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传统文献学几个理论问题再探摘要:“文献”内涵有古今之分,不宜模糊;文献学的研究对象是“文献的文本”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献”;“分类”与“编目”是目录学两大基本内容,不宜混而不清;目录学中的书目分类应分为综合性书目、专门性书目两大类,不宜再继续所谓专科目录、特种目录等旧的分类方法;版本学中的版本分类宜分为写本与印本两大类,其下写本再分为稿本、抄本、影写本,印本再分为刻本、活字本、石印本,刻本之下再根据时间、地区、主体、工艺等划分类别,这样方可层次清楚、泾渭分明。关键词:传统文献学;书目分类;版本分类Abstract:Contentof“documents”iscurrentorhistorical,whichallowsnoconfusion.Theobjectofdocumentstudyisthetextofdocuments,butnot“documents”themselvesasiscommonlyunderstood.“Classification”and“cataloging”asthetwobasicpartsofcatalogstudyarenottobemisunderstood.Acatalogedclassificationofbooksconsistsofgeneralworksandspecificworks,andthetraditionalpracticeofclassifyingbooksintospecificclassesandspecialclassesshouldbegivenup.Editionstudyclassifieseditionsintowritteneditions,whicharereclassifiedintohand-written,copied,andphoto-offsetmanuscripts,andprintededitions,whicharere-dividedintocarved,typed,lithographicandblock-printededitions.Allthesewillbere-reclassifiedaccordingtotimeregion,subjectandcraftsmanship.KeyWords:traditionaldocument;catalog;editionclassification文史学界所谓“文献学”(笔者谓之“传统文献学”)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当成熟。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冠以“文献学”之名的学术著作至少在五六十种以上,至于没有冠以“文献学”之名而属文献学各分支学科范畴的论著则数倍于此。另据全国报刊索引统计,19781998年文献学理论研究的论文达500多篇,其中仅探讨文献学定义、学科体系的论文就不下百篇。但笔者发现,有关文献学的诸多理论问题,至今莫衷一是,特别是文献学中“文献”的内涵与版本目录学中的分类问题,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理解误区,有必要加以辩证。一、古今“文献”概念的内涵据现有文献资料所载,中国“文献”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礼记礼运也有类似话语:“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夏时,汉代经学家郑玄以为即夏代历法书,其残者有夏小正;坤乾,郑玄以为即殷代阴阳历法书,其残存者有类似于周易的殷归藏。从此,“文献”一词,成为传统文化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仅四库全书就可检索到11000多条。但是,“文献”一词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不仅一般民众不甚了了,就是学者们也众说纷纭。在现有社科工具书和学者论著中,对“文献”一词的理解归纳起来就有好几种不同声音:有的指典籍,有的指典籍与口耳相传的资料,有的指典籍与贤才,有的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等等。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文献学理论的升华与普及。“文献”一词的含义之所以如此众口不一,笔者以为原因之一,在于古代“文献”一词的含义原本就有两个不同“版本”:一是汉代大经学家郑玄对孔子上面一段话的注释:“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注:引自何晏论语集解,见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可见,郑玄以“文章”与“贤才”来诠释“文”与“献”。从此,“文献”指典籍与贤人的含义广为流传,为学者所熟知。二是南宋学者马端临在其所编文献通考一书中对“文献”的解释:“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马氏这里所谓“文献”显然包括三种历史资料:正式印行的典籍,未正式结集印行的官僚名士的零散章奏诗文等,社会名流的谈话记录或采访笔录等。