3/16 in)15.875 mm(5/8 in)的钢球和测点处直径为 5 mm15 mm 的滚子,其硬度值为测值与附录 a 或附录 b 规定的硬度修正值之和;其他的以实测值为准 显微组织 显微组织用金相显微镜在 500 倍下,采用比较法按第一级别图和第二级别图检验,亦允许在 450 倍600 倍下检验,但应考虑放大倍数的影响 淬回火显微组织主要按二次碳化物溶解程度进行检验, 一次碳化物不作为淬回火显微组织的检验 依据 浸蚀剂为盐酸 5 ml苦味酸 1g酒精 100 ml 裂纹 轴承零件淬回火及磨削裂纹可采用附录 c 规定的酸洗方法检验,也可按 gb/t 246062009 的规 定进行磁粉检测。有异议时,以热酸洗方法为准 脱碳及软点 轴承零件表面脱碳和软点按附录 c 规定的冷酸洗方法检验。 脱碳层的测定按 jb/t 73622007 的 规定,轴承零件退火后的脱碳层应在最深处测定,热冲钢球脱碳层应在垂直于环带的截面上测定 断口 轴承零件淬回火后对热处理质量有异议时, 应进行断口检查。 断口按第三级别图采用比较法目视 检查 钢球压碎载荷 钢球压碎载荷试验规程按 jb/t 12552001 中附录 a 的规定 耐腐蚀性 轴承零件的耐腐蚀性检验规程按附录 c 中 c.3 的规定 钢种混料 轴承零件的钢种混料检验规程按附录 c 中 c.4 的规定 第一级别图 退火孪晶状碳化物组织 放大倍数 500 jb/t 14602011 4 第二级别图 淬回火显微组织 放大倍数 500 第 1 级 第 2 级 第 3 级 第 4 级 第 5 级 第 6 级 jb/t 14602011 5 第三级别图 断口组织 放大倍数:2 第 1 级 第 2 级 3 级 jb/t 14602011 6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钢球硬度修正值 钢球硬度的修正值按表 a.1 的规定。 表 a.1 钢球球面硬度测值 hrc 钢球公称直径 dw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mm in 修正值 hrc 4.762 3/16 9.0 8.8 8.6 8.3 8.1 7.9 7.7 7.5 7.3 7.1 6.9 6.6 6.4 6.2 6.0 5.8 5.6 5.4 5.2 4.9 4.7 4.5 4.3 4.1 5.556 7/32 7.7 7.5 7.3 7.1 6.9 6.7 6.5 6.3 6.1 5.9 5.7 5.5 5.3 5.1 4.9 4.7 4.5 4.3 4.1 3.9 3.7 3.5 3.3 3.1 2.9 5.953 15/64 7.2 7.0 6.8 6.6 6.4 6.2 6.0 5.9 5.7 5.5 5.3 5.1 4.9 4.7 4.5 4.2 4.0 3.8 3.6 3.4 3.3 3.1 2.9 2.7 2.5 2.2 6.350 1/4 6.7 6.5 6.3 6.1 5.9 5.7 5.5 5.4 5.2 5.0 4.8 4.6 4.4 4.2 4.1 3.9 3.7 3.5 3.3 3.1 2.9 2.8 2.6 2.4 2.2 2.0 7.144 9/32 6.2 6.0 5.8 5.6 5.5 5.3 5.1 4.9 4.8 4.6 4.4 4.3 4.1 3.9 3.7 3.6 3.4 3.2 3.0 2.9 2.7 2.5 2.3 2.2 2.0 1.9 7.938 5/16 5.7 5.6 5.4 5.2 5.1 4.9 4.7 4.6 4.4 4.3 4.1 3.9 3.8 3.6 3.4 3.3 3.1 3.0 2.8 2.6 2.5 2.3 2.1 2.0 1.8 1.7 8.731 11/32 5.4 5.2 5.1 4.9 4.8 4.6 4.5 4.3 4.2 4.0 3.8 3.7 3.5 3.4 3.2 3.1 2.9 2.7 2.6 2.4 2.3 2.1 2.0 1.8 1.6 1.5 9.525 3/8 5.1 4.9 4.8 4.6 4.5 4.3 4.2 4.0 3.9 3.7 3.6 3.4 3.3 3.1 3.0 2.8 2.7 2.5 2.4 2.2 2.1 1.9 1.8 1.6 1.5 1.3 10.319 13/32 4.8 4.7 4.5 4.4 4.2 4.1 4.0 3.8 3.7 3.5 3.4 3.2 3.1 3.0 2.8 2.7 2.5 2.4 2.2 2.1 1.9 1.8 1.6 1.5 1.3 1.2 1.0 