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特色及其对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doc_第1页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特色及其对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doc_第2页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特色及其对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doc_第3页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特色及其对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doc_第4页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特色及其对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索取号: g633.3/10.430 密级: 公开 教 育 硕 士 专 业 学 位 论 文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特色及其对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edu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cient academy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the chinese education of high school in modern times作 者:院 系:指导教师:学科专业:殷文文学院张采民 教授学科教学 语文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 1、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2、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3、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4、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5、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作者签名: 日 期: 2005年12月1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作者签名: 日 期: 2005年12月1日 目 录摘 要iii前 言v一研究缘起v二书院概述v三几点说明vi第一章 关注人文 回归经典1第一节鲜明的对照人文教育的缺失与人格教育的张扬1一书院教育是一种人格教育的典范1二语文教育乃至中国教育的现状是人文教育的缺失2第二节 纯正与扭曲语文教育人文性兴与衰的根源探悉4一书院人格教育的根源4二现当代语文人文教育缺失的缘由5第三节 本质的要求语文教育应加强人文性的内在依据8一从中外文化及教育比较角度发掘中学语文科人文教育的必然之义8二从课程规划体系角度明确母语教育的人文性10三从语言学角度探讨语文教育的人文性12第四节 回归经典人文教育实施的途径13一书院人格教育的内涵及其与现代人文教育的联系13二书院人格教育实施的途径及其对于中学语文人文教育的启示16第二章 自修为主 辅导为次24第一节明显的对比自主学习与接受灌输24一书院实施的是一种重自修自学的教学方式24二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现状是教为中心,灌输与接受的方式一统天下25第二节时代的产物接受灌输式教学兴盛的原因探究26一对授课效率的追求导致这种教学方式的兴起26二班级授课制加速了这种教学方式的发展26三科学知识的繁荣将这种教学方式推向极端26第三节必然的要求变革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方式的依据27一人格教育的性质是书院实施自修辅导式教学的内在决定因素27二高中语文应该实施自修辅导教学方式的依据27第四节 可行性探讨实施自学辅导教学方式的主客观条件32一书院教育实施自修辅导式教学的主客观条件32二高中语文能够实行这种教学方式的条件33三高中语文实行这种教学方式尚需解决的阻碍34第五节 自修为主 辅导为次教师辅导下的自主学习方式之建构35一书院导师辅导作用的发挥35二高中语文教育如何发挥教师的辅导作用41第三章 自由的风气 民主的精神44第一节民主自由书院教育的基本精神44一书院的办学宗旨不屈服于科举功利44二书院的组织实行门户开放的政策44三书院的教学思想具有民主自由的特点45第二节 民主自由精神的缺失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46一教学过程上47二教学内容上47三作文教学上48第三节 疗救的方法改革现状的几点建议49一走出客观性试题的“迷魂阵”50二将“对话”落到实处50三关注社会生活51结语i主要参考文献ii后 记iv摘 要本文考察了中国古代书院的教育,探讨它对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从教育的目的上看,中学语文教育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经典的阅读,儒家传统文化在经典中应占有首要地位。具体论述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从外在表现看,书院是人格教育的典范,而当前中学语文乃至中国教育的现状是人文教育的严重缺失;接着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缘由,并着重探讨了中学语文应加强人文教育的内在依据;最后参照书院人格教育实施的途径提出加强人文教育的方法。从教育的方式上看,高中语文教育应以自修为主,教师的指导只能居于辅助的地位,应建立一种教师辅导下的自主学习方式。