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文化、文明:横通与纵通袁行霈教授访谈录编者按袁行霈先生,1936年生,江苏武进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文学部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至今,1984年晋升教授,1986年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1982年4月至1983年3月任日本东京大学外国人教师;1992年7月至1993年9月以及1998年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1997年9月至12月为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研究学者;2004年9月至11月任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9月开始兼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合著)、中国文学概论、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主编)、中国诗学通论(合著)、陶渊明研究、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主编)、当代学者自选文库袁行霈卷、袁行霈学术文化随笔、陶渊明集笺注、唐诗风神及其他、中华文明史(四卷本,主编之一)等。本刊特请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编审马自力先生采访袁行霈教授,整理出这篇访谈录以飨读者。一、学问的气象马自力:袁先生,您在学问的气象一文中,曾用这样的语句形容您心向往之的大家气象:“如释迦之说法,霁月之在天,庄严恢宏,清远雅正。不强服人而自服,无庸标榜而下自成蹊。”在您看来,造就这种“学问的气象”的关键是什么?您在治学中又是怎样追求这种气象的呢?袁行霈:有气象的学问必有开山之功,开拓新领域,建立新学科,发凡起例,为后人树立典范。就以中国近现代的学者而言,其中不乏具有大家气象的人物,如梁启超、王国维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学术格局大,视野开阔,治学道路平正通达,具有总揽全局的能力。我曾借用南宋词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来比喻治学:“尽挹西江”可以说是穷尽研究资料;“细斟北斗”是对资料详加辨析;“万象为宾客”则是把相关学科都用来为自己的研究服务。中国历来是道德、学问并重,学问的气象实有赖于个人的修养。为人正直、诚实、刚毅,方能不随波逐流,勇于坚持真理;如果又能虚怀若谷,富有宽容精神,气象自然就不凡了。宋代理学家张载强调学习与人的气质之间的关系:“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做学问的过程也就是提升自己修养的过程,这应当成为学者自觉的追求。我写学问的气象这篇札记,是缘于平时读书所感。自己差得很远,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借以自勉而已。马自力:在上世纪70、80年代,您曾倡导过“横通与纵通”,以及“博采、精鉴、深味、妙悟”,是否基于对“学问的气象”的追求呢?袁行霈:也可以这么说吧。那时“文革”刚刚结束,学术研究开始恢复正常,而我已经四十一岁了,自己的路怎么走?我做了一番冷静的思考。我下决心做一点有个人特色的学问。在分析了当时学术界的状况后,我选择了一向被忽视的诗歌艺术作为重点,以中国独特的诗歌艺术理论和诗歌艺术史为课题,将诗歌与哲学、宗教、绘画、音乐等邻近学科沟通起来,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下从事研究。“横通”是借用章学诚文史通义中“横通”这个贬义词,赋予它褒义,加以发挥,强调多学科交叉。我自己朝这个方向努力始于1979年,那年发表的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将玄学的一个命题“言不尽意”引入文学和书画方面的研究,便是一次大胆尝试。论文发表后,有人不同意,但过了几年便被广泛地接受了。后来写陶渊明与魏晋之际的政治风云、陶渊明的哲学思考,是试图将文学与政治史和哲学史打通研究。“纵通”则是我杜撰的词,它的含义是:对研究课题的来龙去脉有纵向的把握,虽然是局部的问题也要做历史的、系统的考察。例如文学史的研究,不满足于一个时期、一个朝代的分段研究,而希望上下打通;即使是研究某一时段,或者其中的一个具体问题、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也能置之于整个文学的发展史中,做出历史的考察和判断。“纵通”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对学术史的关注和了解。研究一个问题,必先注意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到学术的前沿,将研究工作的起点提高,这样,研究的结果才可能达到新的水平。马自力:“横通”与“纵通”的结合,是对中国文史治学传统的一种总结和概括,这似乎已经成为当前学界的共识。不过在1978年,明确提倡文学与邻近学科的沟通,强调多学科交叉,确实是得风气之先的,这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学问的气象”吧!那么“博采、精鉴、深味、妙悟”,又怎么理解呢?袁行霈:我的研究领域偏重于六朝诗、唐诗、宋词、文言小说,同时也在文学批评史特别是诗学史方面下过一番功夫。“博采、精鉴、深味、妙悟”是我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的体会。诗歌艺术不等于平常所谓写作技巧,就一个诗人来说,人格、气质、心理、阅历、教养、师承等等都起作用;就一个时代来说,政治、宗教、哲学、绘画、音乐、民俗等等都有影响。把诗人及其作品放到广阔的时代背景上,特别是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上,才有可能看到其艺术的奥秘。我写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与陶诗的自然美、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就是这方面的尝试。