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doc_第1页
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doc_第2页
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教育心理学依据知识内化途径(皮亚杰认为有同化和顺应两条)的不同,把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即为典型),学生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基于此,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旨在通过探究学习来凸显学习的问题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一、探究学习的本质属性和教学意蕴 1. 探究学习的本质属性 第一,问题性。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探究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探究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二,开放性。人是开放性的存在,人是不可限定的,教育不能限定人,只能引导人全面、自由、积极地生成。这是开放性立论的人学依据。可以说,开放性的精神正是 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所谓“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六大解放”表面上看解放的是学生的身体,实质是解放学生的心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给学生一种心理安全感,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正是学生主动、生动发展的摇篮,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能自由的想象而不担心其怪诞离奇;能大胆的思考而不考虑其是非正误;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全面展示自己的个性。这正是探究学习的精神要旨。 第三,创新性。创新表现为突破和超越,它针对已有的东西,即书本上写的东西,教师讲的东西和学生自己已经掌握的东西。“尽信书不如无书”,“当仁不让于师”,学生不惟书、不惟师,敢于和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越书本和教师,这是创新素质的突出表现(外在突破);学生不惟己,不守旧,敢于和善于打破已有知识经验的制约和思维定势的束缚,不断否定自我、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另辟蹊径,独树一帜,这同样是创新素质的突出表现(内在突破)。传统学习过分强调继承和掌握,又由于应试的强化作用,学生惟书、惟师,不敢越雷池一步,思维上墨守陈规、循规蹈矩;人格上顺从听话、唯唯诺诺,从而造成了创新素质的极度贫乏。新课程则鼓励创新,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 2. 探究学习的教学意蕴 探究精神是课堂的灵魂,唯有探究才能培养思想者和批判者,没有探究的教学只能是训练。为此,要着力弘扬探究精神,让学生在课堂过有意义的探究生活,在批判性的阅读、观察、操作和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从不同维度解决问题,建构自己的思想和意义,产生和形成自己的观念。“不仅要看学生学了多少新课程和新知识,更要看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课程外的思考和实践;不仅要看学生接受了多少,更要看学生是否敢于批判和批判了多少;不仅要看老师在课堂上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更要看老师给了学生多少思考的机会,给了学生之间多少辩论的机会。” 二、探究学习的实践反思 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必须通过一定的“形”表现出来并加以实施,这里强调的是探究的程序,也是探究的载体,它表明探究学习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再做什么。现在一般认为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是:形成问题,建立假设,设计研究方案,检验假设,表达和交流结果。我们据此提出组织学生探究学习和开展探究教学的基本步骤:( 1)提出或生成问题。这是探究学习的认知起点。一般来说,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异性。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2)围绕问题,提出和形成假设。这是探究学习的关键。假设具有假定、推测的性质,它是现实中暂不存在的或未被确认的,或是见于彼此却未见于此处的,它可能被证实,也可能被证伪,正是假设,决定了学习的探究性。( 3)收集证据,形成解释。这是探究学习的实质性环节,假设是需要验证的,而验证的核心是收集证据。证据来自观察、实验,也来自教材、教师、网络或其他地方。收集证据的过程也就是指向问题的学习过程,形成解释就是在问题与证据之间建立起一种实质性的联系,对学生而言,这意味着对现有理解的更新和知识的增长。( 4)交流和评价。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解释和观点,既对对方的解释进行质疑,又对自己的解释进行修正,这也是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之一。在真正的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面对不同的解释结果并展开讨论,通过比较各自的结果,或者与教师、教材提供的结论相比较,学生可以检查自己提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推理过程是否存在缺陷等,这是提升探究学习质量的基本保证。 以上几个环节也可以看作是几个要素,它们是探究性学习和教学的基本标志,它们使探究性学习和教学有章可循。但是,如果只是按照这些环节和要素机械地设计教学活动,安排探究路线,然后组织学生按部就班地实践或经历探究过程的每一步,把学生直接引向所要获得的学习结果,这其中既没有学生对现象、事件和观点的质疑,对问题的自由性探索和观察实验的自主性设计,也没有教师对学生探索的智慧性启发和引导。