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书写的情感祛魅与知识分子的主体隐身 ——对二十世纪红色罗曼司的一种理解 .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书写的情感祛魅与知识分子的主体隐身 ——对二十世纪红色罗曼司的一种理解 .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书写的情感祛魅与知识分子的主体隐身 ——对二十世纪红色罗曼司的一种理解 .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书写的情感祛魅与知识分子的主体隐身 ——对二十世纪红色罗曼司的一种理解 .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书写的情感祛魅与知识分子的主体隐身 ——对二十世纪红色罗曼司的一种理解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书写的情感祛魅与知识分子的主体隐身对二十世纪红色罗曼司的一种理解【内容提要】中国现代左翼文学承载了革命意识形态的吁求,但在文学话语中革命意识形态与情爱和情爱力比多的关系却是复杂的。1920-1930年代,情爱力比多与革命意识形态是矛盾共存的,既相互对立又有共振。而1940-1950年代,则是革命意识形态对情爱力比多的整理时期;到了1960-1970年代,革命意识形态终于实现了对情爱力比多的彻底驱逐。这说明在本质上,革命意识形态对作为个性主体的情爱力比多是排斥的。当个性载体情爱力比多被驱逐的时候,知识分子也就同时从革命文本隐身了。【关键词】左翼文学/情爱力比多/革命意识形态当左翼文学在1920年代末期出现以后,无论是当时的文坛还是左翼文学批评,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了它的“革命+恋爱”的模式。“革命”为什么会与“情爱”同时出现代左翼的本文之中?而且为什么以后两者形成了长久的胶结?也就是说,在研究左翼文学(狭义的)和其后整个20世纪的革命文学(广义的左翼文学)不能不注意到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二者的消长与创作主体情致表达的关系。关于革命与情爱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詹姆逊在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文学中指出:“第三世界的本文,甚至那些看起来好像是关于个人和力比多趋力的本文,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包含着第三世界的大众文化和社会受到冲击的寓言。”1235中国文化的“家国一体”观念使中国人将个人性的情爱观念与国家的、民族的吁求相混合,在文学本文中以情爱话语表达国家意念。中国现代情爱文学承载着现代知识分子关于国家民族的集体意念,中国现代作家无论写什么题材都忘不了使其载有国家民族内容,郁达夫写性爱将性爱处理为国家寓言,张恨水写情爱、金庸写武侠也将它负载上国家民族信息,使武侠与情爱故事成为民族神话的一部分。2同样的,现代左翼文学中的情爱文学也尽力承载着革命的意识形态(无产阶级)的吁求。尽管现代左翼文学承载了无产阶级革命意识形态的吁求,但在文学话语中革命意识形态与情爱力比多的关系却是复杂的。情爱力比多与革命的意识形态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西方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情爱与革命是出于同样的力比多的爆发。文学作为力比多受压抑的宣泄,革命与情爱也应该有着同样的力比多的根源。革命与情爱在文学的关系上,詹姆逊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考察后认为:“伟大的中国古代帝王的宇宙论与我们西方人的分析方法不同:中国古代关于性知识的指南和政治力量的动力的本文是一致的,天文图书医学药理逻辑也是等同的。