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地质地貌一、南京地区的地质特征/p-907591377250.html/p-239349112.html二、南京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及其特征南京市平面位置南北长、东西窄,成正南北向;南北直线距离150公里,中部东西宽5070公里,南北两端东西宽约30公里。南面是低山、岗地、河谷平原、滨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地貌综合体。南京地貌特征属宁镇扬丘陵地区,以低山缓岗为主,低山占土地总面积的3.5%,丘陵占4.3%,岗地占53%,平原、洼地及河流湖泊占39.2%。南京地区的土壤在北、中部广大地区为黄棕壤(地带性土壤),南部与安徽省接壤处有小面积的红壤。全市森林覆盖率为13%。三、南京地区地貌的形成与演变据洞穴分布位置与形态分析,南京幕府山临长江一侧水平发育的三大溶洞(头台洞、二台洞和三台洞)及附近不同高程洞穴均为短浅的袋状脚洞,系由长江侧蚀山壁而形成,不具排水功能。同时于山壁发现大量不同于基岩的钙板一角砾混杂堆积,由此推测长江在南京幕府山一段活动历史久远,相应有不同时代的洞穴发育:老一代洞穴是具有排水功能的地下管道,但已经崩塌并为大量钙板充填;而崩塌角砾和钙板组成的混杂岩在一些地貌部位构成了新一代洞穴的围岩。对钙板做铀系定年确认,已消亡洞穴的年代至少老于4050万年;高位脚洞很可能也老于这个年代,而低位脚洞经长江水流长期侵蚀改造直至最近历史时期。四、南京地区不同地貌类型上的土地利用/view/4f340e34b90d6c85ec3ac62e.html土地利用现状 一、基本概况南京市位于我国沿海申部,长江下游核心地带,江苏省西南部,与镇江市、扬州市、常州市及安徽省滁州市、马鞍山市、芜湖市相临。市域地理坐标为:北纬31143227,东经11822 11914,位于东八时区。全市现辖十区五县,共49个街道、67个镇、52个乡,有1115个居委会、1712个基层村。1996年总人口525.43万人,人口密度796人/平方公里。199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674.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2660元,产业结构的比重为7:51:42,属 二、三、一型产业结构特征,第三产业比重居全省第一位。固定资产投资317.95亿元,工业总产值1007.0亿元。主要农产品中,粮、棉、油、蔬菜的产量分别为179.46、0.37、14.08、123.2万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39.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33.94万亩。南京市依其地貌特征属江苏省宁镇扬丘陵地区,长江自西南至东北流经市境中部;属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由于地处西风环流控制之下,季风性气候显著,四季分明,但冬夏长而春秋短;土壤主要有地带性土壤和耕作土壤两大类型;全市蕴藏着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境内目前已发现40多种矿藏,具有开采价值的有近30种;南京区位优势显著,地处长江经济带 龙颈与沪宁杭城市群 顶角的复合部位,是我国生产力布局中的长江和沿海地带T型产业密集带的结合部,中国国土规划中沪宁杭经济核心区的重要城市,在江苏沿海、沿江、沿线开发战略中处于枢纽位置,对外交通发达,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齐全;南京是著名的古都,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的风景名胜与文物古迹相交融,形成山、水、林、城结合的独特风貌;并有雨花台砂砾层自然剖面保护区、固城湖水产资源保护区、紫金山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等多处自然保护区。二、土地利用现状结构据1996年10月31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我市各地类的面积和构成如下:1.农用地:497580.92公顷。其中,耕地:309366.74公顷(464.0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46.89%;园地:10825.75公顷(16.2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64%;林地:60934.35公顷(91.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9.24%;牧草地:1670.09公顷(2.5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0.25%;水面:114783.99公顷(172.1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7.4%。2.建设用地:135979.87公顷。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97291.49公顷(145.9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4.75%;交通用地:12596.47公顷(18.8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91%;水利设施用地:26091.91公顷(39.1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3.96%。3.末利用土地:26154.08公顷(39.2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3.97%。详见表一: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简表 三、土地利用特点1.土地利用方式多样,结构地域差异明显。本市土地类型复杂,土地利用方式多样。丘陵岗地与平原杆区在土地利用上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农用地内部结构、建设用地比重、土地后备资源比重及土地开发利用率等差异;从土地类型分布来看,城区商业、居住用地比重较大,郊区工矿用地比重较大,五县农业用地比重较大。2.单位土地面积固定投资大,土地产投比低。1996年全市单位土地面积固定资产投资为4.82万元/公顷,全省最高。但由于行政、教育、科研等非生产性投资所占比重较大,导致单位土地面积GDP低,仅为10.23万元/公顷,单位土地面积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固定投资比为2.21,是全省最低水平。单位农业用地的农业总产值也很低,在全省仅高于淮阴。.土地利用率较高,土地垦殖率相对较低。1996年我市土地利用率在96.84%。