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的豆与“好看”的戏 倒着教学《社戏》_第1页
“好吃”的豆与“好看”的戏 倒着教学《社戏》_第2页
“好吃”的豆与“好看”的戏 倒着教学《社戏》_第3页
“好吃”的豆与“好看”的戏 倒着教学《社戏》_第4页
“好吃”的豆与“好看”的戏 倒着教学《社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4 “好吃”的豆与“好看”的戏 倒着教学社戏 好吃的豆与好看的戏 倒着教学社戏 高殿杰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实验学校, 214420) 摘要:教学社戏一课,以文末一句为切入口,以好吃的豆和好看的戏为主线,从后往前,倒着解读文本。通过资料助读、原因分析、内涵挖掘,让学生明白:豆并不真的那么好吃,戏也不真的那么好看(而且从来就没有看过好看的戏),皆因这里是乐土,有一群好人,有一堆好的故事;豆的好吃与戏的好看,实乃理想之寄托,表现 出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关键词:得出结论资料助读分析原因 挖掘内涵 鲁迅的社戏,文末有这样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是全文的纲。所谓纲举而后目张,抓住了这句话,就抓住了关键,全2 / 14 文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于是,教学这篇文章,我就尝试以这句话为切入口,提出问题:那夜的豆真的那么好吃吗?戏真的那么好看吗?目的在于造成悬念,激发学生阅读文本和探究真相的兴趣 从后往前,一步一 步推上去。 一、得出结论:豆不可能真的好吃,戏确是真的不好看 其一,豆不可能真的好吃。 关于豆的文字,作者着墨不多,吃豆的当儿也没有说好吃不好吃,只在文本最后说是好豆。我们知道,吃豆发生在看戏回来的路上 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于是就偷一点来煮着吃。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相关的文字进行揣摩:一群十多岁的小孩子,没有烧饭烧菜的经验,烹制佐料不齐全,且是在夜里,又疲惫至极,匆匆忙忙的,能把豆 煮得有多好吃呢?给学生时间交流讨论,从人的心理体验出发,这时还可引入芋老人传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清代周容的芋老人传写的是这么一个故事:一穷3 / 14 困书生在又饥又冷时吃了芋老人的芋头,觉得很香甜;后做了宰相,再吃芋头,却感觉不到好吃了。芋老人解释说,从前做书生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被雨淋透了,又饿又冷,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做了宰相,天天吃的是精美的食物,哪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 1943 年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的需要结构的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 基于两个基本假设:一是人主要是受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所驱使的需求动物,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当个人满足一种需求之后,就会产生另一种需求。二是人类所追求的需要具有普遍性,这些需要有层次之分。由此,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性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五个层次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满足之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为行动的动力了。 然后,进 一步追问:是不是因为饥不择食? 此时便可以明确:豆不可能真的好吃。但问题是:鲁4 / 14 迅是否停留在这生理的最低层次上才说豆的好吃呢?这里大有可疑,且再看戏。 其二,戏确是真的不好看。 看戏这一部分内容是全文的主体,学生很容易找到相应的描写文字 到演戏的赵庄时已晚,一去就见铁头老生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其时台下已经不很有人,看戏的除了小 孩子,就是本村和邻村的闲汉,还有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土财主的家眷。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我最愿意看的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却不见出来,套了黄布衣跳老虎的也没有。许多时间过去,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我想喝豆浆,却没有;我最怕的老旦终于出台了,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竞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大家都不耐烦,双喜说走, 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5 / 14 松柏林前进了。 这里,有对戏的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写我和小伙伴们对戏的不好看的种种反应,最后是中途退场。可见,戏确是真的不好看。然而,看戏的热情却很高涨,一波三折。先是在早上就叫不到船,怕外祖母要担心,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后来,事情终于有了转机,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小伙伴们愿意和我一同去,而且有双喜写包票!看戏终于成行了。 那么,戏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 二、资料助读:从来就没有看过好看的戏 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时,我们不能忽略文本入选教科书后被删掉的那部分文字。社戏原文共有三次看戏,课文中把开头两次看京戏的部分删掉了。这被删掉的部分与保留的后一部分的对比十分鲜明,因此,教学看戏环节,应给学生补充前两次看戏的内容,进行对照阅读 地点:一城市(北京),一乡村。 6 / 14 内容:在城市看的是京剧,在乡村看的是绍剧。 观感:鲁迅对家乡戏 绍剧 ,充满好感;而对京剧,可以看出他充满了厌恶。事实上,除了社戏,鲁迅还记得二花脸(二丑艺术)、男吊女吊(女吊)、黑白无常(无常)等。 既然戏本身都令人倦怠,并不好看,那么,我的态度为何不同呢?乡村的环境是诗趣盎然、和谐醉人的;而京剧剧场里,人满为患,锣鼓声喧闹刺耳,捧场喝采声震耳欲聋,我也不认得当时的名角龚云甫。一次由长凳,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再一次,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已十二点,忽而使我省悟到 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 在对北京的两次看戏的叙述中,透露的是一种沉重的压抑感。物如刑具那样令人望而生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冷漠疏离得令人窒息,远不如乡下伙伴热情。个中原因,可从鲁迅曾说过的一句话中看出端倪,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连生存都不适于了,鲁迅疲惫、厌烦,甚至恐惧也是必然的了。狭窄拥挤的生存空间,喧嚣噪乱的环境气氛,使得都市人失去了做人的生趣。鲁迅对当时的京剧扛鼎人物梅兰芳也从来没有过正面的评价,这7 / 14 从他的两篇略论梅兰芳及其他可窥一斑。鲁迅还曾在杂文里捎带着描写过深夜散戏后意犹 未尽的戏迷,咿咿咿 地唱着经过他的窗下的情景。 