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航空气象第1部分观测和报告.pdf_第1页
民用航空气象第1部分观测和报告.pdf_第2页
民用航空气象第1部分观测和报告.pdf_第3页
民用航空气象第1部分观测和报告.pdf_第4页
民用航空气象第1部分观测和报告.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cs 0 7 . 0 6 0 a 4 7 备案号 : m h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行业标准 m h/t 4 01 6 . 1 - 2 0 0 4 民用航空气象 第 1 部分: 观测和报告 c i v i l a v i a t i o n me t e o r o l o g y - p a r t 1 : o b s e r v a t i n g a n d r e p o r t i n g 2 0 0 4一1 2一 2 0发布2 0 0 5一 0 4 一 0 1 实施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发 布 mh / t 4 0 1 6 . 1 -2 0 0 4 目次 前言 1 范 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3 5 观测设施及仪器 , 3 5 . 1 观测设施 3 5 . 2 观测仪器 。 3 6 例行观测和报告 3 6 . 1 例行观测 3 6 . 2 例行观测报告 4 7 特殊观测 和报告 4 7 . 1 特殊观测 。 。 4 7 . 2 特殊观测报告 4 8 事故观测和报告 6 9 气象要素的 观测和报告 。 ” ” ” ” 二6 9 . 1 地面风的观测和报告 6 9 . 2 能见度的观测和报告 7 9 . 3 跑道视程观测和报告 8 9 . 4 天气现象的 观测和报告 二 ” ” 二9 9 . 5 云和垂直能见度的观测和报告 1 0 9 . 6 气温和露点温度的观测和报告 1 1 9 . 7气压 的观测和报告 n 9 . 8 用于机场报告的选择标准 。 1 1 1 。 补充情报的报告 1 1 1 1 自动化观测系统自动生成和发布的气象情报 1 2 附录a( 规范性附录)观测或测量精度 。 1 3 附录b( 规范性附录)电码格式的例行和特殊报告模板 1 4 附录c( 规范性附录)缩写明语格式的本场例行和特殊报告模板 。 1 8 附录d( 规范性附录)缩写明语格式的本场例行和特殊报告中的数字要素的范围和分辨率 2 2 附录 e( 规范性附录)电码格式的例行和特殊报告中的数字要素的范围和分辨率 2 3 附录 f( 规范性附录)用于机场报告的选择标准 。 2 4 mh / t 4 0 1 61 -2 0 0 4 月 9吕 mh / t 4 0 1 6 -2 0 0 4 民用航空气象分为七个部分: 第 1 部分:观测和报告; 第 2 部分:预报; 第 3 部分 :服务; 第 4 部分:设备配备; 第 5 部分:设备技术要求; 第 6 部分:电码; 第 7 部分:观测记录。 本部分为mh/ t 4 0 1 6 -2 0 0 4 的第 1 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 a, b , c , d, e和 f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空中交通管理局提出并解释。 本部分由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航空安全技术中心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空中交通管理局、中国民用航空华北地区管理局空中交通管理 局、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空中交通管理局、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管理局空中交通管理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耿家勤、王新、余迈泽、邓明光。 mh / t 4 0 1 6 . 1 - 2 0 0 4 民用航 空气象 第 1 部分 :观测和报告 范围 mh / t 4 0 1 6 的本部分规定了民用航空气象观测和报告的种类、 内容和格式, 以及对观测仪器及设施 的要求 。 