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体验与旁观.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体验与旁观.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体验与旁观.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体验与旁观.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体验与旁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体验与旁观萧红是中国文学史上经历比较独特的一个作家,她颠沛流离的一生波折起伏的爱情英年早逝的悲苦命运成为传记史上一个不朽的话题有关萧红的传记现在已经出了很多本,据有关研究者统计已经达到70多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肖凤的萧红传,葛浩文的萧红评传,骆宾基的萧红传,季红真的萧红传等这些传记在叙人述事以及研究视角方面各有侧重,之所以选取肖凤的萧红传与美葛浩文的萧红评传做比较,首先是因为他们两位作者并不像骆宾基等与萧红生前有密切的交往关系,因而可以摆脱个人情感的强烈介入;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两位作者所处的国度不同,通过跨国比较可以发现中外研究视角的不同;另外,他们写作传记的年代都在80年代左右,时间上的接近让他们更有了可比性一体验式的写作与客观式的考证传记写作一般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作者带着极大的人生体验去感悟笔下对象的生活,在传记主人公的的身上融入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传记并不是纯粹的历史,它还需要表现传主的个性”带着这种情感体验写出来的传记往往更像散文或小说,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另外一种则是带着旁观者的姿态多方面搜集资料,将精力集中于不同说法的多方面的考证上,这种传记更利于学术研究当然,这里的分类只是就倾向性相对而言,虽然,“传记最重要的条件是纪实传真”事实上,任何好的传记作家都没法消除在传记中留下的自己的影子可以这样说,肖凤的萧红传与葛浩文的萧红评传分别代表了以上两种倾向,这种归类并不是一种主观的猜测,从他们以下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们有着各自自觉的追求,肖凤在谈到她为什么写萧红传时说到:“写萧红传纯粹缘于某种情感的共鸣和共苦,因为我出生后到懂事起就没有见过生母从那时起,我也就立志在文学的殿堂里诉说人生的经历描写命运的曲折坎坷,讲述别人没有讲过的故事”因此,肖凤有感于自己与萧红命运的某种情感共鸣而试图“讲一个故事”葛浩文在写萧红传记之前是系统学过传记文学课的,萧红评传的前身是萧红略传,而且这篇萧红略传是在柳无忌老师开的传记文学讨论课上的发言,在萧红评传中文版序中葛浩文还谈到:“但是我写不下去那一刻,我已在不知不觉中抛开了过去我所接受的以客观理智态度从事学术研究的训练,不知怎的,我竟然觉得如果我不写这最后一行,萧红就可以不死”可以看出,葛浩文是以一种“从事学术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萧红评传的,他有意识地排斥自己情感的介入从某种程度上说,传记属于文学,从而有了“传记文学”这一词罗兰巴特说过:“文学是语言的冒险”,甚至还有学者提出“语言就是文学本体”的观点,的确,语言本身对文学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肖凤的萧红传与葛浩文的萧红评传的语言风格完全不同萧红传为了表达那种血泪交加的“身世之感”需要采用散文式或诗歌式的抒情语言,它的语言更像是一部散文或小说的语言,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而与之相对,葛浩文萧红评传中的语言则较为“中性”,朴实无华,娓娓平缓,完全是一种学术论文的语言,也没有像萧红传中那么多带有情感色彩的形容词萧红传是以这样的方式开头的:“美丽的松花江啊!北国的江!你的甘甜的乳汁,哺育了多少智慧勤劳的儿女你有源远流长永不枯竭的生命,你可曾知道,你的一个聪慧软弱的女儿,早殁于千里之外的异乡”与其说这是传记不如说是一首散文诗同样是开头,同样写萧红出生的地方,葛浩文则采用了以下的方式:“东北大平原位于中国本部的北方西连蒙古边缘的大兴安岭山脉,北接西伯利亚,黄海和朝鲜半岛是它东南方的屏障”这样的开头像是一个客观的地理学的介绍,丝毫没有介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两篇传记从开头就有了截然不同的语言叙述特色一开始的语言风格界定了通篇文章的风格另外,肖凤的萧红传为了传达置身体验的情感,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并且有些地方情景交融,栩栩如生,再现了一幅幅萧红生活的画面:“自由的大海的波涛,与