文心雕龙知音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这就是“博采”。看得多了才有比较,亲自从事创作实践才更精于鉴赏,而且趣味要高,眼力要好。马自力:我想您是用“博采”的方法,把研究对象从一个狭小的范围里解放出来,比如说把诗歌艺术从写作技巧的层次提升到诗歌艺术理论的层次。那么“精鉴、深味、妙悟”的含义和作用又是怎样的呢?袁行霈:“精鉴”一方面是指资料的鉴别与考证。考证的乐趣类似侦探推理,要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找出线索。福尔摩斯能在别人忽略的地方找到解决疑难的关键,做学问也需要这样的眼光。我认为考证很重要,资料辨析和史实考证是研究工作的基础,但又不满足于此,希望将考证和评论结合起来,用经过考证的资料说明一些文学史上的问题。如果诗歌艺术的研究能把考证的功夫用上去,这项工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如果能从资料的鉴别考订引申到诗歌艺术的品评上来,就更有意义。我写温词艺术研究时,为了弄清“小山重叠金明灭”中“小山”的含义,曾参考各家注释和时贤的研究成果,遍检花间集和唐五代词,通过考证,看出这句诗含有双重意象,体现了温词构图精巧、富于装饰美的特点。“精鉴”另一方面的含义是善于鉴别作品的优劣,我对“少无适俗韵”中那个“韵”字的校订,就是如此。至于“深味”与“妙悟”,则是研究诗歌艺术的特殊要求。简单地说,“深味”是对诗歌言外的韵味细细地加以咀嚼;“妙悟”是对于诗歌的一种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共鸣效果。既要深得诗人之用心,又要有自己独到的领悟与妙解。二、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与情趣的陶冶马自力:您把中国诗歌艺术作为自己最初的研究方向,一定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您能否谈谈自己从事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的着眼点和具体方法?袁行霈:在“博采、精鉴、深味、妙悟”基础上,我试图摸索出一条道路,以期解开诗歌艺术的奥秘。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诗歌艺术方面有许多值得认真总结的经验和规律,古人提出的一些诗学理论和范畴也有待于结合诗歌创作加以深入的阐述。这项研究前人虽然做了一些,但是不够系统,特别是将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还比较薄弱。研究文学批评史的人未必深入研究诗歌史,而研究诗歌史的人又未必对理论有兴趣。我在“文革”以前已经有了兼顾这两方面的想法,并发表过论文,“文革”期间中断了。1977年才又重新拾起来,1979年结合讲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这门专题课,写了一系列的论文,在此后的几年里陆续发表,后来编成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一书,于1987年出版。我总结出“言”、“意”、“象”、“境”等几个范畴,找出其间的关系,并从人格、语言、意境等方面解释“风格”的形成。又从诗歌艺术史的角度,考察了自屈原到陆游共十四位诗人的艺术特色、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力求将诗人的人格与风格、诗歌主张和诗歌艺术、艺术渊源与艺术创新互相沟通起来加以研究。马自力:您所说的“言”、“意”、“象”、“境”这几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它们对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意味着什么呢?袁行霈:诗歌语言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如果从语言学的角度给诗歌下一个定义,不妨说诗歌是语言的变形;在语音方面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各种变形都打破了人们习惯的语言常规,取得新、巧、奇、警的效果;增加了语言的容量和弹性,取得多义的效果;强化了语言的启示性,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由语言分析深入一步就是意象分析。语言是意象的外壳,意象多半附着在词或词组上,中国传统的词语诠释方法和意象统计分析方法,可以互相补充。可以研究诗人最喜欢使用的是哪些词语或意象,哪些词语或意象是哪位诗人创造的,这些词语或意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还可以研究诗人不同的词语群或意象群,以及诗人连缀词语或组合意象的特殊方式。由语言和意象的研究再进一步就是意境和风格的研究。词语的组合构成诗篇,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揭示意境的形成,既可看到诗人的构思过程,又可窥察读者的鉴赏心理。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风格也有密切的关系,诗中经常出现某一种意境,就会形成与之相应的某一种风格。风_格研究已经脱离单纯的艺术分析,而深入到人格的领域,是对诗人所做的总体把握。而这种总体把握,与中国古代对诗歌艺术的品鉴相比,经过了对诗的语言、意象、意境、人格诸环节的分析过程,所以得到的是更细致、系统和清晰的总体认识。马自力:您提出的“多义性”和“意象群”的说法,已经被许多学者应用。您一再强调人格与风格的关系,又十分强调古典诗词对情趣的陶冶作用,这是出于您的治学追求和人生经历吧?袁行霈:的确是我的切身体验。古典诗词可以使我们与古代优秀的诗人在心灵上相沟通,他们的人格感染了我们,也提高了我们的情趣。古典诗词可以让人以诗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并体味生活的多姿多彩。古典诗词还可以启发我们体会人生的道理。有些诗句本身就含有这样的道理,更多的诗要靠我们自己去体会,挖掘它们的内涵,也不妨加以引申,从中得到启发。