本部分适用于民用航空气象观测业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 mh / t 4 0 1 6 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 日 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 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 日 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世界气象组织 3 0 6号出版物国际航空气象电码 mh / t 4 0 1 6 . 2 -2 0 0 4 民用航空气象第2部分:预报 mh / t 4 0 1 6 . 3 -2 0 0 4 民用航空气象第3部分:服务 mh / t 4 0 1 6 . 4 -2 0 0 4 民用航空气象第4部分:设备配备 3术语和定义 mh/ t 4 0 1 6 . 2 -4 0 1 6 . 4 -2 0 0 4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mh / t 4 0 1 6 的本部分。 3 . 1 民航气象观测m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 o b s e r v a t i o n f o r c i v i l a v i a t i o n 民航气象观测人员使用目 力和仪器对本站视区,尤其是对机场跑道、进近着陆和起飞爬升区域的气 象要素进行的观察和测定。 3 . 2 例行观测r o u t i n e o b s e r v e 按指定的时间、次数、项目和固定时间间隔对各种气象要素进行的观测。 3 . 3 观测平台o b s e r v a t i o n p l a t f o r m 气象观测人员进行目测的固定场所 3 . 4 观测监控 室o b s e r v a t i o n s u r v e i l l a n c e r o o m 用以安置各种观测仪器或设备的集中监控工作室。 3 . 5 气象要素m 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 e l e m e n t s 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及大气现象的基本因素。主要有气温、气压、湿度、风向和风速、能见度、云 及各种天气现象等 3 . 6 云高h e i g h t o f c l o u d b a s e 云底距机场跑道最高点的垂直距离。 mh/ t 4 0 1 61 - 2 0 0 4 3 . 7 能见度v i s i b il i t y 为下面的较大者: a ) 当在明亮的背景下观测时, 能够看到和辨认出位于近地面的一定范围内的黑色目标物的最大距离; b )在无光的背景下,能够看到和辨认出光强为1 0 0 0 c d的灯光的最大距离。 注:在给定的大气消光系数下,两个距离具有不同的值,后者随背景亮度而变化.前者用气象光学距离 ( mo r)来 表 示 。 3 . 8 主导能见度p r e v a i l i n g v i s i b i l i t y 观测到的,达到或超过观测点四周一半或机场地面一半的范围所具有的能见度的值。这些范围可以 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 注: 主导能见度的值可以由气象观测人员或观测设备估算获取。 当安装有观测设备时, 则用观测设备获取主导能见度 的最佳估计值。 3 . 9 跑道视程r u n w a y v i s u a l r a n g e ( r v r) 在跑道中线的航空器上的飞行员能看到跑道面上的标志或跑道边界灯或中线灯的距离。 3 . 1 0 垂直能见度v e r t i c a l v i s i b i l i t y 垂直方向上的最大能见距离。 1 1 1 天气现象w e a t h e r p h e n o m e n a 发生在大气中的降水现象、地面凝结 ( 凝华)和冻结现象、视程障碍现象、大气光象、大气电象和 大气中的其他物理现象的总称。 3 . 1 2 雾f o g 近地面空气层中水汽凝结或凝华而使能见度降低到 1 0 0 0 m以下的物理现象。 3 . 1 3 轻雾mi s t 近地面空气层中水汽凝结或凝华而使能见度降低到 1 0 0 0 m ( 含)至 1 0 0 0 0 m的物理现象。 3 . 