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2706.1-2002.pdf_第1页
GBT12706.1-2002.pdf_第2页
GBT12706.1-2002.pdf_第3页
GBT12706.1-2002.pdf_第4页
GBT12706.1-2002.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g b / t 1 2 7 0 6 . 1 一1 2 7 0 6 . 4 -2 0 0 2 前言 本标准适用于配电网或工业装置中, 额定电压 1 k v到3 5 k v固定安装的挤包绝缘电力电缆的制 造、 检验和应用及额定电压 6 k v到3 5 k v电力电缆用附件的型式试验; 本标准规定了电缆的结构、 尺 寸和试验要求及附件的型式试验和试验要求, 还规定了电缆的型号、 产品验收规则、 成品电缆标志及电 缆包装、 运输和保管。 本标准是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 i e c ) 标准, i e c 6 0 5 0 2 k 额定电压 1 k v( u 。 二l . 2 k v) 到 3 o k v ( u , , =3 6 k v) 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附件 系列标准的最新版本对国家标准g b 1 2 7 0 6 - 1 -1 2 7 0 6 - 3 - - 1 9 m 额 定电压 3 5 k v及以下铜芯、 铝芯塑料绝缘电力电缆 的修订。i e c 6 0 5 0 2 系列标准分别为: i e c 6 0 5 0 2 - 1 ; 1 9 9 7 额定电压i k v ( u o , =1 . 2 k v) 到 3 0 k v ( u - =3 6 k v) 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附 件第l 部分: 额定电压 1 k v ( i , , =1 . 2 k v ) 和3 k v( t 7 , =3 . 6 k v) 电缆; i e c 6 0 5 0 2 - 2 ; 1 9 9 7 额定电压1 k v ( u . , =1 . 2 k v) 到 3 0 k v ( u m = 3 6 k v ) 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附 件第2 部分: 额定电压6 k v( u , - - 7 . 2 k v) 到3 0 k v( t , , =3 6 k v ) 电缆; i e c 6 0 5 0 2 - 4 : 1 9 9 7 额定电压 l k v( u1 =1 . 2 k v ) 到 3 0 k v( u , =3 6 k v) 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附 件第 4部分: 额定电压 6 k v( u、1 =7 . 2 k v) 到 3 0 k v( u , , =3 6 k v) 电缆附件 试验要求 本标准在 额定电压 1 k v( u ,=1 . 2 k v ) 到3 5 k v( u , =4 0 . 5 k v) 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附件 的总 标题下分为四个部分: g b / t 1 2 7 0 6 . 1 - - 2 0 0 2 第 1 部分: 额定电压 1 k v( u , =1 . 2 k v) 和 3 k v ( u ,. =3 . 6 k v) 电缆; g b / t 1 2 7 0 6 . 2 一 2 0 0 2 第2 部分: 额定电压 6 k v( u 。 二7 . 2 k v) 到3 0 k v( u - =3 6 k v) 电缆; g b / t 1 2 7 0 6 . 3 - - 2 0 0 2 第3 部分: 额定电压 3 5 k v( u - =4 0 . 5 k v ) 电缆; g b / t 1 2 7 0 6 . 4 -2 0 0 2 第4 部分: 额定电压6 k v( u m =7 . 2 k v ) 到3 5 k v( u, =4 0 . 5 k v ) 电缆附件 试验要求。 g b / t 1 2 7 0 6 . 1 等效采用 i e c 6 0 5 0 2 - 1 : 1 9 9 7 及 1 9 9 8 年第 1 号修改件; g b / t 1 2 7 0 6 . 2 等效采用 i e c 6 0 5 0 2 - 2 : 1 9 9 7及 1 9 9 8年第 1号修改件; g b / t 1 2 7 0 6 . 3非等效采用 i e c 6 0 5 0 2 - 2 : 1 9 9 7 : g b / t 1 2 7 0 6 . 4 等效采用 i e c 6 0 5 0 2 - 4 : 1 9 9 7 . 我国电力电缆的基础标准j b / t 8 9 9 6 -1 9 9 9 高压电缆选择导则 已经发布实施, 其中“ 设备最高电 压( u j” 采用国家标准g b 3 1 1 - - 1 9 9 7 ( 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 的规定, 与i e c 6 0 5 0 2 存在差异, 见 下表: j b / t 8 9 9 6 udu( u- )i e c 6 0 5 0 2 ua / u( u ) 1 . 8 / 3 ( 3 . 5 ) 3 . 6 / 6 ( 6 . 9 ) 6 / 1 0 ( 1 1 . 5 ) 1 8 / 2 0 ( 2 3 . 