具体论述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书院生徒自修为主,导师指导为辅的教育方式与当前中学教育,包括语文教育,偏向教师的教,偏重接受、灌输形成鲜明的对照;而这,是时代的产物;然后着重探讨中学语文主要是高中语文应建立一种学生自修为主、教师辅导为次的教育方式的必要性,并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了其可行性;最后考察书院教育并结合新课程探讨中学语文教育教师辅导作用如何发挥的问题。从教育的精神上看,我们的课堂需要自由的思想,民主的精神,惟此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批判精神和创新品质的新时代人才。具体论述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从办学宗旨、组织方式、教学思想等方面探讨书院教育的民主自由风气;然后分析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缺乏民主、自由精神的表现;最后,提出了疗救现状的几点建议。关键词:书院 语文 人文 自修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spects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academy in ancient times,and approaches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ese education in modern time. firstly,the purpose of china education at secondary school is to develop the humane spirit.and one of the useful and important ways is to read the classics,where confucian traditional culture just plays the first important role.it is discussed in the following item:in appearance,the academy is the model of the character education,b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 education,including chinese education is the serious loss of the humane education.the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mainly approaches that the humane education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inner basis of china education .at last,according to the waythe academy implemented the character education,the author suggests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humane education. secondly,a new learling methed should be developed,that is,chinese should betaught by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at scenior high school,while the teachers can only give them some help if necessary.it is discussed in the following items: the students in the ancient academy mainly taught themselves and the tutors just gave some guidance.on the contrary,in the present education system,including chinese education syetem,the students are only encouraged to remember what is taught,wich is distinct from the former,but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modern times.then the auther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a new chinese teaching way at senior high school,in wich the students often teach themselves.furtherly, the auther also analyzes its feasibility in two repects between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finally,combining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the academy with the ideas of the new course,the author approaches now to bring into play the chinese terchersguidance funcitions. thirtly,the qualified personnel should be fostered in the surroundings which is full of the spirit of freedom and democracy.first,the academy has filled with the spirit of freedom and democracy;second,present high school education lacks the spirit;third,some advice on how to change the current situation. key word: academy chinese humane terchoneself前 言一研究缘起中学语文教育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和研究者们关注的问题,语文教育中的所有论争最终也大多可以归结为这两个基本方面。