1 4 尘暴d u s t s t o r m 强风或强烈的扰动气流将地面大量尘粒猛烈地卷人空中而使能见度降低到 1 0 0 0 m 以下的物理现 象 。 3 . 1 5 沙暴s a n d s t o r m 强风或强烈的扰动气流将地面大量沙粒猛烈地卷人空中而使能见度降低到 1 0 0 0 m 以下的物理现 象 。 3 . 1 6 场面气压r u n w a y s u r f a c e p r e s s u r e 航空器着陆地区 ( 在跑道上)最高点的气压,用qf e表示。 3 . 1 7 修正海平面气压a l t i t u d e a b o v e s e a l e v e l b a s e d o n l o c a l s t a t i o n p r e s s u r e 将场面气压按国际标准大气条件修正到海平面的气压,用qnh表示。 mh/ t 4 0 1 6 . 1 -2 0 0 4 4总则 4 . 1 民航气象观测是为民用航空器起飞和着陆等飞行活动提供各种实时的飞行气象参数,为飞行安全、 航班正常和效益服务。 4 . 2 民航气象观测人员应准确、 及时、连续地观察和测量本站及视区、机场跑道、进近着陆和起飞爬升 区域的气象要素。观测或测量的精度见附录a, 4 . 3 由于气象要素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多变性、观测方法和技术的不足以及某些气象要素定义的局限性, 用户对观测报告中所给出的任何要素的具体数值应理解为观测时实际情况的最佳近似值 观测设施及仪器 5 . 1观测设施 5 . 1 门观测场应建在能代表本机场特别是跑道附近气象要素状况的地方, 宜建在能目视全部跑道、 进近 着陆 和起 飞爬升区域 的地方 。 5 门. 2 观测监控室应光线充足、空气流通、视野开阔,能目视全部跑道和视野内的地平线。 5 . 1 . 3 观测平台应视野开阔,能目视全部跑道、进近着陆和起飞爬升区域。宜邻近观测监控室。 5 . 2 观测仪器 5 . 2 . 1 观测仪器的配置见 mh/ t 4 0 1 6 . 4 -2 0 0 4 0 5 . 2 . 2 观测仪器的设置、 操作和维护应符合国家气象主管机构和世界气象组织颁布的措施、 程序和规范。 5 . 2 . 3 观测仪器应经过计量检定合格后投人使用。 例行观测 和报告 6 . 1 例行观 测 6 门. 1 例行观测应一小时观测一次, 如经国际民用航空亚太地区航行协议确定, 则应每半小时观测一次。 6 门. 2 例行观测包括: -2 4 h 观测: 每 日1 6 : o o ( ut c ( 世界协调时) 至次日1 6 : 0 0 ( ut c )每小时或每半小时一次 的观测 ; 1 3 h观测:每日0 0 : 0 0 ( ut c)至 1 2 : 0 0 ( ut c )每小时或每半小时一次的观测; 不定时观测:在有飞行活动期间,每小时或每半小时一次的观测。 6 . 1 . 3 例行观测时段为 1 0 mi n ,整点观测自每小时第 5 0 mi n( 不含)开始至第 6 0 min ( 含)结束,半 点观测自每小时第 2 0 mi n( 不含)开始至第 3 0 m i n( 含)结束。 6 . 1 . 4 观测顺序应为先室外后室内、先目测后器测。 6 . 1 . 5 例行观测项目为: a ) 2 4 h和1 3h 例行观测应包括: 地面风向和风速 ; 主导能见度 ( 跑道视程) ; 云或垂直能见度; 天气现象; 气温和湿度; 气压 ; 日最高气温和 日 最低气温; 降水量 ; 积雪深度; b )不定时观测应包括: 3 m h / t 4 0 1 61 -2 0 0 4 地 面风向和风速 ; 主导能见度 ( 跑道视程) ; 云或垂直能见度 ; 天气现象; 气温和湿度; 气 压。 6 . 2例行观测报告 6 . 2 门例行观测报告应按顺序包括下列内容: 报告种类的标志m e t a r或m e t r e p o r t ; 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四字地名代码; 观测时间; 自动报告或缺报的标识 ( 适用时) ; 地 面风向和风速 ; 主导能见度; 跑道视程 ( 可应用时) ; 现在天气; 云 ( 云量、云状 ( 仅限于在机场或机场附近观测到的浓积云或积雨云)和云高)或垂直能见度; 气温和露点温度; 修正海平面 气压 ( q n h ) ; 补充情报。 6 . 2 . 2 例行观测应采用电码格式和缩写明语格式报告。例行报告的电码格式 ( me t ar )见附录b,例 行报告的缩写明语格式 ( me t r e p o r t)见附录c, me t r e p o r t和 me t ar中的数字要素的范围 和分辨率分别见附录d和附录e , 7 特殊观 测和报告 了 . 