钱理群教授认为:只看部分不读全文,就很难把握作家整篇小说的总体构思,也不能从部分之间(被砍去的部分与保留下来的部分)的内在联系中去准确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旨意。的确,删节版的社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章那精深隽永的艺术内涵。不读全文,脱离背景去读社戏,很难说真正读懂了;补出被删掉的部分,有助于学生对全文的理解。 三、分析原因:原来这里是乐土,有好人和好的故事 继续往前读。是夏间 ,母亲带我回乡下。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接着话锋一转,说: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一切豁然开朗,原来这里是我的乐土!有一群好8 / 14 人,有一堆好的故事。 其一,我在这里得到优待。 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况且,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乡村民风淳朴,小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蹈,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 贵的享受! 在乡村,我还可以亲近大自然,每天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钓到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一同去放牛,虽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但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笑也是一种友善,对我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的了。 9 / 14 其二,我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是指我不喜欢的陈腐无用的经书。社戏没有写对这些东 西的厌恶,但教学时不妨简单介绍一下鲁迅其他文章中所流露的反感。比如,五猖会就十分生动地描绘了这种压抑 东关去看赛会,是我儿时罕逢的一件盛事。那天大家全都起了个大早,正在忙忙活活、兴兴冲冲地往船上搬运各种器物、点心和茶炊,我也笑着跳着催促快点搬的时候,父亲悄悄出现了。他让我当场随他一句句读鉴略,还要背下 30 行共 60句。背不出来就不准去看会!当我把一字不懂的粤自盘古,生于太荒之类哆哆嗦嗦背下来时,太阳也老高了,心里那点高兴劲儿早就一扫而空了。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写到了 三味书屋的乏味、枯燥 那是只要读书的三味书屋,念一些不懂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笑人齿缺日狗窦大开,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而百草园一年四季景物优美,此外还有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也是那么有趣,令我回味无穷。现在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其欣喜可想而知。 10 / 14 其三,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看戏也不在戏本身,这样我们就又回到看戏与吃豆上来。吃豆是在看戏的当中,我们不得而 知,豆的好吃与看戏有关;可是戏并不好看,怎么才能感悟到我的真正的乐呢?原来,豆的好吃,戏的好看,只因与小伙伴们在一起,好人在做好的故事。看社戏一节,把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部分文字里,我们看到了一群善良、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的双喜、阿发、桂生等,为我看不成戏而叹息,表同情;终于成行了,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对我照顾有加;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 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纯真童心的突出表现。 六一公公作为余音,绕在看戏的梁上,是淳朴乡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11 / 14 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不料六一公公竞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豆被人偷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这就表现出了六一公公 淳朴厚道的农民本色。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成年后回忆往事时,更是怀着一种浪漫的情感。以一种怅然若失的情愫去回忆童年,大概是人生的通感体验吧。社戏结尾的魅力,就在于激活了这种体验,诱导人们去追忆,从而抓住了读者的心。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就曾吐露过这种心迹:说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等蔬果,都曾是使他思乡的蛊惑。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 生,使我时时反顾。社戏又何尝不是呢?的确,这思乡的蛊惑,这对儿时的反顾,这记忆中的旧来的意味,实际上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美。但我们是自觉地去受哄骗的,而且甘愿终身受骗。这是一种多么神妙而无法言表的感情啊! 四、挖掘内涵:豆的好吃与戏的好看,实乃12 / 14 理想之寄托 对社戏这样的课文,以往常常把对摆脱封建教育的束缚,追求自由生活的向往作为教学重点之一,而苏教版教材则明显地表现了另一倾向性,将其编选进民俗风情这一单元,教学重点放在了结合调查了解和感受家乡民 俗,进而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的层面上。的确,社戏中鲁迅甚至不惜以少有的抒情笔调将乡村景物仙境化,乡村世界彰显出温馨的柔情,是那样的透明,那样的沁人心脾。因人好而豆好而戏好,一切也都显得美好起来。内心美好的情感投射到景物上,物我两忘。没有故乡中的萧索和灰暗,有的是田园牧歌般的温情,仿佛整个世界都被罩上了一个柔媚而富有韵味的光环。请看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 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13 / 14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这几段景物描写是极具特色的,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等几个画面,情 景交融,充满水乡风情。有色 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有声 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宛转,悠扬的横笛声;有味 豆麦和水草发散出来的清香等。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简洁干净,生动传神,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教学这些美妙的词句时,让学生细细品味,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便不难发现,社戏所描绘的景物,实乃作者理想之寄托:站在现实,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其实,每一位作者都有他理想寄托的地方,鲁迅之于平桥村 ,正如福克纳之于约克纳帕塔法,哈代之于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