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测量方法.pdf_第1页
车用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测量方法.pdf_第2页
车用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测量方法.pdf_第3页
车用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测量方法.pdf_第4页
车用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测量方法.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hj 国 家 环 境 保 护 总 局 标 准 h j 5 4 -2 0 0 0 车用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 测量方法 me a s u r i n g me t h o d f o r e x h a u s t p o l l u t a n t s f r o m d i e s e l e n g i n e s o f v e h i c l e s 2 0 0 0 - 0 6 - 3 0 发布 2 0 0 0 - 0 9 - 0 1 实施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 目次 前言 7 范围 (1) 2 引用标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3 定义和缩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4试验条件 ( 2 ) 5 试验循环 。 ( 3 ) 6 数据计算 。 ( 4 ) 7 测量和取样程序 ( 4 ) 8 试验结果的计算 . . . ( 6 ) 附录a ( 标准的附录) 发动机进行排放试验的有关资料 ( 1 0 ) 附录b( 标准的附录) 标定程序 . . . . . . . ( 1 3 ) 附录c ( 标准的附录) 分析和取样系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6 ) 附录d ( 标准的附录) 型式认证和生产一致性检验试验规定用燃油的技术要求 ( 2 2 ) 前言 为贯彻 老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h , 防治装用柴油机的汽 车排气对环境的污染,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 b 、附录 c和附录 d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重庆汽车研究所、北京市汽车研究所。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国家 环境 保 护总 局标 准 车用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测盘方法h j 5 4 - 2 0 0 0 me a s u r i n g me t h o d f o r e x h a u s t p o l l u t a n t s f r o m d ie s e l e n g i n e s o f v e h i c l e s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车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测定的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g b / t 1 5 0 8 9 -9 4 机动车辆分类 中设计车速大于2 5 k m / h 的m z , mn n 。 和n , 类及总 质量大于3 5 0 0 k g 的m: 类汽车装备的 柴油机。 采用其他燃料的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测量参照 本标准执行。