这两个问题的背后涉及的是语文教育的目的、性质这一核心问题。 对于“教什么”,长期以来有“人文”与“工具”之争;对于“怎么教”,则有五花八门的教学法问世。但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探讨似乎远未终结,不少语文老师仍在发着“语文越教越不会教”的感慨。而“其他国家(包括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的语文教育似乎都没有遇到过象我们遇到的这种麻烦。” 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中学语文教育2004年第2期 第8页中国古代似乎也很少类似的争论。另一方面,“从某种迹象看,教育界似乎有人下定决心要用西方教育理念和模式来重塑中国语文教育,于是凡本土的、传统的经验和理论,便是落后的不科学的”。 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中学语文教育2004年第2期 第8页 有鉴于此,我们将目光投向我国古代传统教育,试图通过对我国古代教育的一种独特组织形式书院的研究,寻找到国文教育的应有之义,为当代语文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二书院概述书院,是“独立于官学与私学的一种独特的教育制度”(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和台湾喜马拉雅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中华文明21世纪新意义-传统中国教育与21世纪的价值与挑战”学术研讨会提出)。“不仅为教育史上之创制,且系学术史上之奇葩” 张正藩中国书院制度考略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5年第一版 第61页。事实上,有官办书院,有私立书院,有半官半私的书院,它对正统的官学起到了辅助作用。书院得名于唐开元年间,唐玄宗设乾元院,转年改名丽正修书院,后来在京都长安,东都洛阳也设立丽正书院,后又改名集贤殿书院,这可谓书院的最初得名。当时主要的职能是收集图书,并备皇帝顾问。书院成为读书人非常羡慕的地方,于是一些私人也把自己的书斋、书室夸耀为书院。有些书院除了文人学士自己在这里读书治学之外还附带教授子弟,或收徒讲学,从而具备了教学职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书院的主要功能有藏书读书、教书讲学、著书刻书等,是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中心。书院的内部结构及成分有:山长(相当于今天的校长)、生徒、斋舍、祭祀、藏书、学田(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书院常由私人设立,自筹经费,主持者均为地方名师和硕儒贤达。主要教材是儒家经典。常坐落在风景佳胜之地。书院制度从唐五代萌芽一直绵延到清末,历经千年,屡经禁毁,并一度兴盛,风光甚至盖过官学,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按白良新中国古代书院史的研究,书院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几个阶段:唐五代的萌芽,北宋的初步发展,南宋的成熟,元朝的曲折,明朝的全面发展,清朝的中兴到衰落。一千年来,书院“遍布除今西藏之外的全国所有省区的城镇与乡村,数量至少有7000余所” 邓洪波编著中国书院学规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第一版,并从明代开始走出国门,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甚至意大利、美国等欧美地区,为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当地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影响可谓深远。三几点说明书院的类型多,层次多,范围广,数量大,我们这里所谈论主要是指以南宋四大书院为代表的作为古代书院主体的一类书院,并兼及其他一些独具个性的书院,抽取它们带有共性的一些特征。书院教育的特色是多方面的,我们着眼于能给当前中学语文教育以有益启示的方面。这里所说的“中学”主要指高级中学。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教育内容并不局限于语文教育,但主要是语文教育(广义的),或者说大多与今之所谓“语文”的教育密切相关。为便捷起见,我们也就不再区分某一种教育特色是否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的。iv第一章 关注人文 回归经典书院教育给我们的第一点启示就是:中学语文教育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经典的阅读,儒家传统文化在经典中占有首要地位。第一节 鲜明的对照人文教育的缺失与人格教育的张扬一书院教育是一种人格教育的典范 (一)书院教育有明确的人格培育目标书院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完美人格的追求,这也是其得以历千年而不绝的根源所在。对此张正藩先生曾明白指出:“我国真正之书院教育,原系人格教育,至其倡导学术自由研究之风气及知识之传授,尚余事耳。” 张正藩中国书院制度考略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年5月第一版 第61页人格,即人之所以谓人的品格,完美的人的品格。人格教育在书院中一般表述为“明理”“明道”。书院教育者明确提出人格教育的宗旨,昭示了与一般官学、私学迥然不同的旨趣。岳麓书院主教、著名理学家张栻在对宋代官学教育弊端全面审视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办学宗旨,概而言之,即是“传道而济斯民”。他说:“岂特使子群居佚谭,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也岂使子习为言词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 南轩集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道:“窃观古昔先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实质明确了书院的办学宗旨。 