比如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做人也应该这样。润物倒也不难,我们都做过好事,都帮助过别人,润物而又“细无声”,这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了。又如对陶渊明的“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我深有同感,做事不能不考虑功利,但功利主义不好,读书做学问尤其不能讲功利主义。追求和发现真理的过程就是一种自我完善、自我满足的过程,快乐就在这个过程之中。马自力:说到陶渊明,对您来说,研究陶诗和整理陶集是否在很大程度上与情趣的陶冶有关呢?袁行霈:在诗词研究领域,我尝试开拓一个面,也就是诗歌艺术研究;同时也努力深入一个点,即陶渊明。大体而言,有的作家主要是以他的作品吸引读者,作家的为人和事迹并不为一般读者所重视;而有的作家除了作品之外,他的为人和事迹同样为读者津津乐道。陶渊明就属于后一类。我对陶渊明的兴趣正是从他这个人开始的,小时候先听到他的故事,才找他的诗来读。后来当我将陶渊明作为研究对象时,便很自然地兼顾他的为人和作品两方面:既重视其作品,也重视其人品;既重视其作品的评论,也重视其生平的考证。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哲人。他是中国士大夫的一个典型,又是士大夫精神上的家园,他为后代的士大夫筑起一个精神上的“巢”,一道精神上的“屏障”,使他们求得内心世界的安宁。所以,研究陶渊明的意义已经超出诗歌研究的范围,而进入哲学史、士大夫史的范围了。而对我来说,研究陶诗和整理陶集已不仅是一项工作,而且是一种精神寄托,是我跟那位真率、朴实、潇洒、倔强而又不乏幽默感的诗人对话的渠道。我用二十年的时间写了两本书:陶渊明研究和陶渊明集笺注,为陶渊明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目录、版本、校勘、笺注,到生平的考订、史实的考证、艺术的分析,可以说把我各方面的知识储备都用上了。我的努力已不限于性情的陶冶,而是把学术研究的各种努力都集中在这一个点上了。学术研究必须选择一个点,这个点最好能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好像使用激光一样,把所有的能量都释放在这一个点上,以求重点突破、带动一般。当陶渊明集笺注出版时,本想不再研究他了,但是欲罢不能,后来又写了论和陶诗的文化意蕴,提出“陶渊明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这种说法;又将多年来搜集的古代关于陶渊明的许多绘画(当然是照片,不是原作),写成另一篇三万多字的论文,进一步阐述上述观点,这篇论文即将发表。三、中国文学概论、中国诗学通论与新的研究格局马自力:您的中国文学概论于上世纪80、90年代分别在台湾、香港和大陆出版,又于今年增补再版。这部富于个性色彩的著作,填补了长期以来同类著作阙如的空白。您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撰写这部专著的?作为概论,其体系又是怎样做到既符合中国文学的实际,又富于个性化的?袁行霈:这是一部“命题”之作。1987年我应日本爱知大学中岛敏夫教授的邀请,前往讲授中国文学概论。这对我来说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工作,因为长期以来,中国大陆似乎没有出版过中国文学概论之类的书籍可供我参考,我只能根据自己平时对中国文学的理解,摸索着建立一种体系。这种体系既不同于中国文学史,也有别于偏重理论的文学概论;既要涵盖中国文学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又要简明扼要并且具有理论性,其中的困难是很多的。另一方面,我们多年来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偏重于一个个作家和一部部作品的评论,而缺少多侧面的透视和总体的论述。在这种情况下,用概论的方式阐述中国文学,也许可以为读者提供若干新的视点,从而使读者对中国文学得到一些新的认识。因此我很乐意做一次新的尝试。我在这部书的总论部分,分别阐述了中国文学的特色、分期、中国文学的地域性与文学家的地理分布、中国文学的类别、趣味,以及中国文学的鉴赏这些宏观的问题;在分论部分,阐述了各种文体的演进与体制风格、文体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及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规律等。这部书的有些论题和说法已不同程度地引起学术界的注意。有的问题,如文学的传媒,当时我没有注意到,至今学术界仍然没有充分注意,所以这次再版时特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行政管理公文写作方法试题及答案
- 行政公文撰写实例试题及答案
- 如何制定高效的公文处理方案试题及答案
- 自考行政管理履职尽责试题及答案
- 跨部门沟通的有效方式试题及答案
- hr签订无效合同范例
-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考题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中政策执行的难点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建筑工程考试策略及试题及答案
- 业务转账合同范例
- Unit6Integration(A-C)课件译林版(2024)英语七年级下册
-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老化算法研究
- 期货从业人员资格2024年笔试考试题库含答案
- 比亚迪充电桩转让合同协议
- 大学生劳动就业法律问题解读(华东理工大学)智慧树知到见面课、章节测试、期末考试答案
- 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招聘笔试真题2024
- 吉林重点项目-白山年产26000吨粉煤灰漂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山西太原事业单位考试《行测》模拟题带答案2023年
- 人工智能与新闻生产
- 老年病人的健康管理
- 露天煤矿作业岗位责任制与操作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