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室内温水游泳馆设计参考规范.doc_第1页
学校室内温水游泳馆设计参考规范.doc_第2页
学校室内温水游泳馆设计参考规范.doc_第3页
学校室内温水游泳馆设计参考规范.doc_第4页
学校室内温水游泳馆设计参考规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2-1學校室內溫水游泳館設計參考規範目錄壹、室內溫水游泳館設計目標P1貳、室內溫水游泳館整體暨平面規劃配置準則1造型色彩設計準則P12節能減碳與環保設計原則P13無障礙空間設計準則P34動線規劃準則P35游泳規格標準P46泳池池畔設計準則P57游泳週邊設備設計準則P78空調除濕系統設計準則P99公共服務空間設計準則P1210防災避難設計準則P13參、建築構造設計準則1建築結構系統方式P142結構設計準則P143泳池構造形式P24肆、池水水質處理系統、機電系統與機房設置準則1游泳池池水水質標準P262游泳池之水處理系統範圍P263游泳池水處理系統機房配置準則P274過濾系統P305水質消毒殺菌系統P326池水輸送系統P347池水與淋浴加熱系統P36壹、 室內溫水游泳館設計目標 1. 安全、節能及水質衛生為室內溫水游泳館設計之首要目標。2. 泳池常發生意外事故之種類眾多,設計監造承攬建築師須提出預防意外事故發生之硬體對策,並詳實反應在室內溫水游泳館之建築設計與監造管控中。3. 設計監造承攬建築師須針對室內溫水游泳館未來營運可能產生之水費、電費及能源費用提出成本試算,並於建築設計中提出省能、省水之對策。4. 水質衛生為游泳池(館)永續營運之基礎,傳統上整體建物(包含游泳池工程)驗收通過後,方能申請使用執照以進行建物之送水及送電,爾後才可供開放使用,惟游泳池水質處理設施之功效是否能達到設計時預設之水質衛生目標,須待泳池游泳教學及休閒娛樂使用相當時間後方能驗證,有鑑於此,本室內溫水游泳館建議採兩階段驗收,泳池水質處理設施之初驗與整體建物工程之複驗同期辦理,泳池水質處理設施之複驗日延後至開放使用後三個月,有關泳池水質處理設施之付款期程亦配合前述複驗期程調整辦理。貳、 室內溫水游泳館整體暨平面規劃配置準則1. 造型色彩設計準則1-1 建築物造型意象應以活潑、簡潔、美觀、創新、實用為原則。1-2 應將當地自然人文景觀、地方文化特性、歷史傳承及建築意象等元素適度反應於建築物造型上。1-3 建物造型、量體比例及開口部設計應與鄰近建築物相調和。1-4 建築物立面須融合校區現有建築之型式,外觀色彩應呼應並融合校園既有建築之外觀色彩,藉以塑造此區域整體視覺意象之融合。1-5 建築物外牆裝修材質之選用以易保養維護為原則。2. 節能減碳與環保設計原則2-1 為響應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之推動永續公共工程,落實節能減碳理念,善盡環保之責,並節省日後營運成本,本專案工程經費申請單位,須將綠色內涵不低於預算百分之十納入工程經費審議項目中,並將預算及相關設計書圖文件報本部備查,綠色內涵之項目如所示。2-2 本專案建築物及公共設施應採用自動化節約能源設計,並應依內政部最新版本之綠建築評估指標系統進行規劃設計,藉以達到節能、環保之目的。2-3 本工程應申請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2-4 本工程至少需通過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之4項指標,其中日常節能、水資源兩項指標為必須通過之指標。2-5 游泳池池水須採不斷循環利用之設計,循環、過濾及殺菌系統之設計與施工品質須嚴格管控,須確保池水隨時都能合乎水質標準,除蒸發水、過濾桶逆(反)洗所需之補充水外,不必經由額外換水來維持池水之品質。2-6 溢水回收系統:大量泳客進入泳池游泳所溢流之池水須加以回收,溢流水須導入緩衝槽中儲存,並須能自動於泳客離池後將緩衝槽中之溢流水經過濾及殺菌後補回泳池,以避免溢流水之浪費。2-7 中水回收系統(再生水回收系統):應設立中水回收系統,包括過濾系統、貯水箱(若設於筏基內, 則水箱表面需規劃防水裝修)、管路及動力之設計施工,將雨水、洗手水等加以回收利用,以作為廁所沖洗或植栽噴溉之水源,而不足部分始由自來水系統供應。2-8 池水消毒系統:本工程之泳池若採用較環保之天然鹽巴經電解而成綜合氧化劑之殺菌系統,將列為優先補助之對象。2-9 加溫系統:應採用節能、無污染之造熱系統,本工程泳池之加溫系統若採用空氣對水或水對水熱能交換之熱泵系統或大型除濕機系統加熱池水及淋浴用水系統申請案,將列為優先補助之對象。2-10 泳池專用保溫毯:本工程主泳池須加設具浮力之保溫毯,以於閉館時覆蓋主泳池之水面,避免泳池能源散失,唯加設保溫毯時,須同時設置能電動或手動捲收保溫毯之收藏架,以節省鋪設保溫毯之人力。2-11 水龍頭宜採用省水水龍頭,照明光源宜採用高效率之燈管器具,以提高照明率並減少未來之營運成本。