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从新华小说看家庭伦理思想与行为的急遽变化.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从新华小说看家庭伦理思想与行为的急遽变化.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从新华小说看家庭伦理思想与行为的急遽变化.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从新华小说看家庭伦理思想与行为的急遽变化.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从新华小说看家庭伦理思想与行为的急遽变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从新华小说看家庭伦理思想与行为的急遽变化新加坡的华裔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三,整个国家所受到的华族文化影响是异常深远的。过去在殖民地时代,英文是唯一的官方语文,可是民间仍然普遍使用方言与华语,以及恪守华族的风俗习惯,英化的程度并不严重。新加坡于1965年独立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新措施,包括规定华文、马来文、英文及淡米尔文为四种官方语文(但是独崇英文)、改革教育制度以适应新的国策等。这助长了全国上下的急遽西化。恰巧近年来美国(西方文明的代表)的势力如日中天,西风压倒东风,致使新加坡人原有的风俗习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物质方面姑且不说,就是在精神方面,也是今非昔比。在过去,大部分新加坡华人的思想与行为深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注重社会群体的利益,并以家庭为核心,孝道思想极为浓厚。在家庭之中,父母(或者祖父母)为一家最高的权威,子女媳妇等完全处于“听命”的地位,反孝悌思想是为社会所不容的。然而,自从西风东渐以后,个人主义甚至女权主义思想抬头,侵入社会的各个角落,使得原有的传统思想失去平衡,还冲击着各个家庭的基本结构。当然,家庭间结构上的变化是向来就存在的,但是它在受到新思潮的洗礼之后,其中所产生的变易,则是许多人始料不及的。新变化在旧变化的基础上急遽发展,有些变化是进步的、合理的,令人欣慰;但是有些变化则近乎一百八十度,令人一时难以接受,而且它使得一般过去原本极受尊崇的年长者完全无法适应,茫然若失。新华小说作者对这些经过各种变化的家庭伦理思想与行为,有很多的反映。古人说:“言为心声”,今日小说里所反映的,当然未必尽是作者的心声,但是它所叙述的,恐怕不会完全脱离社会现实。这些小说里所描绘的,多少表露了作者的心曲。我们从这里也多少可以看出海外华人社会如何与当地的文化(在这里主要是英文文化)发生冲突,然后又如何融合其间。笔者现在从父母与子女、家婆与媳妇、丈夫与妻子、丈夫的风流韵事、退休生活等几方面去加以评述。这儿所采用和引用的,几乎全是第一手资料。换言之,全是小说作品本身。至于第二手资料,本文尽量少用,或者索性不用。父母子女之间与孝道思想家庭和睦是东方社会特别推崇的伦理思想。所谓父慈子孝,那是千古不变的定律。新加坡也强调家庭和谐,提倡以家庭为核心,认为家庭凝聚是造成社会稳定和促进国家进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可是过去数十年来,西方思想大行其道,“敬老”的思想慢慢被打入冷宫,传统的家庭结构有逐渐被解体之虞。严格地说,今日的父母亲对于子女总是呵护备至。其实,东西方的父母都一样地爱护着子女(虽然爱护的方法各异),这是永恒不变的人性。人大都爱护小动物,何况是自己的亲生骨肉?描写爱护与细心培育子女的新华小说为数不少,希尼尔的解雇日在这方面就有十分突出的描写。由于这一类是常情,大家谈过的太多了,因此没有必要再进一步去加以阐释。至于子女对待父母,那就大相径庭了。什么“二十四孝感动天”,什么“父要子亡,不得不亡”等封建时代的孝顺思想,不但早已经被完全摒弃,视为天方夜谭和论调迂腐,即使是较迟的三代同堂、四代同堂思想,也因为许多子女婚后自组家庭而在逐渐消失之中。