简言之,就是指正式印行的典籍和未印行的文字资料。这种诠释更为后世所接受,现代人们所理解与使用的古代“文献”概念的内涵正是这个范围。无疑,郑玄与马端临对“文献”一词的理解是不同的,分歧主要在于对“献”的诠释不一,马端临释“献”为“贤才的论议记录”,郑玄则释“献”为“贤才”。令人不解的是,当代许多学者既服膺郑玄的诠释,又使用马氏的定义,往往是先述郑玄的诠释,接着归结为马端临的定论,却对“贤才”是如何转变为“臣僚之奏疏”、“诸儒之评论”、“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这一问题视而不见、避而不谈。这就造成了“文献”一词在同一学者或同一著作中既指典籍与贤人,又指典籍与其他口耳相传资料的混乱现象。实际上,只要认真作一番“证文考献”的工作,就会发现,郑玄的理解是有问题的:首先,先贤们已经注意到郑玄注的问题所在,如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文献”一词作的说明是:“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矣。”他并不直接解“贤”为“贤才”,表明其意向与郑玄是不同的,这是很值得注意的现象。近代学者刘师培也注意到了郑玄注的问题,在文献解一文中另辟蹊径,指出:“仪、献古通。书之所载谓之文,即今人所谓典章制度也;身之所习谓之仪,即古人所谓动作威仪之则也。仪之与文,对文则异,散文则通。孔子言夏殷文献不足,谓夏殷简册不备,而夏殷之礼又鲜习行之士也。”刘师培将郑玄所谓“贤才”解释为熟悉并能够演示礼仪制度的礼贤之士,由泛指转为特指,意思更为明确。当代学者王欣夫以为:郑玄注论语八佾,用“文章”解释“文”字是容易理解的,用“贤才”二字解释“献”字则不好理解,“是根据尔雅释言:献,圣也。圣之与献,是同一意义。于是,文与献有不同的内容。据春秋公羊传卷一疏引闵因叙云: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可以推知,周有百二十国宝书,这就是文,使子夏等十四人求之,这就是献。”又认为,孔子所谓“文献”是对“礼”而言的,而“礼”的范围极广,积累极富,要靠文章来记录,而写这些文章的人自然是博学贤才,这些贤才又是创造或研究典章制度、历史文化的,因而后来凡是历史性材料都称之为文献。刘师培“把献字解为一个人的动作,比郑玄更为明白”。1业师张舜徽先生则直接把“献”理解为“耆旧言论”,包括口耳相传的故事和士人学者的评议等。(注:参见张舜徽中国文献学第1编第1章,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1页。下引同此,不再注明版本。)可见,汉代以来的这些学者并不认同郑玄以“贤才”释“献”的说法。笔者20年前曾撰文献之我见一文,提出:“献”有献进之义,古有“贡献”、“膳献”、“羹献”等说法,“文献”之献即古代祭祀荐进之物中的“献进之文”,子夏等得百二十国宝书进献给孔子亦属其类,故孔子有“文献”之谓。2其次,我们应该思考一个问题:杞、宋是夏、殷两个王朝的后裔之国,这两个小国的贤才对孔子考求夏、殷二代礼制有什么作用呢?无非是他们能够凭着自己的学识与记忆,将夏、殷二代礼制复述或演示出来,以证实孔子从典籍或研究中得来的对夏、殷礼制的理解与体会。因此,孔子所谓“献”绝不应是泛指意义上的贤才,而是那些既熟记礼仪掌故又能够身体力行演示复述礼仪制度的专门人才所展示或口述的夏、殷礼制掌故。其三,也不能忽略另一个问题,即先贤言论必须要有载体才能流传下来,任何议论话语只有通过文字记录才可能为人所取资,故“考献”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这些人自己写下来的和别人录其口述的文字资料。总之,“文献”之“献”应该是指典籍之外社会名流留下的言谈论议章奏诗文等文字资料,而不是单指“贤人”;孔子所言“文献”应是指“典籍与贤人的口碑野史记录”而不是“文章与贤才”,郑玄注可能曲解了孔子之意,抑或后世对郑玄的理解过于简单。“文献”一词含义歧异的原因之二便是将传统“文献”概念与现代“文献”概念混为一谈。现代“文献”概念着眼于图书资料所含有用知识与有用信息,故1983年制订的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将“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信息”二字:“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显然,传统“文献”定义比现代“文献”定义要窄。一些学者在研究和撰述文献学论著时忽略了这种区别,也以国家标准为模式,如法炮制,将传统“文献”与现代“文献”本来很清楚的含义揉合在一起,试图总结出一种能够包括古今一切“文献”的定义,结果弄得纷繁复杂,出现了多种“文献”定义,这固然有利于百家争鸣,但也有害于学科理论水平的整体提升。二、文献学的研究对象文献学的研究对象,是首先需要重新思考的一个问题。一个世纪以来,文献学界理所当然、自然而然地认为,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文献”。实际上,只要我们认真地联系历代文献学家研究古文献的历程,剖析“文献”结构,就可以明白,这是不确切的。因为,任何“文献”,除了形态之外,其“内容”实际上可以分为学术内容(或者说思想内容)、文本内容(或者说文字内容)两个层面。虽然两者有时是难以截然分开的,有时却是很不一样的。