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在本标准中被引用即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与本标准同效。 g b / t 1 5 0 8 9 -9 4 机动车辆分类 g b / t 1 7 6 9 2 -1 9 9 9 汽车用发动机净功率测试方法 当上述标准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3 定义和缩写 i1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 . 1 . 1气态污染物 ( g a s e o u s p o l l u t a n t s ) 指一氧 化碳 ( c o ) , 碳氢化 合物 ( h c ) ( 假定碳氢比为1 : 1 . 8 5 ) 和氮氧化物 ( n o x ) 。 后者以二氧化 氮 ( n 0 2 )的当量表示。 3 . 1 . 2颗粒污染物 ( p a r t i c u l a t e p o l lu t a n t s ) 指发动机排气经净化的空气稀释后,其温度不超过3 2 5 k ( 5 2 0 c)时,在规定的过滤介质上收集到的 所有物质 。 3 . 1 . 3负荷百分比 ( p e r c e n t l o a d ) 指在某一发动机转速下可获得的最大扭矩的百分数。 3 . 1 . 4中间 转速 ( i n t e r m e d ia t e s p e e d ) 当发动机的最大扭矩转速在额定转速的 6 0 %-7 5 %之间时, 取最大扭矩转速; 其它情况下,取额定 转速的 6 0 0 0 0 3 . 1 . 5净 功 率 ( n e t p o w e r ) 指在试验台架上, 按照 g b / t 1 7 6 9 2 规定的功率测量方法, 在发动机曲轴末端或等效部位上测量的功 率。 3 . 2 缩写及单位 所有的体 积和 体积流量都应在2 7 3 k ( 0 0 c )和1 0 1 . 3 k p a 的状态下 计算。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 0 0 0 - 0 6 - 3 0 批准 2 0 0 0 - 0 9 - 0 1实施 k w g / ( k w h ) g / ( k w h ) g / ( k w h ) g / ( k w h ) 实测净功率 一氧化碳比排放量 碳氢化合物比排放量 氮氧化物比排放量 颗粒物比排放量 g / ( k w “ h ) 一hc cohcno塑co no, , p m con e mass w f wf e g e x h ve x . v e % h la i r va ir gf u e l gd il vo . l m s a m v s a m ge d f vie w 1 p/ gt o t v牛 仃 1 9 pp mg /h k g / h m / h m / h k g / h m / h k g / h k g / h m / h k g m k g / h m 3 / 卜 耐耐 ap at hfi d ndi r cl a hcla 尸二 l k w 各污染物加权平均比排放量 浓度( 体积的百万分率) 污染物质量流量 加权系数 有效加权系数 排气质量流量( 湿基) 排气体积流量( 干基) 排气体积流量( 湿基) 进气质量流量 进气体积流量( 湿基) 燃油质量流量 稀释用空气质量流量 稀释用空气体积流量( 湿基) 通过颗粒物取样滤纸的样气质量 通过颗粒物取样滤纸的样气体积( 湿基) 当量稀释质量流量 当量稀释体积流量( 湿基) 表示某一工况的下标 颗粒物取祥质量 稀释排气质量流量 稀释排气体积流量( 湿基) 稀释比 取样探头与排气管横截面面积之比 等动态取样探头的横截面面积 排气管的横截面面积 加热型氢火焰离子化分析仪 不分光红外线分析仪 化学发光分析仪 加热式化学发光分析仪 发动机驱动的附件允许吸收的最大功率( 见附录 a的 a 5 . 1 ) 减去在试验过程中 发动 机驱动的附件实际吸收 的功率之和( 见附录a的a5 . 2 ) 4 试验 条件 4 . 1发动机排放试验规定在发动机台架上进行。 4 . 2发动机应按制造厂规定的磨合规范进行磨合。 4 . 3 试验时, 应测量发动机进气温度( t, 以k表示) 和干空气压力( p s , 以 k p a 表示) , 并按下述方法确定 参数 f: 尸 一 ( 9 9 ) 。 5 x 、 丈 . i(- )2 9 8 4 参数 f满足下列条件时,认为试验有效 : 0 . 