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仙台经验”与“弃医从文”对竹内好曲解鲁迅文学发生原因的一点分析一问题的提出近十年来,竹内好的思想借助孙歌的研究介绍,在中国大陆学界发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竹内好的许多重要问题(如他的近代论批判、主体论)是通过他对鲁迅和中国革命的理解提出并接近答案的,他关于鲁迅的构图,因此成为其思想建构的核心之一。但是,竹内好笔下的鲁迅乃至中国,只是他为了建构其理想的日本现代主体尤其是日本现代文学的主体而倾注其主观价值、追求解放的对象,他的鲁迅及中国形象只是用来映照他所理解的日本问题的一面镜子,是十足“竹内主义”的“机能化”视象。它虽不同于明治以来日本近代主体建构中对中国元素的刻意“排异”,但对鲁迅及中国的理解和利用毕竟不是客观的。也就是说,竹内好的鲁迅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远离鲁迅的历史性存在为特征,以放弃对鲁迅的“实体性”理解为代价的。不少中国研究者似乎不明白这点,对此缺乏足够的警惕,存在把它当作历史的客观认识的危险性。像鲁迅的文学如何发生,或者说鲁迅文学的“原点”问题,就是一个例子。在鲁迅思想的形成一章,竹内好把鲁迅文学自觉的产生定在了他在北京蛰居的“绍兴会馆”时期用竹内的话说是“鲁迅的骨骼”形成在他发表狂人日记之前居住在北京的所谓“蛰伏期”。这时鲁迅还没开始文学生活,而埋头于一间闹鬼的房子中“抄古碑”,“呐喊”还没成为“呐喊”,只让人感到正在酝酿着呐喊的凝重的沉默。竹内好问道:我想像,鲁迅是否在这沉默中抓到了对他的一生来说都具有决定性意义,可以称作回心的那种东西。我想像不出鲁迅的骨骼会在别的时期里形成。他此后的思想趋向,都是有迹可寻的,但成为其根干的鲁迅本身,一种生命的、原理的鲁迅,却只能认为是形成在这个时期的黑暗里。读他的文章,肯定会碰到影子般的东西。这影子总是在同一个地方。虽然影子本身并不存在,但光在那里产生,也消失在那里,因此也就有那么一点黑暗通过这产生与消失暗示着它的存在。倘若漫不经心,一读而过,注意不到也就罢了,然而一旦发现,就会难以忘怀。就像骷髅舞动在华丽的舞场,到了最后骷髅会比其他一切更被认作是实体。鲁迅就背负这样一个影子,度过了他的一生。我把他叫做赎罪的文学就是这个意思。而他获得罪的自觉的时机,似乎也只能认为是在这个在他的生平传记里的不明了的时期。基于这一认识,竹内好对鲁迅呐喊自序中关于产生“呐喊的来由”鲁迅自己对其文学如何发生的自述提出了质疑,其论点是:1、由于自序是对事实进行追忆的文字,不是“以进入事实里面去的方式在处理事实”(50页),因而其中必定存在着“虚构的成分”。如狂人日记产生于“金心异的来访”的说法。2、鲁迅关于仙台医专留学时“弃医从文”的故事也不足信,“这是他的传记被传说化了的一例,我对其真实性抱有怀疑,以为这种事恐怕是不可能的。”理由是:3、对于“同一件事”,呐喊自序和藤野先生中的处理“多少有些差异”可能“幻灯事件”之前发生的日本同学的“找茬”事件,对其形成文学的“回心之轴”更重要:“幻灯事件和找茬事件有关,却和立志从文没有直接关系。我想,幻灯事件带给他的是和找茬事件相同的屈辱感。屈辱不是别的,正是他自身的屈辱。与其说怜悯同胞,不如说是怜悯不能不去怜悯同胞的他自己。他并不是在怜悯同胞之余才想到文学的,直到怜悯同胞成为连接着他的孤独的一座里程碑。如果说幻灯事件和他的立志从文有关,那么也的确是并非无关的,不过幻灯事件本身,却并不意味着他的回心,而是他由此得到的屈辱感作为形成他的回心之轴的各种要素之一加入了进来。”4、“在本质上,我并不把鲁迅的文学看作功利主义,看作为人生,为民族或是为爱国的。鲁迅是诚实的生活者,热烈的民族主义者和爱国者,但他并不以此来支撑他的文学,倒是把这些都拔净了以后,才有他的文学。鲁迅的文学,在其根源上是应该被称作无的某种东西。”竹内好对鲁迅文学属性的上述理解,以重构鲁迅自述的“仙台经验”为中心,试图在根本上颠覆鲁迅的自述,但它又与鲁迅创作中尤其是如野草彷徨等作品体现的某些精神深刻相连,与鲁迅文学最深处涉及自我的部分有着强烈的共鸣。这就造成了复杂性。我想从鲁迅涉及“仙台经验”的文本呐喊自序藤野先生入手,联系鲁迅留日时期思想形成的流程,揭示其文学发生的多原点特征;通过理解其个人遭遇和民族历史“经验的同构性”,弄清鲁迅文学的政治性的由来;通过梳理其以域外小说集和怀旧为中心的翻译和创作活动,理解狂人日记之前文学骨骼的形成,以及其中现代性的由来和创造性之所在。二呐喊自序中所述文学发生的“来由”鲁迅对其文学的发生是怎样叙述的?