宋吕祖谦为丽泽书院定的规约写道“凡与此学者,以讲求经旨,明理躬行为本” 宋吕祖谦乾道五年规约,吕东莱文集卷10顾宪成东林会约则说:“今兹之会,专以道义相切磨,使之诚意、正心、修身,以求驯至乎圣贤之域。” 顾宪成东林会约崇九益,邓洪波中国古代书院学规第13页张栻、朱熹两位理学大师的倡导和阐发,再经多年的书院教育的实践,尤其是名闻天下的大书院的示范,书院“修身”“明理”“传道”的宗旨似乎已成共识,人格教育与书院结成了血肉联系。所以南宋学者袁甫下结论式的说:“书院之设,为明道也。” 蒙斋集卷13,转引自陈谷嘉、黄沅玲论古代书院的教育理论及人文精神湖南大学学报2003年5月清黄元治说:“书院者,所以集大儒讲正学,树道德之防而被邪僻之也。” 云南大理县志稿卷17 民国5年,转引自陈谷嘉、黄沅玲论古代书院的教育理论及人文精神湖南大学学报2003年5月清儒祥濡毫评论道:“往昔所为书院者,求学士真儒,必于此相遇。盖岁时届其地,则师讲学砥节,相语以道德,相助以躬行,自宋以来,书院之立咸若是。” (二)书院人格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书院这种注重人格的教育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士子并影响了一方文化乃至对整个民族精神的建构都起到了深远的不可估量的作用。以江西白鹭州书院为例,创始人江万里是朱熹的再传弟子,曾就学于白鹿洞书院。晚年,仍以耄耋之躯,受王命驱驰于湖南,他与文天祥在潭州相会,勉励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宋史文天祥传元军渡江,江万里率军顽强抵抗。在襄阳、樊城沦陷之后,眼见大势,曰:“余虽不在位,当与国共存亡。”率子侄二百多口投江自尽,时年77岁。受老师的影响,在抗元斗争中文天祥指挥部队奋勇杀敌、浴血奋战,被俘后无论怎样的威逼利诱都决不妥协,就义时仅47岁,一腔正气流传千古。此外还有不畏权臣贾似道隐居以终的刘辰翁,追随文天祥一家12口同时死于贼火的邓光荐,绝食而死的罗开礼,被元兵活烹的刘子俊,辞官不就暗中资助文天祥的张千载,生祭文天祥的王炎午他们的成就不仅是他们自己的,“举天下之市贩,童儒,以及深山贫谷樵夫、牧竖之流,莫不知大江西有宋室忠臣文丞,相与慨叹” !“诵其遗文、诗歌杂著,其清冽忠厚之词,缠绵笃挚之意,有不起敬起慕、追思靡己者乎” ? 文信公全集卷17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也孕育了大批志士仁人:利用书院传教,身先士卒奋起抗金的张栻;矢志抗清的王夫之;为变法献身的谭嗣同,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启蒙思想家魏源。此外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何叔衡等也从岳麓书院汲取了精神的食粮。二语文教育乃至中国教育的现状是人文教育的缺失 反观当代教育,我们不仅痛心于其人文教育缺失。 (一)语文教育的现状是人文教育的缺失当代教育最受诟病的是语文教育,甚至有人痛心疾首道“误尽苍生是语文”。为什么说语文教育误尽苍生呢?我以为就在于人文教育的缺失。为说明这一问题,现列一些批评言论如下:“我们也发现以往对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对语文课程的功能认识很不足,没有意识到充分利用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因素进行人文教育。” 邵巧治关于语文新课程人文性的思考,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第4卷 “受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影响,我们片面地强调语文工具性的一面,而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的一面,导致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张扬严重不足。” 刘虹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张扬人文精神,教育导刊2005年 5月号 上 “语文要以人文为灵魂!失去人文这一灵魂!语文只能是行尸走肉。” 黄润秋挖掘语言文化 弘扬人文精神,现代语文2004年 第1期 “长期以来,由于受功利性应试教的影响,人们普遍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字词句篇语逻文”的知识教学和纯技术性操练几成了语文课堂的主宰。教师忙于知识满堂灌输,学生疲于知识的全盘吸收。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的熟练掌握成为极的目的。至于培养人文精神,提高生的人文品位,促进学生情感人格的立健全发展,就都成为教学过程中能则省的内容。长此以往,学生思想贫,情感冷漠,人文精神严重缺失” 丁雪梅语文教学如何弘扬人文精神 “本来语文应该是最生动、最有味、最有情趣的一门课程,可它带给我们的却不是快乐,学生学得没兴趣,教师教得没劲头。那么,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究其实,便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早已悄悄流失了。” 罗秀娥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人文教育 “过去把语文仅仅看作是“工具”,为语文教学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有目共睹的,以工具的方法教“工具”,在技术方面做文章,导致形式主义泛溢,方法简陋,内容苍白。复杂的文化内容统一于简单划一的结论,学生厌学,教师厌教,语文教学也导致了口诛笔伐。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势在必行。” 邢纪峰谈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现代语文 2005年 第3期可见,语文教育人文性的缺失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也是导致语文教育大受诟病,处境尴尬的重要原因。 (二)当代中国教育的现状是人文教育的缺失在科学主义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学校教育重智轻德、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表现出工具理性的实用主义倾向,“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家长、学生的座右铭。教育部基教司副司长朱慕菊也曾痛陈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的数理化难度世界第一,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却远远落后于欧美。” 梁群、卓海涛语文教学应关注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7月在生存压力、就业竞争日益加剧的现代社会,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几乎完全是功利性的。社会、学校家庭甚至学生自身都很少关注个体的人格发展。幼儿英语班,小神童心算班,暑期绘画班等各种辅导班的遍地开花,可见竞争的起跑线已延伸到幼儿园,还会有谁去真正关注孩子的精神发育呢?“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有文化,这似乎是一个寻常的道理或原则,然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这条原则往往被淡忘,教学的目的常被降格为知识的获得、分数的获取;教育也显得急功近利,满足于学生表象的道德“臣服”。这些情况归根结底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缺失了文化的终极关怀。” 龙应台百年大计,请从文化始,南方周末2004年5月20日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性开放种种思潮充斥校园。网络、口袋书、动漫已成为学子汲取“文化”的主要途径,快餐文化盛行,经典已边缘化,甚至遭到亵渎。学校德育空洞,苍白。如此等等,造成了人文主义的失落。从社会范围看,道德的力量、理性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无法与金钱物欲权欲抗争,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责任感、义务感失落,对人类终极关怀漠视。为了商业利益可以无视人的生命,为了个人利益可以祸国殃民,拉帮结派横行霸道,吸毒滥交精神颓废,传统人文精神中具有现代化意义的那部分内容如“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人格精神,贵仁尚中、义以为上的道德理想,厚德载物、修己安人的理性精神,以人为本、群居和一的集体信念” 高瑞金略论近代中国价值迷失之缘起,新华文摘1995年3月 等没有通过教育很好地继承,我们的灵魂失去了皈依。“现存教育却是教育的异化,是人文意义的丧失”。 杨洁、崔国久、夏惠贤构筑高中语文人文价值的实践策略研究,教育科学2003年6月这一切导致有识之士惊呼:重建人文精神。在1995年全国政协会议上,赵朴初、冰心老人等9位德高望重的政协委员就提案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呼吁:“(我们)以风烛之年,未敢忘继承民族的文化。”“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们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重建怎样的人文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如何现代化,这是理论界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当代中国人文教育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第二节 纯正与扭曲语文教育人文性兴与衰的根源探悉一书院人格教育的根源 (一)书院的建立就埋下了人格追求的种子最初的书院“除极个别者外,皆是私立;建立者身份大多是文人,建立书院之目的,多是为个人藏修治学” 白良新中国古代书院史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 第一版,私立的性质,文人的身份,藏修治学的目的可见书院不同于带有很强的读书求仕这一功利目的的官学或私学,自建立之初就埋下了修养身性,完善人格的种子,及至后来发展起来的教学这一主要职能也将以此为中心。 (二)书院的人格教育是对古代教育追求人格完善的原初本质的清醒认识和自觉回归。书院这种以“明道”“明理”“传道”为目的的人格教育一方面是有感于“今日学校科举之教,其害将有不可胜言者” 石鼓书院记,朱文公集卷58,“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蔽,人材日衰” 静江学府记,朱文公集卷73的外部现实,一方面也是源于对古代教育追求人格完善的原初本质的清醒认识和自觉回归。“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礼记大学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教育求学的本质。“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 论语学而 “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 论语卫灵公这些言论无不体现了古人对完美人格的孜孜追求。常在河南嵩山书院讲学的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颐说:“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 北宋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转引自顾树森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 第一版 “文章小技,所谓道者,人之所以生而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也。” 宋元学案五峰学案 “夫人之所以生,必有得乎帝降之衷,不徒然也,具于心,则谓之德性,行之于身,则谓之德行,行有万不同,性则一有此德性,固宜皆有此德行。” 