2-12 本工程所選用之建築材料、施工工法,統包廠商應考量環保、省能源、再生建材之利用及易維護與管理等原則,以避免造成環境污染及能源浪費。2-13 盡量於基地內達到挖填土方平衡,避免產生廢棄土問題。3. 無障礙空間設計準則3-1 本工程室、內外空間應考量高齡、幼童及行動不便者使用之無障礙空間設計,依據建築技術規則設計施工編、內政部營建署製頒公共建物供行動不便者使用設施與設備設計施工手冊等規定辦理。出入口、電梯、廁所、停車場等應特別考量行動不便者之使用,並設置必要之安全扶手。3-2 本校之無障礙環境設施規劃重點至少應包含:A、於戶外入口廣場至室內泳池設施,使師生及身心障礙者行進間無障礙。B、其他連接高低地形變化之場所,亦應以斜坡處理設置。C、地坪、階梯、牆角避免尖銳突出物,以免礙害行動。D、應設置供行動不便者使用之電梯(若需要時)及廁所( 內應設置不銹鋼活動扶手); 斜坡道及廁所地坪皆應採用具相當止滑度之材質。3-3 應整體提供一個安全、舒適、方便、合適之無障礙空間環境,利用無障礙設施、設備及無障礙環境,建構出可供行動不便者可獨立到達、進出和使用之全人性化之環境。3-4 各泳池應參考美國無障礙運動休閒設施設計準則(ADAAG for swimming pools and spa),設置至少一處無障礙入水設施(入水升降座椅或入水坡道),供行動不便者進出游泳池空間,若採無障礙入水坡道設計時,其設計原則如下:坡道坡度不大於1:12,坡道寬度不小於36吋(約91.5cm),全段坡道必須設有扶手。4. 動線規劃準則4-1本室內溫水游泳館應盡量設獨立之校園出入口,以利外來對外營運時,周邊居民進出方便,並亦須該校進行游泳教學之校內人行動線。4-2為避免外來之塵土等不潔物透過泳客於更衣室重覆進出而將交叉污染物帶入泳池內,於空間規劃上應在進泳池前須以脫鞋更衣(如廁)淋浴浸腳 入池之動線安排,以維持設施內之清潔及游泳池池水清淨。4-3進出游泳池空間之動線應考量乾、濕分離,游泳池濕區走道並應舖築止滑材料。4-4進出游泳池空間須有自動出入管制設備。4-5 須考量消防救援、救難及及緊急避難之輸送通道之規劃,游泳池之車輛進出動線設計,須考慮能讓救護車盡可能開抵靠近游泳池畔週邊,以節省救護之時效,並能讓貨車直接開抵水處理機房,以利加藥系統原料之搬運。4-6人、車動線分離,以不構成動線交錯及交通節點為原則。5. 游泳規格標準5-1不同年齡層教學(初級班)及游泳競賽活動游泳池適宜之深度表使用者年齡層/活動游泳池深度需求兒童(國小1-3年級)95 cm以下兒童(國小4-6年級)110 cm以下少年(國中1-3年級)125 cm以下青年(高中1-3年級)125 cm以下水球競賽180cm以上游泳競賽200cm以上水上芭蕾競賽300cm以上5-2教學池有兼用游泳校隊訓練時,須考量設置起跳台,唯池端起跳入水深度至少需達160cm,故池底坡度設計可採單斜式(135-160)設計,起跳端應位於泳池深水端,泳池於非進行訓練或舉辦競賽期間,應設置池底教學平台,墊高池底降低池水深度,以符合游泳教學適宜之深度,唯深淺轉折區須設置警戒線。5-3教學池有兼舉辦區域性游泳競賽使用需求時,泳池兩端皆須架設起跳端,唯起跳入水深度至少需達160cm,故兩端池深皆須大於160cm深,並考量辦理區域性游泳競賽所需之深度要求設計;此類泳池於非進行訓練或舉辦競賽期間,應設置池底教學平台,墊高池底降低池水深度,以符合游泳教學適宜之深度。5-4游泳池池深若超過1.2m時,須於池壁深1.2m處設置歇腳溝,歇腳處寬度至少需12公分。5-5游泳池內每道泳道標準寬度應為2.50M,受基地限制無法設置標準水道寬度時,最小寬度仍不得小於2.0M,最外側第一及最後一個水道之水道繩(消波繩、分道線),距池邊之緩衝區至少0.5M。5-6溫水游泳池完成後之淨長度應為公尺,在基地面積許可之條件下,泳池淨寬度應盡量留設為25公尺(10水道,每一水道之淨寬度為.5公尺,最外兩道水道作為緩衝區),若因基地條件限制,泳池淨寬度也應朝向21公尺(8水道,82.5m0.5m2=21m)或16公尺(6水道,62.5m0.5m2=16m )目標設置。5-7每道泳道中央的池底應有清晰的深色標誌線(水道標線),線寬2030cm,線長短池線長21M,線兩端距地端各為2M。5-8在水道線的兩端應各畫一條長1M與水道線同寬並與其垂直對稱的橫線,作為轉身指示線。5-9池端水道標誌線應畫在兩端池壁上,位於各泳道中間,寬為2030cm,從池的上緣一直延伸到池底。在水面下30cm處的池端標誌線中心上畫一橫線,橫線長50cm,寬2030cm。 5-10兼用游泳校隊訓練或兼舉辦區域性游泳競賽使用之泳池,距離游泳池出發端15M處,須設有犯規指示線杆(或稱止泳繩),止泳繩應高出水面1.2m;所有泳池,距離游泳池兩端5M處,須設置仰泳杆及仰泳指示線,仰泳指示線高出水面1.8 - 2.5M。5-11游泳池空間範圍照度設計需求為600 Lux 以上。6. 泳池池畔設計準則6-1游泳池(館)使用者動線規劃,應採取乾濕動線分離式設計,游泳池(館)區域除大廳、餐飲服務區、行政辦公室、更衣室空間為乾區外,其他空間如池畔、救生員室、醫護室、儲藏室、浴室、廁所、三溫暖室、蒸氣室及其連結前述空間之廊道、樓梯等,皆為濕區範圍。