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型理论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E罗希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来的,很快便被广泛移用至语言学研究之中,尤其是在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领域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原型理论试图说明人们形成、掌握和理解概念的心理过程。结构语义学中的成分分析方法认为,词语的意义由最基本的语义原素组合而成。各个概念都有其特定的一套语义原素,如“椅子”可以分解为“坐具”和“带靠背”两个语义原素。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是一种新兴的语义分析理论,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认知学科的各个领域。原型最初是用来描述自然界,解释自然事物的,后来才被引入了认知语言学和语义学用来释义,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了原型语义学(prototype semantics)。西方对原型理论的研究要比国内早许多,国内现在也已经有很多研究原型理论及其应用的论著和文章。随着原型理论在释义方面的作用得到广泛的肯定,语义学家和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逐步将原型理论应用到英语学习和教学中,使其功能得到更大的发挥。1原型理论的提出“原型理论产生于当代语言学和哲学界对于经典的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的批判,尤其是维特根斯坦对于语义范畴家族相似性的深刻揭示。”1“原型理论是针对传统释义方式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原型语义学的建立是与传统的充分必要条件从根本上决裂的。”2说到原型理论的提出,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和“充分必要条件”(sufficient and necessary conditions)。在原型理论之前,经典范畴理论一直占主导地位。为了弥补经典范畴理论的不足和“充分必要条件”的缺陷,原型理论就被提了出来。对于原型理论的提出,贡献最大的要属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和认知心理学家罗斯(E. Rosch)。1953年,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研究中,提出了对经典范畴理论和“充分必要条件”的质疑,提出了他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他认为是一种叫做“家族相似性”的相似关系将一些词联系在了一起。这种“家族相似性”包括很多方面,诸如体形、相貌、颜色等等。到了70年代,罗斯对自然语言的语义概念范畴的大量研究及其意义理论为原型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2原型理论罗斯认为,任何一个属性在区别一个范畴时都不是必要的。“实体的范畴化是建立在好的、清楚的样本之上,然后将其他实体根据它们与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在某些或一组属性上的相似性而归入该范畴。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就是原型,是非典型事例范畴化的参照点。”3简言之,原型就是一个概念范畴中最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成员。而原型理论实际上就是人们在解释某种现象时,将属于这种现象的某个个体视为原型,并在对这个原型的总体特征认识不变的情况下,把握这类现象中其它个体的特征。一个词语包含的这些特征越多,它就越接近其概念范畴的原型,反之就是非原型成员。原型理论的这种区分是对“充分必要条件”缺陷的弥补。3原型理论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国内对于原型和原型理论的研究较之国外起步晚,但是近些年来,却也有了不少成果。目前,原型理论的释义功能,在国内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把原型理论引入词典释义;在原型范畴理论的视角下审视词义的扩大和缩小;原型理论在英语词汇记忆中的应用;运用原型范畴理论解释英语语言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将原型应用于翻译实践等。下面,将从以上这几个方面对原型理论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介绍。3.1原型理论与词典释义原型理论认为词语的意义特征的每一个个体都不一定是必要的,所有个体的特征集也不必是充分的;概念范畴成员之间的地位也是不同的。一个词语包含的特征越多就越接近原型,属原型成员;反之,就属非原型成员。原型理论学家认为这种区分弥补了“充分必要条件”的缺陷。