1 特殊 观测 7 . 1 . 1 在两次例行观测之间,当地面风、能见度、跑道视程 ( r v r) 、天气现象、气温和云等气象要素 中的一种或几种出现特殊变化时,应进行特殊观测。 7 门. 2 当某种气象要素达到气象部门与相应的空中交通服务部门、承运人及其他用户协定的发布条件 时,应进行特殊观测 7 . 1 . 3 特殊观测时段不超过 5 mi n ,自特殊观测开始 ( 不含)至特殊观测结束。 7 . 1 . 4 特殊观测项 目同 6 . 1 . 5 b ) . 了 . 2 特殊观测报告 7 . 2 . 1 缩写明语格式的本场特殊报告 ( s p e c i al )的发布条件应包含下列内容: a )最接近于承运人在本机场的最低飞行标准的数值; b )满足空中交通服务部门和承运人的其他当地要求的数值; c )当气温与最近报告中的相比增加 2 或以上,或达到气象部门与相应的空中交通服务部门和承运 人协定的闭值; d )在进近着陆和起飞爬升区域内出现 1 0 . 2 或 1 0 . 3所列的补充情报; e )构成发布电码格式的特殊报告 ( s p e c i )条件的数值。 7 . 2 . 2 电码格式的特殊报告 ( s p e c i )的发布条件应包含下列内容: a )当平均地面风向与最近报告中的相比有大于或等于 6 0 “ 的变化,而且平均风速在变化前或后大于 或等于 5 m/ s 时; 4 mh/ t 4 0 1 6 . 1 -2 0 0 4 b )当平均地面风速与最近报告中的相比有大于或等于 5 m/ s的变化时; c )当平均地面风速变差 ( 阵风)与最近报告中的相比已增加大于或等于5 m/ s ,而且平均风速在变 化前或后大于或等于 5 m/ s 时; d )当风速变化通过对飞行有重要影响的数值 ( 该值应由气象部门与相应的空中交通服务部门和承运 人协定)时,风的变化应考虑: 1 )要求使用跑道的变化; 2 )跑道顺风和侧风分量的指示已经变化并通过在该机场运行的典型的航空器运行标准中风的极 限值; e ) 当主导能见度正在上升并变为或经过下列一个或多个数值, 或当主导能见度正在下降并经过下列 一个或多个数值时: 1 ) 8 0 0 m, 1 5 0 0 m或3 0 0 0 m; 2 ) 5 0 0 0 m ( 在有大量按 目视飞行规则的飞行时) ; f )当跑道视程正在上升并变为或经过下列一个或多个数值, 或当跑道视程正在下降并经过下列一个 或多个数值时: 1 5 0 m , 3 5 0 m , 6 0 0 m或8 0 0 m; b )当 下列天气现象任 何一种或几种同时发生、 终止或强度变化时: 冻降水 ; 中或大的降水 ( 包括阵性降水) ; 尘暴 ; 沙暴 ; h )当下列任何一种天气现象或天气现象的组合发生或终止时: 冰晶 ( 又称冰针或钻石尘) ; 冻雾 ; 低吹尘、低吹沙或低吹雪; 高吹尘、高吹沙或高吹雪 ( 包括雪暴) ; 雷暴 ( 伴有或不伴有降水) ; -胞 ; 龙卷云 ( 陆龙卷或水龙卷) ; i )当b k n( 多云, 5 / 8 7 / 8 ) 或o v c( 阴 天, 8 / 8 ) 云量的最低云 层的云高正在抬升并达到或经过 下列一个或多个数值时, 或当b kn或ov c云量的最低云层的云高正在降低并经过下列一个或多 个数值时: 1 ) 3 0 m, 6 0 m, 1 5 0 m或 3 0 0 m; 2 ) 4 5 0 m ( 在有大量按目视飞行规则的飞行时) ; j )当云底低于 4 5 0 m云层的云量变化: 1 )从 s k c( 碧空) 、 f e w ( 少云,1 / 8- 2 / 8 )或 s c t ( 疏云,3 / 8 4 / 8 )变为 b k n或ov c ;或 2 )从 b k n或o vc变化到s k c, f e w 或 s c t; 注:f e w, s c t, b k n和o vc见世界气象组织3 0 6号出版物. k )当天空状况不明, 并且垂直能见度正在上升并变为或经过下列一个或多个数值, 或当垂直能见度 正在下降并经过下列一个或多个数值时: 3 0 m, 6 0 m , 1 5 0 m或3 0 0 m e 7 . 2 . 3 特殊观测报告应按顺序包括下列内容: 报告种类的标志s p e c i 或 s p e c i a l; 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四字地名代码; 观测时间; 自动报告或缺报的标识 ( 适用时) ; m h / t 4 0 1 61 -2 0 0 4 地 面风向和风速 ; 主导 能见度 ; 跑道视程 ( 可应用时) ; 现在天气; 云 ( 云量、云状 ( 仅限于在机场或机场附近观测到的浓积云或积雨云)和云高)或垂直能见度; 气温和露点温度; 修正海平面气压; 补充情报。 