6-2游泳池(館)滑倒意外,主要導因於防滑磁磚選用錯誤所致。一般通稱防滑磁磚止滑等級較低,僅於鋪面潮濕時具有止滑效果,游泳池畔或浴室、廁所等游泳池(館)濕區,因泳客上下泳池帶出大量池水,以致濕區經常積有水灘,應選用止滑效果佳之泳池專用磚或其他合格之止滑地坪材料,以符合游泳池(館)特殊屬性實際需求。6-3濕區空間(池畔、浴室、廁所、作操區等)可由止滑磚提供安全防滑效果,避免舖設毛氈、防滑毯、止滑墊等設備,以免因多孔材質不易清潔,導致堆積污垢滋生病菌。6-4泳池全區濕區須使用泳池專用止滑磁磚,游泳池週邊走道地坪材料品質須通過止滑測試。止滑磁磚須符合DIN51097測試標準,岸邊90範圍內C級,岸邊90250範圍內B級,其餘為A級。6-5磁磚舖設時,應以整磚設計,避免於施工過程中切割磁磚,造成磁磚切割處尖銳,並不得有高差情況。大角度彎角必須使用導角磚(柱腳、階梯、牆端應採導角圓弧設計),以避免出現尖銳邊緣,所有垂直角(陰角、陽角)均須圓弧處理。6-6為免池畔受建築物樑柱、廣告物或其他設施設備阻擋管理員、救生員之視線,池邊除必要之救生器具外125內範圍應維持淨空(如設置起跳台,自起跳台後端開始計算),不可有任何立柱或花台(結構柱與游泳池邊至少保有1.5公尺以上之淨距離),以避免影響救護並造成救生之死角。須規劃足夠儲藏室空間,濕區空間除救生員椅、或泳客休息座椅設備外,應予淨空。水道繩(消波繩)須設置儲藏空間,不可直接將池畔當做水道繩儲存架之儲放空間。6-7畔邊救生員座位週邊應設置緊急電話及緊急鈴裝置(電話旁應張貼緊急聯絡電話),池畔邊牆面須設置防水插座,池畔邊應設置沖洗池岸用的水龍頭。6-8 池畔邊應避免與機房直接連通,造成兩者環境品質相互影響。6-9 池畔邊應能直視蒸氣室及烤箱之內部情形,以避免蒸氣室及烤箱成為救生之死角。 6-10 須於池畔扶手磚邊清楚標示水深,池畔區至少每7.5M須設置一塊水深標示磚,池底如有斜度改變之區域,亦應特別標示,以降低因誤入不當深度泳池,導致溺水意外之機率。6-11 池畔邊之排水設計,須考量洗地板汙水之排放。沖洗池岸之汙水須有不得流入游泳池內的有效措施,沖洗池岸之汙水管(溝)接入污水管系統時,應設防止污水回流污染的措施。6-12游泳池畔入口處(通常為更衣室、浴室、廁所出入口),應設置進入游泳池前之沖洗設施(如洗腳池或上沖式自動噴水蓮蓬頭)。洗腳池(浸腳消毒池)應設在游泳者進入游泳池的通道內,長度不小於1m,寬度與通道寬度相同,消毒液深度不得小於0.15m,消毒液的餘氯量應為510mg/L,消毒液宜為連續供給和排放,以避免泳客進出使用廁所後,將污染物帶入游泳池畔及池水內。6-13游泳池兩側的岸上,應設置沖池岸用的水龍頭;沖洗排水不得流入游泳池或池水溢水溝之內。6-14入更衣室前應設玄關以維私密性,泳池濕區內公共區域之門板應留設透明窗口,便於開啟前確認彼端狀況。6-15 應於明顯處設置禁止活動告示牌,明定並清楚標示禁止學生及泳客之不當行為種類。7. 游泳週邊設備設計準則7-1池壁及池底不可有任何凸出物,諸如:入水階梯、消波繩掛勾座、注水頭、落水頭等等設備,水下之設施必須採用內嵌式設計。7-2游泳池入水扶梯型式須為池壁崁入式階梯與水面上懸挑之不鏽鋼扶手,如下圖所示。 圖 崁入式階梯與水面上不鏽鋼扶手7-3泳池深度未超過1.6公尺時不予設置起跳臺,但須設置仰泳指示杆。7-4如須設置起跳台應正對泳道的中央,游泳競賽用泳池起跳台之規格須符合國際游泳總會之最新規定,並將非賽會期間泳客起跳入水導致頭碰撞池體底板之預防手法列入設計對策中,應盡量採用活動式起跳台,以利於非進行游泳選手訓練或舉辦游泳競賽期間,將起跳台拆卸後收藏起來,以避免誤導學生或泳客嘗試使用起跳台,或加設起跳台尖型頂蓋,讓一般泳客平日無法使用起跳台。7-5起跳台之起跳板前緣應高出水面5075cm,台面面積至少50cm50cm,表面須覆以止滑面層,最大傾斜度不得10度,起跳台水面上0.30.5m處須設置水面平行或垂直之仰式出發握把,握把之水平投影位置不得凸出終端池壁。7-6競賽用泳池每一出發台(或起跳台)之四面須標上號碼,面對泳池出發端右手邊為第一道。7-6 為預防泳池內磁磚因品質不良而破裂或剝落、為防止割傷意外,游泳池體、池岸周邊濕區範圍須採用高壓射出型磁磚,磁磚背面溝縫至少1/3以上須為雙倒勾溝縫,以增加磁磚黏著之附著力,並採用通過歐洲共同標準EN 14411 ( ISO13006及ISO10545)測試或同級測試之泳池專用磚,以避免材料疲乏龜裂或剝落。止滑區專用磚之止滑性須通過德國DIN 51097之B類、或美國ASTM 1028、或英國B.C.R.A.或其他同級之測試。7-7 泳池前後端設轉身牆,轉身牆至水下80cm以上區域須採用釉面顆粒止滑泳池池專用磚。池底每水道之磁磚須於每5、10、15、20公尺處分別設置距離標示磚,以利學泳學生能清楚分辨自己游了多少公尺。7-8 泳池內磁磚品質須通過尺寸一致性測試(單塊磚尺寸須大於長23.5cm X寬11.5cm X厚9mm)、吸水性測試、破壞強度和破裂模數檢測、抗裂裂紋測試、抗化學物質性測試及抗污性測試,測試之方法及標準如下表所示。 