11.112 7/16 4.6 4.5 4.3 4.2 4.0 3.9 3.8 3.6 3.5 3.3 3.2 3.0 2.9 2.8 2.6 2.5 2.3 2.2 2.0 1.9 1.8 1.6 1.5 1.3 1.2 1.1 0.9 11.509 29/64 4.5 4.4 4.2 4.1 3.9 3.8 3.7 3.5 3.4 3.2 3.1 3.0 2.8 2.7 2.5 2.4 2.3 2.1 2.0 1.8 1.7 1.6 1.4 1.3 1.2 1.0 0.8 11.906 15/32 4.4 4.2 4.1 4.0 3.8 3.7 3.5 3.4 3.3 3.1 3.0 2.9 2.7 2.6 2.5 2.3 2.2 2.0 1.9 1.7 1.6 1.5 1.3 1.2 1.1 0.9 0.8 12.303 31/64 4.3 4.1 4.0 3.9 3.7 3.6 3.5 3.3 3.2 3.0 2.9 2.8 2.7 2.5 2.4 2.3 2.2 2.0 1.8 1.6 1.5 1.4 1.2 1.1 1.0 0.8 0.7 12.7 1/2 4.2 4.0 3.9 3.8 3.6 3.5 3.4 3.2 3.1 2.9 2.8 2.7 2.6 2.4 2.3 2.2 2.0 1.9 1.7 1.6 1.5 1.3 1.2 1.1 0.9 0.8 0.6 13.494 17/32 4.0 3.8 3.7 3.6 3.4 3.3 3.2 3.0 2.9 2.8 2.7 2.5 2.4 2.3 2.1 2.0 1.9 1.7 1.6 1.5 1.3 1.2 1.1 0.9 0.8 0.7 0.5 14.288 9/16 3.8 3.6 3.5 3.4 3.3 3.1 3.0 2.9 2.7 2.6 2.5 2.4 2.2 2.1 2.0 1.8 1.7 1.6 1.4 1.3 1.2 1.1 0.9 0.8 0.7 0.5 0.4 15.081 19/32 3.6 3.5 3.3 3.2 3.1 2.9 2.8 2.7 2.6 2.4 2.3 2.2 2.1 1.9 1.8 1.7 1.6 1.4 1.3 1.2 1.0 0.9 0.8 0.7 0.5 0.4 0.3 15.875 5/8 3.4 3.3 3.2 3.0 2.9 2.8 2.7 2.5 2.4 2.3 2.2 2.0 1.9 1.8 1.7 1.5 1.4 1.3 1.2 1.0 0.9 0.8 0.7 0.5 0.4 0.3 0.2 jb/t 14602011 7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滚子圆柱(圆锥)面硬度修正值 滚子圆柱(圆锥)面硬度的修正值按表 b.1 的规定。 表 b.1 滚子圆柱面或圆锥面硬度测值 hrc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滚子测点 处直径 mm 修正值 hrc 5 3.8 3.7 3.6 3.5 3.5 3.4 3.3 3.3 3.2 3.1 3.0 3.0 2.9 2.8 2.7 2.7 2.6 2.5 2.5 2.4 2.3 2.2 2.2 2.1 2.0 2.0 5.5 3.6 3.5 3.4 3.4 3.3 3.2 3.2 3.1 3.0 2.9 2.9 2.8 2.7 2.7 2.6 2.5 2.4 2.4 2.3 2.2 2.1 2.1 2.0 1.9 1.9 1.8 6 3.4 3.4 3.3 3.2 3.1 3.1 3.0 2.9 2.9 2.8 2.7 2.7 2.6 2.5 2.4 2.4 2.3 2.3 2.2 2.1 2.0 2.0 1.9 1.8 1.7 1.7 6.5 3.3 3.2 3.2 3.1 3.0 3.0 2.9 2.8 2.7 2.7 2.6 2.5 2.5 2.4 2.3 2.3 2.2 2.1 2.0 2.0 1.9 1.8 1.8 1.7 1.6 1.6 7 3.2 3.1 3.0 3.0 2.9 2.8 2.8 2.7 2.6 2.6 2.5 2.4 2.4 2.3 2.2 2.2 2.1 2.0 2.0 1.9 1.8 1.7 1.7 1.6 1.5 1.5 7.5 3.1 3.0 2.9 2.9 2.8 2.7 2.7 2.6 2.5 2.5 2.4 2.4 2.3 2.2 2.2 2.1 2.0 2.0 1.9 1.8 1.7 1.7 1.6 1.5 1.5 1.4 8 3.0 2.9 2.9 2.8 