0 ) l . 8 / 3 ( 3 . 6 ) 3 . 6 / 6 ( 7 . 2 ) 6 / 1 0 ( 1 2 ) 1 8 / 2 0 ( 2 4 ) 本标准文本中的“ 设备最高电压( u m ) ” 采用i e c 6 0 5 0 2 的数值, 但两者额定电压t o / t , 完全相同。 由 于电缆电气试验的电j f 值取决于u 。 及u, 因此相同额定电压u a / u的电缆对i e c 6 0 5 0 2 及j b / t 8 9 9 6 规定的u 、 系统均适用。 g b / t 1 2 7 0 6 . 3 适用于 3 5 k v( u , =4 0 . 5 k v) 挤包绝缘电力电缆, 这一电压等级超过了 i e c 6 0 5 0 2 系列标准的电压范围( 1 k v到 3 0 k v) , 而在我国, 这一电压等级仍为中压范围, 因此 g b / t 1 2 7 0 6 . 3 v g b / t 1 2 7 0 6 . 1 一1 2 7 0 6 . 4 -2 0 0 2 据具体情况非等效采用i e c 6 0 .5 0 2 - 2 的有关规定, 但安装后电气试验的绝缘试验采用 i e c 6 0 8 4 0 : -1 9 9 9 额定电压大于3 0 k v ( u . =3 6 k v) 至1 5 0 k v ( u . =1 7 0 k v) 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其附件试验方法和 要求 中的有关规定。 g b / 丁 1 2 7 0 6 . 4适用于 6 k v ( u - = 7 . 2 k v) 到 3 5 k v ( u m = 4 0 . 5 k v) 电缆附件。等效采用 i e c 6 0 5 0 2 - 4 0 鉴于i e c标准不可能包含国家标准应规定的电缆型号等必要内容, 而 i e c标准又是一个完整且不 宜更改的文本, 为此在g b / t 1 2 7 0 6 . 1 -1 2 7 0 6 . 3中均增加 了 相关的附录: g b / t 1 2 7 0 6 . 1 附录d ( 标准的附录) 电缆型号和产品表示方法; 附录e ( 标准的附录) 多芯电缆中性线标称截面; 附录f ( 标准的附录) 产品验收、 成品电缆标志及电缆包装、 运输和保管; 附录g( 提示的附录) 产品安装条件 g b / t 1 2 7 0 6 . 2 - - 1 2 7 0 6 . 3 附录f ( 标准的附录) 电缆型号和产品表示方法; 附录g( 标准的附录) 电缆的屏蔽结构; 附录h ( 标准的附录) 产品验收、 成品电缆标志及电缆包装、 运输和保 管; 附录1 ( 提示的附录) 产品安装条件 与前版标准相比, 本标准补充了第 4 部分: 额定电压 6 k v( u, =7 . 2 k v) 到3 5 k v( u, =4 0 . 5 k v ) 电缆附件试验要求; 并且标准的编写方式与i e c 6 0 5 0 2 系列标准一致。 本标准从实施之日 起同时代替g b 1 2 7 0 6 . 1 1 2 7 0 6 . 3 - 1 9 9 1 . g b / t 1 2 7 0 6 . 1 -2 0 0 2 的附录a、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附录e和附录f是标准的附录, 附录g是 提示的附录。 g b / t 1 2 7 0 6 . 2 - - 2 0 0 2 的附录a、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附录g和附录h是标准 的附录, 附录j 是提示的附录。 g b / t 1 2 7 0 6 . 3 -2 0 0 2 的附录a、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附录g和附录1 4 是标准 的附录, 附录j 是提示的附录。 g b / t 1 2 7 0 6 . 4 -2 0 0 2 的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电线电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u,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 _ l 海电缆研究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 上海电缆厂、 广东电缆厂、 山东电缆厂、 昆明电缆厂、 上海马桥电缆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蒋佩南、 葛光明、 盛伟秋、 黄淑贞、 乔新霞、 张举位、 周雁。 本标准于 1 9 9 1 年 1 月首次发布。 g b / t 1 2 7 0 61 一1 2 7 0 6 . 4 -2 0 0 2 i e c前言 1 i e c 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 是一个由各国家电工技术委员会( i e c国家委员会) 组成的国际范 围的标准化组织。 i e c的宗旨 是针对电气和电子领域标准化的所有问题促进国际间合作。 为实现这一宗 旨, i e c除组织各种活动外, 还出版国际标准。 并委托各技术委员会制定这些标准。 对某项标准感兴趣的 任何国家委员会均可参与标准的制定。与i e c有业务往来的国际组织、 政府或非政府组织也可参与标 准的制定。i e c与国际标准化组织( i s o ) 按双方协议条件紧密合作。 