明罗钦顺整庵存稿 “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 明王阳明传习录 “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象山学案,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58种种言论无不体现了对完美人格追求的推重,一以贯之,血脉相连。 (三)官学、科举的腐败呼唤着书院人格教育的清流南宋是书院的成熟期,辖区内书院迅速发展,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有一点就在于书院的这一特点可救官学之失。当时的官学因受科举考试影响,“奔竞之习盛,而忠信之俗微” 转引自白良新中国古代书院史天津大学出版社 第3页,生徒“视庠序如传舍,目师儒如路人。季考月书,尽成虚文” 转引自白良新中国古代书院史天津大学出版社 第3页。即以当时国家最高学府太学而言,据当时著名学者朱熹所言:“所谓太学者,但为声利之场,而掌其教事者,不过取其善为科举之文而尝得隽于场屋者耳。士之有志于义理者既无所求于学,其奔趋辐凑而来者,不过为解额之滥,舍选之私而已。师生相视,漠然如行路之人,间相与言,亦未尝开德行道义之实,而月书季考者,又足以促其嗜利苟得冒昧无耻之心。” 南宋朱熹学校贡举私议这种败烂现象是“学也,禄在其中矣”,“学而优则仕”思想片面发展的结果,它把追求富贵名利作为了教育学习的最终目的,官学沦落为利禄之路和进身的阶梯,失去了育人的本意。唐代科举,进士科为社会所重,而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杂文,影响所及到宋代“国家虽设贤良方正等科,其实皆取文辞而已” 北宋司马光司马温公文集卷五论科举状,转引自伦理道德教育:中国书院教育之支撑(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年12月),导致学子将精力放在辞章之上而不重道德修养,世风日下。这种现象也呼唤着以实现完美人格追求为宗旨的书院的兴盛,这是涤荡旧的教育体系的一股清流,一缕春风。 (四)理学的兴起推进、强化了书院的人格教育理学和书院有着血肉的联系,可以说理学诞生于书院,她要借助书院传播,她的传播又促进了书院的繁荣。理学本来就是儒家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对当时社会民风有拨乱反正的疗救意义,她追求人格的完善必然推进、强化了书院的人格教育。二现当代语文人文教育缺失的缘由人格既然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为何现当代教育的人文精神却缺失了呢?这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仅从教育方面看又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人文教育向科学教育的全面简单转型有学者论道,“以科学教育体制和科学研究体制为核心的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传统人文价值体系的教育制度的完结”。 刘复兴传统人文主义与现代科学主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4月 “随着17世纪近代科学的崛起、科学知识急剧增长,工业经济对大量实用型人才的渴求,以及18世纪末民主革命的来临,学科价值标准开始有了改变,出现了新的知识价值标准。过去经典的人文知识的价值受到质疑。” 卜玉华课程理念探复旦大学出版社在英国,19世纪斯宾塞应时代的呼唤写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将知识进行研究分类后,得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结论。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力图“按照宇宙的角度”而不是“人的尺度”来看待世界。这种科学价值观直接影响到课程的建设。在中国,由于内忧外患,产生了强烈的“尚富强”观念,传统的伦理化的人文教育目的开始向实用的科学主义转变“洋务教育要为国家富强培养新型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五四”时期杜威来华讲学,有力地推动了这个趋势的反展”。并且随着国家由分裂和战乱重新走向统一,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教育目的在具有实用主义特征的基础上越来越体现出一种新型的国家主义倾向,强调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满足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 刘复兴传统人文主义与现代科学主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4月 具体而言就是建立并强化了以知识为主干的学校课程体系。此间,虽然经历了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和国民党儒家道德伦理教育的反动,这种状况并未改变。科学与人文虽然相对,但也并非不可交融。但科学主义在本质上是排斥人文精神、人文价值的,特别是在中国,主张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把科学准则泛化到价值领域,实际上是用事实世界的法则来规范价值世界的法则,过渡关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本体论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和削弱了它的方法论意义。中国的历史现实和“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导致在“一元论思维模式支配下,科学方法一元论取代伦理一元论。”结果“几乎全盘否定了传统人文精神。造成传统人文精神中精华与糟粕一起失落的结果。” 参见刘复兴传统人文主义与现代科学主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4月 (二)近现代语文分科教学伊始埋下了人文教育缺失的种子1新学制的建立,人文教育地位下降,内容减少中国古代的教育基本是人文学科的教育,虽然也有些实用知识的教授。到清末废科举停八股,兴学校定学制主要加入了科学知识的内容,强调学校应以自然科学为主。