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T 267-1988 石油产品闪点与燃点测定法(开口杯法)》相对于其前身《GB 267-1977》,在多个方面进行了修订和完善。首先,在标准编号上,从GB变更为GB/T,这表明该标准由强制性转变为推荐性,给予使用者更大的灵活性。

在技术内容方面,《GB/T 267-1988》对试验方法的细节描述更加明确和具体,比如对于实验装置的要求、样品处理方式以及操作步骤等都有了更加详细的说明,旨在提高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此外,新版标准还增加了对安全注意事项的强调,提醒操作人员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并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以避免事故发生。

另外,《GB/T 267-1988》中也调整了一些术语定义,使其更符合国际通用规范,便于国内外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新版本还引入了新的计算公式或修正因子来处理特定条件下可能遇到的数据偏差问题,确保测量值能够真实反映被测物质的实际性质。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现行
  • 正在执行有效
  • 1988-09-05 颁布
  • 1989-06-01 实施
©正版授权
GB267-1988 石油产品闪点与燃点测定法.pdf_第1页
GB267-1988 石油产品闪点与燃点测定法.pdf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GB267-1988 石油产品闪点与燃点测定法.pdf-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石油产品闪点与燃点测定法 ( 开 口杯 法)GB 2 6 7 - 1 9 8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石油 产 品( 开闪点与燃点测定法 口杯法 ) UD C 6 6 5 . 5 2 x . 5 4 , 0 0 1 . 4 GB 2 6 7 - 1 9 8 8代替(B 2 6 7 -1 9 7 7P e t role u m p r o d u c ts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o f f l a s h a n d f i r e p o i n ts -O p e n c u p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开口杯测定闪点和燃点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润滑油和深色石油产品2 引用标准 G B 5 1 4 石油产品试验用液体温度计技术条 件 G i l l 1 9 2 2 溶剂油 S Y 3 6 0 9 开口闪 点测定器技术条件3 方法概要 把试样装人内增祸中到规定的刻线。首先迅速升高试样的温度,然后缓慢升温,当接近闪点时,恒速升温。在规定的温度间隔,用一个小的点火器火焰按规定通过试样表面, 以点火器火 焰使试样表面上的蒸气发生闪火的最低温度,作为开日 杯法闪点。继续进行试验, 直到用点火器火 焰使试样发生点燃并至少燃烧5 s 时的最低温度, 作为开 杯法燃点。4 仪器与材料4 . 1 仪器4 . 1 . 1 开N闪点测定器:符合S Y 3 6 0 9 要求4 . 1 . 2 温度计:符合G B 5 1 4 要求4 . 1 . 3 煤气灯、 酒精喷灯 或电炉 ( 测 定闪点高于2 0 0 试样时, 必须使用电炉) 4 . 2 材料 溶剂油: 符合G B 1 9 2 2 中N Y - 1 2 0 要求。5 准备工作5 . 1 试样的水分大于0 . 1 %时,必须脱水。脱水处理是在试样中加人新缎烧并冷却的食盐 、硫酸钠或无水氯化钙进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1 9 8 8 - 0 7 - 2 7 批准1 9 8 9 - 0 6 - 0 1实施 8 1 6 闪 点低于1 0 0 的 试样脱水时不必加热;其他试样允许加热至5 0 一 8 0 时用脱水剂脱水。 脱水后, 取试样的 上层澄清部分供试验使用。5 . 2 内 增祸用溶剂油洗涤后, 放在点 燃的 煤气灯上加热,除去遗留的 溶剂油。待内 增涡冷却至室 温时, 放人装有细砂 ( 经过缎烧)的外增竭中, 使细 砂表面 距离内 增涡的口部边 缘约1 2 m m、并使内增塌底部与外柑塌底部之间保持厚度 5 一8 mm的砂层。对闪点在3 0 0 r-以上的试样进行测定时,两只增竭底部之间的砂层厚度允许酌量减薄,但在试验时必须保持6 . 