2 技术委员会代表各国家委员会对他们特别关切的技术问题制定出的i e c正式决议或协议尽可 能地表达出国际上对这些问题的一致意见。 3 这些决议或协议以标准、 技术报告或导则的形式出版发行, 以推荐文件的形式在国际间使用, 并 且这些文件在此意义上取得各国家委员会的认可。 4 为促进国际间的统一, 各i e c国家委员会坦诚地以最大可能程度在各自国家和地x中采用i e c 国际标准。 i e c标准与相应的国家或地区标准的任何差异应在国家或地仄标准中清楚地指出。 5 i e c不提供标志方法以表示对产品的认可, i e c电 不对宣称符合某项标准要求的任何设备承担 责任。 6 必须注意, 本国际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有专利权。i e c也不应负责对任一个或所有这样的专利 权进行鉴别。 国际标准i e c 6 0 5 0 2 - 1 , i e c 6 0 5 0 2 - 2 和i e c 6 0 5 0 2 - 4 由i e c第 2 0 技术委员会: “ 电缆” 下属的第 2 0 a分技术委员会“ 高压电 缆” 制定。 i e c 6 0 5 0 2 - 1 标准文本以下述文件为基础: 最终国际标准草案( f d i s )投票表决报告 2 0 a/ 3 1 8 / f d i s2 0 a/ 3 4 7 / rvd 投票表决批准该标准的全部资料均可在上表列出的“ 投票表决报告” 中查到。 i e c 6 0 5 0 2 - 1 的附录a、 附录b和附录c都是标准的组成部分。 i e c 6 0 5 0 2 - 1 a l 是对i e c 6 0 5 0 2 - 1 的第 1 号修改, 该修改文本以下述文件为基础: 最终国际标准草案( f d i s )投票表决报告 2 0 a/ 3 8 2 / f d i s2 0 a/ 3 8 4 / rvd 投票表决批准该修改单的全部资料均可在 卜 表列出的“ 投票表决报告” 中查到。 i e c 6 0 5 0 2 - 2 标准文本以下述文件为基础: 最终国际标准草案( f d i s )投票表决报告 2 0 a/ 3 1 9 / f di s一- 一 2 0 a / 3 4 8 /r v i) 投票表决批准该标准的全部资料均可在上表列出的“ 投票表决报告” 中查到。 i e c 6 0 5 0 2 - 2 的附录a,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和附录e都是标准的组成部分 i e c 6 0 5 0 2 - 2 ni 是对i e c 6 0 5 0 2 - 2 的第 1号 修改, 该修改文本以下述文件为基础: g s / t 1 2 7 0 6 . 1 一1 2 7 0 6 . 4 - - 2 0 0 2 最终国际标准草案( f d i s ) 投票表决报告 2 0 a / 3 8 3 / f d i s2 0 a/ 3 8 5 / r vd 投票表决批准该修改单的全部资料均可在上表列出的“ 投票表决报告” 中查到。 i e c 6 0 5 0 2 - 4 标准文本以下述文件为基础: 最终国际标准草案( f d i s )投票表决报告 2 0 a/ 3 1 7 / f d i s2 0 a/ 3 4 6 / r vd 投票表决批准该标准的全部资料均可在 l 表列出的“ 投票表决报告” 中查到。 i e c 6 0 5 0 2 - 4 的附录a仅供参考。 i e c 6 0 5 0 2 在总标题“ 额定电压 1 k v( u m =1 . 2 k v) 到3 0 k v ( u 二 二3 6 k v ) 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附 件” 下由f 列各部分组成: 第1 部分: 额定电压1 k v ( u m = 1 . 2 k v ) 和3 k v( u ,a =3 . 6 k v ) 电 缆; 第2 部分: 额定电压6 k v ( u . =7 . 2 k v ) 到3 0 k v ( u . =3 6 k v ) 电缆; 第 3 部分: 空缺; 第4 部分: 额定电压 1 k v( u m =1 . 2 k v) 到3 0 k v ( u . =3 6 k v ) 电缆附件试验要求。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额定电压 1 k v( u . =l . 2 k v) 到 3 5 k v ( u . =4 0 . 5 k v 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附件 第1 部分: 额定电压1 k v ( u . =1 . 2 k v ) 和 3 k v ( u ,a =3 . 6 k v) 电缆 g b / t 1 2 7 0 6 - 1 - - 2 0 0 2 e q v i e c 6 0 5 0 2 - 1 : 1 9 9 7 代替 g b 1 2 7 0 6 . 1 gb 1 2 7 0 6 . 2 gb 1 2 7 0 6 . .3 p o we r c a b l e s wi t h e x t r u d e d i n s u l a t i o n a n d t h e i r a c c e s s o r i e s f o r r a t e d v o l t a g e s f r o m 1 k v ( u . 二1 . 2 k v ) u p t o 3 5 k v ( u m = 4 0 . 5 k v ) 一 p a r t 1 : c a b l e s f o r r a t e d v o l t a g e s o f 1 k v ( u m =1 . 