2.7 2.7 2.6 2.5 2.5 2.4 2.3 2.3 2.2 2.1 2.1 2.0 1.9 1.9 1.8 1.7 1.6 1.6 1.5 1.4 1.4 1.3 9 2.8 2.8 2.7 2.6 2.6 2.5 2.4 2.3 2.3 2.2 2.1 2.1 2.0 2.0 1.9 1.8 1.8 1.7 1.6 1.6 1.5 1.4 1.4 1.3 1.2 1.2 10 2.7 2.6 2.5 2.5 2.4 2.3 2.3 2.2 2.1 2.1 2.0 2.0 1.9 1.8 1.8 1.7 1.6 1.6 1.5 1.4 1.4 1.3 1.2 1.2 1.1 1.0 1.0 11 2.6 2.5 2.4 2.4 2.3 2.2 2.2 2.1 2.0 2.0 1.9 1.9 1.8 1.7 1.7 1.6 1.5 1.5 1.4 1.3 1.3 1.2 1.1 1.1 1.0 1.0 0.9 12 2.5 2.4 2.3 2.3 2.2 2.1 2.1 2.0 2.0 1.9 1.8 1.8 1.7 1.7 1.6 1.5 1.5 1.4 1.3 1.3 1.2 1.1 1.1 1.0 1.0 0.9 0.8 13 2.4 2.3 2.3 2.2 2.1 2.1 2.0 1.9 1.9 1.8 1.8 1.7 1.6 1.6 1.5 1.5 1.4 1.3 1.3 1.2 1.1 1.1 1.0 0.9 0.9 0.8 0.8 14 2.3 2.2 2.2 2.1 2.0 2.0 1.9 1.9 1.8 1.7 1.7 1.6 1.6 1.5 1.4 1.4 1.3 1.3 1.2 1.1 1.1 1.0 1.0 0.8 0.8 0.8 0.7 15 2.2 2.1 2.1 2.0 2.0 1.9 1.8 1.8 1.7 1.7 1.6 1.5 1.5 1.4 1.4 1.3 1.2 1.2 1.1 1.1 1.0 0.9 0.9 0.8 0.8 0.7 0.7 jb/t 14602011 8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酸洗检验规程 c.1 冷酸洗检验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高碳铬不锈钢(g95cr18、g102cr18mo、g65cr14mo)轴承零件热处理后的表面脱 碳、软点及磨加工中产生的磨削烧伤、磨削裂纹等缺陷的检验。 c.1.1 酸洗工艺 c.1.1.1 脱脂槽 成分:无水碳酸钠(na2co3)3 kg; 磷酸三钠(na3po412h2o).3 kg; 氢氧化钠(naoh).1 kg; 水玻璃(na2sio3).0.3 kg; 水(h2o)100 kg。 温度:7585。 时间:2 min 以上(脱脂干净为止) 。 控制指标:总碱量(na2co3)4%8%。 c.1.1.2 清洗槽 成分:水(h2o) 。 温度:7585。 时间:1 min。 c.1.1.3 流动冷水槽 时间:1 min。 c.1.1.4 酸洗槽 成分:硝酸(hno3).28 kg; 磷酸(h3po4)8.5 kg; 三氯化铁(fecl36h2o).5 kg; 水(h2o)70 kg。 温度:室温。 时间:1 min2 min(轴承零件表面应酸洗至呈现灰色,无明显金属光泽) 。 c.1.1.5 流动冷水槽 时间:1 min2 min。 c.1.1.6 第一明化槽 成分:氢氧化钠(naoh).3 kg5 kg; 磷酸三钠(na3po412h2o).6 kg9 kg; 高锰酸钾(kmno4)3 kg5 kg; 水(h2o)81 kg88 kg。 温度:室温。 时间:1 min2 min。 c.1.1.7 流动冷水槽 jb/t 14602011 9 时间:1 min2 min。 c.1.1.8 第二明化槽 成分:盐酸(hcl)12 kg15 kg; 二氯化锡(sncl2)0.2 kg0.5 kg; 金属锡粒(sn).0.1 kg; 水(h2o)85 kg88 kg。 温度:室温。 时间:30 s90 s。 c.1.1.9 流动冷水槽 时间:1 min2 min。 c.1.1.10 中和槽 成分:无水碳酸钠(na2co3)5 kg; 水(h2o)100 kg。 温度:室温。 时间:1 min。 控制指标:碳酸钠(na2co3)3%5%。 c.1.1.11 流动冷水槽 时间:1 min。 c.1.1.12 防锈槽 成分:无水碳酸钠(na2co3)0.5 kg; 亚硝酸钠(nano2).10 kg; 水(h2o)100 kg。 