表一 泳池專用磚品質檢測標準(EN 14411a-ISO 10545)測試項目測試方法泳池專用磚標準之規定物理特性(1) 尺寸一致性(穩定度) ISO 10545-2通過(2) 吸水率 Water Absorption ISO 10545-3平均 3(單一 3.3)(3) 破壞強度 Breaking strength ISO 10545-4平均1100N(4) 破裂模數Modulus of rupture ISO 10545-4平均23 N/mm(單一18 N/mm)(5) 釉面磚抗龜裂性 Crazing Resistance ISO 10545-11全無任何龜裂化學特性(1) 抗清潔劑及游泳池用清潔劑Chemical Resistance ISO 10545-13不低於GB等級(2) 釉面磚抗污性Resistance to Stains ISO 10545-14不低於第3級(CLASS 3、4、5)7-9 泳池內各項設施設備不應出現有突出螺絲、銳角之情形。7-10 泳池內之消波繩掛勾座(水道線掛勾座)須為崁入式掛勾座(不可突出池壁),消波繩拉繩須為鋼纜索(不可採棉線或尼龍繩),鋼纜索外須包覆PVC保護套,以避免鋼纜索割傷泳客,消波繩之消波塊最好每塊皆具備浮力,能自動浮於水面上,若採用無浮力之消波塊,須加設浮球輔助使消波繩能自動浮於水面上。7-11消波繩(水道繩)由直徑511cm之浮標串成,兩端各5m長之顏色應與中間部分不同;競賽用泳池內之消波繩顏色,須參考國際游泳總會(FINA)最新的消波繩顏色規定設置。8. 空調除濕系統設計準則8-1 泳池區空氣設計條件:環境乾球溫度較池水溫度高1-2,但最高不得高於30;室內環境相對溼度以盡量朝向RH60之目標為原則,池水溫度設計參考標準如下表。表二 各類泳池環境溫度標準序號池子類型池水設計溫度1競賽游泳池26282訓練游泳池、賓館內游泳池26283公共游泳池26284跳水池26285造浪池、環流池28296滑道池、休閒池28298兒童池、戲水池28309按摩池、Spa池36408-2 泳池區通風設計準則 (1). 泳池建物須採空調分區之設計概念,辦公室可設置分離式或窗型冷氣,以節省未來空調之電費。(2). 換氣次數:泳池區應有每小時68次的換氣,換氣量之計算須參考ASHRAE Standard 62之規定,以泳池區(含泳池週邊走道,不含觀眾席區) 0.5 cfm/ft2或2.5 liter/ S per m2、觀眾席區15 cfm/ per head或8.0 liter/ s per person為換氣量之計算標準。(3). 泳池區送風風速應使於池水上方2.4M處之流速小於0.13 m/s,以避免池水過度蒸發及造成人體之寒冷感。(4). 應使泳池區的壓力相對於毗鄰空間為微負壓區,其負壓值應保持在1237 Pa以上,或使泳池區的排風量大於送風量至少10以上。(5). 泳池區的通風系統應獨立設置,不得與其他空間的通風系統併用,排氣部分須至屋頂方能排出。(6). 室內空氣品質須達到任15分鐘以內,二氧化碳(CO2)測定之濃度,不得超過1500 ppm (0.15%),氯氣濃度應在百萬分之以下。(7). 外牆玻璃應採用複層玻璃設計,泳池區室內之外牆複層玻璃面、頂棚及其他可能結露之處所應設計防結露之送風氣流,送風空氣條件應足以使泳池區內不產生起霧結露現象,原則20%之氣流吹向頂棚,80%吹向外牆複層玻璃面。(8). 泳池區之空調須設置獨立之除濕、加溫及熱回收系統,其熱回收系統所回收之空調熱源,除供除濕系統本身所需之再熱外須併入池水加熱系統,排氣部分亦須與外氣做顯熱交換,以達節能之效果。(9). 必須設置於泳池區之機電設備,其設置高度及位置應考量日後維修之便利性,不得設置於池面直上方空間,以免影響設備維修。8-3泳池區內的除濕量(池水蒸發、外氣、人員、溼地板之水氣蒸發)須以ASHRAE建議台北地區室外絕對濕度2之發生率(21.2 g/kg,DB:29.8)為基準詳實核算,並須以空氣線圖分析夏、冬兩季之運轉模式,以供選擇合適的空調器具,其除濕之凝結水須排放至中水系統回收再利用。(1). 池水蒸發率:須參考參數並乘以活動係數不得低於1計算求得。(2). 泳客之蒸發率:以0.695 Lb/persons/HR及觀眾之蒸發率以0.10 Lb/persons/HR並以一天開放14小時計算其平均蒸發率,人數之計算須以各池安全使用人數之80%為基準。(3). 池面周圍溼地板之水氣蒸發:溼地涵蓋率須以70%及活動係數以0.25計算。池面周圍溼地板之水氣蒸發量(g/s)Swet泳池之池水蒸發率活動係數S : pool room area mSwet : Wet area around pools = (S- all pools area) x % wet area m8-4 泳池區內的空氣再熱量(不含降溫除濕後回溫所需之熱量):須以冬天(外氣溫度DB:18、:80%)為基準,無空調之區域及地板溫度以22詳實計算,相關之熱損失包含傳導、對流及換氣。