2 k v ) a n d 3 k v ( u . 二3 . 6 k v) 1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于配电网或工业装置中。 额定电压 i k v和3 k v固定安装的挤包绝缘电力电缆的 结构、 尺寸和试验要求。 本标准不包括在特殊条件 万 安装和使用的电缆, 如架空电缆、 矿用电缆、 核电站用电缆( 用于污秽 区) 、 海底电缆或船用电缆。 2 3 1 用标 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 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 所示版本均 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 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 b 1 5 6 -1 9 9 3 标准电压( n e q i e c 6 0 0 3 8 : 1 9 8 3 ) g b 广 i 2 9 5 1 . 1 - - 1 9 9 7 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 i 部分: 通用试验方法第 1 节: 厚 度和外形尺寸测量机械性能试验o d t i e c 6 0 8 1 1 - 1 - 1 : 1 9 9 3 ) g b / t 2 9 5 1 . 2 -1 9 9 7 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 1 部分: 通用试验方法第 2竹: 热 老化试验方法 ( i d t i e c 6 0 8 1 1 一 1 - 2 : 1 9 8 5 ) g b / t 2 9 5 1 . 3 -1 9 9 7 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 1 部分: 通用试验方法第 3 节: 密 度测定方法-一吸水试验 一收缩试验o d t i e c 6 0 8 1 1 - 1 - 3 : 1 9 9 3 ) g b / t 2 9 5 1 . 4 -1 9 9 7 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 i 部分: 通用试验方法第4 节: 低 温试验 o d t i e c 6 0 8 1 1 一 1 一 4 : 1 9 8 5 ) g b / t 2 9 5 1 . 5 - - 1 9 9 7 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 2 部分: 弹性体棍合料专用试验方 法第 1节: 耐臭氧试验- 一一 热延伸试验一一浸矿物油试验o d t i e c 6 0 8 1 1 - 2 - - 1 : 1 9 8 6 ) g b / t 2 9 5 1 . 6 -1 9 9 7 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 3 部分: 聚氯乙烯混合料专用试验 方法第 1 节: 高温压力试验一一 抗开裂试验( i d t i e c 6 0 8 1 1 - 3 - 1 : 1 9 8 5 ) 一 卫 b 乙 2 9 5 上2 一创 9 9 i 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 3 部分: 聚氯乙烯混合料专用试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f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 0 0 2 一 1 0 一 0 8 批准2 0 0 3 一 0 4 一 0 1 实施 g b / t 1 2 7 0 61 - 2 0 0 2 方法第 2 节: 失重试验 热稳定性试验(i d t i e c 6 0 8 1 1 - 3 - 2 : 1 9 8 5 ) g b / f 2 9 5 1 . 8 -1 9 9 7 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4 部分: 聚乙烯和聚丙烯混合料专 用试验方法第 1 节: 耐环境应力开裂试验空气热老化后的卷绕试验 - 一 一熔体指数测量方法- - 一聚乙烯中炭黑和/ 或矿物质填料含量的测量方 法 ( i d t i e c 6 0 8 1 1 - 4 - 1 : 1 9 8 5 ) g b / t 3 0 4 8 . 1 3 - - 1 9 9 2 电线电缆冲击电压试验方法( n e q i e c 6 0 0 6 0 - 1 6 0 0 6 0 - 4 : 1 9 7 3 ) g b / t 3 9 5 6 - - - 1 9 9 7 电缆的导体( i d t i e c 6 0 2 2 8 : 1 9 7 8 ) g b 6 9 9 5 . 3 -1 9 8 6 电 线电 缆 识别标志 第3 部分二 电 线电 缆 识别标志( n e q i e c 6 0 2 2 7 ; 1 9 7 9 ) g b / t 1 2 7 0 6 . 2 - - 2 0 0 2 额定电压 1 k v( u =1 . 2 k v) y 1j 3 5 k v( l 7 o , =4 0 . 5 k v ) 挤包绝缘电力电缆 及附件第2 部分: 额定电压6 k v ( u . , = 7 - 2 k v ) 到3 0 k ( u, - 3 6 k v) 电缆 ( e q v i e c 6 0 5 0 2 - 2 : 1 9 9 7 ) g b / t 1 6 9 2 7 . 