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亭栋-------另一位有望获得诺奖的中国科学家.doc_第1页
张亭栋-------另一位有望获得诺奖的中国科学家.doc_第2页
张亭栋-------另一位有望获得诺奖的中国科学家.doc_第3页
张亭栋-------另一位有望获得诺奖的中国科学家.doc_第4页
张亭栋-------另一位有望获得诺奖的中国科学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亭栋-另一位有望获得诺奖的中国科学家 饶毅所指的另一位有望获得诺奖的中国科学家就是张亭栋,他的研究“最爱”就是砒霜。砒霜这一家喻户晓、谈之色变的剧毒物,还是一味古老的中药。中西医发展史皆有记载,但历来对其使用慎之又慎,常用“以毒攻毒”来解释其治病机理。西方曾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但未获普遍承认和推广。直到来自中国的科学家提取出砒霜化学成分三氧化二砷并制成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治疗白血病,才在砒霜治疗白血病的道路上获得巨大突破。张亭栋无疑是这一发展道路上的一位奠基人物。民间秘方早在1971年,哈尔滨医学院(现为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药师韩太云偶然发现一个由中药砒霜、轻粉(氯化亚汞)和蟾酥等配制而成的民间秘方。相传,这一药方当年在东北林甸县一个公社卫生院能治癌症,能让大肠癌、肝癌和食道癌等患者“起死回生”。为了探究真相,省卫生厅派以张亭栋为组长的调查队前去调查。原来,林甸县一位民间中医用砒霜、轻粉、蟾酥等中药组成一个药方给人治疗淋巴结核,当时韩太云下乡巡回医疗,见状,帮他改为针剂。因事情发生在1971年3月,故而命名为“713”针剂或“癌灵”注射液。后来,专家组确认了“713”的疗效,回哈尔滨后向卫生厅做了汇报,认为临床上对有的肿瘤病例的确有效,一度曾吸引众多的患者前往求治。第二年黑龙江省卫生厅在全省开始推广这个花钱不多、能治癌症的方子,可砒霜、轻粉、蟾酥均为毒性较大的药物,患者往往不能耐受,医生也望而却步,后来慢慢地被弃用。“713”似乎将要就此夭折,幸运的是,它遇上了张亭栋。张亭栋把这个方子带回医院,带领哈尔滨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的同事开始了长期艰苦的研究。执着的追求为了弄明白其中的原委,张亭栋开始其一生唯一的追求。从1972年开始,张亭栋将研究方向锁定在白血病研究。他与韩太云继续合作研究此项工作。他们首先从分析砒霜、轻粉、蟾酥的毒副作用入手,对这三种中药分别在临床上进行了对照,做了大量的动物实验和长时间的临床观察,来确定治疗用量,并对砒霜、轻粉、蟾酥三味药进行筛选。1973年,张亭栋、韩太云用“癌灵注射液”(称“癌灵1号”)治疗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这时的张亭栋主要用了砒霜的化学成分“亚砷酸(三氧化二砷)”和微量“轻粉(氯化低汞)”。经过治疗发现,6例病人症状都有改善,其中一例为慢性白血病发生急性变的患者也有效。动物实验成功后,张亭栋就开始在人体上进行试验,在使用中发生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副作用,虽然血相有所好转,但有人出现了蛋白尿、头疼、高血压等症状。“开始用的量少,只有4毫克,当后来用到6毫克的时候临床就表现出好的迹象,这样我们就有信心了。而且副作用很小,所谓的头疼、蛋白尿就没有了。”张亭栋说。在以后的诸多试验中,张亭栋发现,轻粉的化学成分中含有汞,汞会影响肾功能导致蛋白尿,蟾酥具有升高血压和强心作用,注射后病人会产生难耐的头痛,因而把蟾酥和轻粉都去掉了。虽然只剩单味药砒霜,但疗效却不降低,这个时候的张亭栋似乎已经意识到了砒霜在起主要作用。而砒霜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于是就直接使用三氧化二砷,结果效果很好。最后确定砒霜是控制白血病的有效成分,遂用纯三氧化二砷精制而成今天的砷制剂。尽管最后实验研究发现,轻粉和蟾酥都有副作用,但是,1973年的发现,是张亭栋及其团队发现“癌灵1号”的开创性研究。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了黑龙江医药杂志上,这是“癌灵1号”的开创性论文。其实在1973年的文章中,张亭栋就提到对急性白血病也有涉足。随后,张亭栋通过对不同类型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发现,“癌灵1号”对多种白血病有效,对急性白血病可以达到完全缓解。到1979年,张亭栋和他人通过“癌灵1号”治疗后存活4年半和3年的两例病人,皆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此时的一项研究成果成为了日后同领域研究参考的“鼻祖”。1979年,张亭栋和荣福祥在黑龙江医药杂志发表了题为“癌灵一号注射液与辩证论治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的研究论文。总结了19731978年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共55例,这55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可以说,直到1979年,张亭栋和不同的同事合作发表的论文,清晰地奠定了人类今天的认识: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也就是M3型白血病(即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为随后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夯实了基础。进入80年代以后,张亭栋等人将主攻方向锁定在了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上,并且发现对M3型白血病效果尤为显著。