“因此,典型的个体就可充当一个概念范畴的原型,在释义中非原型与原型之间的关系可用原型+或-非原型的区别特征来表述,通过适当的抽象归纳,用元语言表述出来就可成为语词的释义。”2有些语言学家把原型释义看成是表述语义的最佳方法,但是,作为对“充分必要条件”缺陷的弥补和对语义理论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原型理论并不能够完全解决语义理论存在的全部问题。原型释义是完整和准确的,但是其语义分解过于繁琐,语义表达方式等也还远远达不到词典释义的要求,有些操作在词典释义中根本无法实现。所以,把原型理论真正引入词典释义,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3.2原型范畴理论与词义的变化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语言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词义的扩大和缩小。词义的变化则是与范畴联系在一起的。“范畴一词在认知语言学中是个用途很广且含义模糊的术语,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事物类别的总体。客观事物固有的类别特征经过认知中介在思维和语言中固定下来,这个过程就是范畴化。”“词的意义就来源于对事物的认知以及对其范畴化的能力,词义的形成及演变就是不同层面上的范畴化的结果。”5在原型范畴理论的视角下,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来解释为什么有的词很难断定其词义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因为,词义的变化除了扩大和缩小外,还有转移、转类、虚化、实化、扬升、贬降等等,其实“都可以看作是原型构建的范畴,以原型为中心,其成员的范畴隶属度依次递减,直至不明确的边界,继而与其他范畴相互交叉”。词义的扩大和缩小,“不论是单个词例的纵向发展,还是整体现象的横向扩充,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范畴化的过程,进而形成语义范畴”。将原型范畴理论应用于词义的扩大和缩小,虽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词义变化的问题,但是为研究词义的变化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和理论基础。3.3原型范畴理论与英语词汇学习原型范畴理论对词义的解释也更为清楚和灵活,从而有助于学习者对词义的理解和学习。“原型范畴理论能帮助学习者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将词义记忆活动置于客观世界、人类经验及认知、语言结构和意义中,从而显著提高词义习得效果和记忆效率。”6原型范畴理论,能够有效地帮助学习者从认知角度分析与理解语言内在的联系,从而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对词义的识记和对词汇记忆的保持。一个单词,通常是由几个表面上不相关联的意义组成的“多义范畴”,但事实上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核心意义”。原型范畴理论能够帮助学习者学会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从而能够避免孤立地记忆单词,而且通过使“学习者了解词义的发展规律,加深理解其演变机制,从根本上提高词义学习的记忆能力”。同时,由于原型范畴成员之间“家族相似性”,因此将同一概念范畴的词汇通过等级分类的方式将它们组织在一起,这样便于在记忆单词时找到联系的线索,并能按照层次次序来记忆和巩固单词。英语词汇记忆是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同时也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一个环节,原型范畴理论对于英语词汇记忆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习者找到单词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达到提高对英语单词理解和记忆的效果。3.4原型范畴理论与“一词多义”对于“一词多义”,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对单词的每个意义在其特有的语境下进行讲授,或者在初次讲授某个单词时,顺便将它的其它意义一并罗列出来。这样的教学方法根本没有科学性可言,收效甚微。而事实上单词的多个意义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的。如果能发现并利用这种联系,那么对于单词多个意义的记忆,必定会事半功倍。而语义范畴原型理论的引入,恰好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根据原型范畴理论,范畴成员是以有范畴原型为中心,然后通过“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的。由此我们可以受到启发,即一个单词的多个词义并不是偶然的、任意的,而是以一个原型意义为中心,各个意义通过“家族相似性”的特征相互联系在一起。