西方的两种原则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公与私(政治与个人)之间的矛盾已经在古代中国被否定了。”1235但詹姆逊只是指出了其中之一的情形。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也同样存在着将情爱力比多与“道”的实现和存在对立的倾向。中国古代道教与佛教以及宋明之际程朱理学的禁欲思想就是表征。在情爱力比多与革命意识形态的关系上同样并非总是并行不悖的关系。在革命的意识形态中,情爱与革命虽然在有的时候是相互融合的,但在许多的时候却又被看作是相互制约的,看作是相互抵制的对立关系。在带有新旧文学过渡特征的鸳鸯蝴蝶派小说那里,革命的意识形态(早期国民革命时期的革命)与情爱的力比多是相互促进的,但中国现代的革命罗曼司却是在近代俄国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和文学的影响下成熟起来的。在俄国的带有民粹派色彩的小说家如普希金那里,无产阶级革命的意识形态与情爱的力比多往往是决然对立的,尽管在表达自己的主体意愿的时候作家不得不借助于情爱话语以实现目标。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左翼文学中的情爱力比多与革命意识形态的关系是复杂的、多变的。再看革命与情爱的消长与知识个性之间的关系。革命是集体意义上的,而情爱则是私人性的,在“五四”以后,它涉及个性权力,并几乎成为知识个性的一个象征。因此,革命与情爱在本文中的关系以及文本量的变化其实涉及知识个性的地位。本文试图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革命罗曼司文学中的革命与情爱的关系发展进行一次梳理,力图使之呈现出一个大致的脉络;并试图通过这样的梳理窥视知识个性在现代革命中地位的演变。一1920-1930年代:情爱力比多与革命意识形态的矛盾共存1920-1930年代,左翼文学尤其是叙事文学中普遍存在着革命加恋爱的模式,这样的革命与恋爱双线交错发展的故事被如此多地重复,以致被瞿秋白总结为“革命罗曼蒂克”模式3。关于“革命”,在巴金、蒋光慈和茅盾那里,绝大多数的时候其实都有着切实的指称,即是指一种对于黑暗社会的剧烈的反抗。对于茅盾和蒋光慈则是指北伐革命、农民革命,如短裤党、动摇、咆哮了的土地;当然也是指那些在乡村中或者在城市中用自己的方式剧烈反抗惨厉社会的举动,如冲出云围的月亮。但在有的时候,“革命”也指称那些带有冒险性的行为,如曹志方的参与街上的演说,要去当土匪的理想(茅盾追求),王曼英的性报复(蒋光慈冲出云围的月亮);在巴金早期小说中的“革命”是无政府主义的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冒险行动,如陈真、杜大心的暗杀行动(新生雾雨)。当然,“革命”还可指称那些在黑暗窒息的社会中不丧失自己生命意志的行为,如追求中的王仲昭的对报纸的改革、章秋柳的对于怀疑论者史循的拯救,甚至包括王仲昭的恋爱追求。这时候的“革命”概念则是宽泛的。前者的革命意味着鲜血和死亡,猝烈的鲜血和死亡,如陈真、杜大心、李杰的死亡;后者虽没有可见的鲜血,但也到处可见血色,如王诗陶的为娼、史循的以药自杀。30年代左翼创作在表现革命的同时还表现着青年革命家的恋爱(即具有所谓的革命加恋爱的模式)。1920-1930年代的左翼作家在书写革命的同时大量地书写情爱以至于性爱。蒋光慈小说冲出云围的月亮中,李尚志与王曼英的恋爱;咆哮了的土地中李杰对毛姑、对何月素。胡也频小说到莫斯科去、光明在前都表现了革命者纯情的恋爱,一种诗情画意的恋爱。但情爱既可能是胡也频式的纯情,也可能蕴涵着丰富的力比多的冲动,蕴涵着丰富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性的原始冲动。茅盾对女性的身体美有着特别的兴趣。革命同志之间的爱情,与其说是革命志向的相互吸引,不如说是男性革命者对有着革命思想的女性革命者身体的迷恋。动摇中的方罗兰对孙舞阳;追求中的王仲昭对陆女士。作家对女性身体以及性爱情感给予着特别的关注,也有着大量的这样的描写。这样的情爱力比多的宣泄还表现在对女性复仇者形象的塑造上。