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战乱年代的另类书写——试论废名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下).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战乱年代的另类书写——试论废名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下).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战乱年代的另类书写——试论废名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下).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战乱年代的另类书写——试论废名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下).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战乱年代的另类书写——试论废名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战乱年代的另类书写试论废名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下)废名更大的忧虑是战乱年代对世道人心的激变所生的隐忧。他觉出的是当时道德沦丧,信仰失序的现状。其中一部分是战争带来的无法避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则是历史问题,如进化论思想所带来的理性的膨胀,知识的崇拜,科学主义的泛滥,西化的洋八股的盛行等等。莫须有先生感叹于“乡下孩子不能写一句通顺的国语,而用所有的时间读英语,同读三字经一样,口而诵,心而惟,怕这门主科不及格呜呼,此非亡国的教育乎?焉有国民而不会国语的?而中国的孩子费全力读英语而为得怕功课不及格,而国语教学毫无办法!”并称这种现象是甘心为奴,“故中国的学校教育是奴化教育”,是“洋八股”:“洋八股则是自暴自弃,最初是无知,结果是无耻,势非如顾亭林所说的亡天下不可。中国的民族精神将因学校教育而亡了。”如果只把这些论调看成是危言耸听的杞忧,恐怕也是缺乏历史感和现实感的明证。其中最大的问题在废名看来是信仰危机:“今日世界的问题不是科学问题而是哲学问题。而更进一步说,则是信仰问题。”废名的解决之道是回归孔子所象征的圣人先哲时代。废名在小说中屡屡表达回归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思想。废名对孔子思想的追慕,由此是可以集中做文章的话题。小说中把论语看成是思慕的典范,废名引用的论语中的句子据粗略统计竟不下百句,小说堪称是一部论语集句。废名集中引用的是孔子关于仁政、信义和教育的思想,试图借此解决当世信仰危机问题。正是在“信仰”的意义上,废名把儒家当成宗教看待,并常常从佛教的角度理解孔子,称莫须有先生总喜欢援引论语作为他的“就正有道,而其出发点是宗教,是佛教”,并视“儒家是宗教”,试图从宗教的角度沟通儒教和佛教。废名还称“教儿子信科学实在不如信基督教”。所以这里到底“信”的是什么宗教其实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信”的本身,是回到儒家的“信”的立场:“信便是听圣贤的言语而能不笑之。这是天下治乱的大关键。今日天下大乱,人欲横流,一言以蔽之曰是不信圣人。”废名把对圣人和儒家的回归看成是知本和返本:“大学引孔子的话说是知本。修身便是本。这是人生的意义,这是中国学问的精义。”废名试图回归孔子,追求“信”,崇尚道德感和宗教感,背后都是返“本”的思想在支撑。在废名看来,返“本”是最终拯救世道人心,把道德感重新引入世界的途径。为此,应该在学校教育中贯彻“修身”的方略:“中国教育的课程应该以修身为主,便是大学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离开修身,只靠法律和科学来进行约束,最终是解决不了道德沦落的问题的。废名列举了一个同乡知法犯法的例子:“莫须有先生有一回见了一位同乡高等法院院长犯了贪污罪而语另一乡人曰:可见知识是没有用的,至少对于中国人是没有用的,现代的法律确乎是文明的产物,而且是科学,中国人学会了而贪污,然而你本着什么理由说他不该贪污呢?你至多不过说他知法犯法罢了。知法为什么不该犯法呢?他见财心喜,你有什么办法呢?”法律的外在约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罪感的问题,也解决不了道德的问题。“故你学会法律而你还是贪污。你是科学家你也还是贪污的。”废名追问的是法律与科学的限度,他意识到,仅有法律是不够的,仅有科学也是不够的。世道的颓败,人心的废弛,欲望的扩张,都是法律外在的规训与惩罚所无法奏效的。在传统社会中,读书人尚能构成道德秩序稳定的关键环节,“要读书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时可以代替政府的法律。若读书人自私自利,各私其家,则社会的基础动摇了,到处是一盘散沙。