在呐喊自序(1922年12月3日),南腔北调集中自选集自序(1932年12月14日)和我为什么作起小说来(1933年3月5日)等篇,都有大同小异的说明。这些自述,如同他作品结集时作的诸多序跋一样,首先便该在“实体”意义上,把它作为可以实证把握的历史和心理经验对象来理解。在呐喊自序,鲁迅辟首就说: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这魂回梦绕、不能忘却的是些什么内容呢?其中包括:1、父亲的病与“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屈辱,这使他“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最终去了仙台医专学医;2、发生了幻灯片事件,导致“弃医从文”。鲁迅的自述是: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战争的画片自然也就比较的多了,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采。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3、出版新生失败,之后“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4、金心异来约稿,其“毁坏这铁屋的希望”的说辞打动了鲁迅,于是提笔创作了狂人日记。鲁迅的文学由是开始,“一发而不可收”。以上陈述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事实,一是对事实的感应和“追忆”。用我自己的话概括,它涉及鲁迅文学发生问题的几个要点:首先是主体的经验,尤其是屈辱的经验和失败的经验。就前者而言,鲁迅第一次经验屈辱是在故乡绍兴,由家道中落所谓“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所致;第二次经验屈辱则是在日本仙台,竹内好虽极力强调“幻灯事件”与“找茬事件”的差异,其实就感受屈辱而言,它对鲁迅文学发生的作用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只是鲁迅感受屈辱的原因由家而国,而民族:范围在不断扩大,但其结构内核却不变。就后者而言,创办新生的失败和回国后遭受的挫折包括对辛亥革命的失望对于鲁迅文学性格的形成可能更重要,事实上,鲁迅的文学是他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失败之后创造力的某种飞跃或“补偿”作用的产物。没有这些挫折失败,鲁迅留日时期形成的自我肯定和强调反抗的浪漫主义是不会变为五四时期自我质疑、侧重否定性思考的深沉的现实主义文学形态的。其次是基于这种体验发生的精神上的化学反应在寂寞、痛苦、怀疑、反省、记忆、忘却之中形成了一种悖论性思维,它是鲁迅再出发的起点。第三,更重要的是,鲁迅的自我体验与中国近代民族经验的同构性,在鲁迅个人的遭遇中“寓言式”地隐含着中国民族的近代遭遇,与中国近代以来的核心问题深刻相连。这是鲁迅文学之政治性的根源。像竹内好那样把鲁迅的文学视为根源于“无”和“黑暗”的深刻的现代个人主义的文学,并不能完整描述和准确把握鲁迅文学的本质。总之,鲁迅呐喊自序所述内容,事实层面的,可作客观的实证调查,如“幻灯片”影像的有无,鲁迅的叙述是否存在虚构等等。不过由于条件所限,鲁迅所述其实无法一一验证,这就给竹内好的“质疑”以巨大能量,使之能无视鲁迅传记的“实体性”,致力于主观价值的建构。而对事实的感应和“追忆”涉及鲁迅心理经验的部分则不好武断,因为它无法客观化。比如,“弃医从文”的转变发生于鲁迅的内心,无论对它的叙述还是意义的引申,其真伪都是无法判断的:鲁迅的叙述,我们只能讨论它是否真诚,而不能讨论它的真伪。竹内好把矛头指向了呐喊自序的“虚构”所谓“必定存在着虚构的成分”但连他自己也不能在实证的意义上讨论这个问题。他所谓“传记被传说化”的推测,对“找茬事件”与“幻灯事件”的辨析,乃至对鲁迅文学“回心”之形成的观点,只是在逻辑层面做文章:他的方法是玄学主义的,建构目标则是文学主义的,是把鲁迅文学发生的真实条件纯化简化之后的一种再创造。事实上,鲁迅的文学是在近代中国思想和文学的对立、论战条件下发生的:梁启超和章太炎,功利主义和反功利主义,启蒙者和文学者,政治和文学这些对立项以一种悖论关系凝结于鲁迅文学发生的“原点”。鲁迅的个人经验和国民经验是高度同一的,这是半殖民地人民的无奈,即使其中当真存在“被称作无的某种东西”,也无须把它与鲁迅的其他经验对立起来而将其“拔净”。鲁迅的思想和文学都具有“复调性”,其不同主题、不同经验、不同身份、不同追求之间的关系才是我们要把握的关键。