耕地复种指数为2.02,粮食播面单产为6203公斤/公顷;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土地垦殖系数仅为46.8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仅高于苏州、无锡。4.农用地利用结构相对合理,但中低产地较多。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面积之比为188:6:37:1,符合我市农业生产结构特点和农地安排的优先顺序。农业中低产地较多。目前全市耕地中有62%的属于中低产田;低产林地占林地的28.4%;低产园地占园地的57.3%。由此造成土地利用效益较低,单位农用地农业产值1996年为1.1万元乃丫顷。5.建设用地比重大,交通用地比重偏低。1996年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与交通用地两项合计为10.9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66%。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比重相对较高,为土地总面积的14.75%,比1990年增加了11.7%; 交通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91%,比1990年增加了13%。我市近几年加快了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但交通用地所占比重仍然偏低,仅占两项建设用地的11.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农村道路明显不足。南京市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5.6平方米,在全省仅高于盐城。特殊用地比重大,高于一般城市。6.林地比重较高,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林比重偏低。南京市林地指数9.24%,是全省最高水平。林地中,有多处森林生态保护区,植物种类繁多。加上城市绿化、行道树、经济林果和农田林网等,全市林木覆盖率达13.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高达41%,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这对保持生态平衡与美化环境起重要作用。但由于风景林和生产保护林比重大,经济林比重相对低,致使单位面积林地产值和净产值仅耕地的14.6%和9.1%。四、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土地供求矛盾突出,耕地日益减少。由于人口增加、城市扩张、交通建设、工业发展等,我市土地供求矛盾日益加剧,1996年人均耕地为0.059公顷(按统计面积计算为0.04公顷/人)。1991一1997年,全市非农建设占用土地1056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5353公顷。耕地的短缺造成本地农产品严重不足,城市居民消费的主要农产品中,近70%的口粮、3 40%的蔬菜肉类及绝大部分水果依靠外地调人,而五县只能基本自给。2.城市规模扩展迅速,城镇用地结构不尽合理。近十几年是南京市经济和城建发展的加快时期,市区(十个区)的建成区用地规模扩展速度较快。1985 1995年建成区相对增幅为20.1%,年均增长2.01%,年扩展面积为3.l7平方千米。10年内所扩展的3171公顷用地中,占用了耕地2041.8公顷,占总用地的64.4%,且主要为菜地、水田。建成区用地结构也不尽合理。主要体现在:约有1/3的旧城区仍未改造完成,城市土地利用系数低;工业用地占城镇总用地的比重较大;城镇建筑总容积率不高;主城繁华地段建筑密集,而城郊结合部和部分开发区大量土地闲置,主城内驻宁部队、高校、部省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占地比重较大,影响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等等。8.农村居民点布局散乱,宅基地利用很不经济。农村居民点用地缺乏规划,布局散乱;农村基础设施不配套,公益事业用地过少。全市乡村共有73.54万户(统计户),户均宅基地673.7平方米,人均190平方米,村庄内部闲置废弃地较多,宅基地利用很不经济。4.农用地结构调整无序,耕地转用缺乏控制。1993-1996年,我市耕地在农用地结构调整中减少了907公顷(以旱地为主),主要变更为园地(以果园为主),而农用非耕地变更为耕地仅43.9公顷。经济利益的驱动和缺乏对农户自主经营的调控,使得农用地结构调整无序,耕地大量减少。5.违法用地现象较多,土地利用行为不够规范。本次用地大清查共清查出各类违法用地1379宗,占地面积2090.5公顷,其中占用耕地1085.1公顷。违法用地类型主要有县乡公路和小型水利等基础设施、开发区、乡镇企业和国营困难企业、小城镇建设和农民建房等。违法用地行为的存在使得用地布局难以落实,给城镇用地结构的优化也增加了难度。6.水土流失较突出,污染较严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约1667.76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5.28%,水土流失模数达1761吨/平方公里。丘陵山区调节水源能力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绿色种植制度评价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 2025年安徽执业药师题库及答案
- 单招试题政治试题及答案
- 外派出境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商法与国际商事诉讼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法学与科技法专业综合能力考核及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春考烹饪技能考试题库及答案
- 坚果烘焙加工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政治重点考试题目及答案
- 英语在线教育平台商业计划书范文
- 养老护理员中级考试题库2025年(附答案)
- 2024年河北石家庄交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公安援疆工作总结
- 云南昆明元朔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湖南省益阳市2026届高三9月教学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全球汽车供应链核心企业竞争力白皮书-罗兰贝格
- 2025年大学生英语六级必考词汇表全部汇编(带音标)
- 研学旅行基地评估认定评分表
- DL∕T 1867-2018 电力需求响应信息交换规范
- 版良性前列腺增生诊疗指南PPT
- 眼睑基底细胞癌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