如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中代表人物之一的郑观应,在阐述学科地位时说:“格致创造等学,基本也;语文文字其末也。” 转引自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 第27页戊戌变法时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办学目的就是“广育人才,讲求时务”。具体体现在课程设置上,1904年(癸卯)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定并正式颁布实际推行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8门必修课,高等小学堂9门必修课,中学堂12门必修课中有读经讲经、中国文学这两门与语文教育相关。与以往相比代表人文思想的儒家经典已减少,科学、应用性知识成为主体。2“五四“运动导致民国初年“读经”科的取消,人文教育进一步弱化。1922年11月教育部在济南召开学制会议,将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所通过的学制系统案稍加修正,以北洋军阀政府大总统徐世昌名义作为学校系统改革令公布。这就是“壬戍学制”。该学制一课“取消了读经,在国文一科明确提出要启发智德,重视了在读文、讲文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美育” 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 第11页。事实上是受“五四”文化革命对传统文化猛烈批判的思潮影响,进一步弱化了古典人文教育。3语文学科目标的定位蕴含忽视乃至排拒人文教育的倾向1904年“癸卯学制”颁布,学务纲要中明确规定:“其中国文学一科,并宜随时试课论说文字,即教以浅显书信记事文法,以资宦科实用,但取理明辞达而止。” 转引自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 第29页从教学宗旨看主要教授议论及应用文字,很重实用,实际是从工具角度来给学科定位的。又初等小学堂章程:“学科程度及编制章第二”的第四节第三项“中国文字”指出:“其要义在使识日用常见之字,解日用浅近之文理,以为听讲能领悟,读书能自解之助,并当使之以俗语叙事及日用简短书信,以开他日自己作文之先路,供谋生应用之需要。” 转引自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 第51页也可见明显的工具价值取向。这种工具论的定位后来在与人文性的争论中得到进一步的加强。4文言白话之争进一步削弱了语文科的传统人文教育内涵胡适、陈独秀、蔡元培、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批文言倡白话取得巨大胜利,1920初教育部年根据全国教育联合会和国语统一筹备会的两个议决案,训令全国各国民学校先将一二年级国文改为语体文;又以教育部令修正国民学校令,将有关条文中的“国文”改为“国语”,言文一致的“国语”科诞生了。教育部为了要让语体文教科书有所发展,又于四月发了一个通告将已审定的文言教科书分期作废,禁止采用。较能体现这一时期“国语“教材特色的是沈一星编的初级国语读本,突出了国语教材“适切于现实的人生”、“在现今实际上的应用”的功能与意义。从内容看“第一册都是今人浅显的作品”,“第二册兼采旧说部,使学者略识国语文演进的历程”,“第三册兼采译作,”“使学者益了然于国语文在现今实际上的应用”。 沈一星初级国语读本编辑大意,转引自李杏保 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 第79页可见完全没有文言的内容。白话文(语体文)的应用与推广不仅是个语言形式的问题,实质是思想文化斗争的问题,文化激进主义者的反传统常常就从“离经叛道”开始。鲁迅先生揭露那些封建卫道的“雅人”们“勒派朽腐的名教,僵死的语言,侮蔑尽现在”,都是“现在的屠杀者” 鲁迅现在的屠杀者。否定文言实质是否定传统的文化,学校不读文言,实质是将其承载的传统的人文精神抛弃了。所以有人说:“纵观五四开始的中国现代语文教学,其总体性的失误,就在于把语言仅仅视作“器”“用”,纯工具性客体,而否认语言又是一种文化本体性和人文主体性的存在,漠视其“道”“体”的本质。” 韩军语言是工具又是文化本体,语文学习1994年 第三期 (三)人才考试选拔制的“科举”性质强化了对人文忽略的倾向计划经济时代,高考几乎是莘莘学子跳出“农门”的惟一途径,知识经济时代,对高学历的追求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分!分数是学生的命根。社会、上级、领导对学校,教师的评价是升学率、本科率、平均分;家长、学生对学校、教师的评价也是这些。虽然说成人比成才更重要,但有谁去关注“成人”的教育呢?对知识和技能的片面重视是旧的语文课程的重要特征。所以旧的语文课程,旧的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它突出表现为: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不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情感体验,不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总之一句话,对人文精神的忽视走到了极端,它所培养出来的只是“单面”的人。第三节 本质的要求语文教育应加强人文性的内在依据中学语文教育尤其是高中语文教育应加强人文教育,这是传统教育特别是书院教育给予当今语文教育最重要的启示。历史已反复证明,不管什么学校,培养什么专门人才有一点都必须坚持而不能动摇,即把培养一个真正的人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应把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质、明确的人生价值和崇高追求目标的人置于教育的首位。不管什么人,只有当他确定了人生的正确方向和目标以后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在的智能和体能,才可能应对生活的各种严峻考验。人文教育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教育现状的迫切呼唤,对此不再多说。下面着重从其他角度探讨中学语文需加强人文教育的理论依据。一从中外文化及教育比较角度发掘中学语文科人文教育的必然之义 (一)从社会文化角度看,中国人需要精神的宗教,人文的魂魄。