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新旧能否两立:二十年代《小说月报》对于整理国故的态度转变.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新旧能否两立:二十年代《小说月报》对于整理国故的态度转变.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新旧能否两立:二十年代《小说月报》对于整理国故的态度转变.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新旧能否两立:二十年代《小说月报》对于整理国故的态度转变.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新旧能否两立:二十年代《小说月报》对于整理国故的态度转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新旧能否两立:二十年代小说月报对于整理国故的态度转变【关键词】整理国故/国学/新文学/文学研究会/新旧冲突整理国故的提倡者在最初论证其正当性和必要性时,基本不存“打倒旧文化”之意,但到北伐前后几年间却转变了态度,越来越从破坏的角度诠释整理国故。最具象征意义的是与整理国故活动有一定距离的文学研究会在1923年和1929年的小说月报上分别刊发两组相关文章,前者力图为整理国故正名,后者却主张推翻国学。这一态度逆转与世风密切关联,许多新派学者正基于整体性的新旧不两立的认知,为划清与“旧派”的界线而走上反对自己前期主张之路。以“反传统”著称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向“孔家店”发起激烈攻击后不久,又转向对传统持相对肯定态度的整理国故,当时在新派内部就未形成充分的共识(注:关于新派对整理国故缺乏共识,参见罗志田古今与中外的时空互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近代史研究2000年6期。本文是接续该文的系列论文,对相关既存研究的简述,参见该文第一部分,此不赘。)。从1923年起,新派内部就整理国故问题展开了一场整合观念的论争(详另文),有意思的是本来与整理国故相对疏远的文学界新人物也对此发生了较强的兴趣,参与到这一论争之中。尤其是文学研究会所掌握的小说月报专门刊发了一组旨在为整理国故正名的文章,但到1929年,该刊又发表一组完全站在对立一面主张推翻国学的文章。本文即尝试论述文学研究会这两次对整理国故截然相反的主张,因这些面相过去较少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故偏重于叙述;复因时人用语有其时代风格和个人特性,凡转成第三者叙述可能走样(因而有可能造成无意识的“曲解”)时,皆尽可能让当事人自己说话,故引用时人言论相对较详。一引言:杂志的兴起五四后的中国,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杂志的兴起。熊十力观察到,“今日优秀之才,多从事于杂志;以东鳞西爪之学说鼓舞青年,对于精深之学术,不能澄思渺虑,为有系统之研究。默观今日各校学生,每日除照例上课外,人人读杂志,人人做杂志(此举大数言,不能说无例外)。长此不改,将永远有绝学之忧”(注:熊子真致蔡元培,1920年春,新潮2卷4号(1920年5月),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828页。)。这也是前有渊源的,邓实在1903年论述政艺通报发行之趣意时提出,以学术思想养成国人之政治思想是“今日之急务”,其途径则“养之于新闻杂志”(注:邓实:论政治思想(政艺通报发行之趣意),光绪癸卯政艺丛书政学文编卷一,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94页。)。既然“杂志”的功用和目的都落实在“政治思想”之上,则不论其怎样借助于“学术思想”,终与学术本身有相当的距离。王国维便指出:“庚辛以还,各种杂志接踵而起。其执笔者,非喜事之学生则亡命之逋臣也。此等之杂志,本不知学问为何物,而但有政治上之目的。虽时有学术上之议论,不但?剽窃灭裂而已。”(注: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静庵文集(王国维遗书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94页。按最后的“不但”二字与上文不洽,或当为“不过”,或“不”字衍而当仅留“但”字。)且当时办杂志和读杂志者渐有形成一个社群的趋势,不甚注意杂志之外的读物。抗父(樊少泉?)注意到,20世纪前20年的“中国义理之学,与书画诸技术,即群众普通旧学之程度,在今日诚为衰颓。然昔人所谓考证之学,则于最近二十年中,为从古未有之进步。特专门之事、少数个人之业,世人鲜有知之者,而阅杂志之少壮诸君则知之尤鲜。”抗父所谓的中国旧学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古器物古书籍的发现及与此相关的以罗振玉、王国维“为中心”的新式研究,同时也包括“由固有之学派发生”的孙诒让的周礼正义、柯劭的新元史、王先谦的汉书补注以及杨守敬的水经注疏等前此二十年中未见的“大著述”。