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创新教育浅谈_第1页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浅谈_第2页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浅谈_第3页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浅谈_第4页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浅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7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浅谈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浅谈 湖北省汉川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胡华玲 【摘 要】化学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化学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要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文章阐述了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实施创新教学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现在的课堂教 学一般都是教师教,学生学,即使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绝大多数教师也是让学生按着自己在课前设计好的答案来回答,否则就可能被认为是错误的。这种课堂氛围很不民主,其实质是不让学生发表意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寻找不同答案的积极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环境不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机械地接受,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发表不同的看法。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积极寻求答案,这样他们的创新意识才2 / 7 会得到培养和发挥。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每一个新发现、新问题,教师都要及时进行鼓励和启发, 让学生敢想、会想。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好奇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催化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牛顿对落地苹果的好奇发现了万有引力,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 也无从产生。在化学中,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 pH7,那么 NaCl、 NH4Cl、 CH3COONa水溶液的 pH 是多少呢?也许很多学生马上会回答:“中性。”但通过实验,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想的不一样呢,为什么这些盐溶液除了中性外,还有呈酸性或碱性的呢?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去想,也愿意去探索新的知识。 3.巧设问题情境。“学起于喜思,思源于疑。”设疑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运用设疑,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开拓学生思维。科学研究、探 索更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3 / 7 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而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创新精神要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只有当创新精神符合客观需要和客观规律时,才能顺利地转化为创新成果。创新精神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培养成的。在教学中一是 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在此基础上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心”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于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经过五年的摸索改进了 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 2.严谨求实是创新的作风。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4 / 7 然的机会中产生的,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 1826年法国化学家波拉德在研究海藻时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因为他在几年前做过和波拉德相似的实验,看到过这一奇怪的现象,只是没有深入钻研下去。当时,他只凭空断定,这深褐色的液体只不过是氯化碘( ICl) 通氯气时,氯和碘形成的化合物。因此,他只是往瓶子上贴了一张“氯化碘”的标签就完了,从而失之交臂。本来李比希可以早几年发现溴元素,但一时疏忽没能抓到机 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时,必须要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不能妄下结论。 3.顽强是创新的精神。失败乃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就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创新教法,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5 / 7 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实施启 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联想。例如,讲到 NH3、 CH4 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可以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又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 N2 不存在 N N, N2 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给予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特点,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 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例如, AlCl3 溶液滴入 NaOH溶液中和 NaOH 溶液滴入 AlCl3 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完全不一样。又如, Na 投入 CuSO4 溶液中,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而忽略了 Na 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金属铜,而是生成 Cu( OH) 2 蓝色沉淀。“一题多解”是常用的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又如, Na2CO3、 NaCl、 NaBr、KI 四种无色溶液,如何鉴别?要求学生每人至少设计两种 以6 / 7 上不同的方案。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鉴别物质的方法,能根据四种物质的特性设计不同的方案。经过教师汇总,可选出几种不同的鉴别方案,并进一步组织他们探究,仔细分析比较这几种不同方案所用的试剂及各反应现象,找出最佳方案。这些方案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养成求异的习惯,使创新思维得到训练。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知识的获得需要细心、认真地观察和实验。化学教师必须充分运用化学实验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认真开展实验设计,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这样往往可以达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例如,原电池一节可设计以下实验来突破:把锌板和铜板同时插在稀硫酸溶液中观察锌板和铜板上的现象;把锌板和铜板同时插在稀硫酸溶液中,再将锌板和铜板用导线连接,锌板和铜板上又有什么现象?将稀硫酸换成蒸馏水重复上述中的实验,发现什么问题?学生在完成上述一系列实验的进程中经教师点拨,不但掌握了新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例如,青霉素的发现就是弗莱明认真观察实验的意外收获。弗莱明本来在实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盖好,他发现培养细菌用 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7 / 7 讶的是,在青霉素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进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并多次进行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因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 青霉素。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还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等不同角度去思考,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 感受创新成功的果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