卢梭曾经说过:“关于人的知识是一门最有用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最费解的学问”。确实,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人类永恒的问题,第一性的问题。不同的文化对此作出了不同的回答。西方人创造了“上帝”作为自己的主宰和精神依托,虽然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非理性运动,但宗教的信仰扎根在他们的灵魂深处。李约瑟博士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西方人的思想通常在世界是一个自动机和世界是上帝创造的神学之间摇摆。”他称之为“欧洲特有的精神分裂症”。 转引自启良新儒学批判上海三联书店 但西方人最终可以在上帝哪里找到精神的家园,不仅是普通人,即使是科学家也大都是虔诚的教徒,甚至“上帝信仰一直是科学家们献身科学探索的终极依托” 转引自启良新儒学批判上海三联书店 。一般认为中国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的,以前承担宗教使命的是儒家学说,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正如柳诒徵所言,“西方立国以宗教,震旦立国以人伦” 柳诒徵中国文化西被商榷,学衡1924,27。但暴风骤雨般的新文化运动,从实质上说,正是一场驱赶国人离开原有的精神家园的运动,新的家园或许已经建造起来,以“民主”和“科学”两根大柱撑着,但似乎并不理想。精神家园的建造似乎不同与物质家园的建造,我们能割裂传统吗?传统文化的关注是中华民族迫切的需要,那是我们的童年,是我们灵魂栖息的所在。所以学衡派的领军人物吴宓坦言:“以维护中国文化道德礼教精神为己任。” (二)从教育课程角度看,国外的语文课程极为重视母语教育的人文性。国外的语文课程是极为注重文化与文学的,仅以美国的课程看。她没有统一的全国性的课程标准,但由国家权威机构颁布的文件带有标准的性质。美国的中学生“必读”的“文学著作”的确定便是一例。让我们来看看美国联邦政府旨在促进学术发展的全国性机构国家人文科学促进委员会列出的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籍”:1 莎士比亚:麦克白哈姆雷特等2 美国历史文献:独立宣言美国宪法和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3 马克吐温哈克贝里芬4 圣经5 荷马:史诗奥德赛伊里亚特6 狄更斯:远大前程7 柏拉图理想国8 斯坦培克愤怒的葡萄9 霍桑:红字10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11 梅威尔:墨比狄克12 奥威尔:198413 索洛:沃尔顿14 弗洛斯特:诗歌15 惠特曼:草叶集16 菲兹杰拉德:伟大的盖茨比17 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18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9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20 狄勒里:诗作21 陀斯妥也夫斯基罪与罚22 福克纳:各种著作23 赛林格:麦田守望者24 德道克威尔:美国的民主25 奥斯丁:傲慢与偏见26 爱默生:诗文27 马基维利:王子28 弥尔顿:失乐园29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30 维吉尔:伊尼德 由以上书目 参见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第一版 第101页可知,美国的中学是注重文学、文化教育的,特别是一些人文思想性作品也位列其中。反观我们呢?却长期在进行着“工具与人文”“工具与思想”“语言与文学”的争论,硬是要把语文限定在“语言”“工具”的范畴,画地为牢,失去其人文教育的应有品格,也从根本上埋下了关于学科性质的永无休止的争论的因子。 再如,日本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指导计划的制定与内容的处理部位明确规定,“教材须采纳下列观点:为加深人生思考,培养丰富的人性及刚健的意志服务。为加深有关人类、社会、自然的思考服务。为加深对我国的文化与传统的关心与理解,培养尊重文化和传统的态度服务。日本初中国语教学大纲(1998年),载刘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转引自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 第101页可见,他们是重视人文性的。在法国,注重“参照性的文化遗产”是语文课程的主要取向,高中义务教育,其构成要素之一是共同文化,共同文化以“高中末目标”的形式出现,是所有类型高中的惟一参照。 参见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年 第1版 第152页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更多地从经济利益考虑教育问题的观点,渐渐地让位于“强调学校是文化生产的场所”的教育改革潮流。这种潮流主张向学生传授“保存西方文明的基本传统所必需的语言、知识和价值观”,提出“文化素养”“共享知识”的观点,兴起“核心知识课程”,将“重视内容而不是技能的传授作为主要原则” 参见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第151页。可见,对于语文教材的选文内容,古今中外都是有政策性限制的。通过课文实施“思想”“道德”“人文”的教育,古今中外都是十分强调的。潘涌说,各国母语标准和大纲体现出国语已被视为一种文化,语文能力的发展与人格精神的发展并重的特点 参见潘涌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第一版 第5页。但在中国,在现当代语文教学的实际中,道德与人文是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的,如果说重视,重视的也只是被政治过滤后的思想。这从王荣生的下列话中可以得到佐证:“课程内容为何、课程内容是啥,几乎就没有被当成过思考的主题”,“我国自现代以来,语文课程一直没有将定篇纳入正道。”将变革“片面地理解为由定篇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