他的结论是“今日专门旧学之进步,实与群众普通旧学之退步为正比例”(注:抗父:最近二十年间中国旧学之进步,东方杂志19卷3号(1922年2月10日),33、38页。)。则当时一方面是人人读杂志,另一方面是中国旧学与“社会”的疏离,那些“由固有之学派发生”的专门著述尤其不为“阅杂志之少壮诸君”所注意,整个社会似乎呈现一种分解疏离的状态。这里“专门”与“普通”的对应关系最可见时代的变迁,抗父所举的多数新旧学者,在政教密切关联的传统社会,应该都是可以获得广泛承认的人物;但在四民社会解体之后(注:关于四民社会的解体及其影响,参见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中的相关内容。),其著述便成为“专门旧学”,逐渐疏离于“群众”,因而也难得社会的“公认”。身处国学范围之外的张彭春(时任清华学堂教务主任)那时便发现,“中国所谓学的都偏于史,所谓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现在公认的学问家如同梁、胡,也是对于古书专作整理的工夫”(注:张彭春:日程草案(即日记),1923年8月12日。原件藏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我所用的是台北中研院近史所的微缩胶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察,梁启超和胡适取代抗父所提到的诸位成为当时“公认的学问家”,本身就是时代变迁的表征;他们的主要读者听众恐怕即是“阅杂志之少壮诸君”,且有可能正是这些人的拥戴造成了梁、胡的被“公认”,而其被“公认”也提示着“学术”及学术的社会评估正由个人长期积累的著述方式转向相对频繁快捷的“杂志”文字的发表(注:梁启超与胡适1921年春的通信可为此一转变的注脚,梁去信说:“学问之道,愈研究则愈感不足;必欲为踌躇满志之著作乃以问世,必终其身不能成一书而已。有所见则贡诸社会,自能引起讨论;不论所见当否,而于世于己皆有益。故吾亦盼公之(墨辩)新诂,作速写定;不必以名山之业太自矜慎,致同好者觖望也。”胡答复说:我的稿本“先生劝我早日整理出版,这话极是。我常说,我们著书作事,但求空前,不妄想绝后。但近年颇中清代学者的毒,每得一题,不敢轻易下笔。将来当力改之,要以不十分对不住读者的期望为标准。”胡适文存二集卷1,亚东图书馆,1924年,252、253页。胡适提到的清代学者与时人的区别正体现了治学取向的时代转变。)。同时,被“公认”的梁、胡等既然“对于古书专作整理的工夫”,许多人自然会追随摹仿。在这样的情势下,中国的“专门旧学”虽然疏离于“群众”,由当时“做杂志”的胡适等人提倡的“整理国故”却又能不胫而走,很快风靡全国。胡适在1923年说,“这四五年来,我不知收到多少青年朋友询问治国学有何门径的信”(注:胡适: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胡适文存二集卷1,165页。)。此语如果属实,很能表明当时青年中欲治国学者甚众。学者研治的对象基本未变,而其社会反应适成对比,充分体现了“话语权势”的转移。而整理国故的迅速流行,部分也因为只有国故才是中国新旧学者相对得心应手的治学对象,其间国学的科学化(这样便不再是“旧学”甚至不那么“中国”)更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注:参见罗志田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近代史研究2000年3期。)。梁启超虽是胡适的先辈,但在整理国故方面却不能不追随那时更受“阅杂志之少壮诸君”拥戴的胡适,他于1923年初在东南大学说,“近来国人对于知识方面,很是注意。整理国故的名词,我们也听得纯熟。诚然整理国故我们是认为急务,不过若是谓除整理国故外遂别无学问,那却不然”。与胡适不同的是,梁启超明确指出“我们中国文化比世界各国并无逊色。那一般沉醉西方,说中国一无所有的人,自属浅薄可笑”。梁并赞扬东南大学的同学“从不对于国学轻下批评,这是很好的现象。自然,我也闻听有许多人讽刺南京学生守旧,但是只要旧的是好,守旧又何足诟病?”(注:梁启超:治国学的两条大路,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九,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114、119页。)不过梁启超和胡适对国故或中国文化的根本态度毕竟不同,而梁氏演讲的东南大学恰于1922年办出了一份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的杂志学衡(注:参见沈松侨学衡派与五四时期的反新文化运动,台湾大学,1984年。),这份似旧还新的杂志的出现以及1925年章士钊创办新的甲寅周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理国故活动的走向,甚至可能是导致其衰落的重要因素。两份杂志的主事者都具备不比一般新文化人差的西学素养,而其对国故的态度颇接近上引梁启超的主张,这就给新文化人以有力的挑战:眼看其倡导的整理国故事业如日中天,自难放弃,但继续推动整理国故则有与这两份杂志“同流合污”的嫌疑。