1 - - 1 9 9 7 高电压试验技术 第 1 部分: 一般试验要求( e q v i e c 6 0 0 6 0 - 1 ; 1 9 8 9 ) g b / t 1 8 3 8 0 . 1 -2 0 0 1 电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 第 1 部分: 单根绝缘电线或电缆的垂直燃 烧试验方法 ( i d t i e c 6 0 3 3 2 - 1 : 1 9 9 3 ) j b / t 8 1 3 7 -1 9 9 9 电线电缆交货盘, i j b / t 8 9 9 6 -1 9 9 9 高压电缆选择导则( e q v i e c 6 0 1 8 3 : 1 9 8 4 ) i e c 6 0 7 2 4 : 1 9 8 4 额定电压不超过 0 . 6 / 1 k v电缆允许短路温度导则 i e c 6 0 9 8 6 : 1 9 8 9 额定电压 1 . 8 / 3 . 6 k v到1 8 / 3 0 ( 3 6 ) k v电缆允许短路温度导则 i s o 4 8 : 1 9 9 4交联型或热塑型橡胶硬度确定( 硬度在 1 0 i r h d和 1 0 0 i r h d之间)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 . 1 尺寸值( 厚度, 截面积等) 定义 3 . 1 . 1标称 值 n o m i n a l v a l u e 指定的量值并经常用于表格之中。 在本标准中通常标称值引伸出的量值考虑规定公差, 通过测量进 行检验。 3 . 1 . 2 近 似 值 a p p r o x i m a t e v a l u e 一个既不保证也不检查的数值, 例如用于其他尺寸值的计算。 3 . 1 . 3中 间 值 m e d ia n v a l u e 将试验得到的若干数值以递增( 或递减) 的次序依次排列时, 若数值的数目是奇数, 中间的那个值为 中间值; 若数值的数目是偶数, 中间两个数值的平均值为中间值。 3 . 1 . 4 假 设 值 f i c t i t i o u s v a l u e 按附录a( 标准的附录) 计算所得的值。 3 . 2 有关试验的定义 3 . 2 . 1 例 行 试验 r o u t i n e t e s t s 由制造方在成品电缆的所有制造长度上进行的试验, 以检验所有电缆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 3 . 2 . 2抽 样 试 验 s a m p l e t e s t s 由制造方进行, 按规定的频度在成品电缆试样上, 或在取自成品电缆的某些部件上进行的试验, 以 检验电缆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3 . 2 . 3 型式试验 t y p e t e s t s 按一般商业原则对本标准所包含的一种类型电缆在供货之前所进行的试验, 以证明电缆具有能满 采用说明: 1 这两项标准由本标准补充的“ 附录f ( 标准的附录) ” 引用 1 0 2 g b / t 1 2 7 0 6 . 1 -2 0 0 2 足预期使用条件的良好性能。 该试验的特点是: 除非电缆材料或设计或制造工艺的改变可能改变电缆的 特性, 试验做过以后就不需要重做。 3 . 2 . 4 安装后电气试验e l e c t r i c a l t e s t s a f t e r i n s t a l l a t i o n 用以证明安装后的电缆及其附件完好的试验。 4 电压表示方法和材料及电缆型号和产品表示方法1 夕 4 - 1 额定电压 本标准中电缆的额定电压u / u ( u . ) 为0 . 6 / 1 ( 1 . 2 ) k v和 1 . 8 / 3 ( 3 . 6 ) k v o 注1 : 上述电压的表示方法是合适的。尽管在一些国家采用其他的表示方法。例如: 1 . 7 / 3 k v或1 . 9 / 3 . 3 k v代替 1 . 8 / 3 k v。 在电缆的电压表示u / u ( u . ) 中: u o : 电缆设计用的导体对地或金属屏蔽之间的额定工频电压; u: 电缆设计用的导体间的额定工频电压; 认 : 设备可承受的“ 最高系统电压” 的最大值( 见g b 1 5 6 ) o 电缆的额定电压应适合电缆所在系统的运行条件。为了便于选择电缆, 将系统划分为下列三类 a类: 任一相导体与地或接地导体接触时, 能在 1 m i n内与系统分离。 一 一 b类: 可在单相接地故障时作短时运行, 根据j b / t 8 9 9 6 规定, 接地故障时间不宜超过 1 h . 对 于本标准包括的电缆允许更长的带故障运行时间, 但在任何情况下不宜超过 8 h , 每年接地故障总持续 时间不宜超过1 2 5 h , 一 一c类: 包括不属于 a类、 b类的系统。 注 2 : 应该认识到, 在系统接地故障不能立即自动解除时, 故障期间加在电缆绝缘上过高的电场强度, 会在 一 定程度 上缩短电缆寿命。如预期系统会经常地运行在持久的接地故障状态下, 该系统应划为c类。 用于三相系统的电缆, u 。 的推荐值列于表 1 , 表 1 额定电压u 。 推荐值 系统最高电压 i m / k v 额 定 电 压 u d k v a类b类 c类 ; . ; 一 ;0 . 63 . 6 1 ) 这一类包括在g b / -f 1 2 7 0 6 . 2 的 3 . 6 / 6 ( 7 . 2 ) k v电缆中 4 . 