1 . 1 规定的升温速度。5 . 3 试样注人内 柑祸时, 对于闪点在2 1 0 和2 1 0 以下的试样, 液面距离增祸口 部边 缘为1 2 m m ( 即内增祸内的上刻线处) ;对于闪点在 2 1 0 以上的试样,液面距离口部边缘为1 8 m m ( 即内 增祸内的 下刻线处) 。 试样向内增竭注人时,不应溅出,而且液面以上的增祸壁不应沾有试样。5 . 4 将装好试样的增祸平稳地放置在支架上的铁环 ( 或电炉)中,再将温度计垂直地固定在温度计夹上,并使温度计的水银球位于内增祸中央,与增祸底和试样液面的距离大致相等。5 . 5 测定装置应放在避风和较暗的地方并用防护屏围着,使闪点现象能够看得清楚。试验步骤6 . 1 闪点6 . 1 . 1 加热增祸, 使试样逐渐升高温度,当试 样温度达到预计闪点前6 0 时, 调整加热速度, 使试样温度达到闪点前4 0 时能控制升温速度为每 分钟升高4 士 1 C o6 . 1 . 2 试样温度达到预计闪点前1 0 时,将点火器的火焰放到距离试样液面 1 0 一1 4 mm处,并在该处水平面上沿着柑祸内 径做直线移动, 从增涡的一边移至另一边所经过的时间为2 一3 s 。 试样温度每升高2 应重复一次 点火 试验。 点火器的火焰长度,应预先调整为3 -4 mm o6 . 1 . 3 试样液面上方 最初出现蓝色火焰时, 立即从温度计读出 温度作为闪 点的测定结果,同时记录大气压力 注:试样蒸气的闪火同点火器火焰的闪光不应混淆。如果闪火现象不明显,必须在试样升高 2 时继 续点火证实6 . 2 燃点6 . 2 . 1 测得试 样的闪 点之后, 如果还需 要测定燃点, 应继续对外柑涡进行加热,使试样的升温速度为每分钟升高4 土1 Ic。然后,按6 . 1 . 2所述用点火器的火焰进行点火试验。6 . 2 . 2 试 样接触火 焰后立即着火并能 继续燃烧不少于5 8 , 此时立即从温度计读出温度作为燃点的测定结果。6 . 3 大 气压 力对闪 点和燃点影响的修正6 . 3 . 1 大 气压力 低于 9 9 . 3 k P a ( 7 4 5 m m H g ) 时, 试验所得的闪点或燃点 t o( ) 按式 ( 1 )进行修正 ( 精确到1 t) : t o二t +A t ( 1 )式中: t 相当于1 0 1 . 3 k P a ( 7 6 0 n i n H g ) 大气压力时的闪点或燃点, ; t 在试验条件下测得的闪点或燃点, :A t 修正数, 。2 大气压力在7 2 . 。 一 1 0 1 . 3 k P a ( 5 4 0 - 7 6 0 m m H g )范围内, 修正数 t( )可按式或式 ( 3 )计算:式中0 . 0 0 01 5 A t二( 0 . 0 0 0 1 5 t +0 . 0 2 8 ) x ( 1 0 1 . 3一P ) x7 . 5 ( 2 ) A t = ( 0 . 0 0 0 1 5 t + 0 . 0 2 8 ) x ( 7 6 0 一P 1 ) ( 3 ) P 试验条件下的大气压力, k P a ; t 在试验条件下测得的闪点或燃点 ( 3 0 0 以 上仍按3 0 0 计) , ;0 . 0 2 8 - 试验常数; 7 . 5 大气压力单位换算系数; P 1 试验条件下的大气压力, m m H g o注: 对6 4 . 0 - 7 1 . 9 k P a ( 4 8 0 - 5 3 9 n u n t i g )大 气压力范围,测得闪点或燃点的修正数o f( ) 也可参 照采用式 ( 2 )或式 ( 3 )进行计算。此外,修正数 t( )还可以从下表杳出:闪点 或嫩点 在下列大气压力 k P a ( m m H g 月时伯t 正数 A t . 七72 .0(54 0 )74 .6(56 0 )77 .3(5 80 )8 0 .0(60 0 )8 2 .6(6 20 ) 8 5 .3(6 4 0 ) 8 8 .0(6 6 0 ) 9 0 .6( 68 0 ) 9 3 .3( 70 0 )96 .0( 72 0 )9 8 .6( 74 0 )1 0 01 2 51 5 01 7 52 0 02 2 52 5 02 7 53 0 091 01 11 21 31 41 41 51 6991 0I I1 21 21 31 41 58891 0l 0I 11 21 21 3788991 0I I1 11 2677日8991 01 0s666778894555七677734A455566233344444222222333111I1I1】17 精密度7 . 1 重复 性7 . 1 . 1 同一 操作者重复测定的两个闪 点结果之差不 应大于 下列数值: 闪点, 重复性, 51 5 0 a 1 5 0 67 . 1 . 2 同一操作者重复测定的两个燃点结果之差不应大于6 C o8报告取重复测定两个闪点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试样的闪点。取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