自由的温暖的海风,在她的耳畔弹奏起了美妙的音乐,她倾听着在这种从未聆听过的美妙音乐的伴奏之下,她不由自主地默诵起了普希金的诗句来”这是描写萧红从东北到青岛的船上的情景,而葛浩文的萧红评传中写萧红的行踪经历带有“线索”的意味,没有点缀的形容词,也少有抒情性的文字,而只是用一两笔代过萧红的行踪,同样是写萧红从东北到青岛,葛浩文用以下几句话代替了肖凤的大段抒情:“二萧在大连停留了几天,大约六月初到达青岛,立刻搬进舒群为他们租好的房子”这几句话足以将萧红的行踪交代清楚了,葛浩文在感情渲染上并没有花费多大笔墨引文是反映传记作者资料来源的信息,我们透过引文能看出传记是以谁的观点为支撑(或是受谁的观点影响)的,拿前三章的引文做例子(前三章都是写到萧红去青岛之前的情况),粗略地统计,肖凤的萧红传共引用38处(除去有争议的看法中引用的资料),其中引用萧红或萧军的散文就达30处,而这30处又基本上引自萧红的散文,也就是说,关于萧红在去青岛之前的这段人生经历,肖凤是从萧红的散文中揣度出来的而葛浩文写萧红这段经历时引文达42处(除去有争议的看法中引用的资料),其中引用萧红萧军的散文仅15处,而且,葛浩文引用的资料范围较广肖凤在写萧红去青岛之前的经历时除引用二萧的散文外,她的资料还来源于萧军铁峰舒群丁言昭傅秀兰的回忆,而葛浩文写这段经历时还引用了拉铁摩尔端木蕻良肖凤萧军张秀珂铁峰陈隄何宏许广平傅秀兰丁言昭孙陵骆宾基舒群石怀池李洁吾黄淑英张琳司马桑敦等人的回忆或他们写的有关萧红传记的材料而且,葛浩文为了考证萧红的生平资料,在1973年到1974年间,还两次穿梭飞行于美国日本香港和台湾之间,访问萧红生前的友好,搜求有关萧红的史料对一些有争议的说法,比如萧红生母的死期和萧红上小学的日期,肖凤的萧红传中列出了两种观点,并引用了萧军以及铁峰的回忆,最后依据萧红的散文永久的憧憬和追求得出结论:萧红九岁时生母去世对这一个问题,葛浩文引用了丁言昭陈隄铁峰肖凤骆宾基等人的观点,最后同意了肖凤及陈隄的观点,他的依据是萧红的散文以及萧红的同学的回忆另外,对于与萧红在东顺旅馆同居的青年是谁的问题,肖凤认为是萧红父亲为她订婚的人,并在后面注释中说:铁峰在从呼兰到哈尔滨萧红家世及早期生活的创作一文中曾说,与萧红同居的不是汪而是别人,依据现在所见到的有关资料判断,此说似根据不足但是,葛浩文认为萧红是与一李氏青年同居,他引用了石怀池张琳陈隄骆宾基等人的说法得出他的观点,而肖凤在这个问题上,只用萧军的观点证实自己的看法以上两种不同的态度导致了他们整体阐述上的不同,肖凤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体验着萧红的人生经历,能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读肖凤的萧红传就像是读一篇凄哀的散文一样,从中读到的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事实也是这样,萧红传前两章最初就是发表在散文月刊1986年创刊号及2月号上的而且当时读者的反应是:“许多素不相识的读者,从天南海北寄来了一封又一封感人肺腑的信件他们中间有教师,有大学生,有工人,有农民,有战士,有医务工作者,有干部他们在一封又一封感人肺腑的书信中,都不约而同地关怀着萧红传的写作,殷切地鼓励我共同努力有的年轻朋友还与我坦诚地谈心,诉说自己的身世及内心感受”萧红传成为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喜爱的读物,并引发了一些人的身世之感,它其中融入了肖凤的想象力的虚构,这种虚构也是必要的,“因为虚构的生活在我们看起来更真实传记家的想象力不断受到激发,用小说家的艺术谋篇布局暗示手法戏剧效果来拓展私生活”10可以说,萧红传达到了一部散文或小说的效果,但是葛浩文的萧红评传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情感共鸣,读者承认它是“翔实地考证了萧红的一生”11二政治倾向性的评判与以文本为重的评论肖凤的萧红传写于80年代的中国,虽然那时思想已解放,但长期形成的以政治眼光评判事物的思维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因此,我们可以理解肖凤的萧红传中出现的政治性的字眼相对于肖凤,葛浩文的萧红评传中对人对事的评价多选用中性的词语,对萧红作品的评价则偏重于文本本身肖凤的萧红传中介绍萧红的家世时,称:“七八十年前,呼兰县里住着一家姓张的大地主他们的远祖原是山东省的破产农民”12她用“大地主”称呼萧红的父亲及家庭,而葛浩文在介绍萧红家世时用了“乡绅之家”一词,无疑,两者相比,“乡绅”是一个中性色彩的词,而“大地主”则是带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化的称呼肖凤的萧红传在介绍萧红在哈尔滨上学的情况时说:“五四新文学与外国进步文学的熏陶,使萧红对旧中国的黑暗产生了敏锐的反感这时候,在全国范围内,人民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阶层,反帝反封建的情绪普遍高涨,要求民主与科学的空气越来越浓厚,这种气氛深深地感召了萧红她自幼在交织着爱与歧视的不正常的环境中长大,内心里对民主与平等有着自发的追求,时代的潮流特别迎合了她内心深处的愿望从这时候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