9 6 簇f蕊 1 . 0 6 5 燃油 试验用 燃油 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 试验循环 循环说明 发动机在测功机上按表 1 规定的 1 3 工况和顺序进行试验。 表 1 1 3工况循 环 工 况 号发动机转速 负荷百分比 1 怠速 2 中间转速1 0 3 中间转速2 5 4 中间转速5 0 5 中 间 转 速 7 5 6 中间转速 1 0 0 7 怠速 8 额定转速 1 0 0 9 额 定转 速7 5 1 0 额定转速5 0 1 1 额定转速2 5 1 2 额定转速1 0 1 3 怠速 5 . 2 试验运行 至少在试验前 2 h , 将测量颗粒污染物用的滤纸放入一个封闭但不密封的培替氏器皿 ( p e t r i d is h ) 中, 并放在称重室内 稳定。 稳定期结束后, 称量每片 滤纸并记录其重量。 然后将滤纸存放在培替氏 器皿中, 并 保留在称重室里,或把滤纸存放在密封的滤纸保持架上,直到试验需要时为止。如果滤纸从称重室取出 后 1 h内没有使用,在使用以前必须重新称重。 在试验循环的每一工况,转速必须控制在规定转速的士5 0 r / min以内,规定的扭矩必须控制在试验 转速下最大扭矩的士2 %以内。 喷油泵进油口处的燃油温度应为3 0 6 3 1 6 k ( 3 3 - 4 3 0 c) 。调速器和燃油 系统应按制造厂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调整。试验步骤如下: 5 . 2 . 1按照要求安装测量仪器和取样探头。 当采用全流稀释系统稀释排气时, 将排气尾管接到该系统上, 并相应地重新调整进气阻力和排气背压。为确保过滤纸前的稀释排气温度不高于3 2 5 k ( 5 2 0 c ) , 应根据 排气流量和排气温度所确定的最大热流量工况调节总流量。 5 . 2 . 2 分别起动冷却系统和全流稀释系统或分流稀释系统。 5 . 2 . 3 起动发动机并热机,直到所有的温度和压力达到平衡状态。 5 . 2 . 4 计算规定试验工况的扭矩值。 通过试验测定全负荷的扭矩曲线, 并考虑制造厂提出的适用于该型 发动机驱动的附件允许吸收的最大功率 ( 见附录a) , 按下式计算发动机每一转速和负荷下的测功机设定 值 八_、l._ j = l ,; x 而石 十t . . . 式中:s -测功机设定值,m p m 发动机最小净功率,即附录 a的表 a 2中 ( e )行所示功率,k w; l 表 1 中规定的负荷百分比; p,. 发动机驱动的附件允许吸收的最大功率减去在试验过程中发动机驱动的附件实际吸收的功 率之和,即附录 a的表 a 2中的 ( d )至 ( h ) , k w. 5 . 2 . 5 标定排放分析仪的零点和量距点 ( 见附录 b ) 。 起动颗粒物取样系统, 当采用分流稀释系统时, 应 调节稀释比,以保证在排气流量和排气温度所确定的最大热流量工况下,过滤纸前的稀释排气温度不高 于 3 2 5 k ( 5 2 0 c) , 5 . 2 . 6开始5 . 1 规定的试验循环。 发动机在每个工况运行6 m i n , 在第 1 min内完成发动机转速和负荷的 转换。 记录分析仪在 6 m i n内的响应曲线,至少在最后3 min内,排气应流过分析仪。对于颗粒物取样, 整个试验过程使用一对滤纸 ( 初级滤纸和辅助滤纸,见附录 c ) 。对于分流稀释系统, 每个工况的稀释比 与排气流量的乘积应在所有工况平均值的士7 %以内。 对于全流稀释系统, 每个工况的稀释排气质量流量 应在所有工况平均值的士7 %以内。 在每一工况, 应根据总的加权系数和排气或燃油质量流量来决定取样 时间,以调整通过颗粒物取样滤纸的质量 ( ms -)( 见附录c ) 。取样时间最少为2 0 s ,取样尽可能在每 个工况的后期进行。 在每个工况的最后 5 mi n内, 记录发动机的转速、负荷、 进气温度和排气流量。在颗 粒物取样时间内,转速和负荷应满足要求,至少在每个工况的最后 1 mi n 应满足要求。 5 . 2 . 7 读取和记录计算所需的其它数据 ( 见第 6章) 5 . 2 . 8 至少在试验结束后, 应按要求检查和重新标定排放分析仪的零点和量距点。 如果试验后所需进行 的调整没有超过 7 . 3 . 2 规定的分析仪准确度要求,则认为试验有效。 6 数据计算 6 . 1 试验结束后,记录通过滤纸的总取样质量 ( ms a m ) 。把滤纸送回称重室内稳定,稳定期不少于 2 h , 但不超过 3 6 h ,然后称重,并记录滤纸的总重。