8-5游泳池區之外牆玻璃須採用複層設計,開窗位置應考量與池區空調出風口搭配;出風口應採線槽型(slot diffusers),並須涵蓋整個窗戶之寬度且於複層玻璃之室內側面須平整不得窗框等類似構造障礙物,務使其除霧氣流保持順暢不得有起霧結露現象。8-6泳池區之進出口處應設有自動門為濕氣阻隔設施,另從更衣室到游泳池間使用者裸身之空間須規劃為暖房,其出入口須設阻隔設施,以減少暖房之損失,將使泳客於秋冬季節不致因畏寒而降低使用意願,可對全年營運及設施使用率有正面助益。8-7 泳池區之外牆裝修材料應有防水氣滲入之水氣阻礙層(vapor retarder)處理。8-8 游泳池之廢氣排氣口應避免設置於地面層,亦應避免直接排向教室,進、排氣通風口所產生之噪音應符合環保署及各縣市環境保護局之噪音管制規定並應具備防洪水措施;另通風口應予以美化,並不得面對人行步道、廣場設施及受保護樹木。8-9 游泳池水池上方應避免設置照明、空調、排風等管線及器具設備。泳池區應導入自然光線,內部塗裝顏色應以活潑為主調,相關裝修材料須具吸音性能。9. 公共服務空間設計準則9-1 樓梯及廁所:應避免配置於角落或偏僻處,以避免安全死角之產生,而通達屋頂層之樓梯間,應設置可啟閉之防護欄柵或其他結構設施,藉以防止學童於平時通達屋頂層造成安全管理之死角產生。9-2 男、女廁所(含管理員室之更衣淋浴室及廁所):依建築技術規則及相關法規之規定設置。分男、女廁所,並分區設置;另應設供行動不便者使用之廁所及設施(含活動不銹鋼扶手及電動按壓開關水平滑動門組)。9-3 地坪採防水膜面貼透心止滑石英磚;牆面採防水膜面貼瓷質釉面磚;平頂採防颱型金屬天花板。9-4 男廁須為落地式小便斗(含嵌入式沖水感應器)、廁所及小便斗搗擺輕隔間、洗手盆及明鏡、省水型衛生設備(坐式馬桶最少一組,其餘為蹲式馬桶)、拖布盆及掃具用品工具間;應設置人工照明及通風設備等基本設施。9-5淋浴空間之規劃須依最少之淋浴龍頭數量設計,該部分須以各池之最大容許安全容量(使用人數)加總後乘以1/8計算,男、女之淋浴龍頭數量各為總數之1/2。淋浴空間之隔間須以底座隔至底部,並於前端牆底設置導水溝其上並覆以沖孔之不鏽鋼蓋板以利排水及日後清洗。9-6 應至少以男廁每五十人提供一廁位,女廁每十五人提供一廁位為原則,男、女廁之便器比例以1:5 為原則;廁所外走廊應設監視系統。女廁須有洗手盆及明鏡、省水型衛生設備(坐式馬桶最少一組,其餘為蹲式馬桶)、搗擺輕隔間、拖布盆及工具間;搗擺輕隔間內應設緊急求救系統;應設置人工照明及通風設備等基本設施。9-7 其他依相關法規及設計準則設置。9-8泳池附屬空間(如更衣室、淋浴間、廁所等),其天花板須採暗架式,使用板材應具備防潮、防霉且吸水率低之材料。9-9 泳池及各附屬空間隔間牆使用之輕隔間板材,須採用不透水且吸水率低之材料;表面裝修材料亦應具有防潮(或耐高濕)、防霉等功能。9-10 應設置人工照明、電信系統、業務廣播系統及獨立廣擴設備與廣播站,可獨立使用背景音樂及廣播使用及獨立空調換氣設備。10. 防災避難設計準則10-1 建築構造應符合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篇第三章建築物防火之相關規定。10-2 室內應有適當防火區劃及內部裝修設計, 且應分別符合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篇第三章第四、五節之規定。10-3 避難設施及消防設備設計應符合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篇、設備篇、消防法、消防法施行細則暨各類場所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之相關規定。10-4 本校舍建築物因屬供公眾使用之特性, 於老師、學童及使用民眾緊急逃生疏散上,應以較高之安全性作為其規劃設計標準, 並考量下列原則:(1). 安全樓梯應均勻配置於各區位,藉以減少逃生步行距離。(2). 二樓以上鄰接開放空間處應設置陽台、緩降機, 以增加災害發生時逃生、救災之機會。(3). 應提供救護車輛進出之道路系統, 以方便救災車輛救災。(4). 規定設置消防栓箱設備, 供應室內 室外消防滅火之專用水源。(5). 消防栓箱設於方便取用之場所, 並配合室內裝潢選用適當美觀顏色。(6). 消防水源應可供應分鐘滅火用。10-5 游泳池池畔救生員座位週邊牆面上,須設置能緊急關閉機房內循環泵浦及烤箱、蒸氣室(若該設施有設置烤箱與蒸氣室)電源之緊急斷電開關,且該開關須以具鎖頭之壓克力罩覆蓋,以避免一般泳客誤按而影響機房之運作。10-6 游泳池池畔週邊牆面上,須設置能直通管理辦公室或緊急應變中心或緊急救護單位之對講機或電話,以利緊急意外事故發生時之通報與救護。 參、 建築構造設計準則1、建築結構系統方式本工程建築物可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系統或鋼骨鋼筋混凝土結構系統;若有地下層時,則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系統。