2 绝缘混合料 本标准所涉及绝缘混合料及其代号列于表 表 2 绝缘混合料 2 , 绝缘混合料 代号 a ) 热塑性的 用于额定电压鱿/ u 毛1 . 8 / 3 k v电缆的聚抓乙烯 b )热固性的 z . 丙橡胶或类似绝缘混合料( e p r或 e p d m) 高弹性模数或高硬度乙丙橡胶 交联聚乙烯 p vc / a“ 1 ) 聚抓乙烯为基料的绝缘混合料用于额定电压v i / u =3 - 6 / 6 k v电缆时, 在g b / t 1 2 7 0 6 . 2 中表示为p v c / b 本标准所包括的各种绝缘棍合料的导体最高温度列于表3 0 采用说明: 1 ) “ 电缆iv号和产品表示方法” 为本标准所作补充 g b / r 1 2 7 0 6 . 1 -2 0 0 2 表 3 各种绝缘混合料的导体最高温度 绝缘混合料 导体最高温度/ ( 、 正常运行短路( 最长持续 5 5) 00on 户oa.51勺 ,.1六厂勺白 门门介乃 叮0补q 聚抓乙烯( p v ( 丫 n) 导体截面簇3 0 0 m m 导体截面)3 0 0 m m 交联聚乙烯( x i . p e ) 乙丙橡胶( e p r和h e p r ) 表 3中的温度由绝缘材料的固有特性决定 在使用这些数据计算额定电流时其他因素的考虑也是 很重要的 例如在正常运行条件下, 如果电缆直接埋人地下, 按表中所规定的导体最高温度作连续负荷( l 0 0 负荷因数) 运行, 电缆周围的土壤热阻系数经过一定时间后, 会因干燥而超过原始值, 因此导体温度可能 大大地超过最高温度, 如果能预料这类运行条件, 应当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作为短路温度的导则应参照i e c 6 0 7 2 4 和i e c 6 0 9 8 6 标准规定。 4 . 3 护套混合料 本标准中不同类型护套混合料电缆的导体最高温度列于表4 中。 表 4 不同类型护套混合料电缆的导体最高温度 护套混合料代号 正常运行时导体最高温度/ ( “ a )热塑性 聚抓乙烯( p v c ) 聚乙烯 b )弹性体 抓丁橡胶、 氧磺化聚乙烯或类似聚合物 s 1 s tz 5r , s t , s e , 8 0 9 0 8 0 9 0 一。 4 . 4 电缆型号和产品表示方法 电缆型号和产品表示方法应符合附录 d( 标准的附录) 规定。 5 导体 导体应是符合g b / i 3 9 5 6 的第 1 种或第 2 种裸退火铜导体或镀金属层退火铜导体, 或这两种之- 的裸铝导体或铝合金导体; 或者第 5 种裸铜导体或镀金属层退火铜导体。 多芯电缆中性线导体截面见附录e ( 标准的附录) , i 口 6 绝缘 6 . , 材料 绝缘应为表 2 所列的各类挤包固体介质的一种 6 . 2 绝缘厚度 绝缘标称厚度规定在表 5 到表 7 中。 任何隔离层的厚度应不包括在绝缘厚度之中。 采用说明: 月 此条文及附录d ( 标准的附录) 为本标准所作补充. 2 )附录e ( 标准的附录) 为本标准所作补充 g e / t 1 2 7 0 6 . 1 -2 0 0 2 表 5 p v c / a绝缘标称厚度 导体标称截面/ mm, 顺定电压u o / u( u . ) 下的绝缘标称厚度/ m m 0 . 6 / 1 ( 1 . 2 ) k v1 . 8 / 3 ( 3 . 6 ) k v 1 . 5, 2 . 5 4. 6 1 0. 1 6 2 5, 3 5 5 0, 7 0 9 5 . 1 2 0 1 5 0 1 8 5 2 4 0 3 0 0 4 0 0 5 0 0 -8 0 0 1 0 0 0 0 . 8 1 . 0 1 . 0 1 . 2 1 . 4 1 . 6 1 . 8 2 。 0 2 . 2 2 . 4 2 . 6 2 . 8 3 . 0 2 . 2 2 . 2 2 . 2 2 . 2 2 , 2 2 2 2 . 2 2 4 2 . 6 2 . 8 3 . 0 注: 不推荐任何小于以上给出的导体截面, 表 6 交联聚乙烯( x l p e ) 绝缘标称厚度 导体标称截面/ mm 额定电压u / u ( u m ) 下的绝缘标称厚度/ n l 】 】 , 0 . 6 / 1 ( 1 . 2 ) k v1 . 8 / 3 ( 3 . 6 ) k v 1 . 5 1 2 . 5 4 , 6 1 0 . 1 6 2 5 . 3 5 5 0 7 0 . 9 5 1 2 0 1 5 0 1 8 5 2 4 0 3 0 0 4 0 0 5 0 0 6 3 0 8 0 0 1 0 0 0 0 . 7 0 . 7 0 . 7 0 . 9 1 . 0 1 . 1 1 . 2 1 . 4 1 . 6 1 . 7 1 . 8 2 . 0 2 . 2 2 . 4 2 , 6 2 . 8 2 . 0 2 . 0 2 . 0 2 . 0 2 . 0 2 . 0 2 . 0 2 . 0 2 . 0 2 . 0 2 . 2 2 . 4 2 . 6 2 . 8 注: 不推荐任何小于以上给出的导体截面。 表 7 乙丙橡胶( e p r ) 和硬乙丙橡胶( h e p r ) 绝缘标称厚度 导体标称截面/ mm 在额定电压 ( l o / u( u . ) 下的绝缘标称厚度/ m - 0 . 6 门 ( 1 . 2 ) k v1 . 8 / 3 ( 3 . 6 ) k v eprhep rep rhe pr 1 5 , 2 . 5 4, 6:. :. : 1 t ) 5 c s / t 1 2 7 0 61 一2 0 0 2 表 7 ( 完 ) 在额定电压u./u(17.1) 下的绝缘标称厚度/ m m 导体标称截面/ mm 0 . 6 八( 1 . 2 ) k v1 . 8 / 3 ( 3 . 6 ) k v ep r 1 . 