颗粒物质量 ( 乃)等于在初级滤纸和辅助滤纸上收集的 颗粒物质量之和。 6 . 2 为计算记录纸上记录的气态排放物的读数,必须找出每个工况最后 6 0 s 的记录位置每个工况的 h c , c o和n o , 的平均读数由记录纸上记录的平均读数和相应的 标定 数据确定。 如能采集到等效的数据, 也可用不 同的记录方式 。 测t和取样 程序 在进行排放试验中,应连续检测发动机排气污染物 ( c o, h c, no x , p m)的排放量。在每个工况, 应测量每种气态污染物的浓度、排气流量和输出功率,并将测量值加权处理。对于颗粒物,整个试验循 环中的样品收集到一对滤纸上。 7 门 测试设备和发动机 在台架上进行发动机排放试验应采用下述设备: 7 . 1 . 1 测功机应具有完成第 5 章规定的试验循环的性能。 7 门. 2 测量转速、 扭矩、 燃油消耗量、空气消耗量、 冷却液和润滑油温度、 排气压力、进气歧管真空度、 排气温度、 进气温度、 大气压力、 湿度和燃油温度的仪器, 其准确度应 符合g b / t 1 7 6 9 2 的规定, 其它 仪器的测量准确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7 1 2 1 温度 温度测量准确度应达到士1 . 5 ko. 5 c ) . 7 . 1 . 2 . 2绝对湿度 绝对湿度 ( h)测量准确度应达到士5 %. 7 . 1 . 3 发动机冷却系统应具有足够的冷却能力,使发动机在规定的试验期间,保持正常的工作温度。 7 . 1 . 4 非隔热、 未冷却的排气系统应在排气取样探头安装位置之后至少延伸0 . 5 m, 在最大额定功率时, 其排气背压应在发动机制造厂规定的上限值的士 6 5 0 p a 以内。 7 . 15 发动机进气系统在进气流量最大工况时的进气阻力, 应在制造厂规定的该机型所用空气滤清器阻 力上限值的士3 0 0 p a以内。 7 . 2 排气流量 排气流量可以采用下列任一方法测定: a .用喷咀流量计或等效的测量装置直接测量排气流量; b .通过测量进气流量和燃油流量,按下列公式计算排气流量: ge x h =ga ir +gf u e l 或 v e x 。 一 v 艾 , 一 0 . 7 5 g f u e i ( 干 基 排 气 体 积) 或 v e x h _ v 艾 ir + o . 7 7 g f u e l( 湿基排气体积) 测定排气流量的准确度应不低于士2 . 5 肠 c o的浓度应在干基排气中测量. c o的排放量应按干基排 气 体 积( v e x h ) 计 算。 如 果 计 算 中 采 用 排 气 质 量 流 量( g e x h ) , 则c o和n o 、 浓 度 应 换 算成 湿 基 浓 度。 根 据使用的测量方法, h c排放量的 计算应采用g e x 、 和v e x h 0 7 . 3分析和取样设备 附录c描述了采用的气态和颗粒污染物分析系统。其它系统或分析仪如能证明能够获得等效的结 果,也可以采用。对于单独一个试验室,等效性定义为试验结果落在这里所述的某一基准系统试验结果 的士5 %以内。对于颗粒物排放,只有全流稀释系统被认定为基准系统 7 . i1 分析仪 气态污染物应采用下列仪器分析: 7 . 3 . 1 . 1 一氧化碳 ( c o)分析仪 一氧化碳分析应采用不分光红外线分析仪 ( n d i r ) o 7 . 3 - 1 . 2 碳氢化合物 ( hc )分析仪 碳氢化合物分析应采用加热式氢火焰离子化分析仪 ( hf ii ) ) 。 由于在发动机排气中存在重烃, 要求检 测器、阀门 及管路等 均为加 热型, 并使 通入的气 体温 度保持在4 5 3 - - 4 7 3 k ( 1 8 0 2 0 0 0 c ) , 7 . 3 - 1 . 3 氮氧化物 ( n o x )分析仪 氮氧化物分析应采用化学发光分析仪 ( c l a ) , 加热式化学发光分析仪 ( hc l a)或等效型式的分析 4x o7 .3 7 . 3 1 . 4 二氧化碳( c 02 )分 析仪( 用于计算稀释 比) 二氧化碳分析应采用不分光红外线 分析仪 ( n d i r ) o 2 准确度 分析仪的量程应与测量排气污染物浓度所要求的准确度相符,分析仪的准确度应不超过满刻度的 士2 . 5 %。对干小于 l o o p p m的浓度,其测量误差不超过士3 p p m o 7 . 3 . 3 气体的干燥 选用的气体干燥装置不得影响气流中的污染物成分 7 . 3 . 4 取样 在用加热型氧火焰离子化分析仪 ( hf i d) 及记录仪 ( r )连续分析hc时, 取样管路应加热。 