“因此,在一词多义词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重点介绍原型义项的同时,有意识地去寻找各义项中家族相似性的联系或意义链来对之进行理据性解释,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多义词的丰富含义。”33.5原型与翻译“仅从语义角度去研究原型是不够的,原型研究必须上升到句法和文本的层次上,才更具魅力”。4原型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译者必须在寻找源语、原型读者的同时,确定译语原型读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译者在进行翻译创作时,都要考虑到具体的读者或读者群,译者会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确定中心读者,即原型读者,并以原型读者为中心进行翻译;译者必须从源语语言变体中识别源语原型。对翻译文本的原型分析,能够帮助译者确定文本的意图性、情景性等特征,从而有助于译者更好地进行翻译创作;译者必须了解与源语原型相对应的译语原型;译者必须善于改变译语原型来实现源语变体;译者须善于原型词项与具体词项的转换。对于原型的了解,有助于对翻译文本的把握,原型理论为译者的翻译创作提供了基本的翻译策略,有助于译者更好的认识和再现原文。原型理论作为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语义理论的意义观,弥补了“充分必要条件”在释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并在英语学习和教学的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讨论模糊词语限界时,原型这一概念还是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的”。7还有的研究将原型范畴理论与义素分析理论进行了联系和比较,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探索了义素分析中存在的缺陷,为进一步深入了解、研究义素分析提供了借鉴。8作为新兴的语义分析理论,原型理论还面临着不少问题,需要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使这种理论在语言学研究融入现代前沿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参考文献1 吴世雄、陈维振.原型范畴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其对模糊语义研究的意义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9)2 章宜华.原型释义问题探讨:兼评充分必要条件释义局限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3 闻亚兰.语义范畴原型理论视野下的“一词多义”词汇教学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3)4 李和庆、张树玲.原型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3(5)5 姜 敏.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词义扩大与缩小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3)6 范建闽.原型范畴理论在英语词汇记忆中的应用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3(9)7 王 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8 何英玉.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转贴于 233网校论文中心 五原型理论的局限性1,原型理论能够解决部分语义问题 ,如语义的模糊性问题等。但是 ,世间万物并非全是模糊的 ,人类对于许多事物的认识是清楚的 ,因此 ,反映到语言上 ,并非所有的语义范畴都是模糊的。在不模糊的语义范畴的分析上 ,原型理论并不一定比传统的成分分析法更具优势。例如 ,石安石注意到 ,汉语的词语通常具有多个义项;在这些义项中有些是模糊的 ,而另外一些则可能是精确的。他以“义项”为单位对一些汉语常用词语的意义中模糊语义所占的比重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发现:在所调查的词语中 ,模糊义项所占比重显著低于精确义项。 可见 ,即便是在语义范畴的研究上 ,原型理论的适用范围也是有限的。超出了范围 ,原型理论就失去了其优越性。2,原型语义学的第二个问题表现在它对语义范畴的理性内容的忽视。这一点在维特根斯坦对“Spiel”的分析上就表现出来了。维氏认为 ,像“Spiel”这类范畴不具有任何共同属性。这显然是错误的。Labov 和 Rosch 等人继承了维氏这一错误思想 ,认为不仅是“Spiel”范畴 ,而且就连更为一般的日常范畴 ,如cup 杯 、furniture 家具 、desk 书桌、chair 椅子 和 sofa 沙发 等 ,也都是建立在家族相似性之上的 ,根本不具有任何共同属性。