亚洲人民的传统思想是:父母历尽千辛万苦把子女养大,将来自己老了,子女就会报答双亲的恩惠,毫无怨言地负起奉养父母的责任,这也就是“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基本精神所在。古时董永孝感动天,稍后目莲遍访地狱救母,孝心可嘉。就连粗汉如黑旋风李逵等,也知晓要孝顺母亲,更何况是知书识礼之士呢?然而,西方的孝道思想则完全是另外的一套,它大体上认为:养儿育女是父母的责任,子女长大后必须另谋发展,建立自己的世界,没有什么“报答”的义务。这两种思想各走极端。几十年来,西方的强势思想文化,已经驾凌一切,对年轻人(尤其是接受西式教育的年轻人)的思想行为,有着既深且巨的影响。过去,许多人认为:子女在学校受西方教育(思想)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子女在家庭里可以从父母或祖父母处学得东方价值观,可以互相辅助。这个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西方的强势文化无孔不入,影响深远,现代较年轻的父母本身都已经西化和个人主义化了,他们的子女又怎样能从他们的身上学得东方价值观呢?祖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又在逐渐没落之中,他们又能灌输多少传统道德思想给孙儿?这是一个隐忧。不少新华小说反映这种因不同孝道观念而导致的悲恻情事。其中最为特出的是周粲的我家的经、尤今的我还是喜欢住老屋,以及方然的大都会小插曲。在周粲的我家的经中,“我”的二男一女结婚后都搬出去另组家庭(这与父母的意愿相违),中学毕业的大儿子,头几个月还有交一点钱给父母,但是不久就自顾不暇了,不但没有拿些钱孝敬父母,甚至还常向老父讨钱周转。后来儿子索性推卸责任,把奉养父母的任务交给妹妹,妹妹自然不肯,最后“我”和老伴落得无依无靠,晚境凄凉。过去几十年来,上述这种情景在新加坡非常普遍。在一个家庭里,孩子长大以后,会造成“三个和尚没有水喝”的可怜局面,也就是如上文“我”所说的那样:“我那么疼爱他们,结果是白费心机!他们根本就不孝顺他们的父母亲。他们居然把我和我的老伴,当一件破家私一样,推来推去,大家都不愿意接受它。他们都把我们当作一种累赘。”1.传统的东方伦理思想是与这点背道而驰的,它无疑是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产物。倘使时势不变,相信再多一两代,上述这种新的伦理思想将会牢牢地箍着新加坡人的头脑,到时我国所推崇的亚洲价值观,不知是否还能为国民所接受?尤今在我还是喜欢住老屋中,描述“她”在老伴逝世后,与女儿相依为命,对女儿百般爱护,含辛茹苦抚养女儿长大。后来女儿狠心抛弃较穷困的男友,嫁给一位混种经理。女儿把母亲的关心和教导当成是“旧头脑”。“她”原以为女儿婚后会接她去同住,哪知女儿与丈夫竟然安排“她”去住老人院,还迫“她”抛弃许多值得留念的老伴的遗物。“她”哀伤不已,决定不搬出去,仍然坚持住老屋。这再度说明“养儿防老”思想的不可靠。而且,即使女儿对母亲有一点亲情,女婿又如何呢?女婿对岳母通常会更为隔膜,更为冷淡。其实,同样的,儿子也会有类似的情形。儿子孝顺而媳妇不孝顺(或者是持不相同的孝道观念),依然无法解决两老晚境凄清的问题。方然的大都会小插曲描写的是几则小故事,反映出大都会今昔的不同样貌,主要侧重于陈述一个名叫绮婆的老妇的遭遇。当她爬上牛车水天桥企图自杀不遂后,沉痛地用半带粤语的话说:“我今生只得一粒仔,辛辛苦苦将他养大,怎知他娶了老婆不要老母,你说伤不伤心呢?”2.这是近几年来常见的。这种子女不照顾年老父母的现象,几乎轧碎了大部分新加坡人的传统伦理思想。“代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一些新华小说也在不同的层面上反映出上下两代(或者三代、四代)思想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每每是一条导火线,导致长辈与后辈发生严重的摩擦。上文所提到的孝道问题,其实也是“代沟”的一种。其他的新华小说,也反映出两代之间在思想上的莫大差异。周粲的另一篇小说火锅,就提到这样一个令母亲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