试验过 程中,整个取样系统的温度应保持在4 5 3 - 4 7 3 k ( 1 8 0 - 2 0 0 0 c ) 。取样管路中应装有加热的过滤器 ( f ) ( 对于)0 . 3 k m的颗粒物, 过滤效率为9 9 %) , 以滤掉气流中的固体颗粒物。 分析no x 应使用第二根加热 取样管, 该取样管的温度应控制在 3 6 8 -4 7 3 k ( 9 5 - 2 0 0 0 c) 。分析 c o, c o : 用的取样管,可以加热或不 加热。 7 . 3 . 5颗粒物的测量 颗粒物的测量要求有一套能使稀释排气温度保持在不大于 3 2 5 k ( 5 2 0 c ) 并能防止水蒸气冷凝的稀释 系统和一套规定了颗粒物取样滤纸及一台放置于恒温称重室里的微克天平的取样系统。稀释可采用全流 稀释系统或分流稀释系统 。 8试验结果的计算 气态排放物的计算 . 1确 定 每 个 工 况 的 排 气 质 量 流 量g e x h 或v ; . . 和v . .( 见7 . 2 ) 0 ouco 2 当采用g e 二时,如果测量的不是湿基浓度, 则应按下式将干基浓度换算成湿基浓度, 后者代表了 排气的实际状况: 式中:gf / j e l ga i r 8 . 1 . 3 nox 式中 : p p m( 湿基) = 燃油流量, k g / h ; p p m ( 干 基 ) x ( 1 一 1 . 8 5 g=e l 、f ai r, 空气流量, k g / h 浓度应进行湿度修正, ( 干空气) 。 即将氮氧化物的数值乘以湿度修正系数月 : 刀 f 1 + a( 7 h - 7 5 ) + bx 1 . 8 ( t- 3 0 2 ) , 一 。 0 44 姗一 。 0 03 8 二 一。 11 6 姗+ 。 00 5 3 t进气温度 ,k; g -.“ 二 二_ _ _ _ 二 协=-焦至 比 吸 基士十至气月 飞7 ai r h进气湿度,h ( 水/ 干空气)=刃k g 6 . 2 1 l x凡 xpa t 1 一; 一下 丁 二二 , 不 犷 二 - 厂 丁 二 二 二 厂 r式。 入 厂a 入 1 0 p.环境空气的相对湿度, %; 几环境温度下的饱和水蒸汽压,k p a ; p s 大气压 力, k p a . 8 . 1 . 4 每 个工 况的污染物质量流量按下列公式计算: no x , 一0 . 0 0 1 5 8 7 x n o x , o . , x g e x h c o - . =o . 0 0 0 9 6 6 x c o - - x g e x h h c - = 0 . 0 0 0 4 7 8 x h c , - x g e m 或 n o x 一 0 . 0 0 2 0 5 x n o x 一x 碟 二( 干 基 ) n o x 一= 0 . 0 0 2 0 5 x n o x 一x v e x .( 湿 基 ) c o _ , 一 0 . 0 0 1 2 5 x c o - x v m( 干 基) h c, 一 0 . 0 0 0 6 1 8 x h c , - x v e x .( 湿基) 8 . 1 . 5 污染物比排放量按下列公式计算: 艺n o x 二x wf : e ( p , - p . . , , ) x w f , 习c o _ . , , x wf 习( 只一p . . . .,) x wf ; 艺 h c _, ; x wf e( 只一 尺。 力x w f ; nox=一一 上式中加权系数 wf , 按表 2 选取 表2 加权系数 工 况 号加权系数 1 0 . 2 5 / 3 20 . 0 8 30 . 0 8 40 . 0 8 50 . 0 8 60 . 2 5 7 0 . 2 5 / 3 80 . 1 0 90 . 0 2 1 00 . 0 2 1 10 . 0 2 1 20 . 0 2 1 3 0 . 2 5 / 3 8 . 2 颗粒物比排放量按下述方法计算。本条的一般性公式适用于全流稀释系统和分流稀释系统 : pm = p m. - x( 只一p . . ., ) x wf 8 . 2 . 1 颗粒物质量流量按下列公式计算: p m 、二 = p, x g e d f ml -又1 0 0 0 或 pm_, = p, x v . - v -只1 0 0 0 整个试验循环的g e - v e d f , ms a m , v s a m 通过每个工况平均值的累加求出: g e d f -见g e d f ,i x wf , 畔, =艺 v e d f .: x wf ms -艺ms a m . v s - -艺v s a m .i 每个工况的有效加权系数按下列方法计算: w fe . =ms a m . : x g e d f ms a m x g e d f wf 二=v s a m , i x v e d f v s a m x v e d f 有效加权系数的值应在表2 所列加权系 数的士 。 . 0 0 3 以内。 8 . 3 当采用全流稀释系统时 ( 附录c、系统 2 ) ,颗粒排放物的试验结果通过以下各步导出: 8 “ 州 测 定 所 有 工 况 的 稀 释 排 气 体 积 流 量 v ,“, v .ro , ,i相 当 于 8 . 2 . 2 一 般 性 公 式 中 的 v e d f ., 8 - 3 . 2当采用单级稀释系统时, m 、 等于通过取样滤纸的质量 ( 附 录c 、系 统2 中的g f ll, 8 . 3 . 3 当采用双级稀释系统时, ms a m 等于通过取样滤纸的质量 ( 附录c、系统 2中的g f 1 )减去二次稀 释用空气的质量 ( 附录c 、系 统2 中的g f 2 ) , 8 . 4 当采用分流稀释系统时 ( 附录 c 、系统 3 ) ,颗粒排放物的试验结果通过以下各步导出。由于可以采 用 不同 型 式 的 稀 释比 控 制系 统, 对g e d f 或v e 二 要 用 不 同 的 计 算 方 法。 所 有 计 算 都 是 基 于 每 个 工 况 取样 期 内的平均值 8 . 4 . 1 带等动态探头的部分取样型 g e d f ,i =ge x h ,i x ( i 或 v e d f , - v e x h , , x q , g d il , i g e x h , x r 9 i 导 g e x h . xr 或 v d il ., t v e x h . x r , 一v e x . ., x r 式中r 表示等动态探头与排气管横截面面积之比 会 8 . 4 . 2测量c o : 或 n o x 浓度的部分取样型: ge-,1 0 ge x h , x q ; v e d f , 一 v e x h . , x q , c o n c e , 一 c o n c a , 4 i = c o n c d , 一c o n c a 式中:c o n c f排气 浓度 ; c o n c d稀释排气浓度; c o n c a -稀释用空气浓度。 根据 s . 1 . 2 将测量的干基浓度换算成为湿基浓度。 8 . 4 . 3 测量 c0, 和碳平衡的个部取样型 : gf d f 2 0 6 x g f u e l , 一l o 2 d ., - c o 2 a ., 式中:c o , d 稀释排气中c o , 的浓度; c 0 2 a -稀释用空气中c 0 : 的浓度。 ( 浓度以湿基的体积百分数表示) 本公式是基于碳平衡的假定 ( 供给发动机的碳原子都以c o : 的形式排出) ,并通过下列公式导出: gf d f d -gf x h , x q , 2 0 6 x gf u f l . 4 , 一 f x h x 0 0 0 2d . - c 0 2 1 . ) 8 . 4 . 4带质量流量控制的全部取样型: ge d f , -ge x h , x, gt o t , 4 i 0 g - -g d il ., 发动机进行排放试验的有关资料 a 1 发动机的主要特征 a l . 1发动机制造厂: a 1 . 2 发动机型号和编号: a 1 . 3 冲程数: a 1 . 4 缸径:mm,行程m m a 1 . 5气缸数目及排列: a 1 . 6 发动机排量:c m a 1 . 7 额定转速:r / m i n a 1 . 8 最大扭矩转速 :r / m i n a 1 . 9 压缩比: a l . 1 0燃烧室型式: a l . 1 1 冷却系统 a l . 1 1 . 1 液冷 冷却液性质: 循环泵:有/ 无, , 特性或厂牌和型号 ( 如适用) : 传动比 ( 如适用) : a l . 1 1 . 2 风冷 整风机:有/ 无, , 特性或厂牌和型号 ( 如适用) : 传动比 ( 如适用) : a l . 1 2 润滑油 厂牌 : 型号 : ( 如润滑油与燃油混合,说明混合油中润滑油的百分比) a l . 1 3 制造厂允许的温度 液冷:出口处最高温度:k 风冷:基准点: 基准点最高温度:k 中冷器 ( 如适用)出口处最高充气温度:k 靠近排气歧管出口法兰处的排气管中最高排气温度:k 燃油温度:k 润滑油温度:k a l . 1 4增压器:有/ 无u 厂牌 : 型号 : 1 )划去不适用者。 系统说明 ( 如:最大增压压力,废气旁通阀,如适用) : a l . 