尽管Labov 和 Rosch 不遗余力地做了一系列实验来证实维氏思想的正确性 ,但他们的那种带有先入之见的心理学实验结果却往往经不起人类普通的常识或直觉的挑战 ,因为生活常识的逻辑告诉我们 ,虽然作为存在客体的 desk、chair 和 sofa等的外在共同属性并不多 ,但cup 不能归入furniture 的语义范畴这个事实就足以说明 ,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至少存在着某些 虽然不是很多 共同属性 ,使得该范畴可以与其他范畴相区别而存在。3,语义范畴的原型性以及基本层次范畴有其文化的基础 ,也就是说 ,语义范畴的原型分析应当考虑到语义范畴的文化内涵 ,结合语义范畴演变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原型和基本层次理论失随人们头脑中的认知模型和文化模型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1)Rosch的是试验中,受试试美国人,橙子(orange)成了“水果”范畴的原型,如果她的受试换成中国人,可能结果会发生变化,原型可能试“苹果”或者“梨”。2)先秦中国人心中的 “家畜”范畴的原型试“马”,“猪”是范畴中的非典型成员,现代人心目中“家畜”的代表是猪和鸡。3)生长在城市中的人会认为“树”是基本层次范畴,而生长在多林地区的人可能把“松树”、“杨树”、“柳树”等当作基本层次范畴。但是 ,迄今为止 ,语义范畴的原型分析往往忽略了语义的语用文化分析。因此 ,如何将语义范畴的原型分析与语用文化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语义范畴的原型分析的理论深度是当前原型语义学研究必须解决的第三个问题。原型范畴理论常简称为原型理论或典型理论 ,是认知语言学提出的重要观点 ,其哲学根源基于Wittgenstein的“家族相似性 ”(family resemblance)(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言语分析哲学)。它是美国心理学家 Eleanor Rosch (1975: 192- 133) 针对传统的范畴模式中充分必要条件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缺陷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概念构建模式 ,对语言各个层面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时期的经典理论 ,该理论仅基于先验的猜想 ,而不是经验研究的结果。原型理论所揭示的实际上是一种以语言的日常应用为导向的言说者的内在心理图式 ,它从一开始就与传统的意义理论的原子主义、客观主义、抽象主义的追求分道扬镳 ,强调语词意义的日常应用 ,认为意义是人体对各种事物的体验。根据意义的原型理论 ,语词的语义是由现实的语言应用者赋予的 ,而不是由语言学家或哲学家赋予的。原型理论所研究的是有血有肉的语言及其使用者(flesh and blood language user ),它关注的是语言使用者对语义范畴的体验。一)理论提出的哲学基础以及过程20世纪 50年代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1953)中论述了范畴边界的不确定性 ,中心与边缘的区别以及隶属度 ,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Family Resemblance Theory ),它是维特根斯坦 “语言游戏说”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游戏”这个词是维氏将德语中的“语言”(sprache) 与“游戏”(spiel )合并而成的一个复合词。维氏提出的“语言游戏”来自他看到的一场足球比赛而受到的启发。从创造“语言游戏”(sprachespiel)的语境和(sprachespiel)本身的造词理据来看 ,维氏明显是将语言体系比作一场游戏。这样一来 ,语言的语词便成为游戏的因素 ,而语言的规则 语法或词法则对应于游戏的规则。哲学研究中有很多将语词的运用与游戏相比较的论述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维氏“语言游戏说”的基本观点:1 语言是人的一种活动 ,它像游戏一样没有本质 ,语言游戏是一种简单的语言活动;2符号、词、语句有无数种不同的用途 ,每个语言游戏又只是对语言的一种使用;3 语言使用目的的多样性是由语言游戏的多样性决定的 ,语言不必处处受到语法规则的限制。维氏通过考查德语 spiel 的所指范围提出他的“家族相似性”概念。首先列举了 spiel 语义范畴的一些成员来进行特征比较 ,以此显示建立语义范畴的基础是相似性 ,而不是共同性 ,即相似关系,类似于人类社会家族成员之间的那种相似关系 , 而不是基于亚里士多德范畴理论的共同语义特征 ,维持了人类语言语义范畴的存在。“游戏”这个范畴并不支持经典范畴理论,因为不是所有的游戏都具有共同的特性(attributes)。一些游戏仅仅为了娱乐,有的具有竞争性,涉及技巧,还有的完全靠运气。维特根斯坦说:“我想不出比家族相似性更好的表达式来刻画这种相似关系:因为一个家族的成员之间的各种各样的相似之处:体形、相貌、眼睛的颜色、步姿、性情等等也以同样方式互相重叠和交叉。所以我要说:游戏形成一个家族。”