温度:室温。 时间:1 min。 控制指标:碳酸钠(na2co3)0.3%0.5%; 亚硝酸钠(nano2).8%10%。 c.1.2 酸洗检查 酸洗过的零件表面,经中和防锈后应在湿润的状态下,在散灯光下目视检查: a)正常表面:呈均匀暗灰色; b)软点:呈云彩状暗黑色斑点,周界不完整; c)脱碳:呈灰白色或暗黑色花斑; d)烧伤:一般烧伤呈灰黑色或黑色,二次淬火烧伤呈灰白色或白色; e)裂纹:淬火、磨削裂纹一般较细,需仔细观察。 注 1:酸洗时轴承零件在各槽溶液中均应上下窜动。 注 2:在流动冷水槽中冲洗时,轴承零件应保证将上槽溶液冲洗干净。 注 3:此酸洗工艺酸蚀量为 2 m4 m,磨削工序留量需考虑酸洗量。 注 4:脱脂、中和、防锈各槽溶液成分也可由制造厂自行确定。 注 5:可根据酸洗零件的数量和酸洗效果,定期更换酸洗、明化溶液或补充其有效成分。 c.2 热酸洗检验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高碳铬不锈钢(g95cr18、g102cr18mo)淬回火后轴承零件的裂纹检验。 c.2.1 热酸洗前的准备 轴承零件在酸洗前需经高于 350的回火,表面经喷砂或除油清洗。 jb/t 14602011 10 c.2.2 热酸洗工艺 酸洗液成分:11 的盐酸水溶液。 温度:605。 酸洗时间:10 min30 min。 c.3 耐腐蚀检验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高碳铬不锈钢(g95cr18、g102cr18mo)轴承零件耐腐蚀性的检验。g65cr14mo 钢 耐稀硝酸的腐蚀性能稍差,其耐稀硝酸的腐蚀性检验可参考使用本规程。 c.3.1 人工海水耐腐蚀检验 将轴承零件经除油清洗后,浸入人工海水中煮沸 30 min,停止加热后保持 48 h。取出后用自来水 冲洗干净并进行表面目视检查。 人工海水成分:氯化钠(nacl).2.5kg; 氯化镁(mgcl26h2o).1.5kg; 无水氯化钙(cacl2).0.12kg; 无水硫酸钠(na2so4)0.4kg; 水(h2o)100kg。 c.3.2 稀硝酸水溶液耐腐蚀检验 将细磨工序后的轴承零件经除油清洗后,浸入 5%硝酸水溶液中,温度为 3070,保持 16 h, 隔 0.5 h 用木棒将轴承翻动一次。取出后对轴承零件进行表面目视检查。 c.4 钢种混料检验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鉴别高碳铬不锈钢(g95cr18、g102cr18mo、g65cr14mo)轴承零件中是否有其他 钢种的零件混入。 c.4.1 酸洗工艺 c.4.1.1 脱脂槽 成分:无水碳酸钠(na2co3)3 kg; 磷酸三钠(na3po412h2o).3 kg; 氢氧化钠(naoh).1 kg; 水玻璃(na2sio3).0.3 kg; 水(h2o)100 kg。 温度:7585。 时间:2 min 以上(脱脂干净为止) 。 控制指标:总碱量(na2co3)4%8%。 c.4.1.2 清洗槽 成分:水(h2o) 。 温度:7585。 时间:1 min。 c.4.1.3 流动冷水槽 时间:1 min。 c.4.1.4 酸洗槽 成分:硝酸hno3:d(相对密度)=1.405 kg; 水(h2o)100 kg。 温度:室温。 jb/t 14602011 11 时间:15 s30 s。 控制指标:硝酸hno3:d(相对密度)=1.403%5%。 c.4.1.5 流动冷水槽 时间:1 min。 c.4.1.6 中和槽 成分:无水碳酸钠(na2co3)8 kg; 水(h2o)100 kg。 温度:室温。 时间:1 min。 控制指标:总碱量(na2co3)3%5%。 c.4.1.7 流动冷水槽 时间:1 min。 c.4.1.8 防锈槽 成分:无水碳酸钠(na2co3)0.5 kg; 亚硝酸钠(nano2).10 kg; 水(h2o)100 kg。 温度:室温。 时间:1 min。 控制指标:碳酸钠(na2co3)0.3%0.5%; 亚硝酸钠(nano2).8%10%。 c.4.2 酸洗检查 c.4.2.1 钢种混料检查可在细磨工序后进行。 c.4.2.2 酸洗后零件表面可在散光灯下目视检查: a)不锈钢轴承零件酸洗表面无颜色变化; b)cr4mo4v 高温轴承钢零件酸洗表面呈浅灰色; c)gcr15、gcr15simn 钢轴承零件酸洗表面呈黑色。 