在茅盾的笔下,这些女性她们都有着美丽性感的肉体:如苗条的腰肢、红艳的嘴唇、漂亮的脸庞、性感的身体,具有热烈的情欲、毫无顾忌的野性。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革命时代的“尤物”。这些都是些“很倔强的人,旧道德观念很薄弱,贞操思想尤其没有,然而有一种不可解释的自尊心,和极坚固的个人本位主义”(追求)的女性。她们有着向“善”(革命的或者有意义)的要求,但是在许多的时候又跟着肉体的感觉走。她们可以用身体去进行革命行动,冲出云围的月亮中的王曼英,对资产阶级进行性的复仇,甚至引诱一个十几岁的富家少年,甚至狠毒地要把梅毒传播给所有的资产阶级男人。可以用身体对男性进行性别报复,如幻灭、动摇中的孙舞阳、惠女士对男性的性报复。追求中的章秋柳说:“女子最快意的事,莫过于引诱一个骄傲的男子匍匐在你脚下,然后下死劲把他踢开去。”“再也不能把自己的生活纳入有组织的模子里去;我只能跟着我的热烈的冲动,跟着魔鬼跑”4。当然,这样的身体也在苦闷和彷徨之中寻找着刺激,寻找着异性的刺激,希望在这样的刺激中排遣自己的郁闷,用性爱驱逐苦闷,也获得短暂的温暖,同时在混乱动摇中、在生和死的边缘获得一点切实的把握,在喧嚣纷扰窒息中显示自己的存在。所以在自己的同伴中可以有着毫无顾忌的性生活,因此章秋柳甚至想到去做妓女。而正是通过这些性感的和冲动的女性形象的描写显示了作家的对于力比多的关注和沉迷。就如同作家对于革命的关注和沉迷一样。1920-1930年代的这些革命罗曼司,是在革命的挫折年代写下的,郁闷的社会政治氛围,使革命和性爱成为那个时代具有同样力比多根源的宣泄方式。所以革命和情爱是等量齐观的,人们谈恋爱和进行革命是一样的排遣生命苦闷和压抑的需要,本能的需要,一种我们笼统地称之为“性力力比多”的欲望冲动的需要。“物质的享乐”“肉体的狂欢”与革命的冒险都是为了寻找新鲜的刺激。所以对于章秋柳来说曹志方的去当土匪的理想和自己的性爱玩笑具有一样的理由。这非常类似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文学家法郎士的作品如诸神渴了(在动摇之前茅盾就用了法郎士的伊壁鸠鲁的花园中的三句诗作为“题记”)与海明威描写西班牙革命和欧洲战争的作品,如太阳照样升起、丧钟为谁而鸣、别了,武器对革命/战争与爱情的关系的处理。但是情爱与革命之间的关系却是复杂的。在中国现代早期的革命罗曼蒂克文学中,情爱与革命的意识形态关系是对立的。巴金是较早的革命罗曼司作家。他曾塑造了一系列带有无政府主义倾向的革命英雄形象,在这些英雄的形象质中,情爱力比多与革命意识形态是相互冲突的。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中的杜大心、陈真、李佩珠等青年革命家,都只把自己的身心献给“革命”,而把情爱的力比多冲动看作是对革命意识形态有害的一种“小资产阶级情调”一种可能将革命者引向私人生活、身体快乐而使他们放弃拯救人民的精神宏愿的东西。尽管雾中的陈真希望用爱情来激发“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周如水丧失了的革命激情,但从根底上说,他们都把革命看作是理性的抑制力量,而把情爱看作是对革命行为起负面作用的非理性冲动。也就是说情爱力比多与革命意识形态是相互对立的。就是电中,承认了吴仁民与李佩珠之间的爱情,但也是基本抽干了其中的情爱成分,而使之成为单纯的意识形态的符号。巴金早期的作品带有明显的禁欲倾向。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巴金早年对于革命者的情爱关系内涵的理解在若干年之后盛行一时。但从文本的总体表达上来看,革命与情爱仍然是其作品中青年革命家们惟有的两种生活,因此这些小说所渲染出来的仍然是情爱力比多与革命意识相混合的青春话语场。这样的对革命意识与情爱力比多的关系处理方式,与俄国作家普希金的小说前夜中的主人公英沙洛夫是一致的。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五四”作家与俄国民粹派在精神血脉上的共通性。同时,巴金的禁欲倾向也是模糊的,而且是不彻底的,这不仅是指他的早期小说在总体上是充满着情爱力比多的青春话语场,而且在他的长篇小说萌芽中,工人领袖小刘和死去的矿工的妻子之间的恋爱又是不被禁止的,而且以完满结局。但在有的时候,情爱力比多与革命意识形态又是共振的。