0 1 - 2 1 . 4 1 . 4 1 . 6 1 . 6 1 1 8 2 0 2 . 2 2 1 2 .6 2 , 8 2 . 8 2 8 3 . 0 hep r 0 . 7 0 . 9 1 . 0 1 . 1 . 1 1 . 2 1 . 4 1 . 6 1 . 7 1 . 8 ep phep r 1 0, 1 6 2 6 , 3 5 5 0 7 0 9 5 1 2 0 1 5 0 1 8 5 2 4 0 3 0 0 4 0 0 5 0 0 6 3 0 8 0 0 1 00 0 2 . 0 :. : 2 . 4 2 . 6 2 . 8 2 。 6 2 . 8 2 . 8 2 . 8 污. 0 2 . ( ) 2 . 0 2 . 0 2 . 0 2 , 0 2 . 0 2 0 2 . 0 2 . 0 2 . 0 2 . 2 2 . 1 2 . 6 2 。8 注 : 不推荐任何小于上面给出的导体截面。 了 多芯电缆的缆芯、 内村层和坡充物 多芯电缆的缆芯与电缆的额定电压及每根绝缘线芯上有否金属屏蔽层有关。 下述 7 . 1 到7 . 3 不适用于有护套单芯电缆的缆芯。 了1 内衬层与填充物 7 . 1 . 1 结构 内衬层可以挤包或绕包。 除五芯以上电缆外, 圆形绝缘线芯电缆只有在绝缘线芯间的间隙被密实填充时, 才可采用绕包内衬 层 。 挤包内衬层前允许用合适的带子扎紧。 7 . 1 . 2 材料 用于内衬层和填充物的材料应适合电缆的运行温度并与电缆绝缘材料相兼容。 7 . 1 . 3 挤包内衬层厚度 挤包内衬层的近似厚度应从表8 中选取。 表 8 挤包内衬层厚度 缆 芯假 设 直 径d / m m 挤包内衬层厚度近似值/ m m d 成2 5 2 5 d 毛3 5 3 5 d 蕊4 5 4 5 d 镇6 0 6 0 d 成8 0 8 0 d 1 . 0 1 . 2 1 . 4 1 . 6 1 . 8 2 . 0 了 . 1 . 4 绕包内衬层厚度 1 0 6 g b / r 1 2 7 0 61 - - 2 0 0 2 缆芯假设直径为4 0 m m及以下时, 绕包内衬层的近似厚度取 。 . 4 m m; 如大于 4 0 m m时, 则取 :一 ; 7 . 2 m m . 额定电压 0 . 6 / 1 k v电缆 额定电压 o . 6 / 1 k v电缆可以在绝缘线芯外包覆统包金属层。 注: 电缆采用金属层与 舌, 应取决于国家有关规范和安装要求, 以免可能遭受机械损伤或直接电接触的危险。 . 1 有统包金属层的电缆( 见第 8 章) 电缆绝缘外应有内衬层, 内衬层和填充物应符合 7 . 1 规定。 如果所用金属带的单层厚度不超过 0 . 3 m m, 金属带也可以直接绕包在缆芯外, 省略内衬层。这种 电缆应符合 1 8 . 1 7 规定的特殊弯曲试验的要求。 7 . 2 . 2 无统包金属层的电缆 只要电缆外部形状保持圆整而且缆芯和护套之间不粘连, 内衬层就可以省略。 如热塑性护套包覆在小于 1 0 m m , 及以下的圆形缆芯的情况下, 外护套可嵌人缆芯间隙 如果采用内衬层, 那么其厚度不必符合 7 . 1 . 3 或 7 . 1 . 4 规定。 7 . 3 额定电压1 . 8 / 3 k v电缆 额定电压 1 . 8 / 3 k v电缆应具有分相或统包金属层。 7 . 3 . 1 具有统包金属层的电缆( 见第 8 章) 缆芯外应有内衬层, 内衬层和填充物应符合按 7 . 1 规定, 并为非吸湿性材料。 7 . 3 . 2 分相具有金属层的电缆( 见第 9 章) 各绝缘线芯的金属层应相互接触。 有附加统包金属层( 见第8 章) 的电缆, 其金属材料应与分相包筱的金属层材料相同, 缆芯外应有内 衬层。内衬层与填充物应符合 7 . 1 规定, 并为非吸湿性材料。 当分相与统包金属层采用的金属材料不同时, 应采用符合 1 3 . 2 中规定的任一种材料与挤包护套隔 离。对于铅套电缆, 铅套与分相包覆的金属层之间的隔离, 应采用符合 7 . 1 规定的内衬层。 既无恺装又无同心导体, 也无其他统包金属层( 见第 8 章) 的电缆, 只要电缆外形保持圆整, 可以省 略内衬层。 如采用热塑性护套包覆1 0 m m “ 及以下的圆形缆芯时, 外护套可以嵌人缆芯问隙。 若采用内 衬层, 其厚度不必按 7 . 1 . 3 或7 . 1 . 4 的规定。 8 单芯或 多芯 电缆的金属层 本标准包括以下类型的金属层: a ) 金属屏蔽( 见第 9 章) ; b ) 同心导体( 见第 1 0 章) ; 。 ) 铅套( 见第 1 1 章) ; d ) 金属恺装( 见第 1 2 章、 。 金属层应由上述的一种或几种型式组成, 当包覆在多芯电缆的每个绝缘线芯或单芯电缆_ l 时应采 用非磁性材料。 9 金属屏蔽 9 . 1 结构 金属屏蔽应由一根或多根金属带或金属丝编织或金属丝的同心绞合层或金属丝与金属带的组合结 构组成。 金属屏蔽可以是金属套或是在统包金属屏蔽情况下符合9 . 2 的恺装。 选择金属屏蔽材料时, 应特别考虑存在腐蚀的可能性, 这不仅为了机械安全, 而且也为了电气安个 金属屏蔽绕包的搭盖和间隙应符合g b / t 1 2 7 0 6 . 2 - - 2 0 0 2 附录g( 标准的附录) 中g 4 . 2 和g 4 . 3 g b / t 1 2 7 0 6 . 1 -2 0 0 2 规定 9 . 2要求 金属屏蔽的尺寸应符合g b 广 1 1 2 7 0 6 . 2 -2 0 0 2 附录( 袱标准的附录) 中g 4 . 2 和g 4 . 3 规定, 金属屏 蔽中铜丝的电阻要求应符合g b / t 3 9 5 6 规定。 1 0 同心导体 1 0 . 1 结构 选用同心导体结构和材料时, 应特别考虑腐蚀的可能性, 这不仅为了机械安全, 而且 也为了电气安 全 1 0 . 