鲁迅的文学是在文学者鲁迅与思想者鲁迅的关系中发生的,思想者鲁迅先于文学者鲁迅出现,鲁迅的文学则是二者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为竹内好着迷的二元论结构如政治文学、希望绝望、虚无实有、为人生为艺术等关系只是鲁迅文学借以展开的平台,鲁迅的文学超越了它们又一再为其所制,保持着由此而来的结构性紧张。对我来说,启蒙者和文学者、政治和文学、功利主义和文学主义、为人生为民族或是为爱国的和“在其根源上是应该被称作无的某种东西”,这种种对立都是鲁迅文学本质中不能“拔净”的要素,无论去掉了哪方面的内容,对鲁迅文学的完整性、深刻性、丰富性都是一种伤害。既然鲁迅的文学是多原点发生的,对于中国的近现代史而言,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广度和概括性,那么,竹内好为什么要从中提炼和树立一个自我的、文学者的、根于虚无的、有罪的自觉的、反抗政治的、体现了现代性问题深度的绝对现代主义的鲁迅形象来标榜呢?看来,起作用的是竹内好自己的价值和出发点。三对竹内好曲解鲁迅文学发生原因的分析竹内好曲解鲁迅对其文学发生原因的自述,对鲁迅文学的原点提出假设,其“生平传记中晦暗不明的时期”当然是他理想的施展拳脚之地,因为此时此地的“黑暗”“虚无”,不仅连结着鲁迅的野草彷徨和呐喊中的部分作品,而且连结着西田几多郎的哲学和日本浪漫派的近代课题。而呐喊自序陈述的事实因为阻碍着竹内的假说,它当然得被相对化说到“虚构”,竹内好的假说其实比鲁迅的自述更纯粹是创作:“弃医从文”的戏剧性,就其“虚构”的程度而言,是远远不及竹内好笔下关于鲁迅文学“回心”产生的那个神秘意境的。鲁迅的文学,作为第三世界文学现代性的代表者,作为第三世界现代经验遭受屈辱、进行启蒙主义和民族主义相扭结的文化抵抗、追寻真正的独立和解放之路的杰出表达者,其与西方现代的连结方式,与中国传统的连结方式,与中国民族现代的连结方式,尤其是以一己个人承担“被现代”的苦恼而从人生虚无和黑暗中再出发的精神掘进,其中隐含的德国新浪漫派及章太炎的文化浪漫主义的课题等,对于无论竹内好的近代论批判还是主体论,它都是一个致命的吸引。竹内好是以自己的生命和全部价值拥抱并重铸了鲁迅。竹内好通过鲁迅来对日本近代主义进行批判,进行其关于近代文学主体的价值构图,这种构图是借助把鲁迅分割为启蒙者和文学者、爱国者和孤独个人等的对峙,再强调文学者、个人等对立项乃是鲁迅的根本和出发点来实现的。由于鲁迅的思想和文学有多重身份复合的特征,是所谓“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三合一,竹内好不得不面对其“实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除了那个符合其价值理想的孤独个人的文学者鲁迅,他的鲁迅构图还必须容纳爱国者的、启蒙者的跟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命运发生关联的“民族魂”的那个鲁迅,怎么办?竹内好自有高招,他是通过一种特别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IT技术支持与维护服务协议规本
- 个人图书出版合同
- 专业软件安装与维护协议
- 软件定制化开发合同协议
- 转让棋牌茶室协议书范本
- 邮轮乘务员派遣合同协议
- 造纸配件采购合同协议
- 路牙石订购合同协议
- 进修赔款协议书模板
- 进口国际贸易合同协议
- 热爱生活主题班会
- 202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 DB31T 1487-2024 国际医疗服务规范
- 四川省达州市渠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解析版)
- (高清版)AQ 1079-2009 瓦斯管道输送自动喷粉抑爆装置通 用技术条件
- 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 2024-2030年海外医疗项目商业计划书
- 贵州老年大学聘任教师登记表
- 第四单元《学习演讲词》整体设计 说课 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 TD/T 1075-2023 光伏发电站工程项目用地控制指标(正式版)
- 遵守银行业监管规定承诺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