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玲看来,当初确实发现对M3型白血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她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包括哈尔滨医科大学孙鸿德老师在内,在临床上都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3型病人活下来的多,这就给我们一种提示,是不是对3型的病人有特异性的作用。所以从80年末到90年代初,在临床上就开始主要收治3型(病人),在收治的同时把化疗的药物减下来,然后看用这个单独治疗行不行。另外从临床治疗的缓解率、从长期收获5年的观察看,3型病人存活率也高,这样逐渐明朗化了,就是这么一个过程。”论文追溯其实张亭栋早在1973年发表的论文中,就清晰表达了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原理,1979年明确了对M3型白血病病人疗效显著。从19731979的这7年时间里,张亭栋及其合作伙伴的研究成果都发表在了国内黑龙江医药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新医药杂志等学术刊物上。“1970年代时的科研能力不够,对基础的研究不行,手段也不行,也没有那么多的经费,显示度当然也就不够。”马玲告诉记者。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也并没有意识到或关注过张亭栋的这些研究成果,国际上更是知之甚少。饶毅在博文中说,几乎所有英文文献作者似乎都不知道张亭栋的关键作用,引用的文献不太提他的名字。而且,几乎所有英文文献并不知道张亭栋早在19731979年就已经发表论文。很多英文文献,包括国内学者在国外发表的文献以及国外学者的文献,都将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发现时间引用成1992年。这篇文章就是由孙鸿德、马玲、胡晓晨、张亭栋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的“癌灵1号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32例”。在饶毅看来,1992年的研究结果实际上“最早发表于1973年,1979年已明确了对APL的作用最好。而1992年的论文,在本质上与1979年的文章无差别,既没有改变所用的药物成分,也没有改变适应症”。马玲告诉科学新闻记者,1992年的文章是公开发表的第一篇真正的对M3型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的文章。虽然,世界著名杂志科学1996年发表题为“古老的中医学又放出新的光彩”一文中对张亭栋有所提及,但也说他的文章仅仅是发表于1992年。饶毅博客指出,张亭栋在中国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在国际学界默默无闻,其原因“可能与他工作地区有关,也和他英文论文较少、缺乏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有关。不能完全排除他本人未充分意识到其工作重要程度的可能性”。而且还有一个诱因就是1992年的文章也是中文,而且未引用70年代的文献。所以,国外学者很难知道原始文献的出处。对此,张亭栋本人也表示认同,“当初确实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到后来有那么的伟大和重要。所以没有引用,觉得无所谓了。”迟到的祝福张亭栋,1932年出生于河北省吴桥县,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本是西医大夫。1960年他到黑龙江中医学院参加西学中班,后来又到辽宁中医学院研究生班学习,成了人们习惯上称的中西医结合大夫。完成学业后就来到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掌握了中西医两种方法,这一辈子能治好一种病就不算虚度。”张亭栋说。从20世纪70年代一直到90年代,沉默了近乎20多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张亭栋呈现在了世人面前。1996年,张亭栋和陈竺(现卫生部部长)一起去美国参加血液病年会,陈竺第一次向外界介绍张亭栋说,“请大家记住,在砷剂治疗白血病的道路上,请不要忘记这位同样来自中国的中医专家,正是他的发现,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当听到这句话时,全场轰动了,“在场的所有专家都过来和我交流合影,会议主席也从台上跳下来和我聊天。自那以后有来自美、日、德等国家的医药公司来和我合作。”张亭栋说1996年是国际上了解张亭栋的第一步,也是张亭栋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是年,世界著名学术刊物血液学(Blood)发表了由中国学者陈竺和张亭栋撰写的论文。该杂志点评认为,这是一篇创造性论著,首次发现氧化砷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这是继维甲酸之后,中国学者在血液学研究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著名血液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曾这样评价张亭栋,“你的药把我给救了,咱们手拉手,打出中国的旗帜来,走上世界。”张亭栋为人类征服白血病写下了新的一页。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美国杜邦科学技术创新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国际发明专利奖陆续花落张亭栋,而且相关药品通过美国FDA特批正式上市,走向世界。尽管张亭栋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