7 . 2 . 4 特殊观测应采用 s p e c i 和s p e c i a l报告。 s p e c i 见附录b, s p e c i a l见附录c, s p e c i a l和 s p e c i 中的数字要素的范围和分辨率分别见附录d和附录e. 8 事故观测和报告 8 . 1 当本机场或其附近区域发生飞行等级事故后,应立即进行观测。 8 . 2 观测项 目同 6 . 1 . 5 b ) ,可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增加相关项目的观测口 8 . 3 当有关部门提出要求时,事故观测资料应使用明语或电码格式报告。 9 气象要素的观测和报告 9 门地面风的观测和报告 9 . 1 . 1 应观测和报告距地面 i om高度上的平均风向、平均风速以及风向和风速的重大变化。风向的单 位为度 ( 。 ) ,分辨率为 1 0 0 ;风速单位为米每秒 ( m / s ) ,分辨率为 1 m/ s . 9 . 1 . 2 me t r e p o rt和s p e c i a i中的地面风, 用于离场航空器时应代表沿跑道风的情况, 用于进场 航空器时应代表接地地带上空风的情况。 9 门 3 me t a r和s p e c i 中的地面风应代表正在使用跑道上空风的情况。 9 门 4 地面风观测资料应从安装在最能代表沿跑道实际情况地点的传感器获得。 在因地形或盛行的天气 情况引起地面风在跑道不同地段有重大差异的机场,应设置附加传感器。与每个传感器相连的地面风显 示器应设置在观测监控室和对应的空中交通服务部门。不同地段传感器的显示器应清楚地注明所监视的 跑道和跑道地段。 9 . 1 . 5 在me ta r和 s p e c i中应报告风的1 0 mi n观测平均值,当1 0 mi n时段内风向或风速有明显的 不连续时,采用不连续后的数据求出的平均值。 注:当风向突然而又持续地变化大于或等于3 0 0 , 变化前 ( 后)风速达到 5 m/ s , 或当风速变化大于或等于 5 m/ s ,并 至少维持 2 m i n时,称为风的明显的不连续。 9 . 1 . 6 me t r e p o r t和s p e c i al中的风应为2 min的观测平均值。 9 . 1 . 7 空中交通服务部门或机场其它用户的气象要素显示终端显示的地面风应为 2 mi n的观测平均值。 9 . 1 . 8 在 me t ar和s p e c i , me t re p or t和s p e c i al中应报告风向和风速的下列重大变化: a )如果风向变差大于或等于 6 0 0 ,在过去 1 0 mi n内平均风向变差应如下报告 : 1 )当风向变化小于 1 8 0 0 ,且平均风速大于或等于2 m/ s 时,报告平均风向,并按顺时针方向报 告风向变化的两个极端方向; 2 )当风向变化小于 1 8 0 0 ,且平均风速小于2 m/ s 时,使用 “ vr b “( 风向不定)来报告风向; 3 )当风向变化大于或等于 1 8 0 0 ,使用 v r b”报告,无须报告风向变化的两个极端方向; b )当报告的风速大于或等于 5 0 m/ s时,应使用 “ p 4 9 mp s ”表示; c )当报告的风速小于 0 . 5 m/ s 时,应使用 “ c a l m“( 静风)来表示; d ) 当过去 1 0 m i n时段内最大风速超过平均风速 5 m/ s 或以上时, 应报告距离平均风速的风速变差; e ) 当过去 1 0 mi n时段内风向或风速有明显的不连续时, 应只报告不连续以后所发生的平均风向和平 m h / t 4 0 1 61 -2 0 0 4 均风速的变差。 9 . 1 . 9 在 me t r e p o r t和s p e c i a l中: a )如果沿跑道不只一处观测地面风,应标明观测位置; b )如果使用多条跑道, 而且观测这些跑道上的地面风, 每一条跑道上可用的风值都应给出, 对应这 些数值的跑道也应标明; c )当 按照9 . 1 . 8 a ) 2 )报告平均风向的变化时, 应报出 风向的 两个极端 方向; d )当按照 9 . 1 . 8 e )报告距离平均风速的风速变差时,应以米每秒为单位报告风速达到的最大值和 最小值。 9 . 1 . 1 0 在 me t ar和s p e c i 中,当按照9 . 1 . 8c )报告距离平均风速的风速变差时, 应报告最大风速 值 。 9 . 2 能见度的观测和报告 9 . 2 . 1 应观测和报告能见度。