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áo@①之战》几处注释辨疑_第1页
《xiáo@①之战》几处注释辨疑_第2页
《xiáo@①之战》几处注释辨疑_第3页
《xiáo@①之战》几处注释辨疑_第4页
《xiáo@①之战》几处注释辨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6 之战几处注释辨疑 作者 韩世龄 /汤云航 内容 统编高中语文课本中之战一文是选自左传记载的秦晋两国之间的一则战争故事。读后觉得其中的几处注释有些费解,似有提出辨析的必要。 一、腆字词义及相关标点 腆字是出现在郑国商人弦高偶然遇到将要侵袭自己国家的秦国军队时说的一段话中。 1996 年版的课本把不腆注为不体面;编者对这段话,是这样标点的: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 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腆字词义,所见到的训解中几乎都是厚和丰厚义,没有训解为体面的。方言、左传杜注、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新旧版辞海和辞源以及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等字典、辞书,或解为厚,或释为丰厚,均无体面一解。只有说文说解为多,实际也就是丰厚义。因此,好象没有必要标新立异地去训不腆为不体面。况且,上述著作中有些就是以不腆敝邑为例证。 那么,高中课本为什么要注不腆为不体面2 / 6 呢?恐怕只有一种解释 ,那就是为了把不腆与敝邑断开,不腆归入上句,从而造成可以把腆字丰厚义进一步引申为体面义的语言环境。但是,岂不想,尽管也能把上下文讲通,而事实上却违背了当时的语言习惯。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在注不腆敝邑时曾举出一系列例证:不腆云云,当时客套用语,文十二年传不腆敝器,不足辞也;不腆先君之敝器,使下臣致诸执事以为瑞节、二年传不腆敝赋,诘朝请见、不腆敝赋,以犒从者、襄十四年传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汝)剖分而食之等等皆可证。不但田赋及他物可谦言不腆,人亦可谦言不腆,昭 三年不腆先君之适以备内宫是也。杨伯峻所举左传诸例中,没有一例是把不腆与下文断开而独立使用的,这恐怕就是当时语言习惯。高中语文课本 1996 年版为把不腆注为不体面而把不腆与敝邑断开,显然是欠稳妥的。 二、关于淹和淹久的词义 淹也是用在郑国商人弦高遇到秦国军队时所说的一段话里:为从者之淹, 淹久则是出现在皇武子受郑穆公派遣,去客馆给成戍守在郑国的杞子等秦将们下逐客令时所说的一段3 / 6 话中:吾子淹久于敝 邑, 高中课本对淹和淹久分别都做了注释。对淹的注释又分两种:一是 1990 年以前的版本注为久居;二是 1990 年以后的版本译为停留。淹久的注释未见有什么变更,一直是久居。对淹和淹久的词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在训解为从者之淹的淹时指出:淹,久也。成二年传无令舆淹于君地,久于君地也。故淹久亦可以同义词连用,宣十二年传二三子无淹久是也。杨伯峻把淹和淹久都训为动词性久,即久居之义。高中课本 1990 年以前所注的久居,可能就是以此为 依据。然而, 1990 年以后又为什么改注为停留呢?不难看出,编者可能有新的考虑:其一,以为杨伯峻注的久容易被理解为形容词,况且,杨所引用的左传宣公十二年二三子无淹久之淹,杜预本来就注为留,动词性更明确,于是就改注为停留;其二,从情理上看,可能以为注为停留才能显示出弦高的机智,否则,从弦高口中说出秦军要在郑国久居就等于揭穿了他们侵袭郑国的阴谋,这又何谈机智呢? 前一种考虑恐怕有些多余。从淹的词义引申情况看,除个别用例外,大都一直保留着动词义。按说文,其本义 为水名。由水名引申为浸渍或淹没义,玉篇:淹,渍也。楚辞刘向九叹怨思淹芳芷于4 / 6 腐井兮之淹,王逸注:渍也。礼记儒行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乐好,见利不亏其义之淹,郑玄注为浸渍之,孔颖达疏为言乐好之事,易以溺人。其溺,即淹没义,这里用的是比喻引申出的沉溺义。淹没又可引申出滞留义,左传宣公十二年 二三子无淹久之淹,杜预注为留也。滞留本来就是长久停留的意思,因此,又可引申出表示时间的久长义,尔雅释诂下:淹,久也。公羊传宣公十二年王师淹病也之淹,何休注为久也。通过简单疏理,不难理解,除最后公羊传一例属形容词外,其余引申义皆为动词。虽然杨伯峻训解无令舆师淹于君地之淹为久,但从其译文为久于君地看,仍是动词义。显而易见,与为从者之淹的淹一样,都可以训为动词义的久居或久留。所以说, 1990 年以后的高中课本改注 久居为停留似可不必。 第二种考虑,看似有理,但仔细体味原文,觉得却有失于对这段文字上下文逻辑情理的准确理解。为了说明问题,这里不妨先把 1990 年前后两个版本注释中的译文和1995 年出版的教学参考书中的译文作一比较: 因您的部下要久居( 1990 年以前版) 5 / 6 因您的部下要来停留( 1990 年以后版) 因您的部下要在外久居( 1995 年出版的教学参考书) 前两种译文把淹一个译为久居,一个译为停留,对所涉及的处所虽未明说,但无疑都指郑国,因为 这是郑国商人弦高所说的话。第三种把淹虽也译为久居,但所涉及的处所明确是外,即在郑国以外的地方。所以出现这样大的差异,显然是对上下文和情理上的理解不同而造成的。按第一种译文理解,就是等于说弦高赤裸裸地在秦军面前戳穿了他们入侵郑国的阴谋,这当然是迂直之举,又何谈其机智!恐怕是出于这种考虑, 1990 年版就把久居改译为停留 用以表示在郑国停留时间很短,但是仍然未能改变所涉及的处所 郑国。这就不能不引人进一步深思:难道弦高说秦军要在郑国停留就能显示其机智吗?按第三种译文去理解,淹就是 久居的意思,久居的处所不是郑国而是外,即秦军行军所经之地。这样使人觉得文意更顺畅,情理更贴切。首先从情理上看,秦军要侵袭郑国是发生在僖公三十二年冬,到遇见郑国弦高时已是僖公三十三年春,时间不可谓不长。况且,从秦到郑,中间要经过晋国,路程不可谓不远。弦高说他们久居在外是符合客观事实的,也谈不到有什么机智不机智的问题。再从上下文逻辑关系上看,弦高遇见秦军,当即以四张牛皮和6 / 6 十二头牛相赠,紧接着就假托郑国国君的旨意说:我们国君听说您将行军出于敝邑,作为东道主,理应犒劳您的部下。这第一句话就异乎寻常地显 示出他的机敏:明确知道秦军要入侵自己的国家却不明说,而说是出于敝邑。所谓出于敝邑,意思就是说从我们国家出去,也就是从我们国家路过的意思。显而易见,他是以彬彬的外交礼节和辞令来麻痹秦军。为了进一步稳住秦军,以便遽告于郑使自己国家早作准备,又说了第二句话:为从者之淹,你们在这里居住一天或一夜,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