就在她的心里生了根,发了芽”13肖凤在介绍萧红经历时用的是顺时的时间顺序,由下段的“1928年6月4日”可以知道,肖凤认为萧红在1928年6月前已经具有了这种“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但葛浩文却认为萧红在1928年底才首次接触到由“五四”运动所触发的青年运动,而且他认为萧红当时参加示威游行时对规模宏大的示威游行感到恐惧,她是因为激昂的情绪和强烈的好奇心而加入到游行行列的不管萧红当时的思想事实上怎样,他们的叙述话语是不同的另外,对于萧红的一些反日爱国举动也被肖凤刻意渲染了,她写到了1938年萧红主张并集体创作成的农民抗日戏剧突击,并且讲到了突击受爱国群众的欢迎,而对这一出在文学成就上不突出的戏剧,葛浩文没有谈,他反而对萧红于1938年1月中旬参加的由胡风主持的讨论会上的发言大加赞赏,他详细引用了萧红的发言并表示赞同:即萧红认为住在城市并非是与“群众”脱节与“生活”脱节而对这一观点,肖凤没有提及对萧红作品的评价,两篇传记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了,但是他们两位的着眼点还是不同的葛浩文在谈到马伯乐这篇小说时,曾经说:“撇开政治观点不论”事实上也是如此,葛浩文对萧红作品的评价并不是从政治思想出发的,肖凤却是更倾向于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作品对于萧红生死场的评价,肖凤将它看作是一部抗日爱国小说:“生死场是一部描写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小说”14葛浩文却认为:生死场是以哈尔滨近郊农村为背景,描写“九一八”事件前后当地农家生活的一部小说并且肖凤认为萧红在生死场中传达的精神状态是振奋的:“萧红抱着极为振奋的希望,描写了故乡的人民,怎样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开展起了消灭侵略军的英勇斗争故事”15肖凤认为这是萧红的本意葛浩文认为虽然这部小说在当时的确产生了抗日的效果,但是他认为:“作者的原意只是想将她个人日常观察和生活体验中的素材她家乡的农民生活以及他们在生死边缘挣扎的情况,以生动的笔调写出”16因此,从这里可以看出,肖凤对于萧红作品的评价多侧重于政治思想方面,但有时有脱离文本之嫌,而葛浩文却是从文本出发体会作者的本意,没有做政治性的比附,可以说,他对萧红生死场的评价比较接近于我们今天的观点另外,葛浩文对萧红作品中的文笔以及结构等都有中肯的评价,而肖凤关注的似乎只是在于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及社会意义方面对于自己所写传记的意义,肖凤在萧红传序中说希望:“自己挚爱着的祖国,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更多有才华的女诗人女小说家女剧作家女散文家和女文学评论家,为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增添出更加美丽的色彩”葛浩文在萧红评传中文版序中说:“如果这本书能进一步激起大家对她的生平文学创作和她在现代中国文学史所扮演角色的兴趣,我的一切努力就都有了代价”从这两段序言中可以看出,肖凤希望的是通过她的萧红传激励人民有萧红式的爱国热情,为祖国的建设努力,而葛浩文的萧红评传希望引起人们对萧红创作的关注三“以善为本”的评价与“直陈是非”的评论肖凤在传记中继承了中国“与人为善”的传统,同时她也没法摆脱现实微妙的人际关系,她对笔下人物持着隐恶扬善宽容达观的态度,她尽量回避传记中人的弱点与不足,而或许因为葛浩文是美国人,可以以更超然冷漠的姿态静观传记中人的善与恶美与丑肖凤在萧红传中写到萧红与萧红有关的人物以及评价萧红作品时,是本着“以善为本”的原则的,而葛浩文的评价却有“是非分明”的意味,他不仅写到了他们“善”的一面,对他们身上的瑕疵也进行了揭露甚至是批判这也许真的归因于他们身处异国,有些东西在肖凤那里“不能说不便说不愿说”两篇传记都对萧军做了介绍,肖凤萧红传中的萧军“是一个倔强豪爽的青年,中等偏低的身材,肩膀非常宽阔,方方正正的白脸膛上,长着一双细眯的小眼,眼睛上面横着两条向上挑起的剑眉”17在这里,萧军是一个豪爽耿直正义的形象在葛浩文的萧红评传中,萧军是以这样的形象出现的:“萧军生得短小身材(身高近五尺三寸),国字脸,目光锐利加上咄咄逼人的弯弓眉,性格粗暴,酗酒口角打斗”18这里的萧军身上增添了“霸道”的色彩,其实,根据黄淑英孙陵等人的回忆,萧军的脾气确实暴躁,甚至于动手打萧红,肖凤的萧红传回避了萧军性格上的弱点,她只写出了萧军身上侠义豪爽的一面同时对萧军萧红端木蕻良之间的纠葛,肖凤并没有追究太多,从肖凤的萧红传中看不出其中的是是非非,但是葛浩文在他的萧红评传中透露了萧军对端木蕻良那种轻视谩骂的态度端木蕻良在萧红的人生历程上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在肖凤的萧红传中出现的端木蕻良只是萧红身边的一位伴侣,而在葛浩文的萧红评传中端木蕻良有很多的弱点,葛浩文引用聂绀弩的回忆,说萧红常向聂绀弩抱怨端木蕻良是个胆小鬼势利鬼马屁鬼,一天到晚在那里装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