c.4.3 其他 在保证分选准确的基础上,允许采用其他检验方法。 c.5 滚动体表面缺陷检验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高碳铬不锈钢(g95cr18、g102cr18mo、g65cr14mo)制滚动体冲压折叠、裂纹、 热处理后的脱碳等表面缺陷的检查。 c.5.1 酸洗工艺 c.5.1.1 脱脂槽 成分:无水碳酸钠(na2co3)3 kg; 磷酸三钠(na3po412h2o).3 kg; 氢氧化钠(naoh).1 kg; 水玻璃(na2sio3).0.3 kg; 水(h2o)100 kg。 温度:室温。 时间:2 min 以上(脱脂干净为止) 。 控制指标:总碱量(na2co3)4%8%。 c.5.1.2 清洗槽 jb/t 14602011 12 成分:水(h2o) 。 温度:7585。 时间:1 min。 c.5.1.3 流动冷水槽 时间:1 min。 c.5.1.4 酸洗槽 成分:工业用盐酸(hcl)5 kg; 水(h2o)5 kg。 温度:7080。 时间:5 min15 min。 c.5.1.5 中和槽 成分:无水碳酸钠(na2co3)5 kg; 水(h2o)100 kg。 温度:室温。 时间:1 min。 控制指标:总碱量(na2co3)3%5%。 c.5.1.6 流动冷水槽 时间:1 min。 c.5.1.7 防锈槽 成分:无水碳酸钠(na2co3)0.5 kg; 亚硝酸钠(nano2).10 kg; 水(h2o)100 kg。 温度:室温。 时间:1 min。 控制指标:碳酸钠(na2co3)0.3%0.5%; 亚硝酸钠(nano2).8%10%。 c.5.2 酸洗检查 酸洗时滚动体在各槽溶液中均应上下窜动。酸洗后的滚动体表面可在散光灯下进行目视检查。 注:检查数量由制造厂自行确定。 jb/t 14602011 13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钢球压碎载荷值 公称直径(dw)为 3 mm50.8 mm 的高碳铬不锈钢(g95cr18、g102cr18mo、g65cr14mo)制钢 球的压碎载荷值按表 d.1 的规定。 表 d.1 钢球公称直径 dw 压碎载荷 kn 钢球公称直径 dw 压碎载荷 kn mm in 淬回火后 成品 mm in 淬回火后 成品 3 3.68 4.80 9.525 3/8 35.5 44.2 3.175 1/8 3.90 5.10 9.922 25/64 38.4 48.7 3.5 5.45 6.95 10 40.5 49.8 3.572 5.60 7.20 10.319 13/32 41.5 51.5 3.969 5/32 6.20 7.90 10.5 46.6 55.8 4 6.22 7.95 11 47.8 59.2 4.366 7.43 9.40 11.112 7/16 48.5 59.8 4.5 8.40 10.8 11.5 51.5 64.2 4.762 3/16 8.90 11.2 11.509 29/64 51.8 64.5 5 10.8 13.5 11.906 15/32 55.5 69.0 5.159 11.1 14.1 12 57.5 71.5 5.5 11.8 15.0 12.303 31/64 59.2 73.5 5.556 7/32 12.0 15.2 12.5 60.8 75.8 5.953 15/64 13.8 17.0 12.7 1/2 63.2 78.2 6 14.8 18.8 13 65.2 83.2 6.35 1/4 15.8 20.0 13.494 17/32 67.8 86.5 6.5 18.0 23.2 14 74.5 94.5 6.747 17/64 18.8 24.0 14.288 9/16 76.0 96.2 7 19.5 24.8 15 84.2 105 7.144 9/32 20.0 25.5 15.081 19/32 84.5 105 7.5 23.2 29.0 15.875 5/8 93.8 118 7.541 23.8 29.20 16 98.8 125 7.938 5/16 24.8 30.8 16.669 21/32 102 130 8 27.2 34.0 17 110 138 8.334 28.1 35.36 17.462 11/16 115 142 8.5 29.0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