以老子文5400余字,相传为张道陵所作的老子想尔注本经文刚好5000字,两者的文本内容显然是不一样的;但两种文本都是81章,其学术思想内涵则是一样的。对于文献学研究者整理老子来说,其81章的学术内容如何,并不是关心所在,其文本内容的不一样则是我们要着重校勘考证的。又以春秋为例,其文本的文字含义与所包含的学术思想内容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故数千年来人们都在通过其文本文字内容来寻求其学术思想的“微言大义”,而我们文献学研究者关心的仅仅是其文本的文字内容是否有缺、有误、有衍等。可以这么说,一种“文献”的学术思想内容是不变的,其文本的形式与文字内容则是有差异的、有变化的,即使当今光电时代的出版物,其同一版本不同印次的图书,都可能因个别字词改变而致文本有差异,更遑论古代抄本、雕版、活字本的差别了,而这些差异可能影响对其学术思想内容的理解。此其一。其次,文献学研究者平日所从事的校勘、辨伪、辑佚等等工作,所涉及的都只是某种文献的文本。换句话说,我们工作的平台只是某种文献的文本;我们所说的某种文献的文字有误、内容有佚有伪等,都只是就某种文献的文本而言的,一旦文本变换,我们的结论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就不一定可靠了。可见,文献学研究者所整理研究的只是文献的文本形态与文本内容而不是其全部。因此,准确地说,传统文献学的研究对象是“文献的文本”。文献学是一门以文献文本为研究对象,志在整理与研究传统文献各种文本的整理、保存、检索利用的规律与方法,以提高历史文献的完整性、准确性、普及性,确保人们对传统文献的传承与利用的应用性学科。这个新定义,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研究对象是文献文本而不是以往所说的“文献”,这更加切合文献学家的研究实际;二是学科内容是整理、利用文献的方法论,而不是停留在以往所注重的文献发展史上,这有利于学科理论的发展与提升;三是学科属性是应用性,而不是理论性,这有利于避免人们盲目追求思辩理论、脱离实际的研究。三、目录学中的分类与编目在文献目录学研究内容中,“文献分类”(或谓图书分类)与“目录分类”混而不清,是一些文献学论著存在的一个问题。文献分类,缩小一点说,就是图书分类。中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是西汉时代产生的“六分法”,即刘向、刘歆父子主持国家图书整理时所分六经类、诸子类、诗赋类、兵书类、数术类、方技类等6大类,大类之下再分为38小类。再后来便是魏晋时代产生的甲、乙、丙、丁四分法,即一直流传到现在仍在使用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此外,历代还有一些不为主流文化所采纳的其他分类法。对于图书分类,有的论著称为“目录分类”,严格说来,这是不太科学的。因为,其一,“目录分类”这个概念外延很广,大大小小的图书馆馆藏目录所含图书分类,可谓之“目录分类”;而为研究某一问题而编制的大大小小的论著目录所作分类,也可谓之“目录分类”;还有将书目分类综合目录、专门目录、检索目录、藏书目录等等有关书目的分类也可称为“目录分类”,而这三种分类是大不一样的,后两种分类并不是图书分类,而是为便于学术研究所作的分类。其二,任何时候、任何主体编制的图书目录,其分类都是实际图书分类在目录上的体现,即先有图书的分类,再有编制目录时的分类。而“目录分类”这个概念混淆和掩盖了这种先后源流关系。可见,用“目录分类”来指称“图书分类”是不确切的。“分类”与“编目”,混而不分,分而不清,是目录学理论叙述中又一个需要辨析的问题。文献经过分类,下一步便进入目录编制程序而形成文献“目录”;“目录”包括一书之篇目和群书之编目。一书的篇目构成一书“目录”,群书的编目构成群书目录,谓之“书目”。群书目录著录的内容,有的只有作者、书名、卷数等,有的则包含大序、小序、内容提要(解题)等等。文献分类与文献编目既有联系更有区别。有联系的是文献分类有时是与文献编目同时连续进行的,如一些藏书家对其书目的编制可能就是边分类边编目;有区别的是文献分类在很多情况下又是与文献编目分别进行的,是相对独立的,如大型图书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科技型企业债券融资的创新策略与实践探索
- 公募基金运作管理办法
- 古代诗词创作:状元卷与试帖诗鉴赏
- 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分析
- 物理学科知识梳理
- 微生物检测技术:标准化操作流程与质量控制研究
- 晋江核酸检测管理办法
- 王昌龄丝路行旅诗悲壮风格的多维解析
- 发票管理办法税前扣除
- 内部公共食堂管理办法
- 消防维保方案(消防维保服务)(技术标)
- 烟草专卖局招聘合同范本
- 2023年内蒙古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卷
- 门诊就诊高峰期应急预案7篇,门诊患者高峰期应急预案
- 部编八下语文游记阅读训练题语文八年级下册能力训练(部编版)
- 保修管理控制程序
- GB/T 9117-2010带颈承插焊钢制管法兰
- GB/T 12513-2006镶玻璃构件耐火试验方法
- 人教版音乐三年级上册教材介绍-课件
- 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课件
- 生物安全自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