建築物構造須依業經公認通用之設計方法,予以合理分析,並依所規定之需要強度設計之。結構必須按其束制程度及構材勁度,分配適當之彎矩設計之。除前述之構造方式外, 本工程之基本結構系統另可細分為垂直承重系統、抵抗水平力系統及基礎構造等, 茲分述如下:1-1、垂直承重系統: 包括結構基礎、柱、樑、樓版等承重系統。1-2、抵抗水平力系統:系統需能有效抵抗水平地震力或風力或其他橫力之側向作用力( 風力與地震力不必同時計入;但需比較兩者,擇其較大者應用之),且需符合韌性構造系統之要求。1-3、基礎構造:建築物基礎構造應能安全支持建築物;在各種載重作用下,基礎本身及鄰接建築物應不致發生構造損壞或影響其使用功能;其構造另應考慮靜載重、活載重、上浮力、風力、地震力、振動載重以及施工期間之各種臨時性載重等。2、結構設計準則2-1、結構設計基本要求(1). 本項工程之設計監造承商應依據業主提供之相關資料及工程契約進行結構設計及分析,並經核定之圖說進行調查、評估及完成規劃設計。工作範圍包括工址及鄰房現況調查、結構設計、設計圖、施工說明書、施工規劃、品質控制、鄰房保護及技師簽証等工作,並提送完整相關資料報核;另與本工程有關之其他工作項目,應分別按其有關規定辦理。(2). 本工程主體結構及其他附屬結構構造之各構材強度,須能承受靜載重與活載重,並使各部構材之有效強度,不低於建築技術規則建築構造編所規定之設計需要強度,另均需具有足夠之強度、韌性、基礎穩定性及施工性,並配合建築、機電設備空間、使用需求及未來擴充設備之需求;並能承受各種載重組合及地震力之作用且需符合相關法令、規範及標準。(3). 結構規劃:本工程之結構規劃至少應包括結構規劃說明、各層平面結構配置、豎向結構配置、基礎結構配置、開挖擋土支撐及觀測系統配置等圖說,經審核後,方可進行結構細部設計。(4). 結構設計應依據地質鑽探調查、大地工程分析結果、建築規劃設計需求及業主核可之相關圖說, 擬定結構系統及結構材料規格。(5). 結構分析模式應能實際反應結構體之使用行為,藉以避免人員活動或機械設備之運轉產生振動而影響使用機能。(6). 結構與水電、空調應事先協調整合,避免梁穿孔或水電配管過份集中現象。2-2、設計、施工依據及適用標準(1). 技術規範及標準A. 中華民國 建築技術規則最新版 B. 中華民國內政部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與解說最新版C. 中華民國內政部結構混凝土設計規範92 年1 月1 日D. 中華民國內政部結構混凝土施工規範E. 中華民國內政部營建署鋼構造建築物鋼結構設計技術規範F. 中華民國內政部營建署建築工程施工規範G. 中華民國內政部營建署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 SRC)設計規範與解說H. 中華民國內政部營建署結構混凝土施工規範I. 中華民國內政部營建署建築物基礎構造設計規範J. 中國國家標準CNS 最新版K. 鋼結構參照AISC 所定之相關規範L. 鋼筋混凝土參照ACI 318 95 或以後版本M. 美國材料試驗協會ASTM 最新版N. 內政部建築物基礎構造設計規範O. 美國焊接協會AWS D1.1: 2002P. 日本建築構造設計規範JASSQ. 其他經甲方認可之國際通行設計規範及標準。(2). 設計載重:建築物之結構設計應考量各種可能發生之荷重, 包括靜載重、活載重、風力、地震力、土壓力、水浮力、水壓力及各種可能發生之施工載重、混凝土乾縮、潛變、溫度變化及基礎不均勻沉陷等所產生之作用力, 並應考量各種載重組合之最大應力。A. 靜載重:結構體自重、非結構體構件及固定附加物自重、水箱游泳池、裝修材料自重、機電管線、景觀植栽覆土重等均應考慮並核實計算。B. 活載重:均不得小於建築技術規則之相關規定。C. 地震力:本工程為供公眾使用之建築物,為保障學校建築於地震發生時之救災功能,本泳池新建工程, 耐震設計所採用建築物之用途係數(值),應比照醫院、消防廳舍、發電廠 等,值由1.25 提高至1.5。而地震力分析時, 並應考量水平地震力、垂直地震力及近斷層係數之影響。D. 風力:依相關之研究報告分別計算比較,並以最大值作為風力設計之依據。E. 水壓力及上浮力:暴雨短期水位以地表滿水位計算,長期水位則以地質鑽探報告之長期觀測結果計算。2-3、規劃設計階段之結構設計(1). 事前調查A. 地質調查:設計監造承包商應進行相關之大地工程分析及評估作業。若業主所提供之地質鑽探及試驗資料不足作為設計或施工之需求時,應自行依實際之需要加做必要之地質鑽探及試驗工作,而此費用已包含於設計監造承包商契約之總價內,不另給價。B. 基地現況調查:含基地環境、四周交通動線及地下障礙物,以作為設計、施工規劃之依據。(2). 結構分析設計A. 本工程之基礎型式建議採用筏式基礎或樁基礎(設計監造承包商亦可根據其自行鑽探調查所得之報告,另提一安全可靠之替代方案) 。B. 設計方法a. 鋼筋混凝土工程: 採用極限設計法設計b. 鋼結構工程: 得採用容許應力法或極限設計法設計。C. 