新派内部对整理国故本缺乏充分的共识,面临这样的挑战更导致其不同观念的重新碰撞与竞争。本来与整理国故相对疏远的文学界新人物也参与到新派内部整合观念的论争之中;尤其是文学研究会所掌握的小说月报专门刊发了一组论证整理国故与新文学运动关系的文章,旨在为整理国故正名。如果放弃传统的“文苑”与“儒林”之分,而依照前引熊十力和抗父的分类,这些文学界人其实也都属于“做杂志”或“阅杂志”的人这一大类;不仅他们,从新派人物所欲与之区别的学衡和甲寅到后来也参与论争的创造社同人以及在当时各报副刊上立说诸人,大致都可列入与“杂志”相关的新兴群体;思想上对立或歧异的新旧群体在社会分野上却大体接近,这是一个溢出本文范围却非常值得探讨的现象,此不赘(注:陈以爱先已注意到报刊杂志与整理国故得到普及的关系,参见其“整理国故运动的普及化”,“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台北政治大学,1999年。)。下文先讨论文学研究会为整理国故正名的努力。二正名的努力:整理国故与新文学运动在经学已走向边缘的民国初年,整理国故实际上更多偏重于史学,然其对文学界也产生了较大影响。1921年小说月报改由文学研究会的沈雁冰编辑,新设“研究”栏,专以“介绍西洋文学变迁之过程”和“整理中国文学变迁之过程”为要归;同时该刊发表的文学研究会章程也宣布“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郑振铎在其文艺丛谈中复明确提出,“现在中国的文学家有两重的重大的责任:一是整理中国的文学;二是介绍世界的文学”(注:改革宣言、郑振铎:文艺丛谈(一)、文学研究会章程,小说月报12卷1号(1921年1月),2、4页,附录栏1页。)。三者皆以整理中国文学为新文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大致反映了整理国故风潮鼓荡下文学研究会同人当时的愿望。但后来小说月报实际仍以介绍外国文学为主,整理中国文学却基本未见实行。读者陈德徵于1922年5月来信,重提整理中国文学的要求。陈以为,“中国夹以伟大的国民性,在几千年历史当中,可说充塞了文学的天才或天才底作品,彻底质既厚而量又富,难道不值得研究?就使中国民族是被损害的民族,也应有彼特有的长处,难道不值得研究?”总之,“中国文学,有彼自己底位置,我们除非有意蔑视,终当引为急宜研究的一件事”。但他也特别“郑重声明”说:“我并不是希望专研究外国文学者转向以复古”,尤其不赞成“和学衡派一样”复辟式的复古。“我以为应拿现在的眼光思想去窥测批评中国文学,我以为应拿现在的运动和文字去反证和表述中国文学”(注:陈德徵来信,1922年5月6日,小说月报13卷6号(1922年6月),通信栏1-2页。)。沈雁冰复信表示原则赞成,指出“研究中国文学当然是极重要的一件事,我们亦极想做,可是这件事不能逼出来的。我的偏见,以为现在这种时局,是出产悲壮慷慨或是颓丧失望的创作的适宜时候,有热血的并且受生活压迫的人,谁又耐烦坐下来翻旧书呵。我是一个迷信文学者,社会之反影的人,我爱听现代人的呼痛声、诉冤声,不大爱听古代人的假笑佯啼、无病呻吟、烟视媚行的不自然动作。不幸中国旧文学里充满了这些声音。我的自私心很强,一想到皱着眉头去到那充满行尸走肉的旧籍里觅求人的声音,便觉得是太苦了。”值得注意的是沈雁冰说他“去年底曾也有一时想读读旧书,现在竟全然不想了”(注:沈雁冰复陈德徵,小说月报13卷6号,通信栏2-3页。)。可知当他筹备改革小说月报时还受到整理国故风气的影响,确曾试图回头整理中国旧书。但他何以短短几个月就改变初衷呢?一个重要原因恐怕正是陈德徵自己也想划清界限的学衡派提出了类似主张。另一读者也来信指出文学研究会的章程上有“整理中国固有文学一项,迄未见有何表现”,沈雁冰答复说:“文学研究会章程上之整理中国固有文学,自然是同志日夜在念的;一年来尚无意见发表的缘故,别人我不知道,就我自己说,确是未曾下过怎样的研究工夫,不敢乱说,免得把非粹的反认为粹。今年提倡国粹的声浪从南京发出,颇震动了死寂的空气;我拜读了好几篇,觉得他们的整理国故有些和孙诒让等前辈同一鼻孔出气是表彰国故,说西洋现今的政法和思想都是我国固有的。这其间,难免牵强附会,往往有在中籍里断章取义以比附西说等等毛病。就算都不牵强附会,究竟述祖德的大文章和世界文化之进步有什么关系,那我可真不明白了。我觉得现在该不是民族自夸的时代,民族自夸”的思想也该不要再装进青年人的头脑里去罢?我对于这样的整理国故真不胜其怀疑了!”(注:万良来信,1922年5月24日,沈雁冰复万良,小说月报13卷7号(1922年7月),通信栏2-3页。)很明显,正是南京“提倡国粹的声浪”导致了沈雁冰对整理国故的怀疑。不过,沈雁冰也表示,“照现在假古董盛行的情势而论,我反极盼望懂得真古董的朋友们出来登个谨防假冒的广告呢”!这一点他在为其所编的小说月报写的最后一页中再次提出:“现在保存国粹之声又很热闹,但其中恐怕难免有许多被误认的粹;我们觉得若以非粹的东西误认为粹,其罪更甚于不保存。这一点我们要请大家注意,特于七号起加辟故书新评一栏,发表同人的管见,并俟佳篇;兼以为小规模的整理国故的工夫。”(注:沈雁冰复陈德徵,小说月报13卷6号,通信栏3页;沈雁冰:最后一页,小说月报13卷6号。)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