(维特根斯坦,1953:47 48)Rosch & Mervis将“家族相似性理论”定义为:A set of items of the form AB, BC, CD, DE. That is, each item has at least one, and probably several, elements in common with one or more other items, but no, or few, elements are common to all items. (一组形式为AB,BC,CD,DE的项,每一项都同一个或几个其他项有至少一个或几个相同的要素,但是没有或者几乎没有一个要素是所有项所共有的。)(Rosch & Mervis 1975:575)在维特根斯坦之后,20世纪60至70年代之间,一个非常短的时期内,人们对范畴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69年 , Berlin和 Kay调查了98种语言 , 设计了一系列关于颜色词光谱性质和人类视觉神经系统对颜色词范畴感知的实验 ,并用模糊集合论和原型范畴理论来处理和阐释所获得的数据,发现了在人类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词语(基本颜色范畴)和我们对颜色的划分是以焦点色为基础的(焦点色现象)。说明人们使用的语言不同 ,但对最典型的颜色的认知却是一致的。该理论主张颜色并不像客观主义所宣称的那样 ,明白地摆在客观世界中,独立于任何存在。在焦点色之上的颜色概念部分是由人类的生物学特性所决定的。不仅颜色的范畴化要利用人的生物学特性 ,而且颜色范畴也不只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生物学特性的产物,颜色范畴是客观世界、人类生物特性和认知机制共同作用的产物。(Lakoff ,1987:29)。到了 70年代 ,罗施(Rosch)扩展了对焦点色的研究,对焦点色的心理背景进行了探索 ,证明焦点色是源于前语言的认知(pre - linguistic cognition),发现焦点色比非焦点色在感知中更为突显,更容易被儿童习得,在短时记忆中能被更准确地识别,也有利于长期记忆。因为焦点(focal)这个词有中心位置的含义,在研究中Rosch使用了“原型”( prototype)这一术语替换了Berlin和 Kay使用的“焦点”。Rosch还对鸟、水果、交通工具、蔬菜等十个范畴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在总结其他学者的范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了原型和基本层次范畴理论,简称为“原型理论”。应该说 ,Kay和Berlin的研究第一次将模糊集合论引入颜色词语范畴的原型研究 ,展示了原型理论在认知语言学研究 ,尤其是模糊语义研究上的广阔应用前景。二)原型理论1,“原型”的定义:最初,在认知心理学中,“原型”被解释为“一个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或者几个成员”,“认知的参照点”。随着原型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发展,“原型”这个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Taylor对“原型”的定义可以反映这个过程:对术语“原型”的理解有几种方式。我们可以把它解释成一个范畴的几个特例。这样,一个特定的人造物品可以被认为是“杯子”范畴的原型。这是原型的范例观。我们可以选择把“原型”理解为实体的一个特殊种类,这是原型的下位范畴观。我们可以把某一种类,能够展示一系列范畴特性的杯子作为“杯子”范畴的原型。依据这种观点,我们可以说某个特定的实体并不是原型,而是原型的一个范例。我们可以把原型想象为一个更抽象的概念,即原型是一个范畴的概念中心,它可能不关系到任何一个特定的实例或下位范畴。这是范畴是抽象观。2,“原型理论”的基本内容综合Rosch(1978), Lakoff(1987), Taylor(2003)以及Ungerer和Schmid(1996)的论述,原型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如下:一,范畴内部的各个成员依据它们具有这个范畴所有特性的多寡,具有不同的典型性(prototypicality)。原型是范畴内最典型的成员,其他成员有的典型性显著,有的具有非典型性、处于范畴的边缘位置。例如:Rosch的试验结果表明在“鸟”这个范畴中,知更鸟是最典型的成员,因为它具有这个范畴的所有特性。麻雀、鸽子、金丝雀等属于典型性较高的成员,它们和知更鸟共有的特性相对较多;而鸵鸟、企鹅、蝙蝠则处于“鸟”的范畴的边缘位置,它们和知更鸟共有的特性非常少。二,范畴内部的成员由“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家族相似性”意味着在一个集合中,所有成员都由一个相互交叉的相似性网络联结在一起。例如:在“鸟”的范畴中,成员具有的特性包括:有羽毛、生蛋、有喙、会飞、短尾、体形小、重量轻、红色胸脯等等。知更鸟无疑具备所有的特性,但是鸵鸟和企鹅就不具有会飞、体形小、重量轻、红色胸脯等特征,它们和范畴中别的成员共有其他一些特征。三,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相邻的范畴互相重叠互相渗透。例如:以色彩为例,在众多的色彩中,中心色彩,如典型的红色、黄色、黑色容易被识别,但是如果我们让人们指出紫红是属于红色范畴还是紫色范畴,可能人们就不容易作出判断或者不同人的答案各异,原因在于各个颜色范畴的边缘并不清晰,紫红处于红色和紫色交叉的边缘位置。