設計監造承包商應依據上述結構分析設計後, 完成設計圖說, 其結構計算書、設計圖說及施工規範應經專業技師簽證認後, 送交專責單位及業主核可。D. 結構分析程式:建築物結構分析程式包括靜力及動力分析並含構件耐震設計。E. 結構設計載重, 應考量各種可能之載重組合之最大效應, 藉以作為靜力分析與動力分析之依據。F. 地震力分析應包含各不同方向之水平地震力與垂直地震力共同作用之狀況, 並同時考量意外扭矩及動力扭矩之效應。G. 結構整體之分析設計除應滿足前述之基本要求外, 並應考量基礎差異沉陷所導致結構承受額外應力之情況。H. 建築物基礎結構設計應考慮承載力、沈陷量、土壤液化等因素之影響,其容許角變量不得超過1/500、總沉陷量不得超過15cm。I. 地下層土方開挖擋土安全支撐分析J. 地下層建築物之土方開挖擋土安全支撐方式由設計監造承包商商依基地地質狀況、鄰屋現況及相關法令規定自行規劃設計, 並應配合多層水平H 型鋼及H 型鋼中間樁之內支撐系統( 包含安全觀測系統),作為擋土開挖之安全措施,其分析項目至少應考量下列各點:a. 側向土壓力平衡分析 。b. 開挖面塑性隆起分析 。c. 砂湧分析 。d. 開挖面上舉力分析。e. 擋土壁體與支撐系統之分析與設計。f. 開挖對鄰地之沈陷影響分析。g. 開挖時鄰房所受之影響值應控制在下列所述範圍以內:I. 容許角度量為1/500。II. 房屋傾斜率為1/300。III. 容許沈陷量為4.0公分。2-4、結構材料及強度要求本工程所採用之結構材料應依下列所示辦理:(1)、混凝土:混凝土強度均以28 天期齡強度計算,各區域結構體應採用之混凝土強度如下所示,氯離子含量現場檢測須符合CNS 3090 A2042 之規定。A. 墊層打底混凝土強度 14O cm2B. 地下層結構體(含基樁)強度 28O cm2C. 地面各層結構體強度 28O cm2D. 其他各層樓板強度 28O cm2E. 地下連續壁 245 cm2(2)、鋼筋: 需符合CNS 560 A2006 竹節熱軋鋼筋,且不得採用熱處理鋼筋(俗稱水淬鋼筋) , 並附無輻射污染證明,除特別註明者外,設計監造承包商商應依下列規定辦理:A、 號及以上為SD42OW Fy 4200 cm2。B、 號及以下為SD28O Fy 2800 cm2 或Fy4200 cm2。C、 其實際降伏強度不得超過各規定值之1260 cm2,且實際抗拉強度需大於1.25 倍之實際降伏強度。(3)、混凝土最小保護層應依下列之規定辦理:A、混凝土直接澆於地上者為7.5。B、曝露室外者:或以上為5.0。或以下為4.0 。C、室內且不與土壤接觸者:I. 版牆:或以下為2.0 。II. 梁柱、主筋和及箍筋為4.0 。(4)、點焊鋼網:熔接鋼線網之用料應符合CNS 6919 G3132之規定,降伏強度 5000kg/cm2。(5)、鋼結構構材A. 柱構材、柱座板應為ASTM A572 Gr50 或CNS SM490YA 或同等品等材質, Fy 3500Kg/cm2。B. 柱接頭(包括柱內橫隔鈑、續接鈑、加勁鈑、連接鈑及填塞鈑)應使用與柱材質相同之鋼材。C. 大樑構材包括加勁鈑、填塞鈑應為ASTM A572 GR50 或同等品等材質。D. 小樑構材、鋼樓梯及其他次要構材應為ASTM A572 GR50、ASTMA36、CNS SM400A或同等品等材質,Fy3500Kg/cm2 或2450Kg/cm2。E. 固定螺栓、基礎錨定螺栓應使用ASTM A36、ASTM A307、ASTMA449或同等品等材質。F. 電焊焊條使用應依不同之鋼料及適用焊接型式,採用符合ANSI/AWS D1.1 規範規定之匹配之相稱焊條或使用AWSE7OXX。G. 剪力釘材質須符合ASTM A108有帽頭不加任何塗料之規定,其焊接及檢驗須符合ANSI/AWS D1.1 相關規範之規定。(6)、鋼承鈑A. 鋼承板,其材質應符合美國ASTM A875 GRADE 50 之規定,最小降伏強度50ksi(或3500kg/c )。B. 鋼承板鋼板原料應經連續熱浸鍍鋁鋅(5%鋁95%鋅)鍍鋁鋅量應符合ASTM A875 GF90,雙面總合275g/ 以上。C. 鋼承板可視為混凝土樓版之永久性模板, 並替代部份之正彎矩鋼筋以及部份之溫度鋼筋。複合樓板(Composite Slab)之允許荷載能力應以美國鋼承板協會(SDI)或英國國家標準(BS),所制定之規範計算。D. 若鋼承板當模板使用時, 需符合強度及撓度之需求,並於無防火披護下可達規範規定之防火時效二小時之規定;樓板之配筋應符合載重需求設計。E. 若鋼承板之肋頂替代鋼筋作為結構作用, 則設計監造承包廠商必須依據CNS 12514做耐火試驗,證明鋼承板之肋頂可替代鋼筋的部份,在無防火披覆下低於550,並需提供載重測試報告,証明混凝土與鋼承板之握裹力無不足之現象產生。(7)、泳池區上部若採鋼構露明設計,外露之鋼骨構造表面表面均應鍍鋅防銹處理並塗佈防火漆(禁止使用防火被覆)。2-5、結構圖說與文件要求建築物構造之設計圖,須明確標示全部構造設計之平面、立面、剖面及各構材斷面、尺寸、用料規格、相互接合關係:並能達到明細周全,依圖施工無疑義。