2 要求 同心导体的尺寸、 物理性能及其电阻值等若有要求时, 应符合g b / t 3 9 5 6 规定。 1 0 . 3 使用 如采用同心导体结构, 应在多芯电缆的内衬层外包覆同心导体层, 对单芯电缆应直接在绝缘外或适 当的内衬层外包覆同心导体层 1 1 铅套 铅套应采用铅或铅合金, 铅套应紧密地挤包在电缆上。 其标称厚度按下列公式计算: 。 ) 所有单芯电缆或缆芯: t , = ) . 0 3 几 +0 . 8 b ) 所有扇形导体电缆: t n b =0 . 0 3 认 +0 . 6 c ) 其他电缆: t p b “0 . 0 3 d k +0 . 7 式中: t p b 铅套标称厚度, m m; d r - 一 铅套前假设直径, m m( 按附录b ( 标准的附录) 修约到一位小数) ) 。 在所有情况下, 最小标称厚度应为1 . 2 m m。将计算值按附录b ( 标准的附录) 修约到一位小数。 1 2 金属恺装 1 2 . 1 金属恺装类型 本标准包括恺装类型如下; a ) 扁金属丝恺装; b )圆金属丝恺装; 。 ) 双金属带恺装。 注: 经制造方与购买方协商一致, 额定电压 0 . 6 / 1 k v, 导体截面不超过 6 m m , 的电缆, 可采用镀锌钢丝编织恺装 1 2 . 2 材料 圆金属丝或扁金属丝应是镀锌钢丝、 铜丝或镀锡铜丝、 铝或铝合金丝。 金属带为钢带、 镀锌钢带、 铝或铝合金带, 钢带应采用具有商品质量认可的热轧或冷轧钢带。 在要求恺装钢丝满足最小导电性的情况下, 允许在恺装层中嵌入足够的铜丝或镀锡铜丝, 井应确保 达到这项要求。 选择恺装材料时, 尤其是恺装作为屏蔽层使用时, 应特别考虑存在腐蚀的可能性, 这不仅为 了 机械 安全, 而且也为了电气安全。 除特殊结构外, 用于交流回路的单芯电缆ir a 装应采用非磁性材料 l o b g b / t 1 2 7 0 6 . 1 -2 0 0 2 注: 用于交流回路的单芯电缆恺装采用某种特殊结构, 电缆载流量仍将大为降低, 应慎重选用 ” 1 2 . 3 铭装的使用 1 2 - 3 . 1 单芯电缆 单芯电缆恺装层之下应有一层符合 7 . 1 . 3 或 7 . 1 . 4 规定厚度的挤包或绕包内衬层。 1 2 - 3 . 2 多芯电缆 多芯电缆的恺装应包橙在符合 7 . 1 规定的内衬层上. 采用金属带直接绕包时, 见7 . 2 . 1 规定。 1 2 - 3 . 3 隔离套 当恺装下的金属层与恺装材料不同时, 必须用 1 32 中规定的一种材料, 挤包一层护套将其隔开 当铅套电缆要求恺装时, 应采用包带垫层, 并符合 1 2 . 3 . 4 规定。 如果在恺装层下采用隔离套, 可以由其代替内衬层或附加在内衬层上。 挤包隔离套的标称厚度只( 以m m计) 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了 , = 0 . 0 2 d。 十 0 . 6 式中: d 挤包该隔离套前的假设直径, m m, 计算按附录a( 标准的附录) 所述进行, 计算结果修约到。 . 1 m m( 见附录b ( 标准的附录) ) 。 非铅套电缆的隔离套标称厚度应不小于 l . 2 m m, 若隔离套直接挤包在铅套上, 隔离套的标称厚度 应不小于1 . 0 m m. 1 2 - 3 . 4 铅套恺装电缆的包带垫层 铅套涂层外的包带垫层可采用浸渍纸带或两层浸渍纸与一层或多层复合浸渍纤维材料的组合结 构。 垫层浸渍剂为沥青或其他防腐剂, 对于金属丝恺装, 浸渍剂不能直接加到金属丝 l 。 也可采用合成材料带代替浸渍纸带。 铅套和恺装之间的包带垫层, 在恺装后总厚度的近似值应为 1 . 5 m m. 1 2 , 4 恺装金属丝和恺装金属带的尺寸 恺装金属丝和恺装金属带应优先采用下列标称尺寸: 圆金属丝: 直径 0 . 8 , 1 . 2 5 , 1 . 6 , 2 . 0 , 2 . 5 , 3 . 1 5 m m; 扁金属丝: 厚度0 . 8 m m ; 钢带: 厚度0 . 2 , 0 . 5 , 0 . 8 m m ; 铝或铝合金带: 厚度0 . 5 , 0 . 8 m m, 1 2 . 5 电缆直径与恺装层尺寸的关系 圆恺装金属丝的标称直径和恺装金属带的标称厚度应分别不小于表 9 和表 1 0 规定的数值 表 9 圆恺装金属丝标称直径 饱 装 前 假 设 直 径 d l i n n飞 恺 装 金 属 丝标 称 直径/ m m d葱 1 0 1 0 d 蕊1 5 1 5 d 蕊2 5 2 5 d (3 5 3 5 d 蕊6 0 6 0 d 0 . 8 1 . 2 5 1 . 6 2 . 0 2 . 5 3 . 1 5 采用说 明: 1 前版标准实施中。 采用某种特殊结构恺装的单芯电缆用于交流回路时均出现载流量大为降低的现象, 为此, 本标 准作此补 充 g s 1 t 1 2 7 0 61 -2 0 0 2 表 1 0 恺装金属带标称厚度 会属带标称厚度丫 恺 装 前 假 设 直 径 d l 钢带或镀锌钢带 d 城3 0 3 0 d 7 0 7 0 d 铝或铝合金带 0 . 5 0 . 5 0。 8 一 - 一 “。一 一 注该 表 不 适 用 于 金 属 带 直 接 包 在 缆 芯 上 的 电 缆 ( 见 7 . 2 . 1 ) e 恺装前电缆假设直径大于 1 5 m m的电缆, 扁金属丝的标称厚度应取 0 . 8 m m。电缆假设直径为 1 5 m m及以下时 不应采用扁金属丝恺装。 1 2 . 6 圆金属丝或扁金属丝恺装 金属丝恺装应紧密, 即使相邻金属丝间的间隙为最小。必要时, 可在扁金属丝恺装和圆金属丝恺装 外疏绕一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