3,原型理论基本观点主要有以下四条:原型理论基本观点主要有以下四条1 )范畴是凭借典型特征,而不是什么必要和充分条件所建立起来的“完形“概念。2 )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fussy)3 )范畴成员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共性特征,可以构成一个连续体。4)范畴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彼此之间有隶属程度的差异。成员之间的地位不是平等的 ,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 ,具有更多共同属性的成员是中心成员。例如在“水果 ”范畴内 ,“苹果 ”、“梨 ”、“橘子 ”常被视为范畴的正式成员 ,位于范畴的中心位置 ,因此也被称为中心成员 ,而“甘蔗 ”、“椰子 ”、“芒果 ”所共有的相似性越来越少 ,而逐渐偏离中心成员的位置。在同一范畴中 ,各个成员的地位并非相等 ,相反有中心和边缘之分;同一范畴里所有成员只享有部分相同的属性 ,即家族相似性。从典型范畴理论隐喻和转喻看一词多义李书卿 杨静摘要: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是人类对社会不断认知发展的结构,体现了人类认知发展。对一词多义现象研究历来很久,本为从认知语言学上,典型范畴理论,隐喻和转喻机制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根据典型范畴理论,语义范畴也是由多个不同义项组成的,各个义项地位不同,具有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各个义项之间呈现出家族相似性;且语义范畴由典型义项为中心向边缘义项成放射状辐射,其中,隐喻和转喻在语义拓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关键词:典型范畴理论;隐喻;转喻;一词多义;典型义项;边缘义项;家族相似性1.引言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发展和变化.起初,词都只有一个意义,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一个词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从而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polysemy)是指一个词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义项。多义现象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不断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也是人类对一个语言形式的核心意义扩展的结果。本文将以认知语言学的典型范畴理论(the prototypical category theory),隐喻和转喻为基础,来分析语言上的一词多义现象。2范畴化和原型理论人们把世界上相同的或相识的事物从认知上归纳在一起,并赋予同一语言符号,这就形成了范畴,起过程就称为范畴化。认知语言学上的范畴跟传统的范畴理论有着很大的区别;传统的范畴理论认为,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一个由一组固定的二分特征定义的,范畴有着明确的界限,即认知对象要么隶属于此范畴,要么不属于此范畴。也就是说, 在传统范畴理论看来,一个范畴中的成员必须满足某个范畴中的所有特征,如果它违反了其中一个或几个特征就被剔出这一范畴成员的地位。此外,结构主义语义学家认为,确定语义范畴的标准是充分必要的语义特征,即判定一个词是否属于某个语义范畴就是看它是否具备了该语义场的充分必要语义特征。而近代哲学家L.Wittenstein经过研究发现了传统范畴理论的不足,并提出了家族相似性理论(Family Resembalance)。他认为范畴的成员不必具有该范畴的所有属性,而是AB、BC、CD、DE式的家族相似关系,即一个成员与其他成员至少有一个或多个共同属性。范畴成员的特性不完全一样,他们是靠家族相似性来归属于同一范畴。而范畴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边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形成和变化发展的。如F.Ungerer et H.J.Schmid 在“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举的“game”一例中,“游戏”范畴,包括多中游戏,有的游戏只是为了娱乐,没有输赢;有的游戏需要运气,有的需要技巧,有的需要勇气,也有是游戏兼而有之。然而随着科学和社会的进步,新的游戏产生了,游戏的范畴也发生了变化。如90年代的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的出现并于新成员假如了游戏的范畴,是该范畴扩大了,其特征属性也更复杂了。而Labove 和Rosch在家族相似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成为认知语言学范畴理论的核心思想。根据原型理论,在同一范畴中,成员的地位是不同的,即成员代表该范畴的程度不一样,有中心的,典型的成员和边缘的,非典型的成员之分。