若不认识这个基础而求改造,窃恐没有根据。”而废名如今面对的,正是读书人自私自利,传统社会基础土崩瓦解的时代,缺乏这个基础,社会改造则如沙上建塔。废名最终渴望的是对传统的回归,尤其是对传统的内在价值观的回归。小说的核心主题词之一是“故”,即对孔子的“温故而知新”的激赏和重释,并试图通过“温故”而重新回归真理。因为在废名眼里,真理与德行一样,都并非是与时俱进的,恰恰相反,都需要回归到圣人那里去获得,因为真理与德行都不是进化的产物:“一便是真理,真理没有两个,而人类历史上必有德行完全的人表现真理了”,“真理不待今日发现,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故我们必得信圣人。信圣人即因为你懂得真理。莫须有先生于中国大贤佩服孟子,佩服程朱,因为他们都是信孔子,他们都是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故信孔子。”圣人孔子便是真理的代表。废名甚至将天下大乱的根源也归于“不信圣人”。在这个意义上,“故”中自有其无法被现代世界完全替代的价值,蕴涵着真理的永久性。在废名的理解中:“故是历史,新是今日,历史与今日都是世界,都是人生,岂有一个对,一个不对吗?”这种对“故”与“新”的理解,与历史决定论和进化论是不同的,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自有其合理性。通过温故知新,废名企图复活的是传统中的真理世界和价值世界。针对这个传统的价值世界,余英时先生曾评论说:价值系统是“传统”的“软体”部分,虽然“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却确实是存在的,而且直接规范着人的思想和行为。一九一一年以后,“传统”的“硬体”是崩溃了,但作为价值系统的“软体”则进入了一种“死而不亡”的状态。表面上看,自谭嗣同撰仁学(一八九六),“三纲五常”第一次受到正面的攻击,“传统”的价值系统便开始摇摇欲坠。到了“五四”,这个系统的本身可以说已经“死”了。但“传统”中的个别价值和观念(包括正面和和负面的)从“传统”的系统中游离出来之后,并没有也不可能很快地消失。这便是所谓“死而不亡”。它们和许多“现代”的价值与观念不但相激相荡,而且也相辅相成,于是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上十分紧要然而也十分奇诡的一个向度。余英时也把“五四”视为传统的价值系统的末日,这个论断与废名的结论一样,都有可分析的余地。但是余英时把价值系统视为传统的“死而不亡”的“软体”那一部分,则有其合理性,即是说,与相对说来易于崩溃的专制政体、社会制度层面相比较,传统价值有“百足之虫”的属性。那么,传统中的个别价值得以游离出来,并成为现代社会的结构性的组成部分,是完全合乎历史逻辑的过程。也许废名对传统的追溯正隶属于这游离出来的一部分,并与当时更为摧枯拉朽的崭新时代观念在“相激相荡”,“相辅相成”,同样构成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文化史上“十分奇诡的一个向度”。四废名关于教育学的评论构成了坐飞机以后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前的北大讲师和避难时期在乡村小学和中学教书的经历正是废名对教育问题屡发宏论的资本。废名对教育的反思是从乡土儿童教育开始的:“莫须有先生每每想起他小时读书的那个学塾,那真是一座地狱了。做父母的送小孩子上学,要小孩子受教育,其为善意是绝对的,然而他们是把自己的小孩子送到黑暗的监狱里去。”废名因而得出了“教育本身确乎是罪行,而学校是监狱”的论断,这与福柯在诸如规训与惩罚等著述中阐释的思想何其相似乃尔。莫须有先生称自己“小时所受的教育确是等于有期徒刑”,并将他小时读四书的心理追记下来,则“算得儿童的狱中日记”:读“赐也尔爱其羊”觉得喜悦,心里便在那里爱羊。读“暴虎冯河”觉得喜悦,因为有一个“冯”字,这是我的姓了。但偏不要我读“冯”,又觉得寂寞了。读“鸟之将死”觉得喜悦,因为我们捉着鸟总是死了。读“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在邦必达,在家必达”,觉得好玩,又讨便宜,一句抵两句。莫须有先生以孩童在“狱中”无法压抑的童趣反衬“监狱”的黑暗,让读者认同所谓“小孩子本来有他的世界,而大人要把他拘在监狱里”以及把旧时代的儿童教育看成是“黑暗的极端的例子”的说法。然而时到今天,乡土儿童教育依旧看不到光明。抗战期间当莫须有先生归乡之后,依旧体验着“乡村蒙学的黑暗”,看着孩子们做着“张良辟榖论”之类的八股文题目而不知所云,感到“中国的小孩子都不知道写什么,中国的语言文字陷溺久矣,教小孩子知道写什么,中国始有希望!”他自己则身体力行,贯彻自己的新的教育主张。一方面引进新的语法教学,一方面革新作文理念,大力提倡“写实”,让孩子都有话说。他让“小门徒们”写荷花,写蟋蟀,读到一学生说他清早起来看见荷塘里荷叶上有一只小青蛙蹲在荷叶上一动也不动,“像羲皇时代的老百姓”,就“很佩服他的写实”,称“这比陶渊明自谓是羲皇上人还要来得古雅而新鲜”。他还奉县长之命为中学招生考试出作文题目,然而这个“权柄”却让他十分犯难:“他当然不是公共派,但也决不可以竟陵派,要反对八股,但也不可以太露锋芒,他要以一个题目奠定黄梅县国语教育基础,最要紧的还要塞八股教育家之口!”