同一时代的一些左翼作家如茅盾和蒋光慈就能将革命意识与情爱力比多很好地结合起来。蒋光慈的革命罗曼司少年漂泊者、咆哮了的土地(1930年11月)、冲出云围的月亮中,革命和情爱力比多是和谐一致的。冲出云围的月亮中的主人公王曼英走上革命历程和从肉体复仇的沉沦中能够“冲出云围”,都是爱情的力量。咆哮了的土地中的李杰和毛姑、何月素之间的感情纠葛也没有丝毫影响到革命的成功,相反,他们之间的情爱关系还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形成和聚集。茅盾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1927年秋1928年春)、多角关系三人行中的主人公大多是一边非常革命,一边恋爱,甚至是“性关系非常紊乱”。幻灭中的惠女士、动摇中的孙舞阳,都是同时与多个女性恋爱和发生着性爱关系。子夜中甚至写到了女党员之间的同性恋。从当时的革命的知识分子的实际状况来说,那时革命的意识形态与情爱利比多是相互激发的,性的能量与革命的能量是一致的。可以看到,正是革命的风潮使新女性走出了性的压抑,同时义无反顾地以自己的身体加入到革命的行动之中去了。追求中的王仲昭,当他的“改革”或曰“革命”处于挫折中的时候,他的恋爱对象陆女士一封信就“给他希望,给他力”,他“一想到爱人是如何地信任着他的能力,便从心底里发出骄傲的笑声来了”,正是在陆女士“醉人”的“亭亭玉立的身段”的鼓舞下,他义无反顾地“追求”着。章秋柳也是用着恋爱的手段要“改造”怀疑论者史循。而作者也在高举“浓郁的社会性”的革命大纛,写“性”说“欲”的合法性于焉建立。5不过,与巴金的创作姿态非常相似的是,一方面革命的左翼作家在书写着恋爱,另一方面又在某种程度上对这样的恋爱持有怀疑的态度。从动摇中,读者可以发现,正是在革命者方罗兰的情感的动摇中,革命走向了失败的边缘。革命意识形态与情爱力比多的一致性在胡也频到莫斯科去、田汉的丽人行、夏衍的上海屋檐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胡也频的长篇小说到莫斯科去描写一个“新女性”素裳,厌恶金玉满堂的资产阶级生活,追求有意义的人生,但对当时各种思潮感到惶惑。共产党员施洵白的出现,使她在迷途中找到了指南,坚定了革命的信念,两人产生了感情,并决定一同到莫斯科去。这时她的丈夫官僚许大齐却捕杀了施洵白,新的仇恨加深了素裳对旧的生活的憎恶,她终于毅然独自出发。而丽人行的前半部分讲述了一个与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相似的故事:革命者章玉良与女知识青年梁若英结婚后,章玉良很快就因为参加革命活动而杳无音讯。梁若英因为不能经受生活的重压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诱惑,而与汉奸王仲原同居。因为党组织的安排,章玉良又回家探视,使梁若英陷入了情感和生活方式的两难选择之中,但她最终还是无法放弃舒适的生活,于是和章玉良分道扬镳。但作品的结尾却显示了革命意识形态的作用。因为就在此时情节却发生了变化:汉奸王仲原另有新欢,没有归宿的梁若英只好自杀,但最终在党的感召之下,她毅然与过去的生活决裂而获得了新生。这个故事的情节相当的复杂,但它借助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将战乱与家庭、国家观念与家庭道德联系起来进行了综合的考察论析。在这里,革命的意识形态对女主人公的力比多的指向具有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上海屋檐下讲述革命者匡复因参加革命而被逮捕入狱,他的妻子杨彩玉在他入狱后与好友林志成同居。在作品,林志成被处理成了一个“二工头”的形象,是受到嘲弄而痛苦不堪的一个人物。当匡复被释放后,杨彩玉与林志成都处于痛苦之中。在这个故事中,革命的意识形态在作品的结尾受到弘扬,但它与个人情爱力比多的关系基本处于对立状态,因为它是革命者匡复所要挣脱的对象。尽管如此,就这个故事的整个的文学场境来说,这个“革命+恋爱”的故事所体现的仍然是对立互激的。从上述可以看到,革命与恋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