1 5 中冷器:有/ 无, a l . 1 6 进气系统:发动机在额定转速和 1 0 0 %负荷时,允许的最大进气真空度:k p a a l . 1 7排气系统: 发动 机在额定转速和l o o %负荷时, 允许的最大排气背压:k p a a 2附加 净化装2 ( 如有, 且未包括在其他项目 内) 说明和/ 或简图 a 3燃油供给系统 a 3 . 1输油泵 压力:k p a 或特性曲线 a 3 . 2 喷油系统 厂牌 : 型号 : 在全负荷供油位置, 泵转速为:r / m i n , 供油量:mm / 每冲程或循环; 或特性曲线: 说明所用的试验方法: 在发动机上/ 在油泵试验台上, , a 3 . 3喷油提前 喷油提前曲线: 喷油正时: a 3 . 4 高压油管 管长:mm 内径:mm a 3 . 5 喷油器 厂牌: 型号 : 开启压力:k p a 或特性曲线: a 3 . 6 调速器 厂牌 : 型号 : 全负荷开始断油点的转速:r / mi n 最高空车转速:r / mi n 怠速转速:r / min a 3 . 7冷起动装置 厂牌 : 型号 : 说明: a 4 配气正时 a 4 . 1气门最大升程和相对于上下止点的启闭角度或等效的数据 : a 4 . 2 基准和/ 或设置范围 , i )划去不适用者。 a 5发 动机驱动的附件 a 5 . 1在g b / t 1 7 6 9 2 规定的功率测量运转条件下,由制造厂提出的发动 机驱动的附件在中间 转速和额 定转 速允许吸收的 最大功率: 中间转速k w, 额定转速k w, a 5 . 2 发动机驱动的附件在指定转速下吸收的功率 ( 由生产厂说明)( 见表 a l ) 表 a1 发动机驱动 的附件吸收的功率 附件 不同发动机转速下吸收的功率 kw 中间转速额定转速 总计 a 6发 动机性能 a 6 . 1 发动机转速 怠速:r / m i n 中间转速:r / mi n 额定转速:r / mi n a 6 . 2 发动机功率2)( 见表 a 2 ) 表a2发动机功率 附件 不同发动机转速下的功率 kw 中间转速额定转速 试验侧得的最大功率 ( a ) 发动机驱动的附件 ( a5 . 2 )吸收的功率之和 ( b ) 发动机总功率 ( o ) 发动机驱动的附件允许吸收的最大功率 ( 见 a5 . 1 ) ( d ) 发动机最小净功率 ( e ) 一 a + b e = c - d 2 ) 按 照 g b / t 1 7 6 9 2 的规 定测量 的功率 。 标定程序 日 1 总则 分析仪应根据需要经常标定,以满足其准确度要求。 本附录描述了7 . 3中所述分析仪应采用的标定方法。 日 2 气体 日 2 . 1纯气 如果工作需要, 应备有下列气 体: 纯氮 ( 纯度簇1 p p m c,(1 p p m c o,(4 0 0 p p m c o , , 0 . 1 p p m no) ; 纯氧 ( 纯度)9 9 . 5 %,体积) ; 氢混合气 ( 4 0 %士2 %氢气,氦气作平衡气)( 纯度(1 p p m c ,镇4 0 0 p p m c o , ) ; 纯合成空气 ( 纯度(1 p p m c , 镇1 p p m c o, -4 0 0 p p m c o, , -0 . 1 p p m n o)( 氧气的体积含量在 1 8 0 0 2 1 %之间) 。 日 2 . 2 标定气体和量距气体 应备有下列气体: ch a 和纯合成空气的混合气 ( 见b 2 . 1 ) ; c o和纯氮的混合气; n o和纯氮的混合气 ( 该标定气体中no : 的含量不得超过 n o含量的5 %) ; 标定气体和量距气体的实际浓度应在公称值的士2 %以内。标定气体的浓度均以体积浓度表示 ( 体 积%或 p p m) o 标定气体和量距气体可以通过气体分配器,用纯氮气或纯合成空气稀释后获得。混合装置的准确度 应使稀释后的标定气体和量距气体的浓度误差在士2 %以内。 日 3 分析仪和取样系统的操作方法 分析仪的使用应遵守仪器制造厂的操作规程,应包括下面的最低要求。 日 4 标定 程序 日 4 . 1 在排放试验前的一个月内应采用标准气体标定整套仪器, 并检查标定曲线。 所用的气体流量应与排 气样气的流量相同。 日 4 . 1 . 1分析仪应预热 2 h以上。 b 4 . 1 . 2应 进行系统泄 漏检查: 将取样探头从排气系 统中 拆下, 并把末端堵死。 接通分 析仪取样泵, 经过 初始的稳定阶段后,所有流量计和压力表的读数均应为零。否则,应检查取样管路并排除故障。 日 4 . 1 . 3适当调谐nd i r分析仪,并使 h f i d分析仪的燃烧火焰调至最佳。 