莫须有先生得到的题目是“暮春三月”,“果然,各方面都无话说。最使得莫须有先生高兴的是小孩子都不知道八股,没有一个人理会题目四个字的出处,大家都是写实了,都是写眼前的春天”。似乎可以把坐飞机以后看成是一部关于教育学的论述,尤其是书中自始至终贯穿了废名自己的教育学理念。这种“教育学”理念一言以蔽之是“身体力行”:“莫须有先生认为天下最好的道理为父母者都应该以之做家训,换一句话说能做家训才是最好的道理。莫须有先生的家训可以教人佛教,可以教人学孔子,比新文化运动时期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因而兴起的恋爱至上主义要得人生意义多了。比教儿子信科学还要合乎理智。”小说从这个意义上说是莫须有先生的家训之大成。他认为,父母的身体力行的熏陶对儿童的教育和成长是最主要的,尤其是安身立命的道德和人生观,更是从父母身上潜移默化地得到承传,正如有研究者所说:“人们对道德观念或道德知识的接受习得方式也是谱系式的。儿童首先是从其父母身上和家庭生活中习得原初的道德知识,而不是从书本中获取其道德知识的。必须明白,道德知识乃是一种特殊的人文学知识,而所谓人文学知识不是现代知识意义上的科学技术知识,或者用时下的技术语言来说可编码化的知识,而是一种最切近人类自身生活经验的学问或生活智慧。”莫须有先生一再戏称儿子纯是一个经验派,就是这个意思。而他在教学之余,也在自己的两个孩子身上言传身教,实践自己的教育主张。下面所引就是小说中较有趣的一段:这时天空远远有一行雁飞,莫须有先生无意间抬头望见了,指着远远的天空叫纯看道:“你看,那里雁飞来了。”纯抬头看了一看,但不答话了。这时的天空对于莫须有先生便是哲学家的空间,上面有飞鸟,欢喜着望,同时却是没有时间,因为不留记忆。纯则飞鸟对于他已经是时间不属空间,因为他记住了,不再向天上看。同时好吃的东西又占据了他的空间,因为他不忘芋头了。大概小孩子最深的印象是好吃的东西的印象了。莫须有先生却是故意耽误时间,具有教育的意义,告诉纯人生最要紧的是要有忍耐性了,不可以急迫。即如此刻,家里有芋头吃,固然是一个好消息,但不可以先看看天上的鸿雁吗?莫须有先生每逢当着纯急于有一件事占据胸中的时候,便故意耽误时间,同时莫须有先生且训练自己了,因为自己有时也急迫。教训小儿女,是试验自己最好的功课了。莫须有先生每每不失时机地教育小儿女,同时也借此训练自己。他是一个道德的自我完善主义者,他的教育理念不仅仅针对他人,而首先是自我规训,这就是身体力行的本义。因此他教给学生和子女的,也不是那种“可编码化的知识”,而是一种“最切近人类自身生活经验的学问或生活智慧”,所以,每当读到莫须有先生教导学生和孩子的段落,读者都会有如沐春风之感,同时会觉得废名的教育理念真的是落到实处了,对读者也有教益了。类似于蔡元培的美育思想,美育也构成了废名教育理念的一部分,并使他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着人生审美化的理想。废名往往把审美情绪和审美经验引入日常世界,实现着审美和人生的统一。因此,坐飞机以后虽然以长篇大论为主导特色,但是依旧充盈着大量富于审美情趣的乡土日常生活的细节。废名在叙述乡居生活、逃难生涯,患难之际的天伦之乐、乡亲之谊时,也是趣味横生,童心依在。譬如小说中关于莫须有先生的两个孩子慈和纯“拣柴”的描写:冬日到山上树林里拣柴,真个如“洞庭鱼可拾”,一个小篮子一会儿就满了,两个小孩子抢着拣,笑着拣,天下从来没有这样如意的事了。这虽是世间的事,确是欢喜的世间,确是工作,确是游戏,又确乎不是空虚了,拿回去可以煮饭了,讨得妈妈的喜欢了。他们不知道爸爸是怎样地喜欢他们。是的,照莫须有先生的心理解释,拣柴便是天才的表现,便是创作,清风明月,春华秋实,都在这些枯柴上面拾起来了,所以烧着便是美丽的火,象征着生命。莫须有先生小时喜欢乡间塘里看打鱼,天旱时塘里的水干了,鱼便俯拾皆是,但其欢喜不及拣柴。喜欢看落叶,风吹落叶成阵,但其欢喜不及拣柴。喜欢看河水,大雨后小河里急流初至,但其欢喜不及拣柴。喜欢看雨线,便是现在教纯读国语课本,见书上有画,有“一条线,一条线,到河里,都不见”的文句,也还是情不自禁,如身临其境,但其欢喜不及拣柴。喜欢看果落,这个机会很少,后来在北平常常看见树上枣子落地了,但其欢喜不及拣柴。明月之夜,树影子都在地下,“只知解道春来瘦,不道春来独自多,”见着许多影子真个独自多了起来,但其欢喜不及拣柴。拣柴这一在乡土生活中寻常不过的场景被莫须有先生赋予了过多的美学和生命意蕴,而即如看打鱼,看落叶,看河水,看雨线,看果落,看树影,都是对寻常生活的审美化观照,表达的是生命中的惊喜感。废名擅长的正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这里面体现的是一种观照生活的诗性倾向,同时融入了一种诗性的哲思,这一切,恐怕深深得益于废名对待生活的一种审美态度。拣柴的乡土细节中,充分表现了废名的艺术人生观。工作与游戏合一,背后则是审美观照,是诗性人生,欢喜人生,所以这里充分体现了废名对尘世的投入。废名的小说让我着迷之处正在他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审美化观照。一旦把生活审美化,世间便成为废名所谓的“欢喜的世间”。这种“欢喜”,荡涤了废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