其中心的典型的成员既是范畴的原型(prototype),而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degree of typicality),比如麻雀就比企鹅更属于“鸟”的范畴。此外,他们认为典型成员和边缘成员只是相似程度的不同,典型成员具备所有或大部分该范畴的特性,而边缘成员只与典型成员具有很少的一部分相似属性。因此,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某甲认知对象可能完全成为一个范畴成员,而某乙对象可能部分划在该范畴之内;其中甲范畴成员和乙范畴成员之间可能存在某点或多点相似,因此,范畴应该是构成一个连续体。其中,典型(或原型)范畴理论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几点:(1)范畴的确定是凭借典型特征,而不是有充分必要条件来建立的;(2)范畴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彼此之间有典型程度差异;(3)范畴成员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共同的特征,且够成一个连续体;(4)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3语义范畴与原型理论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概念是人认识世界的产物,是对现实世界的 本质反映,是对一类食物进行概括的符号表征。而且概念的形成是以认知范畴为基础的。概念是词义的基础,词义概念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词又通过概念来反映世界上的事物或现象。随着认知的发展,概念将不断被扩充。这就是说,原有概念不断被扩充,形成一个更大的语义范畴。根据认知语言学,词义属于语义范畴。随着词范畴的不断扩大,其词义也将不断的发展变化。根据认知语言学,语义范畴也是原型范畴,其义项成员具有不同等的地位,其也一样具有中心的,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中中心义项就是原型义项(prototype meaning),被认为是语义范畴最具代表性的义项,往往是人们最早认知习得的,也是语言符号初现时具有的最早或是“直接”意义。(赵艳芳,2001:84)语义范畴是围绕原型意义向外扩展的。其扩展方式是一种放射性结构,即语义由中心义项通过认知机制(隐喻metaphor或转喻metonomy)不断向周围辐射,从而初现新的边缘意义(non-prototypical meaning非典型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通过认知机制从原型意义而来的义项不能提升到原型意义地位。相反,由于社会文化和语境的不断发展变化,有些词的原型意义会逐渐沦为边缘的、非典型的义项,而原来一些边缘的,非典型义项将会转化为中心的,原型意义。比如PEN一词,最初来自于拉丁语,其原义为“羽毛”。 由于当时的人们用羽毛当作书写工具,所以pen成为书写工具的名称。后来由于新的书写工具不断出现和其形状的的 多样化,于是pen的 语义范畴也 扩大了。随着 社会的变化发展其原型意义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羽毛笔”转化为了今天的“钢笔”。这也正说明了语义范畴也具有原型意义和边缘意义之分,各个义项之间是具有不同的地位,而是围绕原型意义成辐射状不断扩散,其中各个义项之间具有明确的二分法,而是与原型意义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认知词汇语义学通过原型理论和范畴理论运用于一词多义的分析,其主要结论是:(1)语义范畴不能以充分必要特征来进行二分;(2)语义范畴围绕原型意义呈现出放射性的链状结构,其中各个义项之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家族相似性,即语义结构呈现集合和重叠意义辐射集;(3)语义范畴成员具有不同的地位,并不是每一个义项成员都可以代表该语义范畴,而只有原型意义最能代表该语义范畴;(4)语义范畴边界具有模糊性,随着社会文化变化发展和语境的不同,范畴的扩展其边缘边得越来越模糊,并出现与其它语义范畴交叉现象。下面用“head”一词来看原型理论在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 “head”的原型意义为“身体的前端部分”(top part of the body),后围绕这个中心意义扩展为“事物的顶端”如 the head of an arrow;后来又逐渐扩展为“首脑,首长或是一个组织机构的领头人”如the head of college, the head of a delegation; 后来进义不扩展为“重点,要点”,如 the head of a discussion; the head of a passage; 后来还演化成为“才智,智力,或有才能的人”,如 use your head; the company needs several heads。从上面不难看出,“head”其它义项都是通过隐喻或转喻的认知机制对其原型义项进行的拓展。4. 隐喻和转喻:一词多义的认知拓展机制传统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做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对象。