那么,这种“探索”就会演变成对智力进行徒有形式的机械训练,而无法使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迷失探究教学的方向,最终导致他们丧失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探究学习不仅要模拟科学探究之“形”,更要渗透科学探究之“神”,科学探究的精神主要表现在:( 1)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固有的本性,是儿童的天性 喜爱提问是童心的体现。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自觉无知、乐于探索、穷根究底是好奇心的高层次表现,是探究学习的精神动力。( 2)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在教育中,学生的怀疑精神突出表现为: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和说明,敢于对权威、对教材、对教师提出质问和怀疑。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精神要特别注意克服理性霸权和教师权威的消极作用。理性霸权所孵化的知识暴力,挤压着学生的心理空间和精神空间;而来自教师权威的压力会导致学生丧失自信最终使批判精神不能得以张扬和生发。( 3)求证精神。学生不惟书、不惟师,敢于和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越书本和教师,这是探究精神的突出表现。于此同时,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讲究证据的科学态度也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目标。 科学探究的“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形”是基础,“神”是灵魂,没有前者,后者就会失去载体,显得虚无飘渺,无从把握,实践上也难于操作,从而导致“探究”的泛化和虚化;缺乏后者,前者就会失去动力和方向,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应该承认,这也是当前探究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请看下面的案例: 师:小朋友,怎样记“菜”字?生:菜,上下结构,上面草字头,下面是采字,合起来是“菜”字。师:还有其他方法吗?生:菜,上面草字头,下面彩色的彩去掉三撇,合起来是“菜”字。师: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生:菜,上面是辛苦的苦去掉古,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合起来是“菜”字。师: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生:菜,上面是花字去掉化字,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合起来是“菜”字。师: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们越记越复杂,越学越糊涂。 三、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 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习方式,往往被人们看成是截然对立、水火不容的,但实际上两者既存在区别,更有诸多联系和相通之处。 首先我们要强调的是,对接受学习要正本清源,重新认识。其一,接受学习不一定是机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相对应,决定一种学习是否有意义主要取决于语言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能否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实际上,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主要是针对接受学习而言的,所以也称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其二,接受学习不一定是被动学习,只要学习者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乐于把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适当知识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性,那么学习就是一种主动的学习。其三,接受学习不一定总是通过讲授进行,日本教育家井上弘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分为听取活动、观察活动和读书活动三类。接受学习的具体方法包括讲授教学、读书指导法、自学法、观察法、练习法等。 在接受学习中教学内容是以现成的、定论的方式系统地呈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学习并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这对于传承文明、保持文化传统是十分有利的。接受学习不需要学习者事事亲身经历和从零开始进行学习活动,而是对前人或他人的认知成果加以继承,从而加速个体的认识发展过程,在有限的生命之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因此,接受式学习在知识积累方面的高效性受到普遍赞同。总之,学校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保持文化传统的主要机制,而面对大量的文明成果,在有限的学校教育时间内,不可能将大多数内容由学生通过“发现”、“体验”等方式来掌握,有效的和主要的方式只能是接受式学习,这已被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证明为一条规律。 第二,我们的基本观点是:接受性与探究性两种学习方式,各有自身的基本特点,不能取代。接受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是:( 1)以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为基本任务;( 2)比较关注认识的结果;( 3)教学以知识为中心;( 4)学生认识活动的指导性、可控性、预设性。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是:( 1)以发展学习者的探究能力为主要任务;( 2)比较关注认识的过程;( 3)教学以问题为中心;( 4)学生认识的非指导性、开放性、生成性。巴班斯基说得好: “每种教学法按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辨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一问题,而解决另一些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