日 4 . 1 - 4用纯净的合成空气( 或氮气) 标定c o ( c o 。 若使用) 和n o x 分 析仪的 零点, 对h c分析仪必须用 干空气。再用相应的标定气体,标定分析仪。 日 4 . 1 . 5重新检查零点,如有必要则重复b 4 . 1 - 4 所述的步骤。 b 4 . 1 . 6对用于测定 通过滤纸的流量及计算稀释比的气体测量仪器, 可用标准空气流量测量装置在其上 游进行标定。 在标定曲线上的点相对于标定装置测量值的偏差,应在满量程的士1 . 0 %以内, 或在该点的 士2 . 。 %以内,取较小者。 1 3 日 4 . 1 . 7 当采用具有等动态探头的分流稀释系统时, 可用发动机排气和稀释排气中c o : 或n o x的浓度来 检查稀释比。 日 4 . 1 . 8 当采用全流稀释系统时, 通过丙烷检查来验证总流量。 用全流稀释系统测量的丙烷质量减去重量 分析得到的喷入系统中的丙烷质量,再除以重量分析得到的质量,任何大于士3 %的偏差都必须校正。 b 4 . 2标定曲 线的建立 b 4 . 2 . 1 按照下述方法标定每个常用的工作量程。 日 4 . 2 . 2分析仪的标定曲线至少由 5 个尽可能均匀分布的标定点来建立。标定气体公称浓度的最大值不 得小于满量程的8 0 0 a o 日 4 . 2 . 3标定曲线按最小二乘法计算。 如果由此产生的多项式次数大于 3 , 则标定点的个数最少应等于该 多项式的次数加2 , 日 4 . 2 . 4 标定曲线同每种标定气体公称值的偏差不得大于 2 %, 日 4 . 2 . 5标定曲线的轨迹 从标定曲线的轨迹和标定点,可以检验是否进行了正确的标定。应指明分析仪的不同特性参数,特 别是 : 量程 灵敏度 零点 进行标定的日期 b 4 . 2 . 6 如果可以得出等效的准确度, 并经检验机构同意, 也可采用其它替代技术 ( 如计算机、 电控量程 开关等) 。 日 4 . 3标定检查 b 4 . 3 . 1 在每次分析之前,每个常用的工作量程都应按照下述各步进行检查: b 4 . 3 . 2用零气体和量距气体检查标定 情况,量距气体的公称值应接近待分析的推测值 b 4 . 3 . 3如上 述两个检查点测出的 数值与理 论值的偏差不大于满量程的士5 %, 则允 许进行调整。 否则, 应 根据b 4 . 2 建立一条新的标定曲线。 b 4 . 3 . 4试验后, 用零气体和相同的量距气体再次检查。 如果两次检查结果的差别小于2 %, 则 认为 分析 结果有效。 日 4 . 4 n o x 转换器的效率试验 日 4 . 4 . 1将n o : 转换成n o的转换器的效率按下述方法测定: b 4 . 4 . 2 采用图b 1 所示的试验装置和下述的方法,通过臭氧发生器测试转换器的效率。 流 最 控 制电磁 润 氧 气或空 气供 给 臭氧发 生器 分析仪 进气接 头 63 1 it a n s 4 aa1 8 对部分取样型,管径最小为7 5 mm. 发动机排气应顺气流引人稀释通道, 通过一个混合孔板与稀释用空气充分混合。 对于部分取 样型, 在发动机排气进人稀释通道后, 通过检验稀释通道中的c o: 的变化曲线来检查混合质 量 ( 至少 6 个等距测量点) 。 p s s -颗粒物取样系统: 应设计为从稀释通道中取样, 并使样气通过取样滤纸 ( 部分取样型) 或使 全部稀释排气通过取样滤纸 ( 全部取样型) 。为避免对控制回路的任何影响,建议取样泵在 整个试验过程中保持运转。 在取祥探头和滤纸保持架之间有一个带球阀的旁通系统, 它用来 使样气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取样滤纸。转换过程对控制回路的干扰应在 3 s 内消除。 p s p颗粒物取样探头: 应逆气流安装于稀释用空气和排气混合均匀的地方 ( 即在排气进入稀释通 道点的顺气流方向大约 1 0 倍管径处的中心线上) ,其内径不小于 1 2 m m. p t t -颗粒 物传输管: 不应加热, 其长度不超过1 0 2 0 m m 。 对部 分取样型, 长度是指从探头头部 到滤纸保持架的距离;对全部取样型,长度是指从稀释通道端头到滤纸保持架的距离。 f h初级和辅助滤纸:可共用一个滤纸室,也可分别使用单独的滤纸室,并应符合c 2 . 1 - 3 的规 定。滤纸保持架不应加热。 s p -颗粒物取样泵: 若不采用流量计算装置,该泵距通道应有足够的距离,以使进气温度保持恒 定 ( 士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