而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的工具。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认知能力的断提高,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加深,使得要求语言要不断的扩展来实现对人类的需求。这样就需要非常丰富的语言来表达,而对于抽象的事物现象将是一筹莫展。人的大脑不是具有无限的容量,而是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它能借助于已知的事物和语言符号认知和命名新的事物-其中主要是指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通过对已有符号和事物进行隐喻和转喻来认知新的,抽象的事物,这也是符合“省力原则(least of effort)”和语言的“语言的经济原则”。因此,隐喻和转喻是一词多义的拓展机制。4.1 隐喻和其对一词多义的拓展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隐喻的本质是概念化。人类长借助简单的具体概念来认识抽象复杂的概念。也就是说隐喻是通过一个认知域内的 经验或范畴来了解另一个认知域内的经验或范畴。隐喻中又一个重要概念是“映射(mapping)”。Lakoff提出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映射到一个不熟悉,较抽象或较难理解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过程。其中这种映射来自于两个概念,即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 “相似(similarity)”即相似原则(principle of similarity):人们容易将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用来互为比喻。下面以“face”为例来说明,隐喻对“face”这个英语单词意义的拓展。(1)face of a mountain, face of a building, face of a watch. 其中,始源域为:人的脸一直在身体的最外层,最容易被注意;而目标域为:实体都有表面和各个侧面。从中可以看出,用人的 “脸”映射为实体的表面。因此,“face”就具有了“实体表面”意义。(其中概念隐喻公式为:FACE IS SURFACE)(2)又由于脸上表情丰富多彩千变万化,是人们心情的晴雨表,最容易引起别人注意。因此出现了象“she had a face like thunder” equals to “she looked very angry”; “you are a good judge of faces” equals to “ you can judge a persons character by the expression on his face.”等隐喻用法。因此“face” 具有了“人的表情”的 用法。(其中概念隐喻公式为:FACEISEXPRESSION)此外,“face”还可以表示“尊严”, 如,it is a matter of face,Im shocked that you have the face to rest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4.2 转喻及其对一词多义拓展转喻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有效机制,当然也对词义的扩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涉及的是一种“接近(prox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态环保产业用地租赁与转让及配套设施建设协议
- 离婚协议书范本:无子女家庭财产分割与监护权协议
- 玉米种植基地与食品加工企业长期合作协议
- 煤矿采矿权转让与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合同
- 文化娱乐场所演出人员派遣及权益保障合同
- 高难度离婚纠纷中的子女抚养权与财产分配合同
- 离婚协议签订前财产查证与风险评估专业合同
- 矿山合作开发与地质灾害防治协议书
- 离婚财产分割协议书:房产、车辆及存款明细
- 高端制造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三方合作协议
- 【桂美版】四年级美术上册-【《我爱海洋》教案】
- 园区道路施工方案
- 2022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测试题-含答案
- 狮子王中英文台词对照(超全的完整版)(英语口语练习必备)
- GB/T 34903.2-2017石油、石化与天然气工业与油气开采相关介质接触的非金属材料第2部分:弹性体
- GB/T 19806-2005塑料管材和管件聚乙烯电熔组件的挤压剥离试验
- -Unit 2知识点归纳 牛津译林版英语九年级上册
- 中医内科学表格
- 陶瓷-课件商周至汉代瓷器
- 村卫生室健康扶贫督导考核表
- DB37T 3842-2019 铁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