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三大行书之美学赏析.doc_第1页
天下三大行书之美学赏析.doc_第2页
天下三大行书之美学赏析.doc_第3页
天下三大行书之美学赏析.doc_第4页
天下三大行书之美学赏析.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下三大行书之美学赏析 分析天下三大行书的气韵神采 摘要:书法是以文字为基础的书写艺术,也是我国最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字也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演变、革新、发展着,各种书体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进行由繁趋简的演变、产生了篆、隶、楷、行、草等诸形式。其中行书,无论从实用还是艺术的角度来说,它都是最受广大群众和书家所喜爱的一种书体。作为特殊的书体,行书包涵了书法艺术中的气韵、笔势、力度、气蕴、神采、筋骨血肉的审美范畴,融进了刚柔、方圆、虚实、黑白、疏密等形式,对比统一的基本规律。纵观1800多年中国行书发展历史,建立了不朽地丰碑的是三个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贴,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关键词:尚韵 尚法 尚意 书法是以文字为基础的书写艺术,也是我国最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字也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演变、革新、发展着,各种书体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进行由繁趋简的演变、产生了篆、隶、楷、行、草等诸形式。其中行书,无论从实用还是艺术的角度来说,它都是最受广大群众和书家所喜爱的一种书体。作为特殊的书体,行书包涵了书法艺术中的气韵、笔势、力度、气蕴、神采、筋骨血肉的审美范畴,融进了刚柔、方圆、虚实、黑白、疏密等形式,对比统一的基本规律。纵观1800多年中国行书发展历史,建立了不朽地丰碑的是三个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贴,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一、二、三是如何而来的,这些都是书法历史上约定俗成的,并不是我在这里凭空捏造的。一方面是按时间的划分,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东晋的作品;颜真卿的祭侄稿是盛唐的作品;而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是北宋时代的作品。另一方面,在书法地位上,王羲之是“书圣”,“晋尚韵”的代表人物。颜真卿是学习书圣并加以创新以另外的书法形象与羲之并驾齐驱的书法中坚人物,“唐尚法”的代表;苏轼则是一位全能冠军,是宋代尚意书法的中流砥柱,“宋尚意”的代表人物。在此我们还是不分作品的含量,因为这三篇作品无论从文学性,还是书法的艺术性上都是我们顶礼膜拜的,我们还是抱着虔诚之心,学习再学习。吸收营养,丰富我们的知识层面,我相信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终身受益的。 一、 第一行书:兰亭序作者:王羲之 晋此帖是王羲之于兰亭集会时亲笔所书,行书,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在今浙江绍兴市西南余里,永和九年(公元年),王羲之岁,还在会稽当官。兰亭序笔法上中锋提按,线条如行云流水,通篇以“意”流转。墨法上浓、淡、干、湿层次分明。结体上极其变化,有的象楷书,有的象草书,有的行楷结合,有的行草结合,通篇婀娜多姿,平衡中藏着险峻,灵秀中透出精神。章法上参差错落,笔画映带左右,不离其中,是一首跳荡着的诗的旋律。更可称奇的是,通篇上下,重复20多次的“之”,字字不同,并且姿势各异,真是鬼斧神工。三百多字当中凡有相同的字,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因字异,因文异。可以说,后来的行书的所有规则,美学原理,均能从中找到痕迹,从中去感悟真谛,不愧为金字塔的塔尖。天下第一行书的成功,使我们不禁想到,艺术作品的创作状态。唐代的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产生一篇伟大的艺术作品需要有以下状态,其一、神怡务闲。