繪圖應依公制標準,一般構造尺度,以公分為單位;精細尺度,得以公厘為單位,但須於圖上詳細說明,設計監造承包商商至少應辦理之相關結構圖說與文件要求如下:(1)、結構系統規劃圖說: 至少應包括結構規劃說明、平面結構佈置、豎向結構佈置、基礎結構佈置、開挖擋土支撐佈置等。(2)、結構計算書: 內容至少應包括地質鑽探資料、設計基本資料、結構應力分析設計、結構設計圖及結構數量計算等。A. 設計基本資料:至少應包括靜載重、活載重、地震力、風力、結構材料規格等。B. 結構規劃: 至少應包括結構規劃說明、平面結構佈置、豎向結構佈置、基礎結構佈置、開挖擋土支撐佈置等。C. 結構應力分析設計:分析方法、分析電腦程式、水平側向力分析、百分之五額外扭矩之計算與分析、動力扭矩之計算與分析、載重組合、層間位移及碰撞距離、梁設計、柱設計、版、牆設計、基礎設計、安全措施分析設計、其它特殊檢討分析。D. 結構設計圖: 包括各層平面圖、基礎平面圖、安全措施圖及施工說明書,其內容應涵蓋本工程相關細目之使用材料品質規格及檢驗、施工程序及品質管控、設計。E. 載重、特殊要求與配筋、接合、補強等細部詳圖。F. 結構數量計算: 設計圖說及工程施工項目之數量計算與彙整,內容應涵蓋各大項之細目分項計算,並提供電腦檔案以供檢核。(3)、若本工程採地下層土方開挖方向設計,應提出擋土安全措施計算書:應至少包含擋土工法、結構材料規格、輸入土層強度係數、改良土壤強度係數、地盤反力係數、勁度折減、支撐預力、開挖穩定檢核、分析模式、電腦分析輸出(入)資料、連續壁(或排樁)、支撐分析及設計、連續壁(或排樁)變形、側向位移、地表沉陷量、鄰近建物傾斜率等檢討分析。(4)、結構施工大樣圖。(5)、施工規範。(6)、專業技師之簽證。(7)、設計監造承包商商應提供程式分析輸入資料電子檔以供專責單位及業主複核。2-6、基礎地工設計準則(1). 基礎地工設計準則:基礎地工設計應依據下述最新版本之規範或手冊之相關規定辦理。A. 中華民國建築技術規則最新版。B. 中華民國內政部頒佈-建築物基礎構造設計規範。C. 鋼筋混凝土-美國混凝土協會之”BUILDING CODE REQUIRMENTS FOR REINFORCED CONCRETE”D. 鋼結構-美國鋼鐵構造協會之”MANUAL OF STEEL CONSTRUCTION”E. 焊接-美國焊接協會之”STRUCTURAL WELDING CODE - STEEL”(2). 統包商於規劃設計永久性及臨時性之結構時, 應依地質鑽探及試驗資料,自行獨立研判分析、解釋,以選擇適當之設計參數,並說明其理論基礎。(3). 基礎地工之結構設計至少應考量土壓力、地下水壓力及其他如地表載重、施工機械及材料堆置之載重、鄰接道路側大型重卡車行進之載重、鄰房之長期與短期最大載重之組合。永久性之結構體與側向位移受限之擋土結構應以靜止土壓力作為設計承受之側向土壓力。(4). 擋土結構體應依工程全部施工階段所可能發生之情況加以分析設計, 如各階段之土方開挖及H 型鋼支撐之安裝、移除、施工構台大型運土卡車進出等所產生之額外應力; 並應採用經相關主管機關或機構或工程界公認並審查通過認証之分析程式加以分析。(5). 臨時擋土結構之向內擠進穩定度, 其安全係數不得小於1.5; 開挖面底部隆起、砂湧、上舉等開挖穩定度, 其安全係數分別不得小於1.2、1.5、1.2。(6). 地下結構物之設計應足以承受水壓力,而水壓力之計算應依下列所述之高、低水位分別考量:A. 高水位應以長期地下水位並同時考量200 年洪水位之地表淹水荷載及其所造成之額外側壓力。長期地下水位,一般均假設於地表,惟觀測水位與地表距離有相當距離且長期地下水位觀測之結果顯示其為穩定之狀態時,可推定其長期地下水位, 送經業主及專責單位核可後, 據以分析。B. 對於低水位,設計單位應依觀測水位記錄,評估可能之最低地下水位,藉以求得最臨界之載重組合。(7). 水浮力A. 於各施工階段期間,結構基礎底版所承受之水壓應加以控制,使其抗浮安全係數於結構體及回填材料自重抵抗下,抵抗水浮力之安全係數應大於1.03。B. 結構物完成後之最小抗浮安全係數, 應不得小於1.07。C. 因建築規劃需求之因素,若局部區域之抗浮安全係數不足時,統包商應對該局部區域之水浮力所造成整體結構物之應力產生及影響程度加以檢核計算, 並規劃必要之補強措施。(8). 於永久性或臨時性擋土結構設計分析時,應檢核擋土壁體與地盤之撓曲變形量, 藉以確保在施工影響區域範圍內之所有建築物,不因本工程施工而遭受其無法負荷之沉陷量。若經評估相鄰建築物因本工程施工所產生之影響大於下列之控制準則時,應以較嚴謹之施工方式或其他輔助工法施工, 以達到沉陷控制之目的; 而對於現況傾斜已大於1/300 之鄰近建築物,應施作適當之鄰屋保護措施, 藉以確保鄰近建築物之安全及維持其正常使用。表三 建築物保護沉陷控制準則基礎種類最大沉陷量 max(mm)傾角 角變量撓度比(Hogging) ( /L)*10- 3撓度比(Sagging) ( /L)*10- 3鋼筋混凝土筏式基礎451:5001:5000.81.2鋼筋混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