能见度的单位为米或公里 9 . 2 . 2 在me t ar和 s p e c i 中,应报告主导能见度。 9 . 2 . 3 主导能见度应代表机场及其附近区域的情况, 应在观测场或观测平台参照目标物 ( 灯)目测获得。 在配备自动观测设备的机场,应参考仪表系统 自动测量的能见度。 9 . 2 . 4 在m e t r e p o r t和s p e c i a l中, 用于离场航空器的能 见度应代表沿跑道区域的情况; 用于进 场航空器的能见度应代表跑道接地地带的情况。 9 . 2 . 5 在m e t r e p o r t和s p e c i a l中, 当使用仪表系 统测量能见度时: a )如果沿跑道不只一处观测能见度,代表接地地带的值应当首先报出。在需要时, 代表跑道中点和 停止端的值以及对应代表这些值的位置也应标明; b )如果使用多条跑道,而且观测这些跑道上的能见度,每一条跑道上可用的能见度值都应报告, 对 应这些数值的跑道也应标明。 9 . 2 . 6 在 me t ar和s p e c i 中,能见度应代表机场及其附近区域的情况。 9 . 2 . 7 当使用仪表系统测量能见度时, 为了提供当时有代表性的数值 , 至少每6 0s 应更新仪表系统的输 出。平均时段应是: a ) 1 m i n , 用于m e t r e p o r t和s p e c i a l以及空中交通服务部门内 能见度的 显示; b ) 1 0 m i n , 用于m e t a r和s p e c i , 除非当1 0 m i n 时 段内能见度有明显的 不连续, 则可将不连续 后的仅有的数据求出平均值。 注:当能见度突然而又持续地变化并至少维持2 min ,达到或超过 7 . 2 . 2 e )所列条件时, 称之为能见度的明显的不连 续 。 9 . 2 . 8 在me t r e p o r t和s p e c i a l中,能见 度应按下列增量等级报告: 当能见度小于 5 0 m时,报告为 bi _ w 5 0 m “ ; 当能见度大于或等于 5 0 m、小于 8 0 0 m时,以5 0 m为等级报告; 当能见度大于或等于 8 0 0 m、小于5 0 0 0 m时,以 1 0 0 m为等级报告; 当能见度大于或等于5 0 0 0 m、小于1 00 0 0 m时,以1 0 0 0 m为等级报告; 当能见度大于或等于 1 00 0 0m时,报告 “ 1 0 k mll( 但适用 c a v o k”的条件时除外) 。 注ca vo k表示在观测时间内同时出现以下情况; a )能见度大于或等于 1 0 0 0 0 m; b ) 1 5 0 0 m或最高的最低扇区高度 ( 两者取其大)以下无云,并且没有积雨云; c )没有出现 9 . 4 . 4和94 . 5中给出的对航空有重要影响的天气 当任何观测值不符合所使用的报告等级时,应向下取最接近的一级。 9 . 2 . 9 在m e t a r和s p e c i 中,能见度应按下列增量等级报告: 当能见度小于5 0 m时, 报告为 “ 0 0 0 0 气 当能见度大于或等于5 0 m、 小于8 0 0 m时,以5 0 m为等级报告; mh / t 4 0 1 6 . 1 -2 0 0 4 当能见度大于或等于 8 0 0 m、小于 5 0 0 0 m时,以 当能见度大于或等于 5 0 0 0 m、小于 1 00 0 0m时 1 0 0 m为等级报告; 以1 0 0 0 m为等级报告; 当能见度大于或等于 1 00 0 0m时,报告 “ 9 9 9 9 1,( 但适用 c av ok ”的条件时除外) 。 当任何观测值不符合所使用的报告等级时,应向下取最接近的一级。 9 . 3跑道视程观测和报告 9 . 3 门在配置跑道视程仪的机场,应进行跑道视程的观测。跑道视程的单位为米。 9 . 3 . 2 当主导能见度或跑道视程小于 1 5 0 0 m时,应报告跑道视程。 9 . 3 . 3 在me t ar和 s p e c i 中应报告跑道视程的1 0 mi n观测平均值,除非当紧接观测前 1 0 mi n 时段 内出现跑道视程值明显的不连续时, 则应将不连续后出现的仅有的值求出平均值。 在 me t r e p o r t和 s p e c i ai中应报告跑道视程的1 m i n观测平均值。 注:当跑道视程突然而又持续地变化并至少维持2 min , 其值达到或经过 7 . 2 . 2 f )所列条件时,称之为跑道视程值的 明显的不连续。 9 . 3 . 4 在 me t ar和s p e c i 中应报告代表正在使用的航空器接地地带的跑道视程值,不需注明在跑道 上的位置;如有几条跑道可供着陆时,着陆地带的跑道视程值应最多包括四条跑道,并注明与该值相关 的跑道 。 9 . 3 . 5 在me t r e p o r t和s p e c i a l中,应按顺序报告正在使用的航空器着陆接地地带 ( t d z ) 、中 间点 ( mi d) 、停止端 ( e n d)的跑道视程。 9 . 3 . 5 . 1 如果跑道视程是仅在沿跑道某一个位置观测的, 例如在跑道接地地带, 在报告中不必标明位置。 9 . 3 - 5 . 2 如果跑道视程是在沿跑道不只一个位置上观测的, 应首先报出代表接地地带的值, 随后是代表 中间点的和停止端的值。这些值所代表的位置应分别标明 9 - 3 . 5 . 3 当使用的跑道不只一条,应报出每条跑道的有效跑道视程值,并标明该值所对应的跑道。 9 . 3 . 6 在 me t ar和s p e c i 中,跑道视程应按下列增量等级报告: 当跑道视程小于5 0 m时,报告为 “ m0 0 5 0 “ ; 当跑道视程大于或等于5 0 m、小于4 0 0 m时,以 2 5 m为等级报告; 当跑道视程大于或等于4 0 0 m、小于或等于 8 0 0 m时,以5 0 m为等级报告; 当跑道视程大于 8 0 0 m、小于或等于 2 0 0 0 m时,以 1 0 0 m为等级报告; 当跑道视程大于 2 0 0 0 m时,报告为 p 2 0 0 0 “ , 当任何观测值不符合所使用的报告等级时,应向下取最接近的一级 9 . 3 . 7 在me t r e p o r t和s p e c i al中,跑道视程应按下列增量等级报告: 当 跑道视程 小于5 0 m时,报 告为 b l w5 0 m“ ; 当跑道视程大于或等于 5 0 m、小于 4 0 0 m时,以2 5 m为等级报告; 当跑道视程大于或等于 4 0 0 m、小于或等于8 0 0 m时,以 5 0 m为等级报告; 当跑道视程大于8 0 0 m、小于或等于2 0 0 0 m时,以 1 0 0 m为等级报告; 当跑道视程大于2 0 0 0 m时,报告为 “ a b v 2 0 0 0 m“ o 当任何观测值不符合所使用的报告等级时,应向下取最接近一级。 9 . 3 . 8 在 me t a r和s p e c i中,紧接观测前 1 0 m i n时段内的跑道视程的变化应包括如下内容: a )如果在 1 0 mi n时段跑道视程出现一种明显的趋势,使得第二个 5 mi n时段的平均值比第一个 5 m i n时段的平均值变化了 1 0 0 m或更多, 那就该注明。当这种跑道视程变化显示出上升或下降的 趋势时,就应使用简语 “ u“( 上升)或 “ d“( 下降)分别注明。当1 0 mi n时段内实际波动没有 显示出明显的趋势时,应使用简语 n“( 无)来注明。当没有趋势的表象时,就无需用简语; b )如果 1 0 mi n时段内, 某 1 min跑道视程值变得距离 1 0 mi n观测平均值 5 0 m或 2 0 %以上时 ( 两 者取其大) , 应报 1 mi n 平均最小值和 1 mi n 平均最大值,以代替 1 0 m i n观测平均值。如果在紧 接观测的 1 0 m i n时段内跑道视程值出现明显的不连续, 那么就用不连续后的数值来求取变差值。 mh / t 4 0 1 61 -2 0 0 4 9 . 4 天气现象的观测和报告 9 . 4 . 1 应观测机场及其附近区域、 进近着陆和起飞爬升区域的天气现象。 天气现象应在观测平台目测获 得;当使用天气现象传感器测量时,也应结合目测。在观测进近着陆区域的天气现象时,应依据航空器 报告或其他设备探测的结果。 9 . 4 . 2 天气现象的观测, 应包括其种类、 性质、强度、出现 ( 消失)时间、出现 ( 终止)方向和移动方 向,必要时还应适当地描述接近机场的程度。 9 . 4 . 3 在me t ar和s p e c i 中, 应报告代表机场及其附近区域的天气现象, 在 me t r e p o r t和s p e - c i a l中,应报告代表机场及其附近区域、进近着陆区域和起飞爬升区域的天气现象。 9 . 4 . 4 应报告的现在天气现象类型的简语如下: a )降水现象 ( 固态降水或液态降水) : dz ( 毛毛雨) ; ra ( 雨 ) ; s n ( 雪) ; s g ( 米雪) ; p i _( 冰丸,又称冰粒) ; i c( 冰晶,仅当能见度在 5 0 0 0 m或以下时才报告) ; g r ( 冰雹,当最大的雹块直径大于或等于 5 mm时应报告) ; g s ( 小冰雹和 ( 或)霞,当最大的雹块直径小于 5 m m时应报告) ; b )水凝视程障碍现象: f g ( 雾,当与9 . 4 . 5和9 . 4 .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