其二、感惠徇知。其三、时和气润。其四、纸墨相发。其五:偶然欲书。其中的“神怡务闲”与蔡邕所说“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 中山兔毫在这里指的是上好的书写工具)只有如上的“五合交臻”才会出现佳如此神品。这五合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益,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充分说明了书法家行笔用墨只有在达情的达臻后才会达到大美。从中我们也可以知道,王羲之写兰亭序“岂惟驻想流波,驰神,方思藻绘之文”。其实他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表达“岂知情动之言,取会风骚之意;阴舒阳惨,本乎天地之心。这表明王羲之的艺术创作,不管是这篇散文,或者是这一书法作品,艺术家在创作时,只有心悟手从“风骚之意”,才能得乎“天地之心”,并最终表现出悬针、垂露、奔雷、坠石、鸿飞、兽骇等具有心理转换性质的美的书法形态。所以说,天下第一行书所构建的美学思想,和技法内涵,我们要从人文的角度去感悟,去品读,它的存在与人的情感、意志、精神需求共存,无非以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书圣王羲之,以“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为天下人所知,永远地被写于中华文化的大辞典。犹如金子,熠熠发光。 二、第二行书:祭侄文稿作者:颜真卿 唐唐代,是书法艺术大发展的时代,不仅产生了许多知名的书家,还有数目更多的民间书法家,他们留下了大量的手写经卷,很有法度和特点。自魏晋南北朝经隋入唐,书法艺术经历了由隶到楷的发展,经历了南北书法的融合,又经过书法家们的共同努力,逐步产生了继王羲之之后又一位书法大家颜真卿。其实颜鲁公,最为书道中人认可的,乃是他的行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一篇悼文,用来祭奠死魂灵的作品。因为是祭奠的对象是他的侄子,并且是直接书写,就是一篇草稿,所以人称祭侄稿。在此我们可能会心生怀疑,怎么这样一篇草稿却获得了如此举世瞩目的艺术成就呢?无非是一篇草稿啊!公元755年,唐代安史之乱发生,北方多数郡县在叛军面前纷纷瓦解,惟独颜真卿的平原郡得守。当时,颜真卿的兄弟杲卿任常山太守,与颜真卿一样忠心卫国,固守城池。杲卿的儿子季明则在杲卿和颜真卿之间联络,充当联络员的角色。安禄山围攻常山,经过三天激战,常山失守,杲卿被俘虏。当叛军的兵器加在季明的头上,威胁杲卿投降,杲卿不屈服,叛军就砍下了季明的头颅,季明当时正值英年,大义凛然,临危不惧。肃宗乾元元年,颜真卿派另外一个侄子泉明到河北、洛阳寻找杲卿一家流落人员,结果携带杲卿的尸骨,杲卿失一脚,其子季明仅得到一个头颅,运回长安厚葬。颜真卿观此惨状,抚今追昔,悲痛欲绝。三月,在回蒲州的时候,用血泪写下了这这篇不朽之作祭侄稿,当时颜真卿50岁。此帖作为一篇祭文草稿,不作修饰,无拘无束,全凭感情所驱使,形成了心灵合奏曲。通过作品我们可以想象当时颜真卿悲痛欲绝的心情,看着爱侄的头颅,一种对叛军的刻骨仇恨,一种对家人的疼爱与惋惜,多种情感在心中交织碰撞,火花四溅。想说说不出,想哭哭不出来,只有通过这笔墨形式加以抒发出来。书法的魅力就在这里,只通过一杆竹笔,饱蘸墨水,通过笔毛与宣纸的摩擦,出现了千变万化的线条,和浓淡枯湿的墨色变化。从中直接反映作者的心理变化。中国书法更是借助文学内容和汉字的形体变化的高度统一,加以艺术化的组合,从而达到与书法家真实心灵的写照。颜真卿当时悲愤交加,临文嗟悼,感情纵横千里,一发难收。他一味沉浸在这种悲愤激越的情绪之中,无意于书体的工拙,字型的组合,也无心蘸墨,而是纵情豪放,任情恣性。出现了颓笔,飞白满纸,气势开张,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跳跃感。接下来我们具体对照墨迹,详细比较一下,因为前面部分叙述基本情况,就是上文所叙写的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等。因此书法的形式比较平正,尤其是开头几个字,悲愤压抑笔端,行笔缓慢,字写得比较规矩,比如乾元元年等字,随着感情的起伏,行笔速度的加快,字的牵丝出现了,逐渐打破了矜持与规矩,到了后半部分,高潮迭起,忽大忽小,时而快时而慢,甚至不满意的干脆圈去一行,半行,回望全纸,涂改多处,悲愤之情达到高潮。甚至到了最后几个字似乎无心书写,哀痛欲绝,信笔书写。祭侄稿千百年来能够震撼观赏者的心,就是在于颜真卿抒发了真挚的情感,表现了世人难以摹写的书法天然美。作品的线条遒劲而温和,与沉痛切骨的思想情感融合无间,最难能可贵。这一书法技巧中最难的技巧被颜真卿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在中国书法史上,只有这件作品最为遒劲,温润。在此,我们不妨用“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来形容。因此元代的大书法家鲜于枢把祭侄稿誉“天下第二行书”。从性情的角度来理解,祭侄稿这是无法之法,直接抒写性灵,无比率真的天然美的典范。如果比较我们上节课所讲的兰亭序,比王羲之抒发的更加强烈。相比照而言,兰亭序人工美多于天然美。但是作为学习的范本比之于祭侄稿更容易上手。所以综合各种因素颜真卿的祭侄稿为“天下第二行书”当为中肯的评价。 三、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作者:苏轼 宋 如果说唐代用隶书与建立丰碑的唐楷奠定了楷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到了宋代,上到皇帝与大小臣、僚,下到文人雅士,平民百姓,都把书法作为一项普通的爱好艺术,染墨挥笔成了是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于是更适应怡情养情、随意挥洒的行书便有了相应的地位,宋代行书十分昌盛,代表人物是蔡邕、苏轼、黄庭坚、米芾,世称“宋四家,”而苏轼则当排在首位。他是继颜真卿之后,行书变法的第二代成功者。他的黄州寒食诗为举世公认的“天下第三大行书。”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是北宋的大文学家,又是书画家。苏轼是文人画的倡导者,他作诗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主张不必泥古,提倡适意,为所谓“宋人,尚意”起了开端,如果把唐宋两代书法整体相比较,唐人尚法,楷法精严;宋人崇意,书表心声,故由楷至行,宋人为先。苏轼很佩服颜真卿、杨凝式的书法,他作书进多出侧笔,有妍媚之姿,但风蕴还是非常深厚的,字的笔划肥厚,字形扁丰,用笔较多侧锋,结字紧密,与晋人的行书相比“尤不合古法,”这在当时,曾引起一些人的评论,认为不太合古意,但知苏轼者,当推其好友、著名书示家黄庭坚。黄在评价当时书法家时指出:“本朝善书,当推(苏轼)为第一,”又说:“东坡先生常自比颜鲁公(真卿),以余考之,绝长补短,两公皆一代伟人也。”黄州寒食诗贴作于元丰五年,是苏轼反王安石变法失败,政治上失意,谪居湖北黄州后的代表作,此时,苏轼“幅贝芒履,与田父野老相从溪间”,第二年(元丰四年),故友马正卿为苏轼请得城东营防废地数十亩,苏轼垦荒建室,耕食其间,自号“东坡居士”,诗中自叙来黄州三年,生活清苦,每为寒食,清明之雨所苦,眼前觉萧瑟难受,其心绪或漫声细诉,娓娓道来,或放任声腔,孑然饮泣,或凄然长啸。书法与诗相得益彰,满纸身世颠沛之悲,家国不宁之沧,字字含泪,令人感受深刻,此贴笔致自然沉着,笔画粗壮丰满,字体真行相同,从一字到一行,从一行到全篇,上下左右松紧欹侧,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字形忽大忽小,极其随意,各具姿态,用笔重者如蹲熊,轻者似掠燕。结体既有“石压蛤蟆”,也有“树梢挂蛇”,比如“年、中、苇、纸”等字,布局疏密有度,不时透出疏朗的气息。通观全贴,有缓起渐快的节奏,也有由小及大的字体,有由细变精的笔姿,更有始淡终浓的墨趣,以行书起笔,愈愈洒脱,笔墨与心境相随起伏,如滔滔江河之泻,渲泄于纸卷之上,确是东坡兴到之笔致,当为“苏书第一”,明张亚在清河书画舫称此贴为“当属最胜”,想必是捕捉到了此贴所包孕的感情色彩,更有的是以此为坡公之兰亭,予以极高的评价。苏轼作书十分强调书家修养,自谓“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重“神韵”,轻“形似”。正所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朱熹也评论:“东坡笔力雄健,不能居于人后,故其临贴,物色牝牡,不复可以形较鉴,而其英气逸韵,高视古人,未知其熟为先后也。”苏轼自云:“短长肥瘦各有度,玉环飞燕谁敢憎”。观其黄州寒食诗贴,应当说,苏轼的自负是有一定道理的。从兰亭序到祭侄季明文稿,从祭侄季明文稿到黄州寒食诗,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三位建立丰碑的书示巨匠的成就和书者的人文主义精神,在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上,这些作品抒情的一脉相承,是书法史上最为珍